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负债主要由各种责任准备金组成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对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或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其计算需要依赖保险精算人员运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这是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不同于其他负债的地方,也是初次涉及保险会计的财务人员较难理解的地方。
(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含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中的责任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的未了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因承保保险业务而提取的基金,或者说是对因承保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将来负债或已有负债的提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在先,赔款支付和费用发生在后,所以保险公司要设置一定储备基金以应付未来的保险责任。
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在会计期末对已发生保险事故应付未付赔款所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一般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非寿险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最常应用的技术是逐案估计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理赔人员对每一个已报案赔案的未决赔款成本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索赔自身的特点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精算部门分别提供再保前和再保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数据。
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通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赔付率法和B—F法等通过上述精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出各事故年的终级损失,从终级损失中减去已决赔款,即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然后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中再减去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金额,就得到了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 10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3 109
3.理赔费用准备金对于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除应支付给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外,还应支付结案过程中发生的理赔费用,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损失检验费律师费等为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理赔费用为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1)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常用方法是比例法,该方法假设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且该比例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和将来是一致的。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11 08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11 089
(2)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需要首先确定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然后假设间接理赔费用在立案时发生50%,其余50%在剩余的理赔过程中发生按照上述假设,就可以根据下述经验公式估计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50%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履行未来赔付责任的资金准备,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规定计提而且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还要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如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能 满足未来赔付费用等的需要时,还必须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通常分为比例法和风险分布法其中比例法又可以分为1/24th法1/365th法等,主要适用于被评估险种或险类的风险分布比较均匀的状况;而风险分布法分为七十八法则逆七十八法则流量预期法等,主要适用于保险期间较长的险种下面分别就上述方法予以介绍: 1.月平均估算法(1/24th法)
月平均估算法的理论依据是假定一个月所有承保的保险单是30天内逐日开出的,并且保险单数量保额保费服从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近似的认为所有的保单从月中开始生效,即对于每张保单当月仅能赚得半月的保费对一年期的保单,当月已赚保费仅是年保费的1/24。
以一年期的保单为例,采用1/24th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每年末的12月31日,可以根据下表所示的未赚保费因子来评估:
(1)2005年12月该公司提取的再保前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248*1/24 1296*3/24 1200*5/24 … 1164*23/24=1115.5 则2005年12月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2)2005年12月该公司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A12=998.4*1/24 1036.8*3/24 960*5/24 … 913.2*23/24=892.4
2005年12月该公司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A12=223.1
则2005年12月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2.逐日估算法(1/365th法)1/365th法是以日为基础逐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一种方法,所以又称逐日估算法1/365th法是根据有效保单的天数来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包括一年)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长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1/24th法,1/365th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得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特别是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根据《保 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必须采用1/365th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且采用1/365th法,其精确程度明显要比1/24th法高得多。
1/365th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单未赚保费天数/保险期间涵盖天数×保费收入
3.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险种,随着承保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或增大此时保险公司考虑近似选用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例如,对于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证保险,由于贷款余额的减少,风险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考虑采用七十八法则;而对于车辆保修期延长保险的风险在承保期内逐渐增加,则考虑采用逆七十八法则。
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13-N)* X N /78
N =1
逆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N* XN /78
N=1
N——表示月份数
P12——表示年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X——表示年度各月的保费收入。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年期保单,分母78=12 11 … 1;如果为两年期的保单,分母则是24 23 … 1=300。
1)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3-N)*X N/78=1233.1
N=1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2)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S12=∑(13-N)*Z N/78=986.5
N=1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S12=246.6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4.流量预期法流量预期法是以承保业务的实际风险分布为基础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这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风险分布状况和已赚保费比例分布进行估计。
5.保费不足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第13号令《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中第12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因此,在按前述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保险公司还需要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就是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去乘以估计的赔付率与费用率,扣除投资收入的差额,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检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足够充分并且按照《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大于或等于以下两者中的较大值:
I.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费用及再保支出的余额;
II.在准备金评估日假设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来核算损益反映盈亏,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准备金评估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设计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可比性等等因此,保险会计对保险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尤其是对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谨慎的估价原则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不断努力,寻求适合于自己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力求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充分合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第二篇:计量保证确认总结
