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
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之思考
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 动物检疫 学号: 1208611029
姓名: 武鹏飞
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
【摘要】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市场价格涨幅回落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既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要强调经济增长,还要兼顾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着力提高政策前瞻性,根据形势变化及时、灵活适度调整政策操作;正确把握政策的着力点,保持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之总合。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凸显政府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位。那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应如何正确理解其内涵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背景
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2007年底,为减轻日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2008年二季度,国内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回调和潜在矛盾显性化,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2008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0%,涨幅连续6个月出现回落。在这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内经济增速放慢。货币政策调控对象是宏观经济,经济运行态势决定着货币政策走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源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007年全国经济增长达到高峰,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宏观经济政策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主旨是正确和必要的。进入2008年二季度后,全国经济增速回落,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2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10.5%,比上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1.9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0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6亿美元。
虽然造成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使其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更为严格,出现扎堆大客户、大项目、中长期贷款趋势,甚至出现慎贷、惜贷、拒贷现象,直接影响到市场资金的供给,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融资成本迅速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利润减少,亏损面不断扩大。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调查,有6成的中小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其中民营中小企业接近70%的资金需求由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集资来解决。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使企业利润下降,经营陷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如浙江义乌昔日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因数亿元巨债面临“土崩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由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放宽贷款条件,释放更多的资金流动性,降低贷款利息,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获得更多的可贷资金,缓解其资金短缺和融资压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拉动投资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货币政策走向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三季度后突然恶化,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把全世界带到了经济危机的悬崖旁。尽管各国采取了较大力度的救市措施,希望以此阻止急剧恶化的经济走势,但其效果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0%降至1.4%,欧元区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6%降至1.2%,日本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1%降至0.5%;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更将大幅放缓至2.2%,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0.7%、-0.5%和-0.2%,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1%[3]。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大的背景下,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等6家央行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此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如香港、韩国、印度等和一些海湾国家,也陆续加入降息行列。10月29日,美联储再次降息50个基点至1%。11月6日,英格兰银行下调基准利率150个基点至3%,欧央行同日也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存款便利利率、贷款便利利率和主要再融资利率分别降至2.75%、3.75%和3.25%。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济体系,这种融合使我们不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到较大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国内投资者积极性下降的双重背景下,呈现迅速下跌的走势;房地产市场剧烈震荡下行,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亏损加大。
由此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这种负面影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还有加重的趋势,如不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将会有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不良贷款率随之大幅提高,导致失业上升、居民收入下降、财富缩水,进一步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稳定。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外部环境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审时度势地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毋庸置疑,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适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会带动整体经济从下行通道中走出来,而且对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市场价格涨幅回落。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物价走势,因而稳定物价始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在市场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即使国内经济增速放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转向。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国内CPI涨幅持续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是货币政策由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的前提。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下跌态势,原油、铜、煤炭以及农产品等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下挫。2008年9月末,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0.64美元,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跌到每桶97.47美元,分别比最高价回落30.4%和33.0%。12月5日,伦敦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降至每桶39.74美元,美国轻质原油价格降至每桶40.81美元。第三季度,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小麦、玉米和稻米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4.7%、5.4%、7.3%和11.7%;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平均价格分别比上个季度下降5.0%和8.9%。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减少的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涨幅回落。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各月涨幅分别为6.3%、4.9%和4.6%;食品价格上涨11.5%,比上个季度回落8.3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6.5%,比上个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4%,比上个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9%,比上个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各月分别上涨15.4%、15.3%和14.0%;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7%,比上个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各月分别上涨10.0%、10.1%和9.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3.8%,各月分别上涨24.8%、23.8%和22.9%。2008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0%,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CPI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从8.7%的近年来最高点回落到4.0%;PPI涨幅从10.1%回落到6.6%。市场价格涨幅回落,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使通货膨胀预期下降,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部门有更多空间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信贷供应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内需,提振经济。
