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5篇

时间:2019-05-15 00: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

第一篇: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

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

2、土地整治工程:为实现土地整治目的而采取的各项工程措施的集合。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农用地的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乡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扩大、布局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

4、土地整治工程设计:以批复的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在施工前对土地整治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地点、时间和投资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最后提出作为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5、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变更: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图纸进行较大修改,或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当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的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6、耕地质量: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工程技术手段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耕地支持农业生产的能力。

7、潜力: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和某种既定用途下,某一指标可能提高或节约的能力。

8、土地整治潜力:规划期内,在可预见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和节约的建设用地面积。

9、农用地整治潜力: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建设道路、机井、沟渠、护坡等农田和农业配套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生产成本降低潜力以及产权关系调整和提高生态价值等方面的幅度。

10、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指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等,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地面积。

11、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在目前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各类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的面积。

12、土地复垦潜力: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以增加有效耕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

13、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指通过危旧房区、工业用地区、城中村改造等可整治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程度。

14、二、填空题

1、土地整治四大工程有(土地平整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工程)(拆迁工程)

2、“土地整治”具体包括(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五种类型)。

3、土地整治资金渠道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的15%)、(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

4、重要时间节点

一个规划+两个通知+两个标准

1999年,从法律上明确“国家鼓励土地整理”;

2008年,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沿用多年的“土地开发整理”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治”替代; 2010年,国发47号文件出台; 2011年,《土地复垦条例》出台; 2012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2012年,《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工作的通知》

5、土地整治的支撑技术有(测绘技术)、(3S技术)。

6、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一般采用(问卷)、(实地抽样)、(访谈)等方法,选择(全面调查)、(典型调查)和(项目调查)等方式进行。

7、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一般程序是(区域条件分析)、(确定评价因素)、(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综合评价)、(潜力分级)。

8、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一般有(单一指标评价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9、三、简答题

1、土地整治的研究方法(1)抽象思维(2)系统分析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4)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5)实证与规范结合(6)定性与定量结合

2、土地整治的特点(1)宏观、微观双重性(2)技术创新性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重性(4)发展的动态性(5)过程的一体性(6)效益的统一性(7)外延的广义性

3、土地整治工程特点(1)基础设施属性(2)工程等级低

(3)权属主体多重性

4、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1)地学理论(2)土壤学理论(3)生态学理论(4)经济学理论(5)土地产权理论(6)土地利用规划学(7)景观生态学原理(8)生态经济学原理(9)土地供给理论(10)成本—收益理论(11)区位理论

(12)可持续发展理论(13)系统科学原理(14)恢复生态学原理

5、土地整治对土地供给的影响(1)增加农用地经济供给(2)增强农用地供给弹性

(3)提高农用地经济供给的稳定性

6、区域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基本农田整治为重点,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区域土地规划原则是什么?(1)坚持促进“三农”发展(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3)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4)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统一(5)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为

8、区域土地规划目标是什么?(重点数字突出)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2)补充耕地任务全面落实。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2400万亩,确保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以上。

(3)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范有序推进。在严格规范管理前提下,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加大旧城镇、“城中村”、旧厂矿改造力度,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30%。

(5)土地复垦明显加快。生产建设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

9、区域土地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2)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3)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4)以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加快土地复垦(5)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四、问答题

1、农用地整治潜力怎样进行评价?

以乡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调查分析结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水平等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农用地整治规模、增加耕地系数、可补充耕地面积、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和产能增加量;根据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结果,将市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汇总、分级,并编绘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布图;潜力等级一般分为三到五级。增地评价方法一 n ΔS=Σ(αi ×Si)i=1(i = 1,„ n 为某乡(镇)村的个数)α=ΔS / S 式中:

ΔS——乡镇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αi——某村新增耕地系数(%); Si——某村待整理区面积(公顷); α——乡镇新增耕地系数(%); S——乡镇待整理区总面积(公顷)。增地评价方法二 αdi =Adi—Abi n ΔS=Σ(αdi ×Si)i=1(i = 1, n 其中n为坡度级别的个数)α=ΔS / S 式中:

αdi——典型区新增耕地系数(%);

Adi——典型样区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典型样区面积的比例(各坡度级别样区分别计算)(%); Abi——设定的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类型区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耕地区面积的比例(%);

Si——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级别待整理耕地区面积(公顷)。

2、农用地整治的提质评价有哪些?

方法一 假设待整治耕地的平均等别通过整治后能够达到测算单元内农用地分等的三级指标区的最高利用等别,则三级指标区与各测算单元的平均利用等之间的差距可作为该测算单元农用地整治所能提高的耕地质量潜力。

方法二 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耕地等别评定的技术方法为依据,结合规划提高等级设想,确定耕地质量可提高等级及面积。采取逐级修正的原理,计算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测算单元的平均利用等等别。方法三 确定耕地单产水平。按照预测整治后测算单元的平均利用等等别,确定其对应的标准量产量。计算新增耕地产能。公式为:新增耕地产能 = 新增耕地面积×整治后单位面积耕地标准量产量 计算耕地质量提升产能。公式如下为:耕地质量提升产能 = 待整治耕地面积×(整治后单位面积耕地标准量产量 – 现状单位面积耕地标准量产量)计算产能提升幅度。公式为:产能提升幅度 = 新增耕地产能 + 耕地质量提升产能

第二篇:土地整理与开发复习提纲201412DOC

土地整理与开发主要复习内容

考试范围:前七章内容+项目预算+三次课堂作业。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论述。

1、简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简述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课本P54——P56)

