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审计准则》要点
内部审计基本规则
内审:确认和咨询活动,对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内审章程:明确内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 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审计结论 关注舞弊风险,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审计报告应当包含是否遵循内审准则的声明。 制定内审工作手册。
对内审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建立指导、监督、分级复核和内审质量评估制度 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本机构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 2014年1月1日起实行。
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
(一)歪曲事实;
(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
(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
(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
(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
(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
(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 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
(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
(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
(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
(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
(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
(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七)其他。
当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受到严重影响,且无法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影响时,停止实施有关业务,并及时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报告。
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计划应包括:
(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
(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间;
(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
(四)后续审计安排。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重点了解:
(一)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二)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
(三)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
(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 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前,重点了解:
(一)业务活动概况;
(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三)财务、会计资料;
(四)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
(五)上次审计结论、建议及后续审计情况;
(六)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
(七)其他与项目审计方案有关的重要情况。
审计通知书
3日前送达被审计单位。
经责审计送达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并抄送有关部门。 审计通知书内容: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其他必要的协助要求;审计组组长及其审计组成员名单。
审计证据
获取审计证据应当考虑:
(一)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
质两个方面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
(二)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证据的充分性与审计风险水平密切相关。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
(三)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获取审计证据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但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当将审计成本的高低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四)适当的抽样方法。
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完整、清晰地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当进一步核实。
内审获取的审计证据如有必要,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签章。如其拒绝签名或签章,内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内审人员应当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保证审计证据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审计证据之间的互相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审计工作底稿
建立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项目审计方案的编制及调整情况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当注明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审计复核应当由比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经验更为丰富的人员承担,如发现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当在复核意见中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修改审计工作底稿。 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组织和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经内审机构负责人或主管领导批准。
结果沟通
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
内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沟通一般采取书面或口头方式。
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审计结果的沟通。
将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工作底稿归档保存。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应当进行核实和答复。
内审机构负责人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与组织管理层进行沟通。
审计报告
如有必要,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业务活动内控和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审计报告的附件包括对审计过程、审计中发现问题所作出的具体说明,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的内容。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应当核实,必要时修改审计报告。经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应当连同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报送内审机构负责人复核。
后续审计
内审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可以将后续审计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如被审计单位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并作出书面承诺时,内审机构负责人应当向最高管理层报告。
项目审计负责人应当编制后续审计方案,对后续审计作出安排。
审计抽样
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充分性和经济性原则。 审计抽样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实际使用时可以采取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选取的样本应当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选取样本时,应当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的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抽样结果的评价应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推断审计总体特征。
内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预计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和可靠程度。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总体、可容忍误差、预计总体误差、抽样风险和可靠程度确定样本量。 抽样程序:制定审计抽样方案、选取样本、对样本进行审查、评价抽样结果(根据样本误差,采取适当方法推断审计总体误差,如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应当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根据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形成审计结论。
分析程序
发现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发现差异;分析潜在的差异和漏洞;发现不合法和不合规行为的线索。 分析内容(当期信息与历史信息相比较,分析其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当期信息与预测、计划或预算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当期信息与内审人员预期信息相比较,分析差异;被审计单位信息与组织其他部门类似信息相比较,分析差异;被审计单位信息与行业相关信息相比较,分析差异;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对重要信息内部组成因素的关系、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分析程序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多种具体方法。 需要执行分析程序的时间:审计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确定审计重点); 审计实施阶段(审查业务活动、内控和风险管理,获取审计证据);审计终结阶段(验证其他审计程序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以保证审计质量)
影响分析程序的因素: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内控、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分析程序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分析程序操作的规范性。 发现差异时:询问管理层获取其解释和答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认管理层解释和答复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如果管理层没有做出恰当解释,应当扩大审计范围,执行其他审计程序,以便得出审计结论。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活动中关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并对其进行检查和报告。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当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舞弊行为。
