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进行思考、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说物讲理”的科学,而新课程又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三维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物理新课程在学习知识与技同时,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大方向讲也就是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教科版物理教材中,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用一些有趣的插图及实验,让学生从课本的表层上感到物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上物理,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素养在根本上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下面就新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入解决方案进行浅显的解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的较慢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虽然每位教师也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很难做到或做到更好,因为每位教师自身的水平及能力有限,加之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发展程度各异,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师本身在具体实验中则认为这一个工作很难,产生了为难情绪,于是在实验新课改的教学时就大打折扣。因此旧的教学思想又占据的主体地位,导致在物理的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教学相违背的行为。
2、教师对已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不能自制教具完善教学
有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这当然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未齐全。但也有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出现有资源未利用的情况。说到要靠教师自己开发,那更加是如要盲人开眼(难)。如在教学串、并电路电流特点的内容,本该可通过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去研究学习,但教师以担心学生可能损坏实验仪器,而没有让学生去开展动手实验,仅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分组实验。
(3)课堂教学仍普遍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可从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时的表现得到证实。例证一:老师提问学生,教师通常关心的是问题的答案怎样?而缺少关心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从只关心答案是怎样而不关心为什么会这样,足可以说明教师仍然偏重结果,未注重过程与方法。例证二: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上课显得好动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水银温度计为什么不能插入沸腾的水中测温度呢?”这很平常的问题,你会猜得出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吗?我告诉你,老师是这样回答学生的。老师冷冷地应了一句:“你回去问你老爸啦!”老师的这一句,学生无言以对。从这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中,它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稍作深思便可知了。它暴露出教师对差生的漠视与厌恶,暴露出教师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忽视,忽视情感的教育。
(4)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教师表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现有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教师主导角色仍未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倾向于知识方面,未
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仍沿用老一套。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没有体验。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更加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的导向功能未在新课程教学去发挥。相当数量的教师未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得不到强化,缺乏居安思危急,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
(1)学生在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强化
实施物理新课程,既为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是向学生的挑战。如果学生能把握难得的学习发展机遇,勇敢面对学习的挑战。学生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可惜我们的学生未能把握难得的时机,通过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教学上的互动去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学生们还要将难得的机会向老师拱手相让。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非要老师督促不可。学习主动性的欠缺,使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身份表现不出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地位得不到确认。
(2)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
学生由于未明白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加上受素质基础的制约,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教师的帮扶,就不懂怎样学习。学生不敢自主学习,不敢自主探索,只有老师叫学习才学,指示要学什么才学什么,依赖性很强。个别学生还表现出就算老师如何催促,也不愿学习。肯学习的学生又缺乏与他人合作,没有共同钻研,通常是单打独斗。由于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体验,学生素质没有多大的发展提高。
(3)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求知欲不强 学生生活在社会,容易受社会落后的思想干扰、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实施缺乏热情,缺失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优越的家庭环境,安定的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半点的忧患意识,不会居安思危,缺乏社会责任,贪图安逸享乐,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他们表现出现象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行为。不仅对新课程教学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
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未能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横向交流,新课程教学 “涛声依旧”
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再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涛声依旧”。“穿新鞋走旧路”,“新瓶装旧酒”。这由于担任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加上周边学校都是同时开展新课程教学,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故此教师的教法变化不大。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形同虚设。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根本就无法开展,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共同研究新课程教学的新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不仅学生学习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怎样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呢?我认为:
1.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由于新课程未一下子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新旧课程出现同校共存的状况。教师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难以一时就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上政府在推行实施新课程时仍欠缺充分准备,资金投入不足,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费用多多少少都要教师来承担,造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也成为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阻力。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达成共识。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到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状态上来。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讨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原有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满足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教学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探讨。通过开展研究探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反思教学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能力水平的目的。
3.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开展新课程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不然,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掌握速度跟不上学生学习新课程表现的能力发展的步伐,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学生能力发展表现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教师怎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又怎样体现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
实施新课程已是既定的国策,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丢掉幻想,摒弃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积极迈进教师专业化的行列,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坚持新课程理念,我们目前所遇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第二篇: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的作业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措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一课一得,奠定扎实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同时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查缺补漏,使学过的知识不欠债。在教学中多注意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现状,把握他们的动态,使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2)、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解决措施:从课堂教学的小处入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待老师、长辈要有礼貌等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忽视课外。解决措施: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能较好的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助于落实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激发兴趣;配合教材,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4)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解决措施: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
1、课前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2、课堂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
2,对下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针对课文中:作者说所见到的景象,像秋日的一幅风情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
标题:“风情画”与“油画”之争
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作者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钓在枝头,触景生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此话一出,全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示意互相讨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见此情景,我提议,赞成是“一幅风情画”的同学(下文以生1表示)坐到我的左手边,赞成是“一幅油画”的同学(下文以生2表示)坐到我的右手边。要求相互讨论,总结各自的理由。
生1:因为它描写的是秋天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一幅纯粹的画。
生2: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像油画。
生1:风情画比油画能更准确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场面。
生2:油画才更准确呢,浓笔重彩的!
