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

时间:2019-05-15 07: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

第一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

(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钟同,字世京,吉安永丰人。父复,宣德中进士及第。历官修撰,与刘球善。球上封事,..约与俱,复妻劝止之。球诣复邸,邀偕行。复已他往,妻从屏间詈曰:“汝自上疏,何累他人为!”球出叹曰:“彼乃谋及妇人。”遂独上奏,竟死。居无何,复亦病死。妻深悔之,每哭辄曰:“早知尔,曷若与刘君偕死。”同幼闻母言,即感奋,思成父志。尝入吉安忠节祠,见所祀欧阳修、杨邦乂诸人,叹曰:“死不入此,非夫也。”

景泰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御史。怀献太子既薨,中外望复沂王于东宫。同与郎中章纶.....早朝,语及沂王,皆泣下,因与约疏请复储。五年五月,同因上疏论时政,遂及复储事,其略曰:

近得贼谍,言也先使侦京师及临清虚实,期初秋大举深入,直下河南。臣闻之不胜寒心,而庙堂大臣皆恬不介意。昔秦伐赵,诸侯自若,孔子顺独忧之,人皆以为狂。臣今者之言,..何以异此。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扩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仪,建复储位,实祖宗无疆之休。

疏入,帝不怿,下廷臣集议。宁阳侯陈懋等请帝纳其言,因引罪求罢„„左右言事由同倡,帝乃封巨梃就狱中杖之,同竟死。时年三十二。

同之上疏也,策马出,马伏地不肯起。同叱曰:“吾不畏死,尔奚为者?”马犹盘辟再四,乃行。同死,马长号数声亦死。

英宗复位,赠同大理左寺丞,录其子启为国子生,寻授咸宁知县。启请父遗骸归葬,诏给舟车路费。成化中,授次子越通政知事,给同妻罗氏月廪。寻赐同谥恭愍,从祀忠节祠,与球联位,竟如同初志。

(选自《明史·钟同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B.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C.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D.臣草茅时/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遂致廷臣箝口/假使当时犯颜有人/必能谏止上皇之行/何至有蒙尘之祸

解析:选C 在给文言文断句时,要考虑文言文的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在这道题中,“闻寺人构恶”“戕戮直臣刘球”结构完整,句意通顺,其前后应断开,故选择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薨是死亡的用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庙堂,宗庙之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便是此含义。同时庙堂也借指朝廷。

解析:选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朝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同的父亲钟复,死于病,而非死于谏,钟复的妻子对这事很后悔。钟同幼小时听到母亲说起这事就非常感奋,想完成父亲的志向。

B.怀献太子死后,朝廷内外都希望恢复沂王的储君身份。钟同与郎中章纶上早朝时,谈及沂王,都流下了眼泪,于是一同上书,陈述复储之事。

C.钟同冒死上书,所骑的马伏在地上不肯走,钟同叱骂道:“我不怕死,你怕什么?”钟同死后,他的马长号数声后也死了。

D.明英宗复位后,追赠钟同大理左寺丞的名号,录用他的儿子钟启为国子生,不久又授官为咸宁知县。钟启请求将父亲的遗骸归葬老家,英宗下诏拨给舟车路费。

解析:选B “钟同与郎中章纶上早朝时,谈及沂王,都流下了眼泪,于是一同上书,陈述复储之事”错误,原文说“同因上疏论时政,遂及复储事”,是钟同一人上书议论时政,于是谈及复储之事,选项中对“同”理解有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球诣复邸,邀偕行。复已他往,妻从屏间詈曰:“汝自上疏,何累他人为!” 译文:(2)寻赐同谥恭愍,从祀忠节祠,与球联位,竟如同初志。

译文: 参考答案:(1)刘球到钟复的住所,邀请钟复一同前往上书。钟复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钟复的妻子从屏风的缝隙中责骂道:“你自行上书就好了,为什么要连累别人呢!”(关键点:“诣”“詈”“累”)

(2)不久,朝廷赐予钟同谥号恭愍,附祭忠节祠,牌位与刘球相连,竟然像钟同当年的志向一样。(关键点:“寻”“从祀”“竟”)

参考译文:

