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时间:2019-05-13 11: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一篇: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四川生态环境在中国占有特殊的地位

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流经四川。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外,96.5%的土地均属长江水系。长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纵贯全境。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头和周围山脉地带。这个区域内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自身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庇护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视为长江的绿色屏障。四川珍贵的森林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四川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的重点省份之一。

由于较长时间以来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导致生态严重失衡。目前,四川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1%。全省有宜林荒山284.3万公顷、沙质荒漠化土地95.13万公顷和陡坡耕地66.67万公顷亟待治理。

2.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耕不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府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4.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政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政府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政府确定了“两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5.全民义务植树,国际社会支援

自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四川省于1992年颁布了《四川省绿化条例》,使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万9千多个,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项目,共营造人工林3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280多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8%。有10个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6.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报努力,已经形成了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业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出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

第二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考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重庆、武汉两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深刻阐释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鲜明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治责任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全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牵挂于心,强调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

要求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把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建设美丽四川的重要任务,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生态保护、资源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措施,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和协同发展样板区,不折不扣推动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长江在四川流经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平原人口稠密区和盆周工业集聚区,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叠加交织,既有长江大小流域偷排漏排超排的污染顽疾,还有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特殊困难,生态治理点散面广量大。我们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重拳出击、较真碰硬、立行立改,逐一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该停产的坚决停产,该处理的绝不手软,整改进度总体符合预期。举一反三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和各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打响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严肃开展风景名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违建别墅问题清理专项行动、“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非法码头、采砂专项整治,实施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把潜在问题和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四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管控,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在全省划定13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努力构建以四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八大生态廊道为骨架、典型生态系统为单元的“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长江水环境治理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0万余名河(湖)长全覆盖责任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决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退捕,全力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确保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通过努力,四川87个国考断面中达标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85个,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创“十一五”以来最好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四川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四川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生态沃土。我们倍加珍惜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多措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秸秆全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去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我们着眼发挥四川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纽带作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公水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目前全省进出川大通道总数达34条,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4.2(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为34.7)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1万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1532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33万标箱,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完工、明年建成运营,快进快出、通江达海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都“主干”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持续向好,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家级新区、省级新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和口岸建设,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强磁力”。目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52家,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312对,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8条,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5800(有数据显示为6100)列,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面对境外疫情严重冲击,今年1—7月我省进出口实现22.4%的逆势增长,全省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今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川渝两地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要使命,其中包括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凸显了川渝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起来,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并出台专门文件,列出专章对加强与重庆的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等作出系统部署。与重庆市共同探索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治理协同立法,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加快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危险废物转移等合作机制,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启动川渝81条跨界河流摸底排查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共同守住长江上游生态防线和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主动加强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与贵州、云南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与青海、陕西、云南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生动局面。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将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抓保护、突出问题导向抓整改,做好“生态”和“协同”两篇大文章,打好治标和治本两套“组合拳”,加快推动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为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第三篇:建设北方第一生态屏障

建设北方第一生态屏障

2003/11/24

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是横亘在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境内有黄河上中游近千公里河段,还是几大水系的源头。来自西伯利亚干燥、寒冷的西北风、首先经过内蒙古,再与温暖湿润的东南风相遇,成为亚洲东部主要的气象因素。内蒙古是中国的风口,生态状况影响到中国北半部的环境条件。不但北京、天津地区的自然环境需要内蒙古生态屏障的保护,而且“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同样离不开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内蒙古全年大风日数20—80天,西北部55天以上,个别87天。蒙古高原由古地中海抬升形成,松散物质大量堆积,砂岩、堆砂岩经多年强烈风、水和冻融侵蚀,形成碎石、砂土、黄土,造成松散地层,成为沙漠化的物质基地。大风、干旱都同时在春季骤烈发生,因此多发生沙尘暴。

内蒙古北部的高平原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草原,构成了中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历史上千百年来蒙古民族以游牧方式经营草原畜牧业的地区。建国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出现了超载过牧的局面,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面积已超过40%。牧草产量与质量严重下降,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再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使草原作为生态屏障的防护功能受损。

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针叶林区,是嫩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半个世纪以来,森林采伐量超过更新和生长量,使树木资源锐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这是嫩江流域发生洪灾的生态根源。

