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
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胡占嵩.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初探[J].医学信息,2014,11(25):453-454.[2]周延坤.中西药结合用药造成不良反应因素及防治对策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127-128.[3]唐帮胜.西药联合中药应用造成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7(4):170-171.
第二篇: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专题报告
略阳县人民医院
王小霞
摘要: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用合格药品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称之为不良反应。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安全用药
近年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加,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
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要素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我院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谈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滥用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滥用、用量过大和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只是耐药菌株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居首位。
比如说普通的感染,有90%以上是有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抗菌能力下降而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的菌群,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治疗中,由于对体内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而一些对抗感染药物具有耐药性,抗药性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导致体内的某些正常菌群被破坏,有一些细菌或病毒趁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服用,而一些患者主动要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在重诊断,轻视药物治疗的倾向,在药物使用上易犯经验主义甚至机械唯物论的毛病,凡炎症就使用抗生素,在使用中往往只注重有效性,而忽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对肠道感染的患者,有的医生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结果造成患者肠内菌群失调、营养衰竭,导致死亡;强的松、氢化强的松的滥用导致患者肱骨头或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感染加重等病例也多次报道。
由此看来,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药师、药事管理部门需要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因素和其他因素。
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可能出现停药反跳现象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存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的过敏原是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的聚合物。青霉素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青霉噻唑酸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在储存或在水溶液中能产生青霉素聚合物。4)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小,安全范围小,在使用中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不同,而使生物利用度不同,药效也可能不同,如:硝苯地平的控释片,在体内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使患者的服用次数减少;口服的硫酸镁有导泻作用,而肌肉注射用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2、患者因素
1)性别:一般认为,女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
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肝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了率较高,而且其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可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容易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3)血型: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后出现血栓,A型血的妇女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O型血的妇女。4)患者的病理状况:(a)用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b)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c)中耳炎或中耳炎病史者,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听神经的损害。
(d)曾有心绞痛病史,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e)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的作用也较明显。
(f)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时,用药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g)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差异。
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于药物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六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十五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给缺乏一定医疗常识的患者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的相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让医生给开好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自己买药,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靠机体的免疫及自身调节,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4、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血型及生活习惯的因素影响,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剂型及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切勿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便乱用药物。
5、能够口服的药物,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药品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与机体异常的反应,应该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有些人服用药物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药师或医生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并做出最后的结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和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在此同时,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不轻易相信减肥药物及一些保健品,平时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多参加体育运动,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病时要对症下药,合理用药,做到经济做小化,疗效最大化。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药品不良反应,正确服用和保管药品,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药品真正地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使药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在人们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优良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药械科:文明智 2015年11月5号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的品种不断增多,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本文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如何减少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注意事项。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各种危害,做到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和药物依赖性等。例如舒喘灵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引起的双手震颤,阿托品在治疗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庆大霉素可引起肾损害;大剂量链霉素可引起永久性耳聋;阿片类及可卡因等容易造成药物依赖。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④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患者种族、性别、年龄、个体、病理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不同,其表现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
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多药并用易引起不良反应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三、如何合理用药
1、合理选择药物
首先是根据具体适应证纵向选择药物,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哪一种病就用哪一类药。其次是横向比较选择药物,就是要在许多同类药物中根据病情选择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
2、合理用量
