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版)
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基础环节,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县乡(镇)两级政府其依法行政存在哪些问题?对策有哪些?对此,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各地方、各部门的行政首长作为本地方、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但从现状看,首先在省市政府的考核体系中,始终未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指标进行考核,由此使各级政府不能对依法行政产生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其次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长期封建人治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很深,在政府管理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国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行政权力“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至今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也经过了二十几年,但各级政府对行政权利的喜好还远远没有消除,基层政府在处理矛盾、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时偏好行政权力,而不重视依法行政。最后基层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往往使他们认识不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导致在基层依法行政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依法行政还多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不严格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导致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三)政府工作人员法制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我国推行普法教育多年,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领导干部中学法、用法的意识不浓,使普法学习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基层行政人员和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缺乏依法行政的基础。加之,行政执法部门作为基层执法的主体,部门编制复杂,有行政机关单位,有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单位;经费来源复杂,有财政核拨的,有财政拨补的,还有自收自支的。执法机构编制和经费来源的复杂性,造成进人渠道多,把关不严,影响了整个执法队伍的素质。据统计,在我国有百分之八十多的法律都依赖行政机关协助执行,而基层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机构庞大、数量众多,行政执法人员队伍作为基层执法的主体,承担着很多执法任务,人员庞大。以留坝县为例,全县共有行政执法人员515人,从执法人员的学历构成看,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0.4%,本科以上占21%,第一学历大专以上仅占18%,而法律专业人员占的比例更少,仅占8.9%。执法人员来源的不统一,素质的差异,已严重制约着基层依法行政的推进。
(四)法制机构建设薄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需要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领导做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在法制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政府和政府部门设立法制机构非常必要,法制机构的设臵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决策能力,改变政府领导凭主观意志拍脑袋决策的习惯,有助于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合法、合理行政。但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还任重道远。一是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二是除大的行政执法部门外,在政府各部门中法制机构相当缺乏,尤其是在乡(镇)级政府,法制机构普遍缺乏。如留坝县有执法部门40个,单独设立法制科室的有4个,仅占执法部门的10%,而在9个乡镇中,没有一个设立单独的法制机构。三是现有政府法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匮乏。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层级监督没有发挥综合监督效能。从目前来看,层级监督存在着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保障跟不上等问题,制约着层级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层级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充分。现行法律、法规缺少对监督主体、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程序以及监督结果运用的规定,造成了监督上的许多盲点和空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很多,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以及行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等,但却没有形成整体监督效能。同时,这些监督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因此,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停留在“救火式”的水平上,其“防微杜渐”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产生。三是行政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执法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惩处;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责任追究或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决策人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对策及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而这项任务工作的重心又在县、乡两级政府。全面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落实能力。早在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就载入了宪法。2004年,国务院又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对依法行政重视可见一斑。但在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依法行政却始终未单独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鉴于此,建议上级政府在修订政府考核体系时,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的指标单列出,实施单独考核,把依法行政真正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分值要占至少10%的比例,并对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才可能花时间、花精力去认真抓这项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现实看,基层的的普法教育还远远没有到位,离国家依法行政的目标还相距较远,因此,现阶段加强全民普法尤其必要。作为基层普法教育要抓住两个主体。一要抓住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普法教育不放松。普法首先要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社会事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普法还要更新依法行政的观念,教育施政者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真实含义,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民”。其次要建立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定期对其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将学习情况和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年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法律业务素质,增强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做依法行政的模范,以此来推进全社会的依法行政。二要抓住群众的普法教育不放松。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依法行政,让群众知法、学法,增强他们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侧面推进政府的依法行政。
(三)健全法制机构,提高基层政府法制水平。基层依法行政工作要做好,法制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各级政府领导同志要重视法制机构建设,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必要条件。一要在县政府各部门及乡镇政府设臵政府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力量,充实专业法制人员,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臵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即由国务院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臵、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臵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二要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努力争取解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岗位津贴问题,与公、检、法、司部门人员一样享受岗位津贴,并关心其政治成长,适时提拔重用优秀的法制工作者,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三要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四要改变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四)加强法制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措施较多,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一是创新行政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监察、审计、政府法制监督的有机整体,实现监督的整体效能。