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从酉阳县长潭村现象看产业扶贫的作用和方法
刘戈新 孙元忠
脱贫问题,最终需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而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扶贫的特殊困难。从事产业扶贫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始终觉得是一道难题。6月1日至7日,我们借到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开展“三进三同”的机会,带着思考和困惑进行调研,印证我们的一些想法,让我们对贫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贫困农村发展的希望,对产业扶贫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何突破有了新的思考。
一、关于产业扶贫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加快增长、缩小差距。去年,长潭村被纳入全市首批整村脱贫推进村。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抓住这一机遇,结合万元增收,支持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创业培训等全面推进,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934元,增幅达到38%,一跃成为全市增收致富的典型。在长潭村收入增长构成中,务工收入增幅7.67%,贡献率为8.7%;旅游收入增长522元,贡献率为56%。旅游业的兴起,使当地农产品大量转化为商品,价格上涨,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和渔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3.58%、31.95%和62.16%。创造了多年来少有的可喜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有潜力可挖。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个部分组成。宏观的看,由于受到国家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全国产业不断换档升级,使得资本和科技不断挤占劳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由1991年的0.45持续下降到现在不足0.1。务工工资和就业人口多年来徘徊不前,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长潭现象说明,劳动力缺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效益问题。村内产业振兴后,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很快放弃微薄的工资,回乡创业。因此,在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上,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既要两眼向外,注重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更要两眼向内,注重与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相结合,着力于内部挖潜。
从投入上看,2008年开始,长潭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投入各类资金1307万元。其中,交委道路建设440万元,水利人饮工程155万元,林业经果林建设147万元,电力河道通畅工程72万元,教委教学楼建设28万元。真正由扶贫部门投入的只有240万元,不到20%。长潭的投资结构很典型,与其他整村脱贫村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这表明,扶贫开发已经由过去扶贫部门孤军作战,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集团军攻坚。扶贫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退出来,重点用于实施产业扶贫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委市政府和办党组,作出的将扶贫资金调整到重点支持产业扶贫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为此,我们建议,政策上和措施上应该及时跟进,确保产业扶贫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尽快明确产业思路、制定配套政策、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工作步骤。
二是适当压缩整村脱贫村的比例,做大产业扶贫资金专项。整村脱贫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从目前各个区县的整合情况来看,不具备大面积推开的实力。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三是及时制定相应的约束办法,确保7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这个决策的落实。纠正部分整村脱贫村财政性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做法,确保50%以上要用于支持村内产业发展。
二、关于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布局问题
长潭村距县城90多公里,人均耕地1.13亩。由于地处偏远,资源匮乏。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60元,80%以上的群众饮水困难,95%的农户不通电话,60%的家庭没有电视。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村。
在整村脱贫中,他们打破传统思维,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游,很快吸引了5万多中外游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潭模式启示我们,贫困村的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应该“遵循两大原则,跳出四个局限”。
遵循两大原则就是:
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贫困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有比较优势,市场稳定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做城郊地区不愿做、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产业,避免和他们在成本上的短兵相接和同质竞争。重庆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的高山大盖,这里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于中药材、猕猴桃的生长,发展草食性牲畜资源丰富,应该列为重点扶持产业,放弃优势不明显的生猪、柑橘等产业。在品种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本地优良品种的保护、改良和利用。物种有一个生长环境适应性,现存的物种是大自然千百年优胜劣汰的结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理念适用于文化艺术,也适用于我们品种选择。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贫困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地势高差很大。在产业布局上,应该主要采用“小规模,大集群”的组织发展模式。
跳出四个局限就是:
一是以贫困村为目标,但跳出贫困村的局限。在扶贫产业布局上,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允许跨村发展,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
二是以贫困户为目标,但跳出贫困户的局限。在政策上锁定贫困农户给予重点扶持,鼓励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让贫困户带着项目、资金和政策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带动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大户给予积极扶持。
