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南川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思考
浅谈南川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思考
重庆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六分公司 余强
2017年 10 月 10 日
渝运集团论文
浅谈南川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的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将重庆定位为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市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进一步提升,道路客运也随之得到飞速发展。南川区作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区中的一员,道路客运方面也取得较大发展,然而现在道路客运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受到各方面新兴事物的挑战,互联网的波及,高铁的冲击等都是可能严重影响道路客运事业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求存发展、做大做强是南川道路客运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方面结合南川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寻求解决之道。关键词:南川;四个交通;道路客运;转型升级;
渝运集团论文
绪 论
一、背景
随着今年1月3日交通运输部发出《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6〕240号),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所有中国道路客运企业必须面对并思考解决的问题,当今时代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爆炸,人们的出行方式、出行理念、出行需求等都发生极大改变,重庆市渝运集团十六分公司作为新成立的分公司扎根南川区,必须定位准确,明确方向,放大格局,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理清思路正确的转型升级实现做大做强。
二、意义
转型升级实际上是两个方面:转型是指从单一的道路客运领域向多元化的旅游、地产、物流等发展;升级是从传统
渝运集团论文 的班车客运向新颖的定制客运发展。转型升级只是手段,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硬实力,做大做强。
三、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其他道路运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未转型的道路客运企业现状和部分已进行转型升级企业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寻求适合南川,适合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正文
一、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概述
(一)基本内涵
1.产业转型升级定义:产业结构升级即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
渝运集团论文
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2.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涵义:道路客运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创新,建立以“四个交通”为基本要求,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
(二)主要特征
道路客运转型升级要实现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四个交通”上,“四个交通”即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具体介绍如下:
1.综合交通:即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
具体内容: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
渝运集团论文
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
2.智慧交通:即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
具体内容: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
3.绿色交通:即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具体内容: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4.平安交通:即通过安全管控实现交通运输平安无事
渝运集团论文
故。
具体内容: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
二、道路运输发展现状
(一)严峻形势
1.现阶段道路客运面临的主要是与民航、水路、铁路(高铁、城铁)等运输方式的竞争加剧,特别是铁路(高铁、城铁)对道路客运的冲击和影响极大。经对省内外高铁通车后对道路客运影响的了解情况看,凡高铁通车后对道路客运的冲击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巨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已成为无可争论的事实。
渝运集团论文
2.随着汽车在家庭的普及和增长、私车黑车网约载客以及节假日高速小车免费通行政策的实施,道路旅客运输的中短途客运受到冲击和影响(如:商务、探亲和度假休闲等)。
(二)转型升级前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始终是带动行业前行的最大因素和优势。依托于联结城乡、网络密集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旅客提供机动、灵活、便利、多样的运输服务,机动、灵活、便捷和“门到门”的服务是道路客运的优势。
2.客流分析反映道路客运主体地位。从全国道路客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等数据反映,道路客运仍是运输市场的主体,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占比分别超过91%和40%。但是从市场需求与营运能力上分析,增长幅度差异明显,铁路旅客发送量与周转量增幅均远高于社会平均增幅,而道路客运周转
渝运集团论文
量增幅仅1%,周转量占比下滑,两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3.道路客运企业发展面临压力和困难
(1)站场改造压力大。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车规模不断扩大,地处繁华路段的客运站场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为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和疏导城市中心交通,提高客运车辆运输效率,车站需往城外搬迁,随之产生建站资金和客源流失压力。如南川目前客运站分为东站和西站,而我司在城外东胜村也修建了一个车站。目前运营的东站还在城区内,西站位于城郊,对南川城区交通带来压力,而新修在东胜村的车站虽然尚未运营,但必然取代位于城区内的车站成为南川主要的车站。然而在车站搬迁至城外后,必然因交通不便造成客源流失。
