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童晓平(淳安县屏门乡初级中学,浙江淳安,311703)
摘要: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早已将环境教育纳入总的教育目标之中,但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对学生单纯的知识目标教育,忽略对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存在着讲授的环保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未能在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保重要性的问题;存在着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忽视以科学知识作为载体去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存在着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环保知识的渗透出现偏差的问题。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环境教育 1968年,在美国,环境教育的先驱者贝尔.斯泰普首次给环境教育下了定义: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这样一种公民,这种公民具有知识,关注自然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了解如何帮①助解决这些问题,并具有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工作动机。该定义暗示环境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知识、意识、问题解决技能和具有环境行为动机的公民。1975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六条。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会议上对此予以肯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由于受“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的无知和不关心”的思想影响,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目标停留在掌握环保知识这个层面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己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全面发展,环境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发展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未来环境教育不仅仅要解决环境知识结构问题,更重在培养人类共有的基本环境素养。而当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缺乏横向的沟通和联系,导致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往往只从本学科角度进行,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与全面理解。1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并且荒漠化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己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地“三 ①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
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式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 2.1开展环境教育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被不断地凸现出来,生态环境正朝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从而使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的条件初步形成。但在生活、生产中,人们破坏环境的事件比比皆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大自然、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朴素、准确的阐述,发挥其生态道德教育的功能。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品德形成、发展甚至于定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生态道德体系,使他们能关心身边的环境,对生命能从生物学角度和哲学角度加以理解,这也是科学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2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包含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理性生态人”②应是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环保意识、科学技术、行为品质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掌握书本知识,也掌握实践活动技能;既致力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关心物质财富,也注重精神财富;既关注当代人的利益,也关注后代人的利益;既关注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关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意识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 ②刘湘溶著.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2 教育出版社1999,21---55
样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接班人,如果他们要负责建设企业或工厂,他们所考虑的就不只是原料的来源、产品的销路、生产的效益等,他们还会自觉地考虑工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果他们将来负责某种资源的开发,他们会爱惜资源、节约资源,做到将当前的开发利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他们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3.现今科学课堂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环境知识的传授中未注重如何去解决环境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一般会接触到较多的图片和素材,学生对信息低层次重复往往会有倦怠感,注意力被图片、事件本身吸引而不是被问题吸引,思维无法深入;另外,教师片面地使用一些负面环境污染事件也使得学生不能客观认识环境问题。教学观念的“僵化”,使老师感觉到“力气打在棉花上”,“出力不讨好”,最终导致讲与不讲一个样,效果欠佳。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讨论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方法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吸引。如以问题形式要求学生解决“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问题”、“农村农作物秸杆的燃烧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问题”等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提出的想法可圈可点。所以,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环境教育有必要做一个反思和调整。例如在处理“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知识时,教师常要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组成、并联系合成材料的分类内容,就如何利用高聚物的性质来设计降解的塑料。这样,在教学中只是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作载体去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应把环境教育活动作为中心任务而不是应用化学的场所。又如:在“酸的性质”中对“浓盐酸泄漏”的处理,一般的做法是联系相关浓盐酸的性质来教学,很少从事件本身去讨论如何发生、如何预防、如何制定应急方案等方面去讨论,而从现今发生的某些矿井瓦斯爆炸事件很容易看出,政府有一个应急预案要比教会普通公民如何处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要使社会群体和个人掌握辨别和确定环境问题的技能、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技能。3.2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在环境教学中未能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在环境教育中,相关知识的教学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讲电磁污染时,就应该将磁学知识与电磁污染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电气、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当电磁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即“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最主要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控制电磁污染,主要 3 