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方式改进的探索
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改要从改进教学方式入手
银川高中语文组
韩玉红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倡导“高效课堂”的概念和课堂模式,在此种情况下,要防止貌似高超的教学艺术慢慢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流弊,也就是说,要防止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伪高效”,防止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教学顽疾,贻害无穷。
首先、要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方针和精神,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点,依然要遵循高考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尽管这种做法有些急功近利,似乎是权宜之计,但目标明确,也是我们中学课堂的重中之重。另外,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几年的课改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途径,更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作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
第二、新课改中,每个语文老师要处理好自己课堂的角色和高效课堂中的地位问题。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实际上是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好,通常表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主要指征体现在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养和提高程度。应杜绝一些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一味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把课堂变成了“联欢会”,教师变成了报幕员,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你方唱罢我登场,满屋的喝彩与叫好,从表象上来看确实是高效。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得不到体现,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当然,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这样的课都是老师和学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了的,事先排练好的,所有的问题和流程可以说安排的滴水不漏,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只能算是“功夫在课外”。
真正的高效应该是通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减轻学生的负担,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有些基础知识该讲的要讲,当然可以灵活处理;有些内容需要深入思考,就要让课堂静下来;学生的回答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该纠改的要纠改。作为教师面对课堂要实事求是,课堂教学再怎么改,字是要写的,文章是要读的,经典文章是要下功夫背的,道理是需要讲的,基本功是练出来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踏踏实实的细致讲解,耐心指导,否则,表面形式的繁荣最终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假大空的教学只能培养出空心的芦苇。
第三、新课改中,教学方式改进的一些具体举措。
语文学科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性指标,那就是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表达与探究能力。而实现这些能力需要潜移默化、并且要打持久战。所以我认为: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况且,提高阅读能力也是时代的要求。而阅读又分为兴趣阅读和必须阅读。在孩子们进校伊始,我就给他们罗列了一张从初中到高中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必须阅读的书目,要求他们即使不能够阅读整部作品,也要利用各种时机去看片断或故事梗概。我会不定期地给他们进行名著讲解,并且要求程度好的同学对一些名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这一丰富有效的资源,安排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当然,老师的讲评是培养他们合作意识的一个途径。
2、精心研究和准备课前演讲:语文高考从古文到现代文,考的都是人物传记,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从小学开始就已开始开设名人传记这门课程。《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高一开始,我要求学生的课前演讲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讲解人物传记。内容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可以是文学界的、科学界的、政界的等等,还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评点,通过这种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
3、着眼未来,着手眼前,统筹兼顾,科学的研读每一册教材,合理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每一册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册教材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模块的重点教学任务。为此,我一般在上每一个新模块之前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分析讲解目录,明确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应重点掌握那些知识。同时会给每个学生分派任务,主要是在文本中的梳理探究和读本这两块进行。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得出自我的认识,形成一段文字,老师统一指导。我还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来开展这项学习工作。在平时上课时,我也会故意抛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去讨论、探究。我一般在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布置下个星期一周语文课的内容,在课文学习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问题去收集、去整理,罗列自己的思维,利用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去读文章,得出自己的认知。积极挖掘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时的处理练习、背诵和作文。《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认为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一种形式,我尝试从另外两个方面做了尝试。①、作文的练习。我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作文,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的同学采取轮流的形式来写作文,一般写的同学用黑色笔,其他两个同学会用圆珠笔和红笔来修改,最后,由老师来评点。当然,在做作文练习前,我都会花时间教同学如何去评价一篇作文,比如:字迹、错别字、思想内容、文章思路、经典语言、独到认识等等方面去指导。平均每学期六篇作文练习,每个同学自己写两篇,改四篇,讨论六篇,相互提点,相互交流,相互合作。②古文、诗词背诵与文学常识的识记。我把全班分成三个组,两个小组作为比赛双方(甲方、乙方),另一个组当组织者,负责出题、主持。每个月举行一次,轮流更换。我将负责题目的审核。形式上有:基础知识大比拼、背诵一条龙、背诵抢答(由主持出上句或介绍某篇课文内容,出文章中关键的句子,再由甲乙双方来抢答)、自由背诵(要求是背整篇或整首诗词。课文越长得到的评价越高。如果能在背的过程中,指出文中难写、易写错的字来提醒大家,那得到大家的评价更高。)等环节。
5、如何高效利用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树立避免语文课堂的随意懒散的观念。作为老师,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讲清讲透。高中阶段的语文本应该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但现行教材重文学轻工具的特性使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缺少一些必须的知识概念,高考又在把每一个知识概念渗透在每一道试题中,所以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这个知识储备应该专业化、系统化,自己亲自动手归纳整理出来,并且顺应时代的潮流,随时进行增删修正。
最后,对于课程改革新理念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
事实上,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渗透在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的,包括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只有在师生、生生互教互学互助的过程中,能突现学生的价值,能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善学,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另一方面,真正的新课程理念是建立在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睿智的教学机智、开放的思维和民主的意识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之上的。一个对学生充满了深切的关爱,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老师,一个工作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老师,无论他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