二、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是货币政策性质及其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有效提振内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是防止经济大幅下滑、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保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但两者的宽松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强调的是适度。同时,它们所面对的宏观经济态势也是不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在发生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目的在于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拉动经济复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适用于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实施目的在于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要在宽松之前加上适度,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出现流动性枯竭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过激措施,而应审时度势,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如果调整过度,很可能会带来各种类型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环境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如信用的过度扩张会制造资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因而货币政策变化不宜过频、过大;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不宜高估货币政策对启动经济增长作用,并且中央银行放宽银行贷款的硬性限制,是否能有效增加整个社会的信贷可得性还取决于银行的借贷意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深度调整,银行必然会对贷款更加审慎,货币政策只有结合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尽管前一阶段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但仍要坚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审慎微调,通过对流动性和投资需求实施调控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和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由此可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我国现实的宏观经济态势是吻合的,它强调放松信贷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使放松信贷的力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不是要求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而是更加注意风险管理,以免给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留下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步步为营,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达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目的,它一般是在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质的规定自不待言,量的变化更是如此。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适度的公认、统一标准,但体现货币政策能量和实施程度的一些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如贷款增量、贷款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总体水平,应明显高于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期。宽松是要通过放松银根、增加投资、拉动消费,保证经济发展;适度是要根据经济形势作出的选择;适度宽松表明货币政策不是完全放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其主基调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控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尽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作用程度会有差别,但都会有所放松,以扩大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将承担着主要角色。如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2008年11月11日,中央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指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4]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以达到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紧密相关,是由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把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四大目标。虽然四大目标相互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如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但中央银行会在它们之间寻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使之最大限度地协调一致。
从目前情况来看,保增长是第一要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助力实现保增长大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发生的改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只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增长而已,并不否定其它目标的存在。货币政策之所以要提适度宽松,正是为了兼顾四大目标,它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尽管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除,其隐患仍然存在,故不能完全放松货币政策。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完全放松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相机抉择、灵活操作的货币政策更为科学和稳妥。
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币应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又要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强调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甚至警惕政策实施中的潜在风险,把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创造价格稳定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等多目标间的协调一致。
正如中央银行在200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指出:国际上,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难免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但其波动程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努力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当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注意到可能带来未来的长期通货膨胀压力。
三、如何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其实,在今年年中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方法
人民银行将继续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既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预期,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政策操作,努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周小川在报告中介绍了下一步七大金融宏观调控工作: 一是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建立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监测及应对工作机制。
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演变的监测,重视与其他主要央行的沟通。加强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及时制定完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努力避免和减少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二是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
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制定完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持应急预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同时将总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指导,确保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要求。
四是结合地震灾后重建进展情况,制定金融支持政策。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在坚持商业化运作和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满足灾区信贷资金需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房重建贷款指导意见,通过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住房重建的有效贷款需求。继续通过支农再贷款增强灾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研究拓宽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是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六是加强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实施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更多地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七是加强外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我国金融体系。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管理,完善针对不同流出流入渠道的管理措施,防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体系。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参 考 文 献。
1王琼,刘少华。稳健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区域协调性思考。武汉金融,2005,9。
2王曙光。更多信贷资金投向 “三农”急需政策护航。中国农村金融,2011,3。
3何广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金融对策。中国金融,2011。
4赵进文。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央行制定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制定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10日电(记者 王宇、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在10日召开的行长办公会上提出,人民银行将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央行提出,要切实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