(1)RS技术

在土地整理领域,利用RS 技术不仅能采集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信息,而且能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利用航天RS 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为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航空RS技术,不仅能获得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而且能获得微域土地的详细信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GIS技术

土地整理涉及的大量空间信息处理,可以利用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的GIS来实施。根据RS资料和非RS资料,利用ARC Info、MapInfo等GIS软件,建立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很方便地实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件制作和成果输出等。

(3)GPS技术

GPS主要用于土地整理中的定位。其流程如下: a、选点。GPS测量站应选择在较开阔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路径效应,即反射波对直接波的破坏性干涉而引起的站星距离误差的影响。GPS测站不宜设置在具有强反射的地面和具有电磁波强辐射源的环境。

b、网形设计和时段安排。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将欲观测的土地整理区控制点连同必要的已知的三角点和水准点构成GPS卫星定位网。网形设计的一方面要顾及各GPS测站的精度均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构造一些区域性的子环路和全局性的网环路,以利于探测和剔除GPS数据粗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c、外业数据采集。每时段观测中各台仪器应基本保证同步观测,各时段安排根据总体网形结构要求而定,但应照顾上下时段的衔接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d、外业检核。GPS数据采集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基线计算。外业检核分为同步环检核和异步环检核。根据土地整理的具体要求,确定某一容差,当环路闭合差大于该容差时,则环路中某条或多条基线可能存在粗差,借助其他异步环可对粗差进行定位,然而对有粗差的基线重新结算。如解算无效,则该基线需要重测。

(4)3S技术合成

a、GIS和GPS结合。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组成GIS+GPS的各种电子系统,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其陆地用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资源勘测、工程测量、规划控制等。

b、GIS和RS结合。对于各种GIS系统,RS是重要的信息源和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GIS可以提供RS图形处理所需的一些辅助数据,以提高RS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从而提高RS图像处理和解译的精度。

c、3S技术的整体结合。集RS、GIS和GPS技术的功能于一体,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GIS,是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处理、更新及动态地理过程的现势性分析与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的有力手段。

3、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内容。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只是农用地整理潜力;而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整理农村用地结构,如归并零星地块、平整土地,农村道路、渠道等综合治理、中低产农用地的综合改造及集中村庄及乡村企业用地、搬迁和内部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等。

(二)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调查和评价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是调查与评价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而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可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

(三)废弃地复垦潜力

(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4、简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小组;落实经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组织技术培训

(2)调查与分析: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调查的指标及其权重;整理资料与分区、补充调查;分析与评价

(3)编制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比例尺:最小1:1万 协调论证:反馈意见,修订结果

(5)调查与评价结果的评审和报批:专家论证;进一步修改

5、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有哪些?

(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湿润度、干燥度等。

(2)地质与地貌因素。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3)土壤因素。母质、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表土含砾、有机质和腐殖质厚度等。

(4)水资源因素。水源保证率、排灌能力、水利设施、地表水水位、流量等。

(5)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

(6)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管理水平、耕地产出率、耕地利用率、耕地中闲置土地比率等。

(7)生态因素。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农药肥料的输入对土壤、水质的影响。

6、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报告回答)

(1)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涵、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容、潜力功能区划分;

(3)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项目区农用地资源现状、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目标;

(4)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宜农土地现状分析、宜农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5)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6)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采矿用地现状分析、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7)专题研究成果:文本成果、图件成果。

7、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任务是什么?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任务是:对区域土地整理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安排重点整理区域、工程和项目;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内容是:分析土地整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区域土地整理潜力 分析;确定各区域土地整理目标和任务;确定区域土地整理规模布局和项目;分析评价区域土地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确定实施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措施。

8、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二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回答)

(1)规划总则: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依据;

(2)规划背景: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3)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整治需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分区、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需求;

(4)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空间布局;(5)土地整治目标与任务:规划目标、主要任务;

(6)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整治的后期管护、优化农田的生态景观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7)规范推进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城镇村空间体系、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历史名镇名村保护;

(8)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土地生态体系、发挥耕地的生态景观功能、促进水土资源协调、促进林地系统建设、加快土地复垦;(9)土地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示范项目;

(10)土地整治资金与效益:资金需求、资金来源、预期效益;

(1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整治模式和整合整治平台、严格执行规划、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健全实施督管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9、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方法与程序。

(一)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

一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其中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类用地之间的面积比例,而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各个项目区确定与其对应的土地利用最优方式和空间定位。

二是规划工程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标准。

(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2.调查分析;3.拟定规划方案;4.协调论证;5.规划评审和报批。

(三)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1.公众参与方法;2.系统分析法;3.统计分析法;4比较择优法;5.其他:回归分析、数学规划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

10、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成果及要求。

(一)项目规划文本的内容 1.前言 介绍项目来源,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批复情况,项目规划的任务和依据等。

2.项目概况

(1)项目区所在县的概况;(2)项目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涉及乡镇、行政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种植情况;(3)项目区基础设施(水利、电力、道路等)现状、对项目建设的影响;(4)土地利用现状(类型、面积、结构和土地权属、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土地适宜性分析(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土地利用布局);(6)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水资源状况,分析灌排方法和技术);(7)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依据项目建设目的而定)

3.规划目标和方针 确定规划目标(围绕项目建设目的和项目区概况的分析,本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各项工程的配套建设)。根据目标,确定规划院长(各项工程的综合布局原则、技术原则、经济原则等)

4.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工程防洪标准、道路建设标准、灌排标准);(2)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评价,项目目标,配置各类用地);(3)土地利用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防护工程以及不同类型、等级工程的建设数量;(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5)土地权属调整(由于土地分配是土地开发整理后期的重点,涉及到各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规划方案只提权属调整的基本原则、程序、注意的问题等,暂不提出各村、组具体分配的土地数量);(6)投资规模估算和资金筹集使用

