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改革 跨江融合发展永动力
深化改革 跨江融合发展永动力(组图)
5月12日-13日,《扬州日报》连续两天公布了扬州市级部门涉企职责、行政权力、收费项目、服务事项清单,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14整版篇幅、11万多字,丰富翔实内容的背后,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没有公开的职责一律不得行使,没有公开的行政权力一律不得运行,没有公开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费。
今年,是扬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早在去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即提出研究制订“2号文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这是我们反复酝酿、反复论证、科学决策的结果。”市委书记谢正义强调。作为全省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扬州正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方向,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推进同城同权同责,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去年6月3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将扬州列为“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赋予扬州“一市一试点”政策。这是沿江大开发十年后,江苏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顶层设计。
如何顺势而为,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治市理政,考量着主政者系统谋划城市大治理的智慧和能力。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们顺应形势变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市发改委主任范天恩说,这几年来,市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随之而来的是面积扩大、人口激增,诸多管理体制迫切呼唤新一轮的改革与调整。
2011年底,江都撤市设区,原维扬区与邗江区合并成立新的邗江区,原邗江五个乡镇划入广陵区,市区面积和人口均扩大了一倍。范天恩说:“表面上看是城区版图和人口的变化,实质上,更是各种利益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重组。如果行政管理体制跟不上,将大大影响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名城建设也将受到制约。”
市委政策研究室一位同志颇有感触地说:“原来市区有邗江、广陵、维扬三个区,邗江区2000年撤县设区以来,一直参照县级体制运作,财政、城建、社保、民生等相对独立,而市财政、城建主要管辖广陵、维扬,也执行不同的城区三区民生标准。”
采访中,城区三个区的同志不无解嘲说:“经历几次区划调整,现在我们彼此间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维扬并给了邗江,邗江五乡镇划给了广陵,不同管理体制相互交织。而江都设区后许多工作必须融入主城,客观上也要求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这,犹如一道必答题。
按照“一年厘清,三年拉平”总目标,我市重点推进市区三区社会保险、民政福利政策“同城同步同标”。近3年来,累计已投入20多亿元,基本完成了三区社会保险制度、标准和待遇等统一,社会福利、社会养老等部分民政福利政策也实现了同城同标;
推进三区行政管理“同级同权同责”,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事权、财权和行政权划分,共向广陵区下放了529项市级行政权力,使之与邗江区实现了相对等的“责权利”关系。
“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城管局局长侯承海认为。拿城管来说,原来管广陵、维扬150平方公里范围,现在要管到邗江、江都2000平方公里,完全依靠市城管局根本管不下来,也管不好。所以,城市管理要调动各个区的积极性,充分赋予他们相应权责,权力该放的,要完全放下去。
相应的,该收的也要收上来。市规划局局长刘流说:“规划属于顶层设计层面,是龙头、是统领。规划要考虑到长远、执行规划要严肃。”当然,上收并不意味着全收。她说,比如,规划用地事权要“上收”,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审查审批权限要“下放”,真正建立起分层分级、各负其责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既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也要在具体服务事项上做到让建设单位少跑腿、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出台史上首份“2号文件”,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4·18”烟花三月节开幕当天,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苏黑马集团智能电网系统项目如期开工。“这要感谢开发区提供的周到服务。”企业负责人感激地说。
“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海’,必须与企业‘同坐一条船’上。”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忠盛说。自黑马集团落户后,开发区全程帮办,从场地平整、地质勘探、环评审批、总平设计审查、施工水电申请等程序,凡是企业所想到的、所需要办理的,都由开发区配备的“项目经理”代劳了。
为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开发区还汇编国家、省、市各类扶持政策110多项,及时送政策上门,推出服务企业“四零三减”,即:企业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时限“零懈怠”,企业问题“零滞留”,企业发展“零干扰”;畅通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减时间、减费用、减程序”具体化、目标化。
2014年2月8日,扬州史上首份旨在提升服务水平,净化企业发展环境的“2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份经过市“两办”、经信委、法制办、物价局等多个部门历时大半年时间充分调研、联合论证的涉企服务文件,迅速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关注。
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介绍说:2号文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和企业界强烈关注,根本一条就是响应企业诉求,政府主动转变职能。而文件中规定的服务企业事项史无前例,涉企服务力度也是空前的。”
“2号文件”以企业面临的七大问题为切入点,共分7个部分、30条。文件提出:集中公开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清单,设立“扬州企业服务网”,统一公示部门涉企职能、公开办事流程、公布涉企政策等;建立“企业负责人约见地方领导”制度;开通企业投诉热线;依托“12345政风行风热线”,24小时受理企业投诉等。
针对企业反映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多的现象,文件突出三个字:废、放、减。文件规定:凡市本级设立和市、县(市、区)部门(含垂直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部废止;凡国家和省设立并明确标准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凡国家和省设立,由市、县(市、区)确定标准的,一律在原标准基础上削减20%。
“不越位,不干扰,不为企业发展设置人为障碍,文件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市场主体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江苏牛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群信说,规定每周一至周四为企业“安静生产日”,推行 “首违不罚”和“容期整改”制等等,“这是党委、政府尊重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执政为民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革命。”
此外,“2号文件”还规定,市财政设立1.5亿元小(微)企业信贷引导资金池,按1:5放大,撬动银行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设立80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扶持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应急专项资金,设立1.2亿元政策性担保业务资金池。市银监局局长张宗政说:“对小微、科创企业来说,这些资金无疑就是‘奶粉钱’、‘应急款’,是党委、政府施援施救的‘雪中送炭’之举。”
“扬州‘2号文件’,是政府兑现对企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评价说,“涉企收费事项是一个庞大的减法事业,每一刀砍下去都会带来审批红利的消失,意味着新企业注册、小企业做大、更活泼和更有创造力的公司和更多就业机会的出现。”
而诸多服务企业事项,比如“企业负责人约见领导制”,增设或放大信贷引导资金等行政“加法”,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我转型。刘志彪说:2号文件’,彰显了扬州改革创新的决心意志、服务发展的气度胸怀,保证了经济回归市场轨道。”
落实改革重点,推进跨江融合发展
今天,距离南京青奥会还有整整3个月时间。5月15日,市长朱民阳召开青奥会对接工作座谈会,要求全市上下抓住青奥之机,从旅游、体育、外事活动等方面全面接轨青奥会,吸引参赛官员、运动员及观众来扬,借助青奥会全面提升扬州城市影响力。
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赋予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一市一试点”政策,要求扬州从区域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七个方面全面跨江对接,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
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深入推进的大趋势,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决战决胜未来的战略取向:在加快推进沿江地区“一体两翼”融合发展的同时,着眼于南北向的纵向融合,突出加强与苏南、上海、北京以及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大力吸纳发展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扬州崛起。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
江都区: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承载着提升经济竞争力上为全市“多挑担子”,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为全市“多探路子”,在“三创三先”上为全市“多放样子”的使命。
邗江区:争当跨江融合发展的“排头兵”,面临的主要课题和首要任务是,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