(2)安全风险大。道路客运业因其行业特性,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随着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不断完善,安全形势已趋于平稳,但受人、车、路
渝运集团论文
和自然条件等多因素影响,隐患和薄弱环节整改难度大,安全基础实施资金投入大。以南川区道路客运安全管理为例,南川位于山区,一般的区域为属于金佛山,公路沿线岩壁经风吹日晒雨淋后,易发生断裂脱落,形成落石、塌方、泥石流等,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要全面整改所需资金投入巨大,彻底整改难度极高,因而对此类安全风险只能以预防为主,无法根除。
(3)农村客运市场散乱,经济效益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不断提升。受农村客流早出晚归、居住分散、季节性、运距短等因素影响,农村客运班线经济效益低下,经营状况不如人意。南川境内乡村班线车除了如水江镇采用滚动发车客源充足以外,大部分都处于不饱和经营状态,甚至很多线路面临亏损停运的危机。
(三)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渝运集团论文
1.首汽集团:2015年9月16日首汽集团推出“首汽约车”APP,首汽约车车辆全部为政府许可的出租运营车辆,将其旗下的巡游出租车辆整建制升级为首汽约车,同时,与专车市场中USD的竞争中,丝毫没有看出其老牌道路客运国企的基因,无论是技术、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均是可圈可点,国宾级品质服务的承诺深入人心。尤其是去年年底以来各地网约车新政的出台,首汽约车作为合规网约车的先行者,走在了“政策红利”的快车道上。首汽集团在出行领域整体升级转型堪称传统道路运输行业转型的典范。
2.南通汽运:2010年开始,南通汽运转型农副产品产业,目前已经成功成为其半壁江山。近年南通汽运在转型旅游产业逐步形成自身的发展体系,包含汽车团周边游、长线和出境游、OTA门店代理等,其2017年将完成亿元的营业目标。南通汽运在多元化转型方面堪称传统道路运输行业转型的典范之一。
渝运集团论文
3.海格客车:从2010年推出G-BOS智慧运营系统开始,到2017年提出“智造精品 慧领先机”的品牌新主张,基于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和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大力倡导智慧客车新理念。从安全到智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G-BOS采集驾驶员操作数据进行分析,目的就是要规范驾驶行为,纠正急加速、急减速、超速行驶等不良驾驶习惯,所以一辆智慧的客车一定也是一辆安全的客车。随着智能互联技术的发展,车道偏离报警系统、前向防撞报警系统、全景环视系统等主动安全技术也纷纷被应用在海格客车上。在中国客运行业,海格无疑是智慧客车的先行者。
三、转型升级应对思考
(一)升级思想
道路客运升级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路线,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围绕“四个交通”的建设要求,做到合理定位、综合协调,提倡服务为先、保障
渝运集团论文
安全,激励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科技引领、绿色高效。坚持以政策为导向,结合南川地方与企业实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开展道路客运升级转型。
(二)升级目标
升级转型后,我司要在南川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统筹合理、服务周到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实现出行安全无重大事故;二是实现提质增效确保经济稳步提升;三是合理规划严密布局连接城乡贯穿水陆空;四是实现服务升级乘客满意有口皆碑。
(三)升级措施
1.活用科技强化管理确保安全
道路运输安全主要防范人、车、路、环境等因素对乘客及周边造成的危害,灵活运用GPS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驾驶员和车辆的管控,通过智慧信息系统及早发现天气路况等可能带来的影响,规避风险。习总书记曾说过,要准确把
渝运集团论文
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公司可以围绕监控系统建立完善信息管理控制中心,收集整理各方面安全信息,通过监控平台提醒所有行车驾驶员注意,同时监督驾驶员行车中安全驾驶情况,重视源头管理,掐灭事故发生苗头,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
2.提质增效规模发展搞活经济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曾说过,企业要主动创新,积极适应市场。公司要在南川竞争激烈的客运市场上取得优势必须主动创新,挖掘并放大自身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将客运经济搞活。公司以客运为主线,以渝运集团为依托,适应互联网+时代旅客对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方面的需求。公司以车站为平台,提供以客运为主,餐饮、物流、修车、洗车、配件销售、休闲娱乐等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新
渝运集团论文
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利说,拓展互联网新思维,回归交通人本属性。公司不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更要有互联网思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旅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出行服务,充分发挥门到门优势,探索提供各类定制客运班线、定制机场班线、定制巴士、定制公务用车等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以南川来说,可以活用南川旅游资源,提供定制旅游包车服务,与旅游乡镇、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合作开辟旅游精品线路,提供提供运游吃住娱一体化、多业态融合的运输服务,提升客运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将经济发展不局限于南川一隅之地,也不仅限于客运行业,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将客运经济这一池水搞活,细水长流。
3.合理规划连接城乡贯穿三通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邵毅提出,资源整合运力共享。客运包括水运、陆运、空运,而陆运除了汽车道
渝运集团论文
路客运以外还有火车客运。客运市场各种运输方式、各个企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要发展就要求同存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汽车运输相较于其他运输具有方便灵活这一优势,水运、空运、火车客运输都对运输场所和路线有特定要求,不可能做到门对门服务。公司充分利用这点,以方便旅客出行为原则,构建节点衔接运输,做到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紧密连接市、区、乡、镇、村之间的客运网络,培育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网络;同时对水运、空运、火车客运也要寻求合作机会,实现联程联运,如在码头、机场、火车站与城区之间建立直通通道,可采取直达班车和网约包车相结合的方式,既方便旅客出行,又将密集客源变为自己固定客户,真正成为连接水陆空三者之间的纽带。南川即将面临高铁对客运市场的冲击,既要看到对长途客运的巨大影响,也要看到高铁从全国各地带来的巨大客源,牢牢把握机遇和挑战,将其作为一个道路运输的新增长点。
