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宽容》序

时间:2019-05-15 00: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宽容》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宽容》序》。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宽容》序

十六 《宽容》序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文中蕴涵的哲理运用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并把它应用于学习、生活之中。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房龙有关资料,扫除障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软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可以说,宽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宽容呢?美国作家房龙在他的《〈宽容〉序》一文中对此做了回答。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读者重新发现,引起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三、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3):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

第2小节写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第3小节写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4—8):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4小节写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声遍野。第5小节写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第6小节写在失望中人们爆发了叛乱,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7小节写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第8小节写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第四部分(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

简而言之:这是一则寓言性质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无知的山谷里,有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自由和解放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酷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受到了报应,天灾迫使他们不得不踏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出无知山谷,找到新的家园。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2.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一结尾加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故事发生在“无知山谷”。

3.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无知山谷”因山高岭连而与世隔绝,封闭、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自然条件十分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系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在这里,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无知山谷”象征着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律、定律。

4.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是与守旧老人勇敢斗争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1)守旧老人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排斥、打击、镇压者,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愚昧、冷酷、落后、固执、残忍。

(2)村民们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对漫游者横加迫害。

(3)漫游者

是开拓者,是开路先锋,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是“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是敢于向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发出挑战的人。他敢于探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坚忍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没有迷信观念,蔑视旧传统,蔑视专制主义者。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义无反顾,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重返山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有旷世救民之志。他的死亡,是一出沉重的悲剧,留给人们永久的回味。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四、分析课文内容。1.第一部分(1)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腐朽的生活氛围。

(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是由专制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怎样的矛盾? 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

(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保守、脆弱、畏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理解。

(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6)“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精神。

2.第二部分(2—3)(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是千年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理。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即可。)(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保守的人们中去。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3.第三部分(4—8)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了什么? 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4)“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真正幸福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 不断创新,不断改革。4.第四部分(9)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宽容的胸怀。

五、讨论:本文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六、扩展理解:回顾历史,深刻感怀。(学生可畅所欲言。)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因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死刑,烧死在罗马。

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

教师总结:缺少宽容将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值得称颂的是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

学生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教师总结: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

七、学习本文启示探讨。

1.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2.提倡理性,宽容异见。3.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第二篇:《宽容》序教案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文中蕴涵的哲理运用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并把它应用于学习、生活之中。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房龙有关资料,扫除障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软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可以说,宽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宽容呢?美国作家房龙在他的《〈宽容〉序》一文中对此做了回答。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读者重新发现,引起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三、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第二部分(2—3):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第2小节写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第3小节写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第三部分(4—8):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第4小节写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声遍野。

第5小节写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第6小节写在失望中人们爆发了叛乱,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7小节写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第8小节写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第四部分(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2.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一结尾加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故事发生在“无知山谷”。

3.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无知山谷”因山高岭连而与世隔绝,封闭、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自然条件十分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系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在这里,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无知山谷”象征着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律、定律。4.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是与守旧老人勇敢斗争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1)守旧老人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排斥、打击、镇压者,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愚昧、冷酷、落后、固执、残忍。(2)村民们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对漫游者横加迫害。(3)漫游者

是开拓者,是开路先锋,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是“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是敢于向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发出挑战的人。他敢于探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坚忍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没有迷信观念,蔑视旧传统,蔑视专制主义者。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义无反顾,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重返山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有旷世救民之志。他的死亡,是一出沉重的悲剧,留给人们永久的回味。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四、分析课文内容。1.第一部分(1)(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腐朽的生活氛围。(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是由专制统治造成的。(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怎样的矛盾? 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

(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保守、脆弱、畏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理解。(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6)“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精神。2.第二部分(2—3)(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2)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是千年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理。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即可。)(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保守的人们中去。(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3.第三部分(4—8)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了什么? 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4)“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真正幸福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 不断创新,不断改革。4.第四部分(9)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宽容的胸怀。

五、讨论:本文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六、扩展理解:回顾历史,深刻感怀。(学生可畅所欲言。)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因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死刑,烧死在罗马。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

教师总结:缺少宽容将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值得称颂的是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

学生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教师总结: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

七、学习本文启示探讨。

1.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2.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3.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多一点宽容教案公开课

《多一些宽容》教案

常州市翠竹中学 毛乐乐

教学目标:

1、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

2、学习鉴赏文章的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同一内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歌词导入:

上课之前播放陈明的歌曲《唯有宽容》(《费家有女》的主题歌)上课铃响之后,关掉歌曲,出示歌词:(幻灯)往事像一场停不下的风 穿梭在心头使你我太匆匆 也曾回首想起最初的梦