内蒙古东部的嫩江各支流地区,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和南部的阴山北麓以及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系统脆弱,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历史遗留的过度垦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草地与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又使农牧业难以协调经营和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地居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蒙新干旱荒漠区的东翼,具有许多古老残遗的动植物种类,成为地区特有的生态基因宝库,又是驰名的阿拉善双峰驼的主产区。阿拉善西部的额济纳河绿洲、断续分布的梭梭林带、贺兰山山地森林植被,构成了三条天然的生态防护屏障。由于额济纳河上中游的黑河水消耗量不断增大,致使额济纳河水量锐减,绿洲中的胡杨林、红柳林急剧衰退,使绿洲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加之梭梭林也逐年退化,近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有增高的趋势,其危害已波及到邻区各地以至首都北京。进入90年代以来,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水域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已于1992年干涸,居延海从此在版图上消失。在山西、陕西和内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国际重点水土流失区;以阴山北麓地区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盟西部和乌盟、巴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地上、地下水资源都比较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面积在继续扩大;河套地区、西辽河灌区的一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土质较好,但土层较薄,存在替在的沙漠化危险。

因此,建设好内蒙古这个生态屏障就可以降低干燥西北风的前进速度,从而缓解中国北旱南涝的状况。内蒙古是中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干旱区植物虽矮小,但个个都是阻挡风沙的英雄。内蒙古的一棵草,就是一名战士,他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坚不可摧的部队。它们是经历了千百万年严酷环境考验的幸存者,是捍卫脆弱生态环境的最后防线。内蒙古的地面水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山地森林,而湿地的蓄水功能高于森林5倍,它们是真正的天然水库。因此在内蒙古进行植被建设和防风治沙与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善北方和首都北京生态环境的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生态工程。从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植树种草、保护草原与森林、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以增草增畜,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乡环境,把内蒙古建设成绿地青山常在,蓝天碧水共存的秀美大地。

建设中的绿色长城

为了保护生态,遏止沙化局面,内蒙古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内蒙古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内蒙古紧紧围绕森林这一生态系统主体,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确立了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内容古有五个,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此外还有近期启动的大青山生态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中,内蒙古承担了近1/3的任务,在“三北”地区的13个省、市区中居首位。承担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40%的任务,位居全国第一。承担了辽河防护林工程52.6%的任务,居各省区第一位。1998年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内蒙古都承担了较大比重的任务。2000年将要启动的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阿拉善、巴彦淖尔、伊克昭、乌海等盟市的29个旗县列入了建设范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始于1978年,到2050年结束。建设范围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规划营造林总面积3508万公顷,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5%提高到2050年14%左右。内蒙古有86个旗县市列入该工程范围,总任务为1080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1978—1985年)内蒙古造林保存面积18.13万公顷,超额2.4%完成规划任务,建设范围的森林覆盖率由4.7%提高到7.6%;二期工程(1986—1995年)内蒙古完成建设面积275.2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3.33万公顷,飞播造林9.0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3.87万公顷;三期工程(1996—2000年)内蒙古建设任务为11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3.3万公顷,飞播造林8.33万公顷,封山(沙)育林23.33万公顷,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在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有一片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这就是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它的总面积与亚洲的约旦国或欧洲的冰岛国的总面积差不多,有野生动植物资源7200多种,以落叶松、白桦等优质树种为主的森林蓄积量达6.7亿立方米,素有“绿色宝库”的美称。在大兴安岭脚下有一座林业城市——牙克石市。这里人们的工作都是和林业联系在一起的。每天从这里运往中国各地的圆、方木材有几万立方米。林区还生产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高级地板、栲胶等产品。1995年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森工集团、当地林业局坚持“左手采、右手栽”的方针,40年来,累计重新造林113.33万公顷,实现了长大于消,整个林区形成了采伐、加工、更新良性循环的局面。