渝运集团论文
4.抓好服务丰富内容提升水平
北京二两科技有限公司CEO崔永卓针对转型升级提出,增内涵扩外延提服务。企业要想转型升级成功,服务的升级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客运服务既要丰富内容,也要提升水平,方可通过转型升级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
(1)丰富内容
服务内容不是凭空设计,而是根据旅客出行诉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出行的原则,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公司可以向携程学习会员制服务,向空运学习根据淡旺季打折服务,以及其他如增值服务,定制服务,一票制服务等,其目的在于吸引旅客选择乘坐本公司客车出行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打响公司知名度,提升公司影响力。
(2)提升水平
公司要想从行业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有口皆碑,打造专属品牌是必不可少的。服务水平不是
渝运集团论文
公司自封的,而是旅客客观评出来的。为了让旅客成为本公司忠实客户,在南川客运企业独占鳌头,要让旅客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公司监督管理中来,可以结合会员制,以积分的形式鼓励旅客对驾驶员和服务水平进行监督,会员可通过积分升级,享受不同福利待遇,如打折优惠,生日祝福、名誉顾问等。公司自身通过以站场设施和运输服务为载体,以“微笑、温馨、关爱、贴心、理解、帮助”为内容,提质进位服务,改善设施设备,推行延伸服务,努力提升车辆、站场等设施和运输服务体系的品质,打造属于本公司独有的客运服务品牌。
四、总结
以上是面对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结合本公司在南川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一些思考。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本公司在如何应对公司发展转型升级方面,必须直面困难和问题,积极参与到竞争中去,响应国家号召,跟随时代步伐,坚持以人
渝运集团论文
为本,积极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布局,争取成功转型升级,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南川区道路客运企业的领头羊,成为集团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成为全国八方乃至世界各地旅客在南川出行的不二选择
。17
渝运集团论文
致 谢
作为入司不足一年的新员工,在此我要感谢曾经关心帮助过我的集团和分公司的领导以及同事,他们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本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十六分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指导。
渝运集团论文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6】240号)
渝运集团论文
【2】齐鲁壹点 《海格客车:探寻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智慧”路径》
【3】公路客运企业家沙龙 《聚焦 | 道路客运转型方向定了,你还需什么才能成功?》
【4】商用车新网 《看道路客运如何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转型升级》
【5】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行业政策研究部副主任 郭平著 《“互联网+”道路客运的发展趋势分析》
【6】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 《高铁对道路客运影响的思考
》
第二篇: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引用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话来形容现在当局的经济形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地区债务危机频发,中国股指低迷,房地产成交量低迷,国家政策宏观调控房产价格,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对我们建筑行业是首当其冲,国内大型公司精简机构,开源节流,房地产公司少买地、或不买地,在建工程停工或工期拖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市场上的蛋糕少了,人还是那么多人,那怎么样才能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呢?我想,我们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中天人,对应该思考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情况。
建筑业赢利水平低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但我们庆幸的是,集团在整个市场变化的关键时刻,确定了的转型升级战略方针,积极推进集团公司开展三大工程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文化品牌工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认真领会楼永梁董事长关于三大工程建设的视频讲话精神,并贯彻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去,充分体现诚信、质量是文化品牌的基石这一根本,个人要积极响应中天文化、接受中天文化、维护中天文化。要端正自己深化对企业的认识,要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平台、依靠、骄傲、希望,对企业要有感情,要忠诚,对制度要敬畏,对企业要有感恩之情。
下面,针对现阶段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结合目前社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作以下思考:目前建筑企业赢利能力最有效的突破点应围绕主业,那些向外行业、多元化发展应叫转行,不叫转型。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有三大突破点:一是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三是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
不可否认,建筑业的集约度在提升,但综合性总承包企业数量过多(最新数据:总承包特级资质约260家;一级承包资质约6000余家)是价格战惨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从中突围,品牌战略可起重大作用。