生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是典型的南国风土人情。
生2:你查字典干什么呀?画是用来欣赏的呢,是凭眼光看的呢。
在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争执”声正浓时,我示意讨论结束。对双方见解给予恰当点评。什么是探究思维方式,什么是创新型思维方式?你们刚才的表现就是答案。我补充说。阅读这篇短文,感觉“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奇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吧……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题
一、简答题:(40分)
1、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哪些?
答:
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地变革:
三、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学校和教师赋权,改变了课程权力的结构,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四、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重地,教师成为开发主体。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二)主体性和合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应发动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备课组、学科组应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要注意学科间联系,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三)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教学反思指的是什么?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为思考对象,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语言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方法、模式,使自己的后续教学更为优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的一种职业化活动过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即教学反思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二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三是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最优化原则。(2)目的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教学和谐性原则。
3、针对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问题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答:新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另外还要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
4、如何在课改中继承和创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创新?
答:新课程课改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如何继承和创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教化”方面继承和创新。第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三、在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面继承和创新。第四、在重“双基”的教学方面继承和创新。第五、在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方面继承和创新。第六、在教学严格要求方面继承和创新。
第七、在教师起好示范作用方面继承和创新。
5、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及平时的工作实际,请你谈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感困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答: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探索。在教学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不会补充,不知否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反思: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仅仅注意到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有效度和质量,摒弃形式主义。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中讨论。其次要明确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对于合作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几句,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个体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在此时展开讨论,收效是最大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探究犹如空中楼阁,后果不言自明。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试论:如何运用辩证法,审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20分)
答:第一、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主要指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产生的问题。诸如: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很复杂。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特殊性的问题;有全程性的问题,也有阶段性的问题;有全局性的问题,也有局部的问题;有全国性的问题,也有地区性的问题;有对你是问题而对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有对别人是问题而对你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还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种类。
第三、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有些人也许有效,对有些人可能无效。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第四、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态度。辩证地看,新课程实施中肯定要出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出了问题不可怕,出了问题,不避不躲,正视面对,认真分析,努力解决。
第五、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可参考,可借鉴。但不照搬照套,机械借用。要领会精神实质,根据实际情形,创造性地“拿来主义”式的使用。
第六、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学习、理解、运用。欢迎、支持、践行。要联系地、发展的、全面的看待课改。要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客观、冷静、理性、发展地看待课改中的问题和对策。
三、案例分析:(40分)
1、仔细阅读【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教师应当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生日——统计》课时,老师让学生讨论:怎样记忆春、夏、秋、冬四季月份?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得很认真。不到一分钟,老师请学生说方法,一个学生说:“我们按颜色来记忆。”听课的老师都期待着学生具体说出怎样按颜色记忆的,可这位老师却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这里有一首记忆四季的儿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老师出示儿歌:三、四、五暖春花开,六、七、八热夏雷雨,九、十秋凉到十一,十二雪飘一、二冬。学生跟着老师念了一遍儿歌。有几个同学举手想发言,老师不让他们说了。„„
答: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了灌输的方法,学生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老师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可是在这堂课中,老师独断专行,僵硬的按着自己的备课程序来上课,强行灌输知识。根本就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呢?其实,学生提出按颜色来记忆,就非常好。可以充分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翱翔。如果老师引导得当的话,应该比老师预设教案的效果好得多。然后可以把老师预设的记忆四季的资料作为拓展,或者做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背诵记忆也可以。教师应当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你认为这是一堂怎样的课?说出你的理由。【案例二】 上课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下面先请听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图画。
师:朗诵结束。请同学们就春天的某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生:春天的草又嫩,又绿,而且很多,人们喜欢在草地上玩„„
师: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春草”的段落,并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课文第 3自然段。)
师:还有谁来描绘?