位于江广融合地带的广陵新城、生态科技新城,由于坐拥连淮扬镇铁路,更是被赋予了在跨江融合发展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广陵新城是江广融合地带这一“主战场”中的“主阵地”,而生态科技新城则是跨江融合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三新”的未来,看生态科技新城!
如今,跨江融合发展的“扬州故事”不断在演绎,不断给我们创造着惊喜。
从沿江地区空间联系看,我市正加密南北向交通通道:总投资近13亿元的环邵伯湖大道先导段的开建,一下子把邵伯湖拉进了扬州城。总投资39亿元的金湾路,带动了沿湖腹地与生态科技新城、江都区的融合。总投资17.95亿元的邗江南路,连接起江阳中路与沿江高等级公路。这三条路先后开工建设,大大完善了城市“三环十纵十横两个枢纽”内部交通体系。
从与长三角空间黏合速度看,目前扬州正大力推进“长三角一小时、宁镇扬半小时”区域快速交通圈建设;加快构建“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突出区域主通道和跨江大桥建设;构建“一横一纵一联”铁路网,突出铁路的跨江联网;构建“两横两纵”航道主干网,突出航道整治提升;壮大“一港三区”长江港口群,提升内河港扬城港区发展质态。
“扬州梦,首要是高铁梦。”连淮扬镇铁路—一条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大通道,已经完成工可研报告前期工作。作为扬州未来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号工程”,今年下半年即将开工。预计五年后,在滚滚长江之上,一条“空中铁龙”将飞架南北。
此外,扬州还加快了与苏南、长三角以及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融合速度。去年6月,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刚落幕,市党政代表团就赴上海学习考察,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运作新机遇,寻找合作新空间。随后,挥师北上,与北京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扬州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
“扬州融入苏南汇聚了政府、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甚至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力量,共建、共治、共谋发展的气象,震撼人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张颢瀚说。
扬州日报记者 嵇长青
作者:嵇长青
第二篇:跨江创业联动发展心得体会
“跨江创业 联动发展”心得体会
官陡街道办事处苏 寒 根据我街道的统一安排下,近日,在街道分管领导后春雷的带领下,街道财政所和经济发展办人员对沈巷镇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学习了解并进行了“跨江创业,联动发展”大讨论,通过讨论,感受到沈巷镇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思想受到很大触动和震憾。
沈巷镇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淡水产品的生产基地。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近2.7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21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企业从业人员11000多人。沈巷工业园作为全镇工业项目的聚集区和招商引资的承载体,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1.5平方公里。园区内现有来自日本、香港、浙江、上海、江苏、湖南、芜湖等地企业29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
沈巷镇是和县、无为、含山和芜湖市三县一市交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及农产品交易中心,镇内商品丰富,市场繁荣有序,据统计,镇域内现有经商户740户,营业额19.8亿元。2005年商品交易额15.6亿元。沈巷镇已形成的粮油、蔬菜、农贸、建材、家具、竹木、生资、牲畜八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辐射周边10个县区,日客流量达5万多人次。商贸业的较为发展,据统计全镇第三产业实现产值近5亿元。
一、通过学习讨论,发展经济方面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始终把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在没有特别的资源,没有国家大项目布点,没有特殊政策倾斜的条件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
要突破口,才能不断增强经济的实力。始终坚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不放松,坚信“千道理、万道理,加大投入才是真道理”的理念,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企业改革和技术等级升级,扶优扶强,做强主体,整合有效资源,加快规模扩张来不断壮大板块经济。投入资金用于工业技改和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做大做强了主导产业,使得经济发展有了自己品牌,较快地打出了本地知名度,起到了“龙头效应”,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始终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经济起跳的新平台
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上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最亮的风景线、最大的增长点、最强的经济带。在园区建设上的做法就是“只要里子,不要面子”,关键是提高承载力,增强吸引力,抓好企业尽快入园,早投入、早产出。
集中有限财力“硬化”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投资者到已规划建设的园区内投资兴办企业,尽可能减化各项手续,并在土地征用、税收、水电增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并提出了园区企业“院墙以内的事由企业负责,院墙以外的事由政府负责”的口号,使服务贯穿于外来投资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使他们放心投资、安心生产。
(三)、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
通过构筑载体,制定政策,宽松环境,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提升经济外向度。在招商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二是创新招商方式。他们重点是开展委托代理招商。通过各大城市的安徽同乡会,委托了招商代理员,给足政策,给足权益,全权委托,提高了招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强调度。做到一个重点项目,有一个领导挂帅,有一个部门牵头,有一个部门负责。每月发布一次招商引资信息,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招商引资汇报会。四是大力实施“凤
还巢工程”。为了引凤还巢,县、乡、村坚持逢年过节向外出人员发出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派人到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向安徽籍的企业家介绍家乡的变化、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同时,每年都召开外出务工人员茶话会,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同时在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给予培育和扶持。
二、对下一步的“跨江创业,联动发展”经济发展的四点建议
通过讨论,发现不论是无为县和沈巷镇确实有许多可资借鉴和可供学习之处。我们理应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抓住重点,突破关键,努力实现“跨江产业,联动发展”的目标。
(一)、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前提。
人才优势是跨江而治的芜湖真正的优势,过去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盛誉,今天有“宜居宜游,皖江明珠”的美称。但芜湖的人才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新的时期,芜湖籍人才在回乡创业方面,和一些城市的“凤还巢”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影响的安徽籍老乡要安排与其关系亲密的人员重点联络,加深感情,鼓励回乡创业。并吸收无为县和沈巷镇大批务工人员到芜湖工作,并给与一些硬件上的扶持,比如在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域建设蓝领公寓和减低务工人员进住公寓的条件。用相对安定的住房来稳住一些流动性较大的务工人员来缓解芜湖市企业急需的务工人员。
(二)、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第一动力。
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抓项目的采集、分析、筛选、储备、发布和储备工作。主要就是抓了一批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大投入,通过大投入带动大产出。今后,我们应当继续把大项目的引入、开发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项目选择上,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坚持把国家投资导向、产业政策和芜湖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发建设一批,积极争取一批,谋划筹备一批”的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超前做好后备项目的筛选、谋划等前期工作,编好项目抓机遇。
(三)、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带动皖江两岸的新的亮点。
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文化产业提到了支柱产业的高度,是国
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求量迅速扩大,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在今后5-10年内,行业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鸠江区率先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鸠江区另一大支柱产业,规划占地约2800亩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地。以芜湖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带动无为县、沈巷镇较为薄弱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升级无为县、沈巷镇的文化产业的类型,避免无为县、沈巷镇的产业受到芜湖市文化企业的冲击而倒闭、破产。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集中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形成芜湖文化产业圈龙头地位,以打造大芜湖,大鸠江为目标,打造成为芜湖市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商业中心。
