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
2010-11-29 10:08:54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韦美爱,胡素英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摘要】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 53 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45% 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发生在护士,发生 原因前三位是输液注射结束拔针时、手术和抢救病人时、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锐器伤和职业暴
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半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
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
【关键词】
医务人员
锐器伤
职业暴露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常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我国
是肝炎的高发区,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由于医院特定的工作 性质,使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国家卫生部 2004 年 4 月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
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预防 HIV 感
染的警惕性,同时对具有暴露危险的医务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增强防范意识和了解防范措施。
医院职工对职业危害越来越关注,笔者就我院 53 例锐器伤和职业暴露调查追踪结果作如下报告。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 年 1 月~ 2007 年 6 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 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 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结果
2006 年 1 月~ 2007 年 6 月共收到锐器伤和职业暴露报告 53 例,其中锐器伤 46 例,7 例为
黏膜暴露。
2.1 锐器伤与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
见表 1。表 1 53 例锐器伤与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
2.2 锐器伤与职业暴露人员工作年限
见表 2。
2.3 锐器伤与职业暴露原因
见表 3。
2.4 刺伤锐器种类 依次为输液头皮针 20 例
(43.48%),注射针 14 例
(30.43%),血糖仪针头 4 例
(8.70%),缝合针 3 例
(6.52%),手术刀片 3 例
(6.52%),玻璃划伤 2 例
(4.35%)。
2.5 锐器污染情况
HBV 阳性 14 例,HIV 初筛阳性 8 例(最后确诊阳性 1 例),HCV 阳性 2 例,HCV 阳性合并梅毒 2 例,未发现血源性传染病 17 例,未做检查 10 例。
2.6 处理后追踪观察结果
例锐器伤和职业暴露患者受伤后 1 周、3 个月、6 个月追踪检查
乙肝两对半、血检五项,均为阴性。表 2 53 例锐器伤与职业暴露人员工作年限表 3 53 例锐器伤
与职业暴露原因原因分析
3.1 医生和护士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护士是发生针刺及感染经血源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 群体 [1]。本次调查发现护士是医院锐器伤最多的工种,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这与锐器接 触率有关,护士承担各种注射、整理利器等工作。其次是医生,在医院,医生和护士是维持医院
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管理部门在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学习标准 预防知识、监测职业暴露人群时,应重点关注医生和护士。
锐器伤高发生率在低年资职工,发生 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
3.2 针刺和锐器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
职业暴露包括经皮损伤暴露和黏膜接触暴露
两种,其中又以经皮损伤暴露为多。本次调查显示,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皮肤、黏膜接触暴 露 7 例,针刺和锐器伤 46 例。这一结果与国内针刺伤发生率报道 [2] 一致。表 3 显示,医护人员
发生职业暴露时正在执行的操作多与针头和锐器有关,大多是在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
等锐器刺伤。其原因除工作忙、不小心、操作不规范外,还与处理锐器环节不合理、不使用防护
设备有关。因此,如何科学地调配和应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医院相关领导的重视和介入是关键。
3.3 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协
本次调查锐器污染情况发现,超过一半确 定为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有些患者出于保护自已的隐私权而拒绝检测,无法确认其感染状况,难以采取针对的预防治疗措施,对暴露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本次调查追踪观察结果 53 例暴
露者目前暂未发现被感染现象,但有些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潜伏期数年,对发生暴露者的心理影响 有时是长期的,甚至影响到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承
担相关的治疗检查费用,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范
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目
前,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3],不同层次 的医务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育培训应具有针对性。
4.2 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锐器伤的重要环节 锐器伤虽然不可完全避免,但有 62% ~ 80% 是
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预防的 [4]。推广 “
标准预防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 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遵守安全操作和指引。科
室应备足防护用品,包括眼罩、口罩、手套、隔离衣等,操作时做好防护。
4.3 暴露后处理
所有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均按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 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中的职业暴露处理措施进行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
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果有伤口,在伤口四周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然后再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再以 75% 酒精或 0.5% 碘伏消毒创面。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病
人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对于受 HBV 污染的锐器伤者,接
受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被 HIV 污染针头刺伤者,应及时向 HIV 职业暴露安全药品 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必要性方案。
4.4 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
锐器伤多发生在操作后的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 过的针头的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针器收集盒时、回套针帽等,为避免针刺伤的发 生,护士在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及时放入密闭式的锐器收集器,严禁回套 针帽操作,强制性要求使用锐器收集盒。
尽管防护用品及锐器箱等是成本性支出耗材,但使用这
些产品可增加安全性,科室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与发生 1 例导致血源性感染疾病职业暴露所致的
人力财力损失相比,使用安全产品的花费要少得多。
4.5 建立预防体系
常规对新职工进行上岗前体检,并做好疫苗接种。在职职工定期体检,除 HBsAg 阳性及抗-HBs 阳性外,其他医务人员按计划进行常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高员工的
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
4.6 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管理体制
医院根据相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锐器伤和职业 暴露的报告、处理、跟踪及反馈制度,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职业暴露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发生
锐器伤后应立即做紧急处理,填写锐器伤登记表,报告感染管理科,查找病人资料和尽可能收集 病人血液标本并检测,根据锐器种类、污染状况、受伤程度以及伤者自身免疫状况等进行针对性 的预防治疗并追踪观察至少 6 个月,锐器伤档案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统一管理。
第二篇: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
科室: 姓 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我院HIV抗体追踪监测方案:(以医生开出的检验单为准)()
A、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 B、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12个月进行 C、于暴露后的0、8、12、24周及12个月进行 D、于暴露后的0、4、6、8周及3个月进行
