第一篇:幼儿家庭教育改进策略
幼儿家庭教育改进策略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社会化关系日趋复杂,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了提升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教育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25-01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孩子在成长初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是保障幼儿茁壮成长的坚强后盾幼儿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取代的,基本上居于首位。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研究幼儿的家庭教育?n题,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杂乱无章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幼儿园提出了一定的条约规范,是一项重要举措,但仅仅有制度规范,却不去深入贯彻。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幼儿园没有形成保障机制,大部分停留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1.2 形式传统守旧,难于创新
大部分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工作还是流于表面,比较传统,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创新。一些幼儿园已经活动起来,进行了改变和尝试。所以如果想将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切切实实做好,从而满足各个阶段家长的教育渴求,幼儿园就应该积极开展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制定如何推广的实施措施。
1.3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内容大部分都是幼儿园单方面安排决定,内容的选择往往忽略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幼儿的受教育需求。普遍会出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家长以及不同层次的家长,同时听一场讲座以及全园所有家长听同一主题的讲座的现象。
1.4 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习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在具备基本理论基础和素质能力的前提下与家庭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实行家园合作,充分赢得家长的信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建议
2.1 加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当前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层面的改善要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幼儿园本身两个渠道着手。
首先,为使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普及实际有效,也不至于成为虚设,国家可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责任分配,明确各级部门在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职责。
其次,幼儿园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落实上级领导的要求,制定好个学期以及各学年的交通教育指导的目标,整体规划部署学年、学期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内容、制定系统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准则,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分为教师个别辅导和幼儿园集中指导两类,主要是采取影像资料、图片展示,文字讲解等形式,进行整齐划一的指导。幼儿园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和调整。在进行个别指导方面,幼儿园应争取采取多样的辅导形式,将家园联系手册、短信、电话等间接指导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结合,为家长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2.3 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构建是加强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条件,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其次,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让家庭教育指导长期稳步发展,还要实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提高对认证的监管力度。
2.4 进一步落实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全面正确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交叠影响的结果。让家长明确,做好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全社会的法定职责。各学校要指导家长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各学校要帮助家长全面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家长教育工作做得好对于幼儿园的教育非常有帮助,家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延伸,决定着我们是否成功培养好下一代。如何保障我们的下一代在人生的起点就可以伴随着正确的向导,需要通过一套全面的幼儿园家长共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2]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王禄宁主编.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3]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4] 殷飞.成人教育视野中的父母学习问题与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12(09).[5] 陈亮.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时代教育,2013(25).[6] 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24).
第二篇: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是幼儿园和家庭,但家长们往往把幼儿园当做了教育幼儿的主体。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长应该重视的不仅是幼儿园环境,还应该有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每个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然后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按着普遍的大众的教学方法教导着每一个儿童,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习惯不一的幼儿,但是老师只能在照顾大部分幼儿的前提下花较少的时间对个别儿童进行特别指导,这往往是不够的,于是便出现了家园合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对幼儿实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实现家园合作。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在一方面,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争执,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宽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这样的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便需要家长的合作,需要家长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是启蒙性,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幼儿生长的首要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第二便是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呢?不是说是要让幼儿在家庭中学习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数字语言,做多少作业,而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和习惯教学。
那家庭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什么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研究发现有这样几种类型: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行。最后概括分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民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利,满足孩子合理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犯错,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这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交往需要沟通和交流,沟通是联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多辛苦,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陪他们玩游戏,听他们讲各种有趣地事情,给他们说故事,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幼儿与家长之间不再有隔阂,彼此的心灵靠得更近。幼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就会变得开朗、外向,愿意自我表现并会对自我进行肯定。幼儿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个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大增,变得积极向上
