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时间:2019-05-15 00:1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第一篇: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问题一 展示课堂教学魅力,给学生营造新的成长空间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教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问题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可以说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1、现实反思。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

2、现实需要。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如何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

3、解决对策。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

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内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 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

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而教育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在学校里年龄超过45岁的有多少人还能继续上课?又有几个人还能教好课?“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不受欢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

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与大师对话、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能坚持记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在一些教师身上最为恰当不过了:教了一辈子的学,就只会自己所教的那一门学科的那一个学段的知识(教初中的是初中水平、教小学的是小学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参加自己所任教的那门学科考试也不及格;没有爱好,没有所长,一旦退休连个乐子都找不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就要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抛在后边。

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贤 台

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曹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变得敢说、敢问,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倒”,课堂中即兴的灵感和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闪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新课改则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走形式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透彻,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讲观摩课时做给听课老师看,过后又回到以往传统的讲课方式上,没有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看似课堂气氛挺热闹,有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小组讨论,但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老师究竟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明确。一位老师在课后无意中也道出了实情,“新课程好是好,只是谁搞新课改,谁的成绩就落后。”这句话使人为之一震。是啊,按原来的讲课方式讲习惯了,发现用新课程标准不会讲了。再者,长期以来,那些在教学上较突出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打时间仗,搞题海战术,没日没夜地留作业、发篇子、讲习题,只要稍一给学生“减负”,马上成绩就掉下来,每个学期的统考大排队谁就落在后头。看来,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学生优劣的体制不改革,那么新课改的步伐就迈得很艰难。

二、没必要的讨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但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老师却花大量时间让小组讨论,那么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一部分花在无谓的“讨论”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三、课堂提问不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太频繁

有的老师一节课全是单调的重复性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很没意思,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让学生乏味,难道这就是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了吗?

(二)课堂提问局限于部分同学参与

老师提了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的老师一节课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位同学,没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很高,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些同学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于是,这些被老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四、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

有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发现每个小组当中小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这样,有些学生总也没有锻炼的机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制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

分数固然能看出一个学生对这些应试科目掌握的程度,但这并不表示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就没有出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或许他口才好,或许字写得棒,或许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例如有一篇文章报道,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去外企工作,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表现为自私、缺乏奉献精神,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好多用不上,最后被老板解雇。这说明,分数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品质。有的高材生一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到了工作实践中,却因一点点挫折而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绝路。而有的在学校被老师贬得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差生”,因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冷落和渺视,对人间的苦辣酸甜早已适应,到了工作岗位却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对人情世故有所适应,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考查一个人不应只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评价一个人。

二、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小学课本中的《编号码》一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

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反类似于“1加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而且1+1就是等于2,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滥

如果一堂课老师不停地发问,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再者应避免“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句。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达不到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老师提问应该适时、适量、适度,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二)课堂提问应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老师提问时,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如果只给部分学生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同学长期被冷落,那么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同学就会逐渐对该老师和该科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和自悲心理。

四、小组安排要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

1、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

2、小组安排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3、小组安排要注意性别的合理搭配。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小组角色应不断变化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

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内容摘要: 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为主渠道以课程实施为核心内容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三讲、三不讲”,做课堂教学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注重学法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关键词: 新课程 高效课堂 问题与措施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重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繁琐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充斥着我们课堂,我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才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问题一:教师讲的太少,轻效果,重形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提供的问题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但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合作。

(2)为合作而合作,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问题都合作。(3)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看起来在争论,场面非常活跃,其实偏离了主题。

(4)合作学习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学困生被撇在一边,无人过问,成为合作学习的牺牲品。

方法措施:

1.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

2、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知识是学生“学”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但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

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3、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4.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5.做到科学分组,谈论时间充分。

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

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针对多数学生的胆怯、怕说话的现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形式可以是同座二人、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方法,分组中还可以按学习水平层次,同层分组或搭配分组,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这样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敏捷性、多端性。

此外合作学习和交流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在经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形成小组意见,教师选取几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让他们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研讨结果,对结论修改、补充、完善后,取得共识。通过这样的自行研讨、自行分析及广泛交流,不仅能使学生从研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问题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因此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

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方法措施: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里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起点不宜过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提问题要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摸到。

问题三:学困生关注不够,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效益低,集中表现在优生对学习内容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互相制约,教师无法科学配置讲授与练习的时间,无形浪费了课程资源。

方法措施:

1.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下力气研究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发育水平,对不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指定从易到难的具体要求,在施教中多进行铺垫引导,降低难度,让学生顺利实现

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2.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在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比如尝试练习法、学具操作法、推理判断法、分析综合法等,先从一种基本的方法入手锻炼学生的能力,然后大胆尝试其他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走进学生,认真指导。

在课上和课后,老师和学生能有个别交流,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学生,了解他的学习困难,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有效学习当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

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敢于掀开高效课堂的神秘面纱,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正视自己的课堂,真正认识到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准”。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才能查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题

一、简答题:(40分)

1、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哪些?

答:

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地变革:

三、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学校和教师赋权,改变了课程权力的结构,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四、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重地,教师成为开发主体。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二)主体性和合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应发动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备课组、学科组应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要注意学科间联系,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三)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教学反思指的是什么?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为思考对象,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语言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方法、模式,使自己的后续教学更为优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的一种职业化活动过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即教学反思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二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三是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最优化原则。(2)目的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教学和谐性原则。

3、针对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问题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答:新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另外还要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

4、如何在课改中继承和创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创新?

