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我国法官权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浅论我国法官权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的法理学家德沃金曾意味深长地宣称,“在法律帝国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正是法律帝国的王侯。” 毫无疑问,法官若要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威。法官的权威是司法得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法律的代言人”的法官具有权威,实际上表明了法律的权威性。尤其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的重心主要转移到国家或权威的力量之上。在国家或权威这一要素中,司法的作用愈显突出,社会治理过程对司法的仰赖空前加重。1通观西方许多发达的法治国家,无一不具有一群享有权威的法官。梅利曼先生曾这样描述普通法系国家里的法官们:“他们都是有学问的伟人,甚至有慈父般的尊严。”2在这里,人们不仅仅在理智的层面上认同并接受法官,而且在情感的层面上尊重并信任法官。这与我国的法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基于上述考虑,在中国司法改革正逐渐深入的现阶段,很有必要围绕“法官权威”这一主题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法官权威的概念、现状及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法官权威; 法官素养; 职业保障;
一、法官权威的含义
所谓法官权威就是指法官所拥有的一种品质和属性,即法官所具有的能够使人们服从其命令的一种力量。同时,法官权威也表明着法官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一种命令和服从关系。在我国法学著作中,往往侧重于前一层含义。一般习惯上将法官权威理解为“法官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法官权威的这两层含义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法官权威关系中,法官是权威主体。而法官权威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则是多方面的。其中服从法官的命令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在这里,法官的命令主要表现为判决(以及裁定、决定)的形式。当然法官的命令还有其他的形式,例如法官在法庭上行使指挥权时所作出的口头命令。这里需要指出的,除服从法官的命令外,尊敬法官的一些非命令性的行为也是法官权威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法官进入审判席时,法庭中全体人员要起立行注目礼等。理解法官权威的含义,可以从权威的对象、领域及强度三个角度出发,具体而言:所谓权威对象是指在权威关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一方。在法治社会,法官权威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二是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于当事人来说,法官依法作出的判决具有权威性。判决一旦作出,必须对争议双方产生严格的拘束力,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终审判决必须自觉履行。对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个人等来说,他们也必须要尊重和服从法官依法作出的判决。当然,律师和检察官也是法官权威的主要对象之一.所谓权威的领域是指权威对象的行为受权威主体控制的特定范围或领域。众所周知,权威是一个闭合系统。权威主体往往只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具有权威。正如著名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所说的:“每个有权威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权力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他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别人不再服从他。”3在法治社会,法官权威的领域只限于审判领域。法官只在该领域内是至高无上的,而在其他领域(例如政治、行政、立法、道德或国际关系等)里,社会不允许法官独享权威。所谓权威的强度是指在特定领域内权威主体能使权威对象产生遵从行为的范围极限。在法治社会,法官权威也是一种有限制的权威。法官权威被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行使。也就是说,只有在遵从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法官所作出的判决才会具有权威性。法官的司法活动方式是有限的。例如,首先法官的司法权的被动性,不告不理是现代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次,法官必须针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不能对一般原则进行宣判。再次法官必须以审判的方式进行,法庭是它的活动场所。四是各种程序规则为法官权威的行使设臵了空间和时间的范围。
二、法官权威的现状及成因(自身原因,制度原因,外部环境)
那么在目前法官权威的现状怎么样呢,个人认为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法官权威未能充分树立,且程下降趋势;
二、法官权威已经影响到法官这一职业的尊荣感并逐渐影响到民事审判的正常运行;
三、法官权威成为许多法官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缩影,成为困扰法官工作生活及心理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先从简单的几个对话或几个场景来看一下,一当事人问法官,我这个案子怎么执行,法官回答到,我们已经对他采取了司法拘留,他也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所以暂时没有办法,如果你不能提供被执行人的相关财产线索,则本案的执行可能要告一段落。当事人答到:“哦,这样啊,我前段时间已经叫追债公司帮我追回来了,就不需要你们执行了,我这样做没有违法吧?”法官顿时无语,不知如何作答。再来看一个场景,一离婚案件,由于原告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感情却以破裂且被告坚决不同意离婚,法庭遂判决不准予双方离婚,就在法庭进行宣判时,原告对该判决极为不满,当庭将判决书撕毁,法官欲采取惩治措施,法官环视四周,只有自己和我书记员两个“文弱书生”在场,而当事人亲属众多,只能隐忍作罢。再来看一个,某法官为某一执行案需要跨境进行执行,该法官带领庭里三位同志跨境进行执行,由于当事人拒不配合也不愿履行判决书中的金钱给付义务,于是四位执行法官将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带回所在地法院,在该当事人履行义务后,所在地法院的一法官突然问到;“这个被执行人是你们从XX地方强制带过来吗?真是不错啊,我们当地法院都很少敢到那边强制带人”。听后,四位法官顿时冒出一身冷汗。从这几个简单的对话或者场景,可以看到法官权威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多的区域,法官权威几乎名存实亡。