2、职业暴露后,我院梅毒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2、8周进行 B、于暴露后的4、8、24周进行 C、于暴露后的8、16、32周进行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进行
3、职业暴露后,我院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4、8、12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4、6、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4、职业暴露后,我院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1、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5、暴露情况可按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其中重度是指:()A、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B、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C、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D、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6、预防性用药的原则:()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用
7、预防性用药方案中基本用药程序一般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天” A、14 B、28 C、35 D、42
8、职业暴露的实验室结果,需由检验人员先告知()记,再由()告知()A、院感科;院感科;暴露者 B、暴露者;暴露者;院感科 C、暴露者;院感科;暴露者 D、院感科;暴露者;院感科
9、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有:()
A、洗手与手消毒 B、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穿长工作服
C、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利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需要再套针帽。D、以上均是
10、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A、计划免疫 B、空气传播预防,采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喷雾等空气消毒: C、飞沫传播预防、接触预防、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D、以上均是
11、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1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13、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
A.外源性医院感染 B.内源性医院感染 C.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D.交叉感染
1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的最高时限为()A.12小时内 B.24小时内 C.48小时内 D.7日内
15、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
A 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包括()
A、口罩 B、帽子 C、防护衣 D、眼罩 E、手套
3、下面带有锐器伤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有:()
A、自毁式注射器 B、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 C、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 D、普通注射器
4、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A、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伏进行消毒 D、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5、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
A、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6、体液包括:()
A、胸腔液 B、羊水 C、心包液 D、阴道分泌物 E、脑脊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锐器伤是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盒盛满整个锐器盒的三分之二时,应及时处理。()
3、当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当立即向近心端局部挤压伤口,以减少伤口污染。()
4、锐器伤的预防: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5、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6、伴有锐器的操作中,光线要充足。()
7、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无针输液系统的使用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8、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接锐器者,柄端朝向传递者。或使用传递容器。()
9、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
10、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则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如止血钳。()
四、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0分)
1.艾滋病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______。
3、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_________,柄端朝向_________,或使用传递容器。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的锐器械盒。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_______ 或者_______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_______冲洗干净。
6、我国输血后的肝炎最常见的是_______。
7、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________或被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________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答案
科室: 姓 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我院HIV抗体追踪监测方案:(以医生开出的检验单为准)(A)
A、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 B、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12个月进行 C、于暴露后的0、8、12、24周及12个月进行 D、于暴露后的0、4、6、8周及3个月进行
2、职业暴露后,我院梅毒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2、8周进行 B、于暴露后的4、8、24周进行 C、于暴露后的8、16、32周进行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进行
3、职业暴露后,我院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4、8、12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4、6、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4、职业暴露后,我院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1、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5、暴露情况可按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其中重度是指:(B)A、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B、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C、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D、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6、预防性用药的原则:(D)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用
7、预防性用药方案中基本用药程序一般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B)天” A、14 B、28 C、35 D、42
8、职业暴露的实验室结果,需由检验人员先告知(A)进行登记,再由()告知()A、院感科;院感科;暴露者 B、暴露者;暴露者;院感科 C、暴露者;院感科;暴露者 D、院感科;暴露者;院感科
9、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有:(D)
A、洗手与手消毒 B、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穿长工作服
C、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利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需要再套针帽。D、以上均是
10、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D)
A、计划免疫 B、空气传播预防,采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喷雾等空气消毒: C、飞沫传播预防、接触预防、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D、以上均是
11、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A)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1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B)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13、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C)
