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一位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
有一位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企业资不抵债不一定破产清算,但如果没有现金流量就一定会破产清算”。
我国现行破产法明确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依法宣告破产,即达到破产界限,这与以往的“资不抵债”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若企业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偿到期债务,或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期间内持续不能偿还,而不是因资金周转困难等暂时延期支付,即使该公司尚有盈利,也预示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
现金流包涵“现金”和“现金净流量”两个概念。现金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净流量是指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净差,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它是企业的交易需要、预防需要、筹资需要、营运需要、偿债需要。
现金是企业资本的一种资产表现,是企业的血液。一个企业可以出现亏损,但不能断了现金流。当资不抵债企业有能力扭亏为盈,清偿到期债务,并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日常经营的话,企业不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但断了现金流,不能维持日常经营,即使有很多的资产,也可能即刻崩盘。
第二篇:读书对企业家的有什么用
朱永新:读书对企业家有什么用
2014-04-01 11:33:03评论(19)教育
《他们都在看——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
现实之中,有些企业家不读书,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二是认为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这两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的企业家往往会说:“你看我们,开会决策、会见客户、宴请喝酒、陪唱陪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哪有时间读书呢?”从表面来看,这说的是实话。但从本质来看,是否有时间,取决于你是否把这件事情视为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认为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时间;如果你认为不重要,一定会找出借口不去做。喜欢打扑克、搓麻将的人,再忙,也可以安排时间打一把、搓一下。我曾经劝说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外出办事等候的时候,在飞机、火车上的旅途时光,晚上睡觉前读一二十分钟,早晨起来以后读一点书……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阅读对于企业家究竟有什么用处?企业家究竟为什么要读书?有许多企业家堂而皇之宣称:“我不读书,不是一样赚钱吗?”甚至有企业家认为“书多扰神,书多疑行,书多欠察,书多轻人”,认为读书反而会迂腐,会缺乏灵活性等。
我坚决反对这种观点。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的流毒,与时代对企业家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的心灵成长、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健康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良好发育。而且对于企业家来说,阅读有着非常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阅读可以帮助企业家净化心灵,涵养道德。古人云,“厚德载物”;俗话说,“小富靠智,大富靠德”。古往今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对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提高道德修养有多种方法,读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书读得多了,眼光远了,胸怀宽了,道德修养提高了,人生境界也就提升了。书籍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王余光语)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如果能够与书本为伴、与大师为伍,就能让自己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站得高必然看得远,企业家若能始终以前瞻性的思想把握方向,便能敏锐地捕捉商机,甚至创造商机。如果一位企业家有着往牛奶中掺三聚氰胺,往火腿肠加瘦肉精猪肉,往轮胎里掺不合格材料等损人利己的行为,短期肯定获利,长期必然失败。同样是企业家,马云不能够容忍手下爱将弄虚作假,俞敏洪呼唤价值回归,他们说出了大多数人的渴望,也必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追随。这是良心的呼唤,是价值的引领,也正是从小富通往大富的必经之路。其次,阅读可以帮助企业家把握大局,科学决策。梁小民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浙商大会上,一位进入福布斯排行榜的企业家大声疾呼,“企业家不要读书”。这位企业家“空手套白狼”,凭空有了偌大一笔财富,发出了这样的呼声。也正是这位中了“读书无用论”之毒的企业家,由于缺乏公司理财的知识,上榜后没几个月就遭遇现金流断裂的困境。他还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关于耐克鞋名字诞生的故事。据说耐克这个名字,是耐克创始人之一约翰逊的灵机一动。当年鞋子生产出来,设计了“√”的标记后,大家为起名字犯了愁。约翰逊觉得这个标记很像古希腊神话中有着翅膀的胜利之神耐克的双翼,于是想出了耐克的名字。如果约翰逊没有读过希腊神话,怎么可能想到这个神来之笔的名字?历史上,企业家读书受启示进行产品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我们许多企业家会感到:我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一样赚钱呢?是的。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充分,民主与法制社会还不健全的时代,一切充满着不确定性。胆量、勇气,甚至人际关系等因素在创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曾经这样分析:第二代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没读过什么书的文盲。没有读过书的优势是不受保守的传统文化的束缚,敢闯、敢干。在那个初创时期,知识并不重要,甚至可能是包袱,所以无文化者成功了。然而,创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能笑到最后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必须从经验型转变为制度型。经验型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没有文化,不读书,依靠个人能力和过去积累的经验取得成功,但制度型企业是一定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知识,因为管理理论和知识固然来自实践,但绝不是一个人的实践,而是千千万万企业家的实践。学者们和优秀的企业家们把这无数企业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来,写成书,就成了理论。不读这些书,就无法去创立和管理制度型企业。