那么导致法官权威受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原因呢,个人认为,法官的权威受损,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法官自身的原因。就法官自身而言,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法官的素质不高。虽然我国的法官素质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之后,法官专业素质有长足进步,但是相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当前的法官素质还不够理想。一批造成重大影响冤假错案的产生导致民众对法院的公正性及准确性产生了怀疑,特别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赵作海案、佘祥林案、以及浙江叔侄强奸案”产生,给法院的形象几乎造成毁灭性的的打击。当然这些案件可能不光是法院的原因,但对法院造成的不利影响确实不可估量。再者,执行难与司法腐败也是影响法官权威重要内因。因此,作为法官也应当在办案的过程中,真正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贯彻进去。保证案件审理的准确性,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对法官权威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外部原因而言,法院的日常运转依然离不开地方财政,所以法院的司法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地方行政权力的干预,没有独立的经费保障何谈“司法独立”。同事许多当事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也给法官带来许多的困扰。这些在某些行政案件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这些些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的压力可想而知,先抛开事实及法律根据本身不说,如果判行政机关败诉,则行政机关那“不好交代”;如果判行政相对人人败诉,则行政相对人则认为此举系“官官相护”,不由分说的选择上访。在这些因素的面前,法官的权威则荡然无存。
三、如何保障和提高法官权威
第一、狠抓案件执行力度,提高法院生效裁判的“兑现”率,防止司法白条。造成执行难的原因错综复杂,用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道不明。有些法院在汇报材料动辄称执结率达90%以上,众所周知,这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许多法院却乐此不疲。这样的汇报材料不但不能让他人觉得你的工作成绩有多么出色,反而会让当事人产生困惑为什么执结率这么高的,自己的案件却迟迟执行不了。这样的报告无异是给自己设臵了一道坎,让自己陷
4入泥潭。所以面对现状,我们必须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敢于承认目前执结率低,执行难的现状,积极寻找破解执行难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解决执行过程中碰到的各个难题,减少执行的障碍,提高判决“兑现率”。
第二、加强法官职业保障,防止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腐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之鼠,司法领域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司法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法官职业保障,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理性来看,将腐败现象与职业保障对立起来并不是明智之识。因为腐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从一定程度而言,职业保障不足也可能是司法腐败的重要诱因之一,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也说明了加强法官职业保障的急迫性。当然提高待遇也未必能完全解决司法腐败问题,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少数“高薪仍然腐败”的人,但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而言,提高职业待遇对于减少腐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司法领域内高薪养廉的可行性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实。5因此,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应当与防止司法腐败同时进行。再者,当前时而出现有些案件引发了民意和媒体舆论批评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由承办案件的法官个人来承担,而不是由相应的制度来回应和化解。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过程中,司法公正不仅要依靠法官个人的坚守,更需要一种完善的制度安排,制度化的职业保障显然比个人意志更有力量维护司法权的运行。
第三、提高法官职业素养。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及司法独立意识,对提高法官的权威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恪守司法独立意识;法官的权威地位除了宪法和法律层次的保障之外,法官自身的独立意识也尤为关键。再完美的分权制度也无法避免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涉,毕竟现实社会错综复杂。很多时候,这些非制度性的干涉又由于某些法官天生的懦弱、胆怯等性格缺陷而造成对司法审判的不利影响。这也就要 6求法官强化自身的独立意识,强化法官的身份意识,在恪守独立维护权威的意识指导下排除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而产生的非制度性干扰,彻底的贯彻司法独立原则维护自己的权威。72、卫道精神;法官在很多时候不仅仅要面对事实和法律问题,还有面对一些当时看起来似乎有正义基础的情形,比如:民意,民意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总是必然的和法官意识中的公正相吻合,而且,常常会出现矛盾的情形,在波动起伏的民意和稳定的法律规则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法官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很多时候民意可能是民主光环掩盖下的一种极端的社会情绪。社会情绪会随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的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动荡,但是法律规则却是以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生命的,法官在一定时期内坚持法律的原则很可能成为防止社会不良情绪发酵成极端社会情绪的堤坝,对社会良性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许就需要法官以忍受一时的社会指责甚至低回为代价,这些情况下,法官的卫道精神对推动法律职业的尊严维护司法权威大有裨益。