从以下方面对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组织目标的可行性;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业务活动授权审批制度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信息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除了考虑内控的固有局限外还应考虑下列可能导致舞弊发生的情况:管理人员品质不佳;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业务活动中存在异常交易事项;组织内部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存在较大冲突。 进行舞弊检查应根据以下进行: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避免向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员提供信息或被其所提供的信息误导;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出现下列情况时,内审人员应当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可以合理确信舞弊已经发生,并需要深入调查;舞弊行为已经导致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严重失实;发现犯罪线索,并获得了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证据。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权限和职责的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工作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说明;主要审计工作流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程序和方法;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奖惩措施;其他。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通过实施督导、分级复核、审计质量内部评估、接受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等,保证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项目审计方案;审定审计报告;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审计方案;组织审计项目实施;——
采取辅助管理工具:审计工作授权表;审计任务清单;审计工作底稿检查表;审计文书跟踪表;其他。
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对内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沟通,沟通途径包括: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计划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咨询组织适当管理层,了解内控环境;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作出的审计结论,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出具书面审计报告之前,利用各种沟通方式征求组织适当管理层对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意见。
加上: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应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通过询问、会谈、会议、问卷调查等沟通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情况。 与组织内其他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在以下方面得到支持与配合:了解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寻求审计中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落实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有效利用审计成果;其他。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通过督导、分级复核、质量评估等方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包括下列措施:——制定内审工作手册;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及项目审计方案;建立审计项目督导和复核机制;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估——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 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在检查已实施的审计工作是,应当关注下列内容:审计工作是否已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执行;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可靠和充分;审计工作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经济性:获得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及其他成果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效率性: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效果性: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在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时,既可以针对组织的全部或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针对特定项目和业务。
绩效审计可以同时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可以只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绩效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下列内容:
1.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2.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和节约性; 3.经营活动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的情况及其原因;
4.主要业务活动的效率;
5.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 6.经营管理活动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情况;
7.组织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 8.其他
绩效审计的方法:应当依据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及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方法。除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下列方法:数量分析法(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比率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因素分析法(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分析一定期间内的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专题讨论会(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特定项目或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标杆法(与组织内外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的方法);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对某种或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的方法);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方法);目标成果法(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公众评价法(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证据,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应当选择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该标准应当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标准的来源主要包括:
1.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的规定; 2.国家部门、行业组织公布的行业指标; 3.组织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 4.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 5.同行业的实践标准、经验和做法。
在内部机构和内审人员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与组织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确定。
审计报告应当反映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确定及沟通过程等重要信息,包括必要的局限性分析。
绩效评价应当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作出,可以分为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当审计风险较大,难以做出总体评价时,可以只做分项评价。
绩效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合法、合规性问题,除进行相应的审计处理外,还应当侧重从绩效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定性,描述问题对绩效造成的影响、后果及严重程度。
绩效审计报告应当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个体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需要订立:
内审章程:明确内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权限和职责的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工作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说明;主要审计工作流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程序和方法;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奖惩措施;其他。 建立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内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通过实施督导、分级复核、审计质量内部评估、接受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等,保证审计质量。
第二篇:广告费内部审计要点(精辟总结)
广告费审计
一、业务方面
1、广告目标合理性
2、预算及编制依据、审批
3、广告合作单位遴选:标准、询价、比价、审批流程
4、广告投放:流程、审批、授权、记录、监督、评价等环节是否有内控并运行良好
a.电视广告第三方监播报告播出时间与合同核对
b.平面媒体可以会有档期样报
c.户外可以每月巡查
d.一般电视广告一般都是代理公司,可以招标按刊例价打折
e.公交广告可按车号拍照。
f.门头灯箱、户外发布的必须巡查。也要注意验收尺寸、材质、规格,5、效益评估:门店:提袋率、销量
电视:销量
1)广告效果指数a.广告后增加的购买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b.销售增长率与广告费增加率之比
2)广告费比率a.广告费总额与销售额之比
b.不同区域广告费用率的比较
c.不同广告形式广告费用比
d.广告知晓度、熟悉度、偏好度
此外,关注广告业的行业环境,投放的媒体的报价、成交价,播放的时间/版面大小等,以及收视率等行业数据,辅以广告效果的审计
二、财务方面
1)广告费用的具体组成,各种广告形式费用比例以及各项费用是否适宜。
2)广告费实际发生总额及其与同行业企业水平的比较。3)广告费的发生是否根据经批准的合同发生。
4)记账的金额是否准确,与合同约定一致。
5)该广告是否已经发布,入帐的期间是否恰当,尤其是对于跨期数月的广告合同。如果没有发布,不应该确认为广告费用,应该计在预付款项: 3)~5)具体流程
a.从营业费用-广告费-………中抽样(重点、大额、异常为为主)。
b.抽查会计凭证
c.根据相关的预付/付款凭证/费用凭证,追查至营销部门
d.审计业务部门支付该笔或该项目费用依据(怎样算出该项目非用的?依据什么合同?)结合一、2、4。e.调查相关部门选择广告公司或媒体过程(公司的制度/实际执行如何?),结合一、3。f.调查该笔费用对应的预算(谁制定、谁批准),结合一、2。
g.调查针对该笔/该项目的总结或评估,有没有相关的评估报告?结合一、5。
h.其他......6)纳税调整也是考虑之一
第三篇:内部审计
三、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拓展审计范围
在国外先进内部审计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已逐渐涉及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但实践中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更多的局限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开展。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企业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明显狭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查防弊为主要工作,监测重点主要限制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上不能给管理层提供有建设性的改善建议。因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由查错防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中,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实现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型应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即以加强过程控制、防范风险和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方面,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展有助于让内部审计人员能更主动积极评价企业资源里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以及防范经营风险等,协助管理层改善管理。同时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兼顾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以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只有实现审计重点的转变,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管理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的积极作用。