钟同,字世京,吉安永丰人。他的父亲叫钟复,宣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修撰,和刘球关系很好。刘球上密封的奏章议论政事,约请他一起参加,钟复的妻子劝说阻止他。刘球到钟复的住所,邀请钟复一同前往上书。钟复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钟复的妻子从屏风的缝隙中责骂道:“你自行上书就好了,为什么要连累别人呢!”刘球出来叹息说:“他竟然和妇人商量。”于是独自上奏章,最后死去。没过多久,钟复也病死了。他妻子很后悔这件事,每次哭泣就说:“早知道这样,为什么不和刘球君一起死。”钟同在小时候听到母亲说的话,就感慨激动,想完成父亲的志向。他曾经进入吉安的忠节祠,看见所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等人,叹息说:“死了不能进入到这里,不是大丈夫。”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第二年授予御史的官职。怀献太子死后,朝廷内外都希望接回沂王立为太子。钟同和郎中章纶上早朝,谈论到沂王,都流下眼泪,于是相约上书请求恢复太子的职位。五年五月,钟同借着上书讨论当时的政务,于是谈到恢复太子职位的事情,文中大略说:

近来得到贼寇的谍报,说也先派人侦察京城和临清的虚实,约定在初秋大举深入侵犯,直接攻下河南。臣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担心,当时朝廷大臣都处之泰然,满不在意。以前秦征伐赵,诸侯镇定自若,只有孔子顺担忧这件事,人们都认为他癫狂。臣现在所说的话,与他有什么区别。臣在当百姓的时候,听说宦官捏造罪名害人,杀害直臣刘球,于是使朝廷大臣闭口不敢说话。假使当时有人敢于冒犯皇帝的尊严,必定能够劝谏阻止上皇的做法,怎么会有蒙尘的灾祸。

„„

父亲拥有天下,本来就应该把它传给儿子。以前太子死去,足以推知天命的存在。臣私下认为上皇的儿子,就是陛下的儿子。沂王天资厚道稳重,足以让国家有所寄托。希望扩大天地的气量,崇尚兄弟的仁爱,选择吉期举行仪式,设立恢复太子职位,实在是祖宗无尽的福禄。

奏书送进宫里,皇帝不高兴,下交朝廷大臣一起商议。宁阳侯陈懋等人请求皇帝采纳他的话,于是承认罪过请求罢免„„左右进言事情是由钟同倡导,皇帝于是用一根很大的木棒在监狱里杖打他,钟同最终被打死。时年三十二岁。

钟同上书的时候,骑马出去,马趴在地上不肯起来。钟同呵斥说:“我不怕死,你怕什么?”马还是逗留了很久,才出去。钟同死后,马长长地嘶鸣几声后也死了。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追赠钟同为大理左寺丞,录用他的儿子钟启为国子生,不久授官为咸宁知县。钟启请求把父亲的遗骸送回家乡安葬,皇帝下诏给予车船路费。成化年间,授予钟同的次子钟越通政知事,给予钟同的妻子罗氏月廪。不久,朝廷赐予钟同谥号恭愍,附祭忠节祠,牌位与刘球相连,竟然像钟同当年的志向一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敏慧夙成,济阴王晖业每云:“此子王佐才也。”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卲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济阴王曰:“我家千里驹,今定如何?”邢云:“此殆古来未有。”

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遭父丧,服阕,除太尉东閤祭酒。以天下方乱,遂解官侍养,隐于....林虑山。武定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杨遵彦每云:“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摄政,..除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曲机密。及践祚,除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及帝大渐,与平秦王归彦、赵郡王睿等同受顾托,迎立武成。天统二年,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弟依例岁时入朝。

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齐因魏朝,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既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孟之间。然性和厚,与物无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

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逃窜。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人愧而不受,彼此俱让,遂为闲田。

(选自《北齐书·元文遥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B.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C.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D.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解析:选D 解答本题,应该整体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句子结构完整,其后需要停顿,排除B、C。“恐”的宾语应该是“其披诉”,“诉”后要停顿,故选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即受贬谪不做官被重新起用或平民做官。B.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指各类主管官,首席。

C.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在古代摄政的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D.赐姓,多指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解析:选A “受贬谪不做官被重新起用”错误,应该是一个人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文遥少年聪明,受人赞美。元文遥被济阴王晖业称赞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河间人邢卲看到十来岁的元文遥背诵文章的情况后说,元文遥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的神童。

B.元文遥突然入狱,数年后皇帝道歉。齐朝时,突然有圣旨将元文遥囚禁,过了好多年,文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元文遥的手道歉,并解下佩带、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任命他为尚书祠部郎中。

