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

时间:2019-05-15 00:5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

第一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

(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验收达标练

(《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7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的77.20期(份)下降了6.35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比2012年的6.56期(份)下降了1.05期(份)。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据中国新闻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魏玉山表示,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这一数据连续4年持续上升,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70.5%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表示,国家将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平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将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全面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附图: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材料四: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完全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的不同?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1.(比较异同题)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 参考答案:同:①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稳步提升。②2013年与2012年相比,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长增长。

异:材料一介绍了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以及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并点出了国民仍然认为阅读很重要。第⑤段指出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

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指出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2.(比较异同题)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 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材料二侧重点是介绍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这一情况。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答: 参考答案:“浅阅读”的表现:①心态上: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②方式上: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浅阅读”的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4.(比较异同题)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答: 参考答案:根本分歧:

两则材料的根本分歧在于该不该“抨击浅阅读”。

材料三认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获取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也难有耐心品味经典著作,不能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材料四认为电子工具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看法: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理解认识] 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优点] 但是,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谋取某种利益的途径。[缺点] 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既要有浅阅读,更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做法] 其他看法:

(示例1)我反对浅阅读。刷屏式的阅读形式,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只能获取表面信息,满足我们娱乐、猎奇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会养成我们懒于思考的陋习,而无法深入作品,领略作品深刻的美。

(示例2)我赞成浅阅读。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廉价、快捷、高效的优势,这样更容易获取海量信息。另外,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用于阅读,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不失为一个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浅总比没有强。

(示例3)我认为阅读的深浅与媒介无关。传统阅读不一定就深,数字阅读也不一定就浅,这与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水平等内在的因素相关,与阅读形式关系不大。

第二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四十八)“小说探究题”剖析

(四十八)“小说探究题”验收达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 瞒 石 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店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口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经六十多岁了,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抱歉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地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心疼钱,她要是知道这么贵,肯定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人称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人称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她们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用有点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于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是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店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为后文尚海英质问夏玉莹做了铺垫。B.小说善用对比,两个媳妇给婆婆镶牙的不同心理和做法形成对比,两个婆婆对媳妇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都鲜明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C.“我”对尚海英和夏玉莹给婆婆镶牙的不同心理和做法不满,所以最后不替她们隐瞒,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D.尚妈妈镶的牙差得很,是由于做牙医的“我”出于对尚海英不孝的鄙视,故意搞错的,“我”妈妈也认为真的搞错了。

解析:选A B项,小说写了夏玉莹的婆婆对夏玉莹的疼爱,写了尚海英的婆婆在被欺瞒中流露出的虚荣感,二者没有对比性。C项,“我”不隐瞒事情的真相的原因不是对两个媳妇给婆婆镶牙的不同心理和做法不满。D项,尚妈妈镶的牙差得很,是由于尚海英要的就是低价牙,谁都没有搞错。

2.(情节类探究题)这篇小说在选入《微型小说月报》2014年第10期时,编者把结尾“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的话删去了,小说以省略号结尾。你认为这样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答: 解析:如果答删去好,可以围绕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来阐述。如本题,删去结尾,“我”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三位母亲听到真相后有什么反应等,都留给读者去回味想象,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如果答删去不好,则可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等方面来阐述。如本题,保留结尾则故事情节完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且保留结尾后想象空间仍然存在。

参考答案:(示例一)删除好。这样可使小说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我”到底有没有揭露真相?三位母亲听到真相后都有什么反应?这样结尾能提高小说的艺术品位,增加内容含量。

(示例二)删除不好。现在这样结尾,结局清楚,故事比较完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况且小说最后也是省略号,也留有想象的余地。(两种答案任选其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3.(人物形象类探究题)有人认为尚海英还是孝顺的,她给婆婆镶低价牙很实际,她隐瞒实情可以理解;有人认为只有夏玉莹孝心可嘉,她隐瞒实情值得赞扬。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根据文本中夏玉莹、尚海英言行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我”这个次要人物对两人行为的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夏玉莹是小说中的正面角色,考生可根据文本及题干中对她的描述进行评价;对尚海英的评价则要独立思考,她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评价时不要受题干中“有人认为尚海英还是孝顺的,她给婆婆镶低价牙很实际,她隐瞒实情可以理解”的干扰。

参考答案:尚海英主动给婆婆镶牙表现出她孝顺的一面;但因为婆婆年龄大就给她镶低价牙,又表现出她冷酷无情的一面;至于她要求“我”帮她隐瞒以低价牙冒充高价牙的作假行为,则表现了她的虚伪。虽然她隐瞒实情的行为也许含有“怕婆婆不满意,让婆婆高兴”的因素,但仍然不能说明她是个值得称赞的孝顺媳妇。夏玉莹论经济条件远不如尚海英,虽然婆婆的年龄比尚海英的婆婆还要大,但她仍然坚持给婆婆镶最好的牙;她担心婆婆节俭而不来镶牙,就对婆婆隐瞒高价牙的真相,这都说明夏玉莹是个十分善良孝顺、善解人意的好媳妇。

