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

时间:2019-05-15 01: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

第一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小学1—5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个学段都强调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而是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潜心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和晨读是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常发现这些现状:朗读时不够流利,容易出现指读、回读、唱读、添字、漏字和读破句的现象;朗读时语音语调错误,重音、轻声和儿化音节不能读准确,语气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不能准确把握;朗读缺乏语感,拖音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如学二年级第6课《爸爸的老师》,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儿童诗。在初读阶段,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阅读的障碍。在精读品析阶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某一段,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爸爸的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我有学问的爸爸是怎样尊敬自己一年级的老师的?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有所感悟。就能明白:再有成就的人也是从小由老师教会他们知识、教导他们做人、帮助他们成长的。这就是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

二、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是同步进行的整体目标,而应该是分层次实现的训练目标。朗读最基本要求首先是“正确”,即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把文本读得正确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流利。只有当学生读一篇文章做到了“正确”、“流利”,在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的情感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后,才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每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各个突破,才能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三、教师要做示范朗读或利用录音机仿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读得入情入境,对学生就会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可以借用多媒体朗读材料。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也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朗读水平高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朗读也会很好。有些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感情基调不容易把握准,更需要老师范读,如《风》,虽然风这种自然现象我们很熟悉,可以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但是学生不容易作者展开想象所运用的拟人的手法,无法真正体会风在作者眼里风的那种可爱、调皮的特点。而且这是首充满童趣的无标点诗歌,以前重未接触过的,里面的需要加一些儿话音,这样,读起来会显得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也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只有把握时机进行示范朗读,才能指导学生真正把课文读出感情。

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点段落;有时可范读优美语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朗读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四、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朗读,但朗读要讲实效,不是搞形式主义,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的《40、请不要》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本文共有4小节,每节有4小句话,教师读单句,学生读双句。教师:请不要把树木伐光,学生:留一片茂密的森林;教师:做小猴的乐园,学生:孔雀的故乡„„如《

13、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长城和运河。诗歌有两节,第一节是写长城,第二节是写运河。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将长城和运河分别比作巨龙和丝带。每节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结尾,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第二,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读这些句子可以采用生生合作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和第四句全班齐读。这样层层递进,就能取得很好的朗读效果。

朗读形式中还有竞赛读,教师引读,配乐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一、二年级可多采用分角色、开火车读)。学习二年级17课《狼和小羊》,可采用分角色读的方式:

教师(扮演狼):“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朗读时,读出狼的凶恶、凶猛的本性特点。)学生(扮演小羊):“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里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里流到您哪儿去的。”(朗读时,读出小羊的温和的特点。)

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朗读形式都要用上,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经常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应注意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good!good!very good!”等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毫无新鲜感,而充满智慧的评价才能提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在朗读指导中的,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多元评价。

六、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

我们知道,要把一篇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首先需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但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技巧训练是必要的,如朗读时的节奏、停顿、重音的处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如停顿,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逻辑停顿,哪些是感情停顿。朗读技巧的训练,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都要这样做,需要教师灵活安排,把握训练的时机,有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某一段来专门训练,这样效果会更好些。尤其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朗读水平。

七、预习环节要加强朗读。

课文朗读,从预习环节就要开始,尤其是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方言也重,朗读的能力较差,他们要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已经不容易,更谈不上有感情朗读。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先让他们读上几遍课文,努力把字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预习环节的朗读,学生对文本内容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可能会轻松一些,这样也有利于理解文本,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出感情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真正要把一篇课文读出感情来,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多接触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朗读时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如果课文本身没有感情,那就是强人所难。如果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总之,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实施朗读训练是否切实有效会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朗读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读得有效,从而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黄陵县腰坪中心小学 郝欢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主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来源:枫叶教育网发表时间:2010-1-5 11:28:13访问次数:1463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生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静观细想,占了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走马观花,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此外,像“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很好,谁能也像他这样读一读?”“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这样的朗读指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采用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方法,也是许多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然而,在这样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却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呢?

一、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

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二、寻求形式,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王松舟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便是抓住“游”字进行练读,就有智慧在里面了。我们来看王老师指导读题的片断实录。

师:我把第一次读题的机会让给他。但是,得增加一点含金量,怎么读呢?注意听,不着急。我问你读,会吗?