计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汇报
企业概况
公司地处江苏省大丰市西团镇,为国家定点农药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家一类口岸——大丰港建有乐果、稻丰散、草甘磷、氟乐灵、乙草胺、噻磺隆和酚菌酮等8条合成生产线,年产原药3万多吨,拥有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大系列近30个品种。其中,乐果生产规模全国最大;稻丰散为农业部重点推广产品,国内独家生产;酚菌酮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商标“威力士”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先后荣获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公司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建有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建有设施齐全的研发中心。
公司以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为核心,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3年,噻磺隆原药合成工艺的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国家第八期国债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2004年稻丰散原药列入替代高毒农药的品种专题国债项目;2005年新开发的植物源农药天然除虫菊酯,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7年,酚菌酮被评为江苏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稻丰·唑膦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8年,公司在大丰港投资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列为国家基础设施补助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技改扩能,将继续申报国债项目资金补助。2009年,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催化还原处理技术与装置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2010年,乐果、稻丰散、草甘膦、吡虫啉、氟乐灵等原药和制剂7个产品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年产1000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乐果、稻丰散顺利通过江苏省名牌产品复审。2011年,公司重点计划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申报江苏省名牌产品。
公司将秉承“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环保优势,以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资金回笼快和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产品为目标,延长产业链,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以创新管理为基础,以重组盘活资产为抓手,以环保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突出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科技创新,加大自主创新,进一步加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运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提升扩能,迅速提高抗风险和盈利综合能力,实现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设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优化经营环境,提升职工待遇,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型、人才聚集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企业。
一、思想重视,组织落实
计量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贯穿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新产品开发、原材料检验、生产工艺监控、产品质量检验、物料能耗、安全生产、环境监测、成本核算、责任制考核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达到强化管理、指导生产、实现安全、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的,我公司各级负责人对该工作极为重视,思想统一,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计量工作实行四个优先,即:计量方案优先讨论,计量措施优先安排,计量资金优先解决,计量计划优先落实。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企 业基础工作的管理。
二、加强计量器具的配备和检测,为生产、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
生产工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准确可靠的计量器具,在计量器具的配备上。我公司根据工艺技术文件的要求,对计量器具的检测能力进行分析并加以配备,使之向智能化发展,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在质量检测、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绘制了计量网络图,配齐各工序。管理环节的计量器具,使我公司安全、煤、水、电、汽等能源一级计量器具配备率达100%;二级计量配备率达90%,经营管理、工艺检测、质量检测、安全环保计量检测率分别达100%,保证了计量检测数据为生产、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有效地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各车间、部门根据指标精打细算,增产节支,降低消耗,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定额考核中,以计量数据说话,设立了多种考核奖、逐日统计,严格考核,奖罚兑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计量工作的加强,使我公司基础管理工作走上正轨,推动着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计量自身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控制“两关”,一是大宗物资进货关,其次抓产品出厂关。我公司主要能源方面的原料是汽、电,配备了由盐城计量测试所监测和供电部门监测的流量计和电能表,进行准确计量核算。大型液体原料、固体原料均经过由大丰计量测试所监测的电子汽车衡进行准确严格称重计量核算。
三、加强计量法制观念,增强质量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将各类计量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作为重点来抓。历年来多次派员参加省、市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体系内审员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ISO标准及国家标准,通过考核有4名同志获得了企业计量确认内审员审核员证书。在企业计量保证体系文件颁布实施后,为保证全公司职工能在计量方面按体系文件执行,全质办协同计量科根据管理层的要求相关中层管理人员及其专(兼)职计量员等进行计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宣贯;各车间结合自身的特点、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分类贯标及组织学习培训,使全公司职工熟悉计量基本知识,掌握其
岗位基本要求及应承担的责任,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应用。
四、坚持计量和质量的统一,推进安全、环保达标创优。
计量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计量工作和各项措施的到位,为我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竞争中的王牌,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检测作保证,就不可能有稳定、高水平的产品质量,这已成为公司职工的共识。企业推行质量一票否决权,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求在生产、经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执行指标,在关键工序上设立工序控制点。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对每班产出的产品均进行质量抽查和产品抽重,坚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原则,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在安全、环保上,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配齐了各种检测设备。对事关安全的检测项日,坚持定时、定点检测,消除各种事故隐患。积极改善环境设施,对环保项目及时分析,提出处理方案,使车间生产安全稳定地进行。
五、改善计量设施,强化计量管理。
为确保计量检测设备提供准确的数据和量值溯源的要求,本着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和扩建了原有的计量检定设施,在日常管理中,对全公司所有的计量器具进行跟踪管理,使计量器具的帐、管、物相符,严格把好计量器具采购、入库、验收关,杜绝不合格计量器具使用。
为保证全公司计量器具准确,有效的服务于生产、经营。我公司建立了压力表、小容量检定等五个计量标准,同时配齐了所需的标准器具,从硬件上保证了计量工作的正常开展。
通过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全公司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公司的计量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将计量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一切以计量数据为依据,计量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功能,计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但由于水平有限,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和缺陷存在,我们将继续努力,以使我公司计量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第三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确认的通知(保监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2〕79号 【发布日期】2002-07-22 【生效日期】2002-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确认的通知
(保监发〔2002〕79号)
各保险公司:
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对应收保费不入财务账进行核算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仅违反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使保险公司财务核算不真实,准备金提取不足,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而且容易导致小金库、账外账、截留保费等违法行为。为此,现就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确认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应收保费的管理,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各项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认真确认和计量各项保费收入。
二、各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签发后,应将所有的保费收入全部入账。
三、我会将按照有关规定对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确认进行严格检查。
特此通知
二OO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透视(一).
