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多举措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多举措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县农业局认真贯彻各项农业法律法规,健全监测体系,强化多项措施,严格产地准出,全县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行“红黑榜”管理制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红黑榜管理制度。首批纳入30家农(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资(兽药)经营门店参评,每半年开展一次考核评价,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责令整改,并通过“红黑榜”向社会公布,同时,通过农业(畜牧)部门网站和县诚信信息网站予以曝光。
二是推行“三制”监管,确保自产自销农产品安全。推行“三制”监管试点,对城郊自产自销农产品实施“三制”监管,明确监管责任。目前,已启动“三制”试点村12个联保小组,65个农户的监管与指导,联保小组成员间签订了联保协议书,每个农户与村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县乡企监管检测体系。批准成立了县农产品检测站和农安股。目前,县级检测站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乡镇挂牌成立了监管站,配备了检测设备,每个村落实一名信息员;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等企业安装了追溯软件,部分企业配备了检测设备,开展自律检测。
四是加强检测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农产品检测技能。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聘请检测专家,对乡镇监管站、企业及县农产品检测站检测人员进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培训,提升基层检测技能。今年,共培训农残定性检测技术明白人22人,发放检测技术资料200余份。
五是加强农产品监管检测,确保基地产品安全准出。加强监督检测,两年来,累计从基地抽取各类农产品样品1700多批次,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协助省市监督抽查56批次,样品合格率达98%,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督促企业开展自律性检测,实行“四有”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第二篇: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
(农市发〈2003〉4号)
为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制定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
一、重要意义
(一)是保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出成效的前提
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温家宝总理在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质量安全是检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成效的重要标准。”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采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全程控制等主要手段,利用区域布局的管理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扶植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控制范围,提高农产品的优等品率及安全达标率,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从根本上保障规划的成功实施。
(二)是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将更加对外开放,农产品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不仅采用“从产地到市场准入”的管理方式,而且实施市场准入和国家例行监测制度,以促使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推进优势产区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管理水平低,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难于显现。因此,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是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现状,通过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带动、生产认证管理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溯源及档案建立等措施,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善。
(四)是实现优质优价和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措施
一是通过标准和产品认证,推动优势农产品分等定级、优质优价的实施;二是通过品牌的建立和市场准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统筹安排。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做好与农业建设有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制定分品种、分区域的质量安全推进措施,统一部署,分行业、分地区组织实施。
2、突出重点。针对各优势农产品的特点和质量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实施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制度。
3、以点带面。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建设,推动各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市场引导。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本着“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参与”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取向,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和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发展目标
到2007年,通过政策、法规和技术等措施,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07年,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0%左右;优势产区专用玉米比重达到60%以上;高油大豆优等品率达到93%以上,平均亩产达: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产品的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棉花长绒,中绒、中短绒比例调整到7:83:10,优质率达到80%以上;“双低”油菜品种符合率达到95%以上,油菜籽达标率达到85%以上,含曲率提高2--3个百分点,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甘蔗含糖量达到14.5%;鲜奶产量年均递增15--18%。
加快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修订进程,5年内新组织制定修订优势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600项;加大标准实施的力度,创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1118个;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建设35个部级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同时力争在每个优势农产品重点县(区、市)规划建设一个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
三、推进措施
(一)加快优势农产品标准制定修订,提高标准配套性和针对性
自2003年起,农业部将对优势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项目予以优先安排,争取5年内健全优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以满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和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需要。
(二)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建设
实施标准化生产是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的重要前提。各地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每个优势产区县、每类优势农产品各建1个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区(基地)的原则,力争5年内分期分批建设1118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
在示范区(基地)建设中,突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围绕优良品种、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选用和准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综合示范。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重点在牛肉羊肉、牛奶、水产品、柑橘、苹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要通过建设和完善优势产区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优先在优势产区建成一批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标准化区和种植业非疫病生产示范区。
(三)完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重点投入的原则,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从2003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一个由部、区域、县三级组成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在布局上,要在巩固完善现有部级质检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各优势农产品区域内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机构的检测技术力量和工作条件,择优建设区域性质检中心,保证在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内,都有1个部级专业或区域性质检中心;利用现有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检测基础,充实力量,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建立健全优势农产品质检站,保证每个优势产区县都有1个质检站。