五、改进审计手段,合理运用信息系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会电算化日益普及,审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计算机审计已逐渐成为主流。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应用仍不太普及,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当前煤炭企业大多是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部分煤炭企业甚至将业务拓展到电力和房地产等领域,这些都对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形势,我国煤炭企业应合理运用信息系统,改进审计手段,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用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能有效监控与评价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会计工作等的有效性,同时对企业资金流进行密切跟踪,帮助企业风险的评估,促进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审计方式,实现数字化审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库为基础,以规范、准确、效率为目标,以流程为主线,重点解决好远程审计、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等问题,合理利用数字化审计,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为实现全面审计提供了可能性。跟随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数字化审计,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加快内部审计转型的趋势。
一、新内部审计手段
企业各业务部门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应当在各个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预留“计算机控制”的设置,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控制的自动化、计算机化,实现风险的事前、事中防范,以减少审计监督的强度,避免道德风险;审计部门则应当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审计软件,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比重。一方面,通过开发和利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状况评价、业务数据分析及标准化的审计底稿等专门的审计软件,使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审计操作实现自动化,提高现场审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行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监督的有效结合,实施对审计对象的连续、动态监控,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及时性。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在完善企业监督制约机制中,一是要完善企业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领导行为约束机制。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要注重强化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职工民主管理。在公司制企业,要建立企业按法人治理结构运作的组织形式,发挥好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在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建立与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配套的决策体制。二是确立民主决策程序,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鼓励广大职工参政议政。企业可以成立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民主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经营者有无违法乱纪行为,监督企业有无侵犯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和职工民主权利的行为。
三、强调风险评估意识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评估是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一部分,它形成了决定如何管理风险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考虑进去。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在国际上,企业内部审计业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会计、内部审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现代公司、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具有对复杂多变的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具备计算机内部审计信息的收集、监控、分析与处理能力,从而能够提供真实、正确、完整、有效的稽核信息,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业务。
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内审工作,首先要配备专业审计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专业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企业应挑选德才兼备的审计专业优秀大 学生充实到审计队伍、优化队伍年龄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机构设置的独立性。一般地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根据国外的经验,内部审计的理想组织层级是隶属于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属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内部审计所需的各项资源也可以得到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有权出席、参加由高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部审计机构职责有关会议;内部审计主管由董事会任免、考核业绩和决定薪酬,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一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二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三是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应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廉政制度,从制度上来明确要求审计工作者,向社会作出廉政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建立奖惩机制,重视审计结果有了专业的、独立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应实行奖惩机制,在审计过程中,要真正审出问题,或多或少会得罪一些人,奖惩机制能够激励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对审计的结果由单位一把手亲自过问,拿出处理意见。并采取对应措施,建立相关制度,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真正实现审计管理企业的目的。内部审计提倡和实施适度参与经营管理过程,在参与中发挥内审的优势。而适度参与不是要审计人员去直接组织经营,去实施具体的业务管理,而是通过这个程序及时连续地掌握被审单位的情况,收集实施分析性审计程序所需要的证据资料,并与被审单位沟通交流,达到内部审计经济评价的目的,从而加 强企业管理。4.2.1更新观念
首先,需要产生了内部审计,并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要搞。其次,现代管理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内审向服务导向型内审的转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业务事项进行监督,对其真实性、正确性表示意见;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对单位的决策、计划、方案的可行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揭示矛盾、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提出建议,将服务意识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控制、评价、咨询的全过程,并应充分发挥咨询职能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以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有序发展。
4.2.2完善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即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人总经理)直接领导;对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央直属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自成体系”体制下的逐级派驻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4.2.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特别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财会、统计、经济活动分析、财税、市场营销、写作及计算机知识的定期培训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辅以管理审计师考核或考试制度。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另外,在机制上、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人员参与企业的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高度独立性。
4.2.4建立健全法制基础
作为构成审计体系的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民间审计以《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在我国,内部审计却缺乏高级的法律规范来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当前,伴随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国家审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众将其视为反腐倡廉的利器,而民间审计的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而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准则》,从实务上具体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4.2.5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原来旧的审计方法显然不满足要求,应力求在审计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审计过程中,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4.2.6强化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者。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对控制和防范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要认真评估管理控制的控制风险;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并且尽最大努力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对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语言等。
一、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内审机构。
根据审计法及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内审人员,不但要配备财务会计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职责和权力。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职能机构。
