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撤销街道办事处——区直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街道办事处——区直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与现实发展
(一)街道办事处概念
1954年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对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如下规定:为了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切政府和居民的联系,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可以按照工作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8条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由此可知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它管辖的区域一般称为“街道”。通常街道办事处也简称为“街道’。因此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代表区政府对街道辖区行使管理职权的基层行政组织,行使区政府赋予的职权,在街道工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历史沿革
基于当时的公共管理需要,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于60年前的建国初期设立,这三类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政府派出机关,在我国政权建设和城市社区治理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公所和行政公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就已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唯一保留的就是街道办事处。我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在建立之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膨胀阶段。在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使街道的 机构和职能迅速膨胀。当时的城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实际上是党、政、社高度合一,街区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党几乎控制街道内全部权力。
第二阶段,曲折阶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街居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街道办事处改组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居委会也相继改称为“革命居民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抓阶级斗争,严重背离了为民服务的方向。
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居体系得到恢复,并获得快速发展。1979年,街道革命委员会被撤销。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公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和职能得以恢复。
第四阶段,街道办事处的现状。街道办事处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大致上讲,工作人员为40一180人,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属于国家公务员待遇。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设置:一是党的系统,即街道党委。一般设书记、副书记,下设组织科、宣传科(精神文明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团委、妇联、工会、武装部、老干部办公室等工作部门。二是行政系统,即街道办事处。设主任、副主任,一般下设行政办公室、民政科、居民科、城建科、司法科、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文教科、计划生育科、劳动科、统计科、财政 科等;有些地方设市场中心和城管大队有的地方设有财政和司法科。三是集体经济组织,这在各地名称不一,隶属关系也不同。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1.立法定位与现实职能的错位,街道办事处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根据《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 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项工作”。长期以来,街道办事处凭借其对社区居委会人、财、物的控制,将政府职能延伸到社区,城市居委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化管理倾向,自治色彩淡薄,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凝聚力不强。居委会不是协助政府工作,而是完全替代了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工作,成了一线战斗员。二是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社区选举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的政策推动,而来自民间的力量还十分微弱。
2.办事处成耗财大户和社会矛盾的聚发点
以最底层的“街道办”为例,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国街道办这一级的乡镇级区划总数为40858个(其中,街道办6686个)。假设每个街道、乡镇需配置100名工作人员,那么全国就需400万人,若每人每年需经费(工资、办公费)10万元,那么整个行政成本每年就将高达4000亿元。由于街道办事处职能扭曲,耗财巨大,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日趋淡化,更由于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行政问责,滥用职权,以权谋私,随意截留、占用社区发展资金,违法处分集体土地致使群众上访不断,社会矛盾突出。国家信访局负责人曾指出,80%的社会矛盾是由于基层街道、乡镇级政府的乱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
二、撤销街道办事处的改革实践 在进入城市化建设快车道后,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其机构规模的膨胀已远远超出了派出机关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超出了其作为城市社区治理派出组织最初的角色定位和权限范畴,由于街道办事处存在的缺陷明显,进入本世纪后,不少城市纷纷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
民政部2011年工作要点里有关于开展社区体制改革这一项,民政部开展这项工作是为了贯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努力使全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等。
近期改革2010年——至今
(一)铜陵模式
铜陵进行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引起全国关注。1.改革过程
2010年7月,铜陵被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铜陵市主城区铜官山区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的综合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原有的49个社区整合成18个社区,同时撤销原有的6个街道,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区直管社区”。直管打破了现行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将计划生育、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新社区,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贴近居民。2011年1月,铜陵市在总结铜官山区的经验后,开始在全市大规模撤销街道办。
铜陵市主城区约有42万人,原有10个街道办事处,数十个社区,虽下辖狮子山区、铜官山区、郊区和铜陵县,城区实际上只有狮子山区和铜官山区。2011年7月9日上午,铜陵市狮子山区正式启动全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标志着铜陵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原有的10个街道将全部撤销,61个社区居委会被整合为23个。
