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摘要: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迄今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微观领域干预过多,不利于运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及其转变的必要性、主要内容、转变策略及突进做一些浅层次的论述。关键词:
政府职能 转变 中国特色 经济全球化 政企关系
正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理,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发挥作用。这就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如何定位的问题,毕竟这是充分实现民族利益,维护经济主权,强国富民的大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概念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职责、作用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对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政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其职责不是由自己规定的,政府应该管什幺,不应该管什幺,取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
政府职能转变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突变式:即政府职能由于国家政治性质的改变而在短暂的时期内从性质、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国家发生政变或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国家政治性质改变,或者发生类似前苏联的激进式政治革命。第二,阵变式:指政府职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局部性飞突变式转变。当代中国行政职能转变多属这种模式。第三,渐变式:即因应管理环境和管理条件的变化,行政职能在局部范围呃逆做出细微的调整。这种调整存在于政府职能活动的所有过程中。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性质国家的政府,其基本职能均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并不意味其它职能的消失和不重要,处于职能体系重心地位的职能既不能取代其它职能,也不等于全部职能。其它处于职能结构非重心地位的职能,虽退居次要位置,但仍然与处于职能结构重心地位的职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处于重心地位的职能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职能体系,共同行使其职责,而不是这些职能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政府职能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政治职能就主要转向调节好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维护政治安定,为经济发展争取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政治体制改革认识的逐渐深化。中国政府针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改革,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对微观领域的干预过多。
当前我国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这种双重身份使政府承担了大量的本来应由企业来完成的经济建设智能。从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运行状况来看,越位、缺位、错位以及由此导致管理效益低下的现象仍然突出。而“三位”问题不解决,政府就无法在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前应付自如。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建立和法则的初始阶段,因而,职能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或者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现行政府职能及运作方式仍带有较明显的传统公共行政所突出强调的“特殊集团”意志、行政活动以行政主体的规则为导向、直接维护统治的工具性和对上级负责的色彩。如在行政许可汇总表现为行政性审批森严,范围过于宽泛,主观性、随意性很大,这与WTO规则所要求的透明度等原则是大相近庭的。
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等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1)规范、监督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2)政府对围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3)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4)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5)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6)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可见继续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有它的意义所在:(1)有助于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整体效能;(2)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系,这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3)有助于理顺政府管理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克服官僚主义,增强政府管理的生机和活力。
四、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职能重心从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以及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升华的结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政府职能重心转向为市场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履行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责。因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轴心展开和确立的。首先,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为市场发育、运行创设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营造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硬环境。其次,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要为市场经济提供政策、制度、法规及包括政府效率在内的软环境。第三,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弥补市场缺陷,防止市场失灵,引导经济平稳、协调地发展。概言之,政府的经济职能要转变,社会职能要加强,服务职能要强化。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与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相应,政府职能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从旧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还给企业;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行政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应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的任务。所谓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活动,借助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经济生活。
政府职能重心和职能方式转变要通过职能关系调节的途径来实现,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事,以及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涉及到职责、权限、结构等。结合我国职能转变的实际,在职能关系调整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是着重要解决好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其总的要求是:清理职能、调整结构;下放权力,理顺关系;微观放开搞活,宏观调控服务。
首先,要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其基本的方向是权力下放。权力是职能的保证,职能是权力的落实。旧体制下权力格局的特征是各种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构架。一方面,地方与下级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难以发挥,另一方面,中央集宏观与微观管理于一身,不仅陷入繁重的微观事务而削弱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因信息易失真、不及时带来决策失误。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职能关系的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保持政令统一,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之有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此外,在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关系中,要把属于社会的权力还给社会,国家和政府对社会集中、全面控制的范围缩小了,“体制外”的空间增大了,才有助于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其次,理顺政企关系。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政企不分有其存在的深刻原因,这就是原有的国有制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在单一的国有制形式下,政府作为国有资本财产所有者的代表(委托人),它赋有监督资产的使用和处置,防止经营者和劳动者(代理人)损害资本利益的行为发生,保证资本增殖的使命,而不能对企业撒手不管,否则就是失职。但是政府管企业又会导致权力滥用和低效率发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政企分开问题,政府不再管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按市场法则的硬性预算约束,而不是靠外在的政府的软约束运转。政企分开的关键性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也就是说,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否则所有权虚置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国有制形式与公有制为主导并不矛盾。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国家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在企业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必自己去直接经营企业,去抓生产,搞流通,政企不分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政府也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因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育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也是政府促进自身职能转变的重要职责。