5.规划方案评价(1)社会效益;(2)生态效益;(3)经济效益

(二)项目规划说明的内容(1)项目规划过程;(2)项目调整情况;(3)主要资料来源和引用;(4)规划标准与有关技术问题;(5)与有关部门规划(部门意见)的协调处理;(6)规划方案的选择(各主要可能方案的优缺点);(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项目规划图件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项目规划图;(3)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4)单体图。

11、土地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比例、空间布局;(2)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选定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方案;(3)确定水利设施建设的数量、等级和位置;(4)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数量及位置;(5)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6)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和发展方向。

12、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文本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项目区位置与范围;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项目投资及估算依据

(2)项目背景:项目所在县概况;项目提出的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项目区概况: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灾害;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

(4)项目分析:项目合法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土地适应性评价;公众参与分析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规划原则;建设标准;规划方案比选;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属调整原则;权属调整程序

(7)设施措施与工程管理:实施措施;工程管理

(8)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布置;主要工程施工;施工进度

(9)投资估算:编制说明;估算费用构成;资金筹措;投资进度计划(10)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经济效益分析;耕地质量等级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建议(12)附件

13、简述土地整理项目中如何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课本P156第二节)

14、简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2)典型田块设计;(3)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4)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5)防护林工程设计,包括农日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包括梯田设计、坡地蓄水工程、沟头防治工程设计等。

程序:(1)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技术组、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地踏勘、收集工程设计的所需资料等。(2)拟定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是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主要涉及到灌溉、除涝、道路等主要方面的设计标准。(3)工程设计:根据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列出所有需要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事项;在全面熟悉设计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搜集所需资料;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及单体工程设计;计算单体工程设训工程量。(4)工程量汇总:工程量汇总的目的是为土地整理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因此,必须依据预算编制要求,做到分项分类统计,并配有说明。(5)成果整理:主要包括编绘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图册,编写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报告及其他需要提交的重要设计资料并装订成册。

15、土地平整中土方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上机实验有什么感受?)

(1)方格网法:适用于地形坡度变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级诶按的地块,其特点是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方法较为复杂(2)横断面法:适用于高差变化比较大、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地面复杂的地区;挖直深度较大,截面又不规则的地区;道路等带状地形,其特点是计算方法较为简单方便,但精度较低。

(3)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挖填分界补明显的地段,虽其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

16、土方调配的原则是什么?

(1)填方、挖方基本平衡,减少运土;(2)填、挖土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应尽可能小,以使总的运费降至最低;(3)好土应用于回填质量要求高的区域;(4)调配应与地下构筑物的施工相配合,地下设施的挖土应留土用以再填土;(5)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及路线,避免对流与乱流现象,同时便于调配,机械化施工。

17、简述明渠灌溉工程的设计程序?(课本P187明渠灌溉工程设计)

18、渠道(或排水沟)断面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P191—P199 渠道断面设计 P223—P226 排水沟断面设计

19、能够绘制沟渠、道路、或梯田的横断面图。

P191 渠道的横断面 P224 排水沟的横断面 P228 道路的横断面 P240 梯田的横断面

20、列出几种土地整理项目中用到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坡工程:梯田、坡地蓄水工程、护坡工程;(2)治沟工程:沟头防护工程、防冲坝工程、淤地坝;(3)治滩工程

21、土地整理项目预算的构成。

(1)工程施工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材料价差、未计价材料、税金组成。其中直接费又包括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措施费(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安全施工措施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间接费又包括规费(工程排污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和企业管理费(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费用)组成。

(2)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运杂费、运输保险费和采购以及保管费组成。(3)其他费用:由前期工程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拆迁补偿费组成。(4)不可预见费

22、工程施工费的计算。(第三次课堂作业)【PPT第三讲: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实务三(工程施工费预算编制)2】

第三篇:土地整治+

生态发展调节器

——以石柱县脱贫攻坚项目调查为例

土地整治+N 生态;产业;效益;脱贫;科技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据统计,1999~2005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时我们补充了耕地6929万亩,有效地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占补平衡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从1985~1996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倒逼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仅可以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还可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倒逼节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很清醒地意识到,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国家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下力气改进和优化占补平衡管理。这次出台的《意见》就是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

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

20年前,中发11号文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时隔20年,中央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这是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对法律规定的细化落实,是在当前后备资源不足、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的情况下,解决部分省份、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难题的改革举措。2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史无前例快速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一边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一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划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耕地保护框架体系。同期,国务院还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同时提出“两个绝不能”,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从耕地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是客观事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进行污染耕地治理,这也需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的耕地。同时,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还不高,局部在退化,还不能满足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需求,耕地保护面临着数量、质量和生态

等多重压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出路在哪里?就在于深化改革。中央及时出台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既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同时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耕地数量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红线。也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次《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数量保护,通过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的耕地总量。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守住这条红线。二是强调耕地质量保护。创新机制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建好”这个目标。

三是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落实耕地生态保护。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作用。去年我们在推动耕地休养生息、促进绿色发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耕地的轮作休耕,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拥护。今年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技术模式上创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特别是思想理念基础。

第四篇:土地整治

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2.土地分类: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土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指出改良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土地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土地分类的分歧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如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它包括两种,一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多序列分类系统;二是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称之为应用性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198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主持制定了“中国1∶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典型的系统分类,是对中国土地分类研究的一次总结,具有开创意义。它把土地类型分为3 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这一分类系统符合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的基本国情,便于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代表了一种讲究实用的研究方向。由于此种分类不是本文重点,所以不再叙述。