内蒙古西部的恩格贝生态综合开发示范区,总面积中15万公顷。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其西部、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地,占开发区总面积的80%以上。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是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分界。东西成带状,横跨伊盟境内,总面积约16500多平方公里,占伊盟总面积的19%,恩格贝北临黄河,山洪成为一种凶猛的自然灾害。每逢汛期,库布其沙漠中东部的洪沟,由于河源短、比降大,洪水泛滥,常常造成大面积农田和村庄淹没,交通阻断,泄入黄河则加剧了黄河的中下游危害。到1989年7月恩格贝示范区建立以前,15万公顷土地内只有两三间被人遗弃的茅草房,已经见不到人烟。

1991年11月,伊克昭盟成立“库布其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始治理恩格贝。日本鸟取大学名誉教育、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会长远山正瑛先生,是日本和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实践家。他于1990年考察恩格贝以后,便带领他的协力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植树造林。他发誓在有生之年治理开发恩格贝,死后也要埋葬在恩格贝。他的行为打动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和中国各界人干,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恩格贝工程。远山正瑛多年来一直认为进军沙漠不仅是治理投入,更会有可观的效益产出,并且在日本作出成功的实践。因而他从来主张称“沙漠产业开发”,而非仅仅“沙漠治理”。远山正瑛也坚信世界上没有治理不了的沙漠。同时,伊克昭盟干部、职工、群众、学生也投入到造林大会战的行列。

1998年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恩格贝列为项目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这里也列为重点。10年来在恩格贝主要实施沙漠边缘锁边林工程;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工程;穿沙公路治沙绿化工程;北出口两侧绿色通道绿化和两翼防风固沙林工程;湖区周围绿化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种苗及牧草种子工程;引洪治沙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恩格贝沙区一个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业已初步规模,并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其强大的生态防护效益。

截止到目前,示范区内栽植乔木250万株,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沙柳、杨柴、柠条等各种灌木300多万丛,引洪开发造田666.7公顷,种植甘草、葫芦等经济作物66.7公顷,种植优良的牧草近670公顷。建起葡萄园2处,面积5.3公顷,花园6.67公顷,建起以新疆杨扦插、樟子松容器苗定植为主育苗基地16.7公顷;以紫力线、紫花苜蓿、酸模、草木樨为主的草籽基地20公顷。初步治理面积近万公顷,恢复牧场5300多公顷,控制区的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5%达到了40%。示范区还筑造了几十公里的沙坝,引洪治沙,淤澄土地近670余公顷,这一地段从南至北形成一条绿色屏障,绿树环抱的一块块滞洪区内大面积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可食植物已经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飞禽重新来这里栖息繁衍。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从1995年开始实施“进退还”战略(每建成1亩高产攻关田,退下2亩风蚀沙化旱坡地,还林还草还牧),为阴山北麓丘陵干旱区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乌盟,人们把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称作“第二次创业”。所谓“第二次”,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举而言的。这“第二次创业”是丘陵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次跨世纪创举。这里的农牧民将在生态工程的进程中彻底告别传统农业。

几年来,乌盟为生态工程投入2500多万元人民币。为多增加资金投入,乌盟的干部每月拿出30%的工资支持农民退耕种草。“脱皮掉肉,砸锅卖铁,也要把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这是全盟干部群众的铮铮誓言。

乌盟的生态工程建设被称为“政府工程”,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截止到1999年,全盟打配机电井14000眼,打筒井20562眼,新增水浇地60480公顷,达到12560公顷。13.33万公顷覆盖膜玉米首次在乌盟大地安家落户,马铃薯面积也由1994年的10万公顷扩大到26.67万公顷。全盟水、旱高产攻关田达到46.67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1/3的耕地产出了2/3的粮食,为“退”让出了一席之地;在“退”上,种草种树53.33万公顷,已见效20万公顷,营造防护林29980公顷,农田防护面积近40万公顷,治理荒山荒坡小流域4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实施中的阴山北麓五旗县跨县连乡生态工程建设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全盟实现了村村有牲畜改良点,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7.2%和36.3%。

