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员参与多形式教研探索新课程实施形式
全 员 参 与,多 形 式 教 研 探 索 课 程 实 施 新 途 径
——贾宋镇贾宋小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汇报
贾 宋 镇 贾 宋 小 学
2004年9月
全 员 参 与,多 形 式 教 研 探 索 课 程 实 施 新 途 径
——贾宋镇贾宋小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汇报
我们贾宋小学位于贾宋镇民族街北,历史悠久,位置优越。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名,在职教师4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9名。学校是南阳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是市作文教研先进单位。历年来在乡镇调研检测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于成绩突出,我校于2003年被南阳市教体局命名为“教科研示范学校”。
2003年9月镇平县被上级指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是贾宋小学又一次发展良机。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提出“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研讨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大力推进新课程”这一口号,努力促进教师学习研究,积极开展卓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真正交融,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现将有关
壹
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和健全机制相结合,大力营造氛围,为课程改革“改良土壤”。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我校为了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成立了以校长杨登堂为组长、以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改工作的规划设计、监控评估和具体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学习研究,率先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健全民主、开放、有效的课改机制。
1、评价激励机制。我校修订了《贾宋小学教师奖惩条例》,其中课程改革在奖惩条例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每学期考评一次,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奖励、晋升、评优、提干的依据。评价激励方式有2种:一是荣誉激励。在课改工作中成绩突出,授予“课改带头人”荣誉。二是物质激励。根据贡献大小设基础奖、成果奖,让奖惩真正成为促进教师参与课改自主发展的有效动力。
2、目标导向机制。为了给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留出足够的创新空间,我们向教师提出下列要求:一是教师个人定展示性目标。就是教师个人根据自身特长以及学习研究情况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半年或一年后准备向学校或社会展示什么;二是为教师“松绑放权”。过去教
学管理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已经束缚了教师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松绑放权”的工作思路。如对一年级实验教师和其他年级部分教师在教案书写上提出“实用为本”这一标准,并为其提供活页教案纸;在作业布置及批改标准上仍以“实用为本”来判定;在教师业绩考核上提出“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评价激励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的有效建立激励了教师、解放了教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很有感触地说:“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只是给了一个空间,我觉得新课改如此新鲜,让人有热情。”
(二)、营造氛围,激发动力。我们主要作了下列工作:
1、营造外部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能美化环境,净化心灵,催人奋进。为此我们努力营造积极向上,与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课改文化氛围。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班级内,“自主”“合作”“探究”与苹果、桃子图片结合在一起贴到墙上;办公室内,“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等警示标语挂在墙上,展现了贾宋小学推进课改的精神风貌。
2、营造激发教师学习研究氛围。推进课改工作要激发教师内驱力,为了让每个教师都能自觉的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让领导“沉”下去。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必须从过去的行政指令变成服
务帮助,从过去的检查评比转向协商讨论,深入教师中间了解并指导课改开展情况,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有时面对面交流,有时亲自登讲台讲解,使“真正的服务”这一概念融入学校活动之中,融入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之中。②让骨干“亮”起来。我们除了引导教师进行富有成效的实践外,还对他们进行理论滋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派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等地学习先进理念,使骨干教师理论得到提升,视野得到开阔。另外,通过“引路子”、“架梯子”、“压担子”等多种形式,让这些骨干教师很快脱颖而出。(3)让全员“动”起来。搞课改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不仅仅是骨干教师的事,广大教师必须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硕果累累。在课题研究上,我校推行的是“1+X”,即在省市立项的一个大课题由课题组主体研究,而课题组又把这个大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甚至是子课题的子课题,由若干位教师参与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系列化、人人都有小课题局面,这样既中坚了课题组研究力量,又增强了学校群体研究意识。如今我校市级立项的两个课题,县级立项的两个课题,教师参与率为100%,运作状态良好。
二、提供平台,活动辅助,为学习研究“添加催化剂”。
实践证明,教学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我校通过为教师提供平台,建立活动辅助机制,促进了教师学习研究和自主发展。
1、搭建“教改平台”。在贾宋小学,“教改平台”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困难的场所,是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了在周三下午有限的时间较好地解决问题,上一周周五例会时学校就宣布话题。话题的选择常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追踪热点,紧扣时代大主题。二是贴近生活,联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话题确定以后,学校认真分析话题适应范围,灵活组织,形式多样。像“教学情境如何创设”这样的话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做法,那么就分学科教研组举行;像“小课题研究演讲与答辩”这样的活动,既涉及课题组,又涉及教师个人,那么就先分课题组进行,然后全校集中,以课题组为单位展开演讲、答辩,形成课题组之间的竞相展示,论辩相当激烈。
现在为了在“教改平台”上露一手,不少教师在参加前都要读几篇与本次平台主题有关的文章或论著,以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教改平台”打破了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使教师逐步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研究者。我们这一做法,引起了镇中心校的关注与好评,中心校在制订今年秋期校本教研计划时向各片推荐了我们这种做法。
2、创办《课改之声》,为及时报道教师开展课改情况,我们创办了《课改之声》内部刊物,栏目有“校园传真”、“聚集课改”、“前沿展望”、“学生展示”、“教师天地”等,借此让全体教师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路同行。《课改之声》虽说是薄薄的几页纸,但对教师们参与新课改起到了监控、促进、推动、激励作用。
3、活动辅助,促进提高。一是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这种“地毯式”听课、评课活动,锻炼了新人、培养了骨干。二是举行教学基本功大赛。根据课改新形势和教师基本功现状,我们把“课件制作”和“善于倾听”这两种新型基本功列入大赛内容,让教师教中学、学中练、练中比,业务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开展读书展评活动是我校为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而举行的一项教师个体活动。学校拿出一定资金为每个教研组订阅一套教学杂志,如《小学青年教师》、《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为每位教师发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不同于教研活动记录本)要求教师从教学杂志或其它刊物上摘抄,剪贴对自己教学、研究有帮助的内容,可以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学校对此不做专门检查,但要在每学期期中、期末展评,评出优胜个人予以奖励。
三.立足课堂,加强校本教研,为提高教学质量备好“打谷
场”。
校本教研这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为推进学校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了有针对性、有实效的研讨活动。
1、光碟引路。学校新订阅的电教音像光碟中有许多优秀课例,对培养教师创新精神、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具体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学校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对音像光碟进行筛选、归类,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学习,同时进行现场评课,写心得体会等研讨活动,真正起到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作用。