我国的建筑业生态还远未成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资格的总承包企业数量太多,但竞争力强的专业公司并不算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是当前我国建筑业主要特点。中国建筑业规模巨大,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空间,而现状却是大家为了做大,都往大而全发展,使大量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参与竞争的没有差异化的企业数量一多,价格战在所难免。
服装品牌可以数十倍溢价,苹果电脑可以数倍溢价,格力空调赢利能力远超同行,万科房价远高于同行,都是品牌战略的成果。现阶段建筑行业对品牌战略研究和应用都还很少。
国内建企的品牌战略要着眼于通过专业化建立差异化,朝着某一领域最佳、第一的目标去努力。能简单的告知客户我是谁,我是什么方面专家,我是什么领域第一(或领先者)。做建筑品牌已不是我们想象的仅考虑诚信、质量了,这已是做品牌的底线条件了,而不是品牌成功的充分条件了。
与同行的品牌差异化可以从专业、地域、技术专长、工程类别、管理特长等很多方面来入手。
工程领域专业众多,每个专业将会产生领域冠军,获得很好的品牌溢价。有的专业钢构公司已做的很大,如长江精工钢构,效益远比综合性企业好。
地域品牌也可营造强竞争力,在某一地域上可以整合出强势地域品牌,上海建工集团近年的表现其实应是地域品牌为主的品牌企业。建筑企业需要很多地方配套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可行方案。
管理上品牌建立,有的通过总承包管理能力建立独特核心竞争力,有的在BOT、BT建设模式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的规模上暂时有所牺牲,如果加强建设企业独特的竞争力,长远来看可能做出更大的规模。更小的领域更大的领域份额是一种优势战略;更宽的领域,每一领域的份额很小,竞争力将越来越弱。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放弃。
有战略必有放弃,使企业业务更加聚焦,放弃与品牌战略无关的业务。品牌要集中在一个词中,品牌才会有更强的渗透力,也就会有更强的赢利能力。
品牌建设的核心规律是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词,一个品牌想
代表更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代表。宝马代表“驾驶感觉”,奔驰代表“成功人士”,VOLVO代表“安全”,万科代表“中高档住宅专家”,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都还不太说得清自己代表什么,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强。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管控成本,企业文化、价值观能最终决定企业走到多远、多高,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来的统计规律已表明了这一点。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足够证明这一点,一个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总有一个伟大的企业理想和价值观。统计分析表明,诚信、客户价值原则须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基本的二条企业信仰。
近年业内对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不可谓不多,已说明大家都充分意识到了重要性。如何着手,效果如何,应不太好讲。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与实施还大多在浅层次上,远没有触及建企灵魂,诚信、客户价值才是最根本的二点。
过去国有机制下,员工将企业视为一辈子的归宿,凝聚力、向心力还不错,市场环境发展到今天,这一点已不存在了。当前金钱至上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冲击可谓巨大,对中国建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严重的挑战,已经严重影响到内部管理,近年正在大幅筑高内部管控成本。10多年前,大型国企很多自营项目尚能有很好的赢利,现在已趋于困难,双包才能赢利了。
建企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不论是分包还是采购,甚至施工
管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进出的资金都很大,对管理人员充满了诱惑。加上合作单位不断公关进攻,让内部团队成员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把持好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企业凝聚力在下降,使得更难上加难了。
当前的国内建筑业潜规则盛行,不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说似乎眼前就要面临生存问题,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当企业在努力按潜规则行事获取业务订单的时候,在通过潜规则获得更高结算时,如何对内部落实合适的价值观(诚信、客户价值),这就是我们建企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的严重困境。建企上游客户万科正是敢于公开喊出“不行贿”的企业价值观时,内部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前提,就比较容易推行了。
我们设想,若业内一家企业敢学万科率先公开亮出类似万科的“不行贿”价值观,完全凭价格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去竞争,并真实去做,也完全有可能收到奇效,很可能容易获得更多上游战略合作伙伴。做为建设单位太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了,有太多的业主在找这样的合作伙伴。
不论如何,企业提高效益,成功建立一种诚信文化,让年轻基层管理人都认同、都去执行职业化理念和价值观,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大幅提升赢利能力。
三、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存在巨大困难的同时,管理信息化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救济措施。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内部管控能
力,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堵住很多管理漏洞,提升赢利能力,就是不二选择了。
建筑业的赢利能力提升困难,管理粗放,浪费与漏洞多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巨大,因建筑业的特殊性(产品不标准、管理团队临时性、作业场地不固定、作业流程不标准、牵涉数据量海量等)致使管理者很难及时准确掌握过程数据,管理只能拍脑袋,实现精细化管理很难。要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管控目的,出路就只能在信息化上努力。管理模式、机制、流程的改进当前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也正因建筑业现场生产的特殊性,实施信息化也比其他行业要难很多,但依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持续不断努力与投入完全可以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从中获得很大的价值。
提升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信息化又从何入手?