要改变监督机关“位低、权微,手段弱”而不能实施有效监督,以及人多势众却监督无力的现状,试行“各类监督联系会议”、“定期联合办公”、“案件移送”等协调机制,使分散的监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股“监督合力”。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分析、论证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凡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先应由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顾问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尽可能通过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向社会予以公布。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政府法制监督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强制性的特征,监督的内容是全部的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范围包括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但当前政府法制监督及监督结果的运用缺乏法律依据,具体实施比较困难,因此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的当务之急。同时县级政府要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督办制度、申诉和检举等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治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在基层,重任也在基层。虽然基层依法行政难点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地逐一解决问题,我们依法行政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
第二篇:县乡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乡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基础环节,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基层政府处理和化解。科学发展观为新时代推进依法行政赋予的新内涵。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县乡(镇)两级政府其依法行政存在哪些问题?对策有哪些?对此,我办结合我县实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一)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把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市县政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行政工作,建立健全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要把加强依法行政摆上重要位置,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扎实地加以推进。但从现状看,首先在省市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从去年才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指标进行考核,而县政府对乡镇、部门并未把依法行政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考核,因此县乡政府不能对依法行政产生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其次在现行的政府管理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级政府对“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行政权力的喜好还远远没有消除。基层政府在处理矛盾、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时偏好行政权力,而不重视依法行政。最后基层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往往使他们认识不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导致在基层依法行政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强调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中,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依法行政还多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不严格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导致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三)广大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过几十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广大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领导干部中学法、用法的意识不浓,使普法学习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基层行政人员和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缺乏依法行政的基础。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不主动学法,不掌握业务知识,硬着头皮,顶风执法,执法行为和水平都不高,影响我县执法队伍的形象。行政执法人员队伍作为基层执法的主体,承担着很多执法任务,人员庞大。目前我县共有行政执法人员637人,从执法人员的学历构成看,其中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占64%,本科以上占8%,第一学历大专以上仅占23%,而法律专业人员占的比例更少,不到5%。执法人员来源的不统一,素质的差异,已严重制约着基层依法行政的推进。
(四)法制机构建设薄弱。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要求,健全市县政府法制机构,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要加大对政府法制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和交流力度,充分调动政府法制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中办、国办有关文件的要求,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基层行政机关领导岗位。但在法制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政府和政府部门设立法制机构非常必要,法制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决策能力,改变政府领导凭主观意志拍脑袋决策的习惯,有助于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合法、合理行政。但从我县实际来看,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还任重道远。一是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部门、乡镇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能较好地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出现了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二是除大的行政执法部门外,在各乡镇、政府各部门中法制机构相当缺乏,尤其是在乡镇政府,法制机构普遍没有建立。全县32个执法部门,单独设立法制科室的仅有1个,而在13个乡镇中没有一个设立单独的法制机构,甚至有的乡镇或部门连分管领导和人员都没有。三是现有政府法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匮乏。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如我县法制办5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是进修学习了法律专业,另外两名工作人员非法律专业,并在其他岗位上拉用或调用,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层级监督没有发挥综合监督效能。过去,层级监督存在着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保障跟不上等问题,制约着层级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层级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充分。今年元月起实施的《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才为我省基层监督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很多,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以及行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等,但却没有形成整体监督效能。同时,这些监督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因此,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停留在“救火式”的水平上,其“防微杜渐”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产生。三是行政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执法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惩处;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责任追究或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决策人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县乡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依法行政工作,把科学发展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基本价值取向,才能切实保证依法行政的政治方向。要把依法行政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方式,善于把在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法治化的基础上,使各级各部门主要依靠经验执政向主要依靠法律执政转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落实能力。早在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就载入了宪法。2004年,国务院又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8年,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家对依法行政重视可见一斑。但过去,在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依法行政却始终未单独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去年以来,才真正把依法行政列入了考核范围。