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分析了甘谷县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当地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问题;对策;甘肃甘谷
1、建设成效
甘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是一个农业县,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实行退耕还林以前“十年九旱”,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工程区内的生态状况正在逐年得到改善,主要有以下变化:
(1)森林资源明显增加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我县累计增加林地面积49,5万亩,成林后将提高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林地面积的增加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
通过十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区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些重点治理区域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营造的林木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正在逐步加快。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将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来植树造林,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开荒种地、广种薄收的顽疾,不仅使土地使用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后,退耕农户集中精力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路子。农村富余劳动力按照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思路,开展农副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或外出务工,有力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退耕还林之后农民平均家庭净收入比退耕前明显增加,主要收入集中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收入、经济林收入、节省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后续产业收入等等,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正在逐年加快。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少雨,导致苗木大量死亡。二是抚育管理不到位。退耕地杂草丛生,病虫鼠兔危害严重,致使近年来成活的苗木大部分死亡。三是有些小班与作业设计不符,有些小班的地块变动,林种、树种与设计不符,存在重新更改上报审批作业设计的问题。四是管理经费不足。退耕还林工程缺乏前期工作经费和管理经费,退耕还林投入不足,苗木补助费连购买苗木都不够。前提工程的方案编制、作业设计、技术指导和后期检查验收缺乏大量经费,对开展退耕地块的定期监测和效益评估造成困难。五是林业技术指导服务落后。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设备短缺,致使林业技术知识水平落后,不适应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技术职能的发挥。六是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建议配备电子档案设备。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退耕还林是防止水土流失最主要、最直接的措施,因此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长期发展,搞好退耕还林十分必要。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大多数实施在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和江河两岸及源头。这些地块一年内进行多次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仍然达不到合格标准。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林草覆盖率,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林地储水能力增长的作用。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所营造的林草植被已经在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产发挥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林地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和提高农民栽树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保障措施
(1)全面完成计划任务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明确退耕还林的责任主体是县、乡政府。成立了甘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政府主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局、财政局、发改局、粮食局、国土资源局、农牧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林业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二是县政府同各乡镇签定退耕还林责任书、林业局技术人员实行包乡负责制。三是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用行,专款专用。四是严格县级自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与兑现挂钩,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五是及时足额兑现粮款补助,调动农户积极性。六是栽管并举,健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建设阵地,充实队伍,完善制度,靠实责任。七是按照县政府同各乡镇签定的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2)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措施
一是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地宣传《退耕还林条例》,使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做到面积核实到户,林地确权到户,合同签定到户,粮食兑现到户,管护落实到户,责任靠实到户的“六到户”工作。二是创新机制,全面推行个体承包造林,即包栽、包活、包两年管理,按成活付款的新机制。三是严把设计、苗木、栽植、验收和管理五道关口,保证造林质量。四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容器育苗造林,节水抗旱,截杆造林,干旱山区适生乡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等技术,以提高生态治理成效。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深入造林现场,搞好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督促检查
检查验收是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靠保证。检查验收结果既是政策兑现的依据,又是工程指导、管理、科技支撑和实行年度计划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一是要保持检查验收专业队伍的相对稳定,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检查验收人员的监督,保证检查验收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二是完善检查验收的内容。依照国家林业局新修订的《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核查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指标,还应检查种苗质量、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等基础工作,检查政策落实、林权证发放等方面的工作,三是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
第二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是我国国务院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笔者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并重新强调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必要性;可行性
要改善我国农业事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继续退耕还林工作是必须继续进行的,随着我国杂交水稻和种植技术的发展,退耕还林的做法并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影响,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允许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推行。
一、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治理水土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同耕地的过度开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增加土地深林植被覆盖率是最根本的途径。同时,退耕还林也是一项减少土壤流失和质变的措施,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良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流经省份,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覆盖程度严重不足,土地自身的锁水能力大大减少,而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增加了。并且,过度开垦的耕地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陡坡或者生态脆弱土质,所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仍然是必要的。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必要性。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除了对治理我国土壤问题具有非凡意义之外,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项长远措施。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越发严重,通过退耕还林重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对于气候问题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意义深远。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几度实施,我国可造林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如何在土地质量较差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的造林工程,成为新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面积的加大,深林覆盖率正在稳步回升,对于碳的转换率逐步增加。逐渐减少了由于经济建设对于气候的影响和隐患。