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现金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现金供应的前瞻性;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国库资金收支效率;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三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所谓“量化宽松”,或称定量宽松,是指由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事实上所有的央行量化宽松都涉及到资产购买——主要是回购政府债券,以及出售这些资产给央行的银行准备金账户。央行调控经济的常用工具是通过利率,以及创造储备以降低短期信贷市场的利率,特别是储备市场,也被称为联邦基金市场。但是,截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创造了足够的储备来推动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零的水平,这是联邦基金利率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一旦到达这一水平后,如果想进一步宽松政策,美联储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储备,而这对短期利率并不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因此,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央行在短期利率处于或接近零时增加储备的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通过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由此达到刺激就业、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美联储在第一轮量化宽松(Q E1)中,将其资产负债表由8800亿美元扩大至2.3万亿美元,此举稳定住了金融市场,拯救了银行业,但是对就业、消费的帮助却不大。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就赶忙推出了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超过法律规定的储备都是银行自愿持有的。银行愿意持有这些超额储备,是因为它们想向监管者和投资者表示他们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弥补潜在的贷款损失或满足任何其它的流动资金需求。
这个在2008年底创建这些超额准备金的过程,通常被称为第一次量化宽松(QE1),其关键的目的在于稳定银行体系。这些超额储备使得银行不必通过贷款来恢复其流动性。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通过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由此达到刺激就业、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美联储在第一轮量化宽松(Q E1)中,将其资产负债表由8800亿美元扩大至2.3万亿美元,此举稳定住了金融市场,拯救了银行业,但是对就业、消费的帮助却不大。
2011年11月3日,新的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即将登场。QE2的一个特点,是与就业情况挂钩。伯南克认为失业率回落到5.5%才算经济恢复正常,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9.6%。以美国的结构性失业状况看,笔者认为美国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将就业市场拉回到5.5%的失业率,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远远超过三年。这意味着Q E2可能不设时间限制,需要多久便做多久,避免自缚手脚。
Q E2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管理通货膨胀及通胀预期为政策目标之一。央行以稳定物价为第一要务,通常出招抑制通货膨胀。然而目前美国核心通胀几乎为零,并有通缩压力。联储鼓励通胀,一则减轻债务负担,二则逼迫消费。伯南克本人并不赞成设立明确的通胀目标,但是美联储鼓励通胀意味着美国货币当局并不介意弱化美元以及由此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第四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16日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
报告介绍,第三季度,央行“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10月末信贷突击增长,显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已开始。央行提出“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可能意味着未来如果出现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为保证信贷增长持续,央行可能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计算公式相关参数继续进行调整,适度放松该公式对商业银行放贷行为的约束。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制约商业银行放贷的主要约束有存贷比指标、资本充足率指标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前两项松动可能性不大,比较可能的是央行将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计算公式相关参数继续进行调整。
分析人士表示,存款增速不容乐观,成为当前制约商业银行放贷首要因素。年末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存贷比考核压力。
报告显示,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6月末低3.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1万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此前,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运行报告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减少2010亿元。
报告称,金融创新分流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具体表现为:
一、9月末,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为2.8万亿元,同比增31.9%;
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余额6992亿元,同比增39%;
三、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45.7%;
四、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流动性和总需求。
展望四季度,报告指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做好风险提示工作,防范系统性风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进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第五篇:我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利弊分析
我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利弊分析
今年以来,“定量宽松”(或称“量化宽松”)一词频频见于报端。这是美、欧等西方经济体中央银行在经济衰退形势难以逆转和常规利率调控手段用尽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从目前情况看,“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西方经济体尽快摆脱衰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孕育着较大的风险。利率调控功能基本丧失
长期以来,利率政策始终是中央银行用以调控经济的最主要手段。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率先开始降低利率力图保持金融市场和经济稳定。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去年年初,英国英格兰银行也开始持续降息。接着,金融危机导致西方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去年10月份欧洲央行也开始连续降息。到去年底,美国的利率已经降至接近零的历史最低水平。到今年3月份,英国的利率也降至0.5%的历史最低点。到5月上旬,欧元区的利率也降至1%的最低水平。而日本的短期利率早已降至0.5%以下。
如果将通胀因素计算在内,目前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实际利率均为负数,因此,利率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调控的功能已经基本完全丧失。正是在这种无奈的形势下,西方央行被迫寻求其他手段来对经济实行调控――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主要是对经济进行刺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在这个困难的经济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迅速增加货币供应量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加大市场货币供应量,直接向市场增加一定数量的货币供应以应对由于信贷紧缩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与通过调整利率对经济实施调控相比,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所能起到的刺激作用应该更迅速,也更直接。因为利率调整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对经济运行发生作用,而要对通胀产生作用则大约需要两年时间。
至今,美联储决定通过“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增加高达6400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英格兰银行决定增加1250亿英镑的货币供应量,欧洲央行最近也决定实施该政策,向市场提供600亿欧元货币供应。而由于近年基本处于零利率水平,日本央行早就在实施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
有人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开启印钞机大印钞票从而扩大市场流动的货币总量。实则不然。“定量宽松”政策的实际名称应该是“资产购买机制”。据英格兰银行介绍,其基本运作方法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借贷”它们储备在央行的资产,然后以购买信用可靠的中长期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等优质证券的方式向市场投放这些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抬高资产价格、刺激资金流动、增加个人和公司借贷,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从今年3月到6月上旬,英格兰银行已经购买了835亿英镑的政府债券,而公司债券等企业证券的购买量则为30亿英镑左右。大约再有两个月时间即可完成总额为12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也即货币供应投放计划。据英格兰银行最新公布的本月6日-7日举行的货币决策会议记录显示,英国10年期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已开始下降,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也有所下降。因此,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表示,“定量宽松”政策已经对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有益作用。
可能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长期来看也将对经济带来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后果甚至会很严重。最主要的潜在风险是:当前为刺激信贷和防止通货紧缩为政策目标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过快上升,从而危及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长期目标之一――物价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及时回收巨额流动性,可能再次埋下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隐患。同时,鉴于近年来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全球性,某个主要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就可能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对于“定量宽松”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各种潜在风险,西方央行也已充分认识到并正在就此进行评估。其中,英格兰银行已经表示,将密切跟踪这一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尤其关注它对央行的中期通胀目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