在检测能力上,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甘蔗、柑橘、苹果等植物产品,重点建设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分析以及农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成分定性、定量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对肉牛和肉羊、牛奶等优势动物源性产品,重点建设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饲料产品中重金属、农药、兽药等分析和微生物检测的能力;对水产品,重点建设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分析以及贝类毒素、抗生素等药物的定性、定量等方面的检测能力。此外,对县级质检机构,突出快速检测能力的加强。
(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制度
争取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财政专项资金,对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实施品质普查,对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实施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计划,对农业投入品实施市场准入性检查和经常性的监督抽查,同时对产地环境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各类普查、监督抽查、监控计划统一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市场需求和进出口贸易等情况统一制定、组织实施和发布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通过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制度,将农产品市场准入性检验从生产者及经营者委托检验形式变为政府财政预算的例行检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要积极推行优势农产品的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开展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等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双低”油菜等特殊产品标志的认定,扩大认证认可覆盖面。此外,在优势肉牛肉羊生产区,强化牛羊肉加工企业屠宰分级管理,开展检验检疫人员和养殖企业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在水产品优势区推广养殖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六)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
(二)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
(三)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财政补贴政策。
(四)积极推行专业化生产、加工和优质优价。
摘自2003.6.20《十亿网》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产品质量建设办公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移,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不断增加,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存在着一些前进中的薄弱环节,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体链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一些地区的农业环境受到工业“三废”和城市的废弃物污染,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等使用不当,加工技术和工艺不合理、陈旧落后,导致部分食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其无公害、无污染、富有营养而独具魅力,成为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发展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事业,能较好地协调资源、环境、食物、健康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防止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是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一、农业标准化
(一)标准的概念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的国法和家规实际上就是标准。
(二)标准的种类
——按标准的层次或级别,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按标准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按标准的用途,可分为基础标准、术语标准、试验标准、产品标准等; ——按标准的约束性,可分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 ——按标准的领域,可分为工业标准、农业标准、服务标准。
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的代号为“NY”,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的代号为“NY/T”,江苏省强制性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江苏省推荐性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T”,泰州市农业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12/”,企业标准的代号为“Q/”。
(三)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准则和规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累计发布农业方面国家标准19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3400多项,各省市制定的农业地方标准5400多项。市农技推广中心至目前制定发布的各类标准15个。
(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农业生产要有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规程。传统种田、养殖一般是凭经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通过农业标准化这一手段来规范,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技术规程来指导生产;
——衡量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要有标准。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实施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两个,一是“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省级标准化示范区”,二是“泰兴市无公害鲜食玉米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二、无公害农产品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这个概念包含有三层含义。
——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并且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
——必须经过有关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认定; ——指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良好的环境保护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科学组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环境选择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境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要求,产地周边3公里内无污染源(包括工矿和医院等污染源)。蔬菜、茶叶、果品等产地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并集中连片。产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粮油作物达2000亩以上,露地蔬菜(含西甜瓜)500亩以上,设施栽培200亩以上,茶、果300亩以上,食用菌1万平方米以上;蛋用家禽栏存2万羽以上,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奶牛栏存100头以上,羊栏存500头以上;水产品基地2000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能确保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并有相对稳定的产销组织形式,要配备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或依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负责病虫测报、疫病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及环境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
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核心是无公害健康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一是选用适宜于当地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良品种;二是农作物合理间套复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提高农作物素质、科学养殖,提高畜禽鱼抗病能力;三是科学制定农作物肥水调理、农药使用和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3、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操作规范并组织生产。建立严格的农药、肥料、生产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建立生产过程台帐,规范使用和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建立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点、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动物疫病监测点和农产品快速监测点,对产地环境和上市前的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
4、无公害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周围50米内应无污染源,并执行加工操作全程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贮藏运输要求符合规定标准,防止无公害农产品成品污染,确保无公害农产品最终质量。
(三)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管理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在证书规定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加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印制工作由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考核合格的印制单位承担,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伪造、变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绿色食品