从调查研究近年众多大型建企的信息化经验与教训来看,应从普及算量软件的应用开始入手。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基础数据(量、价)来源的问题,而工程项目管理最大难题是海量基础数据获取困难,通过算量软件和的造价信息通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建立BIM,是唯一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目前市场上在开发这方面软件的公司有鲁班,广联达等。
当前大型建企的信息化之路正在陷入误区,因建设部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大家言必称ERP,而缺乏基础数据(量、价格、造价动态数据)的ERP只能是空中楼阁。手工在提供基础数据的ERP,往往无法解决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导致ERP应用失败。扎实用好算量软件,工程一开建就建好BIM(建筑信息模型),则全过程数据都可自动调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建筑企业基于互联网全公司价格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和管理,基础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将为ERP发挥作用起到重要支撑。
第三篇: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0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政府和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就浙江的情况而言,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激发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
第四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时间:2013-12-29 14:03:26 作者: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3170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自东营建市以来,工业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东营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竞争力产业。多年来,各级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工业企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10312.6亿元、10211.4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7%。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9667.00亿元、9525.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18.0%。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工业仍将是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深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增强紧迫感
纵观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部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历史。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美国,工业化进程从轻纺工业起步,先后经过了重化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轻工业起步,仅用了30年就进入了技术立国的工业化后期,90年代基本完成了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向服务业升级的转化。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随着经济总量增大,社会面貌在改变,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危害已经显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转方式调结构,就是把经济建设由过去主要关注增长,转为在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改善民生,其实质上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大会发表致辞中提到“要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重点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提高工业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使更多人减贫。同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使全球工业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这里所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迄今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国新型工业道路的基本内涵。
(一)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中国现在正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继续推进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经济效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竞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以较少的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四)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劳民伤财,延缓了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五)更加注重人力资源优势。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和科技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偏低,而且绝大部分国民生活在农村。根据这一重要国情,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实行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作为石油城市的东营,自1983年建市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以石油及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轮胎、造纸、纺织、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多元化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77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造纸能力达到261.5万吨,新闻纸产能全国第一;轮胎子午胎产能14755万条;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17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阴极铜产能达到4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纺纱能力达到300万锭,居全省第三位;汽车及零部件业,刹车片产能达到3000万套,在全国主机配套市场的占有率达30%-40%,重工业占比较大。在工业发展进程中,从培育企业、创建品牌、实施大企业战略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贯穿东营工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产业演进规律看,当前转型升级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更是一场革命。
转型升级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适应低碳经济新规则的迫切需要。从国际形势看,欧债危机趋于恶化导致欧洲经济走向衰退,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面临增长下滑与通胀上升的艰难局面。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一轮新的、更为深刻的调整,制造业发展正由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依靠核心竞争优势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体经济竞争加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振兴制造业发展。据统计,我国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位居全球首位,而2011年美国向这一领域的投资达480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二是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受到削弱。随着我国劳动力、汇率等主要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推高,纺织、服装、食品等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加速向东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转移。我国以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逐步弱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受到明显制约。三是国际能源资源环境将更加严峻。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费呈加速上升趋势,消费总量也将大幅增长。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看,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目前仍难以改变。预计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将更趋激烈,能源、资源长期偏紧的状况将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动力加速向内生转变、经济支撑加速向实体回归、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经济形态加速向低碳过渡的新趋势。低碳经济由能源、环境问题,演变为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大拼盘”,成为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低碳经济将成为继联合国宪章、WTO之后的第三个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则。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工业必须适应低碳规则。
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钢铁消耗国,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球第一,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新增生产总值的10%左右,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资源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0%,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超过50%,依存度越大,经济风险越高。我国轮胎行业是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75%的天然橡胶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市半钢子午胎产能11800万条,这些产能的80%的市场需要依赖国际市场,子午胎出口是我市进出口的三大商品之一,对国际市场依赖大。行业关键的原材料和产品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目前受制于资金及国际认可等多方面的“隐性贸易壁垒”因素,中国轮胎行业缺乏全国性试验场,轮胎产品只能送往国外进行检测,轮胎企业出口产品检测难、成本高。
转型升级是破解东营工业自身薄弱环节、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抢抓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重大历史机遇,工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具备了承接黄蓝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在国内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发展高端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业色彩浓厚。目前,我市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小。新兴产业虽已起步,但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缺乏带动辐射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弱,产品结构雷同、缺乏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少等问题,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节能降耗压力巨大。从我市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能耗低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同时,万元GDP能耗基数低,下降的空间有限。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影响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推动东营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当前,适逢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是东营工业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差距的有利时机。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危机过后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大调整、大变革和大重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率先走出危机,东营工业也较早实现了企稳回升。当前,要充分利用这段机遇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量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否则将错失良机。