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以家长说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在权威型家庭中充满着严肃的命令、规范和要求,父母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他们不能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渐失去自我和丧失自信,遇事后只能习惯性地等待着父母替自己解决,而不会主动去处理问题,最后只能成为父母个人意愿的“执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权威型的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会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让幼儿学这学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极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于是当孩子没有能达成父母的这些希望时,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越来越“乖”,而在外面则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欺软怕硬,他们相信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经常娇惯放纵孩子,迁就孩子任何要求,迁就孩子的错,一切为孩子代劳,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威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当今的幼儿,不可否认他们是聪明的、机智的,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力和适应力,但在看智力的同时再来看他们的生活能力,却是如此的不堪。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5、6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在后面追着喂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曾经有一个幼儿点心吃橘子的时候他竟然连皮一起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会剥,不知道怎么剥,在家都是妈妈剥好喂我吃的。”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人,这样的主人如何能肩负起社会的重责?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事都有兴趣,都想弄个究竟,而当孩子想去尝试和探索的时候,往往就会遭到娇惯溺爱型家长的阻拦。老师组织小朋友用粉笔在地上画画,所有的小朋友都画地很高兴,只有欣欣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粉笔丢在一边,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啊?”他说:“妈妈说:'粉笔很脏,不能玩。'”老师突然发现欣欣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他不会搭积木,不会小
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说:“妈妈都不让我这么做。”是啊,父母的一句不允许,阻挡了幼儿尝试与探索的道路,湮灭了幼儿的无尽得想象,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忽视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许多年轻父母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对于幼儿的关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他们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没有很强的名牌意识,他们觉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质方面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们却要求的很多,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话,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将他托付给奶奶抚养,虽然经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经常带高档的玩具来幼儿园,但却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说:“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虽然他们常常给文文寄回来漂亮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但文文却一点也不开心,只有在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几天才能看见文文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 像文文这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亲情地关爱,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关心他人,交不到朋友,变得不和群和孤僻。
在这几种教育方式下,我们更倡导与建议家长采用民主权威型,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乐观、向上、独立、宽容、勇于创新的个性,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在寻求合适教养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为前提,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对幼儿合理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并将不同的教养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形成优良的个性。
第三篇:小学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开题报告(定稿)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茌平县博平镇毛庄小学 赵荣斌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深化改革,家庭教育已尤为重要。家长的文化层次、不良的社会风气、陈旧的教育观念等原因,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家长更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在家庭教育观念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家庭还不能正确认识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完成,不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现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增多,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育孩子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但是,目前在当今农村,相当数量的家长存在重视教育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现象,不仅没有把孩子教育好,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调查研究,指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有实际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指导平台,达到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1.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和谐。
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家长与子女沟通少,学生对家长的依恋感、亲近感低。针对因家庭教育不当而引发的家庭不和谐,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促进家庭教育成员的共同成长。
2.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学生怎样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怎样将观念内化为行为则需要家庭的监督和辅助。家庭成员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提高,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