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又如在讲核污染时,可以将原子科学知识与核污染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包括各种污染,其中核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核污染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核污染和人工核污染;人类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放射线物质、宇宙经产生的外照射都属于天然核污染,但人类已能适应这些辐射,人类核污染包括环境的人工辐射源,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武器实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还包括不污染环境的人工辐射源,如医用、工业用和科技用X放射线源以及封闭性放射物质等;同时,核工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会造成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另外,战争中的核武器的使用也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使用的贫油弹爆炸后具有放射性,严重影响了伊拉克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任何一个环境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的平衡,破坏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主要依靠科学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但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他们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的柜架,只把环境和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或只是将其视为辅助本学科知识理解的内容来教,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教学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情况就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各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本学科的日常教学,较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难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要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环境相关知识的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参加进修班、研讨班;参加学术研讨会;到环境教育较成功的地区访问;甚至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3.3未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在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来理解环境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价值观,自觉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和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决策与行动。在校内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严重的浪费现象有时让人触目惊心,像遇上饭菜不可口时吃了一口就倒掉、运动场上水和饮料没喝完就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就以此为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浪费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至于浪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 解决这些浪费现象„„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得很少。为此我们号召全校师生选择崇尚俭朴的绿
色消费方式,组织开展了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样一 4 系列的直接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的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面在不断的深入。我们让综合实践活动担负起了学校环境教育的重任,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使我校的环境教育充满了生机。这种以“发现”作为学习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生亲自经历对问题的发掘和深入探究,比直接由教师告诉的方式功效更佳,更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可见,课堂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并通过生活实践去实现它,环境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如: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公益活动、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可以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宣传环保知识、环保现状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校园环境建设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促进师生的环保观念向自觉行为转化。组织学生阅读《地理杂志》、《环境教育》、《大自然》等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森林景观、森林用途的资料,了解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用途,了解生态对环境的重要影响,针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和有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并指导学生外出,亲自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情况的实地考察,或在保护环境措施采取后,对环境改善状况进行调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捡拾垃圾,清理县城公共场合的污染点,开展回收废旧电池活动,组织学生去酒厂、化肥厂、造纸厂等单位参观实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动手收集环境信息,写成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动机,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价值,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意识。有的学者指出:“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确实,教育旨在提高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理所当然地要求个人在处理与解决环境问题过程当中,要审慎地反思“人应当怎样为人”、怎样才能促进并达到人格“真、善、美”的完美统一的问题。因为只有个体形成了崇高、善良、正直的生态道德人格,个体才能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只有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时,他的观念和行为才可能是正确的,才会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与宇宙万物同体,从而超越名利诱惑,真正进入一种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的境界。
参考文献 5
[1]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147—161 [2].刘湘溶著.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55 [3]李琼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反思与发展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3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小学综合能力培养成为促进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对小学科学的教育工作,各级组织已经充分感受到科学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进步,本文结合小学教学特点,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教学,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激发创新思维等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的削弱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积极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教学重视,并且采取积极、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强化小学科学教育,要积极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析,更好促进科学教育发展。
(一)教师队伍科学素养不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科学教育还较为落后。尤其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设备也较为落后,导致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开展科学教育,让很多文科老师兼任科学的教育工作。这些老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知识储备不丰富,专业素质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是照着课本内容进行朗读,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讲解,对于一些专业性知识的原理不能够系统、深刻、完整的表述,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特别是很多科学细节,受到专业限制,不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传授,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存在很多疑问和模糊不清的地方,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受到科学检测难度的影响,会对科学教育课程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科学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科学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科学教育的开展还是仅仅围绕对考试重点的讲解,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学生只需要掌握书本上的重点即可,缺乏对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造成整个课程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热情,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较低,因此,针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实践工作。
(三)科学教育设施不完善
