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

时间:2019-05-15 00: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

第一篇: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

“十一五”期间宁夏支持种植业有关扶持政策情况

(一)农作物良种补贴

农作物良种补贴是一项重大的利农、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民选用优质品种和主推技术、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区从自治区2004年起,开始实行良种补贴,国家自2008年对我区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特别是2009年国家对我区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补贴标准: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补贴对象:全区各县(区)及国营农场在生产中使用小麦、水稻、玉米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补贴办法:根据农业部《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公开推介良种,农民自愿购种,根据农户种植面积花名册,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一卡通”的形式,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将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农户补贴账户。补贴资金每年于5月底前全部兑现到户。

(二)粮食直补

自治区从2003年起实施了对引黄灌区种粮农民和农垦职工进行粮食直补的政策。2005年,在对引黄灌区种粮农民和农垦职工直补的基础上,扩大到对扬黄灌区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并改按计税面积直补为按实际种植面积直补,部分县市补贴标准由每亩10元提高到12元,粮食直补面积552.59万亩,粮食直补资金6258.71万元。2006年,粮食直补面积556万亩,每亩直补15元(补贴标准下同),补贴资金8340万元。2007年,粮食直补面积576万亩,补贴金额8643万元。2008年——2010年,每年粮食直补面积580万亩,补贴金额8697万元。财政已于4月底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三)农资综合直补

从2008年开始,国家实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面积按2007年末耕地面积资料,全区耕地1662万亩,水地625.5万亩,每亩补贴56.7元;旱地1037.5万亩,每亩补贴15.1元。2008年—2010年每年补贴资金51120万元。补贴资金每年于4月底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四)化肥补贴

自治区自2004年对春耕生产化肥进行季节性政策补贴,主要对川区春耕生产所需尿素涨价部分进行补贴,2004年、2005每年补贴资金500万元,补贴面积327.4万亩,补贴标准每亩1.52元。2006年补贴资金555.8万亩,每亩补贴1元,补贴资金555.8万元。2007年补贴面积576万亩,每亩补贴1元,补贴资金576万元。2008年补贴面积580万亩,每亩补贴3元,补贴金额1729万元。补贴资金自治区财政已于4月15日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十一五”期间,国家、自治区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和化肥补贴补贴累计资金达到28.1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4.3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5.34亿元;良种补贴资金3.29亿元,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马铃薯种薯生产列入补贴范围;购机补贴资金4.85亿元;化肥补贴2860.8万元。

(五)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分析区情,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黄灌区现代农业建设,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突破干旱制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农民抗旱增收机制的战略选择。2007年自治区提出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规划》,计划到2011年新增设施农业100万亩,其中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50万亩,达到户均1亩。按照自治区制订的产业扶持政策,三年来持续对全区尤其是山区设施农业建设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自治区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小拱棚建设分别按照每亩3000元、1000元和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相关部门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也筹措资金给予不同幅度的补贴,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农民大户积极参与的建设格局。2007-2010年,全区三年新增设施农业82万亩,总投资70.18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9.3亿元,主要从三个方面投入,一是投入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资金5.59亿元;二是自治区产业化资金投入育苗中心、冷链体系、示范园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0.79亿元,三是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2.92亿元,重点促进灌区设施农业向高端、精品、高效方向发展;撬动市(县、区)配套、项目捆绑、协调金融信贷及农户自筹60.88亿元。

(六)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

自2008年建设100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规划实施以来,在农业部和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王主席“四个提高”的要求,自治区重点对地膜进行补贴,其中:半膜覆盖补贴45元,全膜覆盖补贴60元,该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情况较好。截至目前,100万亩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9209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283.8万亩。其中:2008年财政安排秋覆膜地膜补贴资金300万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35万元,完成秋覆膜技术推广45万亩;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覆膜保墒地膜补贴资金3969万元(秋覆膜2952万元、早春覆膜1017万元),农业部下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105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106万亩(秋覆膜66.1万亩、早春覆膜39.9万亩);2010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覆膜保墒地膜补贴资金6450万元,农业部下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150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130万亩(秋覆膜80万亩、春覆膜50万亩);2011年以秋覆膜为主覆膜保墒技术计划推广140万亩,财政厅已下达地膜补贴资金8200万元。

第二篇: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一五”广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区农业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决定,特制定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基本评价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区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克服农产品市场化影响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促进了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1、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大宗农产品量增质高。“十五”期末农牧渔业总产值1442.1亿元, 比“九五”期末的828.97亿元增加613.13亿元,增长73.96 %,年均增长11.71%,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加值90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52亿元,年均增长10.4 %,农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排第十一位,排位前移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比“九五”期末增加 630元,年均增长6%,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长水平。“十五”期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48亿美元,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品种50项;农产品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总额达11.3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21%。

——粮食。由于“十五”期末粮食播种面积比“九五” 期末减少8.3%,因此,“十五”期末粮食总产量减少9.1%。但是,粮食优质品率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九五”期末45.3%上升到80.6%,优质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

——糖料蔗。2005年糖料蔗种植面积747.6千公顷,比“九五”期末增长53%;糖料蔗总产量5154.7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84.2%,平均单产由“九五”期末的3.8吨/亩提高到2005年的4.6吨/亩。

——蔬菜、水果、木薯、蚕茧、茶叶。与“九五”期末相比,2005年蔬菜总产量2118万吨,增长31.3%;水果总产571.6万吨,增长58.7%;木薯(干片)产量173万吨,增长35.2%;蚕桑种植面积94.7千公顷,鲜茧产量14.8万吨,分别增长373.3%,393.3% ;茶叶产量2.6万吨,增长46.1%;中草药产值10亿元,增长24%。

2、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在全国的排位基本稳定在第12-15位。二是产品结构优化。2005年,全 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比2000年增加了35.3个百分点;高糖高产糖料蔗种植比重高达95%以上,比“九五”期末提高18个百分点;水果良种覆盖率和优质果品率分别达85.3%和50.3%,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7.3和18.97个百分点;桑蚕良种的推广普及率近100%,比“九五”期末提高20个百分点。优质粮、糖料蔗、水果、蔬菜成为产值超百亿的产业。三是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糖料蔗产量占全国50%以上,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桂中、桂西南等22个主产县的糖料蔗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79.9%和82%;桑蚕茧产量由第6位跃居全国第1位,南宁、柳州、贵港、河池和来宾五个市的蚕茧产量占全区的92.2%;桂北、桂中、桂东南优质稻产量占全区的58.7%,桂南、桂北和桂西水果产量占全区的72.3%,南宁、桂林、玉林、百色、贺州五市的蔬菜产量占全区的63%。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品生产也趋于规模化和区域化;四是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十五”期间累计培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228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6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

3、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施种子工程,引进试验示范各种农作物新品种2175个,审定认定优良农作物品种673个,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全面更新。全区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累计推广面积 1343.16千公顷,增收节支约12亿元。经济作物生产避雨、避寒、避晒技术累计推广面积866.7千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0亿元。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推广以“猪+沼+果+灯+鱼(蛙)”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生态富民示范村1096个、示范户6万多户,示范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2005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80.3千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6-8个百分点,节约化肥8.69万多吨(标准肥)。准确监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发展动态,通过防治挽回粮食作物损失103亿公斤、经济作物520亿公斤。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 “三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区共完成吨粮田726.67千公顷、吨糖田160.67千公顷、万元田54.86千公顷,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35.1%、138.6%、26.6%。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建设20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共733.33千公顷,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749.42千公顷,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520个,2005年全区蔬菜农药残留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