全盟在耕地减少1/3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畜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2%低速增长的徘徊局面,连续三年达到7%;牲畜总头数达到633万头(只),农牧民纯收入达到1780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生态农业的大踏步发展,为乌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脱贫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乌盟确立的马铃薯、杂粮、肉食品、皮制品四大主导产业,近乎神奇地向前跃进。察右前旗精淀粉加工已是全盟4个3000吨以上同类加工企业之一,阴山南北的马铃薯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由于当地马铃薯质量高,产量大,引得美国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台湾三大食品公司、呼市富广公司、奈伦集团等注入3.35亿元巨资,纷纷前来加盟开发。随着河南省双汇集团的引进,牛羊肉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已具备了年加工冷储牛羊300万头(只)的综合能力,皮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制革120万张,加工皮件5000万件。以农畜产品为主的粗、精加工厂(点)遍布乌盟城镇、乡村,19万农牧民进入市场。农牧民来自这些产业的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75%。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生态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造林绿化成绩斐然。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均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情况看,三期工程完成任务不成问题。1986年开始的平原绿化工程,全区承担任务的20个旗县,农田林网化程度已达65%以上,林木覆盖率由1985年的5.5%提高到23.1%,被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1年规划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已完成治理开发面积213.1万公顷。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风沙区生态治理工程,也进展顺利。此外,内蒙古还启动了北京——包头、包头——兰州铁路及110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大青山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在林业重点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内蒙古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造林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全区的造林绿化以每年不少于人工造林33.33万公顷,飞播造林6.67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67万公顷,四旁和义务植树各4000万株的速度推进。1999年,林业生产在严重干旱的大灾之年,仍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内蒙古的造林绿化事业多次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自治区”的光荣称号。林业部表彰三北地区人工造林超百万亩的42个旗县,内蒙古21个旗县榜上有名。林业部三北局调查研究后,认为内蒙古造林绿化是“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水平”。现在,一座绿色长城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崛起,并显示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区有176.67万公顷农田、213.33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防护林庇护;山区有24%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沙区有20%的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一些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已呈现出林茂、粮丰、草多、畜旺的喜人景象。

永远的青山绿地碧水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地区、阿拉善风沙区、阴山北部风蚀沙化区、科尔沁沙地区和草原沙化退化区五个重点区域,启动建设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牧区种草休牧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七项重点工程,力争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广大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遏止草原退化,建立起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体系。要选择水土条件有利的土地(大约占草原区总面积的10%—15%)发展种草,建设各类型、不同档次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区域性种子基地。培育和合理利用割草场,建立起饲草料加工、储备体系,改善家畜寒季饲养条件。推行有计划的轮牧制度,改善天然草原暖季放牧的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牧交错地带和黄土丘陵地区,必须积极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采取种树、种草、植被建设、草田轮作等生物措施和修埂、打堰、筑坝、淤地造田等多种适用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发挥流域的综合效益。这项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中游段、嫩江流域、西辽河上游各支流应成为重点建设工程。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时沙漠积极治理风沙危害。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飞播与人工营造相配合的方法建立各种形式的防风固沙带网。以固沙为基地,创建沙区的农牧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气候湿润系数0.3以上的沙区可以创造疏林草地养牛模式,可在沙丘间滩地上创建人工草地。在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沙区,更应建立多种经营的优化模式。在流动沙地上应以飞播种草和封育保护,恢复植被为主。在干旱沙漠治理中应以边缘治理和条件优越的地段为重点,建设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人工绿洲。内蒙古自治区在治沙工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典型,可以为今后的治沙提供借鉴。

在内蒙古生态建设中,当前很重要很突出的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紧急启动北京、天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率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深入内蒙古锡盟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正蓝旗和太仆寺旗进行实地考察,对搞好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搞好北京、天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并决定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环保局、水利部等5个部委主要领导组成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做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作,帮助解决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问题。

列入北京、天津周边沙源治理工程的三大沙区是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涉及53个旗县(市、区)。近期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好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任务落实和发动群众等各项工作,尽快启动治理。自治区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各项工程项目涉及的旗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统筹指导本旗县的生态建设工程。二是实行部门分工协作的目标责任制,项目实施由林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找准工作重点,做好支持沙源治理的各项工作。组织干部深入治理区,做好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大力讲清沙源治理的重大意义,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多渠道增加投入,自治区在安排基地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时,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投入重点,特别是金融部门克服困难,简化手续,搞好小额贷款,支持群众搞生态建设和牲畜棚圈建设。建立国家补助、农牧民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落实好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根本政策,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通过推广飞播、封育、人工造林、防护林带建设等措施,力争3—5年内见到成效,让三大沙源对京、津周边地区环境恶化的影响有明显的减少。