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改要从改进教学方式入手
文章提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以改进教学方式为突破口,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扎实稳妥地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合理有据地确立和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式
价值观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倡导高效课堂的概念和课堂模式,在此种情况下,要防止貌似高超的教学艺术慢慢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流弊,也就是说,要防止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伪高效,防止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教学顽疾,贻害无穷。
首先、要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方针和精神,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点,依然要遵循高考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尽管这种做法有些急功近利,似乎是权宜之计,但目标明确,也是我们中学课堂的重中之重。另外,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几年的课改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途径,更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作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
第二、新课改中,每个语文老师要处理好自己课堂的角色和高效课堂中的地位问题。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实际上是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好,通常表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主要指征体现在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养和提高程度。应杜绝一些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一味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把课堂变成了联欢会,教师变成了报幕员,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你方唱罢我登场,满屋的喝彩与叫好,从表象上来看确实是高效。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得不到体现,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当然,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这样的课都是老师和学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了的,事先排练好的,所有的问题和流程可以说安排的滴水不漏,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只能算是功夫在课外。
真正的高效应该是通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减轻学生的负担,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有些基础知识该讲的要讲,当然可以灵活处理;有些内容需要深入思考,就要让课堂静下来;学生的回答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该纠改的要纠改。作为教师面对课堂要实事求是,课堂教学再怎么改,字是要写的,文章是要读的,经典文章是要下功夫背的,道理是需要讲的,基本功是练出来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踏踏实实的细致讲解,耐心指导,否则,表面形式的繁荣最终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假大空的教学只能培养出空心的芦苇。
第三、新课改中,教学方式改进的一些具体举措。
语文学科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性指标,那就是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表达与探究能力。而实现这些能力需要潜移默化、并且要打持久战。所以我认为: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况且,提高阅读能力也是时代的要求。而阅读又分为兴趣阅读和必须阅读。在孩子们进校伊始,我就给他们罗列了一张从初中到高中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必须阅读的书目,要求他们即使不能够阅读整部作品,也要利用各种时机去看片断或故事梗概。我会不定期地给他们进行名著讲解,并且要求程度好的同学对一些名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这一丰富有效的资源,安排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当然,老师的讲评是培养他们合作意识的一个途径。
2、精心研究和准备课前演讲:语文高考从古文到现代文,考的都是人物传记,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从小学开始就已开始开设名人传记这门课程。《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高一开始,我要求学生的课前演讲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讲解人物传记。内容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可以是文学界的、科学界的、政界的等等,还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评点,通过这种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
3、着眼未来,着手眼前,统筹兼顾,科学的研读每一册教材,合理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每一册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册教材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模块的重点教学任务。为此,我一般在上每一个新模块之前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分析讲解目录,明确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应重点掌握那些知识。同时会给每个学生分派任务,主要是在文本中的梳理探究和读本这两块进行。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得出自我的认识,形成一段文字,老师统一指导。我还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来开展这项学习工作。在平时上课时,我也会故意抛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去讨论、探究。我一般在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布置下个星期一周语文课的内容,在课文学习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问题去收集、去整理,罗列自己的思维,利用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去读文章,得出自己的认知。积极挖掘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时的处理练习、背诵和作文。《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认为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一种形式,我尝试从另外两个方面做了尝试。①、作文的练习。我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作文,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的同学采取轮流的形式来写作文,一般写的同学用黑色笔,其他两个同学会用圆珠笔和红笔来修改,最后,由老师来评点。当然,在做作文练习前,我都会花时间教同学如何去评价一篇作文,比如:字迹、错别字、思想内容、文章思路、经典语言、独到认识等等方面去指导。平均每学期六篇作文练习,每个同学自己写两篇,改四篇,讨论六篇,相互提点,相互交流,相互合作。②古文、诗词背诵与文学常识的识记。我把全班分成三个组,两个小组作为比赛双方(甲方、乙方),另一个组当组织者,负责出题、主持。每个月举行一次,轮流更换。我将负责题目的审核。形式上有:基础知识大比拼、背诵一条龙、背诵抢答(由主持出上句或介绍某篇课文内容,出文章中关键的句子,再由甲乙双方来抢答)、自由背诵(要求是背整篇或整首诗词。课文越长得到的评价越高。如果能在背的过程中,指出文中难写、易写错的字来提醒大家,那得到大家的评价更高。)等环节。
5、如何高效利用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树立避免语文课堂的随意懒散的观念。作为老师,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讲清讲透。高中阶段的语文本应该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但现行教材重文学轻工具的特性使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缺少一些必须的知识概念,高考又在把每一个知识概念渗透在每一道试题中,所以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这个知识储备应该专业化、系统化,自己亲自动手归纳整理出来,并且顺应时代的潮流,随时进行增删修正。
最后,对于课程改革新理念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