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相对应,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等。

3.土地投资强度: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4.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一般是指经营性项目的用地,按照现行的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经营性项目一般指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项目。

5.多用途地籍:以土地产权登记、课税、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等多种用途为目的建立的地籍。它记载有关宗地的全部属性。

6.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对农地的集约利用研究,李嘉图认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农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指在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农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充分发掘农地的利用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从农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5]。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中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本质的内涵是加强土地投入以及土地的深度利用与精细利用,即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和用地结构优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应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目标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不同。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土地的空间尺度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即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层次性,在宏观层次上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衡量具有区域差异性,即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也不同。土地稀缺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 土地的稀

缺性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可以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呈指数型的加速增长,而自然资源的增长不具有指数型的加速特征,从长远看,人口的数量将超过自然土地资源的承受水平。李嘉图提出的相对稀缺理论认为,自然土地资源不存在均质性。由于土壤肥力存在级差,人们总是先利用肥力高的土地,再利用肥力次之的土地。随着需求的增加,总会有较低肥力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不存在绝对的稀缺。李嘉图还强调,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从土地的供给上看,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实质上是指土地自然供给的绝对无弹性;李嘉图的相对稀缺是指土地经济供给的相对弹性。土地供给的绝对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对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相对稀缺性则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来解决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2.地租地价理论与区位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机制(1).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揭示了土地集约利 用的内在机制。马克思在其地租地价理论中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指出级差地租II是由于对土地的集约经营而产生的。阿朗素在其城市地租理论中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的简单一致性模型,并指出竞价过程是将土地分配给多个竞争者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土地集约利用实质就是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力求获得最大的地租收入,而市场机制则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地价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指示器,能够

反映土地供求状态,收益水平的高低以及土地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就是借助价格标杆的强力调控,来引导土地资源在各部门、各区域间的最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整体最优。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关于人类经 济活动与社会、自然等其他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杜能在其区位论研究中,最先将区位与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程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应按土地区位地租的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进行配置。此原理为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研究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区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为土地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即宏观政府调控机制,依据区位理论中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可以对城市各种产业结构和用地类型进行合理地空间配置,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以达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确定土地合理集约度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对单位土地连续追加投入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追加的投入越多,获得的报酬就会随着增加,当追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投入部分所获得的增加报酬就会逐步减少,从而使得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上的最高报酬。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因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以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科学手段测定最佳的投入点,即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4.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

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以发展为中心,没有发展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通过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种要素都维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③可持续发展要受到自然界物质基础的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公平性发展,关键问题在于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出一种公平关系和合理性。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土地集约利用即研究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保持土地价值的耐久性和其自然利用性,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7.土地管理中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制度创新

1.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主导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树立长远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更有利

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自1984年我国农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在某些地区的制度创新中已经发挥了有效的主导 作用,例如,先后实行的“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和“股份合作制”,尤其是后两种制度创新更是收到了明显的制度创新绩效。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转变其发展观念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关注长远目标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发展观念才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2.搞好地区协调工作,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能力中央政府在逐步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同时,应在宏观角度加大统一调控力度,主要包括:淤中央政府需加强统一领导和适度下放权力;于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包括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宏观与微观、监督与被监督等关系,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盂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社会人文等差异,综合权衡,从地区差异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的问题。

3.建立政府官员考核制度与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政府应转变发展观念,为规范土地市场,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过去 单纯以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为主的考评办法,采用综合的指标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等,以突出对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短期和长期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避免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公众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使其有足够能力与政府进行谈判,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4.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在土地市场或征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银行、房地产商,还是社会公众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产生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为偏差。因此,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使之与土地参与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能够保持公平公正性和监督约束有效性。8.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概念及意义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由2013年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2014年6月底,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从住房信息联网上升到不动产登记

住房信息联网一直阻力重重,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推进。但在住建部2012年6月如期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之后,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停滞状态。住房信息联网的技术难度其实已经不大,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愿意主动配合完成联网工作,是主要的阻力。事实上,在联网工作扩围之初,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曾公开表示,扩围系统有相当的难度。拥有住房私有财产的业主,都不希望过分将这一财产进行暴露。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益考虑,或是行政上的惰性原因,都以不情愿的态度来应对住房信息联网的任务。房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资产,从住建部层面,已经难以推进住房信息联网,所以必须以一种新的思路来推进这一工作,而新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房产登记,将土地、房屋、园林等统一纳入考虑,并由一个部门全盘指挥,有利于破解各自为政下的无力推进局面。国务院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多个部门已经强势表态要推过不动产登记

产权登记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里,对房地产部分着墨不多,政府层面对楼市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中央更希望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但推进房产税是这一思路下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表态。而推进房产税,前提是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发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文。徐绍史表示,要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动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从一系列的表态来看,推进房产税已经是不容质疑的决定,而且推进速度也将加快。从短期看,房产税试点扩围可能成为楼市调控政策切入点。当前多个城市已制定并上报房产税试点方案。房产税试点可能最快在岁末年初扩围。由房产税试点带动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拉开房地产领域各项改革的序幕。能否平抑房价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许多人从这一制度上读出了“反腐”“控房价”等效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这是好政策,如果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统一可参考的信息,正是实行一系列楼市调控的基础,只有当各地部门间实现信息共同可参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才能有效地依据业主的房产数量开征税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房产税,其执行的前提是拥有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

而,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操作思路已经开始显现,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另外,国务院提出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房婶、房叔类新闻层出不穷,官员拥有多套房产的消息刺激公众的神经,只有推进不动产信息公开查询,才能有效抑制一些群体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取多套房的行为。

