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1: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不少难题与困惑,通过自学思考,我就拟就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教学实施层面,即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及其一些改进的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政治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素材。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教学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还存着“新课程理念被误解、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等问题。为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教育同仁作一探讨。

一、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正视和思考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其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具有各门基础课程的共性亦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新课程理念被误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及其理念的片面误解,对新课程改革精髓把握的不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造成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必须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我们很多老师的政治课教学是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听。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三)任课教师不能胜任新课程改下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政治课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掌握教材。题与对策

2、教师观念陈旧直接影响政治课有效顺利的达到德育目的

很多政治课老师,只注意到新教材的难度较过去降低了,而没注意到知识的整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在政治课堂上,对于教材中的“探究园”“议一议”等教学内容。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简单的看看图片或者漫无目的让学生进行随意的讨论讨论没,便转入“知识导航”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便是进行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练习。未能按照课程编写的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园”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冲突现象,从而领悟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新课程中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理念未能得到实施。

(四)“应试教育”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模式,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应试教育”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评价导向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二、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良莠混杂,因此使得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的消极影响。面对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思想政治课往往处于一种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作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上述的问题呢?分析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新课程培训“照猫画虎”未能学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好几年,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也随同开展了好几年。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由此,造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被片面的认识及误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为:

1、不重视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

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未能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于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由此,每次开展新课程培训我们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总是“出工不出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来。同时由于新课程培训时间安排在假期,好多老师都不能积极按时参加培训,由此培训的成效可想而知。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未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造成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核心把握的不是很准,只是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

(二)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

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相当部分教育者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理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理论观点,很少把政治教育理论与21世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政治课教学的视野狭窄,理论观点的阐述苍白无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认识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政治斗争得发展趋势等问题。同时常常把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教育视为单纯的政治理论问题,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忽视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损人利己以及黄、赌、毒等阴暗面,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致使不少中学生对教材上讲述的理想、信念等政治理论观点、术语背的滚瓜烂熟,而实际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缺乏为祖国、为社会积极奉献的精神,缺乏法制观念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三)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只能“穿新鞋走老路”。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中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在求实创新品质的驱动下,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针对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有所创新及其突破 当代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需适应时代的发展,把21世纪新的德育要求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首先,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吧等上网场所遍布在学生生活的周边。网吧等网络场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网络的发展犹如一柄双刃剑,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又起着负面的消极作用。网吧等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通过网络沾染了不健康的甚至腐朽的东西,如色情和暴力,对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要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只有有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才能健康、愉快的生活、工作、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研究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主、自我调控、自我决断等方面;主动性是在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其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主动参与以及兴趣等方面。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其发展目标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战能力等方面。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学懂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信”,除了客观的社会原因外,还有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愿地,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比较,才能使学生消除思想上的疑惑,解开认识上的疙瘩,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信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申疑到信,最后达到知行统一,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内因去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现在使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虽在以前基础上作了修改,但总体上仍显得较空泛,枯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积极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即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即是否全班学生都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把培养优等生与提高后进生同步,教学中,后进生比学习尖子更需要教师的关怀,更需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对他们要更多鼓励和爱护,讲课时,应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给他们发言,多给解答的机会。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也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耐心,使学生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积极引导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1)阅读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3)思考的学习方法。通过例证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独立思考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只要我们作有心人细心观察深入研究,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定能见到困难“迎刃而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须认真研读《课程改革纲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为初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教师少,专职教师少;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素养偏低,驾于课堂教学能力弱。比如:对于教材吃不透,把握不准,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书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程资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的干干瘪瘪,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究精神,这是造成目前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氛围差,教研活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效低。不能围绕教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谈优点,回避不足,回避问题等现象;教师不注重合作,自我封闭,缺乏联系,尤其是与名校名师的对话与学习,没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3、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与学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使用不够合理,滥用或过度使用多媒体,有的不会甚至不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浅表化,师生互动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情感,重师生、轻生生,重预设、轻生成等。练习设计不够精到,重复低效的多,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

4、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态度(重视优生、轻视或放任学困生),在扶优培差过程中方法欠缺,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学科特点体现不明显,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不够,造成学习兴趣不足。

6、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功力不足,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不够科学,重讲解,轻分析;重练习,甚至重复练习,轻指导。

7、学生方面,新的就业形势严峻,出现就业难,于是出现读书无用思潮,这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差的一个社会原因。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对策:

1、学科教师要加强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2、教研活动不搞形式,课堂教学力求实效。对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坚持立足问题研究,注重实效,力避形式主义。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上下功夫。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比如,怎样进行二次备课、怎样设计导入、怎样选取有效的时事材料?