事实上,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渗透在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去的,包括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只有在师生、生生互教互学互助的过程中,能突现学生的价值,能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善学,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另一方面,真正的新课程理念是建立在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睿智的教学机智、开放的思维和民主的意识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之上的。一个对学生充满了深切的关爱,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老师,一个工作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老师,无论他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
第二篇: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实验研究报告
南安市小眉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几年来,我们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破解教学难题,以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扎实开展“同课异构”、“同专题片区研讨”、“有效教学志愿者支持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先后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等专题研讨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两读”(读懂课标、读透教材)活动。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地被我市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并不断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一定程度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等新的角色定位,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至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上,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如何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当前我们广大农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积极参加了南安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开展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努力转变课堂中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模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1、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专项培训,引导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加强日常课堂教学的研究,促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听课、议课、比课、研课,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进程
2011年1月—6月为准备阶段和试运行阶段; 2011年7月—2013年6月为实践研究与探索阶段; 2013年7月——2014年6月为实践研究总结提升阶段。
四、课题研究工作措施
(一)优化师资,提升素质
在优化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我校重点凸显两个原则:一是教师整体素质养提升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名师工程与青蓝工程相统一的原则。
1、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模式下,校长主持课题,骨干教师负责重点课题,全校教师人人进行课题研究。每个课题均来自一线教学中的实际困惑。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提高
教研组的课标教材培训,年级研修的知识体系图,校内校外的专家指导,使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日以丰富。
校本内部培训具有针对性。比如,对全体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分年级进行研修活动;然后分学科分年级整理出学期知识体系图,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结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重点难点,为有效教学打好坚实基础。校本外部培训采取让培训对象“走出去”、将教育教学专家“请进来”的方式。并规定教师学习归来要做到“三个一”:交一份学习心得、做一次交流汇报、上一节观摩课。
3、才艺培训,让教师一专多能
第二课堂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亮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教师进行才艺培训。由校长和教导主任把关,让合格的教师承担兴趣小组辅导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师资素养的提升。
(二)分级组织,分层实施
建立“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小眉小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开展高效课堂知识竞赛,学校要求教师要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出自我达标方案,教研组制定达标实施方案,教导处制定校级达标方案,逐级推选,层层选拔,初步形成校内课堂教学教师梯队。
(三)集体教研,追求实效
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研讨,发挥集体备课作用;教师每节课进行全程反思撰写“教后记”,关注教学行为改进;学校实施课堂教学诊断制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年级整理课堂训练习题集,开阔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抓好一个“实”字:即在备课、讲课、研讨活动中,学要求教师真正在做到去繁求简,去伪存真,不走形式,不玩花样。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还原真实课堂,简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工作务求实效。
突出一个“研”字:一是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研讨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二是学校依据课改要求,制定了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课后要求教师写“教后记”进行全程反思,关注教学问题的行为改进。三是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诊断制度,探究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在作业改革上着眼学生发展,要求教师使用好学校整理出的课堂训练习题集,精心设计作业,做到数量少、形式活、分层次,布置研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开阔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追求一个“效”字:在教学常规落实上,学校专门制定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和落实教学常规的具体措施,对教师教案、教学反思、备课、听评课、训练题、业务积累等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夯实教师技能,提供课堂高效的保障。
(四)专家指导,比赶帮超
我们邀请市、片区专家和骨干教师先后来到我校现场教学示范,引领指导,使我校的高效课堂工作和学生自主学习迈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在以校领导班子、教研骨干的示范引领课的带动下,各年级各学科教师的高效课堂组内和校内达标活动出现了“比、赶、帮、超”的感人局面。
五、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经过历时3年的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了课堂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我校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知识灌输式和题海训练式,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构建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呆板消极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这是当前我们走进课堂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的。在课改以后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近年由我校教师在各级执教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老师多讲,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工具书,同学之间开展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不仅向同学挑战,还勇于向老师挑战,课间、课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又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很自信,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成功者。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强,每次班队活动、学校集体外出或课间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充分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活动质量都很高。