科学教学应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借助科学设备,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不断去探索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了相关的实践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小学而言,实验设备存在很大的限制性,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实验仪器,甚至很多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这样的窘迫的教学环境造成课堂教学只能完全依赖于课本知识,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能够能够更好的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个人成长以及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上面的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发展速度也比较迟缓,这样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导致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限制。因此,为了能够积极的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程度,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重新审视小学科学教育,充分落实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严格提高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和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要对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创新和转变,采取有效对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实践,积极创新,确保小学科学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团队
目前很多小学的教师缺乏专业的科学素质和知识,虽然对于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是为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简略的学习,综合素质知识停留于书本表面,缺乏实际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格外重视对教师教学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培养,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在公共平台上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的综合能力,强化科学教学资源,促进整个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步。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积极加强科学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我国很多小学实验室设备匮乏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科学教学的高效性。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小学科学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真正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02期
[2]
王永斌.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困境与发展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7年01期
[3]
丁琦.浅谈小学科学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近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就目前我省来说,当前地理教学的形式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由于初中升学考试的取消.这样的取消使得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
二、地理检测的放任、质量分析的边缘化.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地理检测的形式单一,试卷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所学.并且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说过,“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上课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课上,只要考试得到及格分就可以了,也不给老师丢脸”等说法。
三、初中基础教育的放任.所以,多年来,学生参加市级地理统考的成绩及格率都比较低。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地理教学中最难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的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而更关键的是应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等,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三、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教学学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例如,我们可以像政治学科那样实行“全开卷”。我多年的地理学科教学,平时不作为主科重视,期末参加市级统考,作为“教”与“学”的评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何乐不为呢?所以,我认为地理学科也要像其它地区那样,“全开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操作上也比“闭卷”方便的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出学生的真实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平时要注重提高读图能力,这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学生感到,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有利于促进地理教与学的双方“互动”面,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的提高。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第四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82―01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均衡用力,轻视主次分明。从传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英语教师并没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从英语教学大纲出发,对常用词、基本词以及词根优先处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单词都采取平均教学的方式,没有将重点单词重点学习,也没有让学生清楚明白哪一些单词在听、说、读、写方面比较重要。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增加了难度,甚至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单词都掌握不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词汇教学。
2.过分重视讲解单词,轻视情景创设。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部分英语教师为图方便,在教学中并没有创设有效的情景,而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照单词表一字不漏地进行教授,甚至部分英语教师成为“词典专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掌握。久而久之,有非常多的学生会认为英语知识枯燥乏味,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
3.过分重视词汇的字面意思,轻视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仅仅按照课后的词汇表对单词的拼写进行讲解,但是却对单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外文化差异却只字不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对单词含义有所了解,但对单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不理解。如果英语教师不为学生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那么则会导致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交际困难。
4.重视单个词的教学,轻视词语之间的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词汇中英语教师需要按照单词表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单词纳入到相关系统之中,无法按照词语、词义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教学。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英语教师并没有对词汇语块教学加以重视,也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掌握英语惯用词语,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在交际方面的流利性。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加强词汇拼写与读音教学。
(1)音形结合统一。在英语中单词的读音以及拼写形式是发展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区分各个单词的主要内容与要素。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将词汇的拼写以及读音进行整合,将相对应的单词读音进行整理与归纳,帮助学生区分相似读音的单词,并且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大脑高级审计活动系统。