三是倚重一产业,但跳出一产业的局限。拓展扶贫产业的扶持范围,对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水利资源发展小水电和边境贸易,甚至工矿业等有利于贫困村发展,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一视同仁给予积极支持。
四是倚重传统优势,但跳出传统的局限。比如,象长潭一样扬长避短,变传统劣势为优势;运用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或者改换品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拓展传统产业的功能,让传统产业成为集产品供应、观光、体验、休闲和科教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创新仅仅以家庭为单位的产业组织方式,降低传统产业的交易成本。
三、关于扶贫产业如何带动贫困户的问题
两个瞄准,是扶贫产业必须坚持的方针。这是扶贫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扶贫产业推进相对困难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实施产业扶贫的意义所在。
但是,有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长期以来倡导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于企业一股独大,造成客大欺主。长潭发展遇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是,没有龙头企业介入产业时,贫困户不能分享利益的问题。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村内各户区位不同、经营能力不同,居住临河、懂经营的率先发展起来。居住掉角的、缺乏经营头脑的成了新的贫困户。发展不平衡,引起了新矛盾。没有受益的户,埋怨政府一碗水没端平。受益的户,担忧掉角户房屋风貌改造缺乏积极性,影响旅游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出现这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调剂机制。企业介入时的客大欺主,是因为主不够大;没有企业时,各自为政,是因为农户之间没有利益联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合作化,将贫困农户组织起来。农户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将传统农户改造成为专业大户。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库区贫困村实施扶贫柑橘园建设作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建园之初,先向群众宣传补贴政策,扶贫补贴是1500元/亩(市办700元,区县800元)。然后,组织农户自愿申报,由扶贫部门和村委会组织农户建园,把以前什么都种一点的传统农户变成柑橘专业户。物质决定意识。变成专业户后,农户很快就有了合作意愿,合作社顺理成章的组建起来,贫困农户自然而然的加入到其中。依靠合作社自身,单家独户管理难的解决了,一直担心的贫困户怎么办的问题也解决了。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扶贫果园与农业、农综、国土和移民等几个部门采用的企业建园相比,我们补贴标准最低,建园质量和运行质量却最好。这主要是因为,以户为单位建园,是农户自己为自己劳动,工作责任心比给企业打工强。舍得下力不说,而且能省则省;加上土地和劳动力是自己的,减少了企业租地和雇用劳动力的成本,一分钱办了两分钱的事。下一步,合作社准备和企业进行股份合作。以资本为纽带,结成的关系比合同还要紧密。没有企业的地方,合作社自己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运行也很好。企业也很欢迎这种模式,因为,他们既能够收到果子,又减少了他们和千家万户老百姓打交道的麻烦。
二是公司制,将贫困户“捆绑”起来。这主要是针对长潭的这种状况,参照成都五朵金花的做法,由村委会或者大户牵头,将农户的林地、耕地、宅基地和农房等资产化组建股份制企业。或者部分公司化,实行分户经营、统一管理、合理分配。这种模式,林地等可以作为抵押建立要素担保机制,旅游业收入可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满足商业银行贷款条件,可以获得银行支持,解决贷款难。同时,贫困户以股东的身份获得资本涨益和享受分红,保证收益。如果再为每个贫困户落实2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做大股份,收益更大。
另外,全国各地也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广东的大户带小户的模式。但是,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围绕资本和产权做文章,这样的机制才可约束。如果仅靠政府行政施压,固然简单易行,但是阳奉阴违在所难免。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制定扶贫产业基地建设补贴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建设。参照柑橘建园的办法,补贴标准可以考虑确定在基地建设总投入的50%左右。
二是采用竞争入围、先建后补的办法,以贫困为单元建立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多大的规模、发展什么产业、选用什么品种,由农户民主决策,回避扶贫部门决策带来的风险,避免与贫困户扯皮。
三是支持基地建设的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将未投产前作为抚育期,每个合作组织每年给一定的扶持,确保运转。
四、关于扶贫资金的使用问题
贫困农户万元增收普遍缺乏资金。长潭村的女能人冉国娅在湖中央投资建水上餐饮中心,投资近200万元,由于贷款无门,她用光自己所有积蓄,还用高利息向社会募集上百万。目前,她餐饮中心的生意不错。但是,每个月必须支付的8000多元利息让她难以维持。在座谈中,泣不成声。村里类似冉国娅的情况,还有我们入住的白友林和白友福兄弟两家,养鱼的彭海军,养牛羊的李万兵等。
近年来,通过多方争取,我市来至中央和市级财政的扶贫专项资金,三年实现了翻番。今年上半已经达到7亿多。加上下半年的专项,全年估计超过8个亿。在政府层面,这样的资金量可以说已经很大,据财政反馈,就专项而言,目前扶贫只低于水利,在农口部门排第二。也可以说很小,平均到每个贫困人口,只有区区560元。平均到每户,也只有2000元。如果仅仅依靠财政单一投入,帮助两翼农户三年实现万元增收杯水车薪。但是,社会不缺钱、企业不缺钱、银行更不缺钱,缺的是投向和渠道。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思考如何用好和用活财政扶贫资金的问题,撬动社会和金融资金支持产业扶贫。
一是建立扶贫融资机制。首先,抓紧建立财政性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缺乏担保的问题。据金融部门介绍,无论是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公司,还是直接由财政扶贫资金向银行抵押,通过银行至少可以将财政资金放大到5倍以上。如果用2个亿做担保,可以获取10个亿的投放量。加上另外6个亿,每年总投入达到16个亿以上,落实到贫困户户均到达4000元。按照1:1的投入产出,三年实现万元增收就有了资金保障。其次,是考虑扶贫产业的特殊性,将扶贫贷款贴息由现在的3‰调整到5‰以上,至少和农委、农综的贴息相当。补贴时间给予延长。第三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解决贫困户短期、小额度的借款问题。
二是建立扶贫风险机制。扶贫产业存在的风险多于其他产业,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应该通过保费补贴的形式,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防御灾害风险和疫病风险。同时,运用财政补贴的办法,鼓励产业区农户建立内控风险基金,确保商场低迷时,产业能够安全过冬。
三是开展扶贫招商引资。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依赖大型龙头企业的支撑。针对贫困地区招商难的实际,要充分运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比如项目配套、大规模的贷款贴息等办法,吸引市内外大型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并将扶贫招商作为一个常规工作,列出专项经费帮助两翼区县招商引资。
五、关于扶贫产业的市场问题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和质量竞争。离开这个根本,仅靠宣传,品牌也不会长久。