第三,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合理配置政府职能体系。依据政府职能重心转变的要求,对职能进行分解与分析,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克服职能不清、职能交叉、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弊端。
五、结束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的国家,加入WTO后,按照严格的时间表兑现开放市场与修改有关规则的承诺,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将最终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兴杰,朱生伟.公共行政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洁.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J].新疆大学学报.2009.11 [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4]周春明.经济全球化浪潮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 [5] 刘熙瑞.服务性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 [6]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二篇:政府职能转变
对南京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思考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3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不仅使原来高度集中僵化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明显的甚至带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至关重要。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的重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干预企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观。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多数得到了落实,但普遍到位不足,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在或明或暗地侵犯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翻牌公司继续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而通过项目审批,能源、运输和重要物资的分配,以及人事任命等方面进行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将政府部门的意志强加给企业的现象仍没有清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社会”的局面改变不大,企业的社会负担仍然较重。
其次,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不规范。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职能不规范,不该管的事仍在管,该管的没有管好,政府效率仍较低;政府的权力不规范,如前所说仍在干预企业的自主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不规范。目前,我国政府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社会就业、企业破产等。不必要的责任义务过多,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效率。
第三,政府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行政机构臃肿膨胀是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疾患,并引发了管理效率低下、行政经费高涨、行政职能交叉、行政指令紊乱等现象,还造成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和行政干预过多等结果,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新体制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机构臃肿和膨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严重阻碍。
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中国要使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问题。而南京政府对此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转型发展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建设依法治理、务实勤政、运转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取得了积极成效。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一是大力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本着突出重点、上下衔接、因地制宜、平稳推进的原则,做好机构改革工作。机构改革突出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明确政府各部门促进科学发展的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要求,整合职能相近部门,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本次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26个,实际减少9个局级机构,增设了市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府部门由原来的42个减少到38个,同时还积极推进区县政府机构、镇街机构改革。
二是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按照机构改革后重新确定的职能,调整确认权力事项,对市政府部门的2899项行政权力、区县政府及其部门的1.4万项行政权力,逐项进行了主体、事项、流程的确认及转移行使,重新编制外部流程、内部流程,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经过清理,市级权力事项减少为2113 项,减少27%。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及时清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机构改革后,南京市根据国家、省要求,在市区两级开展文件清理。纳入市级清理的规章97件、规范性文件407件。经清理废止111件,占文件总数的22%;修改95件,占保留文件总数的24%,清理结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向社会正式公布。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在民生重点领域推行各项积极有效的政策,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如,继续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民创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核准、投资者出资方式和经营场所限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社保总量增长10%以上;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国家和省政策的对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按计划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租赁房和人才公寓。
五是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通过网络、媒体公开。2010年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61场,市政府网站发布信息69241条,市政府部门发布信息11803条,区县政府发布信息4966条。年终政府工作接受服务对象的大检阅和监督,市政府质监、药监、住建委等10个重点部门工作向服务对象述职,人民群众走进电视台直播现场,与重点工作部门面对面交流。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还与媒体联动开辟多个节目、专栏,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
六是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2010年8月,全国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后,南京市研究制订《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四年行动计划》,计划以2014年承办第二届青奥会为时间节点,用四年时间,把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注重依法行政考核,每年根据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对市级机关和区县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修改,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调整考核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立法服务发展的导向,坚持突出实现民意充分博弈,探索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的政府立法机制。在文件管理方面,以健全完善文件管理制度体系为重点,起草了《南京市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南京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方案》制定了文件审查备案工作规范,积极推进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执法规范化创优活动,突出强化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探索制定《南京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和《南京市行政执法协管人员管理办法》,推进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建立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体系。在行政复议创新方面,南京市正积极启动集中行政复议权和行政复议委员会筹建工作。
三、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南京市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对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二是部门职能交叉产生矛盾。南京市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管理轻服务、政务公开缺乏力度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比较突出,也说明科学划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在实践中显得犹为重要。