(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向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并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农村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并利用与芜湖当地的旅行社和企业社会团体宣传无为县和沈巷镇的旅游资源。
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在保证本地区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供应的前提下,用经济性和利润较高的作物替代利润较低的农作物,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第三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xx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基本环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的企业分配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实现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强化激励与约束作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资管理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劳动及相关部门只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即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指导线,个人所得税等措施,以达到指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推广年薪制,实行年薪制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其构成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类别、级别挂钩,效益工资与企业净资产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挂钩,实行年薪制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再享受企业内部工资,奖金和其他工资收入。三是试行企业员工持股制,企业在改制和增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内部员工资本,鼓励员工持股,并由工会设立员工持股会,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和运作,员工代表还可以依法进入董事会
和监事会。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完善强化企业财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监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规定,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义务、待遇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建议复议权。二是设立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直接进入董事会,通过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参与拟定公司的财务预决算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对企业大笔资金运作实行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并建立财务指标计算与确认上报过程的责任约束和资金签批的内部分级授权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审议与监管制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投资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依额度大小分别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最终决策。四是实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由各产权人代表,负责将企业的重大产权和人事变动,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及贷款担保,分配方案等对产权人资产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及时报告产权管理部门。
五、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为使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以快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放开部分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统一办事标准,为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理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实施壮大战略,培育规模企业上市运作对全区一些相近行业如乌江几家船厂、各建筑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资产授权等方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力求使这些集团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辟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必须从企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对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主营突出且经济效益较好或目前水平暂时较低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横联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重点培育引导江标集团、大吉集团、东源公司、东爵公司、泰华电子、深圳立业制药等一批优秀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展行业协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据全区企业公有资产基本退出的现实,政府职能将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这样形式和机遇面前,我区必须以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社团,提高企业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目前,全区仅成立服装行业协会、砖瓦行业协会等几家企业社团,这几家协会的成立为相关企业在加强组织间联系、提供经贸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培训、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自律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区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偏少,且运行还不够正常和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有关行业,如房地产、建材、制药、苗木、造船等行业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目标。以上是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认识,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把浦口区旱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先进的南京新市区而奋斗。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方式,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办对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基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我区也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先后经过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1、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区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分别进行了二轮机构改革,原浦口区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45个精简到38个,再由38个精简到32个,通过机构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比改革试点前共减少13个,精简幅度为28.8%。原江浦县由改革前的46个(其中:县委机构8个,县政府机构38个),通过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8个,县委、县政府机构分别为6个和32个,共减少8个,精减幅度为17.4%。2002年,根据xx和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口区、江浦县,成立新的浦口区。合并后,原浦口区委、区政府和原江浦县委、县政府共有党政机构81个,通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的浦口区区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4个(含部门管理机构),其中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和部门分别为6个和25个,区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共减少机构47个,精减幅度为58%。从而使全区的机构设置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基本目标。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量变到质变。自2000年以来,全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机构改革,在全区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轮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全区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调整为用市场机制运作,确需保留
