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胺碘酮流程
胺碘酮的输注流程
1.病情需要使用胺碘酮,遵医嘱执行胺碘酮用量,使用注射泵控制速度(胺碘酮用葡萄糖稀释,若用生理盐水稀释易引起静脉炎)。
2.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
3.持续注射胺碘酮时每4-6小时更换一次静脉通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
4.加强护理巡视查,密切观察局部反应:护士应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人,巡视时要重视患者主诉,认真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情况,注射部位有无条索状的红线,如果有,应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并给予处理。
5.停止输液后,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后再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6.输注过程中可在血管上方进行间断热敷,促进血液循环。7.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向患者和陪护介绍胺碘酮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
第二篇:注射胺碘酮注意事项
注射胺碘酮注意事项
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溃。护理策略
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
2、选择心里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枕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应尽量用空液体,待包扎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3、注射胺碘酮一般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道。下肢静脉有瓣膜,静脉压较上肢高,血流缓慢,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持续注射胺碘酮过程中,每4—6小时与另一条静脉通路更换1次,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1、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维护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应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要注意针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有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造成药物外渗等问题;注意观察沿静脉走行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好等。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2、加强与患者和陪护的沟通向患者和陪护详细介绍胺碘酮注射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症状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向其讲解静脉炎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其精神压力,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静脉炎的处理
胺碘酮注射液所引起的静脉炎属于无菌炎症,因此轻中度的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菌素治疗,用50%硫酸镁浸润的无菌纱布敷于患处,完全覆盖病变,为避免水分蒸发,可用干净塑料薄膜包纱布固定,1—2小时更换为新鲜土豆片。土豆片不宜太薄,太薄易干涸,以2—3mm厚为宜。依次交替。48小时后在可塑薄膜外用热毛巾外敷。因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循环,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因此,50%硫酸镁湿敷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性,同时具有高渗作用,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达到消炎去肿的功效。
第三篇:色胺酮的合成总结
色胺酮的合成总结
李刚
一、反应投料量:
(1)吲哚醌的合成:100ml三口瓶中加入1.5g水合三氯乙醛20ml水,再加入9.5g
无水硫酸钠以及12ml水溶解,将7.5g苯胺,5ml水,0.84g浓盐酸混合溶解,混合均匀。盐酸羟氨1.84g溶于8ml水,加入到混合物中混合均匀。控温,使其在40-45min后沸腾,持续沸腾1-2min。冷却析出晶体,抽率,干燥,空气干燥一周。Beckmann重排: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上步产物1.20g,控温60-70度,溶液变成深红色后,加热到80度约10min,然后冷到室温,在10-12倍的冰中冰解,放置1.5小时,抽率,水洗多次,干燥得橙红色固体。
(2)靛红酸酐的合成:可按照参考资料建议量投料。
(3)色胺酮的合成: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2mg的吲哚醌和130mg的靛红酸酐,522mg的三乙胺,7ml甲苯,溶解。加热回流约2h,溶液为棕黄色,TLC检测反应。反应后,甲苯稀释,并用稀硫酸(1Mol),去离子水,NaHCO3,去离子水洗涤。有机相用无水NaSO4干燥。过滤,悬去溶剂,柱层析。
二、反应注意事项:
(1)Beckmann重拍一步,应该注意加入产物时,不要加的太快,要严格控温在60-70
度。
(2)靛红酸酐一步较难合成,需要注意控制整个实验过程,要预先准备好碎冰和浓
硫酸。
(3)靛红酸酐的合成时,使用新开瓶的NaClO,并且一次性加入。
(4)邻苯二甲酰亚胺要研细,分批加到反应瓶中,至完全溶解。
三、进度安排:
第一周:吲哚醌的合成第一步,靛红酸酐的合成尝试
第二周:吲哚醌的合成第二步,靛红酸酐的合成尝试
第三周:靛红酸酐的合成尝试
第四周:色胺酮的合成第五周:色胺酮的柱层析及分离纯化,并表征
第六周:条件筛选以及实验总结与讨论。
第四篇: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摘要] 目的 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 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结果 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结论 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 胺碘酮注射液;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55-02 胺碘酮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主,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1]。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 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针对以上现象,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5月共有42例患者次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其中重度患者1例,穿刺手背浅静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转外科切开引流治愈;其余29例为轻、中度,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而痊愈。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2]。2护理策略
2.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 2.1.1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尽量应用空液体,待包扎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2.1.2熟练掌握胺碘酮注射液的药理特点及不良反应胺碘酮注射液ph值为2.5~4.0,呈偏酸性,应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
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其作用超过了血管的缓冲应激能力,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碘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导致血管代谢和功能变化,从而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静脉注射胺碘酮最好不要超过3~4 d[1]。
