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全方位的、重大的变革,既包括了思想、理念的转变,也包括了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这次变革可以使我国的教育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县开始正式启动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三年多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业务指导和研训部门,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按照“研究为基础,指导为手段,服务为宗旨”的方略,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校为本”的原则,认真实施新课程,使全县初中新课程实施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新课程实施的进程,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现对三年来全县初中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总结回顾如下:
一、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必须让教师发展。新课程方案实施成功与否,教师的理念、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等是关键因素。因此,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强对教研员、教务主任和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种培训,促进这三支队伍的建设、素质的
提高和发展。
1、了解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
为了督促教师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有关要求,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县各初中统一订购了《走进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解读》,要求各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定时学习,并在刚刚开始启动新课程的2004——2005学年度的两个学期,对全县初中各学科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知识检测。通过学课标、考课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掌握。
2、请进来,专家讲座辅导
为加速教师新课程背景下观念的转变,促进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把握,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蔡克勇主任、国家教育部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付宜红教授、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欧阳代娜等专家及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的各学科的教授来我县,为我县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解读新课程,传递新理念。在此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反思,初步把握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白了教材所应达到的深度,消除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误区。从而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推动了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3、走出去,骨干送培
在专家讲座辅导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全县教师针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多次选派各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去吉林通化、沈阳、本溪、葫芦岛、大石桥等地参加省教研培训中心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成果交流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等;到大连金州开发区、丹东、岫岩等学校学习新课程实施的经验;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和教学观摩。还分别参加了北师大教材出版社在昆明、洛阳、北京等地组织的教材培训活动。并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人教社、北师大在我市举办的教材辅导学习班。通过培训和学习,带回来了许多先进理念,及时地运用于教研指导,使得一线广大教师对新教材编写体系、意图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获取了外地新课程实施的经验,见识了新课程的优秀课例,明确了新课程教学的方向,受益匪浅。
4、定期集中培训
从2004年暑假开始,每年的学期初都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培训内容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其它实验区的课堂教学录像等。通过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课程改革与学科整合汇报会等会议,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采取听、看、议、说、评等方式,强化培训人员的互动、参与和体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人员布置作业,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中。每学期末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地发展成长。
(二)、以活动为载体,专业引领,骨干带动,1、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保证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稳步推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和新做法,多次深入实验学校开展听课、查阅资料,与教师、学生座谈,召开研讨会等活动对学校进行调研。
新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即2004——2005学年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教研员分组对全县二十多所初中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每个教研员都听了近二十节课,课后随机发放了200多份调查问卷。同时又组织召开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座谈会。调研结束后,我们撰写了上万字的《初中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的调研报告。这次调研为后阶段新课程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
为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及时反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从新课程实施开始至今,全县各初中坚持组织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即(1)、每学
期写一篇教学反思;(2)、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3)、每学期写一份听评课记录;(4)、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5)、每位骨干教师结一对传、帮、带教师并指导该教师上一节公开课。
3、组织送教下乡活动
为促进全县新课程实施工作均衡发展,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先后多次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向基层一线教师展示课堂教学最新成果。几年来先后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研员和首山二中、穆家中学等学校的优秀教师深入到唐马、水泉、八会、河栏、甜水、吉洞等初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王志强、富菊敏、王丹华的示范课,为教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徐春瑞、阎冬梅、张蓉、宋春丹、王青竹、魏红、赵欣的观摩教学,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树立了样板。我们每到一站,都热心传递新课程的信息。回来后我们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及时整理案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组织促进新课程实施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我们始终把提高新课程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首位,一切服务于教师,一切服务于教学。每学期中开展踏踏实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观摩活动、优课竞赛活动、教学反思交流活动等。在教研员