C.元文遥分析时事,看法准确。齐朝的制度是沿袭魏朝的,朝廷任命的县令多是随便挑选的人,造成那些士流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于是请求朝廷选拔任用。

D.元文遥为人平和,不用官威。魏将灭亡时,有人侵占了元文遥家的土地,后来元文遥在齐朝官位显赫,这个人吓得带全家逃跑,元文遥知道后就亲自劝慰,态度特别谦和。

解析:选C “随便挑选的人”错误,“厮滥”的意思是出身低下的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

译文:(2)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译文: 参考答案:(1)晖业曾经宴请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初入洛阳,文人学士们都称赞《何逊集》。(关键点:“尝”“会”“将”)

(2)当初元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顷地,家境贫困,只够提供穿衣吃饭罢了。(关键点:“迁”“资”“衣食”)

参考译文: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元文遥敏捷聪明、成熟早,济阴王晖业常说:“这孩子有辅助君王的才能。”晖业曾经宴请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初入洛阳,文人学士们都称赞《何逊集》。河间的邢卲测试元文遥:“读几遍可以背诵?”元文遥看一遍便背诵,当时他才十多岁。济阴王说:“我家的千里驹,今天到底怎么样?”邢卲说:“这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的(神童)。”

他被朝廷征辟,离开家任员外散骑常侍。他的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后,任太尉东閤祭酒。因天下**,便辞去官职回家奉养母亲,隐居在林虑山。武定年间,文襄召为大将军府功曹。齐接受禅让,在登坛时受中书舍人,宣布传达文武号令。杨遵彦常说:“能够解穰侯印的,必定是这个人。”后来忽然有圣旨将他囚禁,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这样过了好多年。文宣帝后来亲自到监狱,握着他的手惭愧地道歉,亲自解下身上所佩带的金带以及御服赐给他,从这一天起他被任命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帝代为管理国家朝政,任命他为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掌管机密。等到孝昭帝即位时,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封为永乐县伯,参与军国大事。等到皇帝病重,他与平秦王高归彦、赵郡王高睿等一起受孝昭帝的嘱托,迎立武成帝。天统二年,诏令特别赐姓为高,户籍属于掌管王室亲族的官吏,子弟们依例每年一定时间入朝。

元文遥先后侍奉三位帝王。他通达社会上的事务,天子每到前殿,多命他宣读朝廷的政令,号令文武百官。他的声音清晰响亮,说话流利顺畅。北齐沿袭魏朝的制度,县令多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以至于士人都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便请求朝廷淘汰选拔。于是朝廷秘密访求举拔无官的贵族子弟,下诏任用他们。还害怕他们陈诉,便将他们召集在神武门,命赵郡王高睿宣布圣旨,按名册喊出他们的姓名,深加抚慰晓谕。士人担任县令,就是从这里开始。元文遥与赵彦深、和士开一起被朝廷重用,他虽然不如赵彦深清贞守道,也不像和士开那样贪婪好淫、祸乱朝政,处在季、孟之间。然而他的性情温和厚重,与人无争,所以当时的评论认为他不在赵彦深之下。

当初元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顷地,家境贫困,只够提供穿衣吃饭罢了。魏将到末世,皇族宗室都被侵犯,有人贸然侵夺他的土地,他便给了这人。等元文遥官位显赫,侵夺他土地的这个人还在,就带着全家逃跑。远文遥听说后十分吃惊,追上他加以宽慰,把土地还给他。那人因惭愧而不再接受,彼此互相谦让,这块地竟被闲置起来。

第二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二十六)“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课件

(二十六)“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乌 夜 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 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选BC 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①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②

①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解析:选AC 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

①情怀。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解析:选CE C项,“一动一静,以动衬静”表述错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作者写的是梦境,属于虚写。E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出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

①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D.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解析:选BC B项,“拟人手法”错,应该是通感,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C项,“安心归隐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

(2)这首咏菊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以本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答: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写自己。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

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朝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①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DE 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 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

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②

①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解析:选AD 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①解析:选CE 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E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答:

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9.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选CE 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

参考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第三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五十八)“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教案