2、骨干示范。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是我校几年来一直所倡导的,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根据骨干教师自身特长,如有的教师教学方式新颖,有的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学习等,确定其示范课的主攻方向,然后统筹安排,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评课时严格按照县教研室下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逐条对照,同时就其示范点、创新点结合新课改有关理念展开深入讨论、研究、学习。
3、过关指导。在“光碟引路”“骨干示范”的基础上,学校组成由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过关指导”小组深入课堂对未上示范课的教师逐个进行现场指导,形式有以下几种:①课堂即席研讨:课堂只进行一个环节,然后大家现场进行研究。②即席指导: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立即停止,现场指导。③课堂即席调查:现场调查学生情况,如出一定题目考查学生掌握情况或者问问学生本节学习感受等。④一人多上:针对那些接受新理念慢,课堂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有时一位教师能指导三次以上。通过“地毯式”的过关指导,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课改的热情,品出了课改的成效与甜头。
4、行为跟踪。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行为跟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深入教师中间,深入到课堂上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防止改革“回潮”,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听“推门课”。我们在学校领导听“推门课”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开展这一活动:①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听;②聘请中心校教务主任杨德举主任定时到我校听;③邀请兄弟学校领导、教师听。目前,“上好每一节课”这一意识已在我校每一位教师心中形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改革深入持久地在课堂上发生发展。
通过“光碟引路”、“骨干示范”“过关指导”“行为跟进”四步课堂改革实验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校所举行的师生课堂互动创新比赛,参与的学科涉及到数学、英语、社会等,参与的人员有学生更有教师,节目个个真实、精彩。张杰教师扮演“气球姐姐”飞起来,张琴、李介敏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歌唱;王冬云老师用流畅的英语正在与学生对话呢„„在课堂教学上,周香茹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时的罪恶行径,上网查寻资料,制成课件,让学生具体感知,学生愤怒之情溢于脸上。常伟艳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练习形式多样,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沟通,教师始终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营造了新颖、轻松互动的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我校在推进新课改实施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大胆工作,勇于探索,更愿意和兄弟学校携手共进,在新课程改革这片沃土上有更多的收获。
贾宋镇贾宋小学
2004年9月
第二篇:创新形式 全员覆盖
创新形式 全员覆盖
浙江:万场党课到基层
本报杭州讯(通讯员 浙组轩)浙江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全面开展“万场党课到基层”行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各领域党支部,紧贴党员需求,创新方式方法,为党员讲好党课。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已组织专题党课15673场(不包括党支部书记在本支部讲党课),基本实现党员听课全覆盖。
领导干部带头,示范讲党课。4月18日,省委书记夏宝龙为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要求全省党员按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切实解决“不像党员、不在组织、不重学习、不起作用、不守规矩”等方面问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规矩上的“老实人”、人格上的“高尚人”和事业上的“领路人”。省委常委结合分管工作、日常调研,到所在支部、分管部门和基层一线讲专题党课。全省11个市和182家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都在5月20日前,讲了1次以上专题党课。
专家组团下基层,“点单”送党课。各地各单位组织党校教师、党建理论专家、党务骨干等,成立报告团、宣讲团、导学团,并根据专业特长,建立专题党课“菜单”,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选课,授课人按照基层需求送课上门。省委党校抽调15名优秀教师组成“两学一做”专题讲师团,已赴基层一线讲党课70余场。绍兴市选调部分党代表、机关干部、党务工作者组建党课讲授团,设置“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等专题课程,让基层党支部“点单”。
支部互帮共学,结对上党课。对一些党务力量薄弱、学习资源相对缺乏的基层党支部,组织机关、高校党支部等与其结对,通过派员上门讲党课、共学共议上党课等形式开展结对学习,使专题党课覆盖到每一个支部。湖州市组织2所高校84个师生党支部与农村、社区等党组织结对,高校师生党员已为3600多名党员上门讲党课。苍南县组织驻村党员干部开展“红色1+1”结对,用乡音土话为年老体弱党员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党员送去“乡土党课”。
先进典型作报告,巡回讲党课。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党课,从省“千名好支书”“万名好党员”和“两优一先”中遴选16名代表,分3组赴11个市作报告、讲党课。各市县将本地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等吸收进党课讲师队伍。安吉县组织100名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党组织书记,为基层党员轮流讲授100堂“践行两学一做、争当美丽党员”专题党课。青田县组建老党员、老交通员和老游击队员等“老三宝”宣讲团,到基层群众中开设“板凳课堂”。
制作网络课程,“线上”学党课。运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微信等手段推送专题党课,让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行动不便党员等群体能够及时上党课。省交通投资集团在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书记讲党课专栏;杭州市余杭区在媒体上刊登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党课内容;金华市、宁波市鄞州区等地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党课制作成“微党课”视频,通过当地新闻客户端、“两学一做”微信公众号等实时推送。
第三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邵主任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重大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校本教研会议邵主任讲话ppt.ppt)
来源:课题办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邵水潮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及学科负责人:
大家好!今年5月初,省教研室召开了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的启动会议,时隔半年之后,我们再次相聚郑州,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见到了许多老朋友,我心里非常高兴。这次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开题报告和专家讲评;二是分组交流,每个参会的实验校都将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三是典型学校的经验介绍以及专家的点评。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将围绕校本教研这一专题,交流经验、澄清问题、启发思想、明确方向、谋划未来。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未来半年内,每个实验学校都将参与申报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科共同体都要组织一次区域性的校本教研交流会;从而形成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教研格局。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将举行一次全省性的经验交流会。因此,希望每位参会的同志都能认真开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贡献智慧,通过对开题报告的分析、对兄弟学校经验的学习,梳理出本学校、本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来。
为了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并为本次会议作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省教研室各个学科的教研员陆续到实验学校做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既收集到了许多典型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对于什么是校本教研弄不清楚,汇报的内容和提交的材料与学校的工作总结没有什么区别——“校本教研成了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鉴于这种情况,以下我从课题开题和研究实施的角度讲四个问题:(PPT第2页)