深入教学第一线,大量观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指导他们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实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渗透、影响,极大的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不断适应并深入新课程,增强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5、以赛促训练本领
为了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本着“以赛促训,以赛代训”的原则,为基层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多次围绕实施新课程组织各类竞赛。2004年12月我们举行了全县数学教师基础知识大赛,全体7年教师参加。随后其他各学科也相继进行。通过这些知识大赛,看到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较为严重的问题:百分之二十的教师基础知识差,明显底子薄。这次活动对基层学校的触动最大。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基层学校工作的开展。此后我们又先后进行了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练兵大赛、政史地知识大赛等。通过比赛,达到了在比赛中学习理论,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交流体会,在比赛中得到锤炼,在比赛中得到升华,在比赛中理论功底和教学基本功都得到提高的预期目的。产生了黄春晓、宋春丹、郭中有、张蓉、倪波、刘刃锋、刘邦库、魏红、赵欣等优秀教师。
6、关注中考,开展多层次培训指导
由于2012年进入新课程后的第一次中考,对于新课程的中考活动,很多教师存在着心理压力和困惑。为此,我们于2006年9月26日,召开了初中各学科中考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暨教学经验交流会。全县各初中的九年学科任课教师和部分参加2006年中考阅卷的老师几百人次参加了这次会议。首先由在2006年中考中获得中考各科前十名的任课教师代表作经验介绍。这些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抱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科学态度,从课前备课到课后反思,从作业的布置到成绩的检测,从考前的复习到心态的调整及教学感受等多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这些老师精彩的经验介绍让与会的大多数教师有了很好的教学借鉴。其次由教研员结合辽宁省研训会议精神,作题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试题赏析》的专题报告。以试题赏析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阐述了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向以及今后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让老师们感受到中考命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们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考试不单是选拔,更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再次2006年参加中考阅卷的部分老师讲述了阅卷时发现的问题。他们指出了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每位教师
讲得都很有针对性,气氛非常热烈。
2012年4月,我们又召开了服务于新课程实施的中考复习研讨会,会上各科研员带领老师认真学习并分析了中考考纲,对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进行了归类,并将一些重要资料印刷下来发放给各位与会教师,使得与会老师明确了中考复习的方向。与此同时,大家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快乐学习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力求让中考复习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后我们跟踪指导,在临近中考的最后一个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试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开设了一个独立的公共信箱,各校随时都可以看到并及时传递给学生。有的是试题分类,有的是给教师提供复习方式的建议和策略,为我县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辟了一条捷径。
2012年“五一”期间辽阳县电视台“教育在线”节目,播放了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学科教研员作的“中考复习建议”的电视讲座,每位教研员都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和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指导,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储备了一定的能量。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立足校本,扎实教研,全县初中学科研讯活动的总体策略是立足校本,扎实教研,有序训练,研讯结合,着力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
校本教研立足学校,以研促教,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充分认识到任课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人。我们要求各校骨干教师 “六留心”: 即留心当前新课程推进的热点和前沿动态;留心教育专家的教学专著; 留心实验区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留心省、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留心网上的典型案例、课件、及论文;留心组内每一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取得的进步,并以骨干教师考核的形式,促进骨干教师更好、更快地走进新课程。
2、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增强“校本教研”实效
全县初中校本教研的落脚点是让教研扎根课堂,让教师走向成功,让学生学有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为使教学管理层更好的发挥指挥、保障、指导等作用,曾在汤河举办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的培训班,提升校长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端正校长队此项工作的态度。多次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对教务主任经常进行培训,要求教务主任带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结合课例开展教研活动;以问题研究为起点,展开讨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
对课堂问题的研究意识,提高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教务主任中开展听评课评比活动。
3、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校本教研”档次
实施新课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和引领。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研员和基层学校教师根据本校、本学科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非常突出的是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语文学科根据我县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选取了水泉、吉洞、塔子、唐马、刘二堡、沙岭、黄泥洼、小屯、穆家等九所中学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共有六十余名一线教师参与了此项研究。全体课题教师按照“课前: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课上:师生参与,重点突破;课后:延展训练,巩固提高。”这一操作性定义进行课题操作,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科学、高效的轨道上来。英语学科秉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交融,英语学习与以人为本并重的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县初中英语教学实际,全面启动了十一五省级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体验式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经过近二年的整合探索试验,课题组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已在接受省里验收。开创了我县英语基础教育历史上首次由教研员自己主持研究科研课题的纪录。目前全县大多学校各学科教
