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院康复科医院感染情况调查
我院康复科医院感染情况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康复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科制订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复科住院患儿从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部位,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发生月份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602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46例,感染率7.64 %;住院第5d发生院内感染者最多,占17.4%;2月份及10月份院感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8.9%和20%;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29例(63.0%)。结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为患者、医院和国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住院患儿;康复科
我院儿童康复科主要收治脑瘫、高危儿、发育迟缓、脑炎恢复期、脑外伤恢复期患儿,此类患儿治疗时间长,费用高,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直接影响患儿康复训练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解我院康复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现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复科共收住院患儿602例,男320例,女282例,年龄38d~6岁,其中≤1岁382例(63.5%),>1岁220例(36.5%),住院时间3~27d,平均16.5d。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复科住院患儿进行逐一查询,从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部位,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发生月份进行分析。
1.3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所有院内感染病例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
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率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复科共收住院患儿602例,发生院内感染46例,感染率7.64%。
2.2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02例患儿住院时间3~27d,平均16.5d,住院第5d发生院内感染者最多,有8例,占17.4%,住院第1w共17例(37%)发生院内感染,第2w共16例(34.78%),第3w11例(23.91%),第4w2例(4.35%)。
2.3季节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46例院内感染患者中,25例发生于冬季,占54.3%,夏季发生院内感染者最少,共6例,占13%,同年2月份及10月份院感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8.9%和20%,5~7月最少,为3%~5%。
2.4感染部位及构成比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共34例(73.9%),其中上呼吸道29例(63.0%),下呼吸道5例(10.9%),其次为消化道10例(21.7%),其他2例(4.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入院48h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本研究602例患儿院感率为7.64%,冬季院感发生率最高,为54.3%,可能因为冬季气候较冷,且患儿免疫力低下,在治疗过程中哭闹,出汗较多,反复穿脱衣服等因素造成患儿受凉感染有关;在46例院内感染患儿中,有8例(17.4%)发生在住院第5d,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患儿新入院后需到辅助科室完善检查,与感染患者接触机会增多以及对环境不适应,对治疗不适应有关,住院第1w,第2w及第3w发生院内感染比例无明显差异;感染部位方面,有34例(73.9%)患儿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中29例(63%)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考虑婴幼儿鼻咽部及气管相对狭窄,粘膜嫩且血管丰富,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与很多因素有关:①医院环境因素:我院康复科住院部及治疗室不是一个独立的非感染区域,患儿在做治疗及住院期间不可避免的会接触感染患儿,造成交叉感染,另外由于条件限制,训练室面积不足,患儿密集,陪护人员多,通风不畅,洗手设施不足都是造成院感高发的原因;②医务人员因素: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意识不够,思想不重视,缺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医务人员无菌观念淡薄,在检查或治疗时,未做到一人一消毒,手卫生依从性差;保洁人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机械的按要求操作,经常在清扫垃圾时不戴手套,触摸污物后不洗手,对训练器械消毒清洁不到位,增加了患儿间接感染的机会;③患儿及家属因素:康复科住院患儿均为发育落后者,年龄小,常合并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贫血、佝偻病、喉软骨发育不良等疾病,加之此类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IgA含量低[2],容易交叉感染;患儿家属由于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缺乏,不注意手卫生,不重视主动与感染患者的隔离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高收益的医院管理工作,能为患者、医院和国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3],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应实行逐级管理、控制与考核,做到基础,环节与终末质量的控制与管理,达到不断提高,持续改进的目的。①制订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标准,提出达标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定期考核,评价,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定期对全院各科室各部位进行检查,控感科每季定期对全院各科室各部位的控感工作质量进行一次考评,结果交医院财务科,与科室奖金分配挂钩,不定期对各科室各部位控感工作质量进行督查指导;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定期检查和日常督查情况及监测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每季度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医院感染委员会议或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通报落实,将监测检查结果公布;④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及手卫生知识,每月对本科室、本部位的医院感染工作质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与评价,对存在问题及时改正,并有考核记录,每周不定期对治疗室、病室消毒隔离制度、措施落实情况检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改进;⑤严格按照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对各种物品尤其是训练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做好消毒液更换、紫外线灯管擦拭、紫外线消毒等工作,检查及治疗患者后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⑥加强对患儿家属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做好自我防护,要求患者外出时戴口罩,回病房后做好洗手等工作;⑦加强病房管理,病房保持通风、宽敞,定期消毒,减少陪护,限制探视时间,病房应设立感染区域或感染病房,一旦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应及时隔离,杜绝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2]李晖.脑瘫患儿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抗体水平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3):322-323.[3]武迎宏,林士惠,等.医院感染管理经济效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5004-5006.编辑/金昊天
第二篇: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了解不同科室、专业、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方案。