不经意的选择却是今天的宽容 所有的一切都变成曾经, 又何必再去追问到底究竟 活着总是要不停去追寻, 收获就是你我间彼此的宽容 唯有宽容 才会融化寒夜的冰冷 唯有宽容 才能抚平沙漠的心痛 原谅这里的一切让往事如风, 原谅你我的过去让青山更加从容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准备导入课题:刚才我们听到的优美的旋律就是陈明吟唱《唯有宽容》。是啊,“唯有宽容 才会融化寒夜的冰冷;唯有宽容 才能抚平沙漠的心痛”(出示幻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宽容,感受宽容。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请一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朗读要求:大声流利,注意语气与节奏。

听读要求:认真严肃,在听读的过程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一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评价学生的朗读。(生评、师评)

请同学们在预习和听读的基础上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宽容是„„宽容不是„„”的句式写一段话,要求:紧扣文本,语言通畅。

(学生读写。)交流,评价。

三、感悟提炼:

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质朴隽永,蕴含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珍藏,用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就特别欣赏这一句:“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这句话蕴涵丰富的哲理,给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气愤难平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提醒自己处理事情的时候顾及到他人的情感和尊严,试着去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同时,这句话语言精炼严谨,便于记忆,所以我选择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或者令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你选择该句的理由。

提醒:在选择座右铭的时候,不一定是课文中完整的句子,可以选择句子中你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对你选择的句子进行适当的加工。(学生选择,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四、拓展延伸:

过渡:大海的宽容,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含深深浅浅的缘分;心,因为宽容显得真实;爱,因为宽容才被看见。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因为宽容,我们的生活才更温馨更和谐。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老师再提供一篇文章《宽容是金》,讲的也是宽容,请同学们和课文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在哪里? 评价。

五、小结及作业:

宽容是你踩了我一脚,我却回你一句没关系;宽容是起争执时,双方的各退一步;宽容是面对他人的小过失时,一个淡淡的微笑;宽容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话„„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种宽厚的胸怀,去接纳这个具有缺损的社会;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海纳百川”的气度,去换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及和睦;愿宽容之心,遍布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课后探究:“事实胜于雄辩”,本文通篇以讲道理为主,基本没有摆事实,你能不能给文章补充几个事实论据呢?

要求:1事例概括简明;2语言简洁流畅;3能与上下文自然衔接。

第四篇:宽容序 王峥琪

《<宽容>序》教学设计

王峥琪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死有余辜、饿殍遍野、杀一儆百等词语

2、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等形象及其象征含义深入探究什么是宽容精神。

3、品味课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给《宽容》作序的独特魅力,通过品读文中反复出现“幸福生活”,“白骨累累”的类似表达感知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宽容”的深刻内涵

2、品味这篇序言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将宽容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明确的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宽容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房龙为《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了解房龙所倡导的宽容精神。

二、读课文,积累字词

蜿蜒绵亘深邃破败沼泽浅薄绰有余裕心满意足天伦之乐 神秘莫测苦思冥想叨唠亵渎白骨累累跌跌撞撞弥天大罪 毕恭毕敬鸦雀无声治愈蔑视刨根问底嶙嶙白骨能工巧匠 死有余辜杀一儆百雕琢潺潺转危为安饥寒交迫逆来顺受 忘恩负义归根结底内疚诅咒宽大为怀

绰有余裕:形容很宽裕,用不完。

天伦之乐:曾在《春夜宴》中接触过,泛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乐趣。

神秘莫测:使人捉摸不透,猜不准。

弥天大罪:形容极大的罪恶。

宽大为怀:对人抱着宽大的胸怀。

死有余辜:虽然处以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形容罪大恶极。辜:罪。

杀一儆百:杀一个来警戒许多人。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亵渎:轻慢,不尊敬。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浅薄:多指人的学识修养不深厚。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有时含讽刺意味,形容伪善的态度和谄媚的丑态。

三、整体感知

师:作为一篇序言,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课文一共九个小节,在小结之间又明显的空格,九个小节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序言不一样。我们来回顾一下有关序言的知识。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赠序和书序。赠序是送别赠言一类的文章,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赞扬之意。我们以后会学到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书序是写来介绍或评价著作的,课文时一篇书序。

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一般写在书籍前面,列于书后的成为“跋”或者“后记”,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或说明书籍出版的用意、作者情况也有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常见的“序”有作者序,非作者序和译者序三种。作者序是作者为自己写的“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本课就是自序。非作者序是邀请知名人士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一般为对作品的推荐。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

序言内容比较广泛,形式很自由。课文是作者房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宽容》一书所作的自序。

师:九个小节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层次,同时又存在内在的联系,通过小组讨论我们来看九个小节分别说了什么内容?

