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
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
林有刚
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严重枯竭等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发展,必须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培育人的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态道德培养的主要驻地。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上,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作为人们思想观念应当反映现实的关系之一,指出“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生态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重视其生态价值,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育人的生态道德。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须经过一个“知情信意行”逐步递进的过程,所以生态道德的培养需要从普及作为“知”和“情”生态意识;培养作为“信”和“意”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以及践行作为“行”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一、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一直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
着指导地位。强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只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规范,道德义务只是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往往从一己之利益出发,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
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功能局限,拓展其功能领域,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而生态道德的形成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培养保护自然的“知”和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情”开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要破除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陈腐思想观念,明确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与自然和睦共处,与其他物
种和谐共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中国传统“天人和一”的生态价值观,要使人认识到只有“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的系统,二者才能共生共荣,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达到自然生态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
二、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培养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知”与“情”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将其深化、发展,让其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和意志,帮助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即思想品德形成环节中的“信”和“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教学,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在这种宣传教育和知识教学中,“人——自然”道德教育则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种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学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使生态责任感深入人心并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操。
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人口暴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养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在于帮助人们使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统一起来、道德责任和生态主任统一起
来。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价值,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苏联生态学家佩德里茨金指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意识提升为生态责任感,培养人们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以人类生存为出发点,抛开局部利益,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所谓的“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个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应遵守的生态规律及由此制定的生态规范的总和,更是指个人根据自然承受能力,以最优方式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自觉性。”可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不仅要培养生态意识,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更要促使人们把上述“知情信意”外化为“行”,即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目的的。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人的实践又有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之别,人们往往在利用某个层次的自然规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时,却由于没有认识或忽视了相关层次自然规律的作用,而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争取一时的农业增产,乱砍滥伐,引起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 针对人类这种短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共同构成生态道德的培养体系。其中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是基础;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是进一步的深化,是培养生态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后面“行”的动力和杠杆;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最终结果和最终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构成生态道德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第二篇: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2015年12月17日
第三篇:如何构建生态绿地
如何构建有生态积极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
近年来,因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生态问题,它已成为 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城市生态改善应当是全方位的,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来改善城 市生态,不仅是为了景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园林绿地系统的改善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 量,而且要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既能满足当前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对城市未来居民的需求构成危害。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才可 以称得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边缘化问题
前些年,由于重视经济建设而使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规划保留足够规模的绿化用地,使得各大 中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均达不到30%的绿地率,而若在已建成区开辟新的规模化园林绿地,其 拆迁建设费用过高且难度过大[1]。各城市往往采用从开发城市边缘转向尚未建成的环城地带进行园林 绿地建设。而我国城市的外围常常具备共有的特点:都市型村庄林立,通常还有一条围城的垃圾带。这 样新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地建成后,其功能的发挥和管理随着固有的问题也随之突显。首先,其功能的发 挥要打折扣,由于绿地建设在城市外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入游憩的居民有限,往往是平日里冷冷清 清,节假日游人密集,给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居住在建成区腹地的居民日常仍得不 到休闲锻炼的理想绿地。其次,在城市外围建设的这种类型的园林绿地,因其负有增加城市绿地率的巨 大任务,一般面积都较大,加之周围都市村庄的人员组成流动较为复杂,城市绿地建成后常常受到各种 人为因素的破坏,增加维护管理成本,同时极易成为治安案件的高发地带。建在围城垃圾带上的绿地往 往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绿地地表60~70cm以下是垃圾填层,绿地建成3~5 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的发 生,埋_______藏在地表下的垃圾显露,绿地又面临新一轮的改造,很难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本不丰裕的绿化资金捉襟见肘。
1.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对园林生态问题的忽视
园林绿地无疑是城市改善景观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首先要遵循园林生态的基 本规律[2]。园林绿地的建设本应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能遵循基本的生态规律,这些 绿地的建设不但起不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反而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新的负担。如近年来广 泛应用引进草种建设的大面积草坪,每年病虫害大规模发生,超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引起对城市水 体、土地、空气的严重污染;居民区绿化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而一般的物业 管理部门目前尚无能力防护,从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此引起的投诉已屡见不鲜。1.3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中草坪面积设置过大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流行大草坪,这本是向国外学习的经验,适当建一些本无可厚非,但目 前已发展到流行照搬的地步,几乎新建的城市园林绿地主体均为大草坪,如此的城市园林绿地使得绿地 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几乎所有草坪草种均为国外引进,其地域适应性千差万别,病虫害在各地 几乎年年都有大规模的发生,在这种条件下,现在的草坪每2~3 年就需重新改造,加之草坪草本身根系 较浅,浇水费时费水,由此造成的浪费已成为园林绿地管理极大的负担。1.4 建成区园林绿地的管理问题