(三)教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研究,我校的老师得到迅速成长,由于参与课题研究,迫使教师主动学习有关理论,分析和加工教材,设计“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更新了教师的观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使一大批教师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教改研究的骨干,大大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课改实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了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成就了高效课堂。三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将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六、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1.教师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担心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认为把每个知识点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部分学生不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和作用,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
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前,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探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有的学生不会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或者简单仿效同学的做法,或者必须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或者对发言不感兴趣,在研究问题时,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下手。
3.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种种误区
当前,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误区: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名无实。一些教师只满足于环节的设计,不看重合作学习的质量。二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自主性教学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造成课堂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的。三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不平衡。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的肤浅。有的课堂流于形式,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其自主能力和创造的潜力不够,无实质内容或实际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4.传统的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评语、考试成绩为主,仍偏重量化的结果,而忽视实践及能力的考察。针对这样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对策就是死记硬背,而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
针对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校和教师要纠正并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学校和教师必须做到四点: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明确的“学材”意识。二是摒弃包办式教学模式,从讲深透讲全面就是高效率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要坚决抛弃那种老师代替学生学习,对学生实行“三包”(包动脑、包动口、包动手)的做法。三是树立现代时间观念,确保学生在教学时间上的“自留地”。教师在备课时要好好设计,哪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准备给学生多少时间,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块时间“自留地”。四是树立民主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在引导上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三是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
3.引导学生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来提高创新性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自主学习不仅包括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讨论等课堂活动,还包括课下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并调节学习过程,及时准确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学习观念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强化主动学习的观念。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不断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在学习资源上,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要拓宽学习资源,把学习资源拓宽到与课本相关的书籍、文章、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库及其他计算机辅助资源。三是在消化吸引上,实现由“复制”向“探究”的转变。
4.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形成多元互动的评价,让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中,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可对子女参与家庭活动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评价;社会人士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评价自己及同学的表现,引导他们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启发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思而努力。学生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第三篇:本人在幼儿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农村幼儿园教学实践
中出现的问题
临夏州积石山县小关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娟娟
本人在农村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幼儿教师,从教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主要任教幼儿班的艺术,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这几门课程,也担任幼儿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我上班之前这个乡上根本就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幼儿班,而我则是这的唯一专业的幼儿教师。我去之前学生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而我们这个幼儿班也是暂时设在小关小学的。因为幼儿园现在还在修建过程中。
我所在的幼儿班在上一学期共有81人,而这一学期共有76人。我的班级是个超额大班。年龄在3到7岁,开展教学工作有点吃力。一般幼儿园每班都会配3名教师,可以轮班休息。而我却是一个班一名教师,基本是包班制,每周要备写21课时的教案,课后还要看护孩子,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小学老师还说你舒服啊,不害怕学生考不好,只要不出事故,把他们哄好就可以了。真的是这样吗?听了这话我很心寒,我心寒的是他们不了解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不过庆幸的是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了。
这一年里,我充分挖掘与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亲自动手做教具;充分利用季节变换带来的资源多样性,创造出各种幼儿心爱的物品;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觉得我问心无愧。
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1、教师在音乐技能中存在的困惑:如,低年龄段幼儿身体协调能力不是很好,在学歌表演时,很难达到动作与节拍统一,怎么让幼儿和着节奏做动作?做到动作标准真的很困难。如要求过高,孩子学着也很痛苦,又怕失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那么怎样使幼儿快乐参与音乐活动呢?需要探讨。
2、在音乐课上,孩子的注意力经常转移,怎样吸引全体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注意力保持长久呢?这是我们教学多年来有需解决的问题,希望能给与指导。
3、教师是如何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呢?在舞蹈创编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欣赏、熟悉乐曲后,主要目标是要根据乐曲内容学习创编动作,孩子们有时候真的是启而不发,是老师方法不对,还是内容偏难?