其实,当我们读那些最优秀的管理著作与最优秀的人文作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没有读书经历的人所无法体会的。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管理经验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中。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出:要想掌握商业分配的原则,只有一点——学习。而战胜竞争对手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怎样比对手学得更快更好。谁学习的速度快,谁就会成为赢家。无疑,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中外优秀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也反复告诉我们,善于学习、勤于阅读,应该是优秀企业家的行为方式。
有资料介绍,日本资生堂创始人、福原家族的福原义春,就是一个读书非常多的人。他的读书范围从社会上的畅销书到原版的法国最新哲学、美学作品,再到美国最新思潮方面的著作等,各类图书均有涉及。东芝全球总裁西田厚聪也是特别热爱读书的人,不论多晚到家,都会埋头读上几个小时的书,而且是几本书、几个方面的书同时读。出差中国的时候,西田的夫人、秘书等人要为他准备一大包的书,不论去哪里,旅途成了他读书的专用时间。
新东方的俞敏洪也是一位热爱读书的企业家。在2012年国庆和中秋假期里,他就读完了日本历史学家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阎连科的《我和父辈》,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美国作家艾瑞克的《忠诚》和高晓松的《如丧》等五本书。他曾经深有体会地说:“优秀的书籍就像难得的朋友,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及时地来到你的身边,忠诚地守候在你生命的左右,随时宽解、充实你那不安、寂寞的灵魂。”
家居业的著名企业红星美凯龙公司会为员工每年报销200元书费。同时,为了将学习的成果落地,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读书分享委员会”,各个部门每个月都会分别召开会议,讨论大家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启发。据了解,红星美凯龙公司要求其管理人员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学习,另外三分之二用来培训和调研,对普通员工也要求每年至少读五本书。不仅如此,从2002年开始,公司向每个管理人员的家庭赠送一只书柜,试图将学习触角伸向管理层的“八小时之外”。而为让学习的革命开展得更加深入,公司甚至要求员工家中的书柜里要有30本书以上,每个人的包里也必须有一本书,因为在飞机、火车上打开就可以看,要是飞机晚点,说不定就能看完一本书。
再次,阅读可以帮助企业家锻造团队,提高团队执行力。成立一家企业是容易的,建成一个团队是艰难的。前者只需要经费,后者还需要精神。相应的,前者是因为利益而聚在一起,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动,后者是因为精神凝聚,内在向心力更强,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至于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则更是一件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一件是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企业家要做的却正是这两件事。而且,有了前者,才能真正组建起团队,才能更好地实现后者。
1999 年,华为集团CEO任正非在推行企业的流程变革与世界一流企业标准接轨时,遭遇制度与文化的阻碍,进展艰难。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任正非安排总监级以上管理干部进行集中学习。他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讲授东方文化以及东西方哲学思想,要求干部阅读德国学者韦伯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任正非想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去开拓团队成员的视野,让大家能够从更加高远的视角去思考,从而以更加现代的步伐前进。华为之所以有着今天的长足发展,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这种高远与开阔的思想。
因此,阅读对于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无疑将会越来越得到显现。曾经,知识会变为资本;一度,知识让位于资本;如今,知识就是资本。希望那些忽视阅读和学习的企业家,能够真正地捧起书本,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思想、有社会责任且更加成功的儒雅商人。
第三篇: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特定生产关系的责权利结合体,他们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织,满足与挖掘社会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企业家群体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信息对企业经营作出判断性决策,承担经营风险与获取经营收入,在生产规模扩大与服务范围拓展的过程中分享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社会创新,是社会先进价值观念的代表之一。
一、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应尽的最基本责任
作为企业家,办好企业,即使是私人企业,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家族的事,更是对社会应尽的最基本责任。因为企业乃构成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点,基点不健康,生产不正常,产出无保证,劳动就业缺乏保障,税收难确保,又何谈国家经济建设与人民物质生活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何谈国家政治地位与综合实力的巩固与提高?所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保证办好自身的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对社会应尽的生产供应责任、财政纳税义务、员工生活医疗保障、社会稳定安宁、人际交往和谐、诚信、友善、社会风气遵纪守法、讲文明、重礼仪,又能保证本人、家庭与企业的兴盛与发展。
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实践中,应该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和谐社会需要全体公民共同打造,企业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各种职能各异的角色,作为普通公民概莫能外。作为特殊群体,企业家又是改革开放中率先富起来的群体之一,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主动自觉地回报社会。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理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一般来说,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要注重三种基本行为:一是市场行为,企业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合法行为,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国际规则的要求;三是自愿行为,要自愿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换言之,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重视社会公德、坚持诚信经营。那么,作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企业家,要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呢?