在降低成本方面,一是要注重发挥的沟地和坡地广袤的资源优势,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回避科技和资本上的弱势。二要注意链条的合理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利润很低。我们2008年调查,奉节的萝卜出土价1角,运到主城上市8角。其中,运输1角多,销售5角多。这样的鲜活产品可以考虑采用直供的模式。将基地与城市的学校、企业、机关和宾馆、饭店对接。既降低消费者的成本,又可以适当提高出土价格,保护生产者。同时,质量可追溯、稳定供销关系。在操作上,初期可以借助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优势,逐步过度为市场操作。相对耐储藏的产品,比如南瓜、洋芋等,实行配送。这几年我们支持涪陵在主城的盘溪市场建立配送中心,每年销售南瓜8万吨以上。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扶贫合作社组织农产品销售,较少农户单家独户交易的成本。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专业市场,实现就近销售。
在提高质量方面,要利用贫困地区污染小、自然环境优良的优势,将同质产品的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组织专家因地制宜的制定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有机、绿色产品。
同时,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加强策划、包装和宣传。提高贫困地区产品的知名度。
六、关于产业扶贫推进机制的问题
扶贫部门是一个项目实施单位,调控手段主要是资金和项目。在推进机制上,扶贫部门应该根据工作重心的专业,及时调整力量配臵,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同时,应该运用我们的资金项目手段,培育一批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和扶贫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组建扶贫产业协会。
扶贫协会实行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同时,赋予它相应的职能。将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弥补扶贫部门管理职能缺乏的缺陷。
层次上,可以分县级协会和市级协会两级。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全部作为成员。成员缴纳会费和风险基金,交由协会使用和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对扶贫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采用累计扣分的管理模式。对不带动贫困户的、不良信用的、生产假冒伪劣的、违法违纪的、经营不善的和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进行累计扣分。考核评价权由协会行使。扶贫部门根据考核等级对成员进行差别扶持。
通过协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扶贫部门意图的贯彻实现。同时,协会由成员选举产生,主要对成员负责,为成员服务。比如开展培训、组织市场开拓、协调内部定价、提供行业信息等,帮助办理单个成员办不了的事,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七、关于产业扶贫的工作方法
一是突出特点。扶贫产业以农业为主,但是和大农业,在工作目标、要素组合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绝不能简单的作为一般意义的农业来对待。必须认真研究工作点特点,划清职能边界。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目标,既注重加强与农业等部门在工作上的横向联系和衔接,在方法和技术上的借鉴,更要高举扶贫的旗臶,突出自身的重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工作思路和理念,防止对大农业的技术和思维依赖,避免投入被整合,职能被覆盖,工作被掩盖。
二是长短结合。抓住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契机,加大力直接投入的力度,支持贫困村发展兔、鸡、蔬菜等短平快的产品,让贫困农户搭上全市农民短期内致富的快车,防止差距拉大。同时,着眼于持续发展,支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试验示范。这既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减少折腾、规避风险办法。市和区县都应该采用相对集中力量的办法,认真策划,逐年启动一批试验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重点指导,积累经验,做出亮点,提供示范。
四是分类指导。根据贫困户、扶贫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不同的优势,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贫困户,重点支持基地建设。考虑到目前农户贷款比较难,资金需求不大,可以用财政资金一比一的配套补贴。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加工、销售和研发。考虑到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可以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合作社,重点发挥其组织桥梁作用,每年给予5—10万元的扶持,连续扶持3年,使其正常运转。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加工、销售延长链条的,给予贷款担保,补贴利息和担保息。通过分类指导,促进三大主体产业分工、三个环节同步发展,在分工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合作。
八、关于产业扶贫的工作重点问题
按照产业发展的周期性,实现以上思路,一个工作周期至少要四年。这四年,可以确定一年打基础、二年拉链条、三年求发展、四年立支柱的工作步骤。
工作上突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实施重点产业产业进村入户行动。以区县为单位,确定重点扶贫产业。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采用先建后补、竞争入围、分步实施的办法,三年内确保重点产业实现2000个贫困村全面覆盖。二是实施产业发展招商助推行动。开展常年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骨干支柱企业,使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大龙头带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实施科技兴业助推行动。组建专家队伍和培训一批实用技术人才,重点推广实用技术、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四是实施金融牵手千村万户助推行动。通过财政担保、要素担保、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等办法,使金融资金进村入户。五是实施市场对接助推行动。六是实施产业合作化助推行动。扶贫产业合作社三年内覆盖贫困村。七是启动两翼地区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探索两翼地区贫困农户万元增收模式。八是实施爱心帮扶行动。以区县为主向社会征集爱心扶贫志愿者联村包户,提供多种脱贫帮扶。
近期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制定出台2+x的配套政策。“2”:就是制定一个规划和出台一个支持农户万元增收的意见。“x”:包括扶贫产业示范园支持办法,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贷款贴息办法,重点产业保险费补贴办法,区县产业扶贫考评办法,支农技术队伍奖励补贴办法,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考评办法等。二是组织申报一批扶贫专业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三是开展扶贫招商引资。四是启动第一批示范项目。五是着手建立扶贫产业数据库。六是开展扶贫产业培训。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些地方和单位还在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显然,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看来有必要在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进行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才能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工业文明的方式,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二十几年间,西方工业化初期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种种社会、民生问题便集中显现出来。