4、农业信息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和14个市级、100多个县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及600多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有10个县实施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在十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及时向农民提供全国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十五”期间,广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建立健全专业市场网络,有260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13家被认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二是农产品加工配送、直销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不断涌现,开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参加网上展销的农产品及招商项目近3000个,促成421.38万吨农产品成交,成交额达112.2亿元。三是广西先后在武汉、上海、西安、北京等地组织举办农产品展销洽谈会,组团参加厦门、北京、上海、广州、俄罗斯等地农业博览会和农产品展销会,在全区各产地举办各种时令农产品节(会),积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招商引资,累计获销售订单150多亿元,提升了广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培育出一批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四是开通“绿色通道”,自2004年7月1日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以来,全区共核发通行证110多万张,运销鲜活农产品800多万吨,全区农民增收超22亿元。

5、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末,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834个,比2000年增长58%,直接带动农户322.5万户。全区已有1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4家。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200多万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7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437个。一批种养协会、流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产品流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服务农民共同体及带领农民致富的“贴心会”。

(二)经验及启示

1、党的“三农”政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连续两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两减免、三补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支农惠农政策的历史性突破。自治区加强支农强农政策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已增加到31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并且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进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二是免征农业税。三是开展专项治理,降低收费标准,取消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四是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全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29%,涉及农户4.73%。

2、依靠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成为新阶段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区成功推广“三免”、“三避”等先进技术,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猪、沼、果、灯、鱼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既保护了农业生态,又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区是一个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的省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资源约束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革命进程,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提高农 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水平,消减需求增加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3、扶持和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面对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新环境,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显得无所适从。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带基地、联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矛盾,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近年来我区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产销一体化,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农产品增值效果显著,农民增收明显。今后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应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手段。

4、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业的发展基本告别了农产品总量供给短缺的年代,进入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追求农产品品质和特色的年代。国外市场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植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名优产品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份额,成为影响农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区提出了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明确特色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实施品牌农产品带 动战略和标准化生产战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很好效果。我区糖料蔗优势产业的成功打造,使广西生产的食用糖占领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面旗臶。要进一步适应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必须立足我区的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和发展我区传统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培植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把优势农产品聚集到优势生产地域集中连片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比较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城乡与工农间发展失衡等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根本性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定。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 “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将给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为全区彻底改变“三农“问题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效益农业因农产品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将向优质、安全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对粮食需求的总量还将呈上升趋势,但人均消费粮食的数量将逐渐减少,肉禽蛋奶等高蛋白农产品的消费量将日渐增长,为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大量地培育、引进新品种,更大规模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将愈益明显,发展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五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将有所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我区人多地少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 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仍然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今后五年的重点课题

我国已经完成了十个五年计划和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民仍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就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就整体而言,城乡仍存在较大差别。在未来五年,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应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心和政策取向。

三、“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中央和自治区提出的“三农”发展战略,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的历史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推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逐步建立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产业,提升农民基本素质,实现生活基本保障,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做强做优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桑蚕、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和茶叶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步伐,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形成各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区域特征明显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创建产地知名品牌为核心,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构建具有现代农业框架的产业体系。

“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 %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其中主要农产品总产预期目标为:

1、粮食——稳定播种面积3400千公顷以上,到2010年,粮食总产1600万吨,年均增长1.1%;其中优质稻比例要稳定在70%以上,高档优质常规稻、中档优质杂交稻和高产杂交稻(超级稻)的比例达到2:5:3,优质玉米和其他优质旱杂粮的比例逐步提高。

2、糖料蔗——稳定种植面积在800千公顷左右,预计总产达到6000万吨,年均增长3.1%,满足年产700万吨糖原料蔗的需要。甘蔗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蔗糖分达到14.5% 以上。

3、水果——计划生产面积稳定在850千公顷左右,总产量为750万吨,年均增长6%,突出发展柑桔、香蕉等优势水果生产和加工型水果,主要水果加工品种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

4、蔬菜——稳定种植面积1370千公顷,年均增长4.2%,预计产量达到3290万吨,年均增长6.3%。重点发展秋冬菜、夏秋反季节蔬菜、中心城市菜篮子、丘陵山区特色无公害蔬菜、外向型创汇蔬菜、名优食用菌等。蔬菜加工率提高到20%以上。

5、桑蚕茧——计划桑园面积133千公顷,预计年产鲜茧20万吨,蚕茧总产量年均增长6.1%,70%以上原料茧在区内缫丝加工。

6、食用菌——规划期末食用菌产量达到100万吨,年均增长24%,重点发展双孢蘑菇、香菇等大宗食用菌优势品种,适当发展珍稀和药用菌类品种。

7、烟叶——计划种植32千公顷、收购烟叶120万担,重点培育3个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以上的主产县,打造一批年产烟叶5万担以上的烟叶种植县。

8、中药材——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2千公顷左右,培育和建成19个广西地道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和1个中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

9、茶叶——计划以每年增加3.33千公顷的速度,力争至2010年面积达到53.33千公顷,年产干茶达到8万吨,茉莉花6.67千 公顷,无性良种繁殖率达到70-80%;名优茶比例达到50-60%。

10、木薯---计划2010年面积达到400千公顷,总产量(鲜薯)达到900万吨。

四、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一)优质粮食(优质稻)产业

我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优越的亚热带气候资源使我区发展优质粮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区重点发展的优质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规划发展则以优质稻为主。

1、产业定位——稻米是我区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区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消费群体稳定。稻米区外需求也比较旺盛,与我区相邻的南方沿海省份稻米缺口大,港澳地区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为稻米主要进口国,我区优质稻米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区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目前优质稻播种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0%左右,其中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超过二成。并且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不断提高,引进、选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质稻品种,良种良法良田良制相结合,稻米品质逐步改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优质稻米加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先后开发出“力源牌”、“金利牌”、“大富士牌”、“黄土地”、“农乐”等一批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米品牌。

2、主要任务——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品种(组合)为主推品种,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组合)种植比例,建立具有创 新特色的优质稻生产管理体系,推广应用保优高产节本栽培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稻效益;加强商品性食用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带动自给性稻米品质的全面提高,加快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升稻米加工技术水平。

3、区域布局——以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为优质稻主产区。根据品种结构和目标市场的不同,分为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和桂北、桂中、桂南优质稻产业带。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以贵港、玉林、梧州、贺州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品性优质高产品种,目标市场以外销、出口或替代进口为主。桂北、桂中、桂南优质稻产业带以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为重点,大力发展自给性高产优质品种,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

4、重点项目——(1)优质稻种子基地建设。开展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评价工作,筛选出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新品种(组合)。提纯复壮常规优质稻品种,繁殖两系、三系杂交优质稻亲本,每3年更新品种一次。(2)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新组合)和保优高产节本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优质稻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种稻成本,提高种稻效益。按照“一片一种”的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要求,实行收购分储、加工分类,形成一批出口创汇优质稻生产基地。(3)优质稻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开发优质稻米及系列产品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创 建一批知名品牌。