师已申报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并进行认真的研究。其中,多半的课题已成功通过验收。全县初中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秩序井然,引领教师向研究型迈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了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只有重视了校本教研,才能赢得新课程改革的未来。
(四)、树立典型,带动全面
几年来,我们注重发现、培养典型学校和典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发现、培养典型学校上,经常性开展校际间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和借鉴管理及教学;每学期将各初中的计划、总结、校本培训资料等编辑成册,下发给各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出现了首山镇二中、刘二堡中学等典型学校。通过听课、研讨以及一些竞赛等活动,涌现了像穆家中学的宋春丹、小北河中学的迟凤娇、首山镇二中的张蓉和徐春瑞、首山镇一中的杨丽君、麻屯中学的郭中有、水泉中学的刘邦库、柳壕中学的刘刃锋、八会中学的马艳芝等一大批教学能手和学科排头兵,在市、省、东北三省和国家的各种教学基本功大赛及才艺大赛中名列前茅,取得优异成绩。
我们创办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定期将各初中和各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在课改通讯上
发表,使各初中、各学科教师能及时地、很好地借鉴经验。还开办了中学部信箱(lyxzx168@163.com),及时发布有关新课程的信息和经验。
我们定期召开实施新课程经验交流会,各学校、各位教师的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了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五)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及时开展问卷调查
初中新课程已实施了三年,现已开始第二轮的实施工作。为了解初中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了解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实施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我们利用半个月时间对甜水、水泉、首山二中、小屯中学等有代表性的中学召开教师座谈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6道选择题内容包括:
(一)关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
(二)关于教学评价;
(三)关于新教材使用;
(四)关于课程教学资源;
(五)关于课堂教学。另外,设计了1道开放性问答题:对于这次新课程实施您还有什么话要说?通过下乡调研和发邮件的方式收集了这些学校教师填充的问卷调查统计表。然后通过整理形成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调研报告,相信对第二轮新教材的实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和促进。
(六)开拓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同时它也是基础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个新兴的课程,同时这一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课程的设置形式、活动的模式、活动的内容选择确定都是全新的。面临挑战,我们综合实践课教研员知难而上,带领学科教师,艰难探索。以原有的劳动技术课、信息技术课为发展基础,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走在辽阳市的前面。
2005年1月,唐马大背中学王连丰老师所上的《善待垃圾》一课获省综合实践活动一等优秀课;同时所写论文《浅谈综合实践中的环境教育》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王连丰老师是辽阳县参加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比赛活动的第一人,也是在教研员指导下,我县最早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学科领路人。2006年5月12日,首山镇一中教师杨丽君所设计的《交通安全关系你我他》一课参加全省的教学设计比赛,被评为一等奖。2006年9月28日,杨丽君代表辽阳市参加了辽宁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现场教学比赛,所执教的《环境问题关系你我他》一课被评为一等优秀课。2012年7月18日,辽阳县小屯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李秋玲所上《中国结——平结的编制》一课被评为省二等优秀课。2012年11月,辽阳市教育局举行学科教学基本功大赛,我县八会宗舜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马艳芝,作为
本学科唯一一人,代表我县参赛。其《自我品行的反省》一课被评为市一等优秀课。
二、实施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亲自参与是搞好课程改革的保证
首先是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实施工作非常重视。每次组织学习、培训,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亲临现场。其次是基层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新课程实施,把学校一批有事业心、责任心、勇于钻研、素质好的教师首先安排到七年级率先实施新课程的岗位,为新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师资准备。有些学校主管业务的副校长、教务主任亲自参加主持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使每次教研活动都能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刘二堡、小北河、黄泥洼、小屯、水泥厂、河栏、柳壕、唐马、甜水等中学的教务主任与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课标》和教材,并亲自担任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有价值的经验。一中、二中、兰家、穆家、三新、集美、刘二堡、小北河中学等一些学校在教育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一些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丰富教师的知识,增长教师的见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小屯中学组织全体教师去沈阳实验学校学习。八会、柳壕、水泉等中学,为教师购买教具,尽可能为教师解决新课程所需的资料和设备。事实证明,领导重视是新课程实施取得显著
成果的保证。
(二)做好新课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前提
我县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质性的启动新课程,但从2002年起,我们就开始为实施新课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后多次邀请国家和省、市教育专家介绍“如何走进新课程”,中学部主任栗炳林到过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初中,作题为怎样适应新课程、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等方面的报告,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减缓了实施新课程的坡度。2004年5月我县派出各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五十多人参加辽宁省新课程的培训。此后又派出近百名教师参加了七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暑假全县又进行了通识培训,邀请省教研培训中心各学科教育专家、教授对全县240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和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培训。有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标准》,并进行了量化考核。在新课程开始实施前,我县的广大教师就已经营造了一种人人关注新课程、人人学习新课程,人人研究新课程的氛围。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好新课程的关键
很多初中教师知道我县将要进入新课程的消息后,都争先恐后,有的托人从外地购买《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的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查找有关新课程的资料和信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具和学具。但由于准备不足,供教师教学用的教具、挂图,学生用的学具根本没有,这就给教师上课、学生学习都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的教师没有埋怨,也没有讨价还价,而是发动学生,师生共同制作教具和学具。正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才使得我县初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取得令人欣喜和满意的成果。
三、新课程改革收到的成效和取得的成绩