改革的基本做法是,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着力构建区直接服务社区的新型管理体制。核心部分,新社区组织架构为,“一个核心三个体系”,即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的整体架构,实现社区党工委、居委会和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责权利有机统一,实现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与一体。通过精简层级,达到整合资源、重心下沉、夯实基础的目的,把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职能向社区集聚,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2.改革成效:经过一年多实践,铜陵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强化了社区居民自治功能; 二是更加重视了资源配置向社区倾斜,在铜官山区,改革前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万—50万,人力与物力也同样得以加强;
三是更加贴近了居民服务的需求,仅以文化为例,改革前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用房面积为9400多平方米,改革后达18000多平方米,增长了近一倍;
四是更加优化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铜官山区改革前街道、社区共有人员569人,改革后各社区共有人员492人,人员精简比例达13.5%,但改革后,社区工作者男性较改革前提升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升12.9%;
五是更加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3.民政部肯定:2011年4月,民政部邀请中组部、全国人大的官员以及部分专家、学者聚集铜陵调研论证,给予了肯定评价;
7月底,在铜陵召开的全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上,“铜陵模式”再度向全省宣传推广。
民政部已决定把铜陵市铜官山区纳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继续关注铜陵改革的进展,研究和总结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实践经验,把社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说,中国城市的管理层次比较多,一个市就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区里布置下来的任务,街道转手开个会,再布置给社区,街道起的只是个“二传手”的作用。王金华表示,“铜陵模式”如果最终评估效果好的话将会在全国推广,但街道办取消是一个趋势,“这是肯定的。”(《京华时报》2011年9月5日)
(二)贵阳改革(启动区直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时间更早)2009年下半年,贵阳市通过调研发现,在现行体制下,存在街道办事处职能“错位”、居委会职能“越位”、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缺位”等问题。街道办事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上,对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力无心”;居委会本来是城市基层的自治组织,有的每年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达200余项,自治功能弱化,对党建工作、社会管理“有心无力”,导致许多工作“有名无实”。
1.改革过程:
从2010年2月开始,贵阳市在小河区、金阳新区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城市基层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贵阳市通过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党委和社 区服务中心,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实行“区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构架。社区党委是区域性建制党委,直接受区委领导。社区服务中心直接受区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区职能部门指导。社区党委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领导,统筹区域内党务、政务工作,不承担经济工作职责。行政审批及其他行政执法管理职能归口收回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负责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讨论社区建设和管理事项,代表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事务、监督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
在2010年12月的问卷调查中,试点社区9成以上群众对新型社区党的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工作感到满意。今年,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改革试点,涉及10个区(市、县)和金阳新区,12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83个居(村)委会,约80万辖区居民。
2000年——2010年的改革探索
(三)南京下白区改革
事实上,街道办撤销后发生反弹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早在2002年3月,南京市白下区就曾进行过街道体制改革尝试。当时,近50年历史的淮海路街道办被撤销,成为全国首个由街道办改社区的试点。
淮海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首次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三四”城市管理模式,在当时引发不小震动。国家、省、市民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对其表示肯定,甚至一度被称作“小岗村”式改革典型。然而在之后改革深入过程中,却遭遇重重阻力。2009年,白下区进行行政区域调整,淮海路社区被重新划归五老村街道,回到试点前状态。
(四)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
2003年7月18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正式成立,遵循“小政府、大社区,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从北京街道制到社区制的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探索中,石景山鲁谷社区曾充当了先锋。
鲁谷改革概括为瘦身、减负、自治三项内容。通过改革,鲁谷将内设机构由传统街道的17个科室,改为“三部一室”,机构数量减少了73%;当时北京市同等规模的街道一般在90人左右,鲁谷在公务员编制人数上,减少为39人。
在机构设置上,当时鲁谷进行了“三部一室”的改革。包括党群工作部——履行原街道党工委职能;社区事务部——履行原街道民政、计生职能及劳动、文教体卫的行政协调职能;城市管理部——承担原街道城建科和综合治理办公室的职能;综合办公室——为原街道工委办、行政办、财政科、监察科的综合机构,并履行其全部职能。
这一机构设置模式,在随后的2004年,开始逐步在石景山全区街道推广。
街道机构“合”了又“分”。有知情人士称,上级领导认为,作为北京唯一的一个街道级社区,鲁谷的大旗需要继续扛,改革需要继续摸索、探索。
改革瓶颈:职能转变不彻底;瘦身后身量反弹瓶颈;自治与行政难分。
总结八年改革经验,改革瓶颈的症结所在是“下变上不变”。
三、专家意见
1.“撤销街道办”确实应该是“一个趋势” 一方面,从政府自身改革的角度看,这是减少行政层级、精兵简政,避免机构臃肿、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必然趋势。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一个层级多达5级的行政体制,即“中央-省-地级市-县-乡镇(街道)”。这样的行政层级体制,无论是与国外通行的三级体制,还是与我国古代的行政设置相比,都显得过于繁复臃肿、弊端重重,既妨碍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增加了无谓的行政内耗,也加重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导致行政运行成本的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自身发展活力的角度看,“撤销街道办”显然也是确保“居委会”这类基层社会组织真正回归民间、自治本位,最大程度释放和激活其原本应有的自治能力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居委会拥有的近百项工作当中,如城管爱卫、计划生育等,由政府机构指派的行政任务占80%以上。这意味着,替政府“打工”、完成政府指派的行政工作实际上成了居委会的主业,而真正“了解基层民意、化解基层矛盾”这类居委会本职反倒成了似有若无的“副业”。“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撤销街道办”的趋势,并不仅是表面裁撤一级行政组织的“趋势”,其更深一层的实质实际上更是,不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由“全能”走向“有限”、由“管制”走向“服务”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是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推动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的一个趋势。