三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与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无法脱离某些原本应由社会自主管理的领域,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
四是旧的管理模式未摆脱。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惯性运作,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不能进行科学明确的规范,因此实际上在很多领域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职能转变的效果。
五是政府部门权力配置不尽合理。政府职能履行需要制度体系、财力资源、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等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的支撑。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因此以优化权力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确立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的制度框架十分必要。
面对这些问题,南京从其实际出发,借鉴外地经验,整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多年来,南京市以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南京市法治政府四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下一阶段要在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固化已有机构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理顺行政职能,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整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
第三篇: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为;有力促进了政府管理创新,从而实现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从而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
第四篇:政府职能转变
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诸多客观因素。一是乡镇苏木债务沉重,财政困难。乡镇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乡镇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机构改革后,随着乡镇的合并,债务问题进一步凸显,少则几_t万,多则几百万,有的甚至达到上千万。农业税取消后,从现有苏木乡镇实际和地方财力来看。苏木乡镇的正常运转已经有不少困难,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债务。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苏木乡镇行政能力的一个严重问题二是部分县乡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机构改革后.由于乡镇撤并,科级干部重新安置和一般干部分流,乡镇苏术普遍存在着行政空编缺岗问题,有的地方只能用事业单位的人员顶岗。另外,一些民族苏木乡镇民族十部缺乏,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与行政缺编相比,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更加严重。由于在改革中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改革中竞聘到别的岗位,有些享受政策提前离岗,而专业服务单位又受到编制和经费的限制.无法吸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各地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甚至出现“懂行不在岗、在岗不懂行”现象.技术服务出现断层。几点对策与建议壤黪蔫菱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职能关系。目前有关乡镇苏木政府的职能界定已经明确,机构设置也基本合理。要真正落实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关系,优化乡镇苏术政府的行政生态环境。要切实理Ⅲ页乡镇苏木与旗县的关系.科学界定和明确乡镇苏木的权利和责任、事权和财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条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乡镇苏木政府组织的自主性:要加快县级政府改革,推动县级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变,改变县级政府工作方式,切实按照法规明确的上下职责推进各项工作,保障苏木乡镇依法履行职能:要支持和推动农村牧区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经济合作类组织、社会服务类组织的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乡镇苏木政府职能转移创造条件。
2、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广大乡镇干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尽快实现乡镇职能方式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行政推动型向引导示范型、由指挥型向协调型转变。各地应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从制度上减少办事程序和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为农牧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消灭服务盲区。
3、加大对苏木乡镇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化解苏木乡镇债务,保障基层工作正常运行。一定的财政能力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乡镇苏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应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县乡财税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苏木政府的财政能力;要根据改革后乡镇苏木行政范围扩大、工作量加大和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办公生活条件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测算核定苏木乡镇财政需求,加大对苏木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保障苏木乡镇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苏木乡镇债务问题久的不利影响.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苏木乡镇债务的逐步有序化解。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要统筹安排、合理调整旗县政府机关及乡镇政府机关人员.尽快解决因乡镇改革人员向旗县流动而造成的乡镇空编、旗县超编的问题,解决部分乡镇政府缺员的问题。在基层干部队伍的配置上要特别重视补充民族干部,以解决民族干部缺乏带来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对苏木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提高技能、掌握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另外,要尽快补充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事业单位.以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口
1、旗县乡镇苏木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差
由于兴安盟经济发展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虽有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撑,但只能保证低水平运转,保了人员工资,却没有钱办事,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运作,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机构改革人员分流难
乡镇苏木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成为第一大难事。其一因兴安盟经济欠发达,观念陈旧,分流人员很难找到出路,又不能简单推出去不管,因此势必造成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这更加剧了财政困难;其二是正是因为财政困难,对分流人员无法进行一次性补偿,使被分流人员不愿意走,人名长期挂在花名册上,拿着补助金,形成了慢性不治综合症。
3、乡村集体债务化解难
虽然近年来各地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而大多数债务成为呆死账,不靠外力无以化解。债务问题又是困扰各级干部群众的一大难题,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4、教育布局调整进展缓慢
兴安盟有些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上经济困难,基础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校并点的进程。已经撤并的学校,由于都地处偏远,形成国有资产变现难,许多地区因缺少制度制约,造成了资产流失。
5、国有农牧场改革相对滞后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有农牧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因此欠下了历史债务。目前的农牧场仍然承担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步履蹒跚,如不加快改革势必影响其今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解决之:
第五篇:行政管理论文——浅谈政府职能的转变
XXXXXXX 电 视 大 学
本 科 论 文
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学 号:
姓 名:XXXXXX 专 业:行政管理
2015年4月
目 录
内 容 摘 要.................................................................3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与问题................................................3
(一)政府职能过多而效率低下.............................................4
(二)政府机构庞大而行政能力不足.........................................4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新型政府应当注意的问题................................4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4
(二)建立责任政府,推动政府依法行政.....................................5
