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周福南
丙中洛中学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把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导学案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模式,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则当个好“导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根据教学中的摸索和感悟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关键词:导学案;合作;实验探究;参与度
在各学校学习“271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应用而出。我校也不例外,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同时反对声音的不少,但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继续推行,因为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诚然优秀的导学案确实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但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 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时间紧张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则自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表达、交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有时间保障这项作业的完成。笔者所教的地方,是真正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初级中学,多方面基础很差,绝大多数学生汉语都还讲不清楚,更不用说熟练的语言表达;还有由于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和外部交往甚少,多数都不主动、胆小、害羞、习惯依赖、不爱表达等等,加之学校安排的课时少,没有时间完成这个作业。
解决方案:实施导学案之前必须花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训练,加强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刚上课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早一点进入课堂的教学气氛中。当然如果允许最好把导学案当成是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问题二:导学案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少数人在学习,而多数人在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坐在那里静听或做小动作,让小组代表作总结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学习更加优秀,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习困难学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五,注意组与组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问题三:导学案设置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的设置基于不同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和对学生基础的整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正因为如此,导学案往往受教师个人水平的制约,是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往往使用同一份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自主学习部分为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内容找到答案的,而合作探究的小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并且根据难易度不同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以好学生带教,完成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四:导学案中需要学生该做的实验和其器材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材中要求的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很多,而提供器材来满足每个实验是不可能的,在导学案中设置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成为困难,就物理教学来说农村中学最大的困境是实验器材严重不足,有时教师想做演示实验需要器材也很难找到或购买到,学生的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合作实验探究就无从谈起,因此让学生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形象的物理实验来找出规律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学生在模糊的概念下学好物理知识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一直以来影响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解决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器材的补充,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力争做好每一次演示实验,使更多物理知识能够形象化和通过实验再现。通过实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也加入到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队伍中来,弥补条件不足,这不仅是学习能力,也是提高实践和合作能力。
问题五: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
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可能是认为学案就代表课本,就是考试试题的所有,为学案为唯一秘诀;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去;还有可能自主学习的预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突击抄作业完成,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和设置导学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解决方案:在上课操作中,由学生读出自主学习部分并完成填空后,告诉其他学生在书哪一页哪里找到答案,以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在合作探究时同样不忘让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应不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本,处理好课本与导学案的关系。
问题六: 学生课本知识提炼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
导学案具体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的分析和讲解,如果知识的获取缺少对书本的阅读,对课本的感悟和提炼,这样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没有血肉的。如果导学案设计让学生去按既定目标去填空,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轻松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被老师代替了。同时笔者发现导学案编写的问题越细致、全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差,问题意识就越淡薄。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分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点评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忌不能全部设计为填空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导学案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钻研问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获课本信息能力的训练。问题七: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能力缺失
每个课题都有其知识框架,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笔记,只需记住导学案和实施步骤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将点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最终也无法将知识内化。违背地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地理的整体性原则。
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小结部分不能省略,教师找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做笔记记录,整理知识达到复重、理解、消化、总结和升华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导学案本身的优点很多,但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导学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的学习时,更应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书本,在全面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思想》 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 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 2005年;
4、《271高效课堂”模式》 蔡根生 2012年
第二篇: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学生在识图、画图、操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实际例子,对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操作、探究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图形 画图 操作 探究 策略
在初中数学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几何图形越来越不敏感,他们的绘图能力下降,操作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课堂案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应对策略,现表述如下。
一、课堂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教师展示出∠AOB,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角大约多少度,并给出以下选项:A.大约45°;B.大约60°;C.大约75°;D.大约30°;E.大约90°。
学生的回答情况(班里50人):选A的10人,选B的26人,选C的8人,选D的2人,选E的2人,2人未选,回答准确的只有8人。
案例2.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后,教师给出平行四边ABCD,让学生观察图中可能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可能有哪些相等的角。
学生的答案:AC平分∠BAD,AC=BD,OA=OD„„
案例3.题目:矩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把它的一条边分成2cm和3cm,求矩形的面积。下面是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识图、绘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生活经验的缺失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做家务,而且极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至于不知道“梯子如何放置”,不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哪条线段的长度,他们不能把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更别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
(二)观察能力的缺陷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没有观察就没有思维,没有正确精细的观察就不会有正确的思维”。观察图形需要我们准确地感知数量的大小,建立多元素之间的联系,辨别不同图形的差别,预见图形的运动特征。但学生受快节奏生活环境的影响,心态普遍浮躁,很难静下心去观察、去分析、去辨别、去思考。
(三)画图机会的缺乏
印刷技术的提升,绘图软件功能的强大,使学生不需要通过手工绘图来理解知识。因此,学生在几何学习中自己绘图的机会很少,这也是造成他们读图绘图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操作、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在画图、检验、修改中感受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提高作图能力
1.加强基本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的作图训练。例1,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长度为2cm、5cm、10cm的线段和30°、45°、60°、90°的角,并用绘图工具检验所画的图形是否准确。
2.尝试“根据描述画图”的练习。例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作图)作Rt?ABC,∠ACB=90°,∠BAC=60°,DE垂直平分BC,垂足为D,交AB于点E,又点F在DE的延长线上截取AF,使AF=CE。观察四边形ACEF,猜想它可能是那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猜想。
(二)在观察、猜想、验证中发展推理能力加强空间观念
例3,如图,点C是线段BD上的一点,?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R、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E各边的中点。观察四边形RFGH,猜想它可能是哪种特殊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教师可以先给出图形,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形,猜想或利用必要的工具检验四边形的形状。再让学生依据要求,改变点C的位置,再画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定理证明结论。
(三)在操作、想象、思考中体验图形的变换,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直观的、真实的环境下感受图形的变换。例4,剪一个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如图,画出其中位线EF,沿中位线剪开,用剪开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哪些图形?