1.为什么要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 2.校本教研是什么 3.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
4.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我们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重要工作并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PPT第3页)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在其“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同年12月,教育部在上海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全国确立了80余个校本教研建设基地。自此,校本教研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课改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2012年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用原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的话说,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举,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二)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研工作品质和效能的需要
近几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直把校本教研作为全室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出台了《关于申报河南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实验学校的通知》(豫基教研字[2010]20号);2012年2月公布了61所“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并出台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建设管理办法》(豫基教研字【2012】3号);2012年5月召开了全省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启动会议。
在两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对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2)缺乏有效的校本教研的交流机制,闭门造车,经验的再生能力差;(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论文、课题做了不少,但是课堂中的真正问题却没有解决;(4)部分学校工作不力,重点培育学科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基础薄弱;(5)校本教研的本土化不强,没有基于本校的资源展开;(6)缺乏专业引领,萝卜炒萝卜,研究的品质很难提升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工作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效能,2012年6月,我室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9月份,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立项课题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教教科(2012)844号],该课题被批准为重大课题。这更坚定了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实验学校为“支点”,借助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等策略构建全省校本教研网络,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水平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对探索校本教研的省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校本教研是什么?(PPT第4页)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定义,它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校本教研是扎根于学校的。它不是发生在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书斋式研究,而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扎根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实践性、参与式研究。其研究的问题在学校、研究的主体在学校、研究的重心也在学校。
第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大学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的人员也会介入其中,甚至起到重要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是辅助的作用,而一线教师和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校本教研的主角。以学校的社团活动为例,如果我们仅仅介绍学校里有哪些社团,开展了哪些活动,还算不上校本教研;只有把着力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指导社团活动的,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才称得上是校本教研。
第三,校本教研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发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正如在座的刘良华教授所说:“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属于应用性研究,它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原理性问题,而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PPT第5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分为三个层面。
(一)个体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而在我们看来,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可以说,名师无不是在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师德楷模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她教《春》这篇课文,连续3年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每次都在教学之后记录下授课的得与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的教学技艺就是这样“炼”成的。叶澜教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协作性。但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之间往往壁垒分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缺乏密切的同伴互助和有效的专业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研究证明,一项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有七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拥有强有力的、联系紧密的专业组织。医学专业有会诊制度,法学专业有合议制度,我们教师当然也不应该只做“孤独的舞者”。
(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教研可以分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等三种形式。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其实践形式包括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界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载体,其内容包括读书、读图、读人。而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形式其实就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课例研究是一个核心抓手,课题研究和阅读都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服务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本来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安排一次听评课活动,考虑时间和场地所限,最后决定在课题启动后组织专门的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希望大家在这一献计献策。
(三)区域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在区域层面推进校本教研方面,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取得了许多经验,他们在四个区建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的实验性示范性扎根学校,根据教研任务的需要探讨了校本教研的多种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些经验已经触及到了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惜的是,尽管这些成果在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全国各地的项目单位也没有真正认真彻底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成果。之后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的项目研讨会,其议题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成果的影响力。