第四篇: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聚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做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方、沿海两个生态屏障已经上升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林业发展的大好趋势,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已经确立到2012年有林地面积再增加20万公顷以上,活立木蓄积再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的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40 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做出应有贡献。

森林抚育是实现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兑现胡总书记庄严承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林管局新领导班子倡导的“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号召下,改革森林抚育管理办法、创新工艺、提高作业质量,达到改善林地环境条件、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区职工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的目的,实现林区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双赢。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补贴试点工作以来,成立了以林管局安

实可行的办法。

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生态培育理念,根据现地森林生态系统培育的实际需要,采取割灌、修枝、景观林抚育、透光伐、生态疏伐、生长伐、卫生伐和综合抚育等抚育方式,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目的。

—加强培训,持证上岗。在森林抚育工作中,高度重视业务培训,实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一是根据补贴试点工作的要求,会同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森林抚育管理和成效监测技术培训班,国家林业局规划院杨跃军处长亲自授课,共培训技术员80多人;二是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哈尔滨召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现场会;三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和抚育管理条件,分区域在乌尔旗汉、阿里河和金河林业局召开现场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实地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四是各林业局按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岗前技术培训工作,对关键工种如采伐工、集材工等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实行公示,落实责任。要求各林业局针对国家的抚育补贴政策、本单位任务和资金安排以及抚育人员等情况分别在林业局层面、林场层面、作业现场进行了全面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作业林班、小班、作业面积、抚育方式、作业期限、责任人等。

按照批复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将任务落实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 高明福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如何构建生态绿地

如何构建有生态积极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

近年来,因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生态问题,它已成为 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城市生态改善应当是全方位的,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来改善城 市生态,不仅是为了景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园林绿地系统的改善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 量,而且要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既能满足当前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对城市未来居民的需求构成危害。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才可 以称得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边缘化问题

前些年,由于重视经济建设而使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规划保留足够规模的绿化用地,使得各大 中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均达不到30%的绿地率,而若在已建成区开辟新的规模化园林绿地,其 拆迁建设费用过高且难度过大[1]。各城市往往采用从开发城市边缘转向尚未建成的环城地带进行园林 绿地建设。而我国城市的外围常常具备共有的特点:都市型村庄林立,通常还有一条围城的垃圾带。这 样新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地建成后,其功能的发挥和管理随着固有的问题也随之突显。首先,其功能的发 挥要打折扣,由于绿地建设在城市外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入游憩的居民有限,往往是平日里冷冷清 清,节假日游人密集,给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居住在建成区腹地的居民日常仍得不 到休闲锻炼的理想绿地。其次,在城市外围建设的这种类型的园林绿地,因其负有增加城市绿地率的巨 大任务,一般面积都较大,加之周围都市村庄的人员组成流动较为复杂,城市绿地建成后常常受到各种 人为因素的破坏,增加维护管理成本,同时极易成为治安案件的高发地带。建在围城垃圾带上的绿地往 往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绿地地表60~70cm以下是垃圾填层,绿地建成3~5 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的发 生,埋_______藏在地表下的垃圾显露,绿地又面临新一轮的改造,很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本不丰裕的绿化资金捉襟见肘。

1.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对园林生态问题的忽视

园林绿地无疑是城市改善景观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首先要遵循园林生态的基 本规律[2]。园林绿地的建设本应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能遵循基本的生态规律,这些 绿地的建设不但起不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反而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新的负担。如近年来广 泛应用引进草种建设的大面积草坪,每年病虫害大规模发生,超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引起对城市水 体、土地、空气的严重污染;居民区绿化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而一般的物业 管理部门目前尚无能力防护,从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此引起的投诉已屡见不鲜。1.3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中草坪面积设置过大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流行大草坪,这本是向国外学习的经验,适当建一些本无可厚非,但目 前已发展到流行照搬的地步,几乎新建的城市园林绿地主体均为大草坪,如此的城市园林绿地使得绿地 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几乎所有草坪草种均为国外引进,其地域适应性千差万别,病虫害在各地 几乎年年都有大规模的发生,在这种条件下,现在的草坪每2~3 年就需重新改造,加之草坪草本身根系 较浅,浇水费时费水,由此造成的浪费已成为园林绿地管理极大的负担。1.4 建成区园林绿地的管理问题