建议上级政府在修订政府考核体系时,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的指标单列出,实施单独考核,把依法行政真正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分值要占至少10%的比例,并对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才可能花时间、花精力去认真抓这项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现实看,基层的的普法教育还远远没有到位,离国家依法行政的目标还相距较远,因此,现阶段加强全民普法尤其必要。作为基层普法教育要抓住两个主体。一要抓住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普法教育不放松。普法首先要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社会事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普法还要更新依法行政的观念,教育施政者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真实含义,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民”。其次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建立并坚持好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定期对其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将学习情况和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年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法律业务素质,增强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做依法行政的模范,以此来推进全社会的依法行政。二要抓住群众的普法教育不放松。紧紧抓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这个“死角”,加大对法制宣传经费投入,积极改善法制宣传必备的通讯、交通工具,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依法行政,让群众知法、学法,增强他们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侧面推进政府的依法行政。
(三)健全法制机构,提高基层政府法制水平。基层依法行政工作要做好,法制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各级领导要重视法制机构建设,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必要条件。一要在县政府各部门及乡镇政府内部设置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同时进一步充实县政府法制机构力量,充实专业法制人员,为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置、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二要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努力争取解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岗位津贴问题,与公、检、法、司部门人员一样享受岗位津贴,并关心其政治成长,适时提拔重用优秀的法制工作者,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政府法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当好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在推进本地区依法行政中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等作用。三要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四要改变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四)加强法制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措施较多,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一是创新行政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监察、审计、政府法制监督的有机整体,实现监督的整体效能。试行“各类监督联系会议”、“定期联合办公”、“案件移送”等协调机制,使分散的监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股“监督合力”。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分析、论证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凡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先应由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顾问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尽可能通过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向社会予以公布。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督办制度、申诉和检举等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治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在基层,重任也在基层。虽然基层依法行政难点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地逐一解决问题,我们依法行政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第三篇: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
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途径。最近,我们深入部分区、县政府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调研,通过召开部分区县政府领导、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六年来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做了调研。调研工作结束后,笔者重点针对当前制约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区、县政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西安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指导,以依法行政考核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区、县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依法行政的冲突比较明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政府及部门领导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处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依法行政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主要手段,有的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个别部门存在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大力号召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主为了节省成本,利益趋动,致富心切,往往违法占地,不主动先进行用地审批,部分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对这类违法行为听之任之,违法带动辐射效应,导致更多的违法占地行为发生。
(二)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成主流,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调研过程中,各区、县政府普遍对此反响强烈。比如某县2009年全县信访案件达到840件,其中行政纠纷500多件,涉法涉诉150多件,而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2件,县政府法制机构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仅占行政信访(行政纠纷)的4%。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政复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基层干部业务综合素质低是诱因。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复议和信访制度的关系,该复议的按信访处理了,应选择行政复议直接处理的问题反被信访搞的复杂化,形成缠访、重访、越级访。三是制度定位存在偏差。信访救济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有效途径,行政争议要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行政复议和信访的功能定位背离依法行政的整体要求。四是行政复议机构设置薄弱是瓶颈。一方面信访工作量大,与之相对的行政复议悄然无息,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仅停留在法制机构兼职,实为内设和名义上的合署办公,区、县政府重信访轻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方式欠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降低越级上访的数字,地方政府往往给上访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致使上访户得到不应得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争先效仿,信访量逐年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将上访做为敛财的途径,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还存在职责交叉、事权划分不明晰现象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部分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均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部分领域市级部门和(区)县级部门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明晰的现象。比如市药监局有药品稽查大队、食品稽查大队,区、县药监部门也有执法中队;市交通局有交通运输管理站,区、县交通部门也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等。部分区、县部门反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县政府要对辖区负责,而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则是“谁许可,谁监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难题。同时,部分市级部门重许可、轻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县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比较大,由市级部门实施许可,由区县部门实施监管,也违背了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