(一)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是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在一个物种上的细化和落实。
1、种植业生产操作规程
种植业的生产操作规程是指农作物的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喷药及收获等五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植保方面,农药的使用在种类、剂量、时间和残留量方面都必须符合NY/T 393-200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作物栽培方面,肥料的使用必须符合NY/T 394-2000《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有机肥的施用量必须达到保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程度;
——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尽可能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病虫草害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品种;
——在耕作制度方面,尽可能采用生态学远离,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
2、食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其主要内容是:
——加工区环境卫生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加工用水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加工用水标准; ——加工原料主要来源于绿色食品产地;
——加工所用设备及产品包装材料的选用必须具备安全无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NY/T 392-2000《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三)绿色食品包装
1、食品包装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食品包装是指为了在食品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称。是为了在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
食品包装的基本要求是: ——较长的保质期(货架寿命)——不带来二次污染 ——少损失原有营养及风味 ——包装成本要低 ——储藏运输方便、安全 ——增加美感,引起食欲
2、绿色食品的包装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标准正在制定。我国的包装工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与环保问题上,现有传统的某些包装不利于环保。包装产品从原料、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节省资源、能量,减少、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利用,再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具体要求和内容。也就是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要求包装做到“3R”、“1D”(Reduce减量化、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再降解)原则。
(四)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
绿色食品防伪标签对绿色食品具有保护和监控作用。防伪标签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使用的专用性、价格的合理性,标签类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产品的包装。标准规定:
1、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必须加贴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
2、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只能使用在同一编号的绿色食品产品上。非绿色食品或与绿色食品防伪标签编号不一致的绿色食品产品不得使用该标签;
3、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应贴于食品标签或其包装正面的显著位臵,不得掩盖原有绿标、编号等绿色食品的整体形象;
4、企业同一种产品贴用防伪标签的位臵及外包装箱封箱用的大型标签的位臵应固定,不得随意变化。
四、有机食品
(一)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国际有机食品协会委托我国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
(二)有机食品的生产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兽)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有机转换过程。
1、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生产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新开荒地、撂荒地需至少经12个月的转换期才有可能获得颁证;
——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2、有机食品加工(贸易)的基本要求:
——必需是来自已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和野生(天然)产品; ——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95%;
——允许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和《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物质》,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加工(贸易)全过程必需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相应的票据。
(三)有机食品的标志使用 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有机认证的有机产品拥有一个专门的质量认证标志,该标志已经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标志由两个同心圆、图案以及中英文文字组成。内圆表示太阳,其中的既象青菜又象绵羊头的图案泛指自然界的动植物;外圆表示地球。整个图案采用绿色,象征着有机食品是真正无污染、符合健康要求的产品以及有机农业给人类带来了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
凡符合《OFDC有机认证标准》的产品均可申请认证,经OFDC颁证委员会审核同意颁证后,授予该标志使用权。标志在使用时只能等比例放大或缩小,不能变形和变色。
五、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异同
(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共同特点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食品,是一种受到国际承认且流行的环保食品。
绿色食品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先进的农业发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产品。绿色食品包容着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为AA级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不论是A级还是AA级绿色食品生产,均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也包容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是根据中国现有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而提出的对面上的要求。
因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三者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食品,它代表着中国未来食品发展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都使用标志标识;
——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 ——产地、产品都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检测; ——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经过有关机构的认证。
(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区别
1、产生的背景不同
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国际环保主义运动开展的结果。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严重。因此,国际有关机构提出了农业生产回归自然的追求目标。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问题的结果,目的是生产出环境良好、食用安全的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在近几年,我国已解决农产品数量供需矛盾后,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条件下提出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2、标准规范不同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的显著区别是: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此,有机食品被人们称为“纯而又纯”的食品。
3、土壤肥力来源不同
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有机食品生产的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没有污染的绿肥和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和其他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等。经过高温堆肥等方法处理后,没有虫害、寄生虫和传染病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AA级绿色食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泥肥、饼肥等农家肥,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肥料类产品,以及在上述肥料不能满足AA级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商品有机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叶面肥料、有机无机肥(半有机肥)等商品肥料。
A级绿色食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肥料类产品,以及在上述肥料不能满足A级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掺合肥(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1:1)。这里的掺合肥是指在有机肥、微生物肥、无机(矿质)肥、腐殖酸肥中按一定比例掺入化肥(硝态氮肥除外),并通过机械混合而成的肥料。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上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包括AA级、A级)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及允许使用的其他肥料。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必须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肥料施用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1:1(纯养分比较)。