3、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利无弊。
围绕退耕还林政策,阻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压力是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和粮食储备的问题。对此,我们要从几个方面重新认识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粮食问题的影响。
首先,从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上讲,我国几次退耕还林工作的进行,涉及的耕地面积的确很大,但是针对粮食的产量而言,耕地面积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并且,根据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思想,大部分用于造林的耕地多为过分开垦的地产耕地,这些耕地或是陡坡地区,或是生态脆弱地区或是土地沙化严重地区。自身的粮食产值极低,同亩的粮食产量甚至不及一般耕地的十分之二三。所以实施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与实际对粮食产收的并未产生过激影响。
同时,退耕还林对于自然灾害和气候问题的防护能力大大提升。由于退耕还林的成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对于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逐步增加,这对于保证我国粮食产收的意义非凡。所以,针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对于我国粮食产收的影响已经达成了共识。既是,退耕混林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甚微,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条件
经过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开展,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2007年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暂停,我国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相关问题和成效进行了整理合反思。通过这几年我国粮食产收的统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讨论,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空间仍然很大
1、继续退耕还林的群众基础
由于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正在逐渐显露出来,经历过退耕还林的人民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意义和效果感受深刻,认识清晰。特别是我国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遏制并且逐步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结构。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自然灾害。可以说,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得退耕还林工作覆盖地区内的亿万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工作内容和流程熟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度减少。
2、继续退耕还林工作的物质基础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提升,财政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代表着推行退耕还林工作时,党和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了,良好的经济状况,使得我国完全有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
3、继续退耕还林的工作基础
在我国首次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后,针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此国务院特别出台了数个相关文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实施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有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同时,鼓励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实际状况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由于管理方式、实施经验和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工作基础。
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工作重心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在坚持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工作的重心和内容要作出相关的调整。首先退耕还林的工作成效和意义已经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行力度大大提升了,为此,对于一些经济政策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加大退耕还林土地的记录和审核工作,强调工程的质量而非数量。各地区针对退耕还林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减少为了获得政策补偿和经济支持导致的盲目圈地行为。继续推行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结: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我国相关部门的反复讨论同我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优势分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行性很高。为此,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顺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勉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5).[2]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3] 刘晓光,陈文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11,(05).[4]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
第三篇: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摘要】近二十年里,我国各类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如沙尘暴、泥石流等,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多的自然植物树木被开采导致的,所以为了遏制这些灾害的蔓延,我国不断的深入提倡退耕还林,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本文将以贵州省晴隆县为背景,将其在退耕还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作用;现状分析;实时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0-002-02
一、前言
我国在西南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希望通过此工程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改良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体制也进行有效的改革。将一些落后的种植方式进行优化,希望可以将农民的人均收入提高,晴隆县已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3年,虽然此项措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种植结构,但是在进一步的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二、简析晴隆县
晴隆县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较多属于少数民族县之一。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地段,所以造成地形比较复杂,地面表层处于缺水的状态,同时高原地区气候变幻莫测,导致形成独特的地质土壤结构。目前晴隆县主要依靠独特的地理结构形成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以及矿石资源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主要是依靠于高原,不恰当的开垦高原造成一些地表结构被破坏,同时由于高原气候,常年的雨量比较充沛,在暴雨天气就会造成泥石流等灾害。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垦,导致水资源不断流失,很难保存下来,使居民与牲畜的饮水都存在困难。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晴隆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将一些收成比较低的农作物以及需要树木草地进行覆盖的山体位置,全部种植树木。晴隆县每年通过设定目标来考核完成的情况,直到去年晴隆县的退耕还林退耕地面积已经达到100200亩,但是树木保存下来仅达到了60.3%。
三、退耕还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
晴隆县自从实施了退耕还林以后,生态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改善:
(1)地表水情况:由于晴隆县位于高原地带,属于季风气候,所以导致地表水含量较低,但是退耕还林之后由于森林的覆盖率得到了提高,各类植物的根茎紧抓土壤,将大量的水分保存下来。由于土壤水分得到了提高,就可以将土地沙漠化的情况进行改善,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2)改善土壤: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变为耕地,那么地表土壤在长期的耕种下越发松散同时还缺乏固定的植被,那么地表被雨水冲刷之后会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肥沃能力降低。但是通过退耕还林之后,森林的覆盖率在不断的提高,高耸的树木可以减少风力,避免土质被沙化;其次,不同的植物根系可以抓牢土壤,不但可以将雨水吸收,同时也会降低雨水的冲刷力度,避免水土流失。由此可见,退耕还林使得土壤更加的肥沃,避免了流失以及沙化的破坏。