(五十八)“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的旧怀表 [美]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地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重视,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D.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重点是将原文相关内容与题干选项相对照。B项,“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分析主观性太强;C项,“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分析不当,实际是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D项,“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分析偏执,作者写“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2.试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叙事类的散文中材料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材料本身的意义、作用;二是材料对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如表现父亲的节俭;三是从表达技巧或修辞效果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段对父亲生活环境、日常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家庭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说明父亲日常生活的节俭。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对父亲慷慨地帮助比他更为穷困的家庭起到了反衬作用,突出了父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思想意蕴的能力。探究题的解答,要从题干的要求出发,这里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父亲的旧怀表”展开探究;二是探究必须涉及“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联系原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便可写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主题表现:作者不仅通过“父亲的旧怀表”赞美父亲的高尚人格精神,而且还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②人物塑造:“父亲的旧怀表”是父亲的爱物,也是外表朴实、心灵高尚的父亲的象征。③结构安排:“父亲的旧怀表”是文章结构的明线,由怀表引出对父亲生活的回忆,使文章选材自由,而又有清晰的思路、线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C.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D.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解析:选D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C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 参考答案: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第四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提能练(四)书评课件

(三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提能练(四)书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从叙事手法上仔细考察,发现《繁花》所折射出来的中文、英文小说技法上的差异之处,从而揭示“负情感”的产生与叙事传统的关系。首先,从叙事角度上来说,《繁花》使用一种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视角,强调叙事者不知人物内心活动的状态。叙事视角不受具体人物的限制,也难以与具体人物融合。

说书人这种叙事者游离于人物内心之外的状态在中国明清章回体小说中反复出现。《儒林外史》是叙事者干涉叙事程度达到最小化的传统小说,而《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等奇书的叙事者也基本不会进入人物内心从一个局限的视角做出观察体悟。这与现实主义传统中的西方小说有明显的不同。英文小说中很早就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而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小说,叙事者在发出道德评判和人物性格总结之余,也往往会突然遁入某一人物的内心,以此限制自己的视角。18世纪中后期的女作家伯尼开创了这种手法,又由简·奥斯汀承袭(就是著名的“自由间接引语”)。19世纪现实主义鼎盛时期的小说家对这种手法的使用更为娴熟。狄更斯的许多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著称,但叙事者仍然经常采用遁入人物内心的做法,比如《艰难时事》中茜茜少量的独白,《荒凉山庄》中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者相穿插的艾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对英文小说影响很深的福楼拜更是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让叙事者与人物视角相重合的手法。

在这种传统的关照下,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也经常采取多叙事视角的手段。《繁花》却自出机杼,取径话本说书人,创造了一个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叙事者,并以上海方言化的当代汉语为之赋予一个独特的声音,自始至终保持着风雅的烟火气,入世而又超脱,并不刻意模仿不同人物的口音与个性。正如金宇澄在“后记”中所说:“当代书面语的波长,缺少‘调性’,如能在传统里寻找力量,就有‘闪耀的韵致’。”

如果要描绘《繁花》叙事的情感基调,那只能说是混沌的失落、茫然无措,冷眼看花开花败的“负情感”。但小说在拒斥人与人互相理解的奇迹的同时也召唤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叙事者总是在所叙述故事达到一定情感深度的时候突然将视线从人物身上移开,观照四周,或是转向街景(如路过的卡车),或是描写流行服饰或物件(如运动装、邮票等),让读者难以轻易地理解或代入书中情景,只能远远揣测人物内心。没有定论的揣测本来就是文学审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繁花》为例,距离的确产生了美感,一种寄托于可能性的美感。

小说最后,阿宝和李李的情愫毕竟没有凝结成爱情,总是想将暧昧情感明确为稳定关系的梅瑞几近精神崩溃,原来钟情暧昧的陶陶也因为一时糊涂过分投入而身家丧尽。

(摘编自金雯《金宇澄的谜语人物:负情感试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花》采用了一种游离于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不受具体人物的限制,也难以与具体人物融合。B.《繁花》从叙事手法的角度看,与英文小说中采用的叙事者经常采用的遁入人物内心的叙事方式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C.《繁花》的叙事方式与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多叙事视角的手段不同,而是自出机杼,取径话本说书人。

D.《繁花》拒斥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奇迹,召唤独特的审美体验,揭示了“负情感”的产生与叙事传统的关系。

解析:选B A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后两句话,基本是对原文内容的“裁剪”,表述正确。B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和第二段中对英文小说和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分析部分,选项中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表述错误。C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三段的前两句话,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吻合,因而该项是正确的。D项的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和第四段的第二句话,信息区间有跳跃性且对原文顺序做了调整,但内容与原文表述一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繁花》强调叙事者不知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叙事角度,在明清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等作品中也出现过。