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门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业单位,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建设精简高效党政运行体制的需要。因此,全区下一步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凡是能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的,都要充分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必须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供给的单位,严禁以罚代养。三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加强对中介组织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加快对全区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创新,行业协会要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挂靠政府部门到彻底走向社会自主发展,从政府部门主导设立走向企业自主。要割断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依赖与支撑关系,让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长期不运行的行业协会进行撤销;二是对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职能相近的行业协会进行同类合并;三是对挂靠政府各部门的行业协会进行清理、脱钩;四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相关行业成立新的行业协会。
4、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电子政务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广泛兴起,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我区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初步实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在网上进行,区政府各所属机构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最终建成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以达到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全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的素质转变,没有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转变,也就没有政府机关面貌的转变,新的行政体制也无法发挥预期的职能。当前,无论是全区经济发展,还是公共管理事项的丰富和扩展,均对全区各级公务员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对各级公务员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面临具大挑战。因此,全区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全区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和创三优活动,在各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正视差距找不足 做大规模求发展——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计经局、工商局、工商联、统计局等部门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分别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产、二产、三产等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并与部分民营企业家、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与镇街领导进行了交流。调研结束后,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与吴江、台州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我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民营经济已由过去的有益的补充转变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最亮点,对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数量明显增长。全区个体工商户2001年底为6500 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12748户,比2001年增长96.1%;民营企业2001年底为430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2491户,增长5.7倍,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68户,占总户数3%,同比增长12%;从事第二产业的597户,占总户数24%,同比增长183%;从事第三产业的1826户,占总户数73%,同比增长63%。二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2001年860万元提高到2003年2.2亿元,增长25倍;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由2001年13.9亿元提高到2003年34.7亿元,增长4.3倍,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01年86万元提高到2003年121万元,增长40.7%;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33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24户,1000万元以上的65户。现有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18家。三是贡献份额明显增加。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6.5亿元,占全区GDp的40.4%。全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3.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3%,同比增长一倍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4.9%、55.1%和55.4%。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实物投入量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8%。四是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4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的有6件,获区著名商标18件。五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4215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28.6%,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和正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规模看:以2003年为例,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82.8亿元,仅占全区73.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6 亿元,仅占全区的78.2 %。全区超亿元民营企业仅18家,占全区注册民营企业0.7%,民营企业实现产值虽占全区产值比重较高,但规模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寥寥无几。
2、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保持20%以上,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爆发式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6亿元,超过我区历年累积数。
3、从经营层次看,我区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房地产、建材、装饰材料等几个行业。据调查,我区民营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占60%,高于浙江34个百分点,从事生产制造仅占30%,从事农业的不到10%。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从事以劳务性质为主的摊点零售和餐饮服务占45%,从事商业批发、房地产、科研开发的比例很低,远低于浙江发达地区,制造业比重更是偏小。
4、从科技含量看,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
5、从社会环境看,区县一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级有关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时各有关部门也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条条框框较多,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也抓大放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位置也未摆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上述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既有政府营造环境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产生上述差距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省市加快民营经济的需要,不敢从本地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闯、大胆试,而一味要求上级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坐等上级指示。二是作风转变不够。有些部门,特别是个别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少数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积极地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谋取部门私利甚至争夺权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广东顺德、南海等县(区)级政府每年都由财政拿出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而我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引导竞争、放手发展、营造氛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区要通过三个阶段,5年的大发展,努力把浦口民营经济打造成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政策优惠最佳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俱佳的首善之区。第一阶段:实现数量的扩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500户,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实现产值达到 160亿元,上交税金达到6.12亿元。第二阶段:实现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利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三阶段:在竞争力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培育做强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全区民营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新的突破。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与已无关、小进则喜等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就大胆想,敢于试,坚决做。要抓住机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者行列、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到民营经济中来,让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释放出民营经济内在的巨大活力和潜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领导精力的倾斜、部门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的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间资本来浦口投资创业,形成聚集效应,推动我区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