生:会。

师:会。我们来听一听,他究竟会不会读。好,现在我问:请问,鱼是怎样到纸上的?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我再问一遍,注意听呀。鱼是怎么到纸上的?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对了,读得好,好就好在“游”字读到位了。那个生气,那个节奏,分明在告

诉我们鱼是游到纸上的。谁再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好,同学们,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第一次读到这个“游”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它怎么能游到纸上?

师:所以你的脑子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叫惊奇,这时她的感觉。你们的感觉呢?

生: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师:你想探一个究竟,是吗?你充满了疑问,好的,这时他的感觉。

生: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师:对呀,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是吗?

生:鱼游到纸上,会不会死呀?

师:对呀,你对鱼充满了担忧之情,是吗?

师:惊讶,疑惑,不可思议„„带着第一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

(齐声读)

师:我也纳闷,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游”字,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游”字,怎么会让我们的同学产生这么多的感觉、疑惑,为什么?自由朗读课文,两个任务,听清楚:第一,把句子读通,把生字读准;第二个任务,请你找一找,在咱们这篇课文当中,有多少个带“游”的句子,读完以后把它找出来,然后把它画出来„„

这样一个短短3分钟的开讲片断,王老师没有说任何跟“提问”有关的字眼,而学

生却自发地产生了这么多的疑惑,惊奇也好,疑惑也罢,不可思议还有担忧之情,都昭示着他们想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进行了智慧的读书。一个简单的“游”|字,读出了课题的节奏和声气,读出了学生的疑问,读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读出了文章的脉络所在,更读出了智慧。

三、理解课文,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一位老师在上《丑小鸭》一文时,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课文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你们行不行?(行)那就试试吧!老师就看你们的脸了。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表情。

(自由朗读后,老师采访学生。)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当时的心情。

师采访生1:老师发现你刚才读着读着,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过了,这是为什么?

生1:当我读到哥哥姐姐欺侮他时,心里很伤心,所以脸上的表情就难过了。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听!

师采访生2:老师刚才发现你读书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为什么?

生2:当我读到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心里很高兴,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师:你真会感悟,还感受着别人的幸福。请你读给大家听!

师:老师还想采访你(生3),刚才你读着读着,怎么瞪大了眼睛?

生3:当我读到妈妈也不喜欢他时就瞪大了眼睛,我觉得很奇怪,每一个妈妈应该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什么丑小鸭的妈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难道丑小鸭真的很丑吗?

师:还有哪些同学,在读到哪里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怎么了,请你自由站起来发言。

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谊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一位教师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教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

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应要求,将上学期的区小学语文师生诵读调研结果置于此,请多指正。

加强诵读教学 提高朗读实效

——我区小学语文师生诵读调研报告

张浇娇

一、调研目的

小学课改在我区已经历一轮实践,在与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发现老师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好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听、说、读、写这四个能力中,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读,才能有高水平的听,只有把握了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才能自然、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同样只有当有了相当的语感积累,也才能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由此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诵读。

诵读就是朗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它将朗读、吟咏、念诵等形式,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通过诵读将体会到的言语材料的思想感情、韵律情调传达出来。意蕴丰富、文理清晰、情思隽永,言辞斐然的段落是养成语感的良好基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但是,语文课堂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读得不好”的现象还很普遍,针对这一问题和现状,我对我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更准确地了解我区小学语文师生诵读情况,探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有关诵读教学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二、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分第三周和第八周两个时段,分别对新桥、瞿溪、潘桥和茶山、丽岙、梧田两个片区的A、B、C三类17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和一至五年级学生的诵读情况做了调查。主要调查师生的诵读、语文课堂内外常使用的阅读方式及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对诵读这一阅读方式的认识和看法等。

本次调查研究,事先设计了相关问卷和量表(具体见附件),有瓯海区小学生朗读现状调查问卷、瓯海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师调查问卷、瓯海区小学师生诵读调查问卷统计表、瓯海区小学师生现场朗读记录评议表,并准备了教师诵读材料,然后采取随机调研、现场反馈的方式,安排如下:

