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0: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

第一篇: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

〔摘要〕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光明正大地生活,而是东躲西藏。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抚,严重的亲情饥渴使他们性格冷漠、孤僻、内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少超生的孩子还長期受到社会歧视,这些不良因素给他们的成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其人格形成、个性培养尤其不利。因此对这类儿童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超生寄养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1-0024-02

寄养儿童是指那些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条件特殊或其他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托在别人家里,由生父母提供子女生活抚养费的未成年人。寄养儿童不同于留守儿童,寄养儿童不生活在自己家中,而留守孩子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寄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样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特殊关注。“代理监护人”大多数年事已高、素质不够高,对孩子疏于管理。从对各个学校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这种群体在农村地区很普遍,尤其在偏远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

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国外不存在这类儿童,所以国外学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亲属抚养儿童,或者是被家庭寄养的儿童福利院中的孤残儿童。在国内,这类儿童一般生活在偏僻的农村,且数量没有留守儿童多,所以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对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一、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1985年到1996年之间的很長一段时间里对超生者处罚最为严厉,对超生者的处罚可以让很多家庭倾家荡产,人们在恐惧处罚的同时,又固守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超生游击队”现象出现。好多农村家庭往往是连续生两个女孩之后还要躲出去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为了躲避处罚,这些家庭往往将超生子女交给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还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亲有正式工作,因担心超生而失去工作,于是也将超生的孩子送到亲戚家寄养,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超生寄养儿童” 由此诞生。

二、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现状

超生寄养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突出问题。许多超生寄养儿童成了问题儿童。如今,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生活开始有人帮,学习有人管,思想有人教,而超生寄养儿童却生活在缺少关注的阴暗角落里,他们是一群失去家园,远离亲情,甚至在户口本上没有登记和明确身份的“黑孩子”。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人员的检查,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光明正大地生活,而是东躲西藏,其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多较差,导致身体发育不良。由于寄养在别人家中,这些儿童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很难产生归属感,从小不能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抚,長期的亲情饥渴使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此外,还有的孩子没有合法的户口,所以他们无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大部分儿童会产生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少超生的孩子还長期受到社会歧视。这些不良因素给他们的成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给其心理发育留下了阴影。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很难理解他们对于亲生父母的思念,很难理解他们在生活上、精神上遇到的各种困惑,也很难理解他们心中被遗弃的痛苦和由此对父母产生的仇恨。

超生寄养儿童有的性格孤僻,内向,胆小怕事;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觉性差,缺少约束能力;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缺乏交流的主动性;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有的从小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甚至从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通常从小就被教唆通过说谎来应对计划生育检查人员的盘问,所以很小就学会了撒谎;他们从小就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人,是父母不想要的孩子,因而更缺乏归属感、安全感。

三、对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

超生寄养儿童在童年所经历的特殊遭遇,使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特别关注。目前,对于因超生而寄养的儿童,无论社会学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只是从计划生育的角度去进行关注,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的受教育权利,鲜有人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更没有人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超生寄养儿童。这些超生寄养儿童一直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因此,目前对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的学术研究几乎是空白。超生寄养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物,他们虽然父母双全,但是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却明显缺失,而超生寄养儿童正处于成長的黄金时期,对他们的心理的健康状况进行关注和研究,以便他们能够健康成長,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78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公开信,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三十年来,随着党和政府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较好地抑制了我国人口高增長的势头。计划生育工作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迫性行政命令时期进入了今天的法制时期。这个时期,也是计划生育的相对“自由宽松时期”,一些人认为计划生育法规对农民没有多大约束力,超生子女只要藏起来,计生部门抓不到证据,就可以逃避超生处罚,正因如此,农村超生现象到处可见,并且将会是一个長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以“超生寄养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長期存在。当前超生寄养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家庭自身或儿童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已经发展为迫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其他的个人、组织、团体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现实意义

1.为“超生寄养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超生寄养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突出问题。他们与留守儿童相比更需要特殊关注。“超生寄养儿童”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首先关系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问题,“超生寄养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黄金时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超生寄养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失生、问题少年等,进而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基本国策能否顺利实施。

2.“超生寄养儿童”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超生寄养儿童”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对当前社会的危害和损失,更重要的是,“超生寄养儿童”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可能会影响到几代人,其代价是无法估量的。从对各个学校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超生寄养儿童中很大一部分是超生女童,她们長大后要成为母亲,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素质。

