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指导做为重点,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朗读经验使我们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在读中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远比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说教要好得多!
然而对于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朗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其中朗读习惯包括:
1、正确的坐姿:身直、头正、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
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
1、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
2、读时,教师加以督促;
3、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为教师就是要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他们朗读的动机,把学生现有的兴趣引入朗读训练之中,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变无趣为有趣,这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加强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老师必须对每篇课文都加强指导,让学生对朗读发生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开始老师先范读,在反复听读中掌握生字的读音,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讲究方法地去读,在朗读中,对添字、掉字、重复、断句及音调语气等错误及时纠正。最后变化花样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领读、同桌轮换读、男女生转换读、分角色读、朗读比赛、一人读大家评等方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朗读情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朗读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的培养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图画展现的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讲:是故事演讲。自己读过的故事,或者是课文中读到的故事,或是根据教材特点,例如:《梅兰芳学艺》、《丁一小写字》、《九色鹿》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可以运用故事演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不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唱唱:是歌曲演唱,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诱发学生兴趣。例如:指导朗读《请星星》一课时,可以边让学生跟《请星星》的录音歌曲唱,还可以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月亮船,在布满繁星的夜空中自由的行驶,感受到晴朗夜空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演演:是围绕课文内容而进行表演。例如:《小花猫找汗》一课,可以让学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不光能让学生读好课文中的对话,体会小花猫勇于实践,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举手表演。
画画: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例如;学习《太阳的颜色》一课,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太阳的颜色画下来,不但使学生巩固理解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朗读要做到循序渐进
训练朗读,要逐步提高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一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出现拖腔拖调(拉调)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开始教学生朗读时,会把一些较长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划上停顿线,例如:《小画眉》一课指导朗读时,就应该这样做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自己的动作比不上猴子灵活,力气不及大象大,翅膀又不像老鹰那样强壮。,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很吃力,虽然能够读通,但是拖得很厉害。于是我就给它划了一下,变成我觉得/自己的动作/比不上/猴子灵活,力气/不及/大象大,翅膀又不像/老鹰那样强壮。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句子读通并且读的很好了。此外,在朗读时,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对于改善学生拖腔拖调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我们老师能不厌其烦地教下去,指导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的。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张丽娟
1、创设情境,使学生爱读。
(1)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我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朗读,结果读出来平白无力。我趁机提出与同学竞赛,范读第五自然段,并顺势指出安利柯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一下子,学生心中有了底,再让他们读的时候,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我知道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安利柯了,这样的话,还担心学生体会不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吗?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2)及时表扬,使学生爱上朗读。小学生最爱戴高帽子,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但表扬时我十分讲究技巧,读得好时,我会很夸张地说“读得太好了!”“你太厉害了!”“真好听,老师还想听。”“你怎么能读得这么好呢?”;读得一般时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我就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2、指导读法,使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我的做法是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停顿,能流利朗读课文,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1)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我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会学生学会断句。
(2)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到根据主人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我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情感朗读。我要求学生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等。遇到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主人翁的情感,感悟其思想的的内涵。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交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在交给学生“鱼”的同时,别忘了指导学生潜修“渔艺”。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以读为主,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看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要想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必要有效的朗读指导。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依照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黄山奇松》《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这一段文字,我先让学生读文字想象画面,使学生脑海出现那蓝天、白云、雪峰,森林、湖水相互交映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优美的画面供其欣赏,最后在充分感知了九寨沟一进景区那迷人的风景之后,让学生在感情朗读,那样学生
便会读得入情入境,才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要朗读《埃及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埃及的金字塔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它的古老与神秘,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二、利用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朗读。
教师本身若是能在课前好好地进行朗读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上课时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看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我们所教授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朗读起着相当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我们教师的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认为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在大海中永生》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这位伟人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人们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了
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指导反复朗读,学生学会朗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学会朗读,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肖邦弥留之际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
生真正体会到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使学生那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也油然而生。又如在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和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八路军战士或者是一个将军,你会怎么做?‛待学生充分从聂将军的这两段话中理解他关心两个日本小姑娘的真正目的后,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上聂将军的期望,着重地读了这几句重点段,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黄陵县腰坪中心小学 郝欢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主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提到“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读了,可他们就是读不出味来”“我也想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但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扫除学生朗读中的障碍,做好朗读准备
想要读通、读顺、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朗读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字或词。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老师、同学等方式,做好朗读的准备。
二、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以教师的范读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在各个学年段,《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目标。那怎样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我认为老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小学生带有极强的模仿天性。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不但可以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境界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中感受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等。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此可见,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四、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情趣。如在执教《怀念母亲》这一课,文中描写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在这部分描述了作者与亲身母亲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是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此时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绘作者痛苦不堪的语句,去反复品味,去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从而深刻认识到作者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抱憾终生。这时候再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种难过与悔恨之情就能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因此说,创设合适的、赏心悦目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五、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所以然不知道之所以然。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针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正视学生朗读的差异,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
当然,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老师一人说了算,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实施教师评价学生、学生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这样不仅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权,充分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有效、恰当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六、高年段就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是影响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阅读的速度慢就无法在单位时间内广泛地阅读;阅读质量不高,就失去阅读的意义。提高阅读速度首先眼睛要看得快,扩大视觉范围,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变为一句一段地看;其次是脑子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理解了阅读材料的意义,就能注意到其中的指向,从而会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方面,关键是提高学生的
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理解各个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义.阅读过后,教师应及时询问文章中的细节和与其相关的问题.只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就能够培养良好的理解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不断提高.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