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一.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1.伤口紧急处理 2.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3.用流动水冲洗 4.安尔碘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三. 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2.登记锐器伤表格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预防保健科 3防保科立即通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四.随访
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防保科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免费化验单、疫苗(乙肝疫苗,防保科开具证明到医院药房领取)、药物(由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AZT、拉米夫定、双汰芝、茚地那韦)。2.追踪和随访:保健科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保健科和感染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五.伤口评估
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1.病人为HBsA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 GPT, HBsAG, anti-HBs, anti-HBc 2.病人为HCV抗原(+)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3.病人为HIV抗体(+)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第二篇:医务人员锐器伤、针刺伤处理措施(小编推荐)
医务人员锐器伤、针刺伤处理措施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局部的血液。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视伤者的情况采取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或乙肝疫苗。
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周-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献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第三篇: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
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
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
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
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 名
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
阻断感染的措施;
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
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
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
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
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第四篇: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
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名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
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
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第五篇: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HIV﹑HBV﹑HCV的预防和处理制度
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
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名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
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
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职业暴露上报及紧急处理流程
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通知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
(4小时内报告)、以上科室评估、处理、登记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 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 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用消毒液
消毒,必要时消毒后包扎
查病人HBV、HCV等其他传染病化验报告情况
化验(—)不做处理
化验(+)根据各疾病要求
如无化验,根据高度怀疑病种需抽血
化验后再做处理
预防用药
化验结果(+)
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
注:
1.患者如系HIV(+)、HCV(+)或疑似HIV(+)者,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处理并跟踪。
2.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督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记录相关事项。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