生:“春雨贵如油”,所以当春雨来的时候,人们都很喜欢。春天的雨又细又密,人们都很喜欢在雨中玩耍„„
师:这是课文中第几段所描写的内容?请你读一读。生:这是课文中第六段所描写的内容。
(学生读课文。)
接着又有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描绘春天的图画,并读出相应的段落„„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有一个学生首先站了起来。
生:我喜欢春天放风筝这幅图画。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呢?
生:放风筝太好玩了,可以在田野里自由地奔跑„„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好不好?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示意他读,读完之 后老师接着提问。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谚语,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同学们,这就是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你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生:这不是谚语,这是歇后语。
师:对,这是歇后语。歇后语是指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同学们知道哪些歇后语?
学生大概对歇后语特别感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生: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生: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很喜欢歇后语,是不是?让我们打开网络看一看网上有多少歇后语。
学生欢呼:“好!”教师看了一下手表,离下课时间所剩无几了。
教师很快打开电脑,输入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再输入要查询的内容:“歇后语”,屏幕上马上出现了一大堆歇后语:
蚊子腹中刳脂油——没有油水;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耗子啃皮球——客(嗑)气;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
叫花子过烟瘾——讨厌(烟);
叫花子扭秧歌——穷快活;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
京戏走台步——慢慢蹭;
见了火的蜡烛——软不拉耷:
见了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
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
街上卖笛——自吹。
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歇后语,一边看一边读,读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
我注意了一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当读到第二条歇后语时,有个同学面带微笑,指着同桌说:“沸水锅里的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我不知道他的同桌在平时有没有“横行”的表现,但我感觉到学生对这句歇后语有深刻的理解。
当有的女同学读第三条歇后语时,竟不自觉地表演了起来,真是: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当有的学生读到“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时,若有所思,用手比划着,把手放在脊梁上,又捂在胸口上,做贴膏药状,然后口中自语“不顾后患”。
„„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好像兴犹未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一节课所学到的谚语和歇后语抄写在摘抄笔记本上。
答: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第一,这节课注重了学生自我情感的体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课文,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引起了一种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深入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第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积极主动,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第三,课堂容量非常大。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舞台。特别是后面的歇后语的展示,学生在一种求知欲极强的基础上了解到了很多原来没见过的歇后语。第四,老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引导学生说歇后语的时候能先紧扣春天的主题,再延伸到其他就更好了。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教研室/布和
摘自:《兴安盟教学研究网 》
今年九月份开始全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应该说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机遇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方面更不能突显。当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了解情况,根据教研室安排,乌兰浩特地区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经验交流会(物理学科)于11月20日下午在实验高中举行。来自乌兰浩特地区七所高中高一任课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通过一下午的座谈讨论,了解了实施实施新课程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育教学提供了经验,积累了教育教学资源。本人也有不少感受和体会,下面就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教师方面:
(1)有些教师末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负担重等,加上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因而还有一部分教师观念没有改变,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
(3)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自由度把握感觉比较难。
(4)教师的备课还停留在研究如何教上,还没有落实到研究学生的如何学上。教学设计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考虑的少,还是以教师的表演为主。
学生方面:
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换句话说学生还没完全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探究学习。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学生的实验素质差,对物理没兴趣,思维简单化,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看课本不耐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把信心建立在分数上,有碍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2)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造成两极分化。蒙授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初中,在初中做的实验少,探究能力与新课程要求相差甚远。
(3)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会学习的,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2、教材不完善,教材与配套的练习脱钩问题
(1)高一新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1和必修2,对教材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但是教材由于编辑匆忙,难免会出现些问题,有些不够科学严谨。如必修1中P28练习题第3题中利用火车站中的列车时刻表求列车在某段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其实只能求平均速率,而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两者是有区别的,还有P72实验与探究部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压力间的关系”中教材介绍的方法根本无法做到物块能匀速滑动,因为钩码的质量无法连续变化的,实际实验做不到。因此新教材有必要做进一步修订。