2.撤销街道办在理论上完全没有问题:行政事项可以交还给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职能交给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公益性服务则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公益组织。
4.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副研究员吴木銮认为,城市治理的改革需要有自上而下的通盘改革思路,即“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从最终目标来讲,无论撤不撤街道办,关键要厘清政府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的边界和关系,通过明确管理职能、工作程序和办事规程,合理划分基层行政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职责权限。
5.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万鹏飞表示,对于撤销街道办,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不应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事关重大,要不要撤,如何撤,必须视野广阔,系统研究,循序渐进,审慎实施。
从民政部试点撤销街道办出发点来看,有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一是缺乏前瞻性研究和社会调查做支撑。二是试点城市不具代表性,只选了安徽铜陵、贵州贵阳、湖北黄石。三是过多关注“破”而非“立”。街道办撤销带来的政府职能调整和人员安排等问题如何解决,有何替代性治理结构安排?显然不只是从区到居委会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视野和路径来审视这一议题。
首先,应从国家城市工作整体层面考虑。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代。十一五期间,城镇化水平达46.59%。十二五期间预计超过50%。城市人口将成人口主体
其次,街道办撤销涉及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分配和调整。最后,还应系统考虑各地差异性。
四、国外社区管理的经验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政府在社区不派出组织或机构,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社区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规划、指导和资助,具体实施和运作由社区进行。
(二)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政府主导模式的代表。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社区内存在公民咨询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三个组织。政府对社区管理进行直接和具体干预,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
(三)日本模式
日本是混合模式的代表。日本模式以地域为中心。地域类似于我国的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地域中心由政府拨款,社区管理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体现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呈现民主化自治的趋势。
五、结语
(一)澄清一个问题 关于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废止《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街道办事处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存在了,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全国人大委员会解释了废止缘由:五十多年来,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置、人员构成和职能权限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条例的规定明显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该条例早已不适用,废止该条例后,街道办事处的设置和工作可以适用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同时,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设置、组织和工作职责可以通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规定。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街道办事处设置均有明确规定。
(二)就城市街道办事处在整个社会行政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和巩固基层政权建设而言,街道办事处不应该简单的撤销,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
(三)需注意的现象: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镇开始转设街道办事处,截止2009年底,全国城市、市辖区、县共辖街道6686个。城乡基层行政建制的数量对比也悄然改变: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街道建制数量增长了784个,而同期全国乡镇建制则减少了10697个,大量的乡镇被转设为街道建制。
(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多样化,撤销街道办事处只是改革的一种
①倡导维持街道办事处派出机关的性质,改革完善现行街道管理体制(浦兴祖,1998)②主张把街道变为一级政府,区政府改为派出机关
第二篇:基于社区自治下的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基于社区自治下的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为适应这种变化,正加快改革步伐,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街道办事处作为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各地区正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着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有些地区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区自治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发展的正确走向。作为连接着政府和社区的链条,街道办事处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社区的发育、成长,提高社区的社会化管理水平。街道办事处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我国社区自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管理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它关乎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关系到基层社会的活力与能力。
街道办事处是中国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在管辖内设置的派出机关,它不是一级政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主要承办市辖区人民政府、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交办的有关事务,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和与居民的联系,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一、当前我国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以及城市社区自治功能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之下,大量社会事务都落在了街道办事处,而街道办事处只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处在“半行政半自治”的状态,街道办事处一方面是政府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社区居民的代表。这样一来,自然造成街道办事处政社职能不分的结果,从而导其不堪重负,管理混乱。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街道行政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市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行政管理体制仍以为政府服务为主要目标