实践证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都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债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地球生态报告》称,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量(自然资源消耗量)为1.6地球公顷,生态赤字为0.8地球公顷,比世界平均指数高近一倍。专家测算显示,仅“十五”期间我国生态赤字就达到5万亿元之多。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要根本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严峻的环境形势、巨额的生态赤字,对国人而言既是严肃的警示、强烈的震撼,又是无情的挑战。偿还生态欠债是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虽然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小各有不同,但是为偿还生态欠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是责无旁贷的。
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实行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和办法,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也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如“以GDP论英雄”,盲目追求、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拼资源、拼环境,追求高速发展”。这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相悖的。解决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设计、试行的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核算评价体系,把资源、环境、民生等纳入了核算考核内容,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以GDP作为考评主要标准的缺陷。目前全国已有若干省(区、市)试行,效果非常好,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为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若将这项改革在全国普遍推开,那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强领导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牵动改革、发展全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开,卓见成效,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应当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定期检查,总结经验,具
体指导。这是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也是有待突破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人有认识误区,认为生态文明只是一项具体任务,还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时代的高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转折来看待。这说明,很有必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搞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特征及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失时机地推行、实施好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篇: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第四篇:物业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法规与体制滞后
尽管《物权法》出台,又有此前的《物业管理条例》,但整体上而言,有关物业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
现行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确立正确、公平、符合实际的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也不可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产业健康发展。
2.遗留问题
一方面是开发商遗留问题,由于房屋质量差、过度承诺等开发企业遗留为题,从而使物业管理公司代人受过。一些住宅小区物业公司与开发企业如同母子关系,物业管理公司为开发商遮遮掩掩,即使不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权限也不能制约开发商的行为。因此,开发商的遗留问题,给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后患。
针对房山的老旧小区,由于建设时间已经很久,许多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直到现在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由于一直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度降低,抵制情绪越来越大,更加不利于物业管理。
3.业主缺乏自我约束
由于房屋产权多元化的发展,居住在同一物业内的业主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等不尽相同,规模大的住宅区业主更是千差万别。业主的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处于不同层次,为各自的利益冲突也经常发生,从而增强了物业管理的难度。
4、老旧小区的业主缺乏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意识,还在怀念过去的“免费午餐”。
5、业主法制意识淡薄,加之法规不完善,业主只一味强调权利而忽视相应的义务。
6、社会关注程度不够,许多媒体只是关注所谓的新闻卖点,一有纠纷就纷纷对物业公司
7、行业协会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8、物业公司不专业,管理服务不到位
一些物业公司缺乏专业性,管理服务各方面不够规范,又未能够合理的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度,同时也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二、相应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法规,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
政府应委派物业管理协会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档案体系,它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为业主、业主委员会查询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服务,为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投诉途径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物业管理公司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同时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也有利于物业公司的良性发展,通过市场和业主的口碑来选择出真正优秀的物业公司,使真正优秀的物业公司能够在目前鱼龙混杂的物业管理行业
中脱颖而出,获得业主的青睐。
(2)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物业公司与个相关部门的关系,在物业公司做好服务的前提下,帮助物业公司协调工商、税务、教育、银行、水利、电力等各部门的关系,帮助物业公司各项服务能够更人性化、更规范化;使物业公司成为业主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3)推行建立第三方管理机构