㈠多数学生诵读课文未能达到“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

在抽样朗读调查中,我们从正确、流畅、情感、习惯四项指标对学生的朗读作了记录,发现低年级学生平均得分为74.18,中高年级学生平均得分为76.33。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仔细看课文,读得不熟练和受地方音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学生朗读时“添字、漏字、重读”多;学生构词能力不强,对文本内容和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意停顿、气息运用掌握不好,导致“唱读、快读、顿读”多,低年级学生用手指着读和拖腔拖调的现象比较普遍,高年级学生还未能及时纠正这种朗读习惯。

在调查中也发现,只有51.4%的学生在老师要求朗读课文时能认真流利地朗读,学完一篇课文后,自认为达到“正确、流利”基本要求的学生只有28.1%,自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学生占45%,而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实际抽样朗读的水平。说明学生对朗读基本要求的认识与把握还有差距。

㈡多数学生课堂内外不习惯诵读方式,无法读出感情。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8.9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自己的朗读,只有36.4%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大声朗读的方式,58.4%的学生是小声读书,认为只要读出声音就可以了。读书只要读出声音就行了,不需要有声有色地朗读。只有22.3%的学生renewing自己的朗读经常被老师表扬。

其实,诵读可以调动一个人所有的感情,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对话,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于理解、体验文章情感,作用是很大的。读书出声了,情感投入了,有了收获,才有积极性和兴趣可言。

事实证明,必须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有了诵读的习惯之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题,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在遇到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就能够自觉地把优美语段朗读一两遍,甚至熟读成诵。

我们还发现,语文成绩相对偏后或者对语文丧失兴趣的学生几乎从不开口大声诵读课文。长此以往,读书学不到知识,学生就不再爱读书,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变淡了,甚至会发展到反感、厌弃的地步。

㈢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太细,侵占了学生诵读时间。

课改六年来,出现了太多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看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把课文诵读、语感培养这个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给冷落了,忽略了。再者,在调

查中发现,44%学生反应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偶尔诵读或范读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诵读、范读的频率不高,朗读缺乏情感,只是粗略地读课文。

调查结果显示,84.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经常诵读、范读课文,8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对朗读做一定的指导和督促。实际上,教师在课堂的读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帮助是很大的,学生希望教师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

㈣教师忽视有效的诵读训练和指导,简化阅读过程的现象令人担忧。学生诵读少了,对优美语言的口头感知能力就低了,口头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写作能力更难提高。只有当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之后,学生的头脑里才会有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试想一下,思维枯竭、缺乏语感的学生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不能充分地咀嚼语言,更不用谈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造、再现,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东西肯定是干巴巴、空洞洞的。

五、几点建议

针对本次诵读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㈠要加大诵读的时间,保证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提出:“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其中《关于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质量的10条建议》中提出: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增加读书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些课文还要读出感情,但不要让学生多讲应该怎么读,难读的地方教师应当示范。要多背诵和复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适当交流阅读感受。

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要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朗读课文,不要拿腔拿调,更不要唱读或快读,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一堂课,必须要保证每个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读书时间。这10分钟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语音的准确,包括轻声、儿化、停顿的正确。这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具体地说是结合文本,正确地表达文意,正确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从听觉上来说就是自然、有感情。“自然”就是读得不别扭,尽量是规范的普通话语气,比如轻重词的处理、音调的高低等。这里特别要指出有

感情并不是拿腔拿调,而是正确地读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出韵味和美感。针对课文来说,读得自然、有感情,应该是结合文本的特点,符合文本的基调。

就某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某一段话来说,当它孤立存在时,是可以有多种读法的。但是当它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时,它的读法就不是多样的。对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的越是精确,作品朗读的表现方法就越是单一,当完全贴近作者的心灵的时候,哪怕任何微小的停顿、微小的声音高低变化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朗读的指导,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所以说,在朗读指导中,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述不确切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有难度的地方教师可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等必要的指导。同时,学生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课外的美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能熟读成诵。

㈡要加强诵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急缓三类。„„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和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

诵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这个过程是充满着想象的,它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言喻的。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朗读技巧和方法,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恰到好处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的朗读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就语气来说,它是确定朗读的基调。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读的时候口腔松宽,气息深长,给人温和感;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读时口腔紧窄,气息猛塞,给人挤压感;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读时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造成迟滞感。还有“惧、急、冷、怒”等等感情,朗读时语气都不一样。当然,我们老师不一定都已经掌握一套正确的、合乎规范的朗读规则,也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名词术语,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常见的停顿、节奏和表情等基本朗读技巧。