3、超常的道德要求;法官不能把自己等同与普通人,道德的高低似乎本不应成为衡量个人职业的标准,但是法官的确是个例外,因为法官职业的背后包含了太多的人们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期待,虽然这些公平和正义并不必然和法官的道德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人们还是出于心理的惯性宁愿相信一个道德高尚的法官做出的判决是公平的,这样的社会心理自然而然的要求法官应该具备超常的道德,所以法官的道德水准不能不说是一个关系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8。
第四、对妨害司法活动及拒不协助法院办案的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处理。前文已经列举了许多妨害司法活动的现象及表现方式,对于这些行为,法官或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放任之,或因想处理却苦于人员不足、程序复杂而无奈放任、或因对方财大气粗而畏惧之,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当事人在面对法官的时候有恃无恐,轻辄不予配合、消极面对,重辄对法官进行谩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执行过程中,诸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协助被 执行人转移财产,协助执行单位拒不协助的情况比比皆是。对于上述种种,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立法,比如将藐视法庭罪写入刑法,同时简化案件办理程序,防止出现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罪虽已早设立却在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不予立案而难以操作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于不予配合的单位或个人敢于进行处理。不因其他因素进行放纵,从而形成自觉配合自觉协助的良好秩序。
第五、明确的法律或者宪法地位。具有权威性的宪法或法律地位在几乎所有的成熟法治国家,无论是成文法还是非成文法国家都存在这一明显的标志,即都在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或者其他基本法律或者法律文件上明确了法官的地位,一般都没有直接规定最高或权威的字样,多数是从对法官的保障上入手来体现法官地位的有尊严的特殊地位,并通过对法庭秩序的维护以及法庭庄严气氛的营造(这些都有相应的法律或者法规加以确定)更加在形式上加深了法官的权威意识。如,有的国家规定蔑视法庭罪,可以不经程序直接由法官宣告获罪并立即执行。9另外通过对法庭仪式的强调更加渲染了以法官的权威为中心意识的法庭威严,这些形式上庄重和审判结果一起成为塑造公众法律信仰和敬畏法官的良好心理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许多国家将国家最高司法人员的任命和国家元首紧密的联系起来都反映了立法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公众对法官地位的崇敬。
参见顾培东:《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4页。哈贝马斯也有相似的论述:“随着法律手段干预之幅度、范围和微细性的扩张,它导致了一种向社会生活的不断„司法主宰化‟(juridification)迈进的总体运动。而这便是所谓„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见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一辑,第13页。参见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4 贺卫方在《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一文中写到:“在表层上,司法独立是一种制度设计,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实在不过是一种力量对比所引出的后果而已。”见贺卫方:《司法理念、制度和技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5转引自郭道辉:《实行司法独立与遏制司法腐败》,载信春鹰、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678参见《共话法官职业道德》,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5月28日。
孙笑侠:《论法律人的职业素养》,《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第8页。
“道德”和“伦理”在一定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都是指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次序,从而使社会生活变得和谐而有秩序。但严格意义上又有所区别。道德侧重指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伦理侧重指人们这种关系的道理。通常认为司法“职业道德”的概念比司法“职业伦理”在内涵上要广泛。前者包括法律家的职业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以及调整法律工作中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参见沈忠俊等编著:《司法道德新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9参见乔钢良:《“现在开庭!”》,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29页。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一方面,不良资产存量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增量不断累加。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及政府的干预,银行对陷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安定团结”之类贷款的发放,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迅速累积。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工商企业,其份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潜在的金融资产风险还净不断释放。其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贷款占比过高,贷款周转速度缓慢。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5%,贷款周转率十分低下,流动资金贷款周转率为0.8次/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2次/年,分别是正常周转速度的50%和60%,不良贷款大量沉淀了银行资金,使银行信贷资金缺乏了流动性,削弱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把握贷款投向、支持重点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无抵押、无担保或无效抵押、担保的“三无”贷款,银行债权难以得到保障。在报表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率、保证率近几年明显上升,信用贷款大幅减少,但抵押贷款中真正有变现能力较强的商品房、商铺抵押或股票、存单等质押的不是很多,保证贷款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属于无代偿能力的企业保证或贷款户之间互相担保,即所谓的“连环保”,“对子保”等,实际等于是风险贷款,如果其中的一个企业破产,可能导致的是一串企业的倒闭。至于不良贷款中能落实有效合法抵押的更少,这必然潜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倒闭、破产,银行贷款就难以得到清偿,缺乏安全性。
