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砀山县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砀山县制定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将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深入
发表时间:2011-06-13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落实最严明的责任,建立最严密的网络,实施最严厉的处罚,实行最严肃的纪律,6月9日,宿州市砀山县制定了《砀山县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继续把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深入。
《砀山县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规定了适用的范围,明确了责任追究的依据,按照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责任与过错相对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问责。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对责任主体不正确、不及时、不有效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各种情形,依照本办法进行问责。责任追究的方式为:整改通知单、督查通报;责令写出检查;效能告诫;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职务、免职;党政纪处分。
县文明委对各相关职能部门创建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对各部门在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县文明办发文明创建工作提示函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没有完成的由县文明办发整改通知单(通知单每发一次扣该单位当月考核1分),整改通知单下发后仍不按要求完成的,由县效能督查局通报并责令单位主要负责人写出检查(每通报一次扣该单位当月考核3分)。同时对需要进行问责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问责。附:《砀山县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为扎实推进全县文明创建工作,强化各部门各单位创建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有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的镇(园区)、职能部门、单位,以及单位负责人、主管领导、工作人员。
第三条:文明创建责任追究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安徽省文明县城测评细则》、《砀山县开展县城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和具体指标执行。
第四条:按照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责任与过错相对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问责。
第五条: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对责任主体不正确、不及时、不有效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1、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有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的职能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正确、不及时、不有效履行职责,或违反工作纪律及工作程序,影响全县创建工作的;
2、在省、市组织的县城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未能按照《安徽省文明县城测评细则》要求,影响全县得分的部门和单位;
3、在省、市组织的文明创建工作考评中,影响全县得分的部门和单位;
4、因创建工作不力被县级及以上媒体曝光的;
5、县领导批示督办事项落实不力的;
6、对各类创建专项整治活动以及日常工作督查督办事项落实不力的;各类创建材料的上报不及时的;
7、影响文明创建工作的其他情形。第六条:责任追究的方式:
1、整改通知单、督查通报;
2、责令写出检查;
3、效能告诫;
4、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职务、免职;
5、党政纪处分。
第七条:创建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文明办发文明创建工作提示函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没有完成的由县文明办发整改通知单(通知单每发一次扣该单位当月考核1分),整改通知单下发后仍不按要求完成的,由县效能督查局通报并责令单位主要负责人写出检查(每通报一次扣该单位当月考核3分):
1、对创建工作宣传教育不到位,应知应会内容不熟悉的;
2、未建立专门的创建工作机构,未制定文明创建工作具体的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未部署或部署不到位,人员和经费未落实到位的;
3、对县文明委布置的工作落实不到位的;
4、不积极参加支持创建工作,抵触妨碍创建工作的;
5、创建工作存在问题被县级媒体曝光的;
6、其他对创建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的。
第八条:创建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责令纠正外,并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责任人进行效能告诫:
1、牵头单位不负责,导致创建任务不能完成的;
2、配合单位不尽责,工作推诿、扯皮,配合不力,影响创建工作正常开展的;
3、对上级指示、政令执行不力、不到位的;
4、创建工作被市级媒体曝光的;
5、一个月内被县文明委暗访发现重大问题三次以上的;
6、其他对创建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九条:创建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建议县委按程序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等方式追究责任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职务、免职、党政纪处分:
1、对责任单位通报批评、对责任人诫免谈话后仍未纠正的;
2、工作组织不力,未履行工作职责或履行不到位,或不正确、不及时、不有效履行职责,应作为而不作为,致使创建工作任务不达标,一年内月考评三次倒数第一的,严重影响创建工作整体进度的;
3、在全省全市县城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或全省全市文明创建工作检查考核中,因工作不到位、迎检资料不齐全、考察现场不合格等原因而被扣分的;
4、创建工作被省级及以上媒体曝光的;
5、其他对创建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第十条:县文明委对各相关职能部门创建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对各部门在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按第七条执行;对需要进行问责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问责。
第十一条:在创建工作中,对县领导批示、县信访部门转办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媒体曝光的、暗访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县文明委负责进行调查并提出问责建议,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问责。
第十二条:在创建工作中,凡符合第八、九条造成严重后果,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由纪检、监察、组织部门按本办法和相关规定对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或党政纪处分;取消文明单位资格由县文明委实施。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县文明办负责实施。
第二篇:责任追究办法
药品稽查队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为更好实行依法行政,促使行政执法人员切实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结合我队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执法责任,是指行政执法部门或其行政执法人员因行政违法、不当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或行政责任。
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下列行为定为行政执法过错:
(一)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职责的行政失职行为;
(二)超越职务权限的行政越权行为;
(三)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不适当行使行政权力而违反法规所设定目的的行政滥用职权行为;
(四)作出没有合格事实依据(主要事实不清或主要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
(五)实施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