怎样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什么情况下适合小组合作、合作的问题如何展示?

怎样保证探究问题的可行性与层次性?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保证练习设计的质量?

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不滥用、不过度依赖使用多媒体。

如何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表达的时间。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的研究,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效讲解与有效提问的研究,等等。

3、重视信息交流,创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多种形式(网络博客、电子邮件、教师博客联盟)构建网络教研,实现资源共享。近期拟将暑假名师参加东师大、北师大学习的资源包放在网络平台,实现全市学科教师共享。

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纠正目前部分学校评课过程中不合理现象(不使用多媒体的课不是优质课、没有小组合作的课不是好课、教师讲课超过一定时间的不是好课等等)从关注实效出发,既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更要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关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的培养。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内容安排--------定位恰当、难易适度;教学形式-------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不搞花架子;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教学资源,不滥用教学资源,不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安排可行,便于操作与实施,不追求花样翻新;教师语言-----------生动、科学、准确。教学结果,追求实效。

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兴趣等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心灵成长的促进者。

6、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多种途径(外出学习、业务评比、研讨会)、多种形式实现他们专业成长,使他们对教学工作想干、能干、会干、干好。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一样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做了相应调整。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学习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以上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将来的人生方向。

我们面对的这些新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落实,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适应。在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还存在很多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初中学校的德育教育责任,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人生成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开展研究并解决,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1.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的能力在品德课的课堂上很难得到培养。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因而需要改变这样的课堂氛围。其实,细心的教师都能看到初中品德教材中的插图还是很多的。教学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插图的功能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展示了事,实际上教师可以在插图上做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2.教材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我们所说的教材资源是指教材中的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同时包括教材以外教师自己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和时政新闻热点及相关习题。我们要重视教材资源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对教材内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促进教材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教材以外的资源同样重要,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之外的资源与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当下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更是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工作。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以内的知识整合,又要重视教材以外的信息收集,更要把教材以内的知识和教材以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考虑优化教学资源。可是在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往往过于重视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不联系实际生活;或者过于注重教材以外的事,而偏离教学内容的安排,导致教学效率下降。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统筹考虑教材内外的情况,做到优化教学,实现高效利用。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一样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来说,其本身的德育功能不能被忽视,相较于初中阶段其他的科目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品质的重任。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教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能没有德育教育,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知识教育,采用填鸭式教学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背离了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分析与探讨:

1.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教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没有认真分析,没有对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做对比,不能有效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利用,对教材中图文的作用和关系认识不清。

2.教师对教材外的内容漠不关心,只注重教材内的教学内容。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教师对社会问题和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实例进行收集整理,并作为教学的重要的素材加以使用。同时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培养爱国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联系社会时事动态。而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纸上谈兵,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不多加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社会实际及社会热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3.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那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情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促进教学的实质性转变,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促进教学的实质性转变。

第四篇:浅析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厦门学习体会之五

这次在厦门召开的全国优质课大赛,有三十多个省市的选手参加,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一次赛事。通过大赛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好的做法,但同时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我们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结合我区调研的一些情况,具体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要全面准确的理解课改理念,把握好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把握好度,确保课程改革健康、深入的进行。

新课改理念辐射范围很广,设计的内容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本。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二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三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的意识基本都形成了,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的方向都能找准。但行动的落实上就参差不齐了,这主要源于度的把握。如有的教师从字面上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于是就放任学生,上课布置学生看书、自己总结学习的问题、学生自己归纳,还美其名曰践行新课程理念。这是对新理念的误解。