如此一来,房产税的加速推进,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对腐败行为的抑制,有效缓解房价的不正常上涨。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其作用或许不仅有利于平抑房价,它更有利财产税的推进,依据高净值人士不动产数量,开征一定的财产税,既平抑贫富差距,同时还能为财政增加收入。9.什么是土地总登记,土地总登记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部登记。

土地总登记有以下特点:

一是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结束。

二是区域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全面登记。三是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有计划、有组织统一进行的。四是社会公开性。土地总登记要实行通告和公告。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总登记是一种针对辖区内所有不动产,在一个确定的时点进行的一种普遍性的登记。总登记的特点是不动产权利人在拥有或使用不动产期间,无论是否发生过变更,都必须按照登记机关的要求,在确定的时点,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在统一的簿册上进行注册登记。土地总登记:需要进行土地总登记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未进行过土地登记的地区;二是原有登记需要全面更新。

土地总登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告结束。第二,区域性。土地总登记作业区一般是一个行政辖区,它通常是一个县或市。第三,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有计划统一进行的。

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的程序有三个特殊性:一是增加了准备工作。这是因为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集中、普遍的总的登记,工作量大、时间集中,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故在土地总登记中,把准备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内容,列为土地总登记工作程序的第一步。二是增加了通告。土地总登记的申请事先要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三是增加了公告。权属审核的结果要进行公告。因此,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1、登记准备工作

织准备。土地登记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如国土资源、公安、司法、财税、农林、民政等)领导组成。

行政准备。①研究制定土地总登记工作计划。②划分土地登记区。③落实土地总登记工作经费。④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用品等。⑤准备土地总登记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宣传材料、通告、表、书、单、卡、册、簿、公告、土地证书等。

技术准备。①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规定和土地总登记实施细则。②收集资料。③宣传培训。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2、登记通告

通告是政府让社会知晓进行土地登记的一种行政措施。它的作用在于让登记义务人知道在何时、何地向哪一个机关申请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履行何种义务,包括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哪些证明材料等。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登记区的划分;②土地登记期限;③土地登记收件地点;④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⑤其他事项。

土地登记通告发布方式有:①张贴。把土地登记通告广泛张贴在整个土地登记区内,并重点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张贴。②直接送达申请人。把土地登记通告以通知单的形式直接送达土地总登记申请人。通知单除包括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外,还可以设置回执栏,通过回执,土地登记机关可以了解通知单的发送情况。③通过宣传媒介发布。为了保证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家喻户晓,土地登记通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并重的方法。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土地登记申请是土地权利人,按通告规定的申请期限,向登记机关申请其土地产权状况并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请求予以登记的行为。

1、土地总登记申请人

个人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一是使用宅基地的城镇、农村居民,由其房屋产权人或房主申请土地登记;二是使用四荒拍卖土地的农村居民,由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人申请土地登记。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单位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分别为:①企业法人单位,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凡是以企业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企业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法人以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登记。以上法人单位中,有法人资格,但不是以本法人单位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政府机关、妇联、科协等单位,以政府名义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原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③联营单位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的新的经济实体,并具备法人条件的联营企业。联营单位以单位法人及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联营单位联营合同中规定土地作为入股或明确土地使用权不作为联营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④私营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并已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作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由私营单位代理人申请。私营单位属合作性质且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合作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权登记申请人分别为:

①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村集体内有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如过去的生产队,目前仍独立存在的,可以由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也可以由村集体代办。

③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由乡(镇)集体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乡集体的组织形式,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乡集体组织范围、章程及组织方式,严格地讲没有反映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但是事实上确实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全面行使着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凡属于这种情况的,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暂不进行土地登记。随着有关法律的健全,再统一解决。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2、土地总登记申请应提交的证明文件

申请人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各个时期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征、拨(使)用的土地批准文件。②因买卖、交换、赠与、继承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除提交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协议书或证明外,还应提交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原始取得证明。③无任何手续,擅自占用土地的,应提交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的证明文件。

由于历史等原因无法提交权属证明材料的,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一是个人使用土地的,由四邻认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开具证明;二是单位使用土地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开具证明。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3、初步审查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按规定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申请书包括四方面内容:①申请人情况:申请人名称、单位法人代表姓名、住所、上级主管单位等。②申请登记的土地状况:土地坐落、土地产权性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和价格等。③宗地范围界线草图(注明相邻单位名称)。④产权来源及产权证明材料。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4、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由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土地采取实地调查、核实、测量、定界、成图等措施,查清土地的位置、产权性质、界线、面积、用途及土地权利人的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土地登记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权属调查包括核实土地产权来源、认定土地产权界线、设立土地产权界标等内容。调查前,登记机关应根据登记区的划分,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并对各宗地预编地籍号。根据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供的产权证明材料,查实土地产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产权性质。确认产权界线时,应由被调查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与相邻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确定产权界线后,需在界线的拐点等处设置界标。权属调查结束后,应绘制宗地草图,标明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界址边长、相关距离等。地籍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两大部分。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为了保证地籍测量成果具有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测量精度,在细部测量之前,在整个调查登记区,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建立控制网。地籍细部测量包括对土地产权界址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量及绘制地籍图,量测宗地面积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土地登记的审核与公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登记部门的调查结果和审查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权属审核

权属审核的依据有两个方面:法律依据和书证依据。法律依据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土地的法律、政策及行政法规。书证依据指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权属来源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地上物产权证明、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权属审核内容:

(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2)对宗地自然状况的审核(3)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审核

(4)审核两个阶段

审核分为初审、复审两个阶段。

初审,即审核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书、申请登记的项目,参照各种权属证明、调查结果逐项审核,填写审批表。