2、营造环境,增强活力,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的氛围,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全民创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多方联动、社会关注、协调发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有关政策可以进一步在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该放的还要放。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生产经营、融资担保、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营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门就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要全力保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帮助民营企业排除各种干扰,严格制止三乱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产业导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业主创业的执法环境,只要未对社会形成危害和违法情节较轻的都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执法部门一般不予处罚。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强化诚信建设。
3、抓重点,在民营工业发展上求突破。要树立工业强区的新理念,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投资工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工业企业,作为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参股、控股、租赁等多种型式实行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养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补位,加强引导,在培养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体现的,政府往往通过培育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扶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面临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政府要及时补位,发挥作用,加强引导。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从浦口新区发展来看,我区还急需培养出一批能聚集资本并运作资本的实业家人才。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大批优秀人才闯市场、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以有力措施激发出有能力创业人员的创业欲望,更要培养这批人才的冒险精神,让大批民企发展人才在浦口脱颖而出。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求突破。在历年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最近,我区又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浦口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这一实施意见可以说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最优惠的政策,政策的优惠程度已经见底。一个好的政策出台
后关键靠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之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进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强劲,完全可以进入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来浦口投资创业、兴业、安居乐业。
第四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基本环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的企业分配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实现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强化激励与约束作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资管理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劳动及相关部门只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即
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指导线,个人所得税等措施,以达到指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推广年薪制,实行年薪制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其构成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类别、级别挂钩,效益工资与企业净资产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挂钩,实行年薪制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再享受企业内部工资,奖金和其他工资收入。三是试行企业员工持股制,企业在改制和增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内部员工资本,鼓励员工持股,并由工会设立员工持股会,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和运作,员工代表还可以依法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完善强化企业财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监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规定,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义务、待遇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建议复议权。二是设立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直接进入董事会,通过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参与拟定公司的财务预决算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对企业大笔资金运作实行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并建立财务指标计算与确认上报过程的责任约束和资金签批的内部分级授权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审议与监管制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投资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依额度大小分别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最终决策。四是实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由各产权人代表,负责将企业的重大产权和人事变动,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及贷款担保,分配方案等对产权人资产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及时报告产权管理部门。