第三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七)“新闻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剖析

(三十七)“新闻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资产”一事,11月27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民更多地能够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了24小时内没收到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和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比如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重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爆料,周伟思认为是因为拆迁工作引发矛盾而遭到开发商的打击报复,是开发商对他进行了网络攻击。

B.我国目前在网络反腐方面的最大弊端是:对于举报不实或诬陷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措施。

C.汪玉凯认为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网络举报机制,对于被举报人和举报人的情况都要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D.虽然我国的网络反腐存在一些弊端,但近年来网络反腐也建立了一些有效机制,并为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解析:选B B项,“最大弊端”表述夸大其词,这只是我国目前在网络反腐方面的弊端之一。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将其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本文并未否定“网络反腐”,而是要将其纳入制度体系,也希望现有举报系统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建立更快捷的反应机制。

E.乔新生向记者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必须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

解析:选BD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不能完全否认”;C项,混淆时态,应该是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向反腐机构反映问题,然后反腐机构进入正式立案调查程序,由反腐机构进行处理,发现并且解决问题;E项,“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错误,原文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3.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参考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快捷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政府快速及时地发现腐败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打击。②网络反腐,可以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加强政府对腐败现象的监察力度。③网络反腐,有利于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了解到真实民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你很久以前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了它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篇大论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歃血会盟!”这些句子的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银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传播方式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现在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们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与动物相差不大的原始社会。

都市时报:看了你的微博和博客,其中有不少你的书法作品,甚好!很好奇,你平时休闲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刘醒龙:书法是我近两年才拿出手的,写和不写,写得好与不好,我只考虑自己的心境,以往写作是唯一能使我放下身外之物的方式,现在的书法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说,目前阶段,写书法时已经能使我身心变得轻松。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学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异同,传统经典与网络读图。

解析:选B 文中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是“很多人”将《蟠虺》称为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而不是他自己。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刘醒龙因作品《蟠虺》而第二次获得“人民文学奖”,这可谓他30年来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见证。

B.小说《蟠虺》写法新颖,用两首别致的古体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他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的实验,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底线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其作品只反映如今生活,接地气。

E.刘醒龙认为读图文学不能取代文字阅读,再美、再现代的图像也只是图像,无法与文字阅读相比。否则,社会就无法发展,还可能退回到原始时代。

解析:选AE B项,“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两赋的用意在于为小说点睛和舒缓心情;C项,原文表述是“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意即遵守创作的随缘性,不刻意强求,选项曲解文意,另外,选项中“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无中生有;D项,原文表述是“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选项中“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请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有哪些?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人生底线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底线:①坚守文学创作规律,追求文学高度;②坚守职业道德,抒写健康的反映现实的文学;③坚守阅读、创作经典作品与文字;④坚持创作随缘随性。看法: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线意识。坚守基本的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真诚坦荡做人,认真踏实做事,努力创新,多一份奉献与爱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四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五十一)“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剖析

(五十一)“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

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

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⑦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

⑧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

⑨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⑩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

⑪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

⑫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⑬汇聚成母亲的心海„„

1.(句段作用分析题)试分析文章结尾第⑫⑬两段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⑫⑬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

参考答案:①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②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③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2.(线索作用分析题)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最后还要观照主题或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②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③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解析:选C 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4.(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段,追忆怀念母亲;⑧~⑨段,找到疗救方法。

参考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5.(结尾句段作用探究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第五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六)“语病题”解析

(六)“语病题”验收达标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员工们带着深深的关怀和祝福,为饱受疾病折磨的小博轩献爱心捐善款,帮助小博轩和他的家庭解决一些治疗费用问题,早日康复。

B.网络不良信息虽屡遭曝光查处,但传播不良信息的商业利益链条仍然难以彻底被粉碎。

C.笔者认为,既然该地区的改造仍延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那么完全可以考虑改建,而不是拆除。

D.有了创新的驱动、技术的支撑,樟树市金属家具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不仅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而且发展更加迅猛。

解析:选C A项,“早日康复”由于暗换主语而造成主语残缺,“早日康复”当事人应是小博轩,应将最后一句改为“使小博轩早日康复”。B项,“链条„„粉碎”搭配不当,“粉碎”可改为“斩断”。D项,逻辑错误。发展主要是量的增长,满足多方面需求主要是质的提升;发展是指自身的变化,满足社会需求则是与市场的关系。最后两句应为:不仅发展更加迅猛,而且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韩国疾病管理本部8日证实,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韩国传播时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变异进一步对病毒传染性、致死率有何影响尚待研究。