(二)糖料蔗

1、产业定位——蔗糖业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优势产业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糖料蔗总产和产糖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自1992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国内需求将不断增加,广西蔗糖业优势地位更加突显,发展空间广阔,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将稳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蔗糖生产总量份额将会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蔗糖产量依然在全国领先,并对确保全国食糖供求平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主要任务——选准科技兴蔗切入点,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推广以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品种结构为主的综合治旱技术,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生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

3、区域布局——以股份制糖业集团企业为龙头,全面实现糖料蔗生产向优势区域转移。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钦州、北海、防城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百色、河池蔗区。以这些蔗区为核心,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与蔗农紧密连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有序、集中度高、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带。

4、重点项目——(1)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优势区域种 蔗面积在1万公顷、年产糖料蔗60万吨以上的27个县(区)高产高糖糖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完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的装备,增强蔗区技术服务功能,使蔗农种蔗有技术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实现蔗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技术服务。(2)糖料蔗良种化工程建设。重点完善建设自治区级和市、县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成有科研生产设施配套的新品种选育基地和繁育基地,逐步形成甘蔗良种生产产业化服务体系。规划在全区10个甘蔗主产市和27个重点县(市、区)蔗区建立良种良法示范与推广基地,并加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基地的建设,在重点蔗区建立10个新品种选育试验基地,以加速新品种选育的步伐,为后续品种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不断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3)加强“吨糖田”建设。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广泛推广应用旱地甘蔗高产栽培的科技成果,重点抓好高产高糖良种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智能化配方施肥、适当宽行距栽培和合理间套种以及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等节本增效关键综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吨糖田”成为甘蔗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核心,全面推动我区糖料蔗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三)水果

1、产业定位——广西是水果大省,水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果园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南亚热带水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荔枝、龙眼、香蕉、芒果、柑橙、沙田柚等 品种位居全国前列,水果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水果业面临重要的转折,柑桔、香蕉等优势水果的出口机会大增,特色水果市场前景看好,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果西移”的趋势突显,为广西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随着水果总量供给趋向饱和,外部冲击加剧,部分传统品种竞争压力加大,传统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从水果大省向水果强省转化,把广西建成全国南亚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生产中心省份,参与东盟等国际竞争的前沿基地,果品加工的重要原料产区将是“十一五”期间广西水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主要任务——继续推进“优果工程”建设,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着力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加工品种和特色品种的布局和生产,创建产地品牌,全面推进采后处理和果品加工业,形成特色与多样并举、鲜食与加工并举、内销与外销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的发展格局。

3、区域布局——以柑桔、香蕉、荔枝、龙眼四大类为主导水果种类优势区域布局为主,补以特色品种、特色加工品种、杂果类品种适度发展。(1)柑橘优势区:以全国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域规划发展为主线,结合我区气候特点,适当向桂东北、桂中偏北地区延伸,形成柑橘产业优势区。包括以供应市场鲜销品种为主鲜销型柑桔产业带和加工型为主的柑桔产业带。(2)香蕉优势区:分春夏熟香蕉、秋冬熟香蕉两大优势区。春夏熟香蕉优势区主要以右江河谷和崇左南部为中心区域。秋冬熟香蕉优势区主要以钦州、南宁、玉林周边区域为主。(3)荔枝优势区:荔枝分为早、中、晚三大优势区。早熟荔枝优势区以横县、博白、陆川、钦南、钦北、合浦、防城、东兴为中心区;中熟荔枝优势区以北流、灵山、钦北、浦北、邕宁、兴业、福绵、平南、港南、容县、玉州、隆安为主产区;晚熟荔枝优势区以桂平、苍梧、藤县为特色产业带。(4)龙眼优势区:分为早、中、晚三大优势区。早熟龙眼优势区以博白、陆川、钦北、龙州、宁明、合浦、钦南、防城、凭祥、东兴为主要产区;中熟龙眼优势区以平南、武鸣、北流、邕宁、灵山、大新、扶绥、江州、兴业、容县、港南、覃塘、浦北、隆安、平果为主产区;晚熟龙眼优势区以桂平、岑溪、藤县、马山为主。(5)特色加工品种布局:月柿重点以桂林市恭城、平乐为主;菠萝重点以南宁市、崇左市、防城港市为主产区;山葡萄重点以河池市为产业带。(6)特色品种、杂果类品种布局:芒果以百色市为重点产区;板栗以百色市、河池市、桂林市为主要产区;金桔以灵川、阳朔等地为主;沙糖桔以梧州市为产业带;南方早熟梨、鲜食葡萄以桂林市为主;桃李梅重点发展桂林市和贺州市。

4、重点项目——(1)果树良种选育繁殖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水果品种的结构调整,做好良种的选育、繁殖与供给,主要包括优良单株选育项目、柑桔脱毒苗繁育项目、菠萝苗快繁项目、香蕉组培苗项目等。(2)水果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水果出口基地建设。主要包括高产优质示范园和水果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果树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项目、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建 设项目。(3)加强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建设项目、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建设项目、荔枝龙眼冷链运销配套设施项目、荔枝龙眼深加工项目、菠萝加工项目。

(四)蔬菜

1、产业定位——蔬菜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区蔬菜生产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生产技术集成比较完善,具有较好的蔬菜生产、科研基础,蔬菜流通和加工能力较强,销售区域广泛。特别是秋冬蔬菜栽培区大部分地处丘陵山区,气候立体差异明显,山坡地夏秋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大,受夏季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小,冬季气温暖和,“天然温室”效应明显,适宜栽培不同种类蔬菜,秋冬蔬菜可填补东南沿海地区因高温台风和华中市场因低温寒冷蔬菜生产不足而形成的市场淡季空档,是全国最主要的秋冬季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我区蔬菜主产区与主要消费市场,尤其是港澳和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运输成本低于其它主产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2、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规模经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积极发展秋冬菜生产,扩大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提高加工类蔬菜的比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高档菜、精细菜、果菜兼用蔬菜,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3、区域布局——(1)秋冬蔬菜优势产区:秋菜重点发展区域以桂林、贺州、梧州、河池和百色为主产区。冬菜重点发展南宁、钦州、防城和百色为主产区。(2)夏秋反季节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以桂林、柳州、贺州以及河池市一部分高山冷凉地区为主产区,建成商品生产基地。(3)中心城市菜篮子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地级中心城市的郊区以及县郊,距城市30公里左右,以种植生长期短的绿叶菜和细菜为主,以及部分生长期长的瓜果类及渡淡菜、外运菜。(4)丘陵、山区特色无公害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布局以贺州、桂林、柳州、玉林、南宁等地的丘陵山区为主。(5)外向型创汇蔬菜商品生产优势产区:重点布局以贺州、河池、玉林、梧州、桂林等地为主。(6)野生蔬菜驯化栽培区域:布局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百色等市的市郊以及部分县(市、区)的野生蔬菜生产基地。

4、重点项目——(1)建设一批国家、自治区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特色产品,一地一品,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规程,搞好专业化技术服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建立一批符合采用国际标准的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建设基地环境监测与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建设秋冬菜良种繁育基地。在秋冬蔬菜适宜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名产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创新种质,培育健康种苗,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销对路的名特优稀新秋冬蔬菜品种。(3)秋冬菜产后处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攻关和 开发,提高秋冬蔬菜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对鲜菜进行产后分级、清洗、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加快净菜进超市进程。(4)扩大蔬菜产品深加工。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扶持广西蔬菜龙头企业,提高加工生产能力,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重点发展以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传统出口蔬菜、调理食品等为主的加工、出口蔬菜产品。

