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鄘、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其/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夫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琪/仲淹不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指去世,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士,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执行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14.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C
11.B
12.B
13.(1)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2)只管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
14.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用人不公,却遭吕夷简污蔑其离间君臣关系而被贬官。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辞”是动词,宾语是“母”,动宾后断开,而且“去之应天府”意思是“离家去到应天府”“去”和“之”动词连用,一起构成连动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二者为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表示动作的连续发生,意在表明范仲淹“离开家”后“去到”应天府,应合为一读,语意方为紧密贯通。排除AD两项。
“食不给”“食”为主语,“不给”为谓语,主谓语齐全,应在“不给”后断开;“至”意为“以至”“以至于”,句中“至”前应断开,与“以糜粥继之”合为一读,承接上文,表示“以糜粥继之”是“食不给”引出的结果。排除B项。
故选C。
句意为: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平民去世叫‘卒’”错误,《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日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知,“崩”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也称“驾崩”“山陵崩”等,如“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等。“卒”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如选文中范仲淹“未至而卒,年六十四”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禁止百姓祭祀”错误。“禁民淫祀”意为“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淫”为“过分、过度”之意,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论语·八佾》)、“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等。由此可见,“禁止百姓祭祀”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禁止百姓过度祭祀”。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1)“顿首”,叩首;“乡”同“向”,“从前”“过去”的意思;“无憾”是“没有怨恨”“没有不满”的意思。(2)
“第”是“只管”“尽管”之意;“稍”是“渐渐”“逐步”之意;“衅”,破绽。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为范仲淹恪守的人生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即“宁可大声疾呼至死不屈,也不愿沉默偷生”,体现的是范仲淹身居高位但不因私利而放弃正言直谏的处事态度,是即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义无反顾。“鸣”“不默”是面对不公有失敢于直言劝正的责无旁贷,据此,可回到文本明确“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一事;“死”“不生”是“忠臣不避重诛”的无所畏惧、决不妥协,据此,可回到文本明确“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的结果。
明确答案所对应语句后,考生只要组织好语言,有条理地说明即可。
参考译文:
(一)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举进士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曾经把他的俸禄分着供给四方云游之士。太后去世,召为右司谏。那年蝗旱大灾,江、淮尤其严重。就请求于闲暇时上言说:“皇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帝悲悯,就命仲淹安抚江、准,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而且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召他回朝,权知开封府。当时吕夷简执政,进用的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仲淹献上《百官图》,按先后次序指着说:“这样是公,这样是私。”夷简愤怒上诉说:“仲淹挑拨离间陛下君臣关系。”因此免官知饶州。第二年,夷简也被罢免。元昊反叛,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又入朝为相,皇帝告诉仲淹让他消除前恨。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延州诸寨大多失守,仲淹自己请求出行。于是大举聚集州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各带领三千人,分部教练他们,按贼寇多少,让他们轮流出兵抵御。第二年正月,诏命诸路入境讨伐,仲淹说:“鄜、延很靠近灵、夏,是西羌必经之地。只管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皇帝都采用了他的议案。王举正怯弱昏庸不能胜任,谏官欧阳修等上言仲淹有相材,请求罢免举正任用仲淹,就改参知政事。仲淹说:“执政大臣可以通过谏官得到吗?”坚决推辞不拜受。正值病重,请求去颍州,还没到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仲淹内刚外来,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所到之处有恩德,邠、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供奉他。
(二)灵鸟,生长在慈母所筑的高树上的巢穴,依托于主人家所栽种的嘉树。内心想着应当知恩图报,虽然叫声有时并不好听。但是能警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即便是因此而死,也要大声啼鸣,只为了防止灾祸的降临。宁可大声啼鸣着死去,也不愿沉默偷生。别人议论我,我是这样,别人没有议论我,我也是这样。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三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B.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宜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通晓儒学,倡导时事评论。他博通儒家经典,执经讲学不知倦怠;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开创当时大夫的新风尚。
B.范仲淹讽喻皇帝,心忧受灾百姓。江、淮、京东发生蝗旱,他婉劝皇上救灾,终使皇上感动;他前往赈灾,并上奏救敝十事。
C.范仲淹主张改革,深受皇上倚重。他认为改革要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以诏书颁行天下。
D.范仲淹抚恤边民,诸羌为宋效力。他做边官,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使羌族受命;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使汉羌百姓回归。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诸子至易衣面出,仲淹晏如也。
(2)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10.(3分)B(正确的标点应为: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1.(3分)D(“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错,得此谥号的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
12.(3分)C(“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错,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13.(10分)
(1)(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安然自若,不以为意。
(5分。大意2分,“推““食”“晏如”各1分)
(2)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5分。大意2分,“更张”“规摹”“行”各1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考取进士,做广德军司理参军。因晏珠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把自己的体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天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范仲淹被召回朝延担任右司谏。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元昊反叛时,范仲淹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第二年正月,上奏请求修筑承平、水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羌族和汉族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范仲淹到任后就奏请巡视边境,他以皇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给他们订立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诏命,自此开始为宋朝效力。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皇上当时正决心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上正信任范仲淹,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凡应该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等到吕夷简被罢官,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溢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等到按察使出巡,许多问题被检举弹劾,人人都对(范仲淹的改革)不满。恰逢范仲淹病情严重,请求调任颖州,还没到任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朝廷加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起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