在指导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时,一般先小声读,读流畅后再切实读出自己的感受。尽量少齐读,多个体读,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也可以课前布置诵读预习,课上检查,并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和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学生诵读的信心。高年级学生要指导把握朗读

基调,明确朗读停顿,注意调控语速,进而准确地表达感受,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演讲、讲故事、美文诵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㈢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加强教师的示范诵读。

出色的诵读犹如一首词曲优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教师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才能给学生做高水平的示范,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氛围,教师成功出色的诵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势必影响学生对诵读这一阅读习惯的使用频率,也势必能激活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诵读不理想,添字、漏字、错字、重读的现象比较多,诵读的基调、节奏把握不准。正如唱歌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一样,诵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不断练习朗读的技能,还要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才可能得心应手的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规则,提高朗读水平。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课堂长期存在“四个挤不进去”的现象,读挤不进去,思考挤不进去,强化训练挤不进去,练笔挤不进去。在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与烦琐的分析。针对阅读教学,语文教学法专家张田若先生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的“三为主”思想,“以读为本”就是其中之一。

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这一学习活动为根本。本末不能倒置,如果舍本逐末,就达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指以朗读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读书活动,如默读、速读、浏览、齐读、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语文课要多读才能被学生深入理解,才能被学生有效吸收。事实上,朗读和默读良好习惯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培养起来,阅读的速度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不断提高。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进行读的训练,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课文

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对于一篇新课文,第一次朗读,要求学生能读顺句子,同时把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画出来。通过初读,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梗概。

(二)再读,了解课文段落大意。

再读课文时,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理清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大致理解各自然段的段意。通过再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

(三)细读,重点理解课文。

在了解各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段细读课文。一篇完整的课文离不开字、词、句、段,要很好地理解课文,必须逐段、逐句读。如课文《精彩的马戏》,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分句读时,让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以便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这一段有四句话,第一句写猴子表演爬竿节目,第二、三句都写猴子怎样表演的,第四句写观众看了表演之后的表现。课文第三、四段与第二段结构相同,这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段,需要反复读。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第三、四段:①指名朗读,说说主要讲了什么?②再读,弄清有几句话。③默读,思考每句写了什么。④指名读,讨论每句写什么。⑤再次默读,划出表演时的动作,思考人们的表现说明了什么。⑥分组读、齐读,体会句子间的关系。总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课文。

三、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传统教学认为,只有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读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课后进行,不愿占用课堂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谴词造句、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例如,《桂林山水》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表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去分析,而主要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和体会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以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读的兴趣。

精彩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标准,赋予了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弥补讲解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朗读的积极性。

教材中的寓言、童话、儿歌、生活故事等等,其本身的内容就富有吸引力,加上教师运用准确生动的范读更能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共鸣。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文中出现了小珊迪、“我”和小弟弟三个角色,教师要读出对小珊迪悲惨命运同情的急切语气,同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配上音乐进行范读,再现课文中的场面,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和对小珊迪美好品质的赞美。

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范读,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四、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不能把朗读只看成是单纯的“练口”,在正确指导下进行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实际上是对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同时还注意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第三段,我先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抓住要点,概括段意,并把它写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又能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把听和思、听和写紧密结合起来。接着,我出示导读题,以问促读:①为什么不把“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写成“一团大火把他整个儿包住”?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怎样做到纹丝不动?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这样做的?我要求学生在质疑本上记下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我在课堂巡视中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心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我把导读题中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地结合成一定的思路进行教学,做到教和学的目标一致,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我则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训练机会,适时进行反馈: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矫正,不完整的给予指导。与此同时,我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如学生提出“课文是写邱少云英雄事迹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内心活动”,我引导学生通过“我”的内心活动来进一步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和忍受的巨大痛苦,启发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内心活动,体会邱少云的优秀品质。这样,我就把说的训练和理解课文、思想教育结合了起来。最后,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根据这篇课文典型的表达方式要求学生仿写一段话“邱少云叔叔,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让学生把学课文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如此一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既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严守纪律,为革命、为集体宁可牺牲自己的伟大形象,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非常注重“读书”形式的多样化,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但是“书声琅琅”中,其效果又有多少呢?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莫说是有感情,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尴尬局面呢?以下,我结合本人所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则朗读教学设计来谈一些

