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
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有70%是坡地,植被覆盖极差,每遇暴雨,泥沙与雨水齐下,水土流失之重为世界所罕见。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90%,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占一半以上。据山西省大宁县县志记载,太德塬在清光绪年间,塬面面积约870公顷,现在只剩下了600公顷,其余的都变成了沟壑。水土流失,流走的是土地最具有生产力的表层土壤,使得土壤层变薄,肥力降低,生产力下降。
【黄土高原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数百倍】
中国科学院2003年12月13日公布的对黄土高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1厘米,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倍到400倍。
监测表明:黄土高原平均每年流失泥沙16亿吨,泥沙流失过程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也大量流失,这使土壤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显着下降。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米厚的土壤需要1万到4万年,也就是说,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要100到400年,而根据测算,目前,黄土高原每一年流失的土层就有1厘米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因其土质疏松,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等原因。地面上只要出现水沟,哪怕是很细小的纹沟,也会很快加深、扩展,沟头不断向上延伸,最后发展成为一二百米深的沟壑。沟底则不断向下掏深,沟壁陡立不稳定,常沿垂直节理崩塌,使沟体扩大,最终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自然原因外,人类的活动,如滥垦滥伐,破坏植被等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家指出:自然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但是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开荒等人为因素则是更重要的主导因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贫困县、8000万人贫困人口中,该地区就占有126个贫困县、2300万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扶贫,目前仍有1000万人口尚未脱贫。
——恶化了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据甘肃省18个县连续44年的资料,旱年或大旱年17年,占38.6%,其它灾害年份19年,占43.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形成沙漠,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迫搬迁。
第二篇: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分析其成因。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探讨其原因。
5.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4.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计 导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下这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单元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学生思考,随时抢答。(“黄土高原”)
小结: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新的区域──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解:学习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黄土高原在哪儿?也就是它的位置。
作为一个地形单元,它分布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范围之内。(指中国地形图讲解)板书:where 提问:根据以往学习区域的经验,对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往往有几种表示方法。谁能到讲台上来,一边指地图,一边用与老师不同的角度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学生1: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学生2:黄土高原的经度和纬度范围。
学生3:黄土高原在亚欧大陆和中国的位置。学生4:黄土高原与黄河的位置关系。小结:
(指图概括)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温带亚欧大陆中部偏东的、我国第二级阶梯上、黄河上中游地区。正是在大家表述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有着这一独特的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黄土高原。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提问:刚刚我们确定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这儿会形成黄土高原?──也就是黄土高原的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观点。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周密严谨的进行研究,但我们仍然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首先从教材P67大家可以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
第一,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部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这说明黄土从天而降的,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由强到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越细。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质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这些多层的古土壤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气候适宜而形成,更加证实了“风成说”。
引申:还有同学能提出其他的支持风成说的观点的证据吗?
学生:沙尘暴过后,一地不管何处,沙土的沉积厚度是均匀的;不同的地点,距沙尘源地越远,沙土的沉积厚度越小。
引申:有没有同学不同意“风成说”的观点,你的疑问是什么?
过渡: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风成说”能很好地回答,那么这种学说会更加完善;如果暂时不能回答,还需要人类进一步去探索。
黄土高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而且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要看看它的样子。顾名思义,高原──海拔较高,我们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可以读出其海拔高度在1 000~2 000米之间。
黄土:由黄土组成的。
我们从图8.2中仔细观察一下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 “黄土塬”:黄土覆盖得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小结:由远及近,深厚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较大的坡度,深深的沟壑,植被稀少,暴雨冲刷,水土流失。板书:what 提问:大家看到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严重的水土流失
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这是黄土高原现在的面貌。据考证,其原来植被茂密,沟壑稀少。提问: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变成今天的面貌?