B.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这将有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梦想,同时也有望实现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由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C.文物专家近日发现了一卷由元代蒙古族和汉族共同捐资刻写的佛经,这一发现丰富了元史研究材料,而且记载了元代蒙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D.随着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平均3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109天,平均缩短近2/3。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进一步”是“研究”的状语,应放在“研究”之前。C项,主谓搭配不当,问题主要出现在最后一个小句上,“而且记载了元代蒙汉通婚的历史状况”一句没有主语,按照主语承前省略的理解,可以推出这一小句的主语就是前一句的主语“发现”,显然“发现”“记载”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事实上,“记载”的主语应是“佛经”。D项,成分赘余,在“随着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这一表述中,“随着”是介词,“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是它的宾语,两者构成了介词结构,充当下一句子的状语部分。而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把“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与下一句构成复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都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有园上、离家近、上得起,但目前两者在经营理念上却存在着较大差距。

B.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调整座椅的高度。

C.春节前记者走进某医院烧伤整形科病房,看到护士们忙碌不停,而病人中婴幼儿及老年人居多。护士反映,近一个月以来儿童烧烫伤是主要就医人群。

D.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为了应对收入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传统的办法是实施再分配和构筑社会安全网,这样做的缺点是打压了人们的干劲。

解析:选A B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高度”,后几句的主语是“人”,应在“久坐”前加“人”。C项,主宾不搭配,应把“儿童烧烫伤”改为“烧烫伤儿童”。D项,成分残缺,“应对”后缺少宾语,在“差距扩大”后加“的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墓中数量众多的文物可能需要几代人去整理研究。

B.机器人“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打败韩国高手,这让很多人担心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C.在万众瞩目的告别赛上,38岁的科比用单场独得60分的神奇表现,为自己的篮球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D.喜剧小品风趣幽默、短小精悍,能生动鲜活地反映现实生活,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解析:选C A项,前半句的主语是“发掘”,但是搭配的宾语是“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应该改成“发掘的海昏侯墓”;B项,后半句出现了“是否”这种双面词,导致句意不明,“担心”后面应该加的是肯定的语气,可以改成“担心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D项,“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句式杂糅,可改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某地图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辽宁省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沈阳北陵,45万人次涌进北陵景区,景区内人山人海。

B.《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沈阳食品药品监管局确认非法疫苗案部分上下线为药品经营企业业务员,并公布了可能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9家药品经营企业。

解析:选B A项,结构混乱,“据„„大数据显示”是“据„„”和“„„显示”两种句式的杂糅。C项,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项,成分残缺,“公布”缺宾语“名单”。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柳时镇与姜暮烟各自的职业信念,在地震救援这一情境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迸发,实现了人格力量与家国情怀的深层呼应与互动。

B.这些数据极有可能精确判断小王其他的购买需求,而这为公司营销人员有的放矢地推送产品信息提供了便利,从而使双方获益。

C.记者所点的几家外卖餐厅已全部下线,源于央视“3·15”晚会对相关网上订餐平台欺骗消费者的曝光,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D.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解析:选A B项,“这些数据”“极有可能精确判断小王其他的购买需求”搭配不当,可在“这些数据”前加“通过”。C项,介词“对”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欺骗消费者”后加“行为”。D项,乱用否定造成不合逻辑,删掉“切忌”或“不可”,也可将“切忌”改为“切记”。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去年的“双十一”,多家快递公司的业务量激增,仓库内快件堆积如山,为了避免去年的情况不再发生,我市多家快递公司提早做好了迎战准备。

C.有关人士认为,五部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

D.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和联合国共同发行了以中国残疾人为主题的邮票纪念版张,反映了中国和联合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意义重大。

解析:选D A项,偷换主语。可在“于8月19日”前加“该医疗队”;也可把“了”改为“的”。B项,“为了避免去年的情况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改为“为了避免去年的情况再次发生”。C项,“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态势”。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举世瞩目的国产大飞机C919已于11月2日正式总装下线,这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历史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B.反思“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整治旅游行业乱象刻不容缓,同时,作为游客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C.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今年的中超比赛被誉为历史上悬念最多、也最精彩的一年,随着广州恒大在工体成功卫冕、贵州人和沉沦降级,终于落下了帷幕。

解析:选C A项,成分赘余,去掉“历史性跨越”。B项,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应在“必须”前加主语;“提高”应为“增强”。D项,不合逻辑,应将“一年”改为“比赛”;后半句缺少主语。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民日报》推出“创新升级中国制造”专栏,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业品牌在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创新,也为制造业做大做强品牌提供借鉴。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近年来,为保护候鸟,不少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湿、改善湿地水质等措施,优化候鸟的生存环境,为人与候鸟和谐相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D.据介绍,此项改革受益面很广泛,全国240多万家餐饮实业、1 400多万从业人员将从中受益,企业将减轻应付“办证”的经济成本和时间。