(3)改善生物生活环境:众所周知,广袤的森林里面居住着各种各种的生物,但是森林被破坏了以后我国的各类生物数量不断降低,而且每个森林都有自己的生物链,一旦生物链被破坏以后,那么就会造成自然灾害。但是通过退耕还林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增长不但会有生物以此栖居,首先各类生物的数量不断得到了增长,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生物链,保证生态平衡。
四、晴隆县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1)树木成活较低:由于晴隆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导致树木在种植以后很难生活。尽管村民都会在树木死亡之后进行补种,但是因为会错过最佳的种植时期,导致成活率较低。其次,由于地质表层缺水,土壤不够肥沃,造成树木由于缺乏营养而成长的势头不够劲猛。最后,一些乡镇没有根据气候等因素选取恰当的品种进行种植,造成树木不能够适应环境而死亡。
(2)追踪力度不足:晴隆县下属有14个乡镇,但是每个乡镇安排追踪退耕还林情况的工作人员只有2-4名。由于这些工作人员要负责宣传推广、技术培养种植以后跟进等工作,目前他们主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前期的推广种植方面,导致树木在种植以后没有人员进行追踪,对于村民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同时对于树木的成活率没有调查分析。
(3)部分村民不能够理解政策要求:首先,晴隆县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组成,他们对于依靠自然生活的理念比较深。其次,由于政策情况没有得到详细的宣传,导致村民们没有理解国家的政策需求与目的。仅将此项政策理解为惠民政策,所以仍然在树木的间距之间种植各种农作物,只要种植覆盖率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补助。
(4)村民的生活保障:晴隆县在实行退耕还林的初期,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退耕土地的面积上,而忽略了村民的生活问题,致使村民的生活经济状况失去保障。
五、加强退耕还林的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晴隆县对于14个乡镇需要明确专业的人员进行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围绕“国家政策、保护环境”进行推广,提高村民的自发积极性。同时退耕还林还是得到法律保护,所以要提醒村民不要擅自把林地变为耕地,否则就会触犯国家法律。
(2)专业人员指导:由于晴隆县的气候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首先,要选取能够适应气候条件的树木;其次,对于死亡的树木,选择阴雨天气进行补植;第三,由于地质缺乏营养所以要选择一些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肥沃能力,保证树木茁壮成长;第四;在树木受到病害、虫害等情况时,村民需要及时反映给技术人员,保证及时将这些灾害遏制。
(3)保障村民经济收益:首先,对于退耕还林的用户,国家会有补助持续资金用于改善他们耕地情况,提高农作物之类的年产量;其次,为了避免砍伐森林的情况,通过建设节能炉灶来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因地制宜的发展村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保证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六、结束语
尽管晴隆县已经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十几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可以总结出只要村民的经济收益可以得到保障和提高,那么可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还是离不开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宣传和技术培训,才能保证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2]乔晓旭,张永清.对岢岗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235.[3]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j].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4]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5]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6]袁红军,曹国?[,晏世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9,(02):239-240+24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作者简介;杨尧(1975-)男,贵州晴隆人,大专学历,工程师,工作方向:退耕还林。
第四篇: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问题是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实质上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我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公民中强化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全体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和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继续实施天保工程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国家林业局:继续实施天保工程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刘羊旸)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记者就天保工程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志达。
问:天保工程在全国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已10余年,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区有了显著变化,实际效果已超出工程预期。
一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有效保护森林资源16.19亿亩,完成公益林建设2.45亿亩,森林面积净增加1.5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加约7.25亿立方米。
二是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减轻,输入长江、黄河泥沙量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三峡、小浪底等重点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量。2008年长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了30%,并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林区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平稳转岗和安置了富余职工95.6万人,国有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89%。
概括地说,通过10多年的天保工程,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好转转变,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举步维艰向稳步复苏转变。但同时,工程区目前还存在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状况脆弱、民生问题突出、林区发展落后等问题。
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为何要继续实施天保工程?
答: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天保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分布区,既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和众多湖库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也是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等水利枢纽的绿色屏障。
继续实施天保工程,不仅可以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对构建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东北和华北地区生态屏障,保障国家大江大河安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40.73%,森林蓄积量占我国森林总蓄积量的50.06%。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对增加森林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更多话语权和更大发展空间,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和资源培育,建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对于确保国家木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天保工程的持续投入,将创造木材停伐减产后职工转岗就业的条件,保证职工收入,解决职工社会保险,有利于林区社会稳定。
问:与一期相比,天保工程二期有哪些亮点? 答:天保工程二期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坚持了一期行之有效的政策,并于近几年的林业改革发展政策相衔接。要说亮点,主要是围绕巩固扩大一期成果,在以下方面采取进一步措施:
一是对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进一步调减,使这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
二是更加关注民生,将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将明显提高;林区就业渠道不断扩大,职工收入将有所增加;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
三是从单纯保护转向保护与培育并举,更加注重森林经营,以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质量。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森林面积7800万亩,森林蓄积净增加11亿立方米。
四是资金的投入将明显增加,预计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中央将投入21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