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组改进措施
历史组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以课本为主,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对知识点的圈点勾画,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尽力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2、要求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从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中看出有的材料题学生没有看题就放弃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简便方法。
3、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4、加强做题技巧的讲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5、个别辅导。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合作。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间,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 材的课程开发意识。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 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 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 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的 重要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 学习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着力培养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 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 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 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 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 的基本思路是: 淡化题型分类,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为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提供机会;引用不同 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作业形式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 作业类型兼顾巩固性与发 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 重视发展学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第三篇:历史组
高
中
历
史
组
外
出
学习
心
得
体
会
2015--05
4月22日,我校历史组一行七人去往济宁一中参加济宁市第七届教学能手大赛听课活动。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听了五节课,均为《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但这已经让我们感触颇深,收获良多。现将这次听课的一些个人感想与认识总结如下:
一、普遍使用导学案,学生学习任务前置。通过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大大简化课堂上基本史实讲解时间。导学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有基础知识填空型、问题导读型和史料补充展拓型等。
二、大胆整合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我省选用人民版教材,内容详实冗杂。参赛教师大多能依据课标和考纲重新整合授课内容,使其更加条理化、科学化,符合思维习惯。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拨动学生的情绪的琴弦,让他们追随老师进入历史的课堂。参赛的教师各显神通,有的从学生的身边生活入手,有的从名人名言、时政热点入手,都能很好的引领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是这次大赛的亮点,几位参赛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精心设置层次不同的问题将课堂内容串联起来,带领学生破解知识的谜团,探究历史的奥秘,畅游历史的长河,不仅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学会做人的方法。
五、开发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多形式地展示鲜活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 动性,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与学习习惯。如:影像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资料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六、善于学法指导,注重教师的示范与激励作用。无论知识整理还是历史问题分析的方法,教师多能做到及时指导示范,如历史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也可以直接、间接的角度分析;利用表格归纳、图示展示等方法整合历史知识。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市历史教师已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尽其所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
当然这次听课学习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行程紧张未能听听第二天的课,感受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教学风格,颇为可惜。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我校历史组的专业化成长。
第四篇:高一历史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及改进措施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成绩及排名
本学期我带了高一4、5、6三个班,其中4班为文化课班,5班为体育班,6班为美术班。期末考试全县参评单位10个。我的成绩如下:5班第3名,4班第4名,6班第8名。
二、考试问题
①进度方面的问题。由于抢进度,没有预留时间学生复习,也没有强化训练,所以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差。
②学生双基能力较差,表现为审题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对史学理论的掌握不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差。
③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做好章节知识过关,没有大强度的专项训练,也没有注重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系统介绍。
④学生答题时思维混乱,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比如第26题的第二小问,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到的“两种制度”各是什么?很多学生不明就里,乱答一气。另外字迹潦草、乱涂乱改现象严重、答题随心所欲。
⑤对历史概念的把握严重不到位,对阶段特征把握不够,张冠李戴、东扯西拉。
⑥非智力性因素造成的错误较多,比如有的学生居然把试卷题目都看错了,有的甚至漏填涂某个选择题,而该题很简单并且在试卷上做对了。
三、归因分析
1、我教学的标高和进度,没有完全切合学生实际。
2、学生平常在历史科花的时间较少,以至于应试能力较差。
3、学生对历史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4、考前留给学生的复习时间也较少。平常我教给学生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也没有突出。
5、我对规律性的知识点的介绍和拓展不够到位,学生答题时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
6、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不够,基本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改进措施
1、回归课本,做好单元知识过关,包括记忆、考试和听写。
2、把握教学标高,做到难易适度。
3、密切关注教学进度,掌握主动,做到先紧后松。
4、注重多鼓励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误不代表什么,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集体备课,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教学重难点和史学动态。
6、做好专项训练,比如选择题、材料题、史学理论等。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告诉学生审题要三审:审时间、地点、设问;答题要三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
8、注重对课本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拓展,注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
9、指导学生建立历史错题集和积累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错题集和积累本当成作品一样认真对待,同时做好试卷的整理和保管工作。
10、督促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不能够再像过去一样放
第五篇: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泰安十九中 任传盛
近两年来,随着高中历史教师远程培训的深入,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现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程开发意识。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模块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意识、多方面地围绕课程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模块、单元的内容框架,理清线索,增强历史的“通感”,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型课程的教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淡化题型分类,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为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提供机会;引用不同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作业形式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作业类型兼顾巩固性与发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