五、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为使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以快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放开部分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统一办事标准,为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理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实施壮大战略,培育规模企业上市运作对全区一些相近行业如乌江几家船厂、各建筑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资产授权等方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力求使这些集团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辟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必须从企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对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主营突出且经济效益较好或目前水平暂时较低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横联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重点培育引导江标集团、大吉集团、东源公司、东爵公司、泰华电子、深圳立业制药等一批优秀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展行业协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据全区企业公有资产基本退出的现实,政府职能将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这样形式和机遇面前,我区必须以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社团,提高企业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目前,全区仅成立服装行业协会、砖瓦行业协会等几家企业社团,这几家协会的成立为相关企业在加强组织间联系、提供经贸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培训、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自律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区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偏少,且运行还不够正常和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有关行业,如房地产、建材、制药、苗木、造船等行业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目标。以上是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认识,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把浦口区旱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先进的南京新市区而奋斗。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方式,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办对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基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我区也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先后经过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1、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区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分别进行了二轮机构改革,原浦口区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45个精简到38个,再由38个精简到32个,通过机构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比改革试点前共减少13个,精简幅度为28.8%。原江浦县由改革前的46个(其中:县委机构8个,县政府机构38个),通过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8个,县委、县政府机构分别为6个和32个,共减少8个,精减幅度为17.4%。2002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口区、江浦县,成立新的浦口区。合并后,原浦口
区委、区政府和原江浦县委、县政府共有党政机构81个,通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的浦口区区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4个(含部门管理机构),其中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和部门分别为6个和25个,区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共减少机构47个,精减幅度为58%。从而使全区的机构设置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基本目标。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量变到质变。自2000年以来,全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机构改革,在全区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轮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全区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调整为用市场机制运作,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逐步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程序严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审批责任追究得到了基本落实。目前,全区现执行的行政许可项目共275项,其中审批项目113项,审核项目18项,核准项目139项,备案项目5项,与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前相比,减幅达46%。
3、行政许可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全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根据市政府和宁府法(2003)42号文件的部署,全区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的审查清理。历经2个多月的认真反复清查,最终确定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规范性文件17部,涉及行政许可项目16项,这17部规范性文件均依据法律、法规、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所制定,与上位法有关条款规定无抵触,所涉及的16项行政许可项目均为市政府以上法规、规章所立条款设定。以上清理结果已经区政府初审,待与省、市清理结果核对后向社会公布。
4、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随着2003年1月1日起,《政府采购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区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构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监管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已初步形成。政府采购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提高区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全区政府采购共组织采购183次,采购总金额2998.47万元,节约资金427.18万元,平均节约率12.5%。
5、区投资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为探索方便基层、群众和招商引资,解决全区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机制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一站服务、全程代理、并联审批、高效便捷的要求,在区经济开发区大厅设立区投资服务中心,区工商局、计经局、外经局、国土局、建设局五个部门现场办公。中心自去年6月底正式运行以来,坚持高起点建设,人性化服务,紧紧围绕规范项目审批运行程序、为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受理投资者投诉、帮助投资者协调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依据、公开收费标准、明确服务部门、明确办结时限,实行一站式和全程代理制服务。对涉及到多个行政职能审批的项目,中心在区十几个部门配置了电脑,设置了专门人员,通过网络进行并联审批,免除了投资者摸不着门,找不到人逐部门办事既费时又费力的现象。中心通过对外来投资的企业和投资者以及对区内镇街、部门热情、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化了区内投资软环境,提高了行政审批效能,极大地方便了投资企业和投资者,较好地展现了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进行。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心通过网络并联审批项目12个,在委托代理方面共办理审批项目80个,其中三资项目48个,内资项目32个。
二、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和全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相比还略显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部门行政管理理念还较落后。在我区少数部门和一些同志思想观念中,还习惯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力进行设置限制和审批,对行政管理缺少公开、透明;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的管理;习惯于直接的纵向控制而不是间接的横向协调。有的以自己的部门利益为重,在封闭的圈子里思考问题,缺乏创新意识。
2、政府职能定位不够科学、严密。全区各级党政机构经过多轮改革,虽撤并了一些机构,也精简了部分人员,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适应全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以及与WTO规则接轨的问题。职能定位的不够明确,导致一些镇街和部分政府部门在全区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出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造成某些方面转变了,某些方面没有转变;一些部门转变了,还有些部门没有转变。
3、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会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是目前还有少数区属国有集体企业、部分区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农林场圃企业没完成彻底的改制,造成政企、政事还没分开。另外,对区属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及参股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机制还没真正形成,从而使政企关系还没理顺。二是由于事业单位改制迟缓,一部分属于政府的职能还在由事业单位行使。三是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发育与成长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一部分属于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还滞留在政府手中,延缓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4、一些旧的制度和习惯做法妨碍政府职能的归位。主要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不完善考核,致使一些部门为了获得好的政绩而超越自身的行政职能,片面追求目标和硬性指标的完成,而淡化政府最基本的职能。这些制度和考核办法的缺陷导致了一些行政行为有法不依、有禁不止,阻碍了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的归位。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依法行政,转变管理理念。理念的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必须以正在开展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破除全能政府的观念,摒弃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关于政府职能的理念和认识,树立有限政府理念、行政分开理