而除了上海之外,由省级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极为少见,省级教研部门大多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管理和驱动,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功能,教研员的研究能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就此而言,我们在座的各位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一)推进思路(PPT第6页)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有力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整体的研究思路需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处理好两种关系、遵循两条研究路线、利用三种研究方法。
“把握一个抓手”指的是组织好子课题的研究。为了扩大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我们确定在总课题下设立若干子课题,本次会议提供的子课题研究题目的指南仅仅是一个提示和参考,正如我们所强调的,校本教研不是别人让我做什么研究,而是我们在教学遇到了问题,需要提供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自主确定研究的专题。子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研究任务,省教研室将会颁发结题证书。明天上午,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具体的安排。希望各个学科教研员和实验学校认真研究开题报告和课题指南,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积极申报子课题。“处理好两个关系”指的是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平衡兼顾好重点培育学科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校内研究和校际交流的关系。为了便于指导和联络,在过去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实施了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策略。每个学校确定了一个重点培育学科,这次参会的就是校长和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校的所有工作就是仅仅围绕这个学科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其他学科置于校本教研之外,那样必然会造成重点培育的孤立,“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实施重点培育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用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让重点学科成为整个实验校校本教研的急先锋和领头雁。请在座的校长、学科负责人和省教研员务必理解这一点,在立足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上所述,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因此,实验校内部自身的发展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我们学校内部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与兄弟学校联合攻关、形成合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彼此鼓励,这样在跋涉的路上才不会觉得孤独。这就是组织学科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但我们不能把组织学科共同体作为研究的目的,它只能是促进实验校建设的一种手段。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两条研究思路来,其一是实验校内部的问题解决路线,其大致思路如下:(PPT第7页)
其二是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路线,(PPT第8页)
其大致思路如下:
(二)研究方法(PPT第9页)
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已有的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入探讨校本教研的本质并确定推进的策略;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用多案例研究法实施并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PPT第10页)
1.开发出一套从省教研室到实验学校的一系列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2.利用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培育一批优秀的校本教研实验校和区域性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3.建立全省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4.形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
5.形成若干套优秀的校本教研课例集和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安排(PPT第11页)1.前期调研
这一内容我们已经按计划完成。
2.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开题报告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课题的开题报告会。议程包括:课题开题报告会;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展示;以学科组或地域为单位分组讨论研究计划;发布子课题。
预期成果:课题开题报告书;课例光盘;论文集;修订各个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计划。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2年11月30日 3.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一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原则上至少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子课题推进的。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赵阳
截止日期:2013年5月
4.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展示子课题成果、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推进的思路和方向。
预期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杨伟东
截止日期:2013年10月20日 5.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二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或子课题成果。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6.第三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各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第三次集体交流,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总结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各个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研究报告、课例集、论文 负责人:邵水潮
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 7.接受结题鉴定
任务描述:讨论并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 负责人:申宣成
截止日期:2014年4月30日
同志们,以上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着重介绍了校本教研的理论观点、发展现状及实践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安排。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必要性,希望同志们在会议之后,根据工作要求和课题研究步骤,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积极行动,深入研究,加强交流,使我省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使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实现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
谢谢大家!(PPT第12页)
学校教研工作浅谈
(2009-10-02 11:28:11)转载▼
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教研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研究课标,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活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吃透了课标,读懂了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才能得到全里面的发展,学生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可见,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它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并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依赖与教研而提升,没有好的教研,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成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学校应把教研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与教学共同发展。而当前学校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两个“认识”问题。
一、学校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
各校对教研工作认识不同,以至于各校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不同。有的对教研工作认识十分充分,深知它的重要性,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特色,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没有一个长期教研计划,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一团死水。