1.守法诚信,自觉履责
“知然后行,知行统一”才能履行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家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企业家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普遍认为“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债款”、“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商业贿赂”等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现如今,因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860亿元人民币。企业家在利用现有的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污染的治理等因素,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3.安全生产,珍爱生命
我国正处在安全事故频发的高水平期。安全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各种职业病在严重危害员工的健康。随着改革的深入,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已成为共识。企业家要把安全生产、珍惜生命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责任。
4.创造条件,扩大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企业家应当在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主渠道作用,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要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关注民生,参与慈善
慈善事业发达与否,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程度,对于企业家而言是道义责任,企业家应该做慈善事业的带头人。商界巨子李嘉诚生活俭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富商中最简朴的人,但他对慈善和公益事业却“挥金如土,一掷亿金”。各类慈善捐款45亿港币,仅捐建汕头大学就达5.7亿港币,1991年一次就给中国残联捐款1亿港币。中国有句俗话“先做人,后做事”,企业家要学习李嘉诚先生的为人和经商之道,深怀爱国之情,担负起为社会公众谋利益,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
三、如何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实践证明,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品牌投资、企业的信誉投资、企业的社会形象投资,承担社会责任既达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目的,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企业家只有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历史重任,才能建立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如何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呢?首先是要养成一种理念,就是说企业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体现人生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展示精神境界和良好品行的有效载体,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次是培养成一种能力,就是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增长、增强的。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如果仅仅是为了有“好名声”去做义事、行善举,而企业并未办好,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首先要增强企业实力。
然后就是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就是说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逐步地、不断地去做,从中感受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有益性,“尝到甜头”,养成习惯。同时,要根据国家、社会的需求来履行社会责任。
很多企业家想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多做一些慈善活动,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环境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导致他们无法去做更多的事情。政府应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以形成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政府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和民间团体的作用,企业也应当将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规划。
第四篇:有思想力的企业家 看得更远
有思想力的企业家,看得更远
张维迎一我算是比较早的一个呼吁关注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的。那是1980年代早期。在1984年9月,我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那之前,中国学术界有关经济改革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建议大多集中在如何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收入分配上,而企业家这个市场运行的主体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的这篇文章或许是国内发表的鼓吹企业家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影响比较大。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三个观点:第一,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第二,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第三,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果从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来看人类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各国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出现了贫富差距,有了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除了表面上的这些区别,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观察一个社会最出名、最成功的那些人主要在做什么:如果他们是在做企业,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就快,就比较发达;如果这些人聚集在政府或军事部门,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慢,就不发达。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人力资源的分配问题。或者简单说,国家的经济成长发展,就要靠市场,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推动力量、组织者,就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的成长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成长、经济发展的过程。由此来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政府——当然最初是从农村中聚集了一批人做企业后——下海做企业,到现在,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硕士开始选择创业或经营企业。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大的时代的进步,人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率的配置和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就是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现在比较成熟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是我们的体制变革,越来越走向市场经济,这意味着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越变越好,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所以,如果我们看1980年代的那代企业家,他们文化程度比较低,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是他们有冒险精神,所以在当时整个市场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只要大胆做,就可能赚钱。到了1990年代,这个情况就有所转变,直到现在,仅仅是胆大是不行的,现在需要有更宽的视野、对未来的把握、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这些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越来越变成一个统一的竞争平台,不论你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上打赢的话,最重要的还是对市场本身的把握。