目前,街道办事处职能还停留在为政府服务上,社会服务和社区居民自治方面还很薄弱,这是街道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基本保持一致,承担起本是各职能部门应当完成的工作任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费用作保障;二是以政府经济指标的完成为主要工作,街道办事处的部分领导干部将大量的精力、物力都投入到创收和引资中,每年政府报告都将经济指标列为头条,经济指标完成与否成为衡量街道办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忽视了街道办的社区服务等其他职能工作。三是社会公共服务只停留于表面,街道目前以职能科室为单位,没有太多财力、人力、物力作保障,在服务的广度、深度上有限,大部分服务只是停留于宣传、登记、走形式。
2.街道行政管理中“条块”关系处理不当
“条块”问题是街道行政管理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核心问题。“条”是指行政权力的纵向体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运作和管理,如民政、公安、司法等依据本系统上级部门对社区实施的管理。“块”则是指行政权力的横向体系,即在街道社区层面上政府或其派出机构的综合运作和横向管理。
当前我国部分街道办事处依然沿袭单位体制的传统,以“条条”部门管理为主、“块块”社区管理为辅的社会管理方式,主要资源和权力都由“条条”揽着。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公安、房管、工商、税务等部门都在街道一级设有专门机构,这些机构从各自部门的角度出发,完成所属部门下达的任务,但是街道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协调与它们的关系,常常会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
3.现行街道管理存在职能“越位”现象
街道办事处的“越位”现象主要有:第一,表现为政社不分,以政代社,承担了过多应该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承担的职能,如直接组织和承办不少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科普活动等。第二,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自主权力。如有些地方,由街道办事处提供社区机构使用的土地房屋和设施,由政府补贴机构的运营费用,这就使得现有的大多数社区组织机构被纳入了政府行政体系,造成其运行效率低下。第三,表现为在财政安排上的某些不当支出,如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完全可以招募志愿人员来充任,而现实情况却多为在编的事业性单位职工,造成政府财政的过度性投入。
4.街道办事处过多干预居委会的工作
在现实中社区居民也都将社区居委会认作政府的一部分。“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一条腿”,这形象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社区居委会成员也被认为是政府干部,是基层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当居民遇到问题时都会找社区居委会解决,在他们心目中,找“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了意见就是向政府反映了意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不到实现,因而也就很难赢得居民的认同,从而制约着我国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
5.街道办事处影响和束缚了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
当前很多社区中介组织有是从原来政府行政部门转换而来,虽然在名义上与行政部门脱钩,但在体制和观念上仍然延续着原有体制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式,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有的街道办事处把办社区中介组织当作创收手段,用来改善其福利待遇,以解决财政经费不足的难题。另外,很多社区中介组织的管理经费主要由所属部门财政拨款,财政上的不独立,严重影响了社区中介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很多自上而下建立的社区中介组织丧失了中介特色的灵活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化管理倾向,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使得中介组织离社会的期望值差距很大。
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对策
1.街道办事处应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下放到社区
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职能不转变,居民自治组织就难以获得必要的自治力,社会组织就难以获得健康发展的空间,因此,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有限政府,为居民自治的发展的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体制基础。
要实现有效的指导社区的自我治理能力的培育,街道办事处应做到从社会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规划统筹者转变。政府部门要把应该由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自身管理职能交由其自身承担,把社区保障、计生工作、社区服务等社会事务性工作从行政职能中逐步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承担。在下放社会职能的同时,也应将社区内部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财务自主权等下放给社区。
2.街道办事处要收回下放给社区的行政职能
由于街道办事处将一些行政任务下派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中介组织。从而将社区居委会等社区自治性组织变成了政府部门的“腿”,严重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自主权。因此,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政府部门要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中回收应该由其独立承担的行政职能,如下派给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行政数据统计项目、计生工作等,政府要从社区中介组织中回收应该尤其承担的行政职能,杜绝继续将行政职能向社区中介组织摊派。通过回收行政职能,政府能真正给社区自治组织“减负”,给社区中介组织“松绑”,从而改变它们的行政化倾向,维护它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它们的向。
3.理顺“条块”关系
街道办事处可组织社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研究和评议社区建设工作,反映辖区内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监督检查街道办事处以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及人员的工作。辖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可作为议事协调机构成员,通过民主协商形式解决社区问题,组织“社区民主听证会”,相关单位到会听取群众质询,做出解释,民主协调,依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街道办事处有权向辖区内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布置社区建设有关工作任务,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4.进行街道层面的管理机构整合
现阶段,根据基层管理的需要,市区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机构或工作机制,将原来设在街道办事处内的科室改为站所,切实负起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此外街道办事处要在剥离专业管理职责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承担的职能,进行内设机构的调整,减少与专业管理部门对应的科室,实行“大科制”加强综合管理和组织公共服务的部门。街道不再设立市区职能部门的对口机构,只保留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领导职数、办公室、城市综合治理委员会以及社区服务委员会等机构和人员即可。
5.建立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社区自治是依靠社区内自治性组织来实现的,居民委员会就是能够代表社区居民整体利益的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
要建立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街道办事处同居委会的关系应回归于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走出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将居委会视为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二是认为政府拨给工作经费,居委会就应接受政府的领导。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居委会的经费拨款体现的是国家的责任,不能成为政府干涉居委会工作的理由。