(三)、欠息严重,已成为典型低效资产。不良贷款欠息严重,不能创造收益,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利润计划中难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四)、超比例企业贷款质量差。体现在:一是贷款比较集中的地方,超比例贷款企业户数多,贷款质量差;二是单户超比例严重的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甚至出现区域性最大几户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于区域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五)、不良贷款率差距大。目前国际上的优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3%
以下,中等商业银行在5%左右,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差距很大。
二、商业不良资产成因的分析
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更有体制、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内外因素交织,其中主要是:
(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借款人还贷能力降低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各商业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到了产品老化、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这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观念转变慢、技术水平低、产品老化多、服务意识弱,一时难以适应企业改革的进度。他们当中有的只求产值不求效益,重生产轻市场开发;有的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借鸡生蛋”负债经营;有的因“三角债”困扰,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等等。同时,这些企业内部政企不分、资产产权混乱,且本身又受负债率高、富余人员多、设备陈旧以及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的影响,偿还能力逐渐尚失。经对金融借款案件的调查,涉讼时借款人、担保人企业已实际上处于关、停、并、转不正常运转状态的约占此类案件的50%左右。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流动资金的补充来源和有关措施没有落实,流动资金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变成了统包。各项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划归新设置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由于国企得不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往往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二)、企业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不实,盲目放贷形成不良资产
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和公司登记除需具备法定条件外,还需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和验资证明。但是,由于有关部门违反法定程序,导致没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企业被合法登记注册。突出表现在:企业不惜以高利贷非法拆借注册资金,一旦注册,又将资金抽回归还他人,造成企业财产真空,名存实亡。对此,有关部门未加审查和干预,听之任之。银行利用职权私自动用企业的注册资金帐户。对注册资金的专用帐户,银行无视规定而违规操作,或出具虚假材料证明出资额已存入银行,或是在验资后以还贷名义直接将出资额划归银行。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失实。一些审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在审查会计凭证、报表和有关项目时,不进行调查,闭门造车,甚至仅根据销售发票或上级单位的批复进行审计,草率作出验资证明。此外,少数验资机构还随意更改验资报告数据,出具虚假的验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分析发现,一是个别银行严重违反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程序,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不作审查就草率放贷;二是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质物权属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现上述权利的可行性审查不实就轻易放贷;三是主管信贷的行长、科长在逐级审批时不认真核实、评定、复测贷款的风险度,即随意批准放贷。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
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紧缩过渡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1994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这从体制上解决专业银行“一身两任”的问题,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中,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中,仍包含着部分具有政策性的银行业务。
(四)、借款人规避法律、转移风险、非法使用贷款