对这问题教师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下过程:
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说出三角形的特点,再画出中位线,找出各线段间的关系和角的度数。在不剪图形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得出结论,之后再剪开图形,透过拼接和观察验证答案。
例5,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B=90°,AB=8cm,AD=24cm,BC=26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3cm/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从运动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四边形PQCD成为平行四边形,经过多少时间成为等腰梯形?
此题属于动态几何问题。学生习惯了静态的图形,难以想象出两点同时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状态,需要用到方程思想归思想解决问题。如果让学生改变P、Q两点的位置,画出相应的图形,观察四边形PQCD和四边形ABQP形状的变化,体会其中不变的关系,就会比较容易的找到问题突破口。
总之,培养学生识图、画图、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几何学习中画图、操作能力的重要性,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画图、操作、探究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在初中物理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对策
在国外的学校教育中,在初中阶段都开设了物理,有的国家是纳入综合课程,有的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进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大胆使用新教法,积极钻研教材,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传统的物理教育忽视人文价值仅注重工具性价值,未来的物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积极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实施以来,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这也就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物理教师把“分组实验”变为“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讲实验”,仅注重实验结论,轻视实验过程;学生对一些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处理,是教师通过讲解整理、归纳出来的,而不是由实验得出。
1.2 教师教学方式老化,学生学习方式被动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行为的惯性作用,使教师不自觉地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由于目前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观学习不积极,处于应付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自己问,自己答,甚至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没有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生动力,会造成物理成绩很难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例如物理公式、概念的形成过程,部分物理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引出公式、概念。学生没有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比较、质疑、判断,以及相应的综合概括、分析等等认识活动来获取结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很难巩固所学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很多习题也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样就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提高带来障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把生动的结论形成过程变成了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思考,剥离了智力和知识的内在联系,造成了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学习方式的单一,忽视和冷落了理解与发现,这种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物理教学脱离社会和生活
物理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学习,没有与校内外、课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就会使学生学物理脱离了社会和生活。物理课程标准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一些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能熟练地答出,但在生活中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却不能很好地辨别,老师们在责怪学生教条、学得死板,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脱离了生活。物理教学,采用灌输教学通常不会有较好的效果,教
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形成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才是物理学科应该追求的境界。
1.4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依赖现象,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在观念上显得乐观和超前,把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当成必然性。目前,年轻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认为只要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都转化为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比传统教学模式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过程中,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抛在脑后,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展现形式,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对象这一事实。初中物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被课件的图像、动画、声音所吸引,学生较难抓住重点,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相脱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教师的施教观念浮于表面,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2.1 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需要改的不只是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理念。传统的教学只是要求教师能够把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就可以,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进行教学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驾驭和掌握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才能取得更大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物理教学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2.2 初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预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增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里的“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述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一个关键字。
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字或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理本质。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如坐公共汽车,突然刹车和突然开车时各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学习惯性概念时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从而达到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概念理解了自主学习才能够顺利进行。
2.3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不同的学校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初中物理实验所用器材普遍存在短缺现象,有些分组实验不能做,甚至很多演示实验都不能做。初中物理教师要正确面对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教具来进行物理实验,如利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问题,用小钢勺研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规律。这样既有效地弥补了初中物理课堂实验的不足,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不但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教具,而且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就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加深了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远程教育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模拟实验和大量的课件,凝聚着一些专
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远程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 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初中物理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是创设“共同发展、积极互动、师生交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发者、积极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怎样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物理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使其能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丁庆斌.[2] 沈玉泉.刊,2009(44).[3] 杨天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教师,2010(30).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考试周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2010(2).