3.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有助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国告别低效率时代,步入快节奏的现代,类似产业化的规模教育模式偏离了“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价值诉求。而层出不穷的中国社会问题凸显出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高效率时代和高生活水平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现代教育的勃兴,更需要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革新。深入调查、研究当前家庭教育 的误区,完善家庭教育策略,构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共同发展,同时也能为有效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从中国教育的现状角度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溺爱型”、“粗暴型”、“放纵型”等不良类型;重哺育、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家庭教育现状而确定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特殊困境而展开。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家庭教育困境,大量社会学学者、作家作了详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例记录,并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剖析当前小学生的身心状况与教育困境,以及一个个家庭因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研究为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与现状、误区与成因)作了理论依据。
我们的课题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同时渗透家庭教育上述研究理论(包括他们的调查及现状研究),着重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照,对于当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成功学的反思。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国家政策、法规亦是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使人生智、练技能。“育”使人心性生长,即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和情操的高尚。家庭教育是生命的起点,是人类情感的底色和智慧的基础。家庭是“习育”和“化育”的最初场合,影响久远。
农村家庭教育旨在构建学习型家庭和营造健康的家庭。而学习型和健康的家庭,首先要有合格的家长,正所谓“什么土壤就长什么作物,什么家庭便出什么孩子”。因此,我们在一个完美型家庭的构建中,要将家庭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而将克服家庭教育的误区、优化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素质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彼此剥离的现状比较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目前,国内外对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学生教育的研究,已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家庭教育误区的不断涌现,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理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世界范围内,家庭教育的研究从人类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出现了众多的出版物,创造了很多指导性理论。特别是现代中国,教育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学者对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调查分析逐年增多,对家庭教育与家长的教育素养状况做了调查和分析,对于学校和社会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改进家庭教育策略起了一定作用。但学者们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较少,因此,我们根据我校的现实情况拟对“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本课题实际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更重视农村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着眼于解决受到普遍关注的学生个性的实际问题。
1.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全员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联动能完成的,我们拟联动村委会、家长学校、妇联等,整合教育资源,壮大家教力量,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2.比较研究中外家庭教育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较为重视,研究开展也较早深入,他们研究的实例丰富、成果丰硕,其中不乏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作了铺垫。而我们着力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则对我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性、优化策略性有所裨益。
3.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范畴
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社会与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困惑的是:家长按照一流的“配方”——一级幼儿园、一流小学、重点高中、重点本科,来培养孩子,为什么有的走向成功,而有的孩子却成为游戏爱好者、心理障碍者、跳楼自杀者。我们困惑的是当农村的孩子历经高中的苦读迈向高校,却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迷失、堕落。我们困惑的是,千千万万大学生,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到欧美去做社会底层……而种种矛盾的指向或多或少都和中国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的诸多教育元素引入家庭教育的个个层面,以
推动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的教育目标。
4.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宣传、咨询服务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家庭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广大农村,既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又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化的指导。课题组一方面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家长乃至广大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拟通过对小学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如班主任)的相关培训,壮大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化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多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从而达到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家庭的指导目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来,也应该到实践中去。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我校在充分研究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完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以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为案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创建农村学习型家庭,以便促进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
1.转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家庭和学校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
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素质。
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教师队伍,将其先进经验总结和推广。
4.探究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利于以后教育。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大量的调研了解和案例分析,发现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成因。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探索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并用它来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3.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博览中外小学生家庭教育文献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多方联动,建立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和指导机构,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农村小学生家庭成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如教师)
八、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1.研究核心
立足于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纠正、教育方式的指导。2.研究思路
(1)提高认识的宣传。
只有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家庭才能和睦、和谐,积极向上,才能“家和万事兴”。只有对误区危害的宣传跟上了,家长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才能有效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