(五)桑蚕

1、产业定位——“十五”期间我区桑蚕生产完成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鲜茧产量比“九五”期末翻了两番,成为我国桑蚕第一大省,承接我国原料茧生产“西移”的战略性转移。桑蚕产业成为富民兴桂的新兴产业,农民增收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桑蚕产业作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较多、出口创汇力较强、能主导国际市场的农业优势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机。我国生丝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70%和贸易量的80%,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预计到2010年全球蚕丝需求量达10万多吨,消费潜力大。广西桑蚕生产区域优势明显,种桑投产快,蚕茧上市早、收市迟,亩桑产茧量高,劳动力丰富,成本低,选育的桑、蚕品种达到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先进水平,蚕茧解舒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10个百分点,蚕茧质量高于世界同类地区,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依靠资源、科技和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桑蚕大省向强省转变,把桑蚕产业发展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 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2、主要任务——围绕提高质量的主题,开展高丝量高抗性蚕品种的选育,力争创造出亚热带型雄蚕品种,实现桑蚕新良种的更新换代。完善桑蚕良繁体系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普及应用方格蔟,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快蚕种管理立法步伐,强化质量监管,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蚕茧质量水平。坚持龙头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动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3、区域布局——鼓励优势产业区扩大生产规模,引导生产向资源条件较好、蚕桑生产已上规模和蚕茧缫丝加工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发展河池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和贵港市五大优势产区,形成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个优势产业带,其鲜茧产量占全区的90%以上。

4、重点项目——(1)桑蚕产业良种工程建设:重点开展桑、蚕品种选育及研发,研究和掌握亚热带蚕桑育种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桑树优良品种和桑蚕优良品种,开展雄蚕新品种引进选育技术攻关,力争创造出亚热带型雄蚕品种等。进一步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和监督检验体系建设,重点支持自治区级桑蚕原种场、蚕种检验检疫中心和冷藏孵化中心、重点市县蚕种场建设、重点乡镇蚕种发放点建设,确保优质蚕种的生产供应。(2)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建设:建设20个年产鲜茧10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桑蚕产业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推行生 态蚕业模式和省力化模式,引导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整体推进蚕茧质量,增强竞争力。(3)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对桑园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摸清蚕病发生规律,开展有效防治,保障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4)桑蚕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发展蚕农合作组织,扶持茧丝加工企业,实现70%以上的蚕茧在区内加工,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年产生丝达到500吨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开发,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建立1-2家大型茧丝绸联合企业,培育广西茧丝交易市场,使之达到全国第一流的规模和水平。

(六)食用菌

1、产业定位——食用菌营养丰富,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正在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重要食品,也是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之一。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典型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栽培原料资源短缺,我国食用菌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明显。我区食用菌资源丰富,生产起步较早,是全国主产区之一。我区有适宜食用菌栽培的气候,有丰富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和劳动力资源,还有较好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产业优势突出,潜力大,效益好,前景广阔,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区农村一项新兴产业。

2、主要任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质量与数量并重,大力推进食用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重点发展双孢蘑菇、香菇等大宗食用菌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杨树菇、杏鲍菇、秀珍菇、姬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灰树花、金福菇等珍稀和药用菌类品种,加强食用菌深加工和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健全食用菌科研、推广、生产、销售网络体系,创新菌种自主产权,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3、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一地一品、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初步形成桂东南、桂中、桂北蘑菇主产区,桂北、桂西北香菇主产区,桂西木耳主产区,城郊名优新食用菌主产区,桂西南中、高温菇主产区等五大优势区域。

4、重点项目——(1)建立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在桂北、桂西、桂东南、桂中建立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进行优质菌种品种的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尽快改变我区优质菌种缺乏的局面,为各主产区和生产基地提供优良菌种和技术服务。(2)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区域代表性、技术先进性、模式指导性、运作可操作性、发展可持续性和功能带动性为基本要求,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食用菌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工作,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尽快形成完善的食用菌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现代食用菌技术水平。(3)加快推动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食用菌产 业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

(七)中药材

1、产业定位——我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中药材资源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总数全国排名第二。广西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已鉴定的壮药有2200多种,瑶药977种,侗药478种以及仫佬药、苗药、毛南药、京药、彝药等近千种。目前大面积人工栽培、具有较完整产业基础并形成区域特色的种类主要有罗汉果、鸡骨草、苦丁茶、绞股蓝、广金钱、千斤拔、青蒿等。“十五”期间我区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据初步估算,我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八分之一。我区中药材不仅满足本地中药制药企业的原料需求和各种中医方面的用药需求,而且销往广东、云南、贵州等国内其它省区和通过越南销往东南亚地区,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国际国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中药的需求快速增长,为广西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推动中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更多更具影响力的“桂药”品牌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主要任务——建立以野生中药材资源存量监测预警预报、野生中药材自然保护区、野生中药材限制采集区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野生中药材基因库和资源圃等为主的中药材资源保护体系,建 立和完善以道地药材和特产药材进行提纯复壮为主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进行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和规范化种植研究,制定相关中药材种植标准并推广应用,实现中药材生产标准化。

4、区域布局——根据我区中药材资源分布情况,依托区内中药制药企业和中药材流通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现有中药材生产为基础,建立以桂林、河池、百色为中心的桂北、桂西石山区中药原料药材主产区,建立以玉林、贺州、梧州为中心,面向粤、港、澳地区的中药材出口种植基地。

4、重点项目——(1)特色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包括罗汉果、肉桂、八角、蛤蚧、穿山甲、鸡血藤、广豆根、田

七、千斤拔、广郁金、巴戟天、鸡骨草、山银花、苦玄参、广金钱、山药、葛根、天花粉、灵香草、甜茶、铁皮石斛、岩黄莲、扶芳藤、水半夏、海洋药珍珠、海马、青蒿等广西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养示范基地和剑叶龙血树中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2)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依据国家GAP要求,对全区中药材的种质资源、良种繁育进行研究,繁育关键药材品种种苗,为全区中药材种植提供优质纯正种苗。在中药材主产地建立市级良种繁育基地,承担向相应区域提供主要药材品种优质种苗的任务,初步建立起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3)中药材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广西中药材信息网,并借助全区各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业信息网点的力量,广泛搜集药材产销信息,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架设起中药材种植户 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中药材有关种植技术、种子种苗、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发布,服务广大药农和流通大户、厂商,使产销双方良好对接,促进中药材物流发展。

(八)烟叶

1、产业定位——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质烟叶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全国最适宜种植优质烟叶的省区之一。烟叶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保留特产税的农作物,烟叶生产可为卷烟工业提供优质原料保障,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国家“北烟南移”战略转移和对广西烟叶生产放开计划限制为烟叶生产提供了良好机遇,根据当前烟叶产业面临的国内卷烟企业存在的库存量不足、烟叶结构配套率低、当年收购烟叶要存放2年才能使用,以及国外烟叶主产国减产、生产成本大的现状,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和科技力量,确立质量导向、价格导向、利益导向的发展思路和不求规模最大,但求质量最优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加快优化区域布局,实施科技兴烟,全面提升烟叶质量,提高烟叶生产收购规模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烟叶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推动卷烟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烟叶产业,打造烟叶强省。

