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尽”“万里赊”写出乡思的绵长与故乡的遥远,“仍”透露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无奈与凄凉。
B.颈联中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昏黄的孤灯,时而掉落的灯花,暗示主人公长夜难眠,凄凉寂寞。
C.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从时空的角度,突出离家之久、漂泊之远,从而点出岁暮不得归的原因。
D.全诗写除夕之夜诗人由坐到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全诗直白晓畅,而又深情绵邈。
15.请简要鉴赏颔联两句的艺术手法。(6分)
14.D(3分。“直白晓畅”有误,应为“含蓄隽永”。)
15.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咏史
[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藩镇割据厉害,朝廷采用求和政策。
(1)这首诗整体上所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是如何展现他讽今的写作目的?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借古讽今。设喻皇帝做出英明的决断,要重用贤臣,不要一味地屈辱求和。
(2)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和亲是历史上最拙劣的政策。颔联写和亲的实质就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于妇人之手。颈联确切无疑地指出和亲政策不能打败敌人。尾联则以问句形式说明为君主定下和亲政策的不是忠臣。诗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表明求和政策的失误的。
参考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赏析: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往往借古讽今,本诗也不例外。全诗纯是议论。首联是说,汉朝历史上,在对外关系上,采用的最低劣的外交手段就是和亲。颔联指出称之低劣的原因:治理国家固然要依靠明主,可是把国家的命运完全托于妇人之手,实在不是治国之本。颈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女色送给敌人,以此乞求国家的安全?它以反问的方式指出和亲政策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句中的“玉貌”指女色,“将玉貌”就是献出女色。“拟”意为打算。“静胡尘”是说使胡尘静止不动,言外之意是使敌人安静下来,不再进犯。尾联的“千年骨”代指已逝的古人们。这两句对历史上的臣子们提出了质问:你们到底谁才真正是辅佐君主的忠臣呢?言外之意是,你们都不是忠臣。更具体一点说,凡是主张和亲的臣子,没有一个是忠臣。这首诗大概是诗人当国家危难而采取求和政策之时,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借古讽今,一方面希望皇帝重用贤臣,不要一味屈辱求和;一方面希望做臣子的不要再出求和这种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