A.外源性医院感染 B.内源性医院感染 C.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D.交叉感染
1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的最高时限为(D)A.12小时内 B.24小时内 C.48小时内 D.7日内
15、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ABCD)
A 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 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 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包括(ABCDE)
A、口罩 B、帽子 C、防护衣 D、眼罩 E、手套
3、下面带有锐器伤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有:(ABC)
A、自毁式注射器 B、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 C、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 D、普通注射器
4、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BCD)A、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伏进行消毒 D、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5、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ABCD)
A、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6、体液包括:(ABCDE)
A、胸腔液 B、羊水 C、心包液 D、阴道分泌物 E、脑脊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锐器伤是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盒盛满整个锐器盒的三分之二时,应及时处理。(√)
3、当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当立即向近心端局部挤压伤口,以减少伤口污染。(×)
4、锐器伤的预防: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5、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6、伴有锐器的操作中,光线要充足。(√)
7、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无针输液系统的使用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8、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接锐器者,柄端朝向传递者。或使用传递容器。(×)
9、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
10、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则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如止血钳。(√)
四、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0分)
1.艾滋病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血液传播 垂直传播 性传播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_____。(双层手套)
3、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_____,柄端朝向_____,或使用传递容器。(接锐器操作者 传递者)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的锐器械盒。(耐刺、防渗漏)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_____ 或者_____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_____冲洗干净。(75%乙醇)(0.5% 碘伏)(生理盐水)
6、我国输血后的肝炎最常见的是_____。(丙肝)
7、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______或被病人的______、______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______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病毒感染者)(血液)(体液)(细菌)
第三篇:锐器伤、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线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 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
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 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㈠ 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㈡
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上海装置的锐器)。
㈢
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果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件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 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㈣
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 被手术刀伤害。
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 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 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
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
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
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㈠
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 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㈡
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㈢
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合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视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㈣
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㈤
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㈥
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㈦
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 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 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沖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
⑴
改善人机功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⑵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⑶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⑷
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⑸
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⑹
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⑺
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⑻
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砖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
一、PPE穿着顺序
1、穿着由普通隔离衣的PPE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 ⑵
⑶
⑷
⑸ 戴口罩;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 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⑺
戴手套(压住袖口)。
2、穿着有防护服(连体衣)的PPE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 ⑵
戴口罩;
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⑷
穿防护服: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裤子,穿着长筒套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防护帽子,拉上拉链;; ⑸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手套(压住袖口)。
二、PPE脱卸顺序
1、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PPE顺序;
⑴
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⑵
脱卸手套;
⑶
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⑷
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双手胸前交叉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 ⑸
脱卸帽子(一示指伸入帽子内,摘除帽子); ⑹
脱卸鞋套; ⑺
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⑻
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 ⑼
手部卫生(可先洗手,再含醇手消毒剂擦手);
三、注意事项
1、口罩是医务人员预防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疾病中最重要的PPE,应切记口罩始终是第 一个穿戴,最后一个脱卸的PPE。口罩应在认为自己已处于安全的地方脱卸。
2、PPE脱卸应切记动作轻柔、熟练;防止污染自身与环境物体表面;严禁无个人防护的人 员在场。
3、脱卸的PPE,应根据是否回收复用,分类分容器(污染袋)收集。
4、相关人员应进行PPE正确选用与穿脱顺序的岗前培训。