(四)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县级政府作为辖区内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其辖区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主要责任。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执法争议不断增多,区、县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的还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影响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重制约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如某县水政监察大队编制仅为4人,要对全县辖区水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管理,显得力量极其薄弱。部分区、县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质量。
(五)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事件屡有发生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反映当前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城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等方面。比如,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发生,致使执法人员遭受人身伤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又如,某县交通局在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动中,今年4至5月,18名行政执法人员先后被打伤。产生暴力抗法的原因比较复杂,除暴力抗法者法制观念淡薄且素质低下、法规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大等表层原因外,还有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欠缺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利益趋动下,基层群众在对已有利的事情上要求依法行政,在对自己非法利益造成损害时就与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公民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村一级组织存在阻力
在和部分乡(镇)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占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现象时有发生,基层两委会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导致国家政策在村一级实施遇到阻力。有的村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出卖宅基地,导致监管出现困难。在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工作难开展,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不少。
(七)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区、县级政府一般都设立了法制机构,但人数普遍偏少,机构挂靠在区县政府办,兼职过多,机构建设明显与其承担的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未专设法制机构,而且由于法制专业人员匮乏,依法行政缺乏必要的指导,不利于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纲要》、《决定》精神,针对当前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搞好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机关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公民遵纪守法意识
《纲要》出台后,我市重点抓了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在下一个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中,要重点明确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要“两手抓”: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应把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作为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特别是应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市、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好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逐步提高应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制度,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查和测试结果要作为任职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抓好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加大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加强行政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营造依法行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
一是要大力宣传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多种途径向基层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消除群众一味追求信访的误区。二是要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尽快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合理配置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将懂法律、懂业务、工作认真负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机构中,实行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正确处理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负责办理信访案件的人员要主动负责,将符合行政复议条件的,及时引导当事人进入复议程序办理。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浓厚意识,创造条件充分支持、重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要注重加快体制改革,创新行政争议解决方法方式,理顺管理体制,正确看待信访,将信访纳入法制的轨道,实行行政复议优先、提升行政复议的权威,探索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新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人民调解等渠道化解矛盾。
(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 要按照“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的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权限。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梳理分解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工作程序,健全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案卷评查制度等,实现权责统一。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审核备案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等。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事项,积极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坚决取消那些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显示必要性的许可项目。同时,要对行政收费,尤其是行政许可收费作全面细致的研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行政收费的理论和理念,纠正目前在管理和收费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
(四)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编制,从源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定,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市、区、县政府要根据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定期对行政执法单位的人员编制做出调整,对行政执法任务重的单位要从编制上予以倾斜,对行政执法任务相对较轻的单位,要及时减少编制,确保行政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人员到位、保障经费到位、保障工作设备到位,不断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条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五)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加大对暴力抗法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
切实解决当前行政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度,防止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依法作出恰当合理的处罚。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及就业问题。
(六)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当前,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普遍存在规格低,人员编制少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间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勤奋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要深入到乡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努力夯实依法行政的基础。