无知山谷②跋涉归来先驱之死④特大旱灾⑤饿殍遍野⑥逃离山谷⑦全新生活⑧纪念先驱⑨警示人类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关于无知山谷里人们的生活状态

1、文中第一小节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句话:“在宁静的无知山谷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企图告诉我们在山谷中人们幸福地生活着,第一小节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表达?你怎么看待人们的幸福生活?

明确:“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板书:幸福、绰有余裕、心满意足、和睦相处)

引导:从山谷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分配方式来看,作为生活其中的村民是否会真的幸福? 在山谷中,四面是蜿蜒绵亘的山脉,因为闭塞而宁静得如一潭死水,生存空间狭窄,人们延续着几千年前的生存方式喂牲口,灌满木桶,饭后给孩子们讲道理,没有过多的娱乐,生存方式原始封闭。人们要按照规定劳作,得到园中果实的应得份额,可见分配方式也和落后,是集体劳作,集体分配的生活方式。

一切古老的东西都被崇拜,被一千年前一个不为人知的部族写下的神秘莫测,模糊不清的律法成为了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着正是虚假幸福的根源。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对神秘莫测古书的恐惧,对律法和守旧老人巨大威慑力量的恐惧,对反叛者受到的残酷惩罚的恐惧,对山外未知世界的恐惧,对失去应得份额的恐惧,因此逆来顺受这种幸福是因为无知,需求浅薄而对落后的生存条件的心满意足;这里的幸福是反语,这种幸福是因为懦弱,畏惧“权威”而对律法的执行者的逆来顺受。作者把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成为“无知山谷”,讽刺的态度十分明显。

(板书:破败封闭、逆来顺受、惶恐不安)

二、分析“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的形象

1、人们都生活在极大的恐惧中,漫游者也明知走出山谷要受到惩罚,为什么还要那么做?走出山谷后他又为什么回到山谷

漫游者从小便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孩子们很小就惦记着远处捎来的漂亮石子,从小便问大人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因此,他们是具有怀疑精神的人,他们勇敢无畏,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走出山谷去探索去发现。

漫游者回到山谷是为了带着所有人奔赴新生活,他说“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光彩夺目”他还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课件外面的人们的生活很幸福而且对外来者很友好,他想把大家带到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他历尽跋涉之苦,指甲已经磨破,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鲜血。他是为了众人而来,而众人却将他处死,他深知他们会那样做,他是一个太无私的人,为了众人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修改板书:

提出问题,毅然出走

漫游者:手脚麻木,浸透鲜血

返回山谷,慷慨陈词求新图变,勇敢探索,责任感强,牺牲精神留下路标,指引后人

引导:课文中对漫游者的称呼在第七小节发生了变化,为何此处称之为“先驱者”? 课文之前村民称他为“漫游者”,漫游随意游玩,漫无目的地游走,这一贬义的称呼并非作者而是村民们对他的称呼。村民不相信他是对的,宁可相信那神秘莫测模糊不清的律法,可见村民的无知,然而在经过了灾难,人们开始投奔陌生的旅程的时候,看见曾经的漫游者细心地在无边无际的丛林和荒野中为众人烧出的宽敞大道,人们开始渐渐地意识到他是对的,所以称其为“先驱者”,意为思想和行为走在前端的人,饱含了尊敬和赞美。

2、漫游者将外面的世界描绘的那么美好,山谷中的人为什么不试图相信并尝试呢?提示山谷中可以分为两类人,两类人不去尝试的原因是不同的守旧老人:守旧老人之所以极力维护古老的一切,是因为一切未知的世界,一切他们无力掌控的陌生领域,都威胁着他们现有的地位和权威,都令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维护古老的所谓的祖先的智慧,维护神秘莫测的律法,只因为这些是他们专制统治的工具。

引导:从守旧老人的行为上我们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是无知山谷的主宰者,掌控着每个人应得的份额,享受着人们的供奉与尊敬,他们思想保守,残忍地杀害有进步思想探索精神的先驱者,还假意善良让漫游者坐下不允许辩解,虚伪残忍,愚昧专制。可是当他们濒临绝境时,竟然恬不知耻地强迫年轻人携带自己仓皇出逃,显示出令人鄙夷的懦弱和虚伪。

提示:那其他人为什么不试图相信并尝试?