二、东营工业转型发展的症结所在1、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201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 90 %,传统工业高达 70 %以上,产值排前三位的石化、橡胶轮胎、有色加工均为资源型产业。而南方广东、江苏转型工业转型较好的市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粗加工比例过大,精深加工比例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区域结构雷同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产业链条不完备。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偏短,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产业加工度偏低,如纺织业尚未进入服装业。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低,缺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集合。我市虽有胜利高原、科瑞集团等龙头石油装备企业,但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 30 % ;橡胶轮胎产业技术和装备来源地,则主要为国外和省外。
3、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导致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比如,我市是轮胎生产大市,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多被国外巨头垄断,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协同效应,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工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低端产品、传统产品、中间产品多,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终端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如我市石油装备企业数量众多,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3,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5家,不到总数的1/3,且绝大多数以生产油套管、抽油杆、抽油泵等传统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4、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够,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大型石油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多数依赖进口,国际领先水平的超深钻机、海洋石油装备、连续抽油杆、连续油管等高新技术、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偏少,基本处于同质同构的低价竞争状态。
5、产业集聚度不高。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及统筹规划滞后的影响,全市工业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优势产业集聚度不高,即使在几个大的工业园区,大多数项目规划布局也不够合理,产业内部分工协作、配套联动能力弱,缺少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化工项目布局有“遍地开花”之势。
6、资源环境约束大。全省公布的十大高耗能行业中,我市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6个支柱产业名列其中,2012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4%,分别高出潍坊市、滨州市19.9和8.7个百分点,且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这些高耗能行业的依赖有增强趋势,对节能减排工作造成很大压力。近年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对资源环境依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统筹处理好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个关系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单纯靠扩能、靠投入、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目前,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发展正处于“除旧”深化、“布新”未果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创新思维,找准定位,更好的做好全市工业发展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要稳增长、保速度,又要提质量、增效益。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工业结构来看,资源型和双高产业占比较高,整体结构偏重。从产品结构看,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原材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占比较高,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来过度追求了量的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保发展和调结构并非是“零和博弈”,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是硬道理,调结构同样是当务之急,需要统筹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强调调结构重在提质增效,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要正确把握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关系,做到稳增长、保速度与提质量、增效益并举。首先,要强化源头控制,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当前,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真正做到转变投资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增长模式由单纯的要产值、要产量向提质量、增效益转变。各级发改部门作为投资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快重大创新项目的建设,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坚持有保有压、扶优汰劣,确保高质高效、绿色发展,避免再次陷入“投资-生产-淘汰-再投资”的怪圈。其次,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产业链经济是产业组织结构的高端业态。“十二五”期间,我市把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着眼于把产业链条做深、规模做大、实力做强,打造从原材料到产业链终端的长链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石化、纺织、盐化工、橡胶、有色、造纸、光伏等重点行业,以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载体,通过产业间的上下游连接,加快发展带动作用大、关联性强、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精深加工产业,做强产业链条终端,做大关联配套体系,不断提高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再次,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空间。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重大举措,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的思路,主动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二是要把握好“特”与“全”的关系,突出特色发展、集聚发展,提高优势产业竞争能力。前些年,部分县区不顾自身条件基础,上项目、争投资,小化工“遍地开花”,导致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不顾各自的产业基础一哄而上。比如,近些年有的县区以新能源名义,太阳能光伏项目上的比较多,因多种原因部分企业比较困难。这些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产业布局和发展过于分散,重点不突出,亮点不明显。
“无产业集群不富、无支柱产业不强”已成为各地发展的共识。近年来我市广饶县、东营区在培植特色主导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广饶的橡胶轮胎、东营区的石油装备制造在国内外已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也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调整产业结构,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突出特色,形成亮点。首先,要明确发展重点,大力培植特色产业。要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选择几个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培育发展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引导企业高点起步、差别化经营,在主导产品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做强做精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化市场,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产业。其次,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是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内外兼修,全面发展。首先,在市场销售上,要把握好扩大出口与开拓国内市场的关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扩大出口面临较大压力。要引导企业调整思路,坚持内外销并举,走市场多元化道路。一方面,要支持企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坚持多条腿走路,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来弥补出口市场的需求不足,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针对出口产品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出口数量与出口质量、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的关系,把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对外贸易方式,着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在企业发展模式上,要引导企业把握好内涵提高和外延发展的关系。外延发展强调的是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提高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体现更多的是企业内在发展的需求。内涵式发展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发展。企业提升质量比发展个头更重要,支撑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欧洲经济火车头的正是依靠创新能力强、占经济总量80%以上的中小企业。我市要做好引导企业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科技研发,强化品牌培育,转变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支持企业通过内涵式发展来着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再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重视近期利益,又要谋划长远发展,在扩张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创新是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企业创新方面,东营企业与江苏、广东等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市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走高端化发展路线,引导支持企业在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四是要把握好“主”与“辅”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好政府作用相结合,引导帮助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以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调。各有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引导帮助企业做出调整的选择。要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举办专家讲坛、高层研讨会等方式,宣讲发展形势,传播政策信息,使企业家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要强化规划引导,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反映市场长远走势,引导企业未雨绸缪。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差别化的用水用电用地政策、严格市场准入等方式,引导生产要素投入高端领域。要强化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趋势、成功案例,营造浓厚的氛围。
