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济源市教研室
王海燕
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体现朗读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层次性。扫清字词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导入——听录音朗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听《长征》歌曲——结束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读的时间不少,读的形式也不少,但是,任何架空的朗读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理解,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并没有领悟。
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有的老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往往在学生初读
一、两遍课文后,便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课文还处在磕磕绊绊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由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2、教师的准备:吃透教材,备朗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这样做对于指导朗读至少有两个好处:
1、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
2、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案例:《田忌赛马》:齐威王看了田忌一眼:“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另外,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时间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但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全部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呢?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投入,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是让学生处于积极状态的前提。什么是教师投入的前提?备好课是投入的前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一)情境再现朗读法;
1、创设“以情激情”的情境。
“以情激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教《刘胡兰》《黄继光》《狱中联欢》这类课文时,我仿佛看到了英雄昂首挺胸,大步走向鲜血淋淋的铡刀英勇就义;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扑向正喷射着子弹的机枪口;仿佛听到了歌乐山下腥风血雨中刽子手的鞭笞声和烈士们壮烈的《国际歌》的歌声„„每次,每次,都唤起我对英雄的崇敬仰慕的庄重的情感,我深深为之感动。这样在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以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起学生对英雄的爱。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2、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案例:一位年轻教师在讲叶圣陶先生的《瀑布》一课时,对其中的“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一句群的教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教学细节:她先让同学们转过身去,看着后面,待读到“山路忽然一转”时再转过身来,与此同时,教师倏忽间展开一幅色彩鲜艳的瀑布挂图。学生不仅惊讶的叹道:“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此时的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惊喜之情油然而生。读得非常到位。
这一教学细节,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表情朗读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作者在山路忽然一转看到瀑布时的惊讶之情,与同学们忽然转身看到彩色挂图的惊喜心情的相似点,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2)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景:当美丽的春天来到时,欢快的音乐流泻出盎然的春意。当炎热的夏季到来时,飘飘渺渺的音乐营造出一片葱绿。收获的秋季来了,激情饱满的音乐送来累累硕果。冬天到了,漫漫雪花飞舞,轻柔的音乐抚慰着大地的一切。美妙的音乐配合着文章内容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同学们静神凝听,犹如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情不自禁跟着音乐表情丰富地朗读。(3)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四句时,教师激情描述: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金兵横行,移民苦盼。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一年”是多少年吗?65年啊!同学们,整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呀!一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读出了悲愤,读出了绝望。
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创设情景的方法处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运用、态势语言的运用、资料的补充等,在这里不再详细去说。
(二)示范引路朗读法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范读起到关键性的点拨和引导。
案例:《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台湾被日本奴役50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一位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引用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包含着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岸相望。伴随时光的改变,岂是“沧海桑田”四个字可以形容。尤其是第三个自然节: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这里边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走的时候可能青春年少,一别几十载,老母亲多少次翘首遥望,夜不成寐,儿子再回家时与母亲已是近在咫尺,两个世界。多少离愁别恨,岂能是语言可以描述?但是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却没有读好,本来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结果却把气氛冲淡了。再如,《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有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诗的第一小节呈现给我们的是“燕子”“春光”“小树”“太阳”这些欣欣向荣的字眼,在读得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欣喜、一种向往来读。第二小节是一组排比句,应该一句比一句高,但是,诗句的最后一句标点是句号,那么在读得时候就应该由高昂逐渐平缓而深沉。第三节和四节,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永远”“忘不了”“温热”“毫不犹豫”“顶天立地”“脊梁”来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力、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因此,这些词语要重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应该读的干净利落,“顶天立地”“脊梁”应读的铿锵有力,激情高昂。诗的五、六节也有一些重点词语:“灵魂”“信念”“理想”“光明”这些词语都是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要重点突出。第五节中,标点符号很明显,可以根据标点来读。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升华,又是一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高昂。
这里所说的朗读的技巧,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但是,作为教师却应该掌握并且学会分析,这样我们的范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需要说得是:示范朗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声音。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老师的示范朗读中获得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揣摩标点朗读法
根据课文中的标点深入地去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标点。
如:《军神》“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丰碑》“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语。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在这段文字中,描写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话简短,干练,有一种严厉和恼怒。但是‘听见没有’的后边却是逗号,而不是能够表达强烈感情的叹号。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标点来读一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用逗号的读更像一头发怒狮子的低吼,一种马上就要火山爆发的恐惧,比用上叹号表现的更为强烈,火气更大。
《慈母情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我的母亲。”都读成了高昂的语气。其实,我们仔细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在直接地赞颂自己的母亲,而是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劳苦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并不应该是语调上仰,而是深沉的、感动的。所以,这里是句号,而不是叹号。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得到位,读得恰当。
所以,我们在备朗读的时候,要读到文字里边去,要深入地去理解课文,揣摩作者的用意,把自己和作者、文本熔于一体,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和老师、作者、文本四者熔于一体,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和熏陶。
(四)品词析句朗读法 案例:《慈母情深》“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请大家读课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生:一个伟大的母亲。
生2:这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圣3:这是一个无私的母亲。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伟大、慈祥、无私。并问大家:“你们理解课文了吗?”