看法。在帮助学生解决了生字和多音字后,我以“评”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自然一点,读出感受”——“读出林冲、柴进、洪教头说话的不同语气”——“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抓住关键的词语,想必你们能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这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我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热情高涨、乐于用心朗读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我还抓住学生读书时的表情、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及时的点拨、提升,引导学生读“好”,让学生初步感知读“好”的标准。

语文教育论文朗读教学法论文:

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实效

听、说、读、写为语文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听和读归为信息输入,而将读和写归为信息输出。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披文入情的有效方式。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一、激发兴趣,需要多种形式的朗读

古人读书,抑扬顿挫,有时甚至伴以击打等动作,因此古人读书往往读到手舞足蹈,读到捶胸顿足,甚至满脸泪花。古人读书,读得尽兴时读得入情,读得入境。但现在的人读书往往正襟危坐,毫无激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是兴趣全无。因此,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形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想读,愿读,并且读出文章的味道,读进文章的情境去。常用的朗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范读,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跟读”。

朗读不等于认字,因为认字只需要读准字音即可,而朗读还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所以朗读,必须掌握一定的句法,一定的技巧,必须对文本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小学生要读准字音也许不难,但要达到朗读的要求,读出感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范读,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比如节奏,断句,重读,轻读,拖音等等。除了朗读技巧,教师还要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情感,通过情绪的渲染,带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朗读技巧,还能让学生享受朗读之美,激发朗读兴趣。

2.辅以音乐,发挥音乐的作用,让学生“配读”。

相对于文字而言,音乐更原始,更感性。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常常能听出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将音乐与文本相映衬,往往能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在学生朗读时,合理的选配音乐有助于学生多种观感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要让学生读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感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很多学生既没有独自在他乡的经历,也不明白插茱萸的意义。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下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这首歌通俗易懂,音乐哀怨低沉,配上陈少华沙哑沧桑的声音,定能打动不少学生的心。在学生听完这首歌后,感性地体验到在外的漂泊感、孤独感,教师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学生就极有可能读出王维登高时的思乡之情。

3.角色扮演,发挥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共读”。

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按角色朗读。一般来说,如果文章中有多种角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与同伴一起朗读。分角色朗读,既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某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并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再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换角色朗读,通过比较不同人对同一角色的朗读,来分析、优选朗读方法。

二、提高实效,需要扎实有序的训练

要提高朗读的实效,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有效的朗读技巧,具备扎实的朗读功底。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层次,读准字句。这一要求宜在低年级进行,具体的要求为:把字音读正确,读准声母、韵母、音调、鼻音等,发音准确、清楚、响亮;把句字读全、读顺,即不添字、丢字,不颠倒字序,不吞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对照训练,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做到咬字准、断句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范读、齐读、对比读等形式。范读,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模仿,对多数学生有指导意义;齐读,可以让发音不准的学生跟着“大部队”的节拍走;对比读,可以让学生在对几种不同读法的比较中找到正确的读法。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发音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帮学生进行训练。

第二层次,读出节奏。这一要求可重点在中年级阶段进行训练,即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读流利,读出停顿、快慢和轻重。此时,教师可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1)注意标点符号,要求学生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语气轻重。如:句号处要有较长的停顿;问号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处要读出惊叹、惊奇。(2)分析句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划分句子的成分,将每句话分为几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并分析出这几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情感联系。如读“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时,可引导学生将这个句子划分为“小燕子和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三个部分,再读。(3)找准句子的关键,读出逻辑重音。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应读重音。因此,朗读时,应让学生找出句子的关键成分,再通过重音体现出来。如读“有一天,孔雀昂着头,挺着胸,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沿着湖边散步”时,可让学生把“昂着”、“挺着”、“拖着”读成重音。

第三层次,读出情感。读准,是基础;读顺,是保证;读出情感,才是最终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要读出感情,必须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剖析阅读文本外,还应让学生多了解与作者或与阅读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能更贴近文本,接近作者。