2、主要任务——遵循增香、降碱的品质要求,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着力提质增效。大力推广普及K326、云烟87等新良种和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烟水配套、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及集约化烘烤技术,规范管理,提高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和纯度,实现降难度、增科技、扩规模、上质量、树品牌的目标,确保广西烟叶朝着规模扩 张、质量提高、客户满意、效益增长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区域布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进一步优化烟业区域布局,促进烟叶生产向自然条件优、生产水平高、种植规模大、等级结构好的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烟叶生产战略重点向优质烟区转移,引导烟区农民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使烟叶生产从分散种植逐步向集中连片、大户、大乡转移。在布局上,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计划要求和在最适宜区进行种植的原则,以百色市、贺州市、河池市为主烟区,桂林市作为后备烟区,以水源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区)、乡(镇)、村、屯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规模种植、连片开发。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把百色打造成全国重点烟叶生产市。

4、重点项目——(1)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地块、优化农户”的“三优化原则”,建立一批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以上的主产县和年产5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实行订单生产,全面推广新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坚持科学轮作制度,加大烟田水利、烟叶仓库和标准化烟站等基本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广西烟叶的内在质量(香气、烟碱、化学成分协调性等)和外观质量(等级合格率、等级纯度等),树立广西烟叶品牌。(2)标准化烤房和烟站建设。在加强旧烤房以改造挂烟、供热和排湿系统为主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新建一批标准化烤房,实现烤房建设数量和速度与种植面积同步,走集约化烘烤道路,减轻劳动强度,推广智能化、密集型烟叶烘烤设备,提高烘烤质量。加快县级标准化烟叶收购站的建设步伐,扶持年收购量在5000担以上的乡镇优先建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叶收购条件,推行封闭式隔墙密码收购,实行预检制、密码验级和微机收购,实现烟叶收购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现代化。(3)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重点烟区烟叶科研机构和区域性烟草农业示范站,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织技术攻关,提高烟叶产业科技含量。健全推广服务体系,按种植规模配备烟技员,推行烟技员岗前培训和上岗制度,实施培训工程,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九)茶叶

1、产业定位——广西是红茶、绿茶、青茶(乌龙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采摘期长,采摘早,停采晚。生产早春和晚秋名优茶与我国主产茶区有时间差和季节差,在国内营销中有极好的商业优势和效益优势,可平衡国内名优茶供应市场。广西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11、12位,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及花茶加工基地。我区工业化程度低,具有发展有机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茶类结构,全力推进有机茶生产,重点提升茶叶加工档次,壮大传统历史名茶,力争在知名品牌培育有较大突破,建成我国重要的早春、晚秋名优绿茶、有机茶和红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2、主要任务——品种是基础,加工是关键,重点突破知名品牌创建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全面普及优良无性系品种,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名优制茶机械,推进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业升级。

3、区域布局——重点发展桂西、桂南优势区,桂中优势区,桂东、桂北优势区三个优势产业带。桂西、桂南优势区主要发展红茶、早春、晚秋绿茶和茉莉花茶;桂中优势区主要发展绿茶和乌龙茶;桂东、桂北优势区主要发展绿茶、乌龙茶和六堡茶。

4、重点项目——(1)无性系良种繁育工程。品种选育改良和一、二级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优质高产茶树和乌龙茶品种的选育改良、推广无性系良种,建立3-5个自治区二级苗木良种繁育圃,确保优质良种苗木的生产供应。(2)茶叶标准化示范推广。建立一批有机茶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扩大良种应用,推行机械化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工设备,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创建有机茶知名品牌,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3)茶叶产业化建设。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扶持10-20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实现规模、质量和品牌升级,开发壮大传统优势品牌产品,培育新兴优势茶品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十)木薯

1、产业定位——广西拥有我国最适宜木薯种植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全国木薯种植第一大省,木薯面积、产量均占全国70%以上。木薯是加工淀粉和酒精最廉价,也是最优质的原料,是我国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原料作物。“十一五”期间,广西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产业的良好机遇,加大发展力度,通 过选育和引进适合广西各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的含淀粉率高的木薯良种,配套推广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深耕精作等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木薯产量和品质,努力把木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2、主要任务——大力引进、选育、推广高产、适应性强、加工性能好、淀粉含量高的良种,优化区域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目标,根据大型酒精、淀粉生产企业入驻广西的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与我区生物质能源生产发展相匹配的优质木薯原料生产基地。

3、区域布局:根据木薯的生态适应性和木薯淀粉、酒精工业发展的需要,分别建立以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柳州、来宾、梧州、钦州、贵港、玉林为中心的木薯原料生产基地。

4、重点项目——(1)木薯产业良种工程建设:主要是在优势区域配合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选择在南宁、钦州、梧州、百色建设一批个1000亩以上的木薯良种繁育基地;(2)在木薯优势产区和重要酒精、淀粉加工企业周边建立一批高产、淀粉含量高的优质木薯原料示范基地:重点选择木薯面积在5000公顷,年产鲜木薯在8万吨以上的37个县(区)高产、高含淀粉优质木薯原料示范基地进行具体的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支农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树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把中央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更多的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将基础设施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直接给农民以更多的实惠。一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以生态富民建设作为保障,强化基础产业,提升农民素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用燃油、化肥补贴等政策;三是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巩固和完善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设立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责任。

(二)大力建设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批准实施广西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这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的重要规划之一。要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搞好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通过强化“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措施,增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

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认真执行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决纠正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 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决不能随意收回承包地。用法律手段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给农民真正平等的公民权和国民待遇,稳定支农强农扶持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整合执法力量,创新执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行政统一综合执法,搞好农业执法监督,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不断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与途径,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公共项目(产品)的投资,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环境保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总量、扩大补贴范围,改进补贴方式;四是整合农业发展预算外专项资金,对中央、自治区、市、县(区)明确规定用于农业发展的规费不得随意减免,认真落实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改

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贴息等投资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加快构建包括政府资金投入、金融资本投入、国内社会资本投入、境外资本投入在内的新型农业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

以打造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对百强龙头企业负责人的素质培训,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起步难、资金缺、税收重等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全力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积极引导百强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创建产地品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中介组织的发展,自治区支农资金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对农户和社区的服务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业部门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农业行政管理机制,增强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六)构建农资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加大关键农时季节农资打假力度,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重点抓好县乡一级农资市场整顿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配合

有关部门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彻底查明假劣农资来源与流向,并依法严肃处理。深入开展农药残留专项治理,坚决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落实农资打假责任,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七)进一步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努力打造广西劳务输出品牌。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资源,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生产技术、就业、技能、营销和经纪等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机制。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以信息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区所有的县和90%以上乡镇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建设高效透明的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集群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启动农业

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产技术,建设“十百千万”生态富民小康工程、优果工程、优粮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重点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高毒农药替代、统一灭鼠等技术。开展良种繁育、防灾减灾、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搞好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

(八)创建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机制

建立起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组织农业企业到国外、港澳台地区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加快实施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到境外开展多种方式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九)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产地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完善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与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制订各项防灾减灾预案,切实加强植物病虫害灾情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抗灾物资、资金、技术准备,立足抗灾夺丰收。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外来有害物种监测和综合防控力度。启动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试点示范,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力度。加强优势生产区域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第三篇:下载的国家和自治区安监总局文件