(2)双规简化。在词汇读音与拼写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即读音规则以及词汇构成比较复杂,如何将其化繁为简就成为了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从实质出发,将长词变成短词,将生词变成熟词,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拼写知识进行掌握。
(3)定型分类,加强听写。在词汇教学中不仅需要双规简化,还可以将词汇进行定型,并且根据音形的特点进行定义与归纳,让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掌握单词的拼写。根据实践证明,将孤立的单词归纳到一定的范围之中,会形成统一的系统,并且对音形的记忆有所帮助。另外,还可以将读音与拼音进行联系,在课堂中开展各种听写竞赛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加强词汇意识与用法的教学。
(1)创设教学情景。由于初中英语知识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学生模拟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单词进行恰当使用,这样才能将外语教学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进行展现。另外,在学习具体单词的意义的时候,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鼓励学生将多方面的感知活动加入到词汇学习之中,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进行演示教学。从实质角度分析,英语语言非常特殊,也非常神奇,不同的单词进行单配可以形成不同的句型,这一句型的出现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演示教学,将句子分开,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单词的重要性,并且还要采取演进层次教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词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词汇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此外英语教师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并运用多种词汇教学方法,将现阶段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探索出更好的词汇教学方法。
编辑:赵玉梅
第五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听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方面,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Wilga M.Rivers 认为,“人们生活中45%的信息是靠听获取的,30%的信息是靠说传递的。”可见,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初中阶段的英语语言技能主要分成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紧密联系的四项技能中,听的技能位于首位,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新课标》还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在听的技能方面必须具备六项基本能力: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可见,听力技能是中学生学习英语应该撑握的一项基本技能;25分分值的听力测试,在中学毕业升学考试中同样占了不容小觑的位置。
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听力技能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中考英语的必考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中考听力测试的形式不断丰富,考查的内容日趋全面。听力测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于所听信息进行判断、归纳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英语听力教学,其主要目的也应立足于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力求促进思想技能的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发现在当今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忽视英语听力教学,教学随意性大。
不少教师对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他们认为新教材听力教学内容大多安排在Section B部分,且听力教学内容没有涉及新增知识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刻意训练;遇到课时紧张时,不如让学生多做几个词汇题或阅读题更来得实际有用,该部分听力教学甚至可以忽略不做;等到考试之前突击训练一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受太大影响,从而导致听力教学存在很大随意性。
对策:一方面,教师应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认识到,新课标将听力作为课程内容,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听说实践活动,体验英语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人进行交流,从而在语言交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听力教学并不要求在原有知识之外另行增加新知识,而是强调对所学语言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运用,它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实践及体验。因此,教师应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听力教学的内涵有高度的认同,从心理上接受英语教师在听力训练中应承担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做到科学训练,加强听力教学的计划性。听力教学贵在“常听”而非“长听”,所以听力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适时训练,保证每天的听力训练时间,防止听力教学的随意性。教师自身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苦练自己“听”“说”基本功,并认真备好每一节听力教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问题二:忽视听力的基础训练,过分强调练习数量。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许多教师一味强调细节,特别关注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在听力技能方面的训练等等,而忽视了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忽视了听力的基础训练,导致部分学生读音不标准,从而影响了其听力水平的提高。
对策: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信息输入和准确朗读对听力训练的重要性。听力理解依赖于听的信息的输入,如果学生的单词读音输入映像与听力材料一致,那么学生就能迅速地获得正确的映像反映,从而正确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抓好语音语调训练。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开始的前三周特别安排了Starter Units衔接教学单元,所学内容均是小学反复出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相对简单轻松。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语音语调训练,如让学生系统学习48个语音音素;让学生认识和掌握部分常见字母组合的读音;让学生熟识单词重音、连读等朗读的基本知识等,从而为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听力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口头作业,坚持晨读。虽然与书面作业相比,教师对口头作业的检查落实会比较困难一些,但是笔者还是提倡教师要每天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口头作业,如就当天所学的对话或篇章,布置明确的朗读或背诵任务,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3-5人次的背诵抽查。对于安排英语早自修的班级,教师也要坚持多给学生晨读时间,不能一味地牺牲晨读时间讲解习题答案,而让学生错失大声诵读的机会。只有充分地有声朗读,才能让耳朵受到充分的训练,并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检查口头作业或朗读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听读进步或认真的学生,用积极鼓励的态度促使学生重视听读作业。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跟读模仿。现行Gofor it!教材每单元都为我们提供了与课本相配套的磁带,其语音语调地道,语速适当,难度适中,题材广泛,语境真实,是适合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的有效资源。如书本每单元Section A 部分的Role play就是很好的跟读模仿内容。笔者从本学期开始,坚持每周两次,每次课堂5分钟让学生跟读磁带录音,大胆模仿其语音语调,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效果不错。在此基础上,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把自己的口头作文或课文复述录音,并通过仔细比较来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矫正。
4.每周两次Report,助力听力训练。除了每周两次跟读训练,笔者还安排两次课堂5分钟Report。其操作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课前5分钟值日报告,内容可以是精选短文或自写作文,字数在150字左右,所涉及内容须与当周单元教学话题有关;教师预先对材料的难易度和词汇量等把好关,由学生在课堂演讲给其他学生听;最后汇报者还须就Report中的内容问1-2个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通过这一形式,不仅丰富了书本单元话题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口语及写作水平的机会和舞台,更让学生进行了新颖又有效的听力训练。
如在教学七年级第8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时,笔者刚好在网上看了一段很不错的英文版生日聚餐视频及配套录音材料,包括了与生日话题有关的不少目标语,如When is your birthday? Can you come to mybirthday party? What a nice gift!How about your birthday? Do you likestrawberries? 等。于是,笔者就尝试了让学生“听录音填单词—看视频猜内容—看视频巧配音”的教学方式,同学们表演和参与的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听力材料现成化,忽视听力内容的丰富性。