生(声音参差不齐)懂了。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朗读,但干巴巴,没有生机。
反思:整个教学程序是:找感动的句子——给母爱贴标签——读相关段落。有感情朗读为什么要把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母爱的伟大分开呢?母爱从哪里看到?从一些重点的词语上看到。如文中的“瘦弱”“挨”“烤”这些都能表现母亲的贫穷、辛劳,一个“挨”字可以知道母亲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灯泡烤着脸”“烤”说明了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还毫不犹豫地给作者买所谓的“闲书”《青年近卫军》,这难道不说明母亲对我的支持和爱吗?需要一种语言的渗透,语言的感悟,一种在语言文字渗透中感悟到的真切的母爱,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
1、提示语言:如:《田忌赛马》中人物的对话。
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第一场田忌连输了三场,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的准备离开赛马场。
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没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
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在以上的片段中,“垂头丧气” “瞪” “疑惑” “摇摇头” “没信心” “胸有成竹” “得意洋洋” “夸耀” “讥讽” “轻蔑地”都是一些提示语言,抓住这些提示的语言,让学生去理解,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点,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仅凭理解词语去朗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体会人物的内心,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才能做到读得到位,读得更好。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古诗词中有许多“诗眼”。
如宋祁的《玉春楼》——“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些句子中“闹”、“弄”、“绿”字,使诗的境界全出,引学生进入意境。“闹”,唤起学生许多联想,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春意蓬勃的景象来丰富诗意。“弄”,使人想到在银色的月光下,花在风中摇动,它的影子也在舞动;“绿”,写出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的无限生机。
二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文章《我是什么》,“有时侯,我变成小水珠,落下来;有时侯,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有时侯,我变成雹子,打下来。”教师问:同样是下来,为什么是“落”是“飘”是“打”?生思考后:雨水重,所以是“落”;雪花轻,所以”飘”,雹子是小硬球,当然是“打”了。师:你们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读得不一样?我们边做动作边读,好吗?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读得轻重缓慢,非常到位。在这里,教师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品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朗读,还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准确运用语言的种子,把语言的感悟和朗读紧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这才是“绿色语文”。一位大师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感悟,就是朗读的感悟。”
(五)感悟体验朗读法 案例: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师:我们来读文章的重点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齐读。
师:你们是台湾的学生,我是台湾老师。让我们来读这句话。生再次齐读。声音很高,但没有感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生再次齐读。声音更高,但仍然感情不够充分。反思: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样事倍功半的效果?
不是深入地去体会,而是皮毛地反复朗读,除了声音提高以外,是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体验”。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它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
1、角色体验 案例:《向命运挑战》第二自然节有这样一段描写:“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教师怎样让学生体会霍金处境的艰难(体会处境的艰难是体会霍金向命运挑战的必要的铺垫)?怎样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a、教师适时用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此时,霍金只有21岁,正植花样年华。作为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他该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至多能活两年半,听到这个残酷的宣判,大家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他的同学老师会说:
他的亲朋好友会说:
他的医治人员会说: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角色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距离。)
此刻,大家都沉浸在对霍金的惋惜和悲痛之中。请把这样的感受带进你的朗读中去,谁试一试?(读黑体文字)
指导读:至多只能活两年,少呢?两年、一年,甚至于半年、一个月,死亡随时都在威胁着霍金的生命。再读!