(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开展学校亲子活动。很多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学历不高,经济条件差,工作忙而对创建学习型家庭信心不足。家长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学校要采用各种形式:家委会、家长学校、座谈会、下发资料等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励,也可组织专题交流会,让家长们在一起交流讨论成功教育经验并进行适当推广。
其次,筹备学习型家庭。包括硬件筹备及家长对教育误区的纠正,比如建议家长合理安排时间,创设空间,坚持每天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逐步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建议家庭增加文化投入,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增添报纸、书刊订阅量,建立读书角,创设学习氛围。
再次,指导和培训教师队伍。教师要去指导家长纠正误区,教师本身就必须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具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指导的能力。所以对教师的指导也应纳入课题研究范围,增加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家长会、问卷、家访、电话问卷等。
2.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文献资料,博览中外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认真学习,反思现在的农村小学生教育。
3.个案研究法:选择留守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等个体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而为最终的研究假设验证提供证据。
4.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在校学生状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小学生家庭的教育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2017.01—2018.07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1—2017.3)
组建课题组,完成课题酝酿,制定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资料积累,文献研究;人员
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的相关的申请工作。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3—2017.12)
根据方案,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开展研究;及时小结。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12—2018.7)分析总结,深化研究;撰写报告、论文,完成结题,成果推广。
十、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家访记录、心理档案、家长委员会、教学改革的多样性汇总。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 赵荣斌
2.课题组成员: 杨红霞 董晓慧 耿丁荣 邓秀玲 李露露 翟红香 杨雪静
十二、课题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3.《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4.《教育学》 5.《心理学》
6.《农村家庭教育的忧虑和对策》
第四篇:浅析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浅析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学生姓名:王亚坤 指导教师:相喜伟 专业年级:07教育学 完稿时间:09.1.18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目 录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1 二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2 三 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3 3.1要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做„„„„„„„„„„„„3 3.2要鼓励幼儿学会负责„„„„„„„„„„„„..4 四 要有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4 参考文献„„„„„„„„„„„„„„„„„„„5 注释„„„„„„„„„„„„„„„„„„„„„„6浅析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倍受关注,它的发展既有赖于幼儿的主观因素,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有意识地与幼儿在一起活动,可以激励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开发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这种潜力能不能被开发出来,关键在于教育。如果教育不得法,创造潜力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融洽、感情亲密、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不仅注重孩子知识的更新,而且注重孩子视野的开拓,这些都为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家庭教育 培养 创造力
引 言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是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它将对一个人以后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培养。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最喜欢模仿的榜样,因此,父母自身的素质是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这里,父母的素质不仅包括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教育子女的能力,还包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素质并不表明家长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家长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组成了孩子生存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
首先,创造力的产生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他们创造的新产品只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家长不能用评价成人创造性活动的标准来评价和参查幼儿的创造力。
其次,幼儿的许多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家庭中都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它的独立性和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被忽视和泯灭。
所以,启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幼儿创造力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为此,好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家长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勇敢地放开孩子,让他们想愿意想的事,干愿意干的事,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力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
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 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成年人都有一种感觉,在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在受压抑、逼迫的环境中,本来会做的事往往做不好。孩子也是这样,父母的争吵会使他们心烦意乱,创造潜能必然受到抑制。在父母的逼迫、谴责、打骂下,创造潜能也会因其害怕、心理紧张而难以调动,甚至会造成越逼越出错,越出错越迟钝的后果,从而失去创造的兴趣。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可使幼儿受益终生,它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夫妻和睦、孝敬老人、爱护孩子,成员之间平等、民主、信任、团结,家庭气氛和谐、愉快、轻松、舒畅,让孩子心中创造的花朵自由地绽放。具体来说,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首先,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气氛,只有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才能发挥其创造天分,才能敢说、敢问、敢干,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小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利于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家长也要为孩子创建“家庭思考环境”,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家庭思考环境的形成需要家长做到: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站到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思考环境能被营建得很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就有可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三 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教育中的初始阶段,幼儿往往会产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之举。活泼而好奇的幼儿对周围环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幼儿就会进一步增强好奇心,进一步去探索;相反,因探索新经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受到惩罚,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等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家长就必须为幼儿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3.1要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做