村民:他们是无知山谷里的大多数,在古老律法的束缚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下,在权力者各种惩戒的震慑下,他们恪守律法,胆怯懦弱,麻木自私(被杀害的漫游者是他们的亲人,朋友,乡亲,他们竟一同举起了沉重的大石)。

引导:老师想问同学们,这些假权威,这些模糊不清的律法只能对什么样的人有用呢?很显然是愚昧无知的人,而恰恰山谷中的大多数村民都是无知的人。无知愚昧,缺乏理性是他们恪守律法,胆怯懦弱的根本原因。这使他们无意间成为了杀害先驱者的帮凶。直到遇到灾荒,饿殍遍野,他们耳朵遭遇让人觉得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引导:村民的愚昧无知让人觉得可恨可怜,村民身上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有,他们深刻地反省,真诚地内疚,深深的自责。

3.作者既然是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给自己的书作序,那么文中的“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无知山谷”有怎样的象征含义?

无知山谷:象征着一切封闭的国家、区域、集团、派别,象征着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传统、象征着一切陈旧的制度和秩序。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其实村民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的普通大众,我们没有资格谴责村民,因为我们很多人其实就是普通大众的一员,我们是需要在社会的进步中被唤醒的。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师:守旧老人的专制残暴,村民的懦弱无知最终酿成了先驱者的悲剧,然而智慧最终还是会战胜愚昧,勇敢会战胜怯懦,进取会战胜封闭,一切进步的事物最终定要登上历史舞台,历史就是这样推进的。

板书

无知山谷:破败闭塞的区域和制度

漫游者: 勇敢无畏,具有探索和牺牲精神的先驱者

《<宽容>序》 守旧老人:残酷虚伪,保守专制,排除异己的统治者

村民:愚昧无知,逆来顺受的普通大众

房龙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小节?

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我们希望”表达的既是希望也是无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新、旧事物的矛盾必然存在,守旧势力和创新势力总是存在矛盾,文中的“白骨累累”“嶙嶙白骨”“陈尸”,也昭示出新旧势力的碰撞中必然有很多先驱者为之流血牺牲。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的办法只有一个:权力者应有容纳异己的胸怀,普通大众应该对新事物保有宽容的精神,这正是作者创作这个寓言故事的深

意所在。

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什么是宽容?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2、新旧思想的碰撞是通过流血牺牲,然后新思想逐渐被接纳推动社会进步的,由此你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布鲁诺、秦始皇焚书坑儒

在《宽容》一书中,他记叙了这样的史实: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因捍卫真理而被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达尔文的进化论最初也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下一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

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为自己的书作序?

这个寓言故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却典型地概括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无数事实,虚拟的故事更具有普遍意义,能唤起读者丰富的关于历史事实的种种联想,比真实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更典型普遍,解释着这样的历史悲剧时时存在。

②这个故事生动形象,能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我们深深地为先驱者的死亡难过流泪,对守旧老人深恶痛绝,对物质村民既可怜有可恨,这些生动的叙述都牵动我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以这样的形式作序,别出心裁,深入浅出的表达作者对宽容的理解,诠释了什么是宽容精神。

是总结:作者房龙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一直在努力从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说,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个奢侈品,购买它的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不宽容的根子就在于自诩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在自以为唯一正确和永远正确的人看来,宽容就是宽容错误和邪恶,就是宽容道德的沦丧。其实我们宽容的不过是一种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所宽容的也许是对的,而我们是错的。

板书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宽容>序》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

对于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房龙 耐心公正的容忍。

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授课过程中学生预习不好,在积累词语过程中耗费过多时间,一致课文只找同学读了一遍,学生对课文熟悉程度不够。第二课时拿到龙老师教案。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下载八年级语文《宽容》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宽容》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

    八年级政治宽容(五篇)

    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第二框题 宽容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宽容的内涵,认识理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如何做到宽容。 2、能力目标:学会宽容他人,自觉在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八-多一些宽容

    八年级语文学案八 多一些宽容 主备人: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 2、 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 3、 透彻的分析,辩证的说理。 学......

    语文作文“宽容”

    宽容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启人心智的话,我想这就是宽容的真谛吧!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

    八年级语文下《〈宽容序言〉》教案7长春版

    长春版八年级下《〈宽容〉序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序言的独特写法。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

    宽容孝顺是美德 【八年级作文】

    中国,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文化的国家,素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诚实、守信、宽容、孝顺、节约……许多的文明美德,没有被千年的古风忘记,古风把他们从遥远的古代吹到......

    八年级语文

    2014年春季综合测试试题(三)八年级语文出卷人: 蒲团中学刘华枝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1.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和煦(xù)稽首(qí)众目睽睽(kuí)正襟危坐(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