(六)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
(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行为;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政行为。
四、发生了过错行政行为的科室和当事人,应在7个工作日内自我纠正,构成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侵害的,依据《国家赔偿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五、行政执法责任人应将行政执法过错及自我纠正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如实报告法制处,由法制室根据其引起的法律责任,提出行政执法责任人及执法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报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六、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诫勉教育或书面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五)暂扣行政执法证件,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六)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追究方式。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三篇:贵州省禁毒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贵州省禁毒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禁毒工作,进一步落实禁毒工作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6号)、国家禁毒委员会《关于印发〈禁毒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4〕22号)的有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禁毒工作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禁毒工作责任追究坚持责任与职能相适应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禁毒工作负总责。
各级党委、政府分管禁毒工作的领导是禁毒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具体负责禁毒工作的组织实施,对本地区禁毒工作负主要责任。
各级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是本部门、本单位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禁毒委员会委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禁毒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第五条 禁毒工作责任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追究:
(一)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二)约谈;
(三)取消评选受奖资格;
(四)不得提拔和交流重用;
(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六条 各地在履行禁毒工作职责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约谈相关责任人:
(一)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通报地区的;
(二)被省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地区的;
(三)市(州)禁毒工作专项调查测评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
(四)县(市、区)禁毒工作专项调查测评排名后三位的;
(五)因禁毒工作不力,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
第七条 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履行禁毒工作职责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约谈有关责任人:
(一)未将禁毒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的;
(二)未明确负责禁毒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落实必要经费的;
(三)未按要求完成禁毒工作任务的;
(四)主管禁毒工作领域发生重大问题,对禁毒工作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
第八条 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应采取以下责任追究措施:
(一)取消该地区参加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全国性及地区性评比的资格;
(二)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原则上不得评先受奖、提拔和交流重用;
(三)在被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以前,已经在该地区担任相应职务两年以上(含两年)的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因不重视禁毒工作、履职不力导致毒情严重的,视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九条 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因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不落实导致不能按期完成整治目标任务的,应延长整治期限,并视情给予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在延长整治期限内仍未完成整治任务的,应给予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降级、撤职处分。
第十条 被省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因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不落实导致不能按期完成整治目标任务的,应延长整治期限,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原则上不得评先受奖、提拔和交流重用。
被省禁毒委员会列为重点整治的地区在延长整治期限内仍未完成整治任务的,应给予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一条 省禁毒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禁毒委员会重点整治地区、省禁毒委员会重点整治地区、各市(州)和省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禁毒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各市(州)禁毒委员会负责其他县(市、区)和市(州)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禁毒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采取的追究措施,由以下程序决定:
(一)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和约谈的,由负责考核的禁毒委员会决定;
(二)取消评先受奖资格的,由负责考核的禁毒委员会与有关部门研究决定;
(三)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不得提拔和交流重用的,由负责考核的禁毒委员会提出建议报同级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
(四)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负责考核的禁毒委员会提出建议报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按程序进行处理;
(五)各市(州)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的情况,应及时上报省禁毒委员会。
第十三条 在对责任人作出处理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
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追究的责任人不服追究决定的,可以自接到有关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作出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申诉期间,不停止追究决定的执行。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同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各市(州)党委、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省禁毒委员会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禁毒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贵州省禁毒工作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黔委厅字〔2005〕57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和发〔2018〕 号