使用贷款步入误区。企业在负债时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中走出困境,而是以贷款来偿还其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债务。另有一些企业则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这些企业给银行造成的表面现象似乎信誉很好,但如此循环,其向银行的贷款总额已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财产。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缺乏完善的帐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帐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都无法实现。骗取贷款,非法使用,损公肥己。借款人为获取贷款,经常采取多种手段,一是用虚假的财产抵押;二是骗取担保人担保或与担保人串通一气搞假担保和无风险的担保;三是不择手段搞金钱交易,拉拢腐化贷款人和担保人,一旦贷款到位,几经转账后,贷款就被提取现金转为个人存单或转入个人信用卡,严重的甚至携款外逃。贷款到期后,根本无法找债务人,造成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资产。
(五)、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税,影响资金周转
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间,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升幅度增大,企业的物资储备和商品库存,经反复几次周转,货币价值相应增长,因此出现账面盈利激增。但在按规定缴纳税利后,虽然账面货币金额较前仍有所扩大,但实际库存实物量却反而减少。因为经几次营销周转,尽管货币金额较前增长,但因后进的单价往往比原有库存单价高,所以补进的实物量比原来缩减了。如企业要按原来规模(原有实物量)经营,势必将追加相应的货币资金量,否则要维持简单再生产也不敷周转了。在通货膨胀期间,有些人因囤货而发财致富,这是因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及有关成本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但按正常产销循环的国企,却受物价上涨的损漏,特别是在严重通货膨胀中,由于物资价格金额增大,形成账面虚盈,将这部分“虚盈”作税利上交后,实际是短了一块。由于没有增拨资金,迫使经营规模缩小,以致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和贷款本息的如期归还。
(六)、按习惯行政干预,赖债、逃债。执行到位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业银行已成为自主经营、自打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其不能也无法再承担过去由专业银行承担的社会总出纳的职能。然而,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个别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仍习惯于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银行施加影响或直接干预银行信贷行为,使一部分资金直接流到了产品无销路、经营效益差、资信程度低的企业,人为地增加了银行的坏账、呆账、悬账率。银行为了最大限度地收回国家信贷资金,运用法律手段追索贷款。但是,当法院依法执行已生效的判决时,往往有些涉案当事人所在地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不仅不予以配合,反而唆使债务人逃债,故意给法院执行设置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除部分债务人确无偿还能力外,在许多情况
下则是债务人故意采取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的办法。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加之司法执行力度不强,客观上助长了一些逃债赖债者的侥幸心理,致使银行的债权常常难以实现。
(七)、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加以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另方面,因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国企贷款在80年代前,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款,因此缺乏还款保证;以后为了控制呆账的不断发生,贷款发放要求物质保证。多数单位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由于缺乏经验,一旦发生呆滞贷款,要以抵押物变卖抵债问题很多,有些抵押物债权不清,不易分割;抵押比率偏低,由于市场变化,一时难以脱手变现;有的抵押物经变卖处理,不足抵偿贷款本息。这些抵押贷款,名曰物质担保,仍有不少风险,影响贷款还清。
(八)、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企业转换机制,破产、合并、分立后逃避银行债务
国企流动资金长期来由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统管解决,助长了企业吃“大锅饭”思想。在财政停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也由银行贷款支持后,信贷资金财政化更为凸现,使企业往往把国家银行的贷款视为国家资金,甚至认为大家都是“公对公”,国家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贷款偿不偿还都无所谓,以致有些国企一旦得到银行贷款后,就不想归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企业借转制之机,有意逃避和废除银行债务,主要表现为:一是推行企业破产,废除银行债务。一些企业采取转移企业资产、隐瞒企业资产、调整破产企业的财务等办法逃避银行债务。二是推行母体分裂,逃避银行债务。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小集团的利益,故意母体分裂,有的划小核算单位,把原来的企业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有的先分流资产,再搞合并、兼并后的新企业承担债务,搞“金蝉脱壳”。三是推行国有民营,抵赖银行债务。个别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经营方式变更经营主体。由于新设立的企业与原贷款银行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致使银行要求其承担原企业的债务缺乏依据。四是企业转换产权、经营权后,原贷款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有的由对公贷款变为对私贷款;有的被兼并、解散的企业不再履行合同的担保责任;有的租赁、承包期满后原有的固定资产质量难以保障等,客观上加大了国家信贷资金的风险。担保环节疏漏较多,制约措施不力。企业相互担保,形成担保环链,使担保形同虚设。一些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互相担保,使担保流于形式,失去实际意义,更进一步的则表现为乙为甲贷款担保,丙为乙贷款担保,最后由甲为丙担保,若乙向两个金融机构贷款时,分别由甲、丙担保。这些情况如得不到有效地制约,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势必增大。担保形式的完整性与担保意思的失实性形成反差。担保合同虽盖有担保人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的私章,但系担保人工作人员偷盖所致,贷款人起诉到法院后,担保人常以意思表示不真实抗辩承担责任。从民法原理上讲担保人盖章系一种表见代理,作为相对第三人的贷款人无过错而信赖之,担保人应承担保证责任,但贷款人未加核实也有一定责任。此外,行政命令担保,使担保失去了真实意愿,更增添了担保的混乱。