下载的国家安监总局、自治区安监局文件

///////////////////////////////////////////////////

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

桂安委〔2009〕54号

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委会转发《国务院安委会关于 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切实做好全区

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现将《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的部署要求,结合自治区安委会2009年8月14日下发的《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关于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督查的通知》(桂安委[2009]52号)的具体安排,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专项检查和督查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安全稳定。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做好国庆60周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安全大检查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门要按照“谁管辖,谁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抓好部署落实工作,分管领导要做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具体安排,要督促、指导本地、本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及时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决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安全稳定。

二、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专项检查

在组织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开展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检查,其中:百色、来宾、河池、崇左、南宁、钦州、柳州、桂林、贵港、贺州、梧州等市要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专项检查;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要重点抓好渔港消防、水上交通、港口烟花爆竹仓储、大型储油和储气罐区的安全专项检查;南宁、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等市要重点抓好烟花爆竹生产、仓储、运输安全专项检查。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行业(领域)实际,强化对民爆器材、水上交通、农机、特种设备、冶金有色、水利、电力、学校、铁路、民航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检查,排查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三、加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要坚决杜绝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问题,要创新检查方式,提高检查效果,确保检查不走过场。要着眼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各类事故隐患,能够现场整改的,要立即责令现场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必须停产整顿,限期整改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非法生产经营单位,要坚决予以取缔,不留后患。

四、严格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国庆60周年前夕和举行庆祝活动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组织演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工作。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调度值班和领导干部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要保证有一名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值班人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重大问题要随时报告,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险情,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险和妥善处置,确保国庆60周年前夕和举行庆祝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

五、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各市、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逐级落实督查工作责任,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的深入开展,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自治区安委会将于9月上旬组织7个督查组对全区各地的安全生产进行督查,具体安排如下:

(一)督查内容

1、各级各有关部门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三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关于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督查的通知》(桂安委[2009]52号),落实政府和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部署下级政府、本系统部门落实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情况。

2、各级各有关部门强化督查督办,逐级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督查以及督促、推动企业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情况。

3、隐患排查治理特别是重大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情况。

4、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进展情况。

5、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打击取缔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情况。

6、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组织演练和安全生产应急值守、领导同志在岗带班安排情况。

7、重点抽查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

(二)督查组组成、督查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

1、督查组组成:自治区安委会组织7个安全生产督查组(督查组的分组、成员名单、督查地市详见附件二),对全区14个地级市的安全生产进行督查。为加强对督查工作的领导,确保此次安全生产督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治区安委办将召开7个督查组组长会议,研究部署督查有关事项(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2、督查时间安排:9月7日—9月13日,具体日程安排由督查组组长单位直接通知有关市人民政府,督查组工作用车及后勤保障由组长单位负责。

3、督查组组长单位要落实责任,安排一名副厅级以上领导同志带队,组织开展好督促检查工作。

4、为提高安全生产督查成效,自治区安委办将根据7个督查组现场检查工作的需要,给每个督查组安排2—3名相关安全专家参与督查,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专家的作用,对查出的问题、隐患及整改方法进行专家评议,提高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效能。

5、请各市对照督查内容要求,组织好自检自查工作,并准备好相关汇报材料,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请各督查组于9月18日前将督查情况书面报自治区安委办。

附件一: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 附件二:自治区安全生产督查组成员名单

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安全生产

检查

通知

抄报:马飚主席、杨道喜副主席,自治区政府李新元副秘书长。抄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8月27日印发

////////////////////////////////////////////////////////////////////////////////////////////////////////////////////////////////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

立即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

安委明电〔20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近期,部分地区、行业(领域)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暴露出一些地区和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和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安全生产隐患,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经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决定,立即在全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通过全面、深入的检查,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

二、检查范围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国所有地区、行业(领域)的企业,重点检查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道路交通运输、水上交通、铁路运输、民航、建筑施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特种设备、民爆器材、消防等行业(领域)的企业。

三、检查内容

(一)企业方面。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企业项目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安全规程、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安全要求、岗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以及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执行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专篇制订执行情况,以及依法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情况;外来施工队伍(承包商)安全监管情况等。

3.隐患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和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4.应急管理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5.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方面。

1.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0〕15号)精神,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重点工作情况。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和查处事故瞒报、谎报行为情况。

3.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责任,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改情况;全面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落实整改和监控措施情况;加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4.道路交通运输、煤矿、建筑施工、铁路交通、金属与非金属矿山、消防和工商贸其他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情况。

5.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事故查处,严格责任追究,落实防范措施,推进工作情况。

6.加强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报应急机制情况。

四、检查时间和方式

此次检查从4月5日开始,到5月底结束。采取企业自查、政府检查、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企业自查为主。

4月份,各类企业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彻底的自查。5月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层层组织对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检查,对事故易发、频发、多发的企业和行业(领域)进行重点检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将组织对各地大检查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带队到基层进行督促和检查。国资监管部门要组织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各级行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在建矿井和各类在建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将本通知以及本地区、本部门的安排部署,迅速落实到基层单位和每个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第一位的责任,迅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二)注重源头,深入检查。各重点行业(领域)以及重点在建项目、大型国有和地方重点企业,要对所有隐患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要从勘探和设计的源头查起,查勘探是否符合要求,设计是否符合规范,生产和施工是否符合规程,煤矿等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培训并掌握安全规范和作业规程。要通过本次大检查切实从源头上治理排除各类隐患,切实把工程设计中的安全规程和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即查即改,落实责任。要坚持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对检查发现有问题的企业,要进行切实而不敷衍的整顿,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和问题,要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指定专人盯守,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要依法坚决予以关闭取缔。对检查中未发现的隐患或对发现的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在组织企业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的同时,组织专门检查组,采取抽查、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进行督促指导,确保检查取得实效。检查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铁面无私,绝不能应付了事。对检查工作搞形式、走过场的,要严厉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五)广泛宣传,舆论监督。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检查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教育引导企业和广大职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检查工作,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大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大检查工作深入开展,并将总结报告于6月10日前报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日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2.主要任务。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3.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4.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5.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6.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7.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8.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9.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于2年之内全部完成;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10.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四、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11.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站点监管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

1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13.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强化项目安全设施核准审批,加强建设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审批、监管的责任。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要包括安全监控设施和防瓦斯等有害气体、防尘、排水、防火、防爆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安全责任。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的,立即依法停工停产整顿,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

14.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对举报者予以奖励。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

五、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15.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按行业类型和区域分布,依托大型企业,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下,先期抓紧建设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搜救、船舶溢油、油气田、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国家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加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6.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涉及国家秘密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17.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六、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18.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各行业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根据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加快制定修订生产、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9.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违规建设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实施关闭取缔。降低标准造成隐患的,要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20.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依托科研院所,结合事业单位改制,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技术支持、安全培训、技术改造等服务性机构的规范发展。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服务机构对相关评价、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并降低或取消相关资质。

七、加强政策引导

21.制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产品,鼓励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把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畴。大力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高危行业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22.加大安全专项投入。切实做好尾矿库治理、扶持煤矿安全技改建设、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各类中央资金的安排使用,落实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制度,研究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下限标准,适当扩大适用范围。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水上搜救奖励与补偿机制。高危行业企业探索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23.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从2011年1月1日起,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