3.“超生寄养儿童”问题的提出,为国家计划生育今后政策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

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作为“人口大国”的我们的确很好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長,在特定的时段确实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是否完全适用,今后是否依然坚持下去,笔者认为还要有待商榷。另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条例是不是也应进一步修改?有的超生孩子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更是违背常理的。超生的孩子的出生是不合法的,但这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也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

(二)理论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识儿童全体

超生寄养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不同于一般儿童、寄宿儿童,也不同于特殊儿童、工读儿童,他们到底可归结为哪一类儿童,或者能否自成一类,都需要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2.丰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对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研究超生寄养儿童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因为一方面超生寄养儿童毕竟属于儿童群体,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科学,如果不研究本领域的新现象、不与时俱进的话,这门科学将失去生命力。研究超生寄养儿童心理可丰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学科发展。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并且是仍然被忽视的群体,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甚至缺少对他们存在的认可,使这些“农村超生寄养儿童”一路坎坷。关爱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爱农村超生寄养儿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国家要健全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家長转变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树立崭新的“女孩也是传后人”的思想,避免更多的农村超生寄养儿童出现。但是,对于已经存在的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我们需要引导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長。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发展研究

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

发展研究

摘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在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尝试 ,而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来在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来分析和探讨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对农村社区的影响以及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望对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家庭寄养;农村社区;社区发展

近几年来,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成为失依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地福利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多种家庭寄养的模式。从地域角度看,中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主要分为农村模式、城市模式和城乡交界型模式。在不同的家庭寄养模式中,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较快且成效较大的一种模式。所谓农村家庭寄养是指将原来由福利院照料的孤残儿童送到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由经过严格甄选的家庭负责养育的一种模式。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对农村社区的积极影响

虽然在农村开展家庭寄养的最初目的更多考虑的是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但是研究发现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客观上也对农村社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种集合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的进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展促进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为了支持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会对已开展家庭寄养的农村社区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帮助他们修建道路、建公共浴室等,政府和民政部门的这些政策支持为农村社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为了给寄养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社区本身也会关心本社区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主动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促进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外部政策支持和内部动力驱动下,农村寄养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调动了农村社区闲散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农村社区居民收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推行,则大大调动了农村社区的闲散剩余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资源,既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又满足了众多家长奉献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愿望。同时,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效果。

(三)增加了社区居民的联系,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为了解决各自在家庭寄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寄养家长会主动地向其他寄养家长就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打破了农村居民

“关起自家门,做自家事”的封闭隔绝状态,为了共同的目标---做好家庭寄养工作而凝聚和团结起来。同时,家庭寄养工作指导中心也会对寄养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这就为平日整天为赚钱而忙碌奔波的村民们提供了见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了感情的联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村民自身的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孤残儿童进入农村寄养家庭不仅使我们中华民族抚慰救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彰显,而且还形成了农村社区的新风尚,培养出了良好的农村社区新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寄养文化”,如济南唐王纸坊村的“爱心献给孩子,关心送给家长”的社区寄养文化。此外,为了更好地对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教育,寄养家长们会主动参加有关儿童康复及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出现了“寄养儿童要教育,寄养家长要学习”的社区新貌,形成了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在农村社区开展孤残家庭寄养不仅具有独特优势,而且也能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但是与城市家庭寄养相比,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资源相对较少,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康复、教育与成长。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例如农村教育机构缺乏特殊儿童教育的能力,很难接受孤残儿童上学;很多农村社区没有取暖设施,冬日儿童的取暖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的医疗设备不完备,医疗条件差,寄养儿童享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等。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国情的限制,农村社区资源少的问题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将无疑对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巨大障碍。

(二)农村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孤残儿童的康复和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农村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明显低于城市,导致家长对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教育投入不足。此外,农村寄养家长往往知识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对孤残儿童有利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再次,由于农村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不高,因而也就不能为寄养儿童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总之,农村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低、专业知识不足成为目前制约农村家庭寄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来源少、形式僵化、内容浅显。

目前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等福利机构,而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社会支持很少,造成了整体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局面。此外,社会支持的内容浅显、形式僵化,主要是物质支持和经济支持、而情感支持、政策支持等较少。再次社会支持缺乏系统性,主要是针对寄养儿童的支持,而对农村社区、对寄养家长的支持不足,而且