二、要先钻研教材,后进行教学设计;要走进教材,弄清教材的本意,悟出教材的新意,重组整合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又走出教材,为建构教材贡献力量。

新课程改革在教材作用方面,要求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从这一理念出发,教材编写上就有别以往,表现在我们思想品德教材上,内容少了,理性淡化了,道理隐性了。但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首先也是必须要了解教材,走进教材,梳理出教材的脉络,再进行教学设计。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对教材挖掘不深、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教学设计方向出现偏颇,导致教学效果不高。只有知道教材编写的本意,理清教材编写的脉络,明白教材编写留有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素材、拓展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整合现有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一框,就教材内容来看,就那么两段、不足十行的字,如何完成四十分钟甚至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这首先就要看教师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教材了,也要看教师是否弄清教材的本意、悟出教材的新意来。有的教师只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教学,有的教师却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从教师用时这个角度来看,对教材理解不同,教学的结果就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了。

三、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防止形式冲淡内容的现象发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体验过程,力求通过学生体验来感悟所要认识的道理。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能达成通过活动实现这一目标的一致认识。但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活动的量过大,或者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大赛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更是形式多于内容、形式重于内容。比如课上要安排学生表演小品,临时给内容,临时编排,即兴表演。这种形式旨在通过临时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锻炼胆量等等,但表演完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就要求学生来回答。学生或直言没有想好,或磕磕巴巴,或应付了事。然后老师就非常肯定的评价学生回答的很好,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某某知识点。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的设计,轻问题的设计。

四、要注意克服不同程度的四重四轻现象,不断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品味和实效性。四重: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重预设,轻生成;重感性,轻理性;重课堂教学;轻课下导行。初中思想品德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须课程。它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里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从课程性质和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这门课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重在理性的升华上,重在生活中的导行上。但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现在我们的课堂,仍然存在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重感性,重课堂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师观,课堂上学生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往往不被教师重视,甚至轻视,而将自己在课下备好的“预案”“讲完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三维目标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可忽视,虽然知识目标是实现看不见、摸不到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载体,但绝不可以将实现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的全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这个活动达成哪个知识目标?活动与知识目标实现无缝对接的“桥梁”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实现它们的“对接”?等等,思考和解决这些“?”的过程,就是能解决三维目标实现的问题。

预设与生成的话题,可谓是课改以来教学中热议的话题。预设是每个教师上课前必做的功课,而根据自己的预设,也设计了很多可能出现的生成,这也是很多老师课前备课中做好的工作。但往往教师们所设计的生成,都是按照教学的目标自我想当然的生成。至于课堂上还会生成哪些,教师们课前预设的并不多。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空间之大、学生思维之活跃是空前的,很多时候课堂上会生成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做生成这个功课的教师们,就显得无力,或忽视,或轻描淡写,把本应该异彩纷呈的精彩课堂变得暗淡无光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倡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即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体验、感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教师认识到这点,于是有片面的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在体验,于是呈现大量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但教学中却忽视了悟得环节,设计肤浅的问题、甚至词不搭意的问题,没有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草草给出结论。严重的重感性认识,而轻视了理性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终极目的是培养四有好公民。公民是社会性的人,我们的教育方向是输送社会性的人。好公民显性特征应该是有良好行为习惯,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力求践行。而当前我们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对如何践行还显得很薄弱,而且教学的力度也是无力的,这是困惑我们所有政治人的问题。

五、要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务必用足够的时间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怎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是科学的、合理的?如何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如大赛中某老师的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当场选学生,当场做游戏,游戏后再提出相应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导入新课。这个导入环节比较新颖,也很有趣味性,但因为安排的不恰当,整个环节完成用了近十分钟。只有四十分钟的课堂,一个导入就用了近十分钟,显然课堂教学节奏控制的不够好。再联系我们日常调研中的课堂,很多老师的教学一板一眼,每个点都要涉及到,体现了教学的全面性,但也往往为了实现这个全面性,使得一些重点或难点部分突破的不够好,原因就是时间有限,显然这就是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不合理的表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节奏上,要轻重缓急之分。