24.鼓励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实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八、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5.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制定国家、地区发展规划时,要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专项规划。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中要突出安全生产,确保安全投入和各项安全措施到位。

26.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强制性淘汰。各省级人民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相应的目录和措施,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

27.加快产业重组步伐。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相关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九、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28.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地市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要按规定追究省部级相关领导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考核,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9.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30.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级及以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31.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单位)存在的,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2.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依法严格事故查处,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做好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实施,制订部署本地区本行业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的具体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贯彻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和本行业(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规定、措施执行落实到位。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时报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国务院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第四篇:创业扶持政策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的通知

豫人社就业〔2012〕25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各地参照执行。

(此件主动公开)

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目标,根据《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60号)、《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豫财社〔2011〕293号,以下简称“293号”)以及《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操作规程的通知》(豫劳社劳务〔2007〕15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培训包括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企业新招用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岗前培训,按照“293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和审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培训补贴资金的拨付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定点培训机构管理

第四条就业创业培训实行定点机构管理制度。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应当遵守“条件公开、自愿申请、公平竞争、择优确定、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五条开展就业或创业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或职业培训资质;

(2)具备承担培训任务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等基本条件;

(3)师资应当取得规定的专业资格,具备成人教育经验,有与当前培训内容同步的完整教案;

(4)开展培训工作两年以上,具有培训专业相应的教学经验,并有培训记录和资料;(5)能够对学员提供较为完善的后续支持服务;(6)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具备开展培训所需的其他条件;

(7)近三年没有不良记录和投诉。

第六条具备条件的就业培训机构,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第五条规定的相关材料。省辖市、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其培训能力进行打分。根据考察得分情况以及就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和布局情况,省辖市、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向社会公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若无异议,再发文公布,并同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当地财政部门备案。

具备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向所在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第五条规定的相关材料,省辖市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筛选和资料上报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其培训能力进行打分。根据考察得分情况以及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和布局情况,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社会公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若无异议,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同时再发文公布,并抄送财政部门。

第七条创业培训师资由取得创业培训授课资格的讲师及专家志愿团成员组成,承担创业培训相关课程,接受学员咨询,帮助学员评析、修改完善《创业(改善)计划书》和《创业想法分析书》,并在培训后六个月内对学员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创业培训相关课程授课须由经认定的创业培训讲师承担。

创业培训实行全省师资派遣制度,讲师跨地区授课,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调派。

第三章培训组织实施

第八条各类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需提供以下材料:

(1)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凭本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身份证等材料参加培训。

(2)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凭身份证参加培训,农民工凭户口所在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务工单位开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和身份证参加培训。

(3)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凭身份证、学籍证明材料和高校出具的证明参加培训,到村任职大学生凭组织部门的相关证明参加培训。(4)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凭初(高)中毕业证书和身份证参加培训。

第九条就业技能培训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复杂工种可适当延长。每班人数不超过60人,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120个学时,实习操作培训课时不少于50%。每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就业技能培训。

第十条定点培训机构应当在开班前7日内,将申报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开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意见要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申报材料包括: 1.开班申请表:详细填写培训专业(工种)、培训期限、培训类别、培训人数、开班日期等。2.教学计划:注明培训学时、教学安排、授课教师、所用教材和教案、培训地点等信息。3.培训学员花名册及有关证件复印件。

第十一条创业培训采用SIYB培训(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模式。积极推广“技能+创业”培训模式,对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确有创业培训要求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

第十二条创业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三个模块。一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一次培训连续学完三个模块,也可以分阶段分模块学习,但每个模块每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

创业意识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每班人数不超过60人;创办(改善)企业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创业实训时间不少于3天,每班不超过60人。

第十三条创业培训机构应在计划开班前7个工作日内,将筛选合格的学员花名册、学员登记表、师资安排、后续支持服务措施等材料报当地和省创业培训管理机构,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培训,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培训质量监管,对定点培训机构每班开展随机抽查不少于3次,作好抽查记录。要加快开发全省统一的培训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分阶段配备指纹考勤设备,强化考勤管理。综合出勤率低于90%的,按开班人数和综合出勤率计算实际培训人数;低于50%的,不给予补贴。

第十五条创业意识培训结束后,学员须完成《创业想法分析书》。创办(改善)企业培训结束后,学员须完成创业计划书(改善企业计划书),并由创业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审核。创业实训结束后,学员须写出创业实训总结,分析创业实训的经验和教训。

第十六条定点培训机构应建立培训台账和就业(创业)台账。记录受训人员基本情况及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考核情况。就业(创业)台账要记录学员的就业创业基本信息。

第十七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结业考核制度,培训合格者发放全省统一的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编号印制。第四章培训补贴

第十八条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按专业分为A、B、C三类,A类800元,B类700元,C类600元。具体专业分类和课时标准见附表,附表未列出专业的补贴标准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参照相近专业确定。

第十九条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创业实训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

第二十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实行分段拨付。培训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先根据培训人数和补贴标准拨付培训补贴的8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拨付60%);6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开业的,再根据就业或开业人数拨付所余的2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的拨付所余的40%)。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第八条所列人员自主创业,且处于创业初期(开业两年内)的,可以参加创办(改善)企业培训,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证书)人数和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一次性拨付培训补贴。

第二十二条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个人申请培训补贴应附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创业证明材料、培训机构开具的学员垫付培训费票据或发票、个人银行帐号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困难的,可由培训机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入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应附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花名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创业证明材料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经高校认定的毕业毕业生和持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开具的无收入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证明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创业初期参加创办(改善)企业培训的人员等属于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困难人员。

第二十四条创业意识培训、创业实训结束后,按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人数将培训补贴一次性拨付培训机构。申请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实训补贴应附以下材料: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花名册、《创业想法分析书》(创业实训总结)及第八条规定的学员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第二十五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各项补贴支出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完成审核并公示后,财政部门根据抽查和公示情况拨付补贴资金。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管,对就业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培训机构评估,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取消其定点资格。要加快开发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对所有培训实行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培训实名制,提高管理水平和审核效率,确保培训扎实有效。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规范,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八条定点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师资条件、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加强学员管理,全面落实培训标准,确保培训质量。要加强与其他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配合,及时将学员纳入当地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库,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帮助学员就业。第二十九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对培训开展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十条对当年无正当理由未开展培训工作、不遵守培训相关规定、培训合格率低于80%,培训合格后就业成功率低于30%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定点培训资格。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本地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贴的培训机构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本方法实施前各地在2012开展的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附件:河南省就业技能培训专业及补贴标准(略)

2012年11月13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

豫人社就业〔2013〕38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3〕62号)要求,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一)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各高校要加强毕业大学生组织管理,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妥善安排培训场地和培训时间,为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各定点培训机构要主动与高校衔接,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与高校共同做好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对创业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和网上创业、创意创业等新兴行业,分专业举办创业培训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全省每年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确定毕业大学生培训任务。

(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管理。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创业培训操作规范》规定执行。2013年起,根据高校毕业生和定点培训机构的布局,确定部分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就业或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承担高校毕业毕业生的培训任务。

具备条件的省属高校或培训机构,可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交师资情况、培训和服务设施设备情况、档案管理情况等相关材料(省属高校需经教育厅初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和评估,并根据考察评估结果和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布局情况,确定能够承担省属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