在时间上也不够及时,缺乏实用性。这些情况的存在制约着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发展。

三、一些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提高农村社区自我增能的能力。

家庭寄养工作不仅仅是寄养家长的事情,而是整个社区的事情,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自我增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家庭寄养工作取得成功的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来增强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提高农村家庭寄养的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运用媒体、板报等方式让农村社区居民了解到家庭寄养的基本状况以及开展家庭家养的意义。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居民对家庭寄养的认知和认同,让更多的非寄养家庭参与进来,这既是对家庭寄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又是对寄养家庭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农村家庭寄养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农村环境相比闭塞,社会支持资源少,为了保证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参与支持,需要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随着家庭寄养专业化的发展,开发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专业资源,为寄养家庭提供各种专业性支持,满足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各种需要,已成为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寄养社会支持网络的重点。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主要来源于政府、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和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家庭寄养的社会支持力度,例如积极宣传家庭寄养的社会意义,挖掘社会工作志愿者,组建一支多学科的专业性的志愿者队伍,让寄养家庭得到全面的、及时的帮助。再比如,取得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开展一系列主要针对家养家庭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缓解寄养家长的紧张,减轻他们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等。

(三)加大对农村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使农村家庭寄养工作逐步向专业化道路发展。

针对农村寄养家长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少以及寄养儿童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儿童福利机构和家庭寄养指导中心除了加强对寄养家庭的筛选和走访巡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建立寄养家长培训制度,定期给他们组织专门的儿童康复和儿童教育的培训。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还可以组织家庭寄养小组的组长或负责人到其他地区或机构参观学习,全面提高家养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家庭寄养服务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加对他们的工具性支持,以更好地满足寄养家长和寄养儿童的需要。

总之,农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使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取得了孤残儿童、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多方共赢的效果。但是,农村社区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还需要我们对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与农村社区发展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这无论是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农村社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吴鲁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6).[3]王彦斌.家庭寄养模式研究[J].社会福利,2004(4).[4]王晨光.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探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9(11).[5]乔先华等.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青岛胶州市东张应村养护基地为例[J].中国民政,2003(7).[6]赵锦云.构建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寄养新模式[J].社会福利,2006(5)

[7]陈源茂.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几种模式[J].社会工作,2005(8)

[8]周焕龙.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路径选择[J].社会福利,2003(9).作者简介:张洪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06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寄养儿童协议书

寄 养 儿 童 协 议 书

甲方: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有益于被寄养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关爱和照料,全面培养被寄养儿童的生活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乙方提出申请经甲方对乙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后,甲方同意将收养儿童,男、女(年 月 日出生)转交乙方家庭寄养,寄养期为1年(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每月交付给乙方被寄养儿童生活费用 元(含小额学习费和疾病门诊费用)。乙方自愿一年内为甲方看护被寄养儿童。为能保证寄养期间有关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的监护权

被寄养儿童是属甲方收养的孩子,寄养的目的是为了使其能够同有家的孩子一样,真正享受到人间真情、家庭的关怀、呵护和爱抚下茁壮成长,以及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和锻炼后得到全面发展,长大后能够回报社会,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甲方根据国家民政部有关政策精神和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要求,所寻求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同时也是为了给被寄养儿童营造一个最适合成长的环境,提供一个不同于福利机构抚养的新模式,因此,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只能是看护权的暂时转移,其监护权和处理权仍归甲方,乙方只负责看

护管理,并无其它任何处理权利。

二、甲方的权利义务

1、负责实施寄养前对乙方家庭情况的全面调查和评估,确保寄养工作的可靠性和质量。

2、负责办理有关寄养的各项手续,确保该项工作所有的程序都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许需要时,就有关寄养方面的问题,向乙方作必要的解释。

3、负责同被寄养儿童所在地各级有关业务、行政部门取得联系,解决好被寄养儿童寄养后的就学和生病就医问题。

4、被寄养儿童看护权移交之前,负责对其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作出检查评估,并通知乙方,使乙方做好有关接收准备工作和了解被寄养儿童的基本情况,便于乙方对被寄养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5、医务人员定期到乙方家庭对被寄养儿童进行体检、评估、接种、打预防针和发放预防药,并发现被寄养儿童有病时,能够解决的及时给予治疗,解决不了的请求寄养办或会同乙方协商解决。