每个病人由于性别、年龄、种族、遗传、体重等各种原因,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特别是一些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等,可以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来控制血药浓度,减少毒性反应。
3、合理用法 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与时间、用药与进食、不同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等,具体药物具体要求,如抗结核药,小剂量长期疗法会产生耐受性,且副作用较大,如改成大剂量间断给药,就会产生比较好的疗效;又如铁剂的吸收率在19:00时最高,上午较低,所以在晚上服用效果较好;临床上使用抑酸药时,需在口服胃粘膜保护药如胶体果胶铋胶囊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后在服用。
4、合理联合用药
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例如,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与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可抑制后者在周围脱羧,增加进入中枢的药量而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又如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如果同时服用500 mg阿斯匹林,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将增加3倍~5倍。
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应发挥专业作用,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合理用药意义
第四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谈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摘要】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从而提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何合理用药及合理用药的意义。【关键词】不良反应 危害 减少 合理用药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谈一下抗生素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但其在临床应用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血清病、药物热,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2.毒性反应,主要有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对血液系统毒性,免疫系统的毒性,胃肠道毒性以及对心脏毒性 3.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4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危害 4.1医师因素: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掌握着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决定权,即只有具有法定资格的医师才有处方权。因此,临床用药不合理,医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2药师因素:药师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是药品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者。药师在不合理用药中的责任主要有:调配处方时审方不严;对患者的正确用药指导不力;缺乏与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与信息交流。4.3护士因素[11]:护理人员负责给药操作,住院患者口服药品由护士发给患者。给药环节发生的问题也会造成不合理用药。
4.4患者因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正确用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患者主要有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理解、记忆偏差;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承受能力不足;滥用药物等。
4.5药物因素:药物的一些特性容易造成不合理用药。因药物固有的性质导致的不合理用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有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药效、不良反应增加或降低。
4.6社会因素:主要是药品营销过程中的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
5.怎样做到合理用药 1.合理选择药物 首先是根据具体适应证纵向选择药物,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哪一种病就用哪一类药。其次是横向比较选择药物,就是要在许多同类药物中根据病情选择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
2.合理用量
每个病人由于性别、年龄、种族、遗传、体重等各种原因,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3.合理用法
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与时间、用药与进食、不同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等,具体药物具体要求,如铁剂的吸收率在19:00时最高,上午较低,所以在晚上服用效果较好。
4.合理联合用药
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5.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应发挥专业作用,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向病人做好指导工作,交待服药时间、用法、用量、次数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做好医生用药咨询工作,以不同的形式如出版药讯,做好药物信息工作;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监测、对抗生素使用监控,对不合格处方及时通知有关医生等,以督促临床合理用药。
6把好用药安全关
6.1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6.2 不能轻信药品广告。6.3 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6.4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6.合理用药的意义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14]。只有加强对药物使用权限、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力求应用得当,趋利避害,才是合理用药的意义所在。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7.参考文献
[1]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3]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13):1739.[4]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5]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6]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7]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8]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9]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10] 薛建来,蔚红华.中药不良反应简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452.[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12] 朱国延,姬广伟.不合理用药的危害[J].海峡药学,2005,3(3):164~166 [13] 朱学慧,颜久兴,田慧敏.合理用药应向深层次发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53~54.[14]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第五篇: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因病施治,合理使用药品,减少患者的负担,减少药品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制定本规定。一.总则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务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医院的有关文件,认真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提高合理用药的认识,做好相关的工作。保证药品使用过程中因病施治,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负担以及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二.管理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
全院职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药物的使用水平。由医务科、组织有关医疗及药物知识的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2.监管组织落实
充实完善药物合理应用评价领导小组。3.完善管理制度
(1)医院重点对抗菌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及肿瘤辅助治疗药物、生物制品等药物进行监控,依据规定合理使用上述药物。(2)完善合理用药的点评制度,作好合理用药的点评工作。4.临床医生使用药品时,应合理用药,合理施治,严禁大剂量、超范围、超适应症、超疗程使用药品,使药物选择合理,给药途径合理,使用方法合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合理用药评价工作应重点检查上述内容。
5.提高全院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的方式掌握药品知识,掌握上级有关合理用药的规定。认真开展三基训练,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临床,服务患者。
6.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工作
(1)医院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专家组不定期的下临床检查病历,并且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
(2)医院每周行政查房时,专家组成员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检查运行病历医嘱用药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医院
。(3)临床科室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有关药物知识的学习,并且开展用药自评,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的倾向。
(4)按照卫生部的指示每月开展药物使用情况点评。(5)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不定期的专题检查调研临床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6)药剂科、门诊办公室不定期检查医师门诊处方的合理性,提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