由于业主对物业管理的不满与日俱增,并迫切要求物业管理在透明、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同时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面对业主过多的缺乏理性和缺乏专业的责问,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政府将太多的时间耗费在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关系的调和上,此时可以组建一个第三方机构解决这些矛盾。
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招投标中心、业主咨询公司、也可以是行业认证机构、仲裁机构、专家委员会。
2、物业公司层面
(1)严格执行承接查验标准
针对遗留的质量问题应认真实施承接查验程序,严格执行承接查验标准。在物业接管时,以明确物业公司与开发单位的责任。
(2)培育和监督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第一、增强业主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救济能力
由政府、媒体共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业主花钱买服务意识,不交物业管理费是违法行为的宣传,引导业主依法履行业主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监督《业主公约》的执行力度,将业主违约行为进行宣传,提高业
主的自觉性。
第二、借助社区管理的力量,监管好业主、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
(4)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并认真执行到位,深刻认识服务型行业的特点,提高企业人员素质;要逐步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5)制定好各项服务标准,达标要求已经收费明细,召开业主大会对相关规定及各项标准张榜公布,并接受监督。
3、社会层面
(1)物业管理协会应积极有效的发挥作用。
(2)加大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应客观公正的看待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加深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并对这一行业的作用充分重视。
(3)新闻媒体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特点,深切体会物业管理行业的酸、甜、苦、辣,加深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从而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深入地认识,促使业主形成正确的物业管理消费观念。
(4)加强对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和指引,增强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物业管理消费的认同感。
第五篇:浅谈高中生物新课改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改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09生11武超09241018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近10年了,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特别是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
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为此,调整新课程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切实保障和改善新课改实施的外部资源条件,尽快提高他们的适应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现实需要,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作为课程实施者的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成效。然而,以往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践中,我们关注和探讨的多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却鲜有论者加以关注。本文对新课改进程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情况现状 1.形式上改革,行动中保守,换汤不换药
虽然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思想上能够普遍认同新课程,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仅局限于知道新课程“是什么”,对具体“如何做”“为何做”还存在顾虑和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对新课程的适应困难。从笔者所做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教师普遍接受并认同高中生物新课程。多数教师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模块式课程设 计、探究式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但部分教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尚有差距,表现出对实践的可操作性心存顾虑,无所适从。一些教师对笔者倾诉道:“我很想按照生物新课程所提出一些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和要求去做,却不知如何去做。”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下,他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物教学的思维定势。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难免会出现担忧和困惑。
2.高中最主要的评价依据仍然是高考成绩
在实际教学中,从学校、教师,到家长,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很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面对高考的指挥棒,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仍是传统的生物教学评价思想,并没有将生物新课程评价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造成教学评价观念与实际生物教学行动的背离。
3.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协调
对于新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多数一线生物教师还是基本认可的,认为新教材的难易程度基本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但是,有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新教材在现实教学条件下,不容易操作,生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通过深入的调查笔者得知,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不够是多数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新教材中很多探究内容,需要用很长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而教学时间却很有限。一些教师谈到“课时不够用,没有时间讲练习题。”新教材在每节课中都设计了问题探究,但是如果每节课都以这个问题探究来引入,有时会显得课时很紧张,如果不处理又担心学生会提出其中的问题。
二、影响高中生物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因素
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乐观。在实践中,一线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
1.教材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比