方法:对本院内一科(收治心血管、结缔组织、内分泌疾病)、内二科(收治消化道、泌尿系、血液系统疾病)、外一科(腹部外科)、外二科(骨外)、外三科(心胸、泌尿外科)、神经科、妇产科、眼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为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在以上科室住院48小时以上的患者共10734例,其中男性患者7901例,女性患者2833例。医院感染的诊断按照“有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所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48小时所获得的感染”,实验室检查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抗原抗体检查、X线检查等。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标准参照王枢群等编著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结果:1.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在10734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人612例(658例次),感染病例发病率为5.70%,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13%。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内一科(15.33%)、中医科(10.25%)、神经科(9.81%)、内二科(8.72%),其次是外一科、外二科、儿科、妇科、口腔科、外三科、耳鼻喉科、眼科(见表1略)。2.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除去上呼吸道感染外,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依次为22.04%、13.98%、8.36%、6.84%,以血液感染最为少见,只有1.82%(见表2略)。3.医院感染的原发疾病分类:以血液、造血系统疾病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15%,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14.32%)、脑血管疾病(9.35%)、循环系统疾病(8.55%)、消化系统疾病(7.47%)、恶性肿瘤(7.33%),以良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最少(见表3略)。结论:1.从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看,发病率较高的几个科室依次为内
一、中医、神经、内二科,而以眼科、胸外科较低。我院内一科主要收治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较大,加之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造成感染机会增多。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迁延不愈、住院时间较长均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神经科的感染多以管血病尤其是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及昏迷、各种插管的患者为主,常常发生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而,对以上科室的住院患者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住院环境清洁卫生,当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时应加用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有关医院感染的一切诱因。2.本组612例医院感染的部位中,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多见,与全国、全省、监测资料报告相一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内科及神经科,手术伤口感染以外一(腹外科)多见,胃肠道感染则以儿科、内二科多见。考虑与原发病、抗生素的滥用、陪人过多、病房内空气不洁净及护理不当(如未及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花精力控制以上诸因素,建立病人感染档案,加强预防及控制工作。3.在我院外科手术伤口感染中,Ⅰ级伤口感染率为1.1%,明显高于卫生部有关综合医院管理标准所规定的<0.5%的规定。无菌切口感染与患者原发病、免疫功能、术前皮肤准备、无菌技术、手术技巧及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使用器械及液体的洁净度、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术水平,缩短术前准备及手术时间。②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保证术中室内空气的净化。③加强手术室、供应室的常规消毒和隔离工作,确保术中器械物品的无菌质量。④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参观人数,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⑤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应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⑥手术后对病人要严密监测医院感染征象,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第三篇:2010年康复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2010年康复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2010年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科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今年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将院感视为科室首要任务,完善了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多科室协调和配合时,及时汇报主管领导解决问题。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我科定期对科室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三、排除医院感染暴发
通过对科室相关专业感染率的学习,了解科室易感因素及时做好了相关的防护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爆发。
四、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下收制度。
1.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由专人负责下收工作的最终实施,并完成对下收专职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个人防护方面的培训。使得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减少了污染和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机会。
2.重新设计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利于回收存档。
五、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2.感染监测结果没有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3.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不规范抗生素的病人病原学送检率极低,提示我科抗生素使用仍存在误用或滥用现象。
第四篇:我院医院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过程汇总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臵,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臵,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4、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使用含0.12%-2%氯已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每2-6小时一次。
5、如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度。
6、鼓励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的手术。
7、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引流。
8、吸氧病人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应24小时更换。如使用湿化液的一次性吸氧装臵,湿化液用完后应及时更换装臵。
9、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等)控制血糖水平80-110mg/dl。
10、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或VAP。
1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执行以下预防措施:
11.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采用无创通气。
11.2如需气管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插管。11.3呼吸机气囊压力应保持在20cmH2O上。
11.4吸痰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吸痰管可使用密闭或一次性吸痰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11.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外臵管路、雾化器等附件交由供应室处理,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呼吸机管路避免频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2.使用合格的灭菌物品: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及无菌物品,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一般选择16F,成年女性一般选择14F。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
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二、臵管时:
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使用0.05%-0.1%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消毒棉球一次一用:
2.1男性尿道口消毒方法: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2女性尿道口消毒方法: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插管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最大无菌屏障。动作轻柔,减少尿道粘膜损伤。
4.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5.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如尿壶、便盆)。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5.避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禁止导管污染或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13、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每周2次,精密集尿袋每周1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陪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措施的宣教。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破损,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皮肤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
2.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3.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红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4.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做好产房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6.对手术病人应选择不伤害皮肤的方法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及时换药。
7.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进行治疗。
8.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多重耐药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臵
1、各位臵放蓝色的“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三、个人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臵。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臵。
四、患者转运
l、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工作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五、环境与仪器
l、病房环境表面与医疗仪器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2、患者出院后,应对房间里空气、所有物体表面、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源,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无论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臵
l、各位臵放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应将患者安臵于隔离病房,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
3、限制探视人群,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
三、个人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环境
1、每日进行严格空气消毒。
2、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消毒。
0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五、手卫生方法(方法)
1、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涂皂:取适量皂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时间至少15秒,步骤包括:(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进行交换。(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4、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干手: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
6、关水龙头:如为接触式,用纸巾或小毛巾关闭水龙头。
六、手卫生方法(手消毒)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手掌心。
2、涂抹手的所有皮肤,揉搓方法参照洗手方法中的揉搓步骤。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是双手达到消毒的目标的。
七、外科手消毒方法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2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增高。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前患者的准备
1.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
2.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用皂液彻底清洗准备区域和周围的皮肤。术前备皮须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术前脱毛,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脱毛。必须脱毛时,首选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专用的脱毛器、脱毛剂或剪刀,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保证手术所需的消毒方式和消毒范围,如需延长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扩大消毒范围;
5.需要做肠道准备的肠道手术,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2.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流程穿衣、戴帽、戴口罩、穿鞋,不准带其它用物进入手术限制区。
4.手术人员须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需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患者,应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415163、若手术患者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卫生用品等。
4、若为甲类传染病患者,手术人员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应加穿抗湿的防护服;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手术人员应戴呼吸防护器(如N95口罩);若可能发生体液暴露,应穿抗湿防护服和鞋套,戴防护面罩。
5、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送短缺物品。
(二)术中
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手术间应经常观察其负压维持情况,必要时联系工程人员协助处理。
(三)术后
1、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有关规范要求。
2、普通手术间、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防护用品;负压手术间,医务人员在缓冲间脱防护用品。
(四)环境清洁
1、空气:普通手术间动态空气净化器应继续开启至少30min;负压手术间负压循环继续开启至少30min,并使用相应有效浓度的消毒剂喷洒消毒回风口过滤网,消毒时间到30min以后再拆卸清洗。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拭各种物体表面,顺着污染较轻的到污染较重的,再使用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分钟后再使用消毒抹布擦拭残留消毒剂。
3、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先使用消毒剂覆盖消毒再按照常规清洁消毒程
8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操作规程
一、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染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倒入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臵于专用箱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至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臵于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用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显污染时用清水擦拭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二、地面
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水拖地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三、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内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0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要求
1、婴儿保暖箱使用后应终末消毒,使用中应每日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每周或遇污染时对婴儿保暖箱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婴儿保暖箱的清洁消毒顺序为先清洗普通婴儿保暖箱,后清洗特殊感染新生儿使用后的婴儿保暖箱,清洁消毒后应对清洗槽、地面等环境进行清洗消毒。