把同学们当成霍金的同学、朋友、亲人,拉近了霍金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行角色体验后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学习、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小马过河》《两只小狮子》等许多课文,都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相和》《三顾茅庐》《田忌赛马》等背景明确、人物特点鲜明的课文,还可以在一般角色朗读、角色表演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进行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
2、生活体验
生活是体验语言情感的基础。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体验情感,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运用的技巧。案例:《军神》有这样一段描写:“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是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怎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檫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进行的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们用力撕崭新的垫单,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吗?而这里却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孩子充分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再让他们读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能够读得深情深沉、铿锵有力,还夹杂着一种不忍心。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在烈火中如钢铁一般的坚强,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被火星烫到,被水或者其他东西烫着的感受,来朗读“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位年轻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感情会更丰富,读得会更到位。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春节的幸福生活和小女孩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爱怜,读出文章的凄婉。
(六)想象朗读法
想象是阅读文学作品、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有感情指导的重要方法。
1、想象画面 案例:
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接着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再次深情地朗读)
生:我看到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夜深了,士兵门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师:你看到了战士们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听到山海关外风雨交加的声音,看到士兵们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是没有这种声音的。师:你看到了战士们思念故乡辗转反侧的画面。、、、、、、这是一段古诗词的教学。这个小小的片段足以启示我们,在师生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把重点稳稳落在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化为描述性语言。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
2、利用生活经验想象
又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呵!好大的雪啊!”怎样读好这个句子中的“呵!”呢?教师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反复朗读,而是这样启发诱导:“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早上开开门,发现那么大的雪,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会发出什么样的惊叹?”学生在结合自身经验之后进行联想,再读的时候,效果就会更好。
3、利用课文中空白的部分进行想象
如《小抄写员》中有这样一段话:“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我全说出来吧,不再瞒您了。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像从前一样的用功。啊,这一次我真下了决心了!”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叙利奥并没有放弃,在半夜的时候,他又起来了,如果这时你有一个和叙利奥对话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叙利奥,既然你已经下了决心,为什么还要起来呢? 生2:是什么力量让你这样呢?(这个问题很关键,这是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的。教师借学生之口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提了出来。)
师: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1:父亲太辛苦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才这样做,是对父亲的爱。
生2:叙利奥为父亲分忧,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生3:对家庭的爱,也担起家庭的责任。接下来,教师又提出这样一个想象:
师: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经站在叙利奥的背后(看插图),父亲一动不动地站在叙利奥的身后,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把父亲的心理活动写在插图的旁边。(生写后汇报)
生1:我错怪了你,孩子,对不起。生2:叙利奥,我的好儿子!
生3:孩子一直帮助我,而我却一直责备他,太不应该了!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利用书中的空白部分,巧妙地设置想象,让学生在想象、思考、感悟中领悟文章的主要内涵,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真正地做到了一个引导者。课文中的空白部分有许多想象的余地,这在教学中都有提示,那就是课文中的“泡泡”。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如:《去年的树》中的“这时候,鸟儿会想什么呢?”都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阅读想象文中空白的部分,有助于丰富感知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在的意蕴,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朗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想象的空间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还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内心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七)运用媒体朗读法。
1、《向命运挑战》怎么让学生体会霍金的坚强?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怎么说?
多媒体打出第二自然节中的两个对比句: a、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
b、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1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弱者说——(引读第一句)
而强者说——(引读第二句)
2自由练读,比较这两句的含义有何不同。(前者很悲观,得过且过;后者乐观无畏,有着崇高的理想。)
3谁来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这两句的差异?(在学生越读越好的朗读声中,适时处理课件中的这两句话,第一句越变越小,第二句越变越大。)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霍金的乐观、无私。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对自己说——(引读第二句霍金的话。)
2、在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圆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段文字中描述的景物,“买卖街”“山乡村野”“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等,都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没有见过的,仅凭想象,难以想象出他的美景,就影响了他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朗读。在这种时候,在文章描写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很远的时候,就可以借用多媒体的力量。因此,我查找了以上几种景物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古筝音乐学生眼看耳听,文字的理解——直观形象的感悟——内心的体验,层层推进,感受的更为深刻,激起自身的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
但是,这里需要说的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个辅助教学,是为了达到某种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手段,采取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 一不可喧宾夺主。二不要滥用。不要动不动就用,把多媒体当做一种招牌。要想一想:这里需不需要用多媒体?用了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第三,做课件的时候,起装饰作用的东西不要太显眼,更不要放上一些动画的东西。
第四,不要让多媒体画面轻易地代替学生的想象。第五,多媒体中的声音、文字、图象要和谐。
以上是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常用的方法。其实,在教学中,许多方法是相容在一起的,比如创设情景与想象、与角色的体验,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指导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营造“和蔼、宽容”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以爱心和平和的态度营造“关心、爱护”的教学氛围。如运用温和的目光进行提醒暗示、鼓励和支持,运用微笑、亲切的语气去开导、启发,运用热情开放的姿态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把握指导朗读的时机:
案例:《最后一分钟》写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的情景,是一首饱含爱国之情的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诗歌的有感情朗读上。教师在教学中有这样一段教学过程,我们来看一下: 师:同学们,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在香港上空,当高6米,重70吨的美丽的紫荆花矗立在香港上空的时候,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你此时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感到非常自豪。
生: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生:我为全国人民感到高兴。