应该说中国的企业家,在这十几年的进步相当快。1990年代的那些中国企业,很难有心里真正踏实的,新的企业不断出现,同时又有很多在不断消亡。经过三十年,现在真的是
“剩”者为王,那些存活下来的,经过市场竞争、淘汰,应该说已经有相当的竞争力了。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家,学习非常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蛮强,但是,它们之中又分成好多层次,我们有一些特别杰出的企业家,他可以适应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他们不仅善于在中国制造,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很成功的典型,像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而大量的企业都是在国内做得很好,但缺少这种国际参与的实力。他们的未来,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我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很自然的、完全独立的、单单的作为学者的职责,不刻意,也不复杂。
因为我身处校园,我是一个学者、一个教授,而作为一个学者,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社会的现实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同时要对社会保持一定的批判、批评精神。不管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家都是一样的。当然无论你的批评也好,你的建议也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所以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始终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需要一些呼吁去改变这种不利于企业成长、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体制和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应当承认企业家本身在成长当中是有很多缺陷的,因为他们也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误,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行为,所以就需要有人去不断地去敲打他,要从建设性的角度、善意的角度,不断地去提醒这些企业家始终记住,他们本身的价值,就是给消费者和社会创造价值,他们始终不应该偏离这个方向。而要给社会创造价值,给消费者创造价值,他们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不能去守成。所以我们看,不论是技术的进步、企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的重组,这些实际上都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
在现实当中,企业家会犯错,也会面临很多诱惑。比如说,做这个生意能赚钱,做那个生意也能赚钱,有些人就经受不住这种短期的诱惑,赚了大钱却忘了长远目标,有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火一阵子就没有了。这个时候,作为学者,就要去提醒他一个企业必须有的使命和理念。只有把握住这个使命、这个理念,才能做一个持续成长的企业。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房地产最赚钱,炒股最赚钱,于是很多企业都去做了地产、炒股。但柳传志他就把握住了方向: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做电脑的,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始终别忘了,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而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经受不住诱惑,红了一阵子,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另外一些诱惑,可能比这个后果还要更严重:一个企业本身是要创造价值的,但是也有企业被诱惑着去分配别人的价值,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寻租,它会使企业家的精力和时间发生偏离。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去提醒他们,真正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创造价值上,而不是去分配别人的价值。
当然,如果社会的体制和法律比较健全、比较完善,那么企业要成功、企业家要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为别人创造价值。消费者认可你,买你的东西,你才能发财,企业才能成长。如果体制不完善,有很多的漏洞,特别是政府有很多权力的情况下,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赚钱的最好办法,不是给别人创造价值,而是搞“关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中国的情况是,个人的行为不仅和自己的理想、理念有关,又与社会的环境有关。有时候很难谈清楚,谁是谁非,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我们看待企业家的行为,一定要放在整个中国的变革这样一个历史当中。在政府管得很多的情况下,企业家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去和政府周旋,否则没有办法生存。关于企业和政府的边界应该放在哪里,我很早就写过文章,都写了十年,说的总是这些东西。怎么处理跟政府的关系,这其实是企业家一个最大的痛苦。包括现在都是这样,但所幸的是,我们越来越往市场方向走,越往早期看,个人的成功越依赖于他和政府的关系。但随着时间发展,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小,到现在,和政府搞好关系未必就一定能成功,很多时候恰恰相反。所以,企业必须将精力转向怎么做好产品,怎么使客户满意上。如果仅仅是政府满意,客户不满意,企业是无法活下去的。
中国研究企业家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现在几百万人都可以称为企业家,或者号称企业家,但他们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面临的问题很不一样的。比如,李东生和TCL走向国际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建立一个跨文化的企业,能够有效地管理;但是对于在地方做地产的企业来讲,那他面临的问题,可能确实是怎么从政府手里拿到地。所以在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他在想什么,他在关心着什么,他需要什么。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场合,问题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我认为中国的学者在理解企业家阶层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人说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之间互相是“鸡同鸭讲”,我不这么认为。