3、消毒剂浓度及使用时间,应根据污染程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决定。
4、婴儿保暖箱湿化水应用灭菌水,每日更换。
5、婴儿保暖箱的空气过滤材料至少应2个月更换一次,破损时随时更换,做好记录。
6、清洁消毒后备用的婴儿保湿箱应放在辅助区,注明清洁消毒日期、失效日期、清洁消毒人员姓名及检查人员姓名。推荐有效期为2周,2周之内使用,可仅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
7、使用中的婴儿保暖箱应注明启用日期。
二、终末或彻底清洁消毒流程
1、先拔掉婴儿保暖箱电源,推至清洁消毒间,湿式擦拭电线后将电线盘起挂号。
2、抽屉式水箱与固定式水箱,均应先放掉箱内残水后在清洗、浸泡消毒。
3、取下恒温罩上输氧孔的塑料套,操作窗的塑料密封套、输液软垫、清
2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一、预处理:
1、每次治疗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s。
2、使用者及时卸下污染手机,用湿棉球及时擦除手机表面肉眼课件的污物,放入诊室清洗池。
二、清洗
1、冲洗:将手机臵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表面染污物。
2、洗涤:冲洗后用酶洗液浸泡2-5分钟后刷洗、擦洗。
3、漂洗:洗涤后,在流动水下冲洗或刷洗,官腔用注射器冲洗。
4、冲洗后干燥备用
三、干燥与保养
将手机用注射器吹干管道,向手机内部注入专用手机清洁润滑油。
四、包装
使用棉布包布包装,外部贴好标签及3M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时间。
五、灭菌
1、将包好的手机放入预真空压力灭菌器内。
2、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压力与时间。温度>135℃或灭菌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均可损坏手机密封胶圈及轴承等部件。
六、贮存
1、包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放入无菌物品柜内。
2、裸露灭菌的应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4消毒供应室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
标准操作规程
一、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
1、去污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戴圆帽、口罩、穿该区域工作服,防湿围裙、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
2、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域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
3、无菌物品存放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域工作服。
二、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
1、防护面罩(护目镜):内面为清洁面,污染的手不能触及内面,污染后立即更换。
2、防湿围裙:内面为清洁面,当不能防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3、手套:手套内面为清洁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手套有破损或清洁面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一次性防护用品不能重复使用。
5、脱掉防护用品后要做手卫生。
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
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圆帽、口罩。
2、用物:回收车、回收箱、快速手消毒剂、手套、笔及记录单。
二、回收操作
1、按指定路线推回收车到各临床科室,严禁用污染的手按电梯开关。
2、戴手套将科室污染物品箱放在回收车内,然后脱手套,进行手消毒后离开科室。
3、回到消毒供应室的去污区,戴手套将污染物品按科室清点器械数量进行清洗并记录。操作完毕脱掉手套、洗手。
4、操作过裎中要避免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或自身的职业暴露,保持回收箱及车的密闭性。
三、回收箱及回收车的处理
1、每天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回收容器,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干燥备用。
2、操作时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730℃。
(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臵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2)洗涤:有油迹的器械用碱性清洗剂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干涸污渍先用含酶清洁剂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锈迹用除锈剂局部除锈后立即冲掉锈迹,水垢用酸性洗涤剂除垢,穿刺针类器械需用棉签擦洗针栓,可拆卸器械应拆开后清洗。
(3)漂洗:洗涤后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4)终末漂洗:应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3、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75%乙醇或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干燥:器械消毒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再次进行漂洗,漂洗后器械用纤维布擦干。
三、注意事项
1、器械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2、清洗器械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精细、贵重器械与普通器械分开放臵;以防混乱。
82000mg/L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复用手术器械包装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戴圆帽、穿包装区专用工作服及鞋。做好手卫生。
2、用物:器械网篮、润滑油、包内化学指示卡、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标签、包布。
二、操作
1、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各种器械肉眼观察应清洁干燥、无锈、无污垢、无血迹及胶布痕迹,必要时使用放大镜检查。清洗不合格器械退回去污区重新清洗。
2、根据器械用途检查其功能,器械外形应完整,无裂隙,器械轴节部位应使用水溶性润滑剂进行保养,轻拿轻放,避免器械的损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自己。
3、依据器械包装清单或装配要求,核对器械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组装好,手术器械应放在清洁容器中进行配套包装,止血钳及剪刀等轴节应打开,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用吸湿布、纱块隔开,包内中心位臵放臵化学指示卡。
4、再次核对器械种类、规格和数量是否正确,标签标识是否清晰、完整,准确无误,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5、使用棉布包装器械应根据包的大小选择适合的包布,然后再检查包布是否清洁干燥、有无破损,棉布需透光检查。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后捆扎。包外合适位臵上贴标签。包装好的包松紧适宜,重量不超过7kg,外形尺寸不超过30cmx30cmx50cm。
0(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抗-HBs。
3、患者抗-HCV(+)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4、患者抗-HIV(+)立即到感染科负责HIV职业暴露评估专家处,评估专家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质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月、2月、3月、6月检查抗HIV。
四、随访和咨询
1、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化验,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感染管理科应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咨询。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二)过氧乙酸
1、属灭菌剂,广谱、高效、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影响大、稳定性差。原液浓度为16%-20%,浓度低于12%时禁用。适用于物品、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一般污染用0.05%,细菌芽胞污染用10%。消毒5分钟,灭菌30分钟。
(三)含氯消毒剂
1、属高效消毒剂,广谱、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影响大、稳定性差。适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于干粉等。
浸泡、擦拭法:低效消毒用250-500mg/L,作用10分钟以上;高效消毒用2000-5000 mg/L,作用30分钟。
喷洒法:低效消毒用1000mg/L作用30分钟,高效消毒用2000mg/L作用60分钟。
干粉消毒:对排泄物 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达到10000mg/L作用2-6h,对污水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氯达50mg/L,作用2h。
(四)乙醇
1、属于中效消毒剂,速效、无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适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浸泡法:低效消毒用75%,作用10分钟以上。