念、诚实信用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共服务理念、便民、高效、责任理念等。政府职能从全能向主要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共安全、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转变。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具体要求全区行政机关人员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的理念,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格在为全区广大群众服务,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上,进一步增强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在行政过程中,摒弃人治观念,克服随意性的工作方法,确保自己行使的行政权力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规范运用。
2、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职能定位。推进体制创新的核心,应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进行行政管理创新。要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切实把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转变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门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业单位,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建设精简高效党政运行体制的需要。因此,全区下一步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凡是能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的,都要充分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必须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供给的单位,严禁以罚代养。三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加强对中介组织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加快对全区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创新,行业协会要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挂靠政府部门到彻底走向社会自主发展,从政府部门主导设立走向企业自主。要割断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依赖与支撑关系,让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长期不运行的行业协会进行撤销;二是对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职能相近的行业协会进行同类合并;三是对挂靠政府各部门的行业协会进行清理、脱钩;四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相关行业成立新的行业协会。
4、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电子政务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广泛兴起,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我区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初步实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在网上进行,区政府各所属机构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最终建成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以达到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全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的素质转变,没有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转变,也就没有政府机关面貌的转变,新的行政体制也无法发挥预期的职能。当前,无论是全区经济发展,还是公共管理事项的丰富和扩展,均对全区各级公务员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对各级公务员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面临具大挑战。因此,全区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全区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和创三优活动,在各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正视差距找不足 做大规模求发展——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计经局、工商局、工商联、统计局等部门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分别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产、二产、三产等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并与部分民营企业家、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与镇街领导进行了交流。调研结束后,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与吴江、台州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我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民营经济已由过去的有益的补充转变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最亮点,对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数量明显增长。全区个体工商户2001年底为6500 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12748户,比2001年增长96.1%;民营企业2001年底为430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2491户,增长5.7倍,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68户,占总户数3%,同比增长12%;从事第二产业的597户,占总户数24%,同比增长183%;从事第三产业的1826户,占总户数73%,同比增长63%。二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2001年860万元提高到2003年2.2亿元,增长25倍;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由2001年13.9亿元提高到2003年34.7亿元,增长4.3倍,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01年86万元提高到2003年121万元,增长40.7%;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33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24户,1000万元以上的65户。现有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18家。三是贡献份额明显增加。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6.5亿元,占全区GDp的40.4%。全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3.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
额的23%,同比增长一倍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4.9%、55.1%和55.4%。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实物投入量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8%。四是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4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的有6件,获区著名商标18件。五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4215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28.6%,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和正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规模看:以2003年为例,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82.8亿元,仅占全区73.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6 亿元,仅占全区的78.2 %。全区超亿元民营企业仅18家,占全区注册民营企业0.7%,民营企业实现产值虽占全区产值比重较高,但规模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寥寥无几。
2、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保持20%以上,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爆发式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6亿元,超过我区历年累积数。
3、从经营层次看,我区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房地产、建材、装饰材料等几个行业。据调查,我区民营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占60%,高于浙江34个百分点,从事生产制造仅占30%,从事农业的不到10%。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从事以劳务性质为主的摊点零售和餐饮服务占45%,从事商业批发、房地产、科研开发的比例很低,远低于浙江发达地区,制造业比重更是偏小。
4、从科技含量看,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
