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2014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患病率,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所有住院病人进行患病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结果调查237人,发现医院感染22人,患病率为9.28%。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2014年11月16日住院的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2、调查方法按25—3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共配备调查人员9人,系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科兼职监控医师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调查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监控网统一的调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床旁逐个调查和病案调查相结合,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3、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45人,实查237人,实查率96.73%,其中男176人、女61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22人次,患病率约9.28%。其中年龄<2岁和>60岁的158人,发生医院感染16人,医院感染患病率约为10.13%;2—60岁的79人,发生医院感染6人,医院感染率约为7.59%。
2、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一。
3、各系统疾病类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二。
4、医院感染病原体情况详见汇总表三。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抗生素应用48人。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12例,检测率25%。共检出病原体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异形枸橼酸杆菌属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格高菲肠杆菌1例。
5、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情况详见汇总表五。
6、各科室经血传播病毒携带情况详见汇总表六: 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HBsAg检查136人,检查率为57.38%,抗—HCV检查95人,检查率为40.08%,抗—HIV检查89人,检查率为37.55%。全院237人例检查病人中,HBsAg阳性率为0.42%,抗—HCV阳性率为0,抗—HIV检查阳性率为0。说明住院病人中携带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如HbsAg阳性患者在安置病人要尽可能单间安置,且在日常的诊疗操作与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流程,对病人使用过的用具及医疗废物要正确处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7、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详见汇总表四本次调查237人,有48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0.25%、其中单用药30人、占62.5%,二联用药17人、占35.42%,三联用药1人、占2.08%。
三、从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及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2、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培养率过低,我院的实际细菌培养率为25%,但仍低于卫生部要求(国家标准≥30%)。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可以导致细菌对被滥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它抗生素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我们只有做到及时正确的采集、送检标本,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3、通过横断面调查发现,患病率约为9.28%,高于日常监测,较10月份医院感染率高7.17%,说明日常监测存在一定的漏报情况。患病率调查为准确。
4、在调查中发现,年龄<2岁和>60岁者,患病率为10.13%,2—60岁患病率为7.59%,<2岁和>60岁者属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及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完善或减退,老年人存在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使得这部分病人易出现医院感染,所以占相当高比例。
四、医院感染发病原因分析:
1、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1)易感人群:慢性病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和卧床病人因长期的疾病折磨,使其全身多系统机能遭到破坏,加之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住院时间长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增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处于衰退阶段,大多数有几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肿瘤、放化疗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和抑制,这些原因使部分人群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大为增加。(2)易感因素:长期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增强医务人员院感意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院感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和消毒隔离制度。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医院感染发生。(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变异,耐药菌株不断增加,而引起新的感染。(4)不能有效落实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制度,环境消毒不彻底,均可引起交叉感染,使病人感染率增加。(5)科室患者和家属多、探视人员流动大,环境拥挤病区空气质量差,导致病原菌传播。
2、从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分析:(1)呼吸道感染居我院医院感染的第一位,但多集中在免疫 力低下的病区,未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原因是随着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增强,该病区对呼吸道感染的措施能够较好的掌握。(2)手术切口感染位于第二位,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严格造成的外源性感染也是原因之一。
五、整改措施: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用药,缩短用药时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高病原体标本送检率(病原体标本送检率≥40%)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4、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控制用药时间,预防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应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
5、重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做到合理用药,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
6、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
7、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
8、不断学习有关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合理用药的能力。
第二篇:2014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总结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评价日常监测资料的准确性,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4月15日0:00—24:00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应查256人,实查251人,实查率98%。发现医院感染0人,社区感染1人,现患率为0.00%。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未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说明我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比较完善。
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2014年4月15日住院的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2、调查方法按每科配备1名调查人员,共配备调查人员4人,系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科兼职监控医师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调查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监控统一的调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采取病案调查,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3、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判定)。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56人,实查251人,实查率98%,其中男135人、女116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0人次,患病率约0.00%。其中年龄<2岁和>60岁的67人,发生医院感染0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0.00%;2—60岁的184人,发生医院感染0人,医院感染率为0.00%。