B.由18世纪中后期女作家伯尼开创的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创作手法,经过简·奥斯汀的承袭到了19世纪更为成熟。

C.受福楼拜叙事者与人物视角相重合的叙事方式的影响,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多采用多叙事视角的手段。

D.在这篇书评中,论据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对评论主体《繁花》艺术手法的评述与内容的概括,也有对中外小说名著的举例分析。

解析:选C A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和第二段的第二句话,这里主要是对《繁花》叙事角度的评述及其源头的追溯,符合原文内容。B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的第二段,选项综合了原文内容的多处信息并加以整合,符合原文内容。C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由原文可知,“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段”表述错误,应为“西方20世纪全景式都市叙事也经常采取多叙事视角的手段”。D项,是对文本内容的总体分析,表述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传统中的西方小说很早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也通常以第一人称限制自己的视角。

B.《繁花》以上海方言化的当代汉语为叙事者赋予一个独特的声音,始终保持着风雅的烟火气,不刻意模仿不同人物的口音与个性。

C.没有定论的揣测本来就是文学审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繁花》一书作者恰恰运用了让读者远远揣测人物内心的叙事方式。D.《繁花》的结局应该是悲剧性的,阿宝与李李爱情落空,梅瑞精神几近崩溃,陶陶也因一时糊涂钟情暧昧过分投入而身家丧尽。

解析:选A A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二段的中间部分,原文说“而即便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小说„„也往往会突然遁入某一人物的内心,以此限制自己的视角”,并不是说“通常以第一人称限制自己的视角”,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有差异,因而该项是错误的。B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三段,基本是对原文内容的复制,表述正确。C项,信息来源于文本第四段的末尾部分,原文在此所说的“以《繁花》为例,距离的确产生了美感”恰恰是对前文“只能远远揣测人物内心”的印证,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D项,主要是对结尾段小说内容的概括以及根据内容所做出的判断,从小说结局人物的命运看,自然是悲剧性的结尾,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艺术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正是在理解这种史料无证的神秘现象时,他的内在经验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内在经验主要有二,即他自幼形成的对人生的忧思和对音乐的热爱,而在他的青年时代,这二者又分别因为他对叔本华哲学的接受和瓦格纳的亲密友谊而得到了加强。从前者出发,他在酒神秘仪中人的纵欲自弃状态中看出了希腊人的悲观主义。但是,和叔本华不同,在他的内在经验中不但有悲观主义,更有对悲观主义的反抗,因而他又在希腊艺术尤其是希腊悲剧中发现了战胜悲观主义的力量。从后者出发,他相信音乐是世界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据此对悲剧起源于萨提尔歌队和酒神颂音乐的过程做出了解释。

这本书显然存在着两个层次,表层是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深层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动机和谜底。因此,把这本书看作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也许是最恰当的。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著作,不是用概念推演出一个体系,而是用象征叙说自己的一种深层体验。其实,尼采自己对此是有自觉的认识的。他知道自己在创立一种诗性的哲学。后来他也始终认为,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学说,据此自称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和“第一个悲剧哲学家”。

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当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生命意义的解释,二是现代文化的批判。在《悲剧的诞生》中,这两个问题贯串全书,前者体现为由酒神现象而理解希腊艺术,进而提出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辩护的艺术形而上学这一条线索,后者体现为对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这一条线索。当然,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尼采的结论是,由酒神现象和希腊艺术所启示的那种悲剧世界观为我们树立了这一创造的楷模,而希腊悲剧灭亡于苏格拉底主义则表明理性主义世界观是与这一创造背道而驰的。纵观尼采后来的全部思想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所关注的这两个主要问题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演化出了他的所有最重要的哲学观点。一方面,从热情肯定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中发展出了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另一方面,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扩展和深化成了对两千年来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的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一切价值的重估。我们确实应该把他的这第一部著作看作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的本源,从中来发现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摘编自周国平《〈悲剧的诞生〉译者导言:艺术拯救人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本依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的古希腊酒神现象,被正宗古典学术忽略,却受到尼采重视,当作理解希腊艺术的门径。

B.尼采自幼形成的对人生的忧思和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青年时代得到了加强。这两种内在经验在理解古希腊酒神现象时起了重要作用。

C.尼采在希腊艺术中发现了战胜悲观主义的力量,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哲学却和叔本华不同,他的内在经验中更有对悲观主义的反抗。

D.对音乐的热爱让尼采相信,音乐能直接表达世界意志,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以此为依据,尼采对悲剧起源的过程做出了解释。