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而且这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板书:why 提问: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学生:三个学生配合做课本P69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的实验:
实验一:植被覆盖很好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实验二:植被破坏掉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教师:(拿着实验后的两个量杯)请同学们谈谈这两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是由黄土高原缺少植物保护造成的。
教师:对,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读图8.4,分析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壤)。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小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板书:自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是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千沟万壑?还是因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教师: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千沟万壑
后果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后果2:水土流失后留下了更多、更大更深的沟谷,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教师小结: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会使黄土高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且会破坏土壤,造成生态坏境的恶化。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地区,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事实上,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学生: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北部山区等地。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高原、山区和盆地,都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3.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综上分析,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具备了什么条件? 学生:第一是地形条件: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第二是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者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如北方的黄土高原,本身年降水量不大,但是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师承转: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教师:请同学们做P71的“活动1”。阅读图8.11、图8.12和图8.13,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从图8.11、图8.12和图8.13,不难看出,黄土高原非常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因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各月降水量非常不均衡,容易发生春旱和夏涝。同时,这里降水的年际变化也非常大,如:1993年到1994年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而1994年到1995年之间降水量仅300多毫米,因此我们判断1993年是涝年,1994年又是大旱年。从图8.13中看出旱灾多于涝灾。
那我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1:会引起泥石流、滑坡、塌陷的自然灾害。学生2:还会破坏农田、住房和道路等设施。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9那位农民爷爷的话,并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能否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学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很脆弱。教师:对,请同学们做P72的“活动2”:“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下面是三位同学的讨论,请你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一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本身造成的,这里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二是人们的破坏很难恢复,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比如生火做饭,需要大量的柴火。人口过快增长,而农田亩产量不高,粮食供应不足,需要更多的耕地,因而在坡地上开荒。三是这里植被稀少,暴雨来势凶猛,水土流失严重。
四是沟沟坎坎,地形破碎,雨大了,就把坡上、田里的庄稼给冲了。
五是暴雨来势凶猛,经常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切断公路、铁路交通不说,连救灾都很困难。
教师:对,这说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并且还要控制人口,否则人和环境之间就是一种恶性循环。请同学们阅读图8.10,理解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恶性循环。
教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板书:
四、生态建设
教师:黄土高原的人民如何做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树种草,修挡土坝,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学生2:应该控制人口,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3:应该加强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学种田。
学生4:在不该种粮食的地方,如坡地,就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发展畜牧业。
学生5:应该研究发展生物饲料,让羊不吃天然草,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学生6:把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方的人们转移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好。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课堂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认识,让我们懂得了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营造美好的家园。
第三篇: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讲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主要说说学生情况)
初二的学生地理底子参差不齐,知识面比较窄,但思维比较敏捷,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又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第三部分: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为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作铺垫。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过程已经展示过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后果
四、水土保持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设计的问题能逐层深入,便于学生理解。2.对于难点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不太参与讨论,讨论不激烈。
下一步的改进措施:问题的设计应该更加层次化,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大家都能够参与。
第四篇: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基于此,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学生的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黄土高原的相关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嘴说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学生学情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比较薄弱。所以,本课教学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力求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3 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形成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初步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此,结合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教学难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要求学生必须用眼、用脑、用嘴去工作!”,因此,在确定教学方法时,我充分考虑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多媒体辅助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如下教法学法。
1.教法方面 图导图练法:通过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嘴说图等,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读图能力。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学法方面 问题法:让学生面临问题,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合作探究法;凡是学生能干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做。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基于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考虑,我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上,我将从四个环节进行:①创设情境,导入新知;②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③反馈评价,巩固新知;④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著名中学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观赏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用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将重点学习的内容分成两个板块进行。板块一,小组PK赛;板块二,角色扮演。
板块一的教学:我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A组、B组和C组,然后给每组命名:A组-文明的摇篮,B组-风吹来的黄土,C组-水土流失。接下来给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一板块,我着重采用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利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A组学生思考两个问题,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地表形态
【对于这一问题,我采用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概括总结。】 2 为何称黄土高原为“文明的摇篮”?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总结原因。】 B组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很好的突破难点,我不仅注重师生互动,更注重生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来的?
【对于这一问题,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由学生自己总结原因。PK赛结束之后,我采用分析讲解法突破这一难点。】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塬、梁、峁、川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这里,我采用图导图练法、合作探究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再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塬、梁、峁、川等图片,然后小组成员之间展开探究活动,共同总结出成因。PK赛结束之后,我结合塬、梁、峁、川等图片补充讲解。】
C组学生同样思考两个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对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主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 【对于这一问题,先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卫星影像图和聚落耕地图,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任务安排完毕后,小组之间展开PK赛,看哪个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答案,并派代表依次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结束后我对三组给出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之后再对三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表形态,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那么A组问题的结论是: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的范围: 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2 为何称黄土高原为“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比如富有黄土风情特色的窑洞、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等等。
B组问题的结论是: 黄土高原的黄土怎么来的?