答:新课程课改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如何继承和创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教化”方面继承和创新。第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三、在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面继承和创新。第四、在重“双基”的教学方面继承和创新。第五、在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方面继承和创新。第六、在教学严格要求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七、在教师起好示范作用方面继承和创新。

5、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及平时的工作实际,请你谈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感困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答: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探索。在教学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不会补充,不知否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反思: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仅仅注意到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有效度和质量,摒弃形式主义。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中讨论。其次要明确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对于合作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几句,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个体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在此时展开讨论,收效是最大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探究犹如空中楼阁,后果不言自明。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试论:如何运用辩证法,审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20分)

答:第一、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主要指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产生的问题。诸如: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很复杂。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特殊性的问题;有全程性的问题,也有阶段性的问题;有全局性的问题,也有局部的问题;有全国性的问题,也有地区性的问题;有对你是问题而对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有对别人是问题而对你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还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种类。

第三、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有些人也许有效,对有些人可能无效。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第四、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态度。辩证地看,新课程实施中肯定要出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出了问题不可怕,出了问题,不避不躲,正视面对,认真分析,努力解决。

第五、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可参考,可借鉴。但不照搬照套,机械借用。要领会精神实质,根据实际情形,创造性地“拿来主义”式的使用。

第六、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学习、理解、运用。欢迎、支持、践行。要联系地、发展的、全面的看待课改。要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客观、冷静、理性、发展地看待课改中的问题和对策。

三、案例分析:(40分)

1、仔细阅读【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教师应当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生日——统计》课时,老师让学生讨论:怎样记忆春、夏、秋、冬四季月份?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得很认真。不到一分钟,老师请学生说方法,一个学生说:“我们按颜色来记忆。”听课的老师都期待着学生具体说出怎样按颜色记忆的,可这位老师却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这里有一首记忆四季的儿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老师出示儿歌:三、四、五暖春花开,六、七、八热夏雷雨,九、十秋凉到十一,十二雪飘一、二冬。学生跟着老师念了一遍儿歌。有几个同学举手想发言,老师不让他们说了。„„

答: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了灌输的方法,学生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老师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可是在这堂课中,老师独断专行,僵硬的按着自己的备课程序来上课,强行灌输知识。根本就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呢?其实,学生提出按颜色来记忆,就非常好。可以充分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翱翔。如果老师引导得当的话,应该比老师预设教案的效果好得多。然后可以把老师预设的记忆四季的资料作为拓展,或者做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背诵记忆也可以。教师应当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你认为这是一堂怎样的课?说出你的理由。【案例二】 上课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下面先请听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图画。

师:朗诵结束。请同学们就春天的某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生:春天的草又嫩,又绿,而且很多,人们喜欢在草地上玩„„

师: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春草”的段落,并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课文第 3自然段。)

师:还有谁来描绘?

生:“春雨贵如油”,所以当春雨来的时候,人们都很喜欢。春天的雨又细又密,人们都很喜欢在雨中玩耍„„

师:这是课文中第几段所描写的内容?请你读一读。生:这是课文中第六段所描写的内容。

(学生读课文。)

接着又有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描绘春天的图画,并读出相应的段落„„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有一个学生首先站了起来。

生:我喜欢春天放风筝这幅图画。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呢?

生:放风筝太好玩了,可以在田野里自由地奔跑„„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好不好?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示意他读,读完之 后老师接着提问。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谚语,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同学们,这就是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你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生:这不是谚语,这是歇后语。

师:对,这是歇后语。歇后语是指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同学们知道哪些歇后语?

学生大概对歇后语特别感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生: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生: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很喜欢歇后语,是不是?让我们打开网络看一看网上有多少歇后语。

学生欢呼:“好!”教师看了一下手表,离下课时间所剩无几了。

教师很快打开电脑,输入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再输入要查询的内容:“歇后语”,屏幕上马上出现了一大堆歇后语:

蚊子腹中刳脂油——没有油水;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耗子啃皮球——客(嗑)气;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

叫花子过烟瘾——讨厌(烟);

叫花子扭秧歌——穷快活;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

京戏走台步——慢慢蹭;

见了火的蜡烛——软不拉耷:

见了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

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

街上卖笛——自吹。

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歇后语,一边看一边读,读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

我注意了一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当读到第二条歇后语时,有个同学面带微笑,指着同桌说:“沸水锅里的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我不知道他的同桌在平时有没有“横行”的表现,但我感觉到学生对这句歇后语有深刻的理解。

当有的女同学读第三条歇后语时,竟不自觉地表演了起来,真是: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当有的学生读到“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时,若有所思,用手比划着,把手放在脊梁上,又捂在胸口上,做贴膏药状,然后口中自语“不顾后患”。

„„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好像兴犹未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一节课所学到的谚语和歇后语抄写在摘抄笔记本上。

答: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第一,这节课注重了学生自我情感的体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课文,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引起了一种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深入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第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积极主动,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第三,课堂容量非常大。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舞台。特别是后面的歇后语的展示,学生在一种求知欲极强的基础上了解到了很多原来没见过的歇后语。第四,老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引导学生说歇后语的时候能先紧扣春天的主题,再延伸到其他就更好了。

下载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问题反思

    新课程产生的问题之反思 当前,新课程以及其倡导的新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各个学科教师受此影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与此同时,有......

    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2012-2013年度永城市龙岗中学 推进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以人为......

    试卷分析改进措施

    五年级英语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 本次试卷共分听力、笔试二个部分、十一大题。据试卷抽样分析及任教教师反映,认为本次测验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比较全面地......

    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现如今,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加快,建筑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对建筑工程的质......

    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基础教育现状迫使课改。 (二)、国际教育发展启迪课改, (三)、知识经济时代呼唤课改。 改......

    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的作业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公司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今年是我公司改制的关键一年,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公司在生产设备使用方面存在着重用轻管的情况,致使生产设备在管理、使用、维修等各个......

    拼音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为突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更想让孩子早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