三年来,全县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合作攻关,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给我县初中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通过培训和反思学习,全县初中参与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实施好新课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师生们享受到了新课程学习的快乐,教师们信心百倍、积极主动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生们则由枯燥厌烦上课变成了现在对每一节课充满了期待。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教学活动视做生活,学生学习信心在增强,学习积极性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2、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在那种单调、沉闷和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权。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教师已由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扬,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鲜明的个性得到张扬,生活世界得到回归。
3、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共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体现明显。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语,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知
识、思考问题;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设计画图、阅读欣赏、数学趣闻,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明显增多。家长们也普遍反映,学生比以前显得轻松些,喜欢上学了,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了。
(二)、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突出表现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恰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希望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生角色的转变引起了教师的广泛重视。调研过程中,过去“一言堂”、“灌输式”的课堂基本上见不到了,老师们正尝试着向“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转变,学生正在由被动学习向着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学习的主动者迈进,过去“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2、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 “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和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数学课中,教师会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背景之中,像由公交线路车站的设置及温度计引出数轴的概念,由上下楼梯这个实际问题逐步发现有理数乘法法则等等,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调研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许多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验证等环节上,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整体水平。
5、根据教学需要,尝试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在听课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能够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6、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渐成时尚。全县所有的中学和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小学都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显其生命力。
三年多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县初中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在国家、省、市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小北河中学物理教师迟凤娇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优
秀课评选并获二等奖;麻屯中学化学教师郭中有、柳壕中学化学教师刘刃锋在东北三省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均获一等奖;穆家中学数学教师宋春丹,在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7月组织的“辽宁省首次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以遥遥领先的分数取得了辽阳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推荐参加省大赛。经过课件设计、答辩、说课等多项激烈的角逐,最终她进入了B组前8强,荣获“2012年辽宁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春丹老师是全省一等奖中唯一的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教师。
2012年10月28日市教育局开展了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这次全市共有27名教师参加,通过说课评选出9位参加上课大赛。穆家中学的数学教师宋春丹脱颖而出,讲授的《探索规律》一课获全市第一名。11月22日辽阳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对这次大赛进行了总结表彰,会上只安排了130多节课中的两节优秀汇报课,其中宋春丹老师作为数学科的唯一代表为大会作了表演,这节课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教育局又将这节课录制下来,在12月21日全市新课程实施总结表彰会上作为会议的观摩课,并在大会上给宋老师5分钟时间向大会作教学设计说明。
很多学科和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家课堂教学,在国家及省获得一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
在听课调研中也发现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与教师们座谈时被提出来,通过教研员与老师们讨论并广泛征求老师们的意见,达成了一些共识,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及措施,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1、一些教师教材观陈旧。很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着新教材。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如何运用教材、如何设计教法、学生的知识是不是巩固、知识点是不是落实了等问题,不能“超纲”、“超本”的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虽然比以前活跃了、主动了,但仍然是侧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机械训练,对学生探究、动手、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相悖于新课程的宗旨。
2、课堂教学仍无实质性改观。调研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课堂仍属于模仿型、表演型和新课程旧教法,仍旧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真正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比较少,仅占10%左右。有的教师虽然说要“按新教材教,不是教新教材”,但在课堂上仍然是教教材,只是把原来讲文字变成讲图画,上成形式上的“说话课”、“活动课”。这说明广大教师对课改实施的标准、理念和技术要领还没有真正把握。
3、教师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许多教师反映,实施新教材后,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太高了,有时虽然有某些想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有一个如何提高教师的本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问题,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学校和老师本人都没有实质性抓好这个问题。真正把校本培训作为常规工作扎扎实实来抓的学校很少。在教研内容上,大家仍把焦点放在教材的教法上,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内容、课程标准的学习则不太感兴趣。