复审,即复审人员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2、权属审核结果公告(1)公告的内容

公告,是指登记机关将经权属审核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征询意见的行为。公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拥有者的名称、地址,拟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用途、坐落、地号,以及对公告提出异议方式、地点、期限和要求复查办法等。

公告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让土地权利人及时了解其土地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第二,在规定时间内,征询利害关系人的异议;第三,对登记机关在作业中的不足,施予救济,追求登记效力的公平性;第四,保证土地登记的公信力。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2)权属异议处理

土地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在登记审核结果公告期限内,对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

3、登记审批

公告期满后,登记部门应对公告提出的问题予以逐项复查,对无异议的应按规定报人民政府批准。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政府主要对较大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问题不再逐项审查,依据登记部门的审核意见,签署政府的批准意见,如准予登记或暂缓登记或不予登记。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和颁发证书是土地登记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土地的注册登记就是把经人民政府批准登记后的土地产权及其有关内容,正式填写在土地登记卡(簿)上,使之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同时填写土地归户卡(册)和土地证书。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登记卡是土地登记的主件,也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的法律依据。它由土地登记卡主卡、土地登记卡续表和共用宗使用权登记卡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宗地的基本状况,如地号、图号、座落、面积、用途、权属性质以及便于查找的有关图、表、册的编号;二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者名称、通讯地址、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三是登记的其他内容,如他物权、变更事项、登记依据等。土地登记卡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权利人独自拥有或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宗地及土地权利状况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各土地权利人的状况在共用宗地使用权登记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更、注销、或他物权设定及注销的,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但土地登记卡主卡中地号、图号、宗地面积发生变更的,须更换土地登记主卡。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是一件极为严肃的行为,一经填写,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更改。土地归户卡依照土地登记卡填写,所谓归户,就是把产权人作为主项,把由其拥有或使用的土地都归到一起逐宗予以排列。填写归户卡是便于产权产籍管理。

土地权利证书也是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的。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权利证书分为三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物权,登记在其所附属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登记卡和土地证上,同时向他物权人颁发《土地他物权证明书》。

10.为什么土地利用具有经济性,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性对土地布局的影响。11.地籍管理的概念与内容。(1)土地调查(Land Inventory)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2)土地评价分等定级

(3)土地登记(Land Registration)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实行土地登记申请、土地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目前,我国依照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Statistics of Land Record)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Cadastral Archives Management)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报告、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第五篇: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程序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程序

――摘自北京国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一书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期工作、基础分析、拟定设计标准、工程布局、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工程量汇总以及成果整理。

一、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专班、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地踏勘、收集工程设计的所需资料,提出工程布局的初步方案等。

(一)成立工程设计专班

土地整理牵涉的利益面较广,特别是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难度大,因此,对土地整理区县(区)、乡(镇)地方政府而言,应成立土地整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土地整理中的重要问题,落实前期工作经费。

对承担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设计单位而言,由于土地整理工程涵盖的技术面较广,政策性很强,应成立由熟悉土地整理政策、了解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要求、精通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设计专班,负责整个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技术问题处理。无论土地整理工程领导小组还是设计专班,都必须根据土地整理工作的特点,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周期。根据经验,一般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项目,从踏勘到提交正式设计成果需要90个工作日。

(二)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审与批复意见。在开展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必须全面阅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熟悉项目情况,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如项目合法性、安全性、建设规模与土地利用结构、新增耕地比例、灌溉水源、排水方式、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内容与工程布局、投资结构等。

此外,设计人员要重视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结论和批复意见。这可能涉及到项目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工程布局方案、投资等方面的调整,会对工程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要注意专家评审对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方面的意见。

(三)开展实地踏勘

开展实地踏勘是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必需前提。踏勘人员必须全面熟悉土地整理区域的地形地貌、了解整理区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作物种植及生产效果、土地整理区的灌溉水源与排水方式、排水承泄区等。特别要对可研报告提出的工程布局方案进行实地模拟“放样”的可行性论证。

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实地踏勘必须做到去现场、全覆盖、多交流。去现场就是设计人员深入到土地整理区域的田间地头;全覆盖就是设计人员必须踏遍土地整理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多交流就是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土地整理政策与技术要求,可研报告提出的工程布局方案等,与整理区的农业、水利、土地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农民深入交换意见,形成工程布局的初步设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合理的项目工程布局方案的形成是设计人员与整理区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过程中,整理区必须配备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林水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共同进行实地踏勘和方案讨论。

(四)收集设计资料

土地整理工程内容多,需要收集的设计资料也较多,且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工程的项目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也有所侧重。总体而言,资料收集应做到具有针对性、现势性、有效性。

1、针对性就是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特点和要求,有的放矢的地收集资料。

2、现势性就是要求收集最近最新的资料。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要求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上的土地统计(变更)资料为准。

3、有效性就是要求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负法律责任。典型的反面例子是,个别项目区出具的地下水开采模数或单井出水量数据是根据“需要”捏造的,结果造成土地整理工程建成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五)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

通过实地踏勘以及与土地整理区技术人员的交流,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土地整理政策和设计程序要求,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工程布局设想。要使这个设想变成具有可操作性和整理区政府以及农民认可的设计方案,应该由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并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农民代表,共同讨论并形成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方案。方案一旦确定,即成为下一阶段深化完善和进行单体工程设计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在实地踏勘后形成的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方案,是一个以定性为主的粗线条的框架式的工程布局方案,全面而详细的工程布局方案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基础分析和研究比较后制定。其次,提出的初步布局方案必须形成文字记录,并由专家签字或部门盖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土地整理技术工作,今后不可随意更改工程布局方案。