解析:选C A项,成分残缺,“展现”缺宾语,可在“推进创新”后面加“方面的成绩”。B项,结构混乱,“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改为“关键在于教育公平”或“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D项,搭配不当,“减轻„„成本和时间”不搭配,可以把“减轻”改为“减少”。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澳大利亚移民局近日宣布,将为中国公民的旅游或商务探访签证申请者开启优先审理服务,这一举措有望令澳大利亚成为更吸引游客的国家。

B.从胡适、陈独秀、鲁迅对文学革命的态度来看,尽管有个性、见识的差异,但他们的行为是团结一致的,是攻击旧文化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C.此次对捷克的历史性访问,不仅将推进中捷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关系提升到新高度,而且也将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D.长远地看,一家公司在留给社会乃至人类的价值中,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它的创新机制、价值关怀与长远抱负,才是最为宝贵的。

解析:选C A项,“中国公民”与“签证申请者”语意重复,可删掉“公民”或“者”。B项,搭配不当,删掉“的行为”。D项,中途易辙,“一家公司”缺乏谓语陈述,可将“在”移至“一家公司”前。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的人数的增多,现在有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叫网络成瘾,它可导致患者出现性格内向、自卑甚至与家人对抗。B.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

C.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社会,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尤为重要。

D.据国内著名IT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上,百度的使用率和占有率均超过70%,占去3/4个蛋糕。

解析:选B A项,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在“对抗后”加“的问题”。C项,搭配不当,“提高”“意识”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据”“显示”删去其一。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电脑战胜人脑”的不断热炒,大众越来越担忧人工智能将来会对人类产生威胁,比如说一些职业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B.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

C.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城乡居民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D.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解析:选C A项,中途易辙,应在“大众”前加“使”。B项,“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递进关系倒置,“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D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中“打造”和“新动力”搭配不当。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过度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避免出现伦理虚无主义,制止美学的粗鄙化现象。

B.虽然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没有被明确定为校训,但是对之后北大较长时间的办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同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得票数及最终评委评语将在明年第1期《江南》杂志和相关网站上公布。

D.3D打印机可以使用数字文件打印出实际物品,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将极大地改观人们的生活。

解析:选C A项,“应防止不要”否定不当,去掉“不要”;B项,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到“没有”之前;D项,“将极大地改观人们的生活”动宾搭配不当,将“改观”改为“改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伊斯兰国和塔利班不断侵蚀阿富汗,美国急于寻找新的协助者。中国早就被视为最有可能提供此类协助的国家之一,2015年中国领导人访美时,美方就不失时机地拉拢中国合作。

B.中国首个正在开发的深海空间站将让工作人员在近1 000米以下深海中工作生活两个月。该项目将加强中国在此前未能抵达的海床上勘探开采矿藏的实力,可能在2020年前完成。

C.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长征五号火箭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首飞。它将成为中国建造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将通过向近地轨道运送大型部件而在中国建造空间站时发挥至关重要的功能。

D.叙述了一个带有浓厚西部色彩的荒野求生故事的美国电影《荒野猎人》,成为第88届奥斯卡奖最大赢家,一举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迪卡普里奥也借此“咸鱼翻身”。

解析:选A B项,语序不当,将“首个”调到“深海空间站”前面;C项,搭配不当,将“功能”改为“作用”;D项,成分残缺,在“最佳摄影”后面加“三项大奖”。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伊拉克国会国防安全委员会主管扎米里说,为了对抗可能遭遇的生化攻击,恐怖组织目前正致力于生产和研发化学武器。

B.上世纪60至90年代,上海滑稽戏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不少滑稽戏的“老套子”和剧目都成为各地剧团模仿的对象。

C.石墨烯基础研究在受到重视的同时,还要加强石墨烯的应用研究。简单重复国外的应用研究,未来可能会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

D.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严密监测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把风险和困难降到最低,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应为“研发和生产化学武器”。C项,中途改换主语,“石墨烯基础研究”无法做“还要加强”句的主语。D项,搭配不当,“困难”不能“降低”。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中白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两国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B.坚定不移地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确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C.为了进一步防止某些特效药品价格的虚高,医药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一种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D.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与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的周边大战略即将成型。解析:选C A项,句式杂糅,“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杂糅,要么删去“取得”,要么把“来之”改为“实属”。B项,成分残缺,缺少与“为”相呼应的介词“以”。D项,搭配不当,“掌控”和“问题”搭配不当,可将“问题”改为“局势”。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五)“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特色题目”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