(九)、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
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长期来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内部管理不完善,风险责
任制不够健全。虽然贷款的发放,制度规定要“三查”,但并不是每笔贷款都能认真切实地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贷款的审查,既不是“审贷分离”,更未经“贷审会”的审定,不少系由主管部门或有关领导说了算,有的只是听从信贷人员的汇报决定的。贷后检查也不是切实规范的进行,建立风险预警和考评制度,使有问题贷款及时得到反映和揭示。对借款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未能经常和及时地了解与分析。有的不良贷款往往在贷款到期发生无力归还时才觉察。
(十)、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
在实践中,有几次存贷利率调整,使商业银行感到困惑,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很大,最终也导致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财力被削弱。
(一)、存贷款利率倒挂。一般情况下,同期的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两者的差额就是存贷利差,以补偿银行的费用成本和税金以及合理的盈利。这里所说的利率倒挂是指定期存款(含储蓄)的利率与同期贷款的利率相同,或后者略高于前者,但仍不足以补偿费用成本和税金,也就是实际上的负利差,银行难以保本。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定期储蓄存款比较集中(占所有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银行的收益中除了按贷款余额1%提取呆账准备金,用来核销贷款呆账损失外,还要为这部分倒挂利率的存贷款业务贴进利差损失。
(二)、存贷款利率风险。自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落后,物价走向稳定,从96年5月1日起至今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都是由高到低逐次下降的。按储蓄存款章程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由于96年5月前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较高,在1998年后陆续到期的三、五年存款,利率成倍高于到期兑付时的贷款利率,以致几年来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罄,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这些巨额的亏绌,也在近几年作为消化历史财务包袱,陆续解决之中。对于这类利率风险,即使商业银行当时已预测到,也无规避风险的对策,一则储户选存长期高利率定期存款,银行无权拒收;二则中央银行也不吸收长期的转存款,商业银行只能被迫忍受。
(三)、定期长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根据规定,定期存款的利率一律以存入日利率为准,但对中长期贷款(有的是5-10年)却不是以放贷日利率为准,而是一年一定。银行的资金安排,一般是期限相对称的,但《利率管理规定》却把长期较高利率的资金来源,切断按分段较低的利率计息,显然有失公允。特别在1996年至今七、八年间,利率连续逐步下降,造成存款进来利率高、贷款利率负担低的不平衡的局面。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资产的严重性已是不争之事实,要想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需要企业、银行、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行业自律、中介机构参与、中央银行职业监管的全方位银行风险防范格局。加强法制观念,树立依法经营思想。加强参与意识,积极参加企业改制。加强信贷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监管,完善内外监管体系。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检查和处罚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相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定会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在商品交易中灵活运用赊销手段,是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使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策略。但是赊销会使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坏账损失,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1.1 应收账款的概述 1.1.1 应收账款的定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采用信用方式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定义是: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债权,在应收账款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签订还款协议。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着赊销而发生的,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成立时间。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时,才能确认收入,此时若未收到现金,即应确认应收账款。这四个条件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对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时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就会产生坏账,造成坏账损失,进而影响企业经营资金的周转,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1.1.2 应收账款的特征(1)较高的风险性