很多教师目前的听力训练材料都是书本现成的配套听力材料,其选择范围相对比较狭窄,难以进行丰富的听力训练。
对策:针对配套听力材料选材有限的弊端,教师在平时应努力做个有心人,尝试以下方法丰富学生的听力材料。
1.有效整合教材中的非听力材料部分,充分利用,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在现行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较好的篇章内容,如Section A的2d部分,Section B的2b部分,以及八、九年级教材中的阅读语篇部分,都是很好的可利用的听力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猜测篇章大意,或者让学生不看书本只听录音回答几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将篇章进行挖空处理,投影呈现,让学生边听边完成关键词填空等等。这样的做法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相关教材内容,又为听力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
2.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积累各种题型的资料,重点突破,反复训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笔者在课外就订阅了大量英语教辅资料,如《21世纪报》、《学英语报》、《英语通》等,对于报刊中较好的故事、对话、课外知识也会及时加以搜集整理和运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My name’s Gina”时,其话题为“Make friends”,我就把《学英语报》中一篇题为“I’m Summer.I’m Zhu Jiayu”的文章改为听力材料,先通过PPT呈现几张小童星朱佳煜的剧照,然后播放事先录好的听力材料。在教学七年级第七单元“How much are these socks?”时,其单元话题为Goshopping,《学英语报》上恰巧有篇题为“Welcome to Puppy’s Home”的小短文,介绍的是一家专卖宠物用品的商店促销广告,我也将它配上可爱的宠物图片,改编为一则有趣的听力材料加以利用。因为都是轻松有趣的内容,所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了以往听力教学的枯燥乏味。
问题四:听力训练形式单一,忽视层次性和差异性。
许多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只是根据听力教学本身的要求,先放两遍录音,放完后让学生校对一遍答案就简单了事,整个训练过程既没有关注学生的课堂反映,也没有预先备课或认真分析听力材料的难度是否与学生听力实情相符。久而久之,学生要么对听力训练感到枯燥乏味,要么就是遇到稍难的听力题就自暴自弃,等着教师报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听力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
1.适度拓展原有听力材料,加强听力训练。虽然教材中听力题型的设计有设计者本身的设计意图,我们不提倡教师经常性地擅作主张改动听力形式,但我们可以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学情,适当拓展听力训练。如听力材料本身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在听力任务结束后,让学生模仿表演;如听力材料本身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预先多听一次,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其主题句或关键词,减小听力总体难度。听力补充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选择、判断、填表、选答语、表格等等,只要教师善于钻研,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训练必能激发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
2.适当改变听写方式,加强听力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英语听写大多采用“教师报中文,学生写英文”的方式进行。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开始尝试“教师报英文,学生写英文”的听写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处在英语交流的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报英文的听写方式适当降低了部分句型及篇章的听写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听写成绩,更能激发中下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报英文的内容可以是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是类似复述性的小短文,速度可以结合内容难易程度由较慢到稍快或更快。如此一来,听写也成了教师进行听力训练的有效方式。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加强听力训练。精听就是在高度集中精力的情况下尽量把所听到的语言材料完全听懂;泛听是指广泛地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来源渠道和不同风格的声音材料。在听力训练中,教师不妨精选《牛津教材》或《新概念英语》中难度相当的篇章来进行精听的训练。方法可以是采取听文章写句子的方式,也可以是在听后复述材料或进行课文填空等。泛听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把握篇章主题句的本领,让学生听读不同的语音语调,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恰当的语速。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精听与泛听有效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4.注重听前背景文化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背景知识主要是指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不仅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更蕴藏了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习俗和思维方式,如果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即使语句准确无误,也会因使用不当或理解不同而产生误解,从而达不到交际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适当介绍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讲话技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障碍与困难。如西方人即使不同意别人的建议或忠告时,也不会断然拒绝,而是会委婉地说:“You have a wonderful idea, but have you thought of it another way?”等。
5.听、说、读、写相结合,加强听力训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本身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重视发挥其不同的作用。除了课堂训练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比如看英语影片、唱英语歌曲等,让听说有效结合。对于一些语速较快、生词较多、内容较难的听力材料,可以在听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填空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读完材料,选出最佳答案;听力填空后可以再次将它当作阅读材料处理,使听读互促,循环进行。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写作讨论话题,并指导学生将听力材料中的词汇运用到写作中去,从而达到听写同行,稳步前进的效果。问题五: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对策:不少学生听力失分原因不是听力训练不够,而是考试时缺乏良好的应考心态,过分紧张或恐惧;还有的考生听力失分是因为没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对症下药。
1.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上好听力课的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上听力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消除恐惧畏难心理,全身心投入听力训练。
2.根据近几年中考听力试题的特点,教师更应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听力解题技巧。
(1)预读听力题干与选项,做好听前预测。在听力开始之前,学生应抓紧时间,快速浏览题干选项,捕捉一切可能获得的有效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从而保证听得高效。
(2)听时集中注意力,学会边听边记。在进行听力测试时,要教会学生听好每段材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因为这两处往往是情景信息的集中处和主题句。在听的过程中,还要学会边听边记关键信息。没有人能将听力材料一字不落地记住,也没有必要将其一字不差地记住,学生要学会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对容易过耳即忘的时间、号码、数字、人名等用一些符号进行简单巧妙的记录。
(3)听后迅速整理回忆,仔细检查核对。每一大题听力结束,学生应迅速整理和回忆相关内容,尤其要关注重复提到的词语、密切相关的词语、解释性的词语和反问类的内容,并检查核对确定最佳答案。
问题六:关注应试结果,缺少学生听后自我分析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听力教学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目前的听力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听力训练仍然停留在结果性评价,即学生的听力考试成绩。听力答案校对之后,最多再把听力材料呈现朗读一边,就宣布该听力教学结束。新课程改革倡导和主张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听力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评价应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宗旨,另一方面评价应注重学生语言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意识等。
总之,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次、个性化、自主式”的教学理念,遵循听力教学的内在规律,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力求训练形式的丰富化,并在教学时间上保证实施,对听力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扎实的听力基本功,不断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