中国对于企业家阶层,特别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中,是持否定态度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要创造企业家阶层,创造企业家阶层不是为了他们,是为了社会,为了这个民族。因为企业家不是发挥简单的调配作用,而是要帮助建立市场的秩序,简单地说,就是使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客户与生产者之间都变得更加信任。当我们去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不怀疑它,当我们放一个贷款的时候我们对它充满了信心,这是我们企业家要做的事情。在过去的250年里面,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企业家在市场秩序的努力,没有使这个社会达到比较高的信任,就不会有分工、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技术进步。所以,现在,我们考虑企业家的问题,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我们怎么让更多优秀的人去做企业,对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一定是成功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价值。至于舆论的评价,哪儿都一样,有褒有贬,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政府和企业间关系还比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当然应该讲在一个相对成熟健康和民主的社会,人们相对会比较擅长欣赏别人,会更多地怀着一种感恩的心,积极地评价一个人的贡献,而不会去以某一个人的行为上升到对整个的阶层评判。确实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另外一种风气,大家似乎很喜欢去妒嫉别人、诋毁别人。但要看到,我们取得的进步已经很大。想一想二十五年前,当我写第一篇关
于企业家的文章的时候,“企业家”基本还是个贬义词,现在我们至少不再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很多人还愿意自称企业家,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
关于这个群体本身,是否一定要具备很深刻的思想,或有很强的思想力?我想这要看他所做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如果只是开一个饭馆,可能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他能够服务好客人,让客人满意就行。但如果要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做一个在全球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的话,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期。因为他面对的客户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兴趣、口味都不同,那么,怎么去把握未来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一个人要把握未来的话,没有相当深刻的思想是很难的。
中国有思想的企业家,应该说非常非常多。比如说我所接触的中国企业家论坛的一些理事会成员,有相当一批都很有思想。他们的思想有的体现在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判断,有的则很清楚地体现在对某一行业走势的判断,也有的体现在他们内在的很高的人文素养、管理智慧,以及对中国特殊的发展道路的把握上,比如中国企业怎么在西方企业主导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等等。当然,中国的环境给企业家带来的挑战确实很大,对他们来说,不是有思想就能成功,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踏踏实实实地干。企业家可以有思想,但企业家毕竟不是思想家,他的主要职责还是做企业。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些人谈起来头头是道,但企业可能做得并不是很好。
中国的企业家,他根深蒂固的很多思维方式,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或者说他们“管人”的思想中,好多东西在我看来都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但是他们在“管事”方面,则更多地学习了西方的东西。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的。我们必须承认,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是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才得以形成,其中必有人类共性的东西。所以,中国人跟西方人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而也正因为在本质上没有差别,我们才会看到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过去人家发达我们落后的状况在慢慢改变,我们在一步步追赶。如果本质有差别的话,就可能没法解释这些问题,也没法比较和追赶。所以,在中国,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管理智慧与现代西方的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成就,很好地融会贯通起来的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还相当短。对他们来说,要在二三十年的短期时间里,适应这么多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的经历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企业的领导者,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消费口味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但现在,时代对他们在大胆经营、体制创新和把握市场、技术走向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正因为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企业家们坐在一块,讨论的问题总关乎技术、行业的变化,关乎具体事情的运营与操作;而中国的企业家坐在一块,讨论的大多是政策问题,抱怨很多,比如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贷款得不到,产权安全得不到保证等等。这里并不是说哪个对
哪个不对,而只是为了表明,这实际上是一个环境和人的互动过程。企业要生存,就得适应环境,但是要发展,就必须超越自身所处的环境,看得更远。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企业家绝对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努力改变环境。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做房地产,万科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成功?它一开始就没有从政府处获得低价土地的优势,这迫使它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上:我拿的地价比别人高,只有我的房价也比别人高才能赚钱。那么,怎么使房价比别人高,而且还要让买的人认为物有所值?所以它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设计上,使买房人满意。相反有一些能够很廉价的拿到土地的人,从来都不太注意怎么去使客户满意,在短期内他可能会大赚一笔,但最后还是会在竞争中消亡。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摧毁它们的反而是自身的优越条件。因为长期生活在温室的人,对突然变化的环境,总是难以在短期内很快适应。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也是中国企业家身上最为脆弱的地方。
而要成为最有思想力的企业家,这种脆弱性是他首先要看到并克服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
第五篇:电地暖有哪些优缺点
电地暖有哪些优缺点田雨地暖总结电地暖有哪些优缺点:
电地暖的优点有哪些?
和水地暖以及其它取暖方式相比,电地暖有如下的优点:
1、电地暖属于地暖的一种,使用它进行取暖时,能够让房间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因为地板采暖方式可以实现整个地板的均匀散热,因此房间里的温差较小。
2、电地暖的地板散热原理,可以让地面温度高于屋顶温度,形成一个头凉脚暖的屋内环境,给人营造一种舒服的居住感觉。
3、电地暖加热快,需要时可以迅速加热制暖,而且可以实现分区控制,每个房间都可以单独控制开关和温度。
4、电地暖和水地暖相比,占用的地板厚度要小一些,对楼高比较低的小区来说比较实用。电地暖和传统地暖相比,更是节约了约3-5%的室内面积。
5、水地暖需要定期维护、清洗,而电地暖则不需要。电地暖的缺点有哪些?
因为采用电能制热的特点,电地暖也有一些缺点,具体表现如下:
1、电地暖的安装价格较高,和水地暖相比,面积较大的房间里电地暖的总安装价格要高于后者。
2、部分劣质的原材料,可能会导致电地暖产生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