住院病人实查数251人,抗生素应用76人。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0例,检测率0%。共检出病原体0例。
三、从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主要问题如下: 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四、整改措施:
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用药,缩短用药时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高病原体标本送检率(病原体标本送检率≥40%)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4、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控制用药时间,预防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应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
5、重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做到合理用药,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
6、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
7、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
8、不断学习有关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合理用药的能力。
感控办 2014年4月17日
第三篇: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病率调查总结
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病率调查总结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患病率,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3年10月28日0:00—24:00所有住院病人进行患病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结果调查194人,发现医院感染6人,患病率为
2.577%。其中内一科1例、儿科2例、骨二科1例、妇产科1例;医院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感染2例、手术部位1例。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资料收集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03人,实查194人,实查率95.5%,其中男122人、女72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5人次,患病率约2.85%。
2、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表。
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病人实查数194人,抗生素应用96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5%。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详见表。
3、因本院条件所限未能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
二、从现患率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通过横断面调查发现,患病率约为2.577%,高于日常监测,说明日常监测存在一定的漏报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年龄<2岁和>60岁者,患病率为5.1%,2—60岁患病率为0%,<2岁和>60岁者属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及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完善或减退,老年人存在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使得这部分病人易出现医院感染,所以占相当高比例。
三、医院感染发病原因分析:
1、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易感人群:慢性病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和卧床病人因
长期的疾病折磨,使其全身多系统机能遭到破坏,加之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住院时间长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增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处于衰退阶段,大多数有几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肿瘤、放化疗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和抑制,这些原因使部分人群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大为增加。
(2)易感因素:长期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增强医务人员院
感意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院感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和消毒隔离制度。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医院感染发生。
(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变异,耐药菌
株不断增加,而引起新的感染。
(4)不能有效落实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制度,环境消毒不彻底,均可引起交叉感染,使病人感染率增加。
(5)科室患者和家属多、探视人员流动大,环境拥挤病区空气
质量差,导致病原菌传播。
2、从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分析:
(1)呼吸道感染居我院医院感染的第一位,但多集中在免疫力
低下的病区,未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原因是随着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增强,该病区对呼吸道感染的措施能够较好的掌握。
(2)胃肠道感染排行第二,可能与抗菌药物使用有关联外,还
与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关。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情况。住院病人中携带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如HbsAg阳性患者在安置病人要尽可能单间安置,且在日常的诊疗操作与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流程,对病人使用过的用具及医疗废物要正确处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3)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情况。住院病人中携带经血液传播病原
体如HbsAg阳性患者在安置病人要尽可同间安置,且在日常的诊疗
操作与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流程,对病人使用过的用具及医疗废物要正确处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四、整改措施:
1、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
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预防
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缩短用药时间,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考虑更换抗菌药物,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5、将现患率调查情况向医院感染委员会汇报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年11月3日
第四篇: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了解不同科室、专业、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方案。
方法:对本院内一科(收治心血管、结缔组织、内分泌疾病)、内二科(收治消化道、泌尿系、血液系统疾病)、外一科(腹部外科)、外二科(骨外)、外三科(心胸、泌尿外科)、神经科、妇产科、眼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为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在以上科室住院48小时以上的患者共10734例,其中男性患者7901例,女性患者2833例。医院感染的诊断按照“有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所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48小时所获得的感染”,实验室检查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抗原抗体检查、X线检查等。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标准参照王枢群等编著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结果:1.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在10734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人612例(658例次),感染病例发病率为5.70%,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13%。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内一科(15.33%)、中医科(10.25%)、神经科(9.81%)、内二科(8.72%),其次是外一科、外二科、儿科、妇科、口腔科、外三科、耳鼻喉科、眼科(见表1略)。2.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除去上呼吸道感染外,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依次为22.04%、13.98%、8.36%、6.84%,以血液感染最为少见,只有1.82%(见表2略)。3.医院感染的原发疾病分类:以血液、造血系统疾病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15%,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14.32%)、脑血管疾病(9.35%)、循环系统疾病(8.55%)、消化系统疾病(7.47%)、恶性肿瘤(7.33%),以良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最少(见表3略)。结论:1.从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看,发病率较高的几个科室依次为内