第四篇: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与困惑之一:“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习惯于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要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兼顾不多,容易造成“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应对策略: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兼顾班级中各不同层次的学生,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情感目标等不仅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疑点,恰当地划分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准确制定相同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制定相同和不同的目标。其共同的教学目标为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知道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其中两个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在实验操作上会用已设计的电路进行测量;在总结归纳上可以从测量的数据中看出两个变量间简单的定性关系;在定律利用上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学困生:能协助完成电路的连接、基本完成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从测量数据知道两变量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等生:会按电路图进行线路连接、准确进行实验操作、从测量数据中分析两变量间的定性变化关系;优秀生:会进行测量电路的设计、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能从实验中归纳出正比与反比的变化关系。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困生能尽自己的努力学到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学有所得;使中等生有较高的学习要求,既不感到很困难,又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使优秀生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避免因一个标准、一种要求而产生的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教师所提问题的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教学提问;其二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设置的教学提问。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如关于力的有关知识就有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1.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为什么必须有两个力才能产生力的作用?4.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5.力对物体的形状改变有什么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就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理。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如<<二力平衡>>一节,让学困生回答什么是二力平衡?让中等生回答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让优秀生回答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巩固练习的层次性: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的继续与延伸,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与应履行的义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要求,表现在练习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上。对学困生应限制数量、控制难度;对中等生应调节数量、把握难度;对优秀生则不限数量,放开难度。其不同的作业要求:对学困生: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层次上;对中等生重点放在“双基”和能力训练上;对优秀生重点放在方法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上。体现出下有底,上无顶的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原则。
4作业批改的层次性:作业批改的层次性包括批改的内容、要求、对象的层次性,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题全批全改:基本题是物理知识层次上的较低教学要求,是每一位学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属于保底的下限,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批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重点题细批细改: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在教学中突出,还要求在练习中突出,更要求在批改中突出,这就是要细批细改,从批改过程中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进而才能提出补缺补差的具体措施,体现出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学困生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学困生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情激励;其次对学困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帮助是教学层次性的重要体现,是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其三学困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个性问题适宜在面批面改过程中得以悄然解决,体现出教学对象的层次性。
问题与困惑之二: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而现在,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在物理课堂上看到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但是同时,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实验桌前,只等老师一声令下:“现在开始合作”,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几个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有的却是个别在动,有的甚至还没弄清楚合作干什么,老师已叫“停止”,学生立马恢复原状;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学生马上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是热闹,可谁也没听清谁的发言,等到推选代表发言时,又总是学习好的成了“权威”,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害怕说不好丢人,于是袖手旁观,不参与合作,出现了“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的现象;同时,在合作时为了取胜,有的同学将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一旦失败,又互相指责埋怨;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往往着眼于某个群体,对个体评价相对减少,从而削弱了某些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应对策略: 1应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与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探讨、相互请教、相互学习。这样才能消除优生瞧不起差生,差生不敢在优生面前表现的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时,不能一味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组合,并推选组长。这样,小组成员定是兴趣相投、彼此信任的,在合作时也就没有优劣之差别的感觉了。
3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与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与指导,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去。合作中,教师尤其还要培养优生学会聆听差生发言的习惯。对于发言不太准确的,组内要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发挥好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成果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好每个学生的每一次的参与情况,展示他们在合作中的最优成果,汇集小组成员对他们的综合评价,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记录袋里发现自己在合作中的成长轨迹,从而激发更强烈的合作动机,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
问题与困惑之三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
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
应对策略:
1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利用“博客”开展校本教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2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3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
问题与困惑之四: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
应对策略:
1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有部分学校的物理备课组每周一次的例会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同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我们准备组织骨干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而后汇编成册供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
2争取得到电教部门的支持,力争提高实验设备的配备标准,多方联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有几轮,在这几年中,我们教师经历了从最初培训阶段的充满激情→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充满迷茫与困惑→脚踏实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参与教学实验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其应对策略、思考与启示,以及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的体会与困惑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及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共同把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一、已着手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及采取的对策与思考 问题与困惑之一: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应对策略:①加强师资培训。在县教育局的发动下,我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如“走近大师”阅读活动(我们已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更有效;《赏识你的学生》阅读活动,正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使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师的《校本研究九大要点》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②各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时改变活动形式,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转变教学理念。③加强课题研究。启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变观念的“土壤”——环境,更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手段。问题与困惑之二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应对策略:①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③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④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辅导及在线互动指导。思考与启示:大量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人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入门较慢,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当人们找到这种方法之后,则能以较快的速度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当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他们是需要较多时间来理解消化物理知识的,但每周只有2节课的学习时间,无疑会延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周课时数不大可能,但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内容时,与其教学内容多而紧,学生学得苦而累,不如减少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到学生入门后,再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美国采用的部分教学内容后移,在中学阶段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问题与困惑之三: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应对策略: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思考与启示:许多专家对中、美两国的学生进行比较后都认为,中国学生在动手创新方面较差,而现在我们采用的中考评价办法会使学生(特别是大部分的优生)更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有实验操作考查,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绩,其结果必将导致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
上的不作为,因为准备实验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讲和练的方式,可能更省事,应付考试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师心中都有疑问:我市采用的这种评价办法真能促进学生朝着新课程的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全面发展吗?新课程已进行了近两轮,有哪些专家或研究机构对这种中考评价办法进行过实际的科学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的评估与研究? 问题与困惑之四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思考与启示:学科地位边缘化问题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决策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连锁反应问题,这个连锁反应的链头会不会是教育决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样,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应注意时间与时机问题,步子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正在着手研究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高一级学校的依据的招生制度变化不大,对初中课改的制约依然很严重。不难发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转变,而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却滞后于实验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形式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老师感到,开展活动容易,但应付考试难,有“活动多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疑虑。同时,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有顾虑和抵制。如何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如何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师无关。
3、物理学科如何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当前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学生面临考试的沉重压力,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会给目前负担已很重的教师及学生添加新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准备从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入手,调查和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