其次,改变政府包揽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编制及政府津贴的做法,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事业单位编制及其工作待遇,将有关的财政拨款用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其他方面。当然,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
总之,在当前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发育不成熟、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会自我调控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理应担当起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规划者,理应理顺行政职能和责任,把握行政尺度,积极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居民委员会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维护居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的合法性,支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刚.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以吉林市某街道为个案[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陈涛.转型时期城市社区自治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胡忠明.现代城市街道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5]周平.街道办事处的定位:城市社区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1(02).[6]国峰.淄博市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定位研究[J].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三篇: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探析社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摘要:街道办事处处于我国政权体系的终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连接政府和社区的桥梁,在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转型期,街道办事处这种原有的基层政权体制逐渐显现出其自有的问题——职能超载、职权受限和地位尴尬等。因此,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我国现有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字:街道办事处 社区管理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单位制的运行基础不复存在。我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转变成街居制的为主导。街道办事处这个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街居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促使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就必须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必须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政府职能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须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法制型政府。
一、基层街道行政组织职能变化的现状
街道办事处自20世纪50年代设置以来,就定性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居民事务代理、社会救济和优抚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街道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区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现在的街道行政组织承担着“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维护治安稳定”的职能。这五项职能每一项都是一个大课题,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尤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突击任务,职能不断增加,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事务都需街道行政组织承办,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比较,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在职能上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基层街道行政组织在街道发展、行政服务和行政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随着街道办事处职能不断丰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政府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坚强基石。
二、基层街道行政工作中的新矛盾
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街道办事处也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服务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辖区经济发展。抓招商引资、服务重点项目、服务企业,保持税源增长等,成为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绩效管理模式,指标明确,任务具体,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在街道办事处这个层面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1.从绩效管理体制来看,绩效目标值通常由政府绩效管理部门,根据上工作完成情况和本预计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要求,提出绩效管理指标下达到基层。可以说,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提供的基数上形成的。更具体更细化来看,这些具体指标基数,是由实际从事这些工作的各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提供的。这样就形成了“自己定任务,自己来完成”的情况,因而“留有余地”成了一种惯例。这种模式严格来说,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绩效管理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通常在年初下达绩效管理指标,各街道办事处和基层职能部门也是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把绩效目标细化,层层分解到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实际上形成了“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千钧重担大家挑”往往会造成职责不明确,主体不清楚,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一般来说“谁都管”其结果就会“谁都不管”、或者“谁都管不了”。“人人肩上有指标”较容易使人满足于仅仅完成计划任务的现状,人是有惰性的,“跳起来摘桃子”对责任意识强、积极上进的人管用,一般人员则不容易做到。传统管理模式对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等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行政管理机制与行政效能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很多新的举措直击以往几十年一贯制的要害。但街道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过去的老框架、老办法,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街道办事处机构庞杂、人员过多、效率不高、服务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