创造思维学认为:想象是超越一般、实现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其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基础。而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想,要鼓励孩子突破父母认识上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尽管孩子的想象有许多是天真的,但只要能自由调动大脑思维的兴奋点,就对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有益处。有个电视台曾用“o”作为智力测试题。他们先到大学,大学生见了这个“0”,便哄堂大笑起来,还说:“这算什么还想来考我们大学生,太瞧不起人了!” 后来,他们去一所幼儿园,幼儿见了“O”,就一个个举小手,一个说“是月亮”,另一个说“是鸡蛋”,还有人说演员的嘴巴,正在唱歌哩”,有个女孩说:“那是老师的睛,又在发脾气啦!”你看,幼儿的想像力多丰富!怪不得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话语还想飞上天空呢。”这种不受拘束的想像力是孩子创造的源泉。这里,家长要以常识的眼光去倾听、去关注、去认同孩子的想象,在情感上激励、激发、激活孩子的思维。要与孩子平等交流、研讨,不充当孩子的裁判官,对孩子的疑问、想法不要忙着下结论、做鉴定,而要拓宽加深,帮助孩子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就存疑,让孩子体会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在施教中,家长不仅要激发孩子积极地想,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做事情,包括做手工、科技小制作、绘画、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父母绝不可轻易斥责孩子为改进某种东西的功能而做出的“破坏”行为。3.2要鼓励幼儿学会负责
我们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有人把学会负责定义为“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于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应有责任”。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的意识。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从这一点讲,家长不能一味任劳任怨,如自己病了要接受孩子的关照,家里有了困难,要让孩子适当分担。总之,要从家庭小事做起,增强孩子的负责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进而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发现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也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社会作出贡献。”
四 要有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提供书本里没有的知识,从而为实现创造这一心理超越奠定信息基础。在教育形式上应走出家门,去逛公 园、逛市场、逛大街;去观察大自然、种植花木、饲养动物;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样,增大孩子与周围世界的接触面,开阔眼界,让孩子对事物不仅有知识性的了解,而且有实践性的体验、情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孩子不了解的事物,抽象地给他讲一百遍,不如让他实际去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得更深刻、更具体。还应指导孩子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绘画、演唱、舞蹈、体育等活动,或者和孩子一起看影视、听戏曲、赏音乐,参观绘画展、书法展等,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心灵受到熏陶,眼睛和耳朵体验到美的力量,这既可以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提高,也有利于发展孩子对美的创造能力,多做一些亲子游戏可以更好的培养父母和幼儿之间的感情。
另外,还有学校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在谈论如何培养幼儿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保护幼儿已有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需要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看到老师坐在小椅子上与孩子交谈,或者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这与以前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和孩子谈话,师幼之间那种“距离”感觉少了不少,让幼儿增加了几分亲切感。而这里提出的“蹲下来”,并不仅仅是指一种肢体语言,它更代表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法,一种能达到更好沟通效果的思维方式。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就以“老师知道了。”或者“你想……,老师来帮你。”等打断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其次,教师能用心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创意,尊重幼儿的独特感悟,激发求异思维。
教师应要求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去,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要多说类似这样的话:“水除了喝还有什么用途?”“下雨天如果没带雨具怎样才能不被雨淋湿呢?”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帮助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再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孩子们总喜欢打开笼头,用手按住,让水流不断变化,有时细,有时粗,有时急,水花四溅,把衣服弄得水淋淋的;玩橡皮泥时,孩子们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搓、揉、团、捏的方法去做各种造型,而是把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掺和在一起揉捏,变成了五彩泥,无法按颜色把它们分开;老师的彩色粉笔总被压成了粉末;孩子们拿了水彩笔、水粉颜料不是在画纸上涂画,而是在自己的衣裙上涂抹„„其实孩子们的这类“越轨”举动真正反映了孩子的 5 真实需要,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透过“越轨行为”,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需要,为他们创设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宽他们的思维,为他们创造能够发挥其创造性的条件,培养其创造意向,帮助他们把创造力迸发出来,及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创新要求,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 论
总之,在幼儿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谈亦文.创造力培养从幼儿开始[J].幼儿教育.2000.7 [2] 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7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页 [4] 邓智海.美国人是怎样做家长的[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1:405~407 6
注 释
[1]中国幼儿教师网 [2]中国论文网
第五篇: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开题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铜梁中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哲人马克斯•韦伯于1905年在其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提到宗教伦理、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了人们对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的态度,继而影响国家的发展之路。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农耕”和“家庭”贯穿中国文化始终,其中家庭与宗法伦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求学之途径和方法论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其目的始终围绕“家”与“国”,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及至近代,西方舶来品——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开启民智、勃兴中国教育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西方独立、自主、创造、创新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大工业时代的潮流。而如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蕴涵着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矛盾体。如何利用现代思想改造传统思想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教育命题。