二、教师认识不足,是开展的关键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直接的受益者。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大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恩师只是听听课而已,有的连这也不愿意参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啃啃课本,抄抄题学生做做,其他的就没有。要讲一堂公开课,得费很大的劲。我们若不去好好学习,又怎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讲课非常精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东西。课后,老师问那位学生为什么不听讲。那位学生说:“我爸爸是你的学生,你讲的内容和所举的事例,他都做了笔记,我看他的笔记就行了。”老师哑然。这位教师尽管课讲得精彩,但他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因而算不是一个好老师。老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充电,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怎么能培养新一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以教研为新的突破口,开展好教研活动,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开展好教研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激发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要想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完善的知道来督促二胺彩虹。各校可以根据新课改,“岗位大练兵,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本校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完成。首先要确定适合本校的校本研训的内容和课题研究的课题,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其次,学校应改变评价教师的标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能单一的以教学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学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成绩短期难见成效,关键是否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新型的教师,不仅教学成绩要好,更要看他的教研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形成的教学理念。教研能力更是一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知道来保证教研工作的开展,服务于教学,把教研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展好教研工作,打造学校工作的新亮点,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的提升。
二、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
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教研氛围,在学校工作中认真落实好学校的教研计划,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为这项工作的一员—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学校教研活动中。这并不是为了学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我们正处于课改之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认真的学习、研究我们的教学,不然就会被这场革命淘汰。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教死书,这样不会有什么效果,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每位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认真的研究。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校本研训,听课评课,听课反思,教学反思,读后感,课题研究,网络交流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在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教研型教师,从而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校教研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落实好。学校要高度的重视,突出这项工作,这是开创现代学校工作的新突破点,新的亮点,是打造学校品牌的着力点,确实提升教师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第四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如下特征:
(1)中小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在中小学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无穷智慧和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学校为基地进行教学研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特征抛弃了专业研究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传统假设,赋予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可以将教师从“教学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3)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的,它不以构建宏大的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为己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致力于促使教师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最终成功地实施新课程。
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型教研(日常性教研)。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人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式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富有创意和改革精神的教案、教学设计,有个性特色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这种校本教研类型在学校中是较为普遍的——种,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2)研究型教研(专题性教研)。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专题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专题是对教学问题的提炼、升华和概括。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这种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而进行,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立研究价值,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研究专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
(3)学习型教研(提高性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型的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研究是指不针对具体课例和研究专题而开展的所有研究的总称。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校本教研如何才能“校本”
周 菲
最近,因工作需要,笔者对—线校长和教师就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教研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并熟悉,但校本教研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认同度不高、缺乏内驱力、制度不健全以及存在不良作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推进速度和推进质量,如果不解决将可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
让教师有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问题──
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是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重大阻力。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的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据调查,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25~30课时,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备课和研讨。在诸多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致使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不足。
其次,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成为好的“教书匠”,而缺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
对策──
1.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