1.机构设置不合理。各个街道机关内部机构一般都有十几、二十多个,过多过杂过细,通常是各唱各的戏、各敲各的锣。设置太细不利于发挥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2.职能设置不科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职过多过滥,造成领导之间管理职责不明确;中层领导职位数量设置不合理,存在职能相近、功能重复,劳逸不均等问题;个别部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极少数人无责一身轻,上班玩游戏、上网聊天、炒股买基金、上街购物、随意离岗办私事等怪现象在机关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现象是行政机关的“毒瘤”,究其根源还是“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原则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
3.人事编制复杂。目前街道办事处机关各类性质的人员都有,既有国家公务员、又有事业人员、既有劳动合同制工人,又有借用人员和临时工。人员关系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不仅造成机关人头费用偏大,街道财政负担加重,而且很难保证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力。
4.缺少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行政机关分配机制几十年一贯制,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街道行政效能的提高。
街道办事处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有些是个人素质问题,有些是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是当前街道机制性
障碍的外在表现。这种行政管理机制不仅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从提高行政效能的角度来看,也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实行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三)居民需求与服务缺乏的矛盾
时代在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街办事处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严重缺乏。
1.再就业服务压力大。“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压力。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不少企业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下岗待岗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其成年子女就业难。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形成社会问题,需要基层街道办事处下大力来解决。
2.服务民生问题要改善。由于历史原因,一批支农返城人员、半边户、特困户等形成了一个生活无来源的困难群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需要政府承担起帮扶困难群体,关心、帮助和解决这部分人实际困难的责任。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居民活动场所缺乏,多数社区办公用房不足,经费有限,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受到制约;必要的群众活动场所缺乏,开展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基本保障;现有的公益型群众健身器材与群众的需求之间尚有一定缺口等等。
4.社会公共服务任务重。以老龄工作为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显著增多。关爱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政府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基本的社区卫生保障条件和必要的家政服务等。目前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无论是“硬件”(如:服务设施、志愿者服务队等)还是“软件”(如:人口资源数据库等)都很缺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仍需要完善。
面对这些矛盾,街道要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的需要,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标准来谋划和推动自身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就需要变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作机制,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现实之道
新时期新形势要求街道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笔者认为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破处旧体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探索新时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办法,对街道行政机构的功能、规模、机构、人员、资源等进行的整合,对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和革新,建立规模适度、服务完善、管理科学、依法行政的街道行政体制。
我们在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强化服务功能,坚持效能优先,创新组织设置,实施流程再造”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实现街道行政体制改革:
(一)优化街道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
我们创新街道行政组织结构,实行大部门工作机制。成立“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履行原街道办事处承接的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提供与监督;社区建设指导、城市管理、经济发展与服务、综合治安、社会稳定等职能。整合后的“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和“XX街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社会综合治安管理委员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负责本辖区的行政工作。“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将职能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整合和定位,并据此对内设科室进行了新的调整。“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三个中心、一个办公室”。即:街社区服务中心、街协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凡涉及相关的社会事务和公共职能,全部集中在大科室内部流转,而不会因为职能交叉或部门衔接不畅降低工作效率。大科室制对于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配置需要科学的机构设置来履行。在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中,关键是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科学规范部门职责,合理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既解决了有些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也解决了有些部门编制过少、人员不足的问题,做到职能与机构相匹配、任务与人员编制相匹配。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高效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二)以建立服务型街道为目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对政府管理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由此,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为目标,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是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为了理顺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我们成立了“三中心,一办公室”:
1.成立街协管中心,推进管理职能集中和综合执法集中,提高工作效力和执法实效。成立综合执法队,承担辖区内城市容貌、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环保及其他应当下沉到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协助开展工商市场、质监、药监、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工作。综合执法队对“城管”和“综治”一肩挑。综合执法队的每位队员,既要做城管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也要负责治安方面的工作。根据定岗定人的要求,进行了重新配备和安排,改革后综合力量得到加强。