六、要更多的、深入地研读《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自我,不辱使命,为搞好课改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航标灯,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新的《课程标准》相对原来的教学大纲,内容标准上一改原来的针对年级、针对课(甚至针对框题)的目标,现为针对三部分关系,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设计的指导目标,每个部分中的目标涵盖了三个年级的内容,带有综合性。教师把握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前提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但教学中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的不到位,研读的不够深入,才会出现定位不准、设计不科学、教学低效等等现象。而不能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在教师中是很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义务阶段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蒋坊铺头小学 罗琴

【内容摘要】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考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我国中学作文教学却一直处在一种尴尬的状况。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被称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的中学课堂,造成我国的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因而找出作文教学问题存在的根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当前义务阶段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字】义务阶段、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写作历来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仅义务阶段作文教学而言,每周两节的课时设置,占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一,而卷面所占总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都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按理说,经过几年的母语学习和写作训练,学生应该都能较好地叙事说理,表情达意,“我手写我心”当是应有之义。可是从学生对于写作的厌倦与畏惧,以及他们的写作水平来看,我国的义务阶段作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源于教师

1、教学观念的盲目性(1)随意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有详细的授课计划,而对作文教学往往随心所欲,应付了事。由于缺乏具体的作文教案、教参等工具书,作文课对语文老师来说,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还有许多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喜好,随意盲目地进行教学。比如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

弃材料进行审题训练。这样随意无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更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2)功利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为分数服务:设计快速作文模式,重技巧轻情感;“凤头、猪肚、豹尾”奉为经典;为修辞而修辞;片面强调高境界,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工夫背诵应试作文。“假话”“空话”“套话”在这种功利性教学的影响下应运而生,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无情扼杀。语文教育本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教学本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人的教育,而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写作本应具有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被完全扭曲了。

2、教学实践的单一性(1)授课形式的单一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居于主体地位,“满堂灌”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于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整堂课下来,都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戏”,而我们真正的主体——学生,却未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一成不变的教法,枯燥的知识讲解,如何能吸引学生的耳目,让他们爱上作文课?

(2)评改方式的单一性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写,还需要老师用心批阅。从学生的作文心理来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自己作文的反馈,以从作文评语中满足自己渴望成功的心理。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评语往往是:语句通顺、记叙具体、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或者就是错别字太多,离题等等。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不再关心评语,作文本上交后就大功告成。所以,教师作文批改中的评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源于学生

1、生活圈狭小,找不到写作素材

当代的中小学生身陷“围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父母期望高,生活

空间小,社会阅历不足,终年奔波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整天在题海中挣扎的他们无暇他顾。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思考更是极为有限。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无话可说。老师布置作文后,便绞尽脑汁地编造文章或翻阅作文书寻找对口的作文。甚至在老师批改后,也不会反思分数背后存在的作文问题。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性认识,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忽略真情实感的模式作文,很难有什么可读性。

2、语言贫乏,驾驭语言能力不高

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这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表现和发挥。而在当今初中生的作文中,语言的苍白无力,用词的贫乏却是随处可见。很多学生的文章感情固然真挚,文字却枯燥乏味或词不达意。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他们,获得的太多,却偏偏失去了用心灵敏锐感知和用文字恰当表达的能力。语言的匮乏使之很难写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缺失陷入了重重困境,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要勇于正视上述种种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针对教师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1)重视作文教学,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首先转变教师固有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训过程,教师应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在了解学生作文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有侧重地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2)淡化功利性,注重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围绕考试指挥棒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于是乎,他们的笔下再没有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悟,有的只是语文老师认为够格得高分的文章,或阅卷老师青睐的文章。为功利而写作只会导致“假”“空”“伪”的文风滋长。肤浅的思想,虚假的感情,空泛的词句,连篇的套话,毫无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呢?到不如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早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价值观,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教学实践从传统走向开放(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致力于各种写作相关知识的讲解,注重“一堂言”,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所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在必行。

A.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教师有目的地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引起他们的情感波动,调动写作兴趣。