2010 年,全国妇联倡导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大纲》指出: 家庭教育指导应遵循“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三项原则,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高中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既有教育观念上的,又有教育方法上的。诸如存在家长重智轻德,忽视责任担当和习惯养成;家长往往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强大,忽视子女所在班级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家长常常娇惯溺爱、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忽视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家长习惯攀比和排序教育,极力主张光宗耀祖的成龙教育等误区。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县镇高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误区更为严重。
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调查研究,指出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出有实际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指导平台,达到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1.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和谐。
90后高中生是当前县镇高中学生的主要群体。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家长与子女沟通少,学生对家长的依恋感、亲近感低。针对因家庭教育不当而引发的家庭不和谐,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的共同成长。
2.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学生怎样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怎样将观念内化为行为则需要家庭的监督和辅助。家庭成员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提高,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
3.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国告别低效率时代,步入快节奏的现代,类似产业化的规模教育模式偏离了“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价值诉求。而层出不穷的中国社会问题凸显出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高效率时代和高生活水平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现代教育的勃兴,更需要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革新。深入调查、研究当代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完善家庭教育策略,构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共同发展,同时也能为有效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国际国内对低幼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较多,比如国内大众对“胎教”“亲子教育”都耳熟能详,也能作主动学习和实施,但对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却存在较多误区(详见上文),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于家庭教育有较大忽视,而相关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事实上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习与成长。国内的家庭教育专家如成墨初,现今正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张振芬更是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最高效的学习方法相融合,指导青春期家庭教育。他们的研究为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作了理论基础。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家庭教育现状而确定的,尤其是针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困境而展开。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家庭教育困境,大量社会学学者、作家作了详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例记录,并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剖析县镇高中学生的身心状况与教育困境,以及一个个家庭因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研究为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与现状、误区与成因)作了理论依据。
我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同时渗透家庭教育上述研究理论(包括他们的调查及现状研究),着重于县镇高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关照,对于当前教育中青少年成功学的反思。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国家政策、法规亦是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使人生智、练技能。“育”使人心性生长,即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和情操的高尚。家庭教育是生命的起点,是人类情感的底色和智慧的基础。家庭是“习育”和“化育”的最初场合,影响久远。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旨在构建学习型家庭和营造健康的家庭。而学习型和健康的家庭,首先要有合格的家长,正所谓“什么土壤就长什么作物,什么家庭便出什么孩子”。因此,我们在一个完美型家庭的构建中,要将家庭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而将克服家庭教育的误区、优化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素质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世界范围内,家庭教育的研究从人类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出现了众多的出版物,创造了很多指导性理论。特别是现代中国,教育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调查分析逐年增多,如王凌以昆明地区为样本的研究、曾燕波以上海地区为样本的研究,选用了不同评价指标和调查方法,对家庭教育与家长的教育素养状况做了调查和分析,对于学校和社会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改进家庭教育策略起了一定作用。但学者们对小学、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成果较多,而对于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较少。事实上,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加复杂且调查研究的难度也更大,而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同样十分重要。为改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健康成长,我们拟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本课题实际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更重视高中阶段,尤其是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着眼于解决受到普遍关注的学生个性的实际问题。
1.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全员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联动能完成的,我们拟联动社区、妇联、关工委、科委等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壮大家教力量,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2.比较研究中外家庭教育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较为重视,研究开展也较早深入,他们研究的实例丰富、成果丰硕,其中不乏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作了铺垫。而我们着力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则对我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性、优化策略性有所裨益。
3.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范畴
当前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与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困惑的是:家长按照一流的“配方”——一级幼儿园、一流小学、重点高中、奥数竞赛、钢琴四级、重点本科,来培养孩子,为什么有的走向成功,而有的孩子却成为游戏爱好者、心理障碍者、跳楼自杀者。我们困惑的是当农村的孩子历经高中的苦读迈向高校,却在城市的灯红酒