2.成立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改革、规范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全面引入标准化、程序化流程管理,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计划生育、残疾人救助、帮扶及康复、劳动保障及再就业、社区民主自治、自助式物业服务等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办事项目,统一到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完善了辖区居民公共服务的平台。
3.成立街企业服务中心和地区商会(如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将街道经济发展、企业服务、行业自律、统计、招商引资、创业引导等职能整合到中心,主要履行服务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与推动行业自律、地区区域统计、中小企业创业等职能。
4.成立综合管理办公室,探索试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主要把政府的管理权相对集中,加强绩效目标管理,指导社区建设,强化公共财务收支预决算管理,发挥协调、督办的职能作用,做好街道机关内部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探索公共服务外包新机制,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节约行政成本等。
此外,在街道层面大力发展非营利性组织。街道层面成立法律援助与维权服务站,将职工维权、青少年维权、妇女维权等予以整合,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协会,及时反映群众卫生健康的需求,监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三)优化街道公共服务水平,使服务方式更开放,服务向市场开放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矛盾,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我们通过两个渠道来探索解决之道:一是加强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实行“一专多能”,优化服务水平;二是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通过公共服务项目外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1.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我们在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是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下设一个中心办公室、一个对外服务窗口、服务窗口涉及劳动保障、就业、低保、残疾人、计生、老龄化等公共服务内容。居民在服务窗口可以办理自己希望办理的事务。街社区服务中心采取垂直管理与分片服务相结合。设10个社区服务区、66个服务片;所有服务区的服务员均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为居民群众服务,减少了受理环节,方便了群众办事。
2.将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我们针对辖区内的环卫工作状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的方式,积极探索清扫保洁服务外包的新途径。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又提升了服务水平。此外,街道统筹利用辖区内各种公共资源,鼓励发展综治协会、文体协会、行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协会组织,并鼓励这些组织参与辖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更多的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能用市场方式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市场化方式来解决,不断拓宽街道为企业和居民服务的渠道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我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改变政府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带来的弊端,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街道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关注和满足居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公共服务渠道,而不仅仅是由政府单方面承担,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体制街道
建立和完善街道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依法明确规定街道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有利于街道各部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有利于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街道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街道各部门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公职,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维护居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目标。
1.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的作用。推进街道制度和管理创新,主要是要加快实现街道的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加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公共服务外包管理办法》、《外包项目评审办法》、《服务项目外包合同样本》、《外包项目招标书》、《外包项目招标邀请函》及《服务项目投标书》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和监督制度,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2.突出依法行政。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公正有效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我们认真清理了历年来街道办事处制发的政策性文件,废弃和修订了一批过时、不完善和与上级现行规定有矛盾的制度性文件,同时在落实上下功夫,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制发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制度》、《“双创”工作绩效管理办法》、《违法建设控违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从而确保行政管理做到规范有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强化民主管理。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规范街道的决策行为。我们通过实施“党员建议案”制度,实行民主管理,通过“XX街党员之家”网站发布施政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辖区的社会事务等权利。
4.坚持政务公开。加快“阳光政府”建设,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是公开透明的基础。我们健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街道信息质量,及时、全面、真实地发布政务信息,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信息的渠道;努力提高街道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5.突出便民高效。我们不仅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服务性机构和组织,而且引进了ISO2000质量服务体系,制定了“服务员工作制度”、“办事服务指