(三)落实培训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高校毕业生,根据其参加创业培训内容和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情况,给予培训补贴。其中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创业实训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毕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以创业意识培训为主,确有培训要求且持自主创业证的,可以开展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和就业情况,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专业分为A、B、C三类,A类800元,B类700元,C类600元。培训补贴申请拨付办法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规定执行。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的7月1日起的12个月)。

省属高校毕业大学生在省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省属高校申请培训补贴材料需经教育厅初审),省财政厅按规定将资金拨付给培训机构。其他高校(含省属高校)大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创业培训所需补贴,仍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负责。

二、完善就业创业服务

(一)开展创业项目服务。围绕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配套需要,开发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在省、市、县三级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创业主体提供项目展示平台和创业项目信息。每开发征集一个创业项目,给予项目库建设单位2000元的补贴,用于开发、征集、评估和发布创业项目等相关支出。

创业项目补贴由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创业项目名录、项目基本情况介绍、项目评审表、开发征集单位、项目实施情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

(二)开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在全省创建认定一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孵化功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孵化服务到位、孵化效果突出的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妥善解决创业者的经营场地问题。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对认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每个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各市也要建设认定一批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服务。对毕业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

创业孵化补贴由创业孵化基地提出申请,并提供进驻创业实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进驻创业实体花名册,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拨付大学生创业实体开设的银行账户。创业孵化补贴按季申请拨付。

(三)开展创业咨询服务。省、市、县三级成立创业咨询专家团,培养创业咨询师队伍,组织专家开展创业辅导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有创业愿望的重点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对准备开业的重点提供开业指导,资金不足的重点提供融资指导服务,对创业初期的重点提供企业咨询服务。各地要设立创业服务大厅和创业咨询室,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就业创业工作总体安排,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各类群体就业创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所需资金通过省级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五)加强信息服务。各级财政要合理预算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政策、招聘岗位、求职信息,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省属人力资源市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所需资金,从金保工程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强化服务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支出项目,用于创业孵化、创业项目开发、创业专项活动等支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业引导资金。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操作办法,指导培训机构和高校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创业服务等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门要把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高校重点工作,加强对高校的考核和指导,确保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政策扶持和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高校要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合适人员,加强政策宣传和学生组织管理,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专项服务活动。

(此件主动公开)2013年11月15日

第五篇:扶持小企业政策

2014年以来,国家和众多部门出台了很多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利好影响,不过很多民营企业强烈反映,不少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中华工商时报作为中国民营经济舆论主阵地,一年来对有关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措施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和报道,现将一年来的这些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并点评,期望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帮助。

支小再贷款

3月21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14〕90号)。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

点评:人民银行积极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

所得税优惠

4月8日财政部、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方式,凡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规定条件的,均可按规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按20%征收,以及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点评: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大,需要国家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因此,将优惠范围扩大到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体现了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精神,也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税负。

发展专项资金

4月11日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专项资金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竞争,激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专项资金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业务补助或奖励、代偿补偿、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性分配办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点评:为加快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专项资金安排专门支出,运用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资本投入、代偿补偿、创新奖励等方式,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给予支持。这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新三板

4月14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相继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政策。

点评: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新三板不仅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还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带来资金的同时,引入规范的公司治理,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资本与治理的基础。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对新三板寄予厚望,一方面希冀通过新三板获得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希望借助新三板来规范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下调存准率

6月9日央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引导信贷资源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点评: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就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金融机构应切实按照信贷政策导向要求,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人民银行将对金融机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和督导,评估政策效果,保持正向激励作用。

支持小微文化企业

7月11日财政部、文化部、工信部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小微文化企业的新的支持政策,将涉及市场准入、减轻税赋、信贷支持等方面。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成本较高的问题,意见明确将商业用价变为工业用价,相关花费将由此降低30%左右。

点评: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进入小微文化企业。在推动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将充分运用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小微文化企业,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面继续予以支持,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

小微企业贷款

7月23日银监会出台《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在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证监会也提出了资本市场扶持小微企业的十条意见,其中,“大力培育私募市场”和“扩大公司债券范围”备受市场瞩目。

点评:小微企业通常通过“倒贷”来周转,即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此次通知发布后,一方面银行会有新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原有产品的政策,就可以满足续贷,达到整体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

缓解融资贵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十方面: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保险和担保的功能和作用、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点评: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既有长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该意见要求金融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二、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

三、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四、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

五、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六、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七、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八、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

点评:当前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仍要明确小型金融机构的定位。这样对小微企业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本身在发展,但本身没有通过金融机构的有效性、合理性,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小微企业的问题。国务院用小型金融机构来对症小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好的配套工程,但是现在已有的小型金融机构要准确定位小微企业与其之间的搭配,这样效果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推广PPP模式

9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称,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推广PPP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在当前数十万亿元债务压得地方政府喘不过气,城镇化融资刻不容缓的现实下,这些好处都被集中于对化解地方债务负担的助益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到2020年,与城镇化相关的融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按照新一届政府对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要应对未来几十年城镇化的资金缺口,PPP模式被委以重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13年中国新增的PPP投资额仅为7亿美元,而2013年城投债的发行量高达9512亿元,若PPP模式成功替代城投主导的融资模式,其发展空间巨大。

营业税增值税减免

9月2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2万元(含本数,下同)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月营业额2万元至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免征营业税。

点评:该项政策调整能为小微企业带来直接实惠,有利于鼓励创业,对提振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小微企业在稳增长、扩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借款合同免印花税

10月2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自2014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点评:我国将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以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扶持小微企业

1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52号文件),从资金支持、财税优惠、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企业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点评:《意见》是在总结近年来现有政策实施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创新和突破。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有关的政策明确细化了,对有关政策实施的流程、程序进行优化和简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9日至11日会议认为,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同时提出,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是2015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经济改革”课题组指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2015年应完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发酵背景下,2015年国家应创新性地建立配套政策性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引导社会资本,配置社会结构。一是建立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针对性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设立中小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市场,加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方便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管理;四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提高申贷通过率;五是促进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共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融资担保

12月18日发展融资担保,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国务院召开全国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指出:发展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业务规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担保机构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和优质服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点评:融资担保行业作为连接银企的纽带,一头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一头为银行分担风险,背后需要政府给予支持。进一步促进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担保机构、银行、小微企业等共同努力。

下载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种植业扶持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殖业扶持政策

    养殖业扶持政策 如果你成规模地养殖无公害生猪,政府会给你很多支持。17日获悉,黔江区政府已经出台了包括资金、土地、技术培训等在内的5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全区各行各业人士大......

    银川市扶持政策

    银川市鼓励创业扶持政策的操作办法 2010-07-08 根据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业就业的若干规定》,制定本操作办法。 一......

    女性创业扶持政策

    2009年7月,全国妇联协调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四部委共同发出《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政策实施一年来,各地......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校友嘉(北京)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1.背景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4年达到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

    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

    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范文为加快推进xx“互联网+”创业示范园(筑梦社区)(以下简称“筑梦社区”)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xx〕x号)、《xx......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一)工商部门优惠政策: 1、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生后5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收费。 2、高校毕业生创办公司3万......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1.扶持对象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处于登记失业状态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毕业生(含国家承认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服务基层项目的......

    物流企业政策扶持

    物流企业政策扶持 2013年,交通运输业全面实行“营改增”, 从各方调查来看,“营改增”确实让不少小规模纳税人资质的企业受惠。但对于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由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