由于应收账款仅仅是企业对于客户的一种债权,企业手中并没有掌握实质性的资产,所能代表债权的是一些有关的单证,因此企业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上。这种债权能否收回,关键取决于对方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及本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等。从而使企业存在一种无法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即发生坏账。所以企业应收账款实际上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2)较低的流动性
由于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不能用以进行出售、抵押等取得的资产,因此,企业对于收款期限未到,即使已过收款期限但对方仍拖延不支付的应收账款,除了催讨收款外,只能长期限挂账。
(3)较长的停留时间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的应收账款从其产生到最终收回,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造成企业资金长时间被对方占用。(4)较高的回收成本
企业为了收回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回收成本,有时甚至收回的款项抵去回收成本后所剩无几。1.1.3 应收账款的作用(1)扩大销售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赊销对顾客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所以顾客一般情况下都选择赊购。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减少库存
企业持有产成品库存,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以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支出。2.1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大、账龄老化、坏账比率大,现状不容乐观。将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企业坏账率是0.25%-0.5%,我国企业的坏账率是5%-10%,相差10倍到20倍,差距大的惊人;而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我国是平均90多天。由于财务数据的敏感性,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还没有公开,而且统计年鉴也只是按照行业的不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销售收入等指标进行统计,没有具体统计应收账款的数额,所以在此仅以中小企业为例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2.1.1 应收账款数额仍然巨大,但余额在下降
当前,我国企业间“三角债”相当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企业间的账款拖欠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的困扰。很多企业间的欠款高达上亿元。应收账款平均年递增率为20%,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8%。2012年,1334家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为4319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应收账款为3.24亿元。2.1.2 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下降
虽然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在上升,同时应收账款也在上升,但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及净利润的比例却在下降。2012年,1334家公司中,813家公司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下降。2.1.3 应收账款账龄老化
企业间,应收账款账龄老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不合理,逾期拖欠时间长,潜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2012年部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发现,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同比增加17%,1-2年的增长27%,2-3年及3年以上的增长了14%,因此主要增长集中在1-2年,因此可以看出应收账款账龄老化严重。2.1.4 坏账准备计提不足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企业一般对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100%的坏账准备,但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都远远低于这一比例,仅对5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才计提100%。目前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坏账的计提比例没有强制性要求,造成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来进行盈余管理。而提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往往会导致中小企业突然出现亏损或盈利的大幅下降。2.1.5 关联交易中应收账款发生额过大,利润操纵迹象明显
借助关联方交易,中小企业资金或明或暗地流向其关联方。一方面,中小企业巨额现金的流出,造成资金严重短缺,使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与偿债能力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当欠款方以资抵债时,换来的劣质资产不仅不能给公司企业带来任何的转机,反而会使公司的不良资产比例上升,增加公司发展的包袱。2011我国中小企业有63.43%的应收账款是与其关联交易发生的,其中与关联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关联交易就达到了1087.87亿元,占总额的39.71%。
3.1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成因分析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距甚远。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及挑战。3.1.1公司负责人忽视应收账款的管理