绿中迷失、堕落。我们困惑的是,千千万万大学生,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到欧美去做社会底层„„而种种矛盾的指向或多或少都和中国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的诸多教育元素引入家庭教育的个个层面,以推动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的教育目标。
4.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宣传、咨询服务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家庭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县镇广大农村,既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又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化的指导。课题组一方面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家长乃至广大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拟通过对县镇高中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如班主任)的相关培训,壮大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化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多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从而达到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家庭的指导目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来,也应该到实践中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课题组也可以组织人员、专家,走进广大农村,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自上海2005年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总课题以来,研究焦点便集中在其子课题——创建农村学习型家庭的研究。顺应教育改革潮流,重庆市渝中区教委也于2006年开始了学习型家庭的筹建,制定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实施意见》,他们将目标定位为:“培育学习型家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他们偏重于教师队伍引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作为区县重点中学,我校在充分研究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完善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以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为案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创建县镇高中学习型家庭,以便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大量的调研了解和案例分析,发现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成因。
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探索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并用它来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3.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博览中外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文献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多方联动,建立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和指导机构,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县镇高中家庭成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如教师)
八、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1.研究核心:立足于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纠正、教育方式的指导;
2.研究思路
(1)提高认识的宣传。
只有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家庭才能和睦、和谐,积极向上,才能“家和万事兴”。只有对误区危害的宣传跟上了,家长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才能有效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
(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开展学校亲子活动。除了城镇家长外,很多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学历不高,经济条件差,工作忙而对创建学习型家庭信心不足。家长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学校要采用各种形式:家委会、家长学校会、座谈会、下发资料等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励,也可组织专题交流会,让家长们在一起交流讨论成功教育经验并进行适当推广。
其次,筹备学习型家庭。包括硬件筹备及家长对教育误区的纠正,比如建议家长合理安排时间,创设空间,坚持每天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逐步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建议家庭增加文化投入,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增添报纸、书刊订阅量,建立读书角,创设学习氛围。
再次,指导和培训教师队伍。教师要去指导家长纠正误区,教师本身就必须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具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指导的能力。所以对教师的指导也应纳入课题研究范围,增加研究的成果。
(3)争取村、社区联动与支持。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同社区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同居住人群的文化层次、道德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同样,创建学习型家庭,离不开良好居住环境。我们也注意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村社承担的经济建设、村民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正逐渐形成,个人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二)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家长会、问卷、家访、社区调研、电话问卷等。
2.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收集文献资料,博览中外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反思现在的县镇高中学生教育。
3.个案研究法:选择留守学生家庭、体艺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等个体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而为最终的研究假设验证提供证据。
4.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在校学生状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镇高中学生家庭的教育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2013.09—2015.09
1.课题研究前期准备阶段:2013.09—2014.01组建课题组,制定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的相关的申请工作;
2.研究周期:2014.02——2015.09,共分四个阶段。实施步骤具体为:
(1)第一阶段:资料整理分类与课题调研阶段(2014.02—2014.06)
(2)第二阶段:课题中期研究阶段(2014.07—2014.11)
(3)第三阶段:课题中后期研究阶段(2015.12—2015.04)
(4)第四阶段:课题后期结题研究阶段(2015.05—2015.09)
十、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
2.调查报告
3.研究报告
4.《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资料集
5.《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汇编》资料集
6.结题论文
7.其他物化成果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 李奕奕
2.课题组成员: 苏在明 范金和 谭万谢华云 周娟 刘思渝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三万元
十三、课题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1.郑鸿根.教科研ABC [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2.刘恒新编著.卡尔·威特的教育[M].京华出版社,2002.3.曾仕强.家庭教育 [M].中国科学影像出版社,2009.4.宋玮.家谈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191-192.5.冉隆锋.农村家庭教育的忧虑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40-42.6.张路 白述亮.家庭成员角色与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