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途径。最近,我们深入部分区、县政府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调研,通过召开部分区县政府领导、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六年来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做了调研。调研工作结束后,笔者重点针对当前制约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区、县政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西安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指导,以依法行政考核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区、县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依法行政的冲突比较明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政府及部门领导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处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依法行政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主要手段,有的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个别部门存在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大力号召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主为了节省成本,利益趋动,致富心切,往往违法占地,不主动先进行用地审批,部分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对这类违法行为听之任之,违法带动辐射效应,导致更多的违法占地行为发生。
(二)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成主流,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调研过程中,各区、县政府普遍对此反响强烈。比如某县2009年全县信访案件达到840件,其中行政纠纷500多件,涉法涉诉150多件,而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2件,县政府法制机构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仅占行政信访(行政纠纷)的4%。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政复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基层干部业务综合素质低是诱因。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复议和信访制度的关系,该复议的按信访处理了,应选择行政复议直接处理的问题反被信访搞的复杂化,形成缠访、重访、越级访。三是制度定位存在偏差。信访救济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有效途径,行政争议要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行政复议和信访的功能定位背离依法行政的整体要求。四是行政复议机构设置薄弱是瓶颈。一方面信访工作量大,与之相对的行政复议悄然无息,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仅停留在法制机构兼职,实为内设和名义上的合署办公,区、县政府重信访轻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方式欠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降低越级上访的数字,地方政府往往给上访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致使上访户得到不应得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争先效仿,信访量逐年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将上访做为敛财的途径,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还存在职责交叉、事权划分不明晰现象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部分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均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部分领域市级部门和(区)县级部门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明晰的现象。比如市药监局有药品稽查大队、食品稽查大队,区、县药监部门也有执法中队;市交通局有交通运输管理站,区、县交通部门也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等。部分区、县部门反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县政府要对辖区负责,而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则是“谁许可,谁监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难题。同时,部分市级部门重许可、轻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县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比较大,由市级部门实施许可,由区县部门实施监管,也违背了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
(四)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县级政府作为辖区内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其辖区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主要责任。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执法争议不断增多,区、县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的还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影响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重制约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如某县水政监察大队编制仅为4人,要对全县辖区水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管理,显得力量极其薄弱。部分区、县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质量。
(五)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事件屡有发生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反映当前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城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等方面。比如,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发生,致使执法人员遭受人身伤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又如,某县交通局在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动中,今年4至5月,18名行政执法人员先后被打伤。产生暴力抗法的原因比较复杂,除暴力抗法者法制观念淡薄且素质低下、法规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大等表层原因外,还有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欠缺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利益趋动下,基层群众在对已有利的事情上要求依法行政,在对自己非法利益造成损害时就与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公民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村一级组织存在阻力
在和部分乡(镇)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占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现象时有发生,基层两委会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导致国家政策在村一级实施遇到阻力。有的村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出卖宅基地,导致监管出现困难。在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工作难开展,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不少。
(七)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区、县级政府一般都设立了法制机构,但人数普遍偏少,机构挂靠在区县政府办,兼职过多,机构建设明显与其承担的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未专设法制机构,而且由于法制专业人员匮乏,依法行政缺乏必要的指导,不利于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纲要》、《决定》精神,针对当前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搞好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机关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公民遵纪守法意识
《纲要》出台后,我市重点抓了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在下一个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中,要重点明确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要“两手抓”: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应把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作为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特别是应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市、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好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逐步提高应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制度,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查和测试结果要作为任职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抓好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加大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加强行政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营造依法行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
一是要大力宣传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多种途径向基层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消除群众一味追求信访的误区。二是要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尽快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合理配置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将懂法律、懂业务、工作认真负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机构中,实行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正确处理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负责办理信访案件的人员要主动负责,将符合行政复议条件的,及时引导当事人进入复议程序办理。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浓厚意识,创造条件充分支持、重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要注重加快体制改革,创新行政争议解决方法方式,理顺管理体制,正确看待信访,将信访纳入法制的轨道,实行行政复议优先、提升行政复议的权威,探索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新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人民调解等渠道化解矛盾。