师板书:高兴、激动。然后进行到下一环节:听歌曲《东方之珠》。反思:为什么不让学生读呢?前面的一段文字,已经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水到渠成,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高兴之情来朗读这篇诗文。但是,老师却把一个很好的朗读机会错过了。
(三)个性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有感情朗读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要千人一面,扼杀了学生的想象。
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的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四)朗读的评价:
1、评价的针对性:先说说学生的评价。
先来看一个案例:《去年的树》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1:他读得很好。生2:他的声音太粗了。生3:他读得很有感情。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请坐。谁还能来读一读?这样的教学片段,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看到。让学生评价,未尝不可。但是,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比较肤浅的,表面的。他们往往抓住声音的高低、粗细、长短来说。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提示的语言,品词析句去读。这时教师必要的点拨和启发非常重要。比如,在这段中,教师可以启发:小鸟和好朋友大树分别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应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请”“还”“一定”的指导,来让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在学生评价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切不要轻描淡写,模糊其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鼓励性的针对性的评价,2、评价的委婉性: 案例:
《第一场雪》教学片段:
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的尚可)
师:(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
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
(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的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到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教师都叹服。)
反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而且巧妙地风趣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中肯的评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把握了师生之间的分寸感。达到了应有的课堂效果。
3、评价的趣味性:
以“趣”点燃,让学生乐读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锄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时,一学生没有理解课文的意思,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锄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说完,朝学生作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快就把课文读得非常到位。如果说“情”是朗读的导火线,那么,“趣”则是朗读的催化剂。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朗读基调把握不准时,于老师没有机械地说教,而是以游戏般的动作、儿童化的语言,再加上殷切的期待,给学生以生动而深刻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心领神会。
4、评价的指导性:
以“法”点燃,让学生会读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小荣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同学们听得神情专注,仿佛被带进了静谧的果园,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小建最投入。”小荣读完了,于老师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一字一顿,一本正经地说,“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学生们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过神来发出一阵笑声。“课文描写的事情,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一阵更响的笑声过后,于老师郑重其事地接着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那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们又笑了,在笑声中理解得更深刻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怎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敏锐地观察,巧妙地抓住班上典型的个例,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示范和点拨,并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这一重要的读书方法,很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小学生会有感情的朗读《骄傲的孔雀》,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读出《友邦惊诧论》的深沉与愤慨。就是小学高年级与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与成人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朗读。就每次训练的过程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六)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朗读成为习惯,比如:开展朗诵比赛,课本剧的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尤其是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感悟语言、品析语言进行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体会语言的内涵,让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我心。这才是真正教会了学生朗读。
当我们潜心研究,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第二篇: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靖边三小
曹瑞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翻阅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没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往往事半功倍。那么,怎样使“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迁移体验。
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够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教室里坐着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还有窗外的小猴子、鸟儿、蝴蝶等。学生面前出现这样一个生动具体画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达到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范读引领。
教学中学生自读也许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些,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课文,而读出一定的语气或感情,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正确处理语句的
缓重轻急,还得让教师出马“范读”,教师很有必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告诉学生如何去读。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如果不通过教师范读和领读,学生是很难读好“踮起脚尖儿”的儿化音的。在朗读“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时,学生开始在自我感悟基础上朗读课文怎么也读不出那种轻重缓急的语势。有的孩子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读到“绿叶在风里沙沙”时故意将声调提高很多,前后衔接不自然,听起来不温柔很别扭;有的孩子语速把握不当,不是过快就是过慢。在孩子无法较好完成对这个小节朗读时,我为学生做了一遍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声音要轻巧、自然,让感情如春风般的温暖。学生在听完我的朗读后,开始自由模仿练读起来。再次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时,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带出了表情和动作。低年级的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并不可以机械地照搬照套,要告诉他们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学会处理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为他们日后自我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多形式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齐读可以使全班或较多的人有朗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中的语调、停顿。自由读在一段时间里就一篇或一段课文小声朗读,它有利于学生读出自我 的情感体验。指名读便于教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名读时,教师注意指名的面一定要大,使好、中、差都有朗读的机会,都能得到帮助。课堂上,我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四、表演伴读
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上各种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到课文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提高朗读效果。例如《欢庆》一课,在朗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一组句子时,我让学生想象几个动作,把“献上”、“ 举起” “飞着”、“ 奏起”不仅重读而且加上了动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表演起自己中意的动作,或捧手或举臂或学蝴蝶状扑扇翅膀,或学做“吹鼓手”的样子“吹奏”。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感悟出国庆佳节普天同庆的气氛。指名朗读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逼真的表演,超常的发挥,使学生们完全融入课文的情景中,朗读时全身心投入,读出了美的享受。我夸张地鼓励和煽情,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渗透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过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第四篇: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马小学
唐梨