4、病虫草害防治手段不同
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包括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如自然天敌平衡、生物防治、促进生物多样性等。
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积极采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技术及产品(如BT及植物源类农药)与栽培技术措施等。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外,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化农药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
二00五年七月
第四篇:多举措推进执行工作
多举措力争解决执行难问题
作者:郝伟
2016-11-16
从9月27日起,河北省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飓风行动”拉开帷幕,县法院积极响应号召,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执行难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法律文书生效但是却得不到兑现,严重损害司法公正,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康保县法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措并举重点推进执行工作。
一、穷尽执行手段,提高执行效率。积极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限制高消费等新执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执行工作效率。通过惩戒措施对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对缓解“执行难”问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司法为民。对涉及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人身伤害赔偿费、农民工工资、以及申请执行人为特困群体的案件高度重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最大限度地方便其申请执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及时兑现,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坚持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认真落实司法救助的规定,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又极度困难的案件,进行执行救助。
三、讲究执行方法,推进和谐执行。在执行中,我院努力拓展执行方式,要求执行人员必须树立和谐执行、高效执行的理念,积极利用“放水养鱼”等方法做好执行工作。注重引导,采取对被执行人惩戒和说服教育并行的方法,努力促成执行和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监督管理不力,缺乏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制度和监督机制,致使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2、3、4、农产品生产还不能完全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产地环境受到污染 社会诚信的缺失
一些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按规定进行生产和经营,只图经济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如农产品中掺杂使假,甚至掺进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品质和人身健康。
5、一些地区存在地区保护主义,对市场监管不力。
流通环节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交易和运行方式原始,检测检验手段落后,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卫生条件差,不按照标准执行,随意增加添加剂等人为因素盛行。6、1、确定我国未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改革方向 ☆☆☆☆ 卫生安全状况不理想。
(1)改革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2)转变农业科研重点
(3)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预警系统(4)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
2、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培养全新的的理念
(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修改农业标准(3)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乡镇机构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队伍。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目前乡镇机构的设置已很难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建设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因素,乡镇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矛盾凸显而出。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削弱,事权、责权却无限增大,人权、财权不但弱化。通俗的说,“有油水”的事上边都收回去了,但收回去的只有人权、财权,事权、责权仍在乡镇,有了成绩是上边业务单位的,除了问题永远是乡镇的不是。
当前乡镇机构改革的趋势 ☆☆☆☆
政府职能已逐渐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机制,按照“精简、便民、技能”的原则,着力构建为民服务的新机构。对行政机构实行“三定”方案
一是定职能,确定行政机构的职能就是“十六字”方针: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社会稳定。
二是定机构,将行政机构划为四个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
三是定人员,根据各个办公室的工作性质、业务量的大小,配备相应合理的人员职数。
打造服务型政府 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工作☆☆☆☆☆
一、依据产业特色,合理设置机构
二、强化技能培训,力促干部转型。☆☆☆ 育才选才厉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前提。面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干部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制定出台了有关培养技能服务乡镇干部,建设技能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实施办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的重中之重。
1、整合培训资源,筹措培训资金,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
2、编写实用技术手册。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乡镇干部实用技术手册》,乡镇干部人手一册。
3、组织开展了以农牧、林果、水利、财税、司法、劳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七个比赛项目为重点的乡镇干部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4、5、三、坚持上下联动,优化干部资源。乡镇职能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和关系的调整,必须统筹考虑。
四、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积极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推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工作模式由“分散服务”向“集中服务”转变。1、2、3、4、建立区域服务网络。“一窗受理,部门联动”。设立村级“为民服务站” 实施每周3+X工作制度。区直部门服务范围延伸。建立以考促学制度。考核 实行干部服务技能特长公开制。
5、6、配套出台相应制度 完善考核机制
五、转移工作重心,促进经济发展 ☆☆☆☆
1、在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区域特色,为农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行”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全区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贯彻执行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
格式要求
行文结构
评分公式:结构分+要点分-其他扣分
常见公文形式
一、归纳概括题型
(一)会议纪要 ☆☆☆☆
重点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
1、标题。标题一般为《会议纪要》,或者前面加上机构名称或者时间。如《培训部19日会议纪要》;
2、正文。正文(空两格)包括:
(1)具体情况介绍。包括召开会议的时间,主持者或者地点等。(2)会议认为。包括会议上提出的一些问题、现状等
(3)会议强调。将会议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2)(3)合并在一起(4)会议要求,会议决定,会议的具体精神,也就是召开会议的目的,以及会议的决策(有事有,有时没有)。按照“一要”“二要”的逻辑顺序写出来。☆☆☆
(5)落款。包括参加会议人员的名单及日期
汇报纲要
1、汇报纲要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标题、正文、落款。
2、正文。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言,二是主体。前言主要介绍汇报的目的、原因或者概括工作的总体情况,得到有关结论等;主题部分介绍具体情况、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工作经验、下一步打算等。正文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要求,3、落款。汇报单位的名称可放在标题下面,也可以放在文末,与成文时间并行。
情况反映☆☆☆☆
重点:概括现状、提出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情况没有严格的格式,有的时候可以直接写。有的时候分为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
1、标题。标题一般为《情况反映》、《关于 的情况反映》、《某某部门关于什么情况的情况反映》
2、正文。称呼,具体看向那个部门反映情况;基本按照概括现状、提出问题、影响(消极、积极),原因究其原因、提出对策
3、落款
整改通知
重点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标题、正文、落款。
1、2、标题。标题一般为《整改通知书》
正文。正文包括(1)称呼,也就是整改通知下发的单位;(2)下发整改通知书的原因;(3)下发整改通知书的依据、条例、规定;(4)明确的整改要求;(5)惩罚规定(类似与行政命令
3、落款。落款为发文单位的名称,以及发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