总体来看,我市工业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更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着力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用心谋划,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统筹性和科学性,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围绕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这一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主导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规模”的思路,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技术含量,着力培植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产业基地,努力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突出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六大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技术高新化、装备水平国际化、发展模式生态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群化。
1、着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调高调优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三大产业。加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力度,加快采用国际国内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工艺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拥有知名品牌、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业务关联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开展内部资源整合,推进非核心业务资产剥离重组,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切实加强品牌创建,支持企业实行品牌联盟、开展品牌整合,培植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
2、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共识。我们已确定了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产业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了一批好的产业项目。要坚持定向招商与鼓励研发相结合,把产品制造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把政府投入与引导风投创投资金参与相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向产值规模化、技术自主化发展。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五个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升级发展的生力军。
3、着力抓好工业设计创新。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对大企业来讲,有独立的研发和营销团队,有实力有能力进行技术、设计、营销、服务创新。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关键要走设计创新的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市有关主管部门可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发挥大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设计水平。
4、着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要着力在营造环境、改善服务和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下功夫,帮助中小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加快转型升级、壮大经济规模。
5、着力完善工业发展支撑平台。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注重园区与城市的共生共建、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内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形成前后关联、互动合作的联合发展模式。提升园区集聚发展能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
6、建立健全工业经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核心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服务、协调和自律的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网络、科技、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7、着力提升国际国内合作水平。以实施“黄蓝”两大战略为契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以市属开发区和重点园区为载体,重点承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区域内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改善为契机,加强黄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众的经济技术合作。突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进一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拓展对接合作领域,着重引进一批高端制造、创新环节的项目。瞄准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目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市内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投资境外能源、资源开发,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展落地经营,获得更丰富、更高水平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
8、着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优势是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努力营造让投资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建议
(一)规划引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各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中。加强发展规划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控引导,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中,要明确产业空间布局的“负面清单”,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在专项规划中,要明确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攻关目录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路线图,设置产业转型升级的约束性指标。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源动力。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切实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可持续性转变。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科研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科学梳理、整合各类创新平台。在统筹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眼于小试、中试、产业化、工程化等创新全过程,对我市现有创新平台进行分类聚集、整合归并,解决目前创新平台定位重叠、分工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上中下游衔接密切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网络。二是做好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坚持内培外引,继续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无障碍机制,鼓励企业与行业高层次人才“联姻”。通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专家队伍,实现我市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家培养引进机制,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定期组织企业家走出去,探索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借鸡生蛋”,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项目,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用足用活省政府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16条、知识产权工作12条两个文件,通畅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流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交流和推广。以技术、产品、标准创新为基础,深入推动品牌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品牌产品。
(三)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坚持高端引领、优化布局、培育集群,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置于战略地位,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构筑科学的产业布局。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和标志性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支撑服务水平,吸引高端技术、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加速向示范基地集聚,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示范区,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大技术创新,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产出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出位置,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加大减排力度,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企业,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优化环境,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突出抓好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设,以良好的环境保障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县出台的加快和鼓励扶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从土地、财税、融资、服务等方面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程序繁杂、超前服务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以良好的服务支撑发展,保障发展,助推发展。(工业科)
第五篇:沧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强市”氛围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产业聚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良好的政策及社会环境,将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始终把做大总量作为工业工作重中之重,总体规模较快扩张,规模以上增加值增幅近年来一直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工业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进入增加值千亿元大市。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00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增加值1272亿元,同比增长11.5%。
(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以扩大规模、延伸链条为重点,五大主导产业优势逐步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4524亿元,占全市的87.7%。各产业销售收入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34.6%、24.9%、20.6%、4%和3.6%。
(四)项目建设逐步加快。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中心工作和促进工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要手段来抓。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同比增长28.6%;投资101亿元的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投资86亿元的旭阳化工40万吨己内酰胺、投资50亿元的黄骅40万辆整车等24个超十亿的项目正全力推进。投资20亿元沧州大化7万吨TDI等43个超亿元项目投产达效,骨干企业规模迅速壮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60家,其中华北油田、华北石化、沧州炼油厂、中捷石化、中铁和鑫海化工6家超10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了家和2家。
(五)工业聚集区发展迅速。市、县两级政府把工业聚集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市经济发展七大增长点之一,出台了《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我市工业聚集区迅速发展。
(六)工业转型初见成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其中省级6个,国家级1个。二是技术改造更加注重。2013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28.6%。三是新型基地建设取得进展。盐山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渤海新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四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增长2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五是传统产业升级。随着三大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和百万吨乙烯等20个重点节点项目的加速推进,现代石化产业构架初步形成。宏瑞重工等一批企业高水平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管道装备产业在产业延伸和提升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差距与问题。