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透视(一)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首先,资产的本质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无疑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将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其次,作为资产的人力资源是为企业所拥有或者为企业所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等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人力资源的控制权。最后,资产是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就应向受聘者支付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因此,可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尽管如此,是否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还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控制”的含义以及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可以为企业所控制;第二,如何理解“预期”这个限制性的表述。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企业对人力资源所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缺乏控制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像控制物品一样,强行限制其员工终身不得离开该企业,所以人力资源能否成为资产就失去了严格的法律依据。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法律或者契约性限制,而应该从经济本质角度进行审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所有者投入增加,一方面人力资源价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也在与日俱增,所谓专用性是指一旦人力资源所有者脱离企业,其人力资源价值将无从体现或因其对其他主体的非专用性而发生贬值。所以可以认为,随着人力资源专用性的提升,人力资源所有者将会有与企业合作的倾向,这样,人力资源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其实已经为企业所控制。
关于“预期”一词,笔者认为,只要事前认为一个项目有价值而且愿意付出代价去进行交换,该项目就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不论最终结果是否能够证明其有价值。“预期”一词并不是资产定义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其实任何一项资产,即使是有形资产如存货或固定资产,其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都蕴涵着不确定的成分,所以我们同样也不能仅仅因为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就断然将其排除在会计系统之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一)人力资源成本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取得”一个新员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招募、选拔、雇佣和安置成本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医疗保健费用及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发生的支出或付出的代价,包括岗前指导费、在职培训费和脱产培训费等;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在解雇某一员工时支付给个人的离职津贴、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离职交通费等。目前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计量法。
1.历史成本计量法。历史成本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支出为依据,并将其予以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及可验证性等特点,而且符合传统会计的客观要求,其计量基础易被操作者所接受。但应注意的是,该方法确定的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并不能代表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减也不一致,例如,一个新员工,通过长期的培训和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员工。另外,其也与传统会计对物质投资可取得所有权不同,投资的结果仅是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而不是获得人力资源所有权。
2.重置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法是假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开发与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当的员工所发生的支出并予以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重新配备一名能够胜任某一职务的员工现在必须花费的代价,亦称职务重置成本;另一种是指重新配备现有员工必须与原有员工在能力、觉悟、个性及估计在职年限等方面相同或相似所付出的代价,称为个人重置成本。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而且数据比较容易估计。但是,由于重置成本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预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其准确预计是很困难的,因而缺乏可信度。所以,这种方法应仅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预测和决策。
3.机会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某个组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依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机会成本比较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便于正确核算人力资源成本,但是,机会成本法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因而会导致工作量繁重。这种方法适用于员工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是蕴涵于人体内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所具有的内在劳动能力价值只能推测而无法准确计量,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货币性价值和非货币性价值两种计量模型。
1.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
(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①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计量方法是以工资为计量依据的,其计算结果反映的只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并不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②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工资为计量基础。对于盈利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来说,效率系数大于1,其计算结果大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个计算结果不仅包含了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还包括了部分剩余价值,即企业超过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部分。但对于那些低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计算结果则相反。
(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经济价值法。该方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计量方法以未来盈余作为评价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比较符合资产定义中的“提供未来经济收益”这一重要属性特征;而且将全部盈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这样反映比较全面。
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与群体价值计量模型是互相补充的,不能相互替代。个人价值计量模型是群体价值计量模型的组成部分;群体价值不是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也不能将群体价值简单地分解为个人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以便在财务报表中对外提供人力资源总价值的信息,又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如招工、考核、培训、晋级等提供有关个人价值的信息。
2.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使用模糊计量和定性描述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来计量某一组织员工的凝聚力、协作力等。常用的计量方法有:①技能详细记载法,是通过对各位员工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专门技术等素质构成和能力特征编制一览表进行分等衡量,以评价人力资源价值;②绩效评价法,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通过打分进行具体评价,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级别排列;③潜力评价法,是确定员工在工作中的发展和职务提升的可能性,是为了计量员工能为组织提供多大的潜在服务;④工作态度测定法,衡量工作人员的态度,主要是了解工作人员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情倾向,以便估计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报酬、环境以及整个组织的看法。
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辅助方法,弥补了货币性计量方法的不足,可以反映货币性计量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但由于企业决策中普遍采用的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采用货币性计量,因此应尽量采用货币性计量方法。
第五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7]889号
颁布时间:2007-8-15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现将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得税前扣除问题通知如下:
一、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在本期依据保险精算结果计算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大于上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余额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小于上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差额部分,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在准备金评估日为尚未终止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本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69号)第九条关于按当期自留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税前扣除的规定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七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