黄土从内陆干旱地区吹到这里不断堆积,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塬、梁、峁、川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塬是指残留在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由于被流水侵蚀而形成沟壑。梁是指塬面由于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形成了长条状的山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C组问题的结论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恳过牧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急剧增加,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这一板块的设计,我采用小组PK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板块二的教学。皮亚杰曾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在这一板块我依然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好学。
板块二:角色扮演 在板块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板块二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持水土呢?”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角色主要有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和政府人员,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游牧的牲畜数量等。
【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活动中,教师也可担任某一角色,但不应是主角,以防角色扮演变成由教师主导下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反馈评价,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能够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我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讲解;接下来我从知识掌握、语言表达、课堂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给予评价;最后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调,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D)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沙尘暴的影响
D.地表破碎,缺乏植被,黄土本身疏松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C)A.冰川说 B.地震说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第四个环节)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讲解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找出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版块二的学习,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有了初步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我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根据课本30页材料内容,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背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居住环境,所以要保护自己的家园,就要从我做起,人人参与,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掌握。
教学设计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第五篇:支离破碎成语好玩谜语
支离破碎,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lí pòsuì,形容东西被打破了,分离开了,不是一个整体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支离破碎的谜语,供大家参考。
一、支离破碎成语谜语
十石 …… 打一成语
二、支离破碎成语解析
支离:零散,残缺。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清·魏僖《尧峰文钞·答陈霭公论文书一》:“而及其求之以道,则小者多支离破碎而不合,大者乃敢于披猖磔裂,尽决去圣人畔岸,而剪拔其藩篱。”
三、支离破碎成语造句
1.犹太人亡国后,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2.年深日久,黄土高原被水切割得支离破碎,地面上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象。
3.这张桌子不知被谁搞得支离破碎了。
4.面对这些支离破碎的情报,他心痒难挠。
5.如果是这样,我已经很久没有听支离破碎的歌,用支离破碎的文字纠缠支离破碎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6.然而,在余下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玩意儿中尚有一张旧报纸。
7.我想讲一些包含了生命的完整性的问题,不是支离破碎地讲,而是彻底地探寻人类的完整存在。
8.“我是个公主,是个议员”,她反驳道,反感自己支离破碎的声音,那种火辣辣的感觉从胸中喉咙里升上来,刺痛的感觉在眼角盘旋。
9.她觉得自己已经支离破碎、土崩瓦解。
10.在它们的山里,食人魔通过举起支离破碎的大石头和相互击倒对方来训练。
11.我的碗里没有东西,我的椅子也烂得支离破碎了。
12.绝望啃食着我,直到我支离破碎。
13.谁能治愈那些支离破碎的心,我们未来将会怎样。
14.因其数量之多与显而易见的支离破碎,使人手足无措。
15.你作了这么大的改变,把故事弄得支离破碎了。
16.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
17.大地震过后,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园,令人不知该怎么办。
18.波赛德利斯科尔死后,他的产业已经到了支离破碎的地步。
19.就因为他一时的胡涂,害得他的家庭都支离破碎了。
20.这些爆发性的意象和结合常常相互矛盾,支离破碎而又富于浪漫色彩。
21.一年下来,他也忍受不了使家庭支离破碎的这一系列不幸事件的折磨。
22.有一首歌很残忍,叫做支离破碎的思念,我却迷恋上了这种思念。
23.由于他太无口才,他对他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讲得支离破碎。
24.它使我支离破碎,它毁灭了一切。
25.班吉头脑里塞满了种种混乱不清,支离破碎的回忆。
26.拙劣的译本将原作删改得支离破碎。
27.棉苗被碾得支离破碎,因为骑兵步兵都被炮兵挤出这狭窄的通道,跑到了棉田里,他们一路践踏着一丛丛翠绿的棉树,把它们踩入泥土,给彻底毁了。
28.友谊,需要真诚来维护,朋友之间需要真诚,如果失去了真诚。这段友谊将会粉身碎骨,支离破碎。
29.悬挂的露珠终于从叶尖悄然滑落,形成了曼妙的弧线,亦流露出一个生命的定格。在敲击地面的瞬间,梦亦支离破碎。我顿然心头一阵疼痛,惶恐,迷惘。就如此,它的梦就在沧桑的岁月里,在生命的尽头消亡。
30.闪电呈奇形怪状的树栩衫向四面八方伸展,将整个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
31.远处的山坡上,几片没有融化的残雪,在太阳下泛着刺眼的光芒。几条蜿蜒曲折的小河还没有解冻,把辽阔黄色的原野裁剪得支离破碎。草原上特有的阵风,似乎还夹带着牛羊留下的腥膻的气味。
32.出了门才发现雨下得比刚才在家看到的情形更猛,时不时还裹来一阵狂风,刮得我分不清东南西北!我撑着伞吃力的往前走着,听着豆大的雨粒打在伞上的响声,感觉伞顷刻间便会支离破碎似的。
33.星空之下,坐着旋转木马,我没有放弃,那个一生的梦想,我还在追寻,靠自己的翅膀,飞上星空。靠自己的文字,写下炫烂。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梦想。我曾经的世界支离破碎,作为交换,我现在的世界阳光明媚。
34.记忆,是一份载着时光的薄册,轻轻地翻阅,就会扬起满目的尘埃,伴随着纷飞的残阳,犹如支离破碎的流年。
35.杰娜现已晋升为中校,负责为父母的任务护航,她的父母将重新团结起支离破碎的原新共和国,竖起一面新的旗帜:银河同盟。
36.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无聊至极,我孤独寂寞,我单调乏味,我不值一提,我的生活支离破碎。
37.只有把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内化为既有,借助丰富的联想从而真正领悟了语文的意蕴,语文素养才能有所哦提高,而光是掌握了语文素养的求证辨误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克隆模仿的技巧,理解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表达也只能是左支右绌的,而以此来提高语文素养更也是舍本逐末或是缘木求鱼。
38.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39.与此同时,很多单身者利用离婚找新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而自己本来的家庭却已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