4、一些教学手段的实施还限于表层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运用中,一些学生还没有学会分工协作,有的学生把持着整个操作过程,而有的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还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而相互发生争执。所有这些表明,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尚不完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与之相关的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也呼之欲出,注重测评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参与、动手等能力发展情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却明显滞后,所有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仍然是沿用过去“重结果轻过程,以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顾虑重重,手脚放不开,严重影响了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老师们急盼对此进行彻底改革
五、改进的意见
1、关于新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张与建议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2、迎接新挑战,教师是关键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
下的课堂比以往更加活跃、生动,伴随而来的对学生“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放与收的度如何把握”等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对此,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相应地,学校也要建立能够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提升的良好反思机制。
总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认准教育目的,升华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方向。在今后的课改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实事求是的研究并尽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推动我县新课程实施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2 年11月12日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教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3)后续培训。教导处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一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研讨日,进行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导处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2)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3)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5)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3.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北位中心小学新课程改革
——工作总结
一、新课程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四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
4、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3、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今后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实施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北位中心小学 2016年7月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柴湖镇小学2011-2012
二(5)班下学期数学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班始终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班级,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反思边调整,边调整边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在摸索与探讨过程中,我总结出一点教学的得失,令自己收获不少,也为今后改进自己的业务水平提供帮助。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往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导入,但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导入不新颖,缺乏创造性所导致的后果。在新课的导入方面,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复习式导入、时事新闻导入、典故导入等。这几种导入可以经常交换使用,后两者由于每天有差异性,就可以多使用些。当然,能够运用好这几种导入方式,学生都比较喜欢感兴趣,有好的导入就是该节课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对于聚集学生课间散乱的思想也是很大的帮助。
二、与学生建立新的沟通交流方式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常常由于师生间产生各种代沟,导致沟通过程中产生障碍,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与学生沟通媒介方面的改变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问好作出积极的应答。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学生的问好没有作出积极的应答,这样会使得学生今后缺乏积极性,我们教师无意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平时经常教导学生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其实,我们教师也需要自我反省,教师有礼貌地对待学生了吗?一方面是对学生礼貌行为表现的肯定评价;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和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三、乐于帮助学生,共渡难关
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爱心是在校园内永恒需要的。对学生进行各样的品德教育,有时他们未必会乐意接受或被感化,更多的是教师靠自己的行动、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行为的感性认识中反思,达到理性认识。
四、尝试实施新的复习方式
随着期末的临近,各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并且每一科的复习方式几乎都是一个样,即默默地看书,这样几节课下来,加上天气的闷热,学生大都昏昏入睡,复习效率低下。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尝试运用新的复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任其自由分配。总之,运用最高的效率进行复习。经过两个班的测试,大多数须生都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相互间的提问能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种比较自由的复习方式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要求,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多加注意个别的学生,防止他们谈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扰乱正常的复习,维持好课堂上的纪律,这也是新的复习方式要遵循的原则。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复习方式效率也比较高,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记忆得牢固。
五、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班级中个学生的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目的是培养起后进生。如在作业、试卷的批改上,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严格地批改,而对于后进生则适当地放宽评分标准,这在于鼓励后进生,当后进生有所好转之后,就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让改进了的后进生也参与到正常的竞争中来。