(2)教材与配套的练习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不一定到位,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比较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3、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学生机会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4、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问题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2)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5、探究课的时间问题:探究课时间严重不足,基本上要花两节课才能完成
6、模块课时问题:练习和评讲没时间,造成学得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巩固和应用,考试没时间,纠错机会少。
7、教学资源问题:按现在网络上公布的新课程教案格式来备课,书写教案,教师的教学负担将很重,多媒体资源也较缺乏,设备也跟不上,种种客观原因也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8、高考与新课程教学是否兼容的问题:由于注重了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的难度适应性相对降低,再加没有充分的时间解决练习评讲,学生的考试水平相应降低。
二、教学建议
1、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像赵保钢教授说的一句话:“传统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新课标的教学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训练成有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4)尽量创造条件,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能够自动探究,真正有所得。
2、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只要我们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不能只凭教材的课时数来设置模块学习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方法所需的时间,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所需的时间,还有探究教学过程因不同水平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不同时间。
(4)建议采取同一备课组教师分工备课,资源共享,以解决教师的过重负担。
(5)高
一、高二的教学过程应为高考的能力要求铺设一定的基础,不宜将教学要求和能力要求定位过低,因为能力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应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当然,高中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考指挥棒的明确指向,社会评价的正确导向。在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放开手脚,勇于创新,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学,加强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在课改的道路中就能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功。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索因及教学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索因及教学对策
一、关于教材
1、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教材和旧体制的不协调问题。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小学时没有实施新教材,是按着原有教材上的课,且正好赶上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其综合素质达不到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不仅不善于积极思考,也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甚至连这个能力也不具有。
再如: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和概念,学生都不知道就更不懂,象“时差”、“成本价”、“利率”、“利息”、“销售量”,表现出理解能力差。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名词和概念,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直接导致练习时间的减少,进而导致教学进度的推迟。
2、教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观察与思考”、“数学 活动”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多为女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教学时间有限)。
其次,新教材内容教多,而且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教学中不免有些“束手束脚”的。按照目前的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捉襟见肘”,经常落后于应该达到的教学进度。
3、新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配备
新教材的专题形式的章节安排,既有利于创设学习环境,又有利于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引入问题、开展数学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教学难度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不得已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很难把握教材、教学的难度,拿不定中等程度的学生,是以习题难度为准,还是以复习题的难度为准,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
另外,习题中很少配备与例题类似的问题,使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巩固练习,致使举一反三的没做到,学会的也忘了。
个人认为,新教材很适合综合素质较高、生活技能较强的学生群体,新教材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对教材再次开发,教学中必须做很多的铺垫,尽量减小梯度。
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问题即动力问题。
我们对改革充满顾虑。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现实选择,尤其是在目前这个日趋功利的社会考试评价制度作为课程改革一个不可或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相适应,两者甚至需要保持同步进行,可现在的情况是严重滞后。
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要在终结性的纸笔测试中得到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困难的,出现了可相信的做不到,而做得到又不可相信这样一个教学评价的死胡同。
例如:自然科学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实验评价应该列入中考,然而采用大规模、集中性的实验操作考试,所能评价的仅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的评价无能为力,如此评价的意义被大打折扣。教学评价的滞后已经成为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了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茎,不过目前大家都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不久也将会出台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评价方案,省教育厅以及其它一些相关部门也正在着手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同时,更希望广大教师能更加深刻地看待本次课程改革的整体背景,真正站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次课改中去。
三、教师执行新课改的能力问题
1、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非常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实际效果差。究竟怎样合作?首先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合作、探究,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另外,在合作学习的组织上,也经常会出现两种不理想的局面,一是由于合作学习的内容或相关情景的创设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不起来,讨论合作出现冷场,相反,当学习内容富有吸引力时,大家过于兴奋。