中共沈寨镇委员会
沈寨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沈寨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的
通
知
各村党支部、镇直各单位:
《沈寨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已经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中共沈寨镇委员会
(三)工作保障不力。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落实监督不到位的;资金管理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四)任务完成不力。未完成镇党委、镇政府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或阶段性任务的;贫困村、贫困人口未能分别按期“摘帽”“出列”“退出”的;在职责范围内对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能解决而不解决或不及时解决,导致群众对脱贫工作满意度低的;造成群体性事件或群众越级到中央、省、市县上访的。
(五)职能职责履行不力。在承担脱贫攻坚相应职责方面主体责任或监督责任履行不力、相关环节缺失、工作不到位,对脱贫攻坚工作造成影响的。
第五条 各行政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责任追究:
(一)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重视,贯彻落实镇党委、镇政府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不力,责任心不强,没有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制度不完善的,对本村精准识别工作不重视,不安排,不落实造成本村精准识别工作滞后的。
(二)脱贫攻坚政策执行不到位,推动工作无方法,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导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和退出不精准,扶贫工作群众满意率较低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积极排查调处,化解疏导,导致群众意见大,发生影响恶劣的上访事件的。
(三)村级精准识别贫困户程序不规范,申请(推荐)评议,审查公示,审核公示,审定程序不到位,或未进行公示、公告,存在搞暗箱操作,优亲厚友,造成不该纳入建档立卡对象而纳入或该纳入建档立卡对象而未纳入的,村级内识别的扶贫对象合格率低于98%的。
第七条 责任追究方式: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约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或调离工作岗位、停职检查、免职、降职降级等组织处理。干部管理权限在县级或上级直属部门的,镇党委向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书面请求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或纪律处理。责任追究对象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八条
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对镇直部门及干部的责任追究,通过相关调查取证后,提出责任追究建议,报镇党委研究审定后,由镇纪委按干部管理职责和权限实施责任追究;对驻村第一书记及县级派驻我镇部门(单位)干部的责任追究,通过相关调查取证,提出相关意见,报镇党委研究审议后,以党委名义书面请求上级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并函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 责任追究决定书进入干部人事档案、廉政档案管理。第十条 本办法由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审判责任追究办法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法官审判责任追究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按照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改革试点的要求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贵州省司法改革试点方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结合我院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法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不严格公正司法,违反法律规定、法定程序办理案件,违法造成错案应当问责的,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实行法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法官对办案质量承担责任。
第三条 实行法官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造成错案的,法官承担错案责任。
第四条 法官责任追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二)权责统一原则;
(三)公开公正原则;
件;
(八)通过媒体曝光等线索发现的涉错案件;
(九)在司法巡查或审务督查等过程中发现的案件;
(十)通过其它途径发现的案件。第二章 差错案件的认定和追责
第八条 一般差错案件是指案件处理结论正确,但在审理程序、文书制作等方面明显不规范、有瑕疵的案件。
案件处理结论被改变,但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审理程序方面尚未达到重大差错的程度,又不符合免责情形的,可视情形确定为一般差错案件。
重大差错案件是指认定事实严重偏差或适用法律严重错误,导致案件处理结论错误的案件,或者审理程序严重违法的案件。
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导致案件处理结论被改变的,不属于差错案件:
(一)当事人放弃或部分放弃权利主张的;
(二)对关键证据的审核认定有较大争议的;
(三)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
(四)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正常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但明显违背一般规律和常理的除外;
(五)法律规定修订或相关政策调整的;
(六)其他可不认定差错的情形。
责任。
如果合议庭意见不一致,原少数意见与最终认定差错的审查理由一致的,该合议庭成员不承担责任,其他合议庭成员承担的责任份额相应增加。但如果该少数意见与认定差错的审查理由并不一致,或者少数意见的评议理由过于简单的,该合议庭成员仍应在上述规定的责任范围内酌情承担责任。
主审法官对独任审理的案件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五条 因程序问题或文书质量问题导致案件被认定为差错的,合议庭成员根据其参与程序的职责、参与程序的具体情况、文书制作、校对、审核的职责分工等具体情形来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六条 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应坚持抵御干扰,明知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明确规定,但不能抵御干扰,导致案件出现重大差错的,法官应承担审判责任。
第十七条 法官在一年中多次被追究案件差错责任的,可对其暂缓提请晋升法官等级或提请降低法官等级,或将其调离审判岗位。如系主审法官的,可报党组审查后由院长免去其主审法官资格。
第十八条 由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的案件被认定为差错的,合议庭不承担责任,由审判委员会持决定意见的委员承担差错责任。但因合议庭汇报时遗漏主要事实、重要证据,法官在现等级期间,因违法审判受警告处分的,解除处分后延期6个月提请晋升法官等级;受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解除处分后延期12个月提请晋升法官等级;受降级处分的,同时提请降低法官等级;受撤职、开除处分的,同时提请免去法官职务。
第二十四条 院、庭长违反规定干预合议庭依法独立办案,导致违法审判的,院、庭长和违法法官均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章 免责情形
第二十五条 法官在案件审理的各个阶段,除确有证据证明存在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违法审判行为外,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不受追究。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理:
(一)情节显著轻微的;
(二)危害后果不严重的;
(三)能主动说明问题,认错态度好的。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官不承担责任:
(一)因出现新的证据而改变裁判的;
(二)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裁判的;
(三)因裁判所依据的其他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而导致案件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
(四)其他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