综上所述,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有许多方面需要自己摸索、尝试,才能的出肯定的结论。新课标就是一个无形的框架,需要自己去建造。敢于常识、多点总结得失的人旧能建起牢固而美观的架构,教学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第五篇: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教研工作总结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孟令娟
2005年秋,我县初中物理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两年来,作为研训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和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在全县物理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新课改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以课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我县是我省第三期进入课改的县区,而且农村学校多,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给课改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为了使课改顺利实施,课改前后,我县物理学科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
课改前,组织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并举行了全县范围的“初中物理新课标知识竞赛”;组织任课教师观摩课改区优秀课,使全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课改前就能逐渐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改前后的过渡。
实施新课程后,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工作的进行,又做了大量工作。
1、对全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物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全员培训。
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八九年级任课教师培训会,会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新《课标》与旧《大纲》对比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规律、原理是不会改变的,但《物理课程标准》对一些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与旧《大纲》中的要求有明显不同,教研员在认真研究准备之后,进行统一辅导,以免在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新旧教材的对比
对新旧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方面的一些变化,进行辅导。
(3)新旧教学方式的对比
实施新课程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式及教师角色的转变,针对这一问题,在培训会上,让与会教师观摩优秀课改区的优质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给出大家课题,让大家围绕该课题完成简单的教学设计。然后观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摩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设计与观摩课的设计,谈自己设计中的不足,体会观摩课的优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实践。
2、组织各校骨干教师赴优秀课改实施区本溪观摩、学习。
2006年,为了培养物理学科骨干力量,组织各校骨干教师去本溪观摩、学习,在观摩后,组织大家与课改区教师座谈、研讨,使骨干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3、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由于全员培训受时间限制,全面辅导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对各校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后,使他们在各自学校发挥积极作用,以点带面,进而带动全县课改的发展。
4、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时间深入学校,通过听课、座谈,了解各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答疑解惑,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5、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
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课改期间,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建构主义理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服务于课改。
6、开展“走进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调动了全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校教师踊跃参加,通过几天的比赛,评选出学科教学优胜得,并发现了一些新秀,对课改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给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各级教研活动及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指导教师参加市、省、国家级优秀课评选,为我县争得荣誉。
在课改中涌现的优秀教师,积极推荐到市里参加评选,一些优秀教师如印文旭、刘邦库、迟凤娇等又被市里推荐代表我市参加省优秀课评选,获一等奖;迟凤娇老师又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课评选并获二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为我县初中物理课改又增添了一靓丽的风景。
2、备战中考,全面辅导,取得优异成绩,创历史新高。
2007年是我县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一个中考,学生、老师及家长都非常关注,高度重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学期初,除《课标》、教材辅导外,进行了2006年课改区中考物理试卷的分析研讨。
2006年中考后,组织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外地中考评卷工作,并布置评卷教师写好反思材料。2006年秋季学期初,召开全县九年级物理教师研讨会,颁发2006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并请参加过中考评卷工作的老师发言,谈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前备战中考。使任课教师有目的、有方向性地进行教学。
(2)中考前,召开中考物理复习研讨会。
2007年4月,为有利于备战中考,召开了中考物理复习交流研讨会,全县九年级任课教师全员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有:
①解读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物理学科初中升学考试说明》。
②近年来课改区中考试题典例精析。
③2007年辽宁省十二市中考命题最新信息发布及热点题型预测。
④各校交流中考复习计划及方法。
⑤教研员向各校提出中考专项复习—科学探究专项复习建议及策略。
会议深受与会教师的欢迎,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备战充分,2007年中考中,我县中考物理成绩喜人,110分以上成绩占10%,100分占30%。
三、新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中,通过听课、调研及一些研训活动,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纲领,教材只是一个教学的材料,在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很多种版本,就内容而言,有些知识在这种教材上呈现的深一些,面宽一些,而在另一种教材上则不然。所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也不是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能涉及,关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信息窗”是为了丰富资源、培养兴趣、提高素养、拓宽视野而设置的,并不是所有“信息窗”介绍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但是,也不是说不能涉及。像球面镜,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它是面镜还是透镜?它对于光有什么作用?在实际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