6、定期组织探访被寄养儿童,了解被寄养儿童的管理、生活、学习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协助乙方搞好被寄养儿童的管理教育。

7、为乙方家庭养育被寄养儿童提供技术性服务。培养乙方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组织寄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养育质量。

8、不定期对乙方家庭进行回访,监督、评估乙方寄养家庭养育工作。

9、积极向办法筹集资金,按标准及时发放被寄养儿童每月生活费。

10、负责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因病住院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和就学学费、书本费开支。

11、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负责联系办理被寄养儿童在就学方面的有关免费手续。

12、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如乙方尽职尽责出现的不可预防意外事故或因病抢救无效而死亡,甲方不得无故追究乙方的责任。

13、甲方在实施被寄养儿童的整个寄养过程中,负有被寄养儿童的监护权和乙方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权,如发现乙方对被寄养儿童有变象体罚、虐待或对其进行不良教育并经劝解不改正,以及乙方其它情况出现变化不具备抚养条件和无看管能力时,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协议并收回被寄养儿童。

14、负责建立健全被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各种资料档案。

三、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自接管被寄养儿童之日起,承担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的衣、食、住、行和管理教育。

2、在寄养期间,为被寄养儿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学习环境,确保被寄养儿童的健康和正常教育不受影响。

3、乙方自从甲方接受被寄养儿童之日起,寄养父母必须将其视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如同亲生子女一样看待和对待,使其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关爱和呵护。

4、乙方家庭应做到与被寄养儿童为伴,营造出一个温暖、安全、宽容和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

5、保证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的人身安全,做到尽心尽责,细心看护,否则将承担因丧失应有的责任而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赔偿和法律责任。

6、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出现危重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时,必须在一小时内同甲方寄养办公室取得联系,如实报告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7、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被寄养儿童接受学龄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负责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做好被寄养儿童的教育工作。

8、负责被寄养儿童有病及时就医诊治,保证被寄养儿童的健康和成长。

9、帮助被寄养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被寄养儿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10、搞好家人遵章守法教育,减少家庭纠纷,注意邻里团结,不在家里聚众赌博。

11、为被寄养各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12、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乙方不得歧视、虐待和对其进行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教育。

13、合理安排生活,调剂营养,保证被寄养儿童正常发育于健康成长(做到有记录,接受各方面检查)。

14、经常同甲方联系,汇报被寄养儿童的全面情况,并将其有关

健康学习等方面的资料妥善保存移交甲方,以使对被寄养儿童的档案资料规范管理。

15、接受甲方经常性的回访监督,协助甲方定期对被寄养儿童进行体检和评估。并在寄养办公室的安排下接受有关团体、新闻媒介参观采访。

16、承担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因小伤小病就医开支费用(儿童重病住院时必须及时通知甲方)和除就学学费、书本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开支。

17、如因特殊原因和困难,或者家庭条件发生不具备寄养条件和无看护能力时,以及甲方有违反本协议条款的,乙方可终止本协议,并将寄养儿童送回甲方。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寄养办保存一份,存入儿童档案。

如有未尽事宜,在执行过程中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和补充。甲 方: 法人代表: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乙 方: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二0一0年 月 日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

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

下载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超生寄养儿童研究的意义[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籍儿童寄养保证书(大全五篇)

    承担寄养人姓名被寄养人关系工作单位、职业电 话家庭地址电 话被寄养人姓名中文出生日期外文出生地国籍护照号码有效期被寄养人在沪住址承 担 寄 养 者 声 明我保证接受被寄......

    外籍儿童寄养保证书(5篇范文)

    外籍儿童寄养保证书承担寄养人姓名 被寄养人关系 工作单位、职业 电话 家庭地址 电话 被寄养人姓名中文 出生日期 外文 出生地 国籍 护照号码 有效期 被寄养人在沪住址 承......

    家庭寄养儿童协议书(精选5篇)

    思南县家庭寄养儿童协议书思南县民政局制甲方: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乙方:(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优良传统,使不幸孤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

    寄养儿童居留证件申请须知

    寄养儿童居留证件申请须知 一、申请对象: 外籍华人、华侨在中国寄养未满18周岁的外籍子女的。 二、受托人需履行下列手续: (一)填写《外国人签证证件申请表》; (二)将1张近期拍摄的......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光山县砖桥镇中心学校省级立项课题组 刘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农村学......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