压力过大,往往与个人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较低有关。目前,一些教师专业素养低,主要表现在:专业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相对僵化,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质量不高;校内同伴互动处于浅层次。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和思考,这是减轻压力的力量源泉,是提高自信心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鼓励教师多读书。变革源于思想,思想来自学习,校本教研要想以发现问题为开端,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屋建瓴。学习是减轻改革压力的力量源泉。
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各地产生了许多好的做法,有的学校开展了“荐书—送书—好书导读—读书报告会”活动;有的学校举行了建立“书香校园”的活动;有的制定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规划;有的举办了“读好书论坛”。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麻园岭小学刘云燕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课改实验以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教学书籍,做了四万多字的业务自学笔记,写了上百篇校长日记和管理随笔。读书是我生命的第一要义。我爱读书,因为读书,我的生活多了许多趣味。因为读书,我的感情丰富而细腻,人变得更有灵性,才思更为敏捷。”
然而,许多教师认为工作忙,腾不出时间去学习,对此,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师越是感到忙,越是要多读书。出为书读多了,他的知识丰富了,每次备课的时间就少了。”
第二,提倡用心积累。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必须经常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东西记录在笔记本中,特别是要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后形成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分析、比较、评价,把一切有关的资料都积累下来,到了一定的时候,改革效果就显露出来了,经验也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确上过很好的课,但是疏于总结,很少把它们记录下来。对成功的课和有遗憾的课都不做认真的剖析和总结,没有用心积累,所以难于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们提倡教师做有心人,用心教书育人,用心总结经验教训,只有用心,才能发展。2.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
要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教师的需求是什么。教育部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组组长顾泠沅教授在对上海青浦、宝山等八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帮助是不同的。新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多地凭借校内专家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校内专家可以代替教研员和部分专业工作者的作用。经验教师,尤其是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更多地与教研员、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关。”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普遍希望得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法方面的培训;10~20年教龄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法、如何听评课和如何组织课堂教学;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关注教法、如何听评课的同时,更加关注教育研究方法和国内外教育思想与经典理论。
这表明,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有内在需求的,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些需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加以区别对待。
3.把学校建成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使教师学会学习和研究,保持经久不衰的内在活力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是让儿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在选择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应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而不是由外部强加进来。要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最基本的是校长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够参加学习和进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及学校管理,如改善班级基准、增加教师、补充人员、给教师减负等。
我们提倡建立研究型的学校,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能力,要着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不仅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而且具备参加校本教研的能力。
给学校松绑 问题──
现有管理制度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具体表现为:
──专业引领不够。受条件制约,许多学校得不到专业引领。用教师的话说:“我们在学校层面搞研究,得不到专业引领,就好像红萝卜炒白萝卜,炒来炒去还是一盘萝卜。”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尚未建立。教研室和教研员的工作定位尚未根本改变,教研员的主要精力还在研究考试和出复习资料上。
──学校受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多、干扰多。例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调研、检查、验收、比赛、评比等,牵扯了教师和学校相当大的精力,使校长和教师不能聚精会神地搞教学和教研。
对策──
1.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校本教研离不开大学、科研机构等的专业引领。但是这些专家的数量和精力毕竟有限,而教研员在我国有十万大军,又熟悉教学一线,应该说他们是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主要力量。
因此,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定位的转变,教研员的角色转变,成为最关键的问题。要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变教研员只是研纲、考纲的“专家”为深入到教学一线帮助教师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的专家,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制度。
在转变教研员的工作思路方面,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上,像“诊断课堂教学”的活动,探索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研究、探索课堂目标落实的途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等。
另外,针对教研员的素质现状,需要抓紧做好培养和提高下作。有关部门需要制订和建立教研员的选拔标准与认证机制;建立教研员的学习、培训与考核制度。
在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方面,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导师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该区自2002年起,从高校、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学者与本区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一起担任导师,形成一支内外结合、高层次、高质量、开放型的导师团。选拔思想素质好,有进取精神,身心健康,有一定成果的中青年教师为“导师制”学员。让他们通过“导师制”培训,树立新观念,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作出新贡献。该培训采取固定导师带固定学员的方式,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课题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训。导师制培训时间为两年,共600个学时。理论学习时间一般不低于全部学时的四分之一,教改科研工作及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二分之一。培训采取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进行。
2.要减少对学校的人为干扰,使学校能聚精会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校本教研中,特别要强调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对校本教研做好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管理工作。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去实践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在广大学校生根开花,使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个学习的、研究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六课型的创立调查)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我们要求新课改每节课写反思,就象魏书生每天写日记一样,时间长了就有效果)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研讨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研讨活动(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