4、多年来,音乐教材较少,不方便教学,希望在改进教学的同时,尝试使用一些幼儿园教师“音乐参考用书”之类的资料,为教师提供些音乐教材,建立一套完整的园本音乐课程。
二、美术教学中的困惑
1、绘画活动中幼儿的完成速度不同,选取怎样的时间和形式进行评价较合适?(因为教师评价时,总有部分幼儿不能完成作品,让孩子边听边画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怎么办?)
2、评价中幼儿只关注自己的作品,而不倾听其他幼儿的自评和老师对同伴的的评价怎么办?
3、大家觉得在关注教师评价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评价,但往往流于形式,不知道该怎么组织。
4、怎样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如,树为什么不能是黄的?为什么房子不可以跳舞?(我想,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美术教学会打开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智慧之门,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些吧。)
5、我们除了教一些画和临摹,该如何指导孩子去观察周围环境,了解生活和大自然?我想,除了组织孩子踏青、远足外,还有好的建议吗?
三,如何进行艺术领域中音乐欣赏课活动?
音乐欣赏是我们的音乐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但音乐活动中音乐欣赏的这一部分一直是我们老师们困惑最多的环节,不是渗透的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尽兴,就是渗透的太多让孩子们没有放开思想与手脚。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有时感觉还不如干脆教孩子一首新歌更好些。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以后,一些音乐欣赏课提供的选材有一定难度,教师也无法深入理解作品,所以就更无法教孩子了。
太多太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一个全身心爱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平凡的农村幼儿教师。希望在这次学习中能得到提升,有所收获!
第四篇: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问题一 展示课堂教学魅力,给学生营造新的成长空间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教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问题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可以说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1、现实反思。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
2、现实需要。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如何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
3、解决对策。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
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内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 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
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而教育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在学校里年龄超过45岁的有多少人还能继续上课?又有几个人还能教好课?“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不受欢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
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与大师对话、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能坚持记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在一些教师身上最为恰当不过了:教了一辈子的学,就只会自己所教的那一门学科的那一个学段的知识(教初中的是初中水平、教小学的是小学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参加自己所任教的那门学科考试也不及格;没有爱好,没有所长,一旦退休连个乐子都找不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就要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抛在后边。
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毛
新
英
贤 台
中学
乡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生为本
请从备课、授课、反思三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生为本。(要求不少于500字)
新课程教学力图改变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旧有观念,老师充分充当学生学习和课堂展开的导演者和推动者,对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授课、反思三个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具体如下:
备课方面,教师应该在充分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想象成为舞台演出或者生活现实,充分考虑到在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课堂展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对于哪些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需要需要共同探讨研究才能明白的问题,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解决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能够预设课堂情境,准备好课堂展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
授课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当打破旧有的“一言堂”模式,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教师做好自己的主导角色。但是,教师也应明确,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意味着就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适时点拨,不能让学生一片茫然,手足无措。
反思方面,授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对已经结束的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反思,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教师所做出的对应的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和改进,做好记录,力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预设课堂,不能让学生总是不知道教师想让自己做什么、怎样做。
总之,新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学和让学生学会的中心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