读写教学法论文语文课改论文: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训练途径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具体可操作如下:

一、读与写结合的整体结构

读与写组成了一个整体,研究读与写的内涵要素,为此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读写结合。

1.学习一篇文章中的读写结合 朱作仁教授在《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指出:就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回合”,一是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是侧重理解的阶段;二是从探索到中心思想出发,研究怎样布局谋篇,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表,是侧重学习写作角度的阅读阶段。的确如此,阅读大抵经历这两种心理进程,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中第二个“回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即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形成了学习文章时的读写结合。

2.运用语言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如果平时的阅读是在积蓄写作营养,那么写作时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一个是“蓄”,一个是“放”,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将读与写联系起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范畴里的“读”是指积累知识,“写”是指进行习作。

3.言语交流中的读写结合

“作文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作文时应想到读者,作文中应该有读者,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起共鸣。这里的“读”即读者,“写”即作者,这是最高层次的读写结合。

二、以读促写的对应训练

1.课内精读的训练

(1)抓描写生动的词句进行训练

描写生动的词不仅仅让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教师可以采取先指导情感朗读,继而将生动词句换成平实词句,然后比较朗读,体会描写生动句子的好处来进行训练。

(2)抓寓意深刻的词句进行训练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已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如富有哲理的、寓意深刻的、托物言志的,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词句必须放到课文中去,找出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才能深刻领悟。

(3)抓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训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既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作文的自信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改课文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而唤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激情。

2.课外自由读的训练

这里倡导的自由阅读并不是无选择性和导向性的阅读,而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行的既开放又有倾向的阅读。

(1)好词佳句的摘录

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不做具体规定,但我订了一个最低限度“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必须作读书笔记。在练习本上摘录好词佳句一页,下一周利用早上几分钟,读上一周摘录的内容,这样反复吟读,不断积累。

(2)阅读评赏活动的进行

教师或学生看到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最后就文章的某一点或几点,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班队活动往往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主阵地,教师可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类竞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小小话剧表演等。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

由于读写结合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而以读促写的训练又可时时在课内、课外进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开源”问题。“开源”解决了,学生作文之流水会源源不断。我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教学方法,进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

1.读中探写。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吸收写作营养。这种探写不是局限于语言技巧上的运用,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探写。它包括:(1)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2)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感情;(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选择这些事例对表现文章有什么好处;(4)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进行描写等。

2.读中插写。为了学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依据文中的某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插入一些片断练习。可以是扩写、续写、改写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如学了《滥竽充数》,让学生写写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故事等,尤其是童话故事的续写往往最能吸引学生。

3.为读作文。这里的“读”是指读者,为“读”作文不妨称为“需要作文”。学生在作文时犹如与读者在正面交流一样,正是我们成人作文“一腔心思诉于君”的境界。这样的作文克服了为作文而作文的“遵命作文”,学生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表达清楚。

4.读后仿写。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仿写也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仿写可以借鉴一篇文章也可以借鉴多篇文章,可以仿写内容也可以仿写结构及语言,还可以仿写作者的风格。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语文论文http://

摘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经验 有效性 分析

一、教师做好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教师逐句领读,培养学生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

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三、教学巧用齐读,提高学生水平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

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船长》,我就是雨果;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五、学生进行讲说,巩固学习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

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第五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这一点主要讲的是我们课前所要准备的内容。)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和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第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这两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第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后我们可以拓展的内容。)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翻课件”下面我就从第一方面备课谈起。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如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播放出来,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的,那就是读书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翻课件)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的一些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在(一)识字教学。

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都在用)认识运用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字写字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我们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说声对不起》。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草原》。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说明文:如课文《生命与水》。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诗歌:如《西江月》。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阅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武夷山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武夷山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3、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和一些关于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从而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做铺垫,如鼓励学生多阅读报刊、优秀诗文等,学习写作方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目标的落实情况。而课堂是否和谐开展,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不成熟,仍需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下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以读为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说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自多了一份伤感,这里的有效性应该仅仅是指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而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回忆已经有多久没有听到过......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1(共五则)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来源:枫叶教育网发表时间:2010-1-5 11:28:13访问次数:149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教师的提问要使......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江平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