【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主体思想。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关心的问题。朗读教学有它自身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注重语言描绘,渲染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激发想象和联想,进入情境。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范读,引导学生模仿。这样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键字】 情感
描绘
情境
范读
模仿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御用多种朗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新课标中对于朗读的要求的要求。而我们平时理解的朗读,一般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朗读是一门艺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倾听一次演讲比我们自己默读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心。俄罗斯有一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语言粘住孩子 心的本领,而且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使其获得这种本领的一个环节。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深入课文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读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苦恼。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时候淡而无味、毫无感情流露呢?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除了语文基础差,朗读技巧掌握不好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表明文章是由于作者情感的迸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经过物态化和物化最终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学作品。而我们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解读作者溶于其中的的情感世界。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剥开形式符号的物质外观,探寻作者的意象世界。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加强对课文的合理描绘,用语言感染学生。
西汉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思是说,人在极度激动的时候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文学创作是这样,朗读欣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引人入胜的良好情境,是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要因素,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如果在适当的时候用富有感 情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写的情景,或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简短的议论、抒情,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处于激动之中,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做社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但是,由于全班学生没有人真正到达过庐山,没有亲自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而只能从作者的文章中来感受体会,所以要想朗读时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只有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庐山云雾的图片,教学中边出示图片,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描绘。引领学生置身于庐山之中,去感受庐山雨雾的千姿百态。忽而如“绒帽”、“玉带”、“天幕”般优美,忽而如“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般震撼人心。我指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朗读优美的景物,而在朗读“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时,则需要有气势。这样,通过引导感受作者情感和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创设情境,引导合理想象。
根据文章的描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使他们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象世界,是朗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如在指导朗读《荷叶》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第二自然段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句中的“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叶很多、很密,而且使得不易察觉的荷叶的生长过程变得形象可感,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荷叶生长过程的生气与可 爱。在这里我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荷叶看成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们正又蹦又跳地玩耍呢!又如“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句的中“翩翩起舞”是轻快地舞蹈的意思。这是一个很有动感的词,舒展、轻快、富有活力,写出了荷花在微风中随风飘动,尽情地展示其美丽舞姿的动人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群舞着翩翩起舞的情景。在教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段话时,我便好奇地问孩子们;“蜻蜓对荷叶说了什么?小鱼昨夜做了什么好梦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学生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四、做好示范,灵活模仿。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启发学生,使他们从中找到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教师的朗读表演可以放在新授课的开始,以此把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放在教学之中,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放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需要强调的是,示范朗读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那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形成一种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朗读,教师在每次范读之前,都要根据教学进程提出问题和要求,使学生在听的时候目的明确,听完之后能有所收获。
第五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常海梅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东方红小学培训的那一周,因为在那里,我被老师们一句句有声有色的朗读感染了,陶醉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读好课文是如此的重要,那一刻,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生,读书要有感情,要读出抑扬顿挫感,读出轻重缓急。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打铁还得自身硬
每上一课之前,我都事先打开光盘,听几遍录音朗读,以提高自身素质。
二、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感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领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
2、指名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
3、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对学生起示范、帮助作用。
4、分组赛读,激发兴趣。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利用分组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既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5、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四、“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进行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知道,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五、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1、加强标点符号的指导。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2008,北京!》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识字3》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2、强化词语、句子间的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着重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可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3、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利用图画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出示各种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结合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丹顶鹤这种动物,理解课文中对丹顶鹤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丽可爱的丹顶鹤,产生对丹顶鹤喜爱的感情,以读出、悟出课文中的感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感情。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云房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后天晴时天空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孩子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3、结合表演形式,以演促读。
我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去扮演老鹰及小鹰,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读,以演促读,还可为孩子佩带老鹰、小鹰的相关头饰,孩子会在表演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