二、基础分析

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基础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土地整理区域的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根据水土资源基本平衡原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切合实际的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实现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基础分析的目的,主要从定量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制定工程建设标准以及采取那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基础分析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以及土地整理目标、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内容、标准等的不同。一般而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整理标准较高,多以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性土地整理为主,进行工程布局应考虑长远发展的要求,如居民点用地的布局。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以单一目的的土地整理为主。如基本农田整理,主要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整理工程措施有较大的差异。丘陵山区工程建设内容复杂,难度也较大。与平原区的最大差异是,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布置的农田防护工程较多。如梯田、水土保持林、截流沟、跌水等。

不同区域和不同地下条件下,灌溉水源的选择也有较大差异,相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也有较大不同。南方地区主要以地表水为水源,通过地面明渠灌溉,而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以开采地下水为灌溉水源,并采用管道输水灌溉。

(二)水土资源分析

水土资源分析包括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两个方面。可供水量分析又包括各种水源及其可供水量分析,需水量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分析等。水土资源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合理的设计保证率,采取相应的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以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水土资源分析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先确定设计典型年。而设计典型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水土资源分析的一般要求:

1、正常情况下,满足灌溉用水量小于可供水量;

2、按不同水源类型将整理区分片,实现来用水平衡。即多种水源可供水量应相互协调联合运用;

3、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溉用水时,应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4、整理区由两个以上独立片组成时,应分片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新增耕地潜力大小是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的重要指标。新增耕地潜力及其新增耕地面积一般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较详细的分析和结论。但由于对项目性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建设范围与建设规模等方面的政策与技术理解上存在偏差,许多项目工程设计后的新增耕地潜力和面积往往与可研报告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

在工程设计阶段分析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是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哪些地类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转化为耕地,再根据经验估计道路、沟渠等各类工程可能占用的土地数量,最后直观地估算新增耕地潜力。如果初步估算结果达不到批复的新增耕地面积,就要在土地利用和工程布局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满足新增耕地的最低立项标准。

(四)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主要从土地整理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与使用程度、地形、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土地利用问题的目的是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提供依据。如土地整理区灌溉无保障,应考虑解决灌溉问题。如是土壤问题,就要结合土地平整进行土壤改良。如是低洼涝渍,就要深挖沟排水。特别要重视的是分析土地整理区的基础设施利用状况,通过分析,确定哪些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哪些需要改造或改建,哪些是废弃难以利用需要重建的。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踏勘,必须对整个整理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中所指的土地利用问题主要是土地整理区存在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土地整理政策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因此,分析整理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具体详细。

三、拟定设计标准

标准是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中,主要涉及到新增耕地率、灌溉、除涝、道路等主要方面的设计标准。

(一)新增耕地率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都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质项目的新增耕地率的最低门槛。如土地开发项目不低于60%,土地复垦项目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项目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复立项意见中,一个具体项目的新增耕地率往往不低于上述最低门槛。而设计单位在经过实地踏勘后,经过详细分析和初步设计计算后,其新增耕地率可能又与批复立项的指标有差异。

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新增耕地率是立项的最低标准,对具体的项目而言,经过综合分析比较而提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新增耕地指标,对工程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标准是综合反映灌溉水源对整理区域用水的保证程度。灌溉设计标准越高,灌溉用水得到水源供水的保证程度越高。所以,它是项目规模、投资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表示灌溉设计标准的指标有两种,一种是灌溉设计保证率,另一种是抗旱天数。

灌溉保证率(p)是指土地整理区的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计保证率是进行灌溉工程设计时所选定的灌溉保证率。选定时,不仅要考虑水源供水的可能性,同时要考虑作物的需水要求。应根据水源和土地整理区的条件,拟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以便充分开发利用整理区水土资源。

一般地,缺水地区和以旱作物为主的土地整理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较低,丰水和以水稻为主的土地整理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较高。

抗旱天数是指作物生长期间遇到连续干旱时,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够保证作物用水要求的天数。例如,某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够满足连续50天干旱所灌面积上的作物灌溉用水,则该设施的抗旱天数为50天。

一般地,旱作物和单季稻区抗旱天数可为30~50天,双季稻区抗旱天数可为50~70天。

(三)除涝设计标准

除涝设计标准是指排水设施计划达到的除涝能力,它是确定除涝设计流量和排水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如果除涝设计标准定得过高,则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水工程规模过大,工程投资和占地多,但出现排涝设计流量的机率不多,工程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和设备积压,工程经济效益较低。反之,如果设计标准定得过低,虽然工程规模小,投资少,但抵御涝灾的能力很低,除涝的作用不大。所以,应根据自然条件、涝渍灾害、治理难易和工程效益等,进行全面权衡,综合分析确定。

除涝设计标准一般用某一设计频率(或重现期)的几日暴雨在几日内排除,使作物不受淹来表示。它包括重现期、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三方面的内容,前两项决定着暴雨量的大小,再加上排除时间就决定了排涝流量的大小。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暴雨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相应的频率为20%~10%。对于旱作物,通常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完,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2~5日排至耐淹水深。

(四)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设计的技术标准是对道路路线和构造物的设计与施工在技术性能、几何形状以及尺寸、结构组成上的具体尺寸和要求。土地整理区的道路设计主要是乡村道路和田间道路,基本上以供行人和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为主。乡村道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一般不列入国家公路等级标准。根据《土地整理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13-2000),土地整理区道路可以划分为两类:

田间道:主要为村庄之间以及村庄到田间的道路,一般宽度为4~8米。

生产路:主要为田间道的联结道,是田间道进入地块的通道,宽度不大于2米。

根据目前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土地整理中的田间道和生产路路面以非硬化处理为主。但经济发达地区和山区,路面等级标准可适当提高,以满足实际需要。

四、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与方案比选

(一)工程布局原则

通过实地踏勘、基础分析和确定各项工程设计标准后,就进入具体的工程布局阶段。土地整理工程内容多,涉及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各项工程布局都有自己的原则要求,土地整理工程布局的总体要求是,各单项工程的布局在充分体现自身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做到整体布局最优。总体布局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土地利用布局应综合考虑土地适宜性、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与农民意愿;

2、土地整理工程配置应与土地利用布局紧密结合;

3、制定工程技术措施时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经济性;

4、尽量避免或减少土地权属调整。

(二)工程布局的基本次序

对一个具体的土地整理区域,各项工程布局应该有一个先后次序。一般的,首先进行道路布局。其次,进行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地形特殊的情况下,优先进行灌排工程布局或交替布局。最后,进行田块和农田防护工程布局。但各项工程布局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先后次序。在进行各项工程布局时,还要考虑各项工程的布局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如道路、沟、渠、林之间,进行组合布局,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但各项工程之间不同的组合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一个项目工程的总体布局也存在不同的方案,各方案也各有其利弊,这就需要进行方案比选。

(三)工程布局方案比选

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布局方案都存在比选的问题。只有在不同方案之间非常难以取舍时,才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方案比选也许是单项工程的不同方案比选,也可能是总体布局方案的比选。总之,方案比选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可行性,即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本身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其次,运营成本,即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是否超出投资范围,建成后的运营成本能否承受;

再次,使用便利性,即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能否为当地农民所接受。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后,农民的生产管理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最后,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是综合性的,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全面权衡。

在进行方案比选时,应充分征求当地技术专家和农民的意见,难以取舍时,可以地方意见为主,但必须符合土地整理政策。

工程布局应形成工程总体布局图或单项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工程布局图可采取分区编号,以利于编制布局说明。

五、工程设计

工程布局完成后,将进入单体工程设计阶段。在具体的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分项分类统计,以便搜集设计资料。其次,设计人员应与工程规划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工程布局思路以及对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一)工程设计依据

工程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

1、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审与批复意见;

3、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

4、工程设计标准;

5、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

(二)工程设计内容

1、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

2、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

3、农田防护工程设计,包括梯田设计、农田防护林设计,水土保持林设计、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

4、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土方调配应包括道路、渠道、排水沟的土方;

5、典型田块设计。

(三)工程设计步骤

1、根据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列出所有需要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的事项;

2、在全面熟悉设计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搜集所需资料;

3、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设计单体工程设计;

4、计算单体工程设计工程量。

(四)工程设计成果

工程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1、项目现状图;

2、工程布局图;

3、单体工程设计图册;

4、工程设计报告。

六、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与工程量汇总

(一)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因此,通过土地整理究竟可以新增多少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所有单体工程设计完成后,要核实和计算各项工程的占地面积,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

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首先,计算各项工程用地面积。具体方法是,线形地物如道路、沟渠等根据宽度和长度计算面积,其它单体工程根据设计图及其说明计算占地面积。其次,根据土地利用分类,分图斑量算整理后各地类面积。第三,进行“整理后”各类面积汇总,核实总面积是否相等。最后,进行“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二)预算工程量汇总

进行工程量汇总,目的是为土地整理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工程量汇总必须根据预算编制要求,做到分项分类统计,并配有说明。

七、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统筹施工全过程的重要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科学组织施工、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施工组织设计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概预算和招投标文件的重要依据。

(一)施工组织设计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包括:

1、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意见;

2、工程所在地有关基本建设的法规政策;

3、当地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施工设备、管理水平及技术特点;

4、工程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

5、土地整理区勘测设计专业成果。

(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包括:

1、施工总布置,包括施工场地划分,水电管线布置,场内交通,场地防洪排水,各项施工机械设备、材料数量等;

2、主要工程施工工艺与设备安装;

3、施工总进度。

八、成果整理

在工程布局和设计完成后,即进入成果整理阶段。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成果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编绘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包括工程总体布局图、单项工程布局图、土方调配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单体工程设计图等。其中道路、沟渠等线形工程应包括横断面图和典型纵断面图。单个建(构)筑物应包括正、立、剖面图。

2、编写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是土地整理项目情况及工程设计的总说明,要求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分析透彻,数出有据。

3、需要提交的重要设计资料装订成册,如地质勘探资料,地下水开采证明资料、整理区农民对项目工程布局与设计的意见,评审意见等。

下载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复习提纲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可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可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仅有利......

    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形势

    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讲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这个培训会!按照会议安排,讲解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会后可以继续探......

    土地整治与节约集约(精选五篇)

    资源有限 节约无限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与资源节约集约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离不开土地。坐落于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一八四团,这几......

    《土地管理学》复习提纲1(5篇可选)

    土地管理复习题 1、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地说土地是一定范围的空间。 2、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

    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

    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 一.1vps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的不间断电源。2系统集成一般可分为三类:软件集成、硬件集成、网络系统集成。 3对防火墙运行状态的管理......

    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汇报

    柯街镇土地整治项目基本情况汇报 中共柯街镇委员会柯街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21日) 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柯街镇2009年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效益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

    土地整治工作情况总结

    2011年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2011年,省国土整治局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

    土地整治施工组织设计(5篇)

    土地整治施工组织设计 孟津县2011年第三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说明及工程目标 ?、编制说明 1、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平舆县阳城等四个乡,镇,土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