(一)理念落实不够“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强市”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在全市形成加快工业发展和转型的共识,但对比先进地区,部分县市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思维不够开阔,深度谋划工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对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对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认识不足,抓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感还不强。
(二)工业规模不够“大”。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没有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县(市、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也仅有60家和6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华北石化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也仅为290亿元,规模相对较小。
(三)园区聚集度不够“高”。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就抓住了工业发展的根本。我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包括12个开发区和7个工业聚集区)19个,数量不少,但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为3070亿元,国家级工业园区仅有1个(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转型升级不够“快”。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重、转型升级慢等问题。201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80亿元,仅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3.97%;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家(宝丰线缆)。
(五)融资方式不够“活”。虽然我市上市企业总数继续在全省各设区市领跑,但多数(30家)在天交所等相对较小平台上市。在上交、深交和境外的上市企业只有大化、金牛等5家,企业在主要平台上市能力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同时,信贷周转金实施办法尚未制定,不能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六)政策扶持不够“实”。政策扶持的关键是落实。在技改扶持上,我市技改扶持资金多为项目贴息,许多没有贷款的好项目不能受到支持;在政府奖励上,我市尚未出台对企业家的相关奖励政策。在政策考核上,我市对于政策扶持的实度还较欠缺,工业考核办法还未出台。
三、对策与建议
结合工业发展现状,要着力在八个强化上下功夫:
1、强化思想带动。思想决定思路。唯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才能促进理念更新,新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引领推动工业发展。要以四种思维方式,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融入到京津和沿海乃至全国与世界经济圈中来思考、来谋划,更加坚定“工业强市”理念,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我市“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优势,主动谋划承接京津工业转移工作,加大力度吸引世界500强和央企的投资,壮大我市工业规模,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2、强化平台拉动。发挥沿海临港区位优势、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区功能优势,促进各种资源合理流动,重塑三大经济板块,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一是沿海临港工业,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大北汽40万辆整车、北京佳龙联合芳烃等重点支撑项目,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项目,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二是县域工业,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汽车配件、裘革制品、保温材料等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升位。其次加强政府引导,着力培育管道装备、电线电缆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促进“个转企”、“小转一”和规下转规上。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立县强市的重大项目,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三是中心城区工业,以“四区一县”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通讯等以高新技术、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态城市工业,壮大城区工业规模,推动城区工业聚集、循环、协调、绿色发展。
3、强化产业提升。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业,在抓能力方面,以三大炼企为骨干,以7个地炼为补充,推进总投资322亿元的炼油扩能和升级改造项目。在抓链条方面,围绕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链接,加快推进百万吨乙烯等20个关键节点项目;管道装备及冶金业,重点发展高端管道装备、城市基础设施管道装备、石油专用管材装备、石油钻采装备等。同时,大力发展冶金精深加工,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产业由配件向整机转型,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天成药业等企业,培育一批生物制造、新医药产业示范园区;新能源产业,培育高新区东塑太阳能电池薄膜等项目;新材料产业,培育建新化工染料中间体以及以化工新材料等项目;环保产业,培育沧州宝恩科技抗污染超滤膜生产线等项目;海洋产业,培育中盐长芦盐化工等新兴海洋项目;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沧县远东线路板、黄骅航凌等龙头企业。
4、强化项目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既是我市工业扩张的根本动力,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政府推动。围绕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每年筛选200项重大项目,对前期项目的开工、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竣工项目的投产达效建立政府目标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用地指标、电力保障等问题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强化督导考核。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抓紧拟定和完善市级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提高项目谋划水平。重点围绕发挥油气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石化产业搞好项目谋划,努力把沧州打造成为绿色、安全、国际石油化工城。围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谋划一批能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立市兴县的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加强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额度,优化工业用地指标、节能减排指标投向,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4、强化园区建设。一是合理制定、完善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二是拓宽建园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三是做大园区产业集群。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四是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资源回收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重点构建共生企业间、关联产业间的原料和产品链,使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五是加强园区管理服务。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
5、强化方式转变。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继续加强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改变我市目前“有山无峰”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整机和成套设备,鼓励重大成套装备发展,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向成套设备转型,从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益转型。二是促进企业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是企业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积极引导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在融资、投资、研发、营销上善于抱团,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的整合,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促进产品结构转变。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由粗放、低附加值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收益率,提升我市工业整体装备水平。
6、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一是要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1+1”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的改造提升,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嫁接一批技改项目。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以企业为主导,以应用研究为特色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产学研基地,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换代和产品升级。
7、强化管理推动。充分借鉴山东烟台绿叶制药、杰瑞集团等企业规范化管理经验,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建设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培训、宣传、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家树立软实力也是经济效益理念,谋长远、干大事、创大业。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突出和贡献大企业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企业家干事热情,提升创业魄力。二是打造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打造企业核心文化,用企业文化培育特有的企业精神,用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得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重视、信任和支持,从而赢得市场。三是深化企业对标。以本行业管理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标杆,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快赶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促进“两化”融合。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8、强化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制定灵活适用的保障政策,是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一是加大对骨干企业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申报重点项目并给予重点保障,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对骨干企业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尤其走出国门设立原材料基地、制造中心、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寻求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制定企业减负政策。目前我市工业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建议政府出台企业减负政策,休养生息、放水养鱼,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明确资金扶持导向。整合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双百”活动中的百家优势企业和百个技改项目。同时,借鉴烟台技改资金按照企业购买生产设备投资额进行一定比例扶持做法,优化完善资金扶持方式,激发企业技改积极性。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对我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