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新教材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而有关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时间过短,培训思路单向化,只是把教师放在被培训者的位置上,忽视了教师在培训中的反思和自主建构,不利于培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新教材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报告或讲座、讲授等简单易行的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2.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有待更新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深入、不透彻,没有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在具体教学中自然不能很好的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教师表现出不适应,知识更新较慢,能力准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常常感觉捉襟见肘。许多教师没有形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未能及时的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3.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场地等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许多重要的实验无法开设
与新课标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教辅资料的缺乏。课程资源的不足阻碍了学生活动的开展,给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适应性
1.调整新课程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为其接受培训提供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也为学习的迁移应用创造条件。因此,培训必须重视高中生物教师原有的认知基础、教育观念、教育经验以及教育经历等背景,将他们的经验当作培训的资源加以利用,并削弱经验积累的负面效应。做好高中生物教师培训前的需求调研、沟通交流,深入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期望,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其内在需求来设置,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实效。
在培训中,应针对新老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对老教师要注重进行新课程理念和发展科研能力的培训。老教师往往凭借多年的经验去理解和实践课程,习惯从经验开始讨论问题。因此,在新课程培训中,不仅要用定义和原理系统完整地阐释课程理念,还应该能用具体的案例来解说课程问题。同时,也要指导老教师力图超越具体经验,学习使用概念和原理去解释课程经验,要通过实际的教学设计活动尝试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可能的教学行为。对新教师则应注重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提高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实践,使新教师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专业化成长,在专业化成长中完成新课改。
2.切实改善新课改实施的客观条件 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各级有关教育部门、学校要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更新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落实这个指导意见,加大对生物教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生物教学设备和设施,如对必要的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经费投入,购置生物课程改革的有关图书资料,使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提高进行新课程的可行性,从而增强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3.改革班级制度,倡导小班化教学 只有减少班级学生人数,调整班额数或规定班额数,重视师生比,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重视教育过程的公平,积极创造条件,才能保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正常实施。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个不断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课改进程中,高中生物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而应该建立终身学习观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竹云.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师的适应性探索[J].网络财富・学习园地.2010.2、吴海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J].生命・教育.2009.3、程琳.高中骨干教师与新课改的适应性调查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4、余丽红.学习型组织[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5、杨金有.高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胡鹏.高中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不适应性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7、彭虹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教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8、李敏.新课程与教师观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0、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11、袁东,靳希斌.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分析[J].教育研究,2006,(10).
12、Stephen S.Winter.Science education at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level in A sia./ / A survey of S tat es and development s prepared for U nesco.Paris, 1970: 4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4、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8).15、方红峰.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技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介绍[J].生物学通报.2003,38(6):25~38.16、朱德全.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6,(10).
17、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8、吴丽华,王艳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通报,2006,45(3).19、苏俊峰.浅谈生物学科中科学素质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1):144-145.20、王建勤.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