(三)建立诚信型政府,推动诚信建设.......................................5
(四)建立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6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与方向................................................7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7
1、战略引导职能......................................................7
2、平衡协调职能......................................................7
3、保护职能..........................................................7
(二)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8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8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向................8
(三)分化部分政府行政职能...............................................8
1、以事务性质划分政府职能............................................8
2、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8
(四)转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9 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本篇论文着重论证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通过对政府职能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该文建议,为了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应首先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此,又进一步论述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文论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通过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进程,进一步调整、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进行政管理模式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本文提出几点启示。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由于政府职能滞后所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以及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部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责任型、诚信型、透明新型政府。第三部分:从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弱化政府微观管理,分化政府行政职能以及转化政府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和方向。
关键词: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改革 职能界定 模式 方向
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我国“入世”承诺的基本条件是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开放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不具有企业的属性,不能成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都要转变职能,规范行为,遵守规则。一些与世贸组织不符合或矛盾的法规、政策都将清理调整,有的要废除;现行的一些调控手段,有的会逐步失效,有的将会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职能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导致行政手续繁杂,效率低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与问题
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与方向,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向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经济化和社会化愈来愈突出,但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和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全能型政府职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自身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成为引发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等一系列负面效应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政府职能过多而效率低下
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体现为全能型政府特征。一方面,政府机构集中了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职能,其结果是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承担了太多的本不属于政府的职能,使政府执行自身职能的能力─—诸如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等一一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受任何限制的干预,必然造成的结果是“官本位”,行政权力垄断一切资源配置、交换、分配、权力在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再分配中起决定作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加上法制化的行政体制不健全,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扭曲变形,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机构庞大而行政能力不足
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载体,政府职能的实现由相应的机构来完成,政府机构的设置构成的科学性,对政府充分履行职能、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过多,机构设置不规范,必然形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加之行政机构单位化,导致政府机构庞大而行政能力不足。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新型政府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管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文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了自运行以来的第八次大规模审批提速,在去年提速24.67%的基础上,总承诺时限又压缩了15.03%。同时,畅通绿色通道,扩大网上审批。上半年共有204个项目进入绿色通道,网上审批率达到37.7%。现在,每一个区镇、机关部门和单位都自加压力,以企业所需、民生所急为提升服务的空间,改进工作作风,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创新便利化服务方式,坚持能办则办、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推行异地就医结算模式,为在省内推广进行了有益探索;科技局在国内率先对台资企业开放科技项目及进行经费支持,助台企转型,创新服务典型不断涌现,“亲商、安商、富商”,“亲民、爱民、为民”,“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全过程、专业化、高绩效”的服务理念得以传承和发扬,“三个敢于”、“三个竭尽”已成为孝感服务的金字招牌。
(二)建立责任政府,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截责任,重视行使权利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依法行政作为原则,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通过制度建设,使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和运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好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做到有权有责、接受监督、违法必究、侵权赔偿。
(三)建立诚信型政府,推动诚信建设
市场经济师信用经济,与此相对应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是一种信用机制。政府的信用不仅表现为法律的尊重和保护,也表现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托付于它。政府的信用的危机也是其合法性的危机,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崩溃。政府信用机制的建立,除了依赖法律建设好道德约束之外,必要的制度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制度建设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一是否透明,是否有助于社会公众的监督,缺乏制约的制度是危险的。二是否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政府权威行使的合理性。三是这种制度是否有弹性,是否具有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僵化的制度限制政府效能的发挥。
“讲效能”,就是要坚决解决好五种“机关病”。要敢于动真碰硬,坚决治“懒”、治“庸”、治“推”、治“拖”、治“贪”。要树立“凭实绩用人、无功便是过”的理念,让那些不想干事、不干实事、干不成事的人没有市场、没有位子。要坚决反对推诿扯皮的不良作风,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守廉洁自律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
“树品牌”,就是要全力塑造“效能苏州”的良好形象。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政务效能工程”,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本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入开展规范政务行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增强政务透明度和公信力。大力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