如果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状态,也就是对学习投入的情感与态度的品质以及思维的深刻性上。一味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2、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上的偏差
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偏差比较多的还是表现在对课程三维一体的目标整合上,过于强调认识目标。与此相反,不少人却以为新课程不再重视认知,不再需要“双基”了。其实,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
首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其次我们要研究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基础的。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视结论。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教师要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要知道接受学习也可以是主动的,有意义的。不少教师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大部分课堂上,教师普遍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学生能完成的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一时不能完成的,应想办法让学生去完成,而不是教师代替或包办。
3、对课堂的教学秩序存在要求上的偏差。
对课堂的教学秩序没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形式和目标要求给予恰如其分的调控。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简单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扰。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都应心中有数。如此方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
4、对教材的地位、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教材,就说明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使用新教材以后,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现有课本,新课程标准鼓励老师大胆地质疑。
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有问题,学生边听讲边看书已然成为教学的常态,结果课听得三心二意,书看得也三心二意,尤其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一长,形成依赖,教师一提出问题,不是先在头脑中思考,而是马上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特别是在带有探究性的教学中,探究的结果在书本上都一目了然,还要进行什么探究。边听讲边看书代替了边听讲边思考,对学习质量必然产生严重影响。当然,这不是说上课时可以把课本扔掉,只是听课和看书在大部分时间里要分开进行。该看书时,教师只要提出看书目标和要求后,可以把时间放给学生。
5、对问题教学与问题情景存在创设上的偏差。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组织教学的前提并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课堂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首先是简单无意义的问题太多,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脱口而出,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其次,教师尽管重视问题的设置,但考虑的只是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学生的任务只是回答问题,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多,学生提问题少。当前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情景创设,也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情景太少。
再者,是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到位,真正有思考性的问题,不舍得放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急于给出答案,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一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又急于纠正。实际上学生的任何错误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而这种原因对学生来说又往往是很顽固的,不经予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学生往往还会重犯。
6、对教学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存在操作上的偏差
技术一定要为教学服务,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被技术牵着走。所以教学的辅助媒体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先进越好,这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不良倾向。
用一种媒体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就没有必要用两种或更多,常常出现因媒体过多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学生在下面眼花缭乱,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开课中尤其普遍。而用基本的、简单的媒体能够完成任务的就没有必要选择先进的、复杂的媒体来取代,简单、节约是使用媒体的一个原则。
四、几点建议
1、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不能用“破”和“立”的观点来对待今天的课改,应该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课改。
对于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诸如载体、工具、方法、手段等这一类的东西,不要加以否定,因为他们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是中性的,只存在怎么驾驭的问题。
作为新课程的数学教师,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既不能教师主宰,也不能学生中心论;
探究学习与验证学习关系,千万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一把万能钥匙,不是一探究就能得到结果; 师生互动与师生回答之间的关系,有一种交流是师生回答,但决不意味着仅仅是师生的互问互答,重要的是思维互动;
尊重学生与表扬奖励的关系,人格的尊重、创造潜能的尊重,不是廉价的表扬,过分的吹捧即鼓励方法的泛化。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成本效率的关系,按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投入最少,效益最大是最好的课,如多媒体课件的滥用;
学生亲历与教师引导、书本知识关系,不一定什么知识的获得一定要亲身经历,如:谁也不敢往万丈悬崖下跳;
教学的激情与电视主持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有激情,但与电视主持相比,应有其特点和风格,如果弄得和电视主持人一样,那不是上课,那是做戏;
教学艺术和科学性的关系,教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科学性为主,决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胡编乱造;
2、教学中应注意
(1)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搞课改与提高质量并不矛盾,绝对不要因为搞课改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绝对不要只注意课堂形式的活跃,而忽视给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及知识体系,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要因注意了其它目标而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与教材建设同步,教师应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中可不但完善教材,提高教材的水平,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参与教材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