2.1.3注意无菌操作一次性皮针穿刺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 cm;留置针穿刺时,消毒范围要达到8 cm。留置针一般使用透明胶固定,局部皮肤汗液蒸发不出,因此要及时更换服帖,以2 d更换一次为宜。2.2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
大多数胺碘酮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上都要求选择中心静脉给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穿刺中心静脉需要特别有经验的护士和高年资医师来完成,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还要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实现。笔者在临床上一般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道。下肢静脉有瓣膜,静脉压较上肢高,血流缓慢,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持续使用24 h以上时易形成静脉炎。胺碘酮注射液只能单药注射,而需要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往往需要两路以上液体,因此在持续注射胺碘酮过程中,每4~6小时与另一条静脉通路更换1次,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2.3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2.3.1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维护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应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要注意针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有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造成药物外渗等问题;注意观察沿静脉走行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好等。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与相应的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2.3.2加强与患者和陪护的沟通向患者和陪护详细介绍胺碘酮注射液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症状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向其讲解静脉炎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其精神压力,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静脉炎的处理
胺碘酮注射液所引起的静脉炎属于无菌性炎症,因此轻中度的静
脉炎一般不需要抗菌素治疗,笔者应用硫酸镁和土豆片交替湿敷,同时辅以活血化瘀中药针剂对29例轻中度静脉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法是用50%硫酸镁浸润的无菌纱布敷于患处,完全覆盖病变,为避免水分蒸发,可用干净塑料薄膜包括纱布后固定,1~2 h后更换为新鲜土豆片。土豆片不宜太薄,太薄易干涸,以2~3 mm厚为宜。依此交替。48 h后在可塑料薄膜外用热毛巾外敷。因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循环,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3]。因此,50%硫酸镁湿敷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性,同时具有高渗作用,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达到消炎去肿的功效。土豆中富含淀粉、茄碱、各种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龙葵素,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肿疼痛、减少渗出作用[4]。
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该并发症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因素,如偏酸性、合适浓度输液等,也有操作者和患者自身的问题,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护理人员要掌握该药的药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增强责任心,勤巡视,严密观察,做好宣教工作,尽量避免药物渗漏,减少和杜绝胺碘酮注射液导致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参考文献]
[1] 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指南(200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769-777.[2] 魏艳,王月平.金黄散与硫酸镁外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1-62.[3] 李纬,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2(6):594-595.[4] 吴月萍,陆星尘,邢丽娟.马铃薯片贴敷治疗可达龙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天津护理杂志,2006,2(1):33.
第五篇:眼科综述-聚维酮碘和头孢菌素过敏
聚维酮碘和头孢菌素过敏:眼科临床上的困难抉择
作者:Wykoff CC等
摘要:作者对报告的聚维酮碘和头孢菌素“过敏”情况进行回顾,而这两种药物在白内障和其它内眼手术中是非常常用的。在此将过敏定义为1型的超敏反应,接触过敏原诱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这一级联反应包括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能够产生迅速反应的炎症介质。在多数病例中,反应主要局限在接触的器官内,但另外一些情况则可能出现系统性反应(过敏症)。如患者存在青霉素过敏,则医生会避免使用头孢菌素,同样,在存在对碘和海产品过敏时,也不会使用聚维酮碘。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作者认为对海产品过敏可能不是由碘引起的,而更有可能与原肌球蛋白和微白蛋白有关,因此并非使用局部碘剂的禁忌症。同样,碘化造影剂与聚维酮碘的结构不同,也没有报道存在交互反应。对于头孢菌素和青霉素间的交互反应,也存在类似的误解,认为对一种药物过敏则可能对其它不相关的化合物也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在1980年之前生产的头孢菌素可能存在青霉素的污染。早期的头孢菌素具有同青霉素类似的侧链,而这些情况在如今的药物中都不存在了。因此,作者认为对于存在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也可以谨慎的使用头孢菌素。
评论:文章让我们觉得,对聚维酮碘没有严重过敏史的人使用通常是安全的,而同样对头孢菌素也是如此。但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如报告存在某种药物过敏,则应该密切监测,如果存在严重的青霉素过敏时,最好也不要使用头孢菌素。
Am J Ophthalmol.2011;151(1):4-6.Research Review 中国 info@researchreview.com.cn
来自Research Review提供的第9期眼科研究综述
Research Review 是一份全球独特的医学电子读物,是对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网站如:
BMJ,JAMA ,THE LANCET 等医学文献最新“必读”文章的浓缩。
眼科类信息由中国评审及海外专家
毛进http://.cn/index/zhauth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0多年,对眼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近5年来主要致力于青光眼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多项国际和国内的科研合作项目,科研论文也获得奖项。目前已有1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眼科杂志上发表。同时,身兼中国眼科医生网的站长及协和医学论坛联盟的总版主。
访问.cn获得更多内容,提供完整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