5、从社会环境看,区县一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级有关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时各有关部门也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条条框框较多,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也抓大放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位置也未摆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上述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既有政府营造环境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产生上述差距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省市加快民营经济的需要,不敢从本地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闯、大胆试,而一味要求上级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坐等上级指示。二是作风转变不够。有些部门,特别是个别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少数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积极地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谋取部门私利甚至争夺权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广东顺德、南海等县(区)级政府每年都由财政拿出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而我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引导竞争、放手发展、营造氛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区要通过三个阶段,5年的大发展,努力把浦口民营经济打造成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政策优惠最佳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俱佳的首善之区。第一阶段:实现数量的扩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500户,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实现产值达到 160亿元,上交税金达到6.12亿元。第二阶段:实现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利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三阶段:在竞争力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培育做强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全区民营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新的突破。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与已无关、小进则喜等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就大胆想,敢于试,坚决做。要抓住机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者行列、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到民营经济中来,让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释放出民营经济内在的巨大活力和潜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领导精力的倾斜、部门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的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间资本来浦口投资创业,形成聚集效应,推动我区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
2、营造环境,增强活力,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的氛围,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全民创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多方联动、社会关注、协调发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有关政策可以进一步在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该放的还要放。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生产经营、融资担保、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营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门就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要全力保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帮助民营企业排除各种干扰,严格制止三乱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产业导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业主创业的执法环境,只要未对社会形成危害和违法情节较轻的都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执法部门一般不予处罚。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强化诚信建设。
3、抓重点,在民营工业发展上
求突破。要树立工业强区的新理念,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投资工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工业企业,作为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参股、控股、租赁等多种型式实行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养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补位,加强引导,在培养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体现的,政府往往通过培育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扶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面临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政府要及时补位,发挥作用,加强引导。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从浦口新区发展来看,我区还急需培养出一批能聚集资本并运作资本的实业家人才。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大批优秀人才闯市场、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以有力措施激发出有能力创业人员的创业欲望,更要培养这批人才的冒险精神,让大批民企发展人才在浦口脱颖而出。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求突破。在历年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最近,我区又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浦口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这一实施意见可以说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最优惠的政策,政策的优惠程度已经见底。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后关键靠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之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进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强劲,完全可以进入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来浦口投资创业、兴业、安居乐业。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项目背景
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中明确的过长江通道,大桥建成后将和长江二桥构成武汉市新的一环线。桥址距下游长江大桥约2.0公里,距上游规划杨泗港过江通道约3.2Km,距白沙洲大桥6.3公里。正桥长3420 m,双向8车道。采用三塔悬索桥方案,主缆跨径布置为(225+2×850+225)m;引桥采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方案,基本跨径为30~35m,跨越地下道路时跨径加大为50m。该项目工程造价48.51亿元,工期48个月。
一、下列各题要求案例讨论小组必须完成:
1.作为项目经理请对该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描述,确定项目的目标要求,制定项目工
作描述表。要求目标明确、范围清晰、形式规范、易于检查。
2.结合该项目背景,先对该项目团队的上级组织结构作出假设,并基于这一假设说明
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来组建该项目团队并陈述理由。同时请描述该项目团队的主要角色及其职责。
3.针对项目工作范围,在考虑项目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分解,并编制进行时间进度控制的项目实施计划。为了实施过程中易于监控,要求使用现代项目管理所提供的方法和工具表示。
4.为了使得项目的时间进度计划按照预期计划执行,需要在资源、费用等方面给予配
套计划,请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与时间进度计划相配套的其他项目计划。
二、下列各题要求任选两题进行完成,但要求案例小组能够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实施策略:
5.分析该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人”相关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
题提出建议举措。
6.结合该项目的具体环境和特点,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要求列出风险类型、风险事件、风险来源及风险应对措施等内容。
7.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如何描述项目的进度管理过程,怎样报告项目进展状态,并制订
对项目各种计划进行控制的操作方案。
8.根据该项目特点,自行设计一套用于该项目计划与控制的文件与表格,并说明每份
文件或表格的作用及体现该项目特点的地方。
9.结合项目特点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冲突、沟通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10. 就如何进行该项目的收尾与验收工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该项目的收尾与验收具体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