曾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们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他开始讲课。但他没讲课,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他们认真地回忆起来,有的还互相看着,好像要从同学的目光里寻找答案。过了一会儿,许多同学举起了手,他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那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刚响过,老师轻轻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两本书,面带微笑,健步走上了讲合。一我们全体起立,齐声问老师好。老师向我们鞠了一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他环视了我们一眼„ „ ”接着,他要求学生把刚才观察到的老师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的情景写成一篇小作文。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B.抓住有利时机,捕捉写作灵感

如果把学生的习作仅限定在作文课上,学生很容易陷入为文而文的误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天然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曾有一位老师在语文课时,外面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飘洒洒,如梦如幻,窗外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令人神往。此情此景下的孩子自然都忍不住观望。这位老师并没有呵斥顽皮的学生们,他灵机一动:为何不让学生外出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雪景?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飞出教室。回来后这位老师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争着发言,接着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章。

C.设计作文课堂小点子

如激活思维的“连词写话”训练。就是出示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这些词语恰当地用进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是一些格言或谚语。在培养他们创造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句,丰富学生的语汇。例如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思考,积极创新,一定能让自己的作文教学“活”起来。

(2)改革传统的评改方式

“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作文可以说都是璞玉,需要后期的精心雕琢。因此改革传统的评改方式,是改善当前作文教学境况的又一关键所在。

A.批语情感化

作文批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指出修改方向。富有人情味的批语能激发学生改修作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通过作文训练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作文能力。师生书面交流的批语只有体现出尊重、体谅、亲切坦诚,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要善学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些许进步,在批语中也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要力求真诚,适当而不空洞,要通过简明扼要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谈心式、商量式、探讨式、建议式、引导式、鼓励式、启发式的语气,要能透露出教师的尊重、理解、鼓励与厚望,让学生感受教师真切的关注。如:“你这篇文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出来了,比以前有进步,如果能

把结果写上去,文章就会更完整,你再去改一改,好吗?老师相信你能行!”像这样的批语,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距,使作文批语真正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师益友,从而促进作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B.讲评合作化

在讲评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课前选出一些能代表本次作文优点与不足的典型习作或片段,印出来发到各学习小组,让每一个人都评一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大家摆优点、评不足、找语病等,再提出修改习作的意见。然后,派代表到大组交流。有时,采取自主形式,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习作,轮流在组里有感情地朗读,其他人边听边在纸条上用三言两语写出简评。为了让每个学生拥有更多的“读者”,除了在班级里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作)文”活动外,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地张贴到“习作园地”。形式多样的讲评,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善于展示自己个性的习惯,而且在合作中学会取长补短,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针对学生的对策

1、“为有源头活水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天在题海战术中挣扎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写文章找不到“下锅之米”。而对他们来说,“源头活水”有二:一为直接的生活经验,二为间接的阅读经验。

首先说生活经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尽管当代的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但生活是广阔而丰富的,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善于发现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其次,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雨过后会有彩虹,云开后会有雾散,昭示着天空不可能永远是黑暗的,终有走出黑暗的那一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一本无言的哲理书。教师可利用每天放学的几分钟,让学生说说今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并谈谈感受和看法,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善于积累身边的素材。

再说阅读积累。中小学生的生活范围狭小,生活阅历浅显。因此作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大量、广阔的阅读去弥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作文是一种外化的表达。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外,阅读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摘抄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作文资料库。具体做法:a、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轮流朗读一篇名家名篇。b、每周早读课安排一个早晨专读课外优秀作品。c、编辑学生自己的《作文选》在班上传阅。

2、“润物无声”,丰富语言储备

语言是基本功,又是慢功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呢?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项课外语言积累制度。如规定学生每天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篇优秀作文,摘录一个美文片段或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每天对课外积累进行一次集中反馈。读读、背背、说说、评评,一周进行一次练笔,要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个由仿到创的过程,学生把课外积累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精彩语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欣赏美文,自己作文时方能妙语连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让学生自觉地用各自独特的笔触来描绘出他们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下载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82―01 一......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武中学胡华 摘要:本文以当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师生双边的现状为背景,揭示当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听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方面,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Wilga M. R......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胜峰乡初级中学毛贻兵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本文试着对一些主要问题作些考察分......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本文试着对一些主要作些考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问题一......

    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摘要: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