(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 要按照“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的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权限。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梳理分解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工作程序,健全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案卷评查制度等,实现权责统一。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审核备案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等。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事项,积极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坚决取消那些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显示必要性的许可项目。同时,要对行政收费,尤其是行政许可收费作全面细致的研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行政收费的理论和理念,纠正目前在管理和收费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
(四)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编制,从源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定,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市、区、县政府要根据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定期对行政执法单位的人员编制做出调整,对行政执法任务重的单位要从编制上予以倾斜,对行政执法任务相对较轻的单位,要及时减少编制,确保行政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人员到位、保障经费到位、保障工作设备到位,不断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条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五)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加大对暴力抗法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
切实解决当前行政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度,防止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依法作出恰当合理的处罚。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及就业问题。
(六)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当前,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普遍存在规格低,人员编制少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间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勤奋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要深入到乡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努力夯实依法行政的基础。
第四篇:基层乡镇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基层乡镇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
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依法行政是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要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一切政府机关都要必须依法行政,市场条件下,每个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位臵,从市场主体到商品交换,都依靠加以保障,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加以制裁。乡镇一级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机构,现阶段推进基层政府机构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在于乡镇一级政府能够有效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由此笔者针对当前制约乡镇一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相当部分法律法规质量粗糙,执行难度大 从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律体系来看,乡镇一级行政执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许多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法律法规至今得不到修改,而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户口登记条例》是五十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却至今得不到修改,其中的许多条款都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制定的实施细则出台滞后,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如:《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如何实施这项工作却没有明确规定。
(二)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目前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从机构设臵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臵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镇一级政府未设臵专门的机构。从人员分配来看,以我省为例:省政府法制办机关行政编制25名,抚州市政府法制办机关行政编制11名,我县法制办目前只有2人。由此可以看出,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二是对“事”不对“人”,影响政府法制机构权威。政府法制对于违法执法人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严重影响监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自我县设立法制办以来,还没有直接处理过一起行政人员违法执法案件。
(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缺乏配合 行政执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管理工程,涉及社会各领域,涉及政府各层次,所以行政执法不但要求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而且要求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但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机构设臵的不合理性,基层行政机关各自为政、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在乡镇集贸市场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中,派出所、工商、税务、环卫等行政执法机关往往互相踢皮球,谁都不想管。工商所只管发照、环卫所只管发证、税务局只管收税、而对于欺行霸市、违反治安、脏乱差的行为一概不管,听之任之,往往造成市场管理的一大难题,造成执法的“真空”。又如按照法律规定,由国土部门作出生效的处罚决定,土地违法者拒不履行时,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在实际中,许多集镇违章搭建正是城关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集体建设经营的,村委和居委的工作经费支出往往来源于此,由此造成处罚决定往往很难执行到位。
(四)“人治”思想束缚“法治”建设 由于我国“权大于法”的人治传统思想影响至深。旧的观念和旧的习惯积淀太深,极难转变,一些基层干部法制意识状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惯于按政策和行政命令办事,对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较差,加上少数领导干部臵国家的法律于不顾,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基层行政执法机关往往能省一个环节就省一个环节不按程序规范操作。如:乡镇计生部门在征收社会抚养费中还是靠集中人力强制,不讲也不会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管理。
(五)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单一
近年来,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成主流。如:通过随机抽查20个县效能办信息监测点反馈的信息,知道县信访局办公地点的有15个,知道县政府法制办办公地点的只有2个,了解县政府法制办承担行政复议工作解决行政争议的一个也没有,实际中,这两个单位都在县政府大楼办公一个在一楼一个在十楼。一方面信访工作量大,与之相对的行政复议悄然无息,行政复议机构的设臵仅停留在法制机构兼职,实为内设和名义上的合署办公,县政府重信访轻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信访救济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有效途径,行政争议要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行政复议和信访的功能定位背离依法行政的整体要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降低越级上访的数字,完成维稳任务,乡镇一级政府往往给上访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致使上访户得到不应得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争先效仿,信访量逐年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将上访做为敛财的途径,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在村一级组织存在阻力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村两委班子往往学历水平低,年龄结构大,法制意识缺失,法制观念淡薄,村两委会的依法办事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导致国家政策法规在村一级实施遇到阻力。有的村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出卖宅基地,导致监管出现困难。在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尤其是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拉票贿选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二、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1、行政组织层次过多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层次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多达5级,这样多的层次往往是中央的政策包括行政法规当贯彻到基层时就会大打折扣,“一本正经”到了乡镇一级往往成为“胡说八道”。复杂的行政机构为依法行政设臵结构障碍、管理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不可避免地出现疏漏,而且机构越复杂,疏漏的机率就越大。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就会形成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出现一些行政功能真空,很多事务没有机构管的现象,在无形中为政府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进行管理设臵了结构上的障碍,为依法行政增加了机构因素的难度。