各城市建成区原有大型园林绿地一般都是公园,因而公园绿地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绿地 效益的发挥[3]。过去公园绿地是国家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被打破, 大多数公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这样一来,各公园都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对公园绿地管理 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如园内游乐设施、绿营项目、营业摊点等日增月加,使游人休闲散步空间愈显紧 张。种种经营项目摊位增多,又使得水体得不到及时净化,异味冲天,污染环境,既不利于游人的身心健康, 也影响水上活动的开展。游乐设施的运转,摊位的吵杂,使游人如置身闹市,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公园 的双休节假日。1.5 居民的环境意识问题
居民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维护、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4]。近年来新建公共绿地的 园林树木被人为毁坏、损伤,甚至被盗、被砍伐现象时有发生,公园内的休闲设施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 破坏,在新建边缘化绿地中表现更为严重。由于市民环境意识不强,乱丢果皮纸屑、践踏植物、树木上 乱拉乱挂等,致使居住区内的绿地难以正常生长。1.6 城市园林绿地的肆意侵占
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常常被挤占而改变用途。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急需加宽,一旦城市道路实施改造,常常是原有的绿化带被挤占、截断,城区 道路绿化带将变得残缺不堪、难以成线。随着公园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存城区中心地带的公园,几 乎都演变为一种模式,即周围围墙改造成商业用房,园内建有大量游乐设施项目、经营性商业摊位,加上 管理用房、道路、硬化广场及职工家属房等几乎要挤占原有规划面积的1/2 左右,这样使得这些老公园 大部分绿地率已达不到规划时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特权部门、个人以各种名义占用公共绿地,随意 进行商业性开发,这在各地并不鲜见。2 实现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城市新建园林绿地要合理规划布局
园林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 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 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外围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城市园林绿地不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环境改善的前提,只有规划建设出符合园林生态学相对 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才不仅不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负担,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致于遗祸后代。2.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建设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在设置上不可过度单一,应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进入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园林 绿地的建设不可照抄照搬,千篇一律,而要求不同绿地应具有不同特色,做到一园一韵,一街一景,真正达 到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2.4 系统内合理调配
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系统内调配,减轻原有公园的经济压力,逐步恢复其功能 成为当务之急。城市老公园近年来功能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城市园林绿地 的扩大,可此从老公园抽调部分人员进入新建绿地的管理岗位,以提高系统内的劳动生产率,解决老公 园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有可能恢复到原有功能。2.5 加强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认识水平
城市园林绿地是为居民服务的,只有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园林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顺畅地进 行,这是一项长期不可松懈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学校、单位、社会等方方面面给予关注,形成长期重 视的局面将利于城市园林绿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6 尊重园林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和园林生态合理性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使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杜绝可有可无、可大可 小轻视园林绿地的现象,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园林绿地行为的发生。
第四篇: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1)理念文化体系设计:
使命定位、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等
(2)行为文化体系设计:
领导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规范、技术人员行为规范、生产人员行为规范、营销人员管理规范等
(3)安全文化体系设计:
安全认知理念、安全执行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考核制度等相关链接:“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4)企业文化手册设计:
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办公礼仪、VI系统、目视格言、故事案例集等
(5)企业文化传播网络设计:
培训活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典范、媒体、文体活动、文化节CIS设计等
(6)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公司标识、办公用品、通讯设备、交通设备、工作服饰、外部环境等
(7)岗位文化体系设计:
岗位角色、岗位形象、岗位目标、岗位关键行为、岗位操作流程、岗位胜任力等
(8)管理制度及手册设计: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等
(9)目视格言设计:格言设计、环境布置等
(10)情景案例、故事集设计:(11)形象宣传语策划
(12)商务礼仪体系设计(13)企业创新文化体系设计
(14)企业服务文化体系设计(15)企业规范文化体系设计
(16)企业目标导向文化体系设计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
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 Way”(惠普之道)。HP 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一,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
二,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
三,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 四,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五,相信不断的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五篇: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快速成长/发展的企业,人才会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由成长型企业业务及管理特点决定的:1 组织在裂变,部门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的部门经理、总监甚至是副总。内部人员没有成长起来,外部招聘又面临文化、风格冲突、团队融合及熟悉公司的问题,何况优秀的人才是稀缺的,人缺我也缺,大家都在盯着。
2、业务规模在迅速扩张,大量新手引入稀释了团队的能力,也让业务/产品/服务变得不稳定,问题是接二连三。如何让新员工迅速成长?让他们象老员工一样熟练高效地工作?
3、重人力轻流程制度的管理模式决定的。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模式是主要依靠优质的人才队伍去竞争,管理体系还不精细,流程制度还不完善。换句话说还做不到铁打的体系,流水的兵。经常是人走了,流程/经验/客户/竞争优势也带走了。所以人才的培养与保留愈显得重要。
最近和企业一位高层探讨这个问题,结合AMT人才培养咨询解决方案,我给出他以下简要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来看,如何支撑内部运营具备战略导向变革或优化的能力?所以本质是要确定企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这一点说来简单,但极易忽视或做不到位。
2、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有所为就是核心、重点放在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即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的培养上。在资源上要倾斜,在流程制度上,关注度上都要大幅度倾斜。
有所不为就是:非核心的部分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流程制度去覆盖,不需投入额外的精力。因为即便有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3、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训对象:骨干员工
确定战略导向的核心能力/人员资源,确定公司的核心/关键岗位,然后基于这些岗位的任职资格确定公司骨干员工。AMT有成熟的方法与工具来筛选。
4、对骨干员工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每位骨干员工能力差距分析、人才培养流程制度体系、资源(课程、讲师、导师、项目等)体系、评估体系、培养后续的激励体系(调薪、调职、工作丰富化等)。另外AMT会建议企业推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须指出: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培训。培训之外还有新员工导师制、终身导师制、项目培养制、领导力/品位培养、委外培养等。
5、人才培养体系推行
6、人才培养结果的应用
后续还要做好人才培养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集成与融合,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