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安全原则
1、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2、应通过选用无针输液系统,如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3、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尽可能隔绝医务人员与锐器的接触。
4、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5、医院应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记录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种。⑴
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 ⑵
锐器伤发生的部门或场所; ⑶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6、每年应对使用的安全器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种。
⑴
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 ⑵
安全器械的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地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安全注射
含义: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现安全注射的措施
1、改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行为,降低过度注射,保障注射安全。
国家制定改善注射行为的战略目标、安全操作规程和最低卫生服务标准,促进安全技术 和合理注射的应用(建议制定口服药导则),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如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者,应鼓励其使用口服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充分消毒的设备进行注射,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注射培训,并建立监督机制。
2、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
用人单位禁止未经充分消毒灭菌的注射器与针具的重复使用,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场所持续、充分地提供注射设备和传染控制装置,包括安全盒。免疫注射时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具。
3、损伤性废物管理
用人单位开展有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损伤性废物管理,减少因针刺造成的伤害,包括 制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针,评估废物管理体系,选择并实施适宜的废物处理系统,制定废物管理制度,对废物处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废物处理监督制度。
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使用防穿刺和防液体渗漏容器,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关闭、密封和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一、局部处理措施
(一)锐器伤
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二)黏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职业暴露个人案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主管部门。
三、评估与预防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
3、患者HbsAg(+):
⑴
医务人员抗—HBs<10m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ug)。⑵
医务人员抗—HBs<10m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⑶
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5、患者抗—HC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与防护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HIV。
6、患者TPPA(+):
⑴
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万U,单次肌注。
⑵
青霉素过敏:多西环数(强力霉素)100㎎,2次/d,连用14天;或四环素500㎎,4次/d,口服,连用14天;头孢曲松钠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耐药报道。
四、随访和咨询
1、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第四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与防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
1、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或用洗必泰、碘伏消毒伤口。
2、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明确病原以确立需要接受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确保在第六周、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接受跟踪检测。应常规对毒性的症状和表现进行监测,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他人,直到跟踪检测全部完成。
3、以文件的形式对事故进行详细记录,其内容包括锐器刺伤的名称、型号、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进程,跟踪调查结果,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4、若病原不明确或病原已确诊为HIV、HBV、HCV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条例采取预防措施,若病原是HIV,被刺伤者应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若病原是丙肝咨询专家采取有效措施。
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10毫克、5毫克、5毫克(0、1、6间隔)。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报告及处理制度
医务, 职业, 制度, 暴露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发生不明原因肺炎、HIV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应给予随访和咨询。
2、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水和清水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75%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
3、对暴露者的处理
(1)不明原因肺炎,HIV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2)对所有暴露者均应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下一步预防或治疗方案。
(3)HIV暴露者如需药物预防应于24小时内开始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暴露者应于暴露后0周、6周、12周、6月、12月进行血液检查。
(4)HBV暴露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记物检查,阴性者按0月、1月、6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
第五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与防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与防范
一、预防感染的紧急处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治疗过程中接触到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血清后应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浓度为5%/L(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
②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强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由科室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经批准后在6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医院员工在工作中不慎外伤,应立即转相关科室进行伤口处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支(1500U)。
3、医院员工如在医院公共食堂就餐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转肠道门诊诊治;如群体发生消化道症状,应查明原因,切断传播途径。
4、医院员工如出现发热(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检查血常规、胸片或透视,如不能确诊,需转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群体发病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分离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有利治疗。
5、诊断为传染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上报。
二、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报告和登记
1、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应于2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医疗锐器伤报告记录单》
2、登记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损伤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详细通信地址,包括亲属的姓名及详细通信地址;损伤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监测及随访情况。
3、医院感染管理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