一、中医、神经、内二科,而以眼科、胸外科较低。我院内一科主要收治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较大,加之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造成感染机会增多。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迁延不愈、住院时间较长均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神经科的感染多以管血病尤其是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及昏迷、各种插管的患者为主,常常发生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而,对以上科室的住院患者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住院环境清洁卫生,当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时应加用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有关医院感染的一切诱因。2.本组612例医院感染的部位中,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多见,与全国、全省、监测资料报告相一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内科及神经科,手术伤口感染以外一(腹外科)多见,胃肠道感染则以儿科、内二科多见。考虑与原发病、抗生素的滥用、陪人过多、病房内空气不洁净及护理不当(如未及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花精力控制以上诸因素,建立病人感染档案,加强预防及控制工作。3.在我院外科手术伤口感染中,Ⅰ级伤口感染率为1.1%,明显高于卫生部有关综合医院管理标准所规定的<0.5%的规定。无菌切口感染与患者原发病、免疫功能、术前皮肤准备、无菌技术、手术技巧及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使用器械及液体的洁净度、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术水平,缩短术前准备及手术时间。②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保证术中室内空气的净化。③加强手术室、供应室的常规消毒和隔离工作,确保术中器械物品的无菌质量。④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参观人数,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⑤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应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⑥手术后对病人要严密监测医院感染征象,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第五篇:2016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总结(推荐)
2016年全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总结
为贯彻落实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要求,评估重要危险因素的变化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效率,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016年7月15日对符合调查条件的当日住院病人进行了2016年全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调查开始前向各临床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安排各科室进行培训,按照“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个案登记表项目填写说明”填写“ 2016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个案登记表及2016年感染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表”,分组将表格发至各科室,统一调查2016年7月15日零点--24点住院病人,包括当日出院病人,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病人,要求7月18日17点30分前将填报完整的调查表格收回医院感染办公室进行汇总、分析、统计、总结。结果如下:
一.医院感染实查率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患病率调查实查率≥96%。我院当日应监测人数为1124,实测1111人,实查率98.8%。
二.医院感染现患率 调查人数1111,感染例数68/72例次,医院感染率6.15%,医院感染例次率6.5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感染患病率≤10%,我院感染患病率达标。根据我院日常感染监测相比2016年1月—6月感染率分别为 0.6%、0.8%、0.57%、0.59%、0.37%、0.42%,相差悬殊。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远高于我院日常连续性监测平均值0.56%,提示我院日常监测医院感染漏报病例较严重。
三.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下呼吸系统感染居第一。感染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49例次,占感染68%;手术后肺炎2例次,占感染2.8%;泌尿系感染2例次,占感染2.8%;胃肠道感染2例次,占感染2.8%;腹腔内感染1例次,占感染1.4%;表浅切口感染3例次,占感染4.2%;血流感染10例次,占感染13.8%;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次,占感染4.2%。发现机械通气相关肺炎2例次,未发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病例。
四.病原体监测情况 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调查当日住院病人微生物检验120次,阳性11例,阳性率9.16%,分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其他链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其他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
五.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的1111例病人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有405例,占36.5%。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中,治疗用药236例(58.3%),预防用药126例(31.1%),治疗加预防43例(10.6%)。抗菌药物联用一联285(70.3%),二联108(26.7%),三联及以上12例(2.96%)。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38.7%(157/405)达标(根据“十大指标考评细则”要求,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2016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5%,较2015年有所下降。
六.影响因素与医院感染 2016年横断面调查我院感染病人仍然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统计无差别,与动静脉插管,手术与否有关,医院感染与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显著相关,提示医院感染的重点在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的病人以及手术病人。七.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存在的问题 1.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
2.表格填写项目不全,有缺项,个别科室调查表填写对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填写不全,医生不按时调查现象,个别医生调查结束无签名。3.病原体名称填写不规范。
4.抗菌药物使用目地、联用情况未填写。5.个别科室对调查重视不够,上交不及时。
八.总结 通过调查得知,我院医院感染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感染分布高的科室主要集中在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医院感染的重点在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的病人,以及手术病人。下一步要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对医院感染各项指标的监测,及早发现感染病例,根据分析反馈结果指导临床科室进行防控,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与药学部加强各临床科室治疗用药及预防加治疗用药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标。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6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