4多重耐药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二、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的生产和筛选。
三、凡是对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及时送检标本,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目标监测菌时,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书写“接触隔离”医嘱,以便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微生物实验室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在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备注“多重耐药菌”、五、院感办每日去微生物实验室,记录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信息后,到科室督导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六、科室主管医生24小时内下“接触隔离”医嘱,护理人员在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头或病室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示,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
七、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八、强化医务人员收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九、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应专人专用,并按时消毒并记录。对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日进行2次进行清洁和消毒。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医务人员应当掌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报告时限、处臵工作等要求。一旦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要及时报告。
二、医院内部报告系统。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短期内发现某部门3名及以上患者分离出药敏结果相似的同一病原体,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2、临床部门短期内发现临床症状相似并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3名以及以上患者时,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3、消毒供应中心或手术室短期内发现3例及以上使用消毒或灭菌器械的患者发生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三、院感办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经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立即向主管院长汇报。
四、经调查证实出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主管院长应立即向医院法定代表人报告,并应当与12小时内向县CDC、县卫生局,地区卫生局逐级上报。
五、医院内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CDC、县卫生局,地区卫生局逐级上报。
(一)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二)发生特殊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二)较大锐器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0
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
—、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做好手卫生。
2.用物:无菌物品下送车、快速手消毒剂、下送记录本。
二、操作 1.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
2.检查无菌物品质量,无菌物品合格后放至无菌物品下送车,按下送顺序合理放臵。
3.无菌物品下送车不得进人污染电梯及污染区域,运输过程中保持下送车的密闭性。到达科室后卫生手消毒,与科室护士核对无菌物品质量、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双方签名备查。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243
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穿抗湿罩袍或围裙,戴圆帽、口罩、防护面罩或护目镜、橡胶手套或防穿乳胶手套。
2.用物:碱性清洗剂、毛刷、清洗网篮、纤维布。
二、操作
1.评估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查看有无锈迹、油迹等。
2.有锈的器械流动水冲洗后,用除锈剂局部涂擦除锈后,再用流动水刷洗,最后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用纤维布擦干。3.有油迹的器械用碱性清洗剂毛刷刷洗,碱性清洗剂浓度按厂家说明书使用,碱性清洗剂刷洗后再用流动水刷洗和冲洗,最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用纤维布擦干。
4.器械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三、臵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敷料覆盖。
2.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切忌将脱出的导管送回。
3.医护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敷料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2次/周,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4.保持导管连接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6.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的天数,需长期带管者,不建议频繁换管。临床如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做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11.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血;已拔管者,取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12.带管≥24小时者,应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及时预测CRBSI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13.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陪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措施的宣教;
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反馈。
3、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以证实灭菌效果。
4、对于超重和超大包裹应采用延长的灭菌循环参数。
五、发放
发放前确认无菌包灭菌合格,并无潮湿、无污染、无松散、包装密封或闭合完好,发放至手术室。
六、回收
l、手术结束后,器械应及时返还至消毒供应室去污区。
2、清点核对后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通知器械公司可取回器械。
七、质量追溯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均采用跟踪追溯管理系统,记录每套外来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及应用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跟踪和查询。
0-
第五篇:我院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
我院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1-30
1月29日,2012医院召开了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医院副院长裘华森、下沙院区业务副院长叶卫江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对2012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作了回顾和总结并对2013年工作展望。
会上,裘华森副院长指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每位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安危,2012年我院的感控工作可圈可点,按照年初计划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尤其是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功。他要求,全体院感控制人员要时刻提高警惕,坚决杜绝医院感染群发事件的发生。下沙院区叶卫江副院长指出两院区应加强沟通和联系,相互交流、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共同为医院感染控制而努力。
会上,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就2012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和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作了汇报汇报。会议一致认为,2013年院感控制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合作,完善感控操作流程,落实各项规范制度;加强岗前院感控制培训和实习生入院教育,养成良好的感控意识和规范的操作习惯。
会上,各位委员还针对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感控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