解析:选A A项,曲解文意,原文第1段第2句说的是“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选项将“不屑”改为“忽略”,“忽略”指没有注意到,完全没有了“不屑”中的轻视之意。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特殊的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具有两个层次,表层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推动了深层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B.尼采认识到,《悲剧的诞生》是用象征叙说自己的一种深层体验,而不是用概念推演出一个体系,自己是在创立一种诗性的哲学。

C.生命意义的解释和现代文化的批判,是尼采所关注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两个问题,贯串在《悲剧的诞生》中,并体现为两条线索。

D.《悲剧的诞生》的结论与理性主义世界观不同,尼采的悲剧世界观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

解析:选A A项,主客颠倒,原文第2段第1句说“表层是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深层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动机和谜底”,意思是深层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推动了表层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叔本华哲学的接受强化了尼采对人生忧思的内在经验,由此出发,他从希腊人在酒神秘仪中的纵欲自弃看出了他们的悲观主义。

B.现代文化的批判是贯串《悲剧的诞生》全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本书中体现为尼采对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

C.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一切价值的重估,都源于尼采早期所关注的问题。

D.《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哲学观点的诞生地,它能够为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提供信息。

解析:选D D项,偷换概念,原文最后一句说“我们确实应该把他的这第一部著作看作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的本源”,意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关注的两个问题“演化出了”他后来的所有最重要的哲学观点,选项将“本源”更换为“诞生地”,与文意不符。

第五篇: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三十七)“新闻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剖析

(三十七)“新闻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资产”一事,11月27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民更多地能够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了24小时内没收到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和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比如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重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爆料,周伟思认为是因为拆迁工作引发矛盾而遭到开发商的打击报复,是开发商对他进行了网络攻击。

B.我国目前在网络反腐方面的最大弊端是:对于举报不实或诬陷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措施。

C.汪玉凯认为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网络举报机制,对于被举报人和举报人的情况都要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D.虽然我国的网络反腐存在一些弊端,但近年来网络反腐也建立了一些有效机制,并为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解析:选B B项,“最大弊端”表述夸大其词,这只是我国目前在网络反腐方面的弊端之一。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将其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本文并未否定“网络反腐”,而是要将其纳入制度体系,也希望现有举报系统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建立更快捷的反应机制。

E.乔新生向记者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必须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

解析:选BD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不能完全否认”;C项,混淆时态,应该是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向反腐机构反映问题,然后反腐机构进入正式立案调查程序,由反腐机构进行处理,发现并且解决问题;E项,“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错误,原文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3.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参考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快捷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政府快速及时地发现腐败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打击。②网络反腐,可以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加强政府对腐败现象的监察力度。③网络反腐,有利于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了解到真实民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你很久以前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了它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篇大论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歃血会盟!”这些句子的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银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传播方式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现在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们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与动物相差不大的原始社会。

都市时报:看了你的微博和博客,其中有不少你的书法作品,甚好!很好奇,你平时休闲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刘醒龙:书法是我近两年才拿出手的,写和不写,写得好与不好,我只考虑自己的心境,以往写作是唯一能使我放下身外之物的方式,现在的书法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说,目前阶段,写书法时已经能使我身心变得轻松。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学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异同,传统经典与网络读图。

解析:选B 文中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是“很多人”将《蟠虺》称为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而不是他自己。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刘醒龙因作品《蟠虺》而第二次获得“人民文学奖”,这可谓他30年来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见证。

B.小说《蟠虺》写法新颖,用两首别致的古体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他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的实验,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底线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其作品只反映如今生活,接地气。

E.刘醒龙认为读图文学不能取代文字阅读,再美、再现代的图像也只是图像,无法与文字阅读相比。否则,社会就无法发展,还可能退回到原始时代。

解析:选AE B项,“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两赋的用意在于为小说点睛和舒缓心情;C项,原文表述是“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意即遵守创作的随缘性,不刻意强求,选项曲解文意,另外,选项中“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无中生有;D项,原文表述是“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选项中“他喜欢写现实小人物”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请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有哪些?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人生底线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底线:①坚守文学创作规律,追求文学高度;②坚守职业道德,抒写健康的反映现实的文学;③坚守阅读、创作经典作品与文字;④坚持创作随缘随性。看法: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线意识。坚守基本的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真诚坦荡做人,认真踏实做事,努力创新,多一份奉献与爱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能自圆其说即可)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十九)“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