南”等规范性管理措施,改进和完善街道的行政服务制度,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能,为社会、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基层街道行政组织,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强调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程序,规范管理流程,才能在行政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也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建立法治政府,推行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前途。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发展,我们尚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要有很大的勇气、决心和魄力。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只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勇于探索,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街道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J].当代中国研究.2006,(1).[2] 王鲁沛.马恩兵.撤消街道办事处 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南京市白下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J].唯实.2003,(2).[3] 张秀生.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体制[J].学习与实践.2002,(5).[4] 蒋奇.《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3.[5] 彭潇.街道办事处改革与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4).[6] 韩阳.对街道办事处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社区.2006.[7] 温庆云.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何方[J].社区.2004,(5)[8] 王栓成.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社会报.2005,(8).
第四篇: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美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其在社区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满足社区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弥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缓和政府和公众的矛盾;三是通过提供大量社区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就业和经济社会稳定;四是通过从事社区建设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社区建设从整体上得到加强。
社区居民也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者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社区居民既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间接影响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可以通过社区全民公决或者社区听证会来直接决定社区的公共政策。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克服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科学构建社区管理运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将社区各系统的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素质;建立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等手段并举和组织、动员等具体方法协调的运作机制。
第五篇: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计划
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百亿十有民生行动计划”为中心,大力践行“爱家国、纳百川、敢担当、为人先”的新时期**精神,夯实基础工作,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提高社区为民服务的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的目标:社区建设明显加强,创新管理途径,增加为民服务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文明和谐宜居社区达到98%,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
三、保障措施
(一)以党建为中心,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教育。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引导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穿到工作全过程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能力。在社区工作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创造出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的实绩。强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培树2-3个先进社区党组织,5名优秀社区党员干部,并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号召机关、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做好宣传、学习榜样的工作。注重对社区干部队伍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增强后备干部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创新思路,打造特色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一厅六室一校”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关爱老年人、举办文艺汇演、召开培训讲座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新社区发展思路,浓厚社区文化氛围,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社区发展献一份策,出一份力。开展“每日一乐”、“每周一课”、“每月一评”活动。“每日一乐”,每天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棋牌、舞蹈、书画、读书看报活动;“每周一课”,每周聘请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士为广大居民开展健康、饮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每月一评”,每月组织居民开展座谈,对社区工作提提建议,谈谈想法,梳理汇总一个月的社区工作,方便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对社区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开展“邻里手牵手,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引导居民对自家周边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不乱扔、乱吐、乱倒、乱放、乱晾。组织社区委员、志愿者、楼门院长担任社区卫生宣传员,向市民、商业经营者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法规的个人、单位进行监督劝告。开展文明楼栋、“卫生文明户”奖励评比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关心创建的氛围,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共同维护社区整洁优美的环境。
(四)计生服务上档升级,打造人文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五大服务”、“三大工程”,搞好政策宣传服务、生殖健康服务、药具宣传服务、随访亲情服务、一条热线释疑解惑服务,推广“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生殖健康干预工程”三大工程。计生宣传突出一个“活”字,改变“课堂式”为“户外式”,动员全民参与。管理上突出一个“责”字,以进社区、进家庭服务为主,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家庭,上下一致,通力配合,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个育龄妇女家庭。服务突出一个“新”字,坚持入户见面随机访,与居民座下来交流,并做好记录。灵活运用随机择访,只要有机会和育龄妇女见面,随时随地与她们聊一聊,对那些暂时离开辖区的流动人口,巧用电话随访,信函邮访,方便及时了解掌握婚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