各城市建成区原有大型园林绿地一般都是公园,因而公园绿地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绿地 效益的发挥[3]。过去公园绿地是国家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被打破, 大多数公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这样一来,各公园都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对公园绿地管理 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如园内游乐设施、绿营项目、营业摊点等日增月加,使游人休闲散步空间愈显紧 张。种种经营项目摊位增多,又使得水体得不到及时净化,异味冲天,污染环境,既不利于游人的身心健康, 也影响水上活动的开展。游乐设施的运转,摊位的吵杂,使游人如置身闹市,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公园 的双休节假日。1.5 居民的环境意识问题

居民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维护、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4]。近年来新建公共绿地的 园林树木被人为毁坏、损伤,甚至被盗、被砍伐现象时有发生,公园内的休闲设施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 破坏,在新建边缘化绿地中表现更为严重。由于市民环境意识不强,乱丢果皮纸屑、践踏植物、树木上 乱拉乱挂等,致使居住区内的绿地难以正常生长。1.6 城市园林绿地的肆意侵占

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常常被挤占而改变用途。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急需加宽,一旦城市道路实施改造,常常是原有的绿化带被挤占、截断,城区 道路绿化带将变得残缺不堪、难以成线。随着公园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存城区中心地带的公园,几 乎都演变为一种模式,即周围围墙改造成商业用房,园内建有大量游乐设施项目、经营性商业摊位,加上 管理用房、道路、硬化广场及职工家属房等几乎要挤占原有规划面积的1/2 左右,这样使得这些老公园 大部分绿地率已达不到规划时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特权部门、个人以各种名义占用公共绿地,随意 进行商业性开发,这在各地并不鲜见。2 实现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城市新建园林绿地要合理规划布局

园林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 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 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外围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城市园林绿地不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环境改善的前提,只有规划建设出符合园林生态学相对 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才不仅不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负担,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致于遗祸后代。2.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建设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在设置上不可过度单一,应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进入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园林 绿地的建设不可照抄照搬,千篇一律,而要求不同绿地应具有不同特色,做到一园一韵,一街一景,真正达 到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2.4 系统内合理调配

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系统内调配,减轻原有公园的经济压力,逐步恢复其功能 成为当务之急。城市老公园近年来功能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城市园林绿地 的扩大,可此从老公园抽调部分人员进入新建绿地的管理岗位,以提高系统内的劳动生产率,解决老公 园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有可能恢复到原有功能。2.5 加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认识水平

城市园林绿地是为居民服务的,只有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园林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畅地进 行,这是一项长期不可松懈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学校、单位、社会等方方面面给予关注,形成长期重 视的局面将利于城市园林绿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6 尊重园林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和园林生态合理性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使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杜绝可有可无、可大可 小轻视园林绿地的现象,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园林绿地行为的发生。

下载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筑牢安全屏障氛围构建安全文化环境

    筑牢安全屏障氛围构建安全文化环境 摘 要:幼儿园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要做到:整章建制,筑牢安全防范坚强屏障;形成合力,校园综合整治坚......

    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作者:来源:本站时间:2013/7/4 王清忠 明海国 于伟华 摘要:张掖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在巴旦吉林沙漠边缘、黑河流域中游,系甘肃乃至全国通往......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生态强县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生态强县山丹讯,抢抓春季造林好时节,山丹县县林业局以项目兴县、富县为目标,争项目河西走廊地区以绿洲农业闻名天下,已有数千年历史。时至今日......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创造和谐生命乐园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

    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永安路小学秉持“规范+特色”的发展理念,依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范学校建设,发展生态教育特色,提高学校竞争力。 生态文化——让生命美丽绽......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

    构建生态教研五篇

    构建生态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网络的新疆基础教育“234”行动计划 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 诸学鸿 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是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而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

    怎样构建教育生态doc

    2、“教育生态”是什么?结合课程学习和本地教育实际谈一谈应该从哪几方面“构建教育生态”。 答:教育生态是教育和生态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