其次,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资源。教材的编写不能背离《课程标准》,教材上每部分内容的呈现、没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个实验的选取,甚至每一个图片、每一个习题,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新课程理念的全面体现,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深入挖掘、认真领会、科学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也要本着依据《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来命题。
2.正确处理好进行科学探究与提高学业水平的关系。
首先,这是一个知识观的问题。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认为只要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就达到了学习目标,新课程则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事实上,依据原《教学大纲》实施的教学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己大大超过了现行《标准》的要求,但是恰恰缺少了科学的发展观,忽略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重束缚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是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科学探究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目标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注重观察、体验和感悟,必须注重过程,注重探究。学习过程越接近于真实的研究过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就越大,就越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
3.在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观摩老师授课和跟老师的交流,结合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认为目前老师们进行的探究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来。
(1)科学探究不能搞成“程序化”。科学探究不一定非要遵循“提
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个程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去探究,也不是都必须进行完全探究。可以有所选择,可以只进行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即部分探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节课把握好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环节就行,对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要逐步进行。
(2)不要把科学探究作为惟一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去探究。提倡科学探究并不是要抛弃原来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更多的提倡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所以,原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仍然要用好。
(3)科学探究并不是创造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场面,要更加注重
实质性的思维含量。从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到评估、交流,都要关
注深层次的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仅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就连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如。
(4)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充足的条件,不要为了赶进度
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相反,为了让学生
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
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体现探究的真正价值。
(5)要注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目前学生探究能力的薄弱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教师平日注意引导,逐步提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提供真实的情景,并注意引导和启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有问题可提,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非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是瞎猜。
(6)科学探究并不是做实验,不要认为只要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多动手就是科学探究。其实这仅仅是启发式教学,科学探究的实质特点远非如此。另外,科学探究除了有实验探究之外,还有理论探究,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探究,应该好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
4.正确处理好实验器材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的问题,广泛开发实验资源。
用好新教材,开好物理实验,紧紧依靠现有的实验器材是不够的,面对这种现状,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广泛开发实验资源,增加趣味性、生活化的实验。要大力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身边”,意义重大。
从当今世界的物理教学改革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低成本实验非常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已成为一种共识。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材料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做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益之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类实验。“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物理实验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物理实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科学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用模拟物理实验过程,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但永远代替不了物理实验。因为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实验中蕴藏着研究物理问题的典型方法,是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的必要手段。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可以验证、探究一些物理规律,是实实在在的观察的触摸、真真切切的经历和感悟,同时也是获得能力和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是靠观看模拟动画所不及的。
可以借助计算机重现物理实验过程。对于一些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不够详细和明了的现象和过程;一些细微变化(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形成、固液气三态结构、原子的结构等);对于一些自然、生产和社会中的一些场景、现
象等信息的增加;对于一些音响、色彩的渲染;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有些实验,可以先做实验,再播放模拟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的表现出来,以利于学生抓住本质、总结规律。绝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看成是万能的手段。
义务教育新课程虽然已经在我县全面展开,并已实施两年多,但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看,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改进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有些教师关注的仍然是知识的储存、再现和运用。虽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一蹴而就。但是,教育的发展不等人,课改的形势不等人。全县教师都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善于反思,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