(四)建立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透明政府充分体现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要求政府重大决策和制定政策的过程和程序公开,及时披露与政策相关的必要信息,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同时,政府所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要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这样政府机关的绝大部分活动,立法、执法、提供资讯、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信息都将向全体公民开放,供全体公民使用。只要公民有这方面的需求,政府机关就有义务提供;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也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建设透明政府不仅提高了政策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实现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有利于执法规范性和程序化,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各区镇和各部门按照《条例》的规定,履行各项职责,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转入日常化、长效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是实行网上公开。市政府以政府网站为政府信息公开主阵地,将需主动公开的政府文件、政府重要会议、政府重点工作、规划计划、人大审议通过的各类报告、人事任免、政府应急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行政权力等事项均向社会全面公开,让群众知晓,接受社会监督。全市56家政府信息公开单位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将机构概况、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业务工作、行政权力等向社会全面公开。二是实行现场公开。市级各单位、各部门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和类型分别采用信息公开栏、触摸屏、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开展政府信息现场公开。市行政服务中心还针对每一个审批事项制作服务手册等多种公示资料,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三是实行服务公开。在各区镇建立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站(室),构建起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做到了群众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四是实行结果公开。结合政风行风建设,打造 “政风行风热线”品牌栏目,全年共播出47期,参与部门和单位50个,市民与各部门领导对话交流方式进一步丰富。整合 “民声110”和城市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市“民声110”城市服务中心,开设了“12345”城市服务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全年共受理市民来电29640件,其中咨询件15564件,发放任务单14076件,办结率96%。五是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公开。我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成立于2005年,设在市档案局。2009年,根据《条例》和上级有关要求,督促和指导各有关单位认真梳理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向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报送。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共收集全市100多家单位自2000年至2008年以来产生的文件3000多份,供市民查询。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与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以增强行政能力,提高办事效率,规范行政行为,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有限”管理和“无限”服务的辩证关系,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政府组织内部简单的职能分割和权力的收放上,更重要的是要具体整合、调整政府的行政权力,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职能的转移输出、收缩和增加,在具体的职能界定和行使上做到有取有舍、有强有弱和有进有退,从整体上建立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的职能体系。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面对入世,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浆”。加强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积极调控经济活动。
1、战略引导职能
政府的职能要转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备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方面。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问题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政府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调整目标,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平衡协调职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克服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诸如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靠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开,防止两极分化。
3、保护职能
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努力实现本国利益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最大化。WTO规则并不过分地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到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WTO的规则框架仍然允许一国采取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政策,主要是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起作用的一般性政策,而不偏好或歧视任何特定的产业或生产者。
(二)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
一方面弱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职能,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尽可能减少或取消政府在微观中的审批权、核准权、管理权、制约权,使用政府权力从“无限“变为“有限”。另一方面,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政府要转变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做法,还企业以自主经营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能依据市场信息进行自我调整,要真正使政府从绝大多数微观经济领域中退出来,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参与者、操纵者,改变为指导者、监督者、服务者。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
在旧体制下,政府扮演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角色,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审批环节之繁琐令人吃惊,动辄要盖几十个公章,跑断腿、磨破嘴、受尽气。难怪有人开玩笑:企业盖个厕所都要层层请示。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向
要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传统方式,必须着力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实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的环节,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切入点。
(三)分化部分政府行政职能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使地方政府发权和中央政府集权达到动态统一和平衡,中央政府在强化宏观控制的过程中,应尊重地方政府的权益,兼顾地方利益,并给予地方必要自主权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应当控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实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做到分级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1、以事务性质划分政府职能
坚持以事务在国家生活中地地位及事务的性质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限划分的基本标准。
2、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
要建立一个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效运行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更为合理的划分。
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中央负责有关全国统一市场的立法、执法和必要的行政规制,地方根据中央确立的法律和行政规制框架,制定一些适应本地特殊情况的执行细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秩序的前提下维护本地市场的竞争秩序。同时,要对地方政府可能采取的地方分割、垄断、壁垒和与竞争精神相矛盾的保护行为进行限制。
(四)转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是资源控制权由政府部门高度集中向社会和市场分散转变的产物,同时促成多元化、社会化的资源控制体制和配置体制的形成。政府要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发展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大胆向社会组织分权,将政府所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工作,诸如会计事务、审计事务、法律事务、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物业管理、行业管理、社会自治管理等,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阮成发《WTO与政府改革》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2、《江苏社会科学》杂志2000.2
3、《中国机构》杂志2000.3
4、《理论与改革》杂志2000.1
5、乌杰《中国政府与机构改革》国家行政学出版社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郝宇青《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学术论坛》1996.3
8、“入世受冲击最大的是科学”载《南方日报》2001-11-26
9、陈辰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袁继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