二、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被动审”到“要求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的转变。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三、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就要求审计人才队伍不仅要有财会知识人才,还要具有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土木预算、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人才。因此必须选拔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中来,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拓展内审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审计工质量。
四、转变审计工作思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内部审计应从本煤炭企业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企业内控制度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内审人员也应依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积极取得企业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的工作支持,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同时也必须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高审计成果利用价值。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基于本单位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实现本单位目标提供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合理化建议,提升企业价值,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明确并认真执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责任 1.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 应依法审计,严格
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定。要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廉洁奉公。
2.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 慎重地使用所获取的资料, 不得泄露被审单位的商业秘密。
3.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证据必须充分可靠, 真实地披露所了解的审计重要事项。
4.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以上内容是内部审计制度的核心内容, 规范地实施企业内部审计, 可以充分发挥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的约束机制, 实现集团公司内部控制, 保证集团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内部审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在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和会计问题, 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 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地发展, 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 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必须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内部审计机制。为此,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审查、揭露违法违纪行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念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指事业单位设立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并配置相应的人员,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必要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的各种业务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和审查,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性、经济活动的合规和效益性、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按照不同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审计目的的不同,划分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按照被审资金的来源及用途不同,划分为预算拨款审计、预算外资金审计、营业收支审计和基建投资审计;按照审计范围不同,划分为经济合同审计和法人离任审计等。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事业单位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事业单位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它是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组织内部监督部门的一员,与纪检监督部门具有不同的监督职能,担当着事业单位经济运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监督任务,有着其他部门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及其内部各单位健康运作,运作行为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目标及发展战略,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其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因此建立独立有效的 1
内部审计机构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长治久安的稳定发展。
2、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和结果进行监督
即对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和资产的增加、减少、和结余及其所涉及到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确认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为国家预算收人和支出的编制、执行和经济财务效果考核所提供的一切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内审监控功能指运用国家财经法规法纪检查监督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要紧紧抓住财务收支、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消费基金等影响经济过程带有普遍性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以维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同各种违纪现象作斗争。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为本单位的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意见,有利于全面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领导工作决策上的失误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的测试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借助其专业手段分析评价风险程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这种风险预警器作用,能够让事业单位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者使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维护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4、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经常性和针对性的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保证。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事业单位,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着来自市场无穷变数的考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凭借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可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督促事业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好参谋助手,防止和制止违纪违规和违反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行为的发生,或使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得以纠正和处理,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5、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前沿侦察功能和反馈咨询功能
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要依法进行审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中,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将起前沿侦察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内审要形成制度,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切事业单位都有定期进行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经济案件,移交监察乃至司法部门查处。此外,内审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重要来源是被审单位。一是各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内含大量而又丰富的信息;二是通过各种财务经济活动,各种分析研讨会,参与预测、考核、监督等活动收集信息,由于内审监督的广泛性、客观性,以及监督方式的多样性,因而审计调查信息来源广,内容真实可靠。从大量的经济信息中,经加工提炼形成的审计报告是发挥信息反馈、参谋咨询作用的重要环节。反馈到部门领导,可作为调整决策方案的参考;反馈到上级审计部门,可加强内审指导和本部门经济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反馈给被审单位,有助于被审单位总结经验、加强管理、纠正偏
差、遵守财经纪律。
6、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监督控制功能及经济“卫士”功能
内审监控功能指运用国家财经法规法纪检查监督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要紧紧抓住财务收支、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消费基金等影响经济过程带有普遍性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以维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同各种违纪现象做斗争。在实施监督中,要抓紧重点,依法审计,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发挥审计监督的政策力量。依法审计,勇当“卫士”。审计人员要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坚决按照政策、法律、规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敢于同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不丧失原则,不怕打击报复,勇当经济“卫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决不留情和手软。
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监督监察作用,从而达到促进规范和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内部审计
14、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外部审计并列为三种主要审计业务之一。在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我国财政、银行、税务部门为了做好其本职工作,而对其管辖区各单位的业务(如税利上缴和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等)所进行的检查,不属于审计,更谈不上是外部审计,而只是经济监督中的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信贷监督。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的主要特点就是法定性。国家审计是一种法定审计,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审计决定涉及其他有关单位的,这些单位应当协助执行。社会审计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