2、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媒体监督没有放开。三是能够对执法人员起直接监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其享有的权利、司法救济方式以及投诉渠道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诉。四是一些涉及行政执法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起草的,容易出现强化部门权力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的倾向。
(二)主体素质方面的原因
乡镇一级政府机关干部往往将领导的“指示”、上级的红头文件看的高于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尚未成为他们的主导意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思想意识和基本法律知识的还有欠缺。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限入“两难”境地。
三、推进乡镇一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对策建议 基层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行政执法难早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必须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必须做到:
(一)加强和改善行政立法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任务繁重,许多法律不能及时制定,这就需要加快中央的立法步伐,特别是加强地方的立法工作,以适应行政执法工作对法律法规的需要,前提是坚持地方立法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原则。尤其是省、市一级应加快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和制定工作,既可以照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结合实际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将合理化建议反馈给立法工作人员,促进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做好法律、法规和规章清理、编纂、立、改、废工作。
(二)加快行政机构改革工作
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以行政机构改革入手有两种思路,一是在乡镇一级设立专门的政府法制机构或者扩展现有乡镇司法所机构职能,强化行政复议机构建设,转变当前“信访多过信法”的现象。二是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直至取消乡镇人民政府这一行政管理层次,避免过多行政组织层次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加强行政法制宣传教育
一方面,要加强对现在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作好村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村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奉新县纪委执法监察室)
第五篇:浅析依法行政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析依法行政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灵魂地位的确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我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培训、规范性文件审查、征管查互动、税收执法自动考核、内部监督等多项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税收工作重心由收入型向法治导向型的转移,全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当前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各级税务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对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地税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外部执法环境、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税收立法层次、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
(一)外部法制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
1、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与新时期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组织收入工作必须与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是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者已经形成的共识。然而,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税务系统多年来形成的较强的任务观念难以转变,完成计划仍是税务部门的首要目标,围绕税收计划的“依法治税”,阻碍了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执法治税工作的推进。
2、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尚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相关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协作不力。一些部门对税务部门要求的税收执法的配合协作往往加以推诿和拒绝。比如在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协作上,根据新《征管法》规定,工商机关应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设立、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信息,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税务登记未注销,工商登记已经注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思想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基层单位对税务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推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执行上”,虽然下发了不少文件,但贯彻落实得不够。
2、改革后的农村征管模式有待完善。地税系统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基层建设,不断整合农村征管资源,实行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政策,使得基层征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3、法制人员力量薄弱且机构设置不科学。基层地税机关未设专职法制机构,一般设在综合管理部门并指定专职人员。但由于综合管理部门业务多,人手少,往往冲淡了税收法制工作。
4、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首先是岗责体系设置还不能完全实现权力监督制衡要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统一的税收执法质量考核标准。另外,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仍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
(三)税收立法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需要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而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是通过税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非常重要的一环。税制改革以来,税收立法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完善的对策
(一)优化税收执法环境,营造依法行政和谐氛围。
1、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税法宣传。一是全面抓好普法工作。二是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学习。三是围绕重点内容及任务抓落实。
2、优化纳税服务,树立良好执法形象。一是推广税源“一户式”管理和“一窗式”纳税服务制度。二是规范言谈举止。三是简化行政审批。
3、注重部门协调,构建和谐执法环境。一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由政府出面协调工商、审计、财政、公安、银行、房管、土地等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协税、护税网络,加强税源管理。二是要认真做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不适当干预。
(二)建立依法行政机制,改进依法行政方式。
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2、规范税收制度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三)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质量。
1、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和协税护税机制。
2、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原则。
(四)强化“两权”监督制约,确保依法行政良性运转。
1、强化内部监督,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
2、强化外部监督,公开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