许多公司负责人只重视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将销售人员的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相匹配固然是提高公司效益的方法,但忽视了把能否收回所欠销售货款以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销售人员的相应绩效考核中,使得销售人员只注重完成的销售量,而不考虑应收账款是否能及时收回。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没有引起公司的足够重视,企业往往存在应收账款责任不明确、对账不及时、账款催收不力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负担沉重[5]。有的企业负责人对有关债权的法律知识及其欠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不足,致使公司出现过了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期还未去追收的不正常现象;有的甚至为了个人政绩及利益,将其他一些不应计入应收账款的项目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有的或者凌驾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上,以赊销方式销售给商业信用记录极差的购货方,是形成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重要原因。
3.1.2 应收账款管理缺乏事前控制
赊销是产生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只注重事后强行收款而忽略了产品赊销前的管理控制,即制定信用政策,这就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后期收回存在的风险性很大。随着市场形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往往利用盲目的赊销来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产品品种落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为了减少存货积压,会毫不考虑顾客的按期偿还能力,认为只要能让对方购买产品就行了。产品售出以后,当企业资金紧张时才想尽办法催收货款。这就是说只注重了应收账款的促销作用,事前的管理政策成为了空白,公司应收账款账龄老化现象严重。然而一些产品样式新颖,能够适销对路的企业,由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也很少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只是盲目的扩大市场,扩大生产[6]。位于某省的天马公司,是一家以采矿、棉麻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该公司将赊销作为增加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1年该公司95%的交易都是以赊销方式完成的。之后才发现公司一味地盲目赊销,没有对买方的信用等进行事先调查,忽略了赊销资金的时间价值,也不估计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造成应收账款急剧膨胀,账龄老化,无法及时收回,甚至形成死账、坏账,使得公司的财务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濒临破产。
3.1.3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不完善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没有专人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只是起着单纯的简单的记录作用,将应收账款的发生额按客户登入明细账,这种简单的记账式管理根本无法减少坏账风险。
为了加强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公司在不仅要设置总分类账,还要设置明细分类账来详细地、序时地记载与各信用客户的往来情况。必要时还要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制度。应收账款因赊销而存在,所以,应收账款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冒着可能收不回来的风险,即发生坏账的风险,可以说坏账是赊销的必然结果。对于整个赊销而言,我们可以将个别坏账理解为赊销费用,为了缩小企业的损失,根据配比原则,发生的坏账应同收益进行配比,从收益中扣除,从而列示企业的实有资产,同时不虚夸所有者权益及收益,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现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坏账准备计提不足,导致坏账无法冲减,应收账款损失严重。
3.1.4 缺乏对资信度的调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之初,为尽快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度作深入调查、未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赊销额度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于是产生了较高的账面利润,忽视了资金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而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例如四川长虹向海外销售彩电,由Apex Digital Inc公司在美国直接提货。然而彩电发出去了,货款却未收回。按照出口合同,接货后90天内Apex公司就应该付款,否则长虹就有权拒绝发货,然而之后四川长虹又发出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公司却未料想对方迟迟拖欠货款。就是因为长虹公司没有对Apex的信用额度进行调查,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3.1.5 抵押赊销应用不够
减少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风险的一种有利途径是抵押赊销,抵押赊销是指购货方用存货、固定资产等作为应收账款的抵押物,当购货方不能按期还款时,公司可以出让抵押物来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这种方式实质上是对赊购方的一种约束,在一些西方国家经常被运用,而在我国还极少被运用,特别是中小企业用的更少[7]。例如南通某家以成产电器开关为主的乡镇企业,年产值近亿元。由于该公司的示范效应,周围陆续办起了十几家同行企业,该公司感到了市场竞争压力,为了维持已有的市场优势,该公司规定对于新老客户允许不同比例的赊销额度。但是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客户只赊销不还账,有很多应收账款成了坏账,该公司濒临破产。就是因为该公司盲目赊销产生应收账款而没有抵押赊购,才造成了这种局面,如果当初抵押赊购,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额会大大减少。
3.1.6 不注重成本分析,未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收入大于成本,这样赊销才是有利的。赊销可以实现销售收入的增加,但同时与之相关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这就要求公司完整地测算应收账款的付现成本和机会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不容小视。在我国,企业进行赊销时很少进行各种赊销方案的对比研究,在进行收款时也不进行各种收款方案的对比分析,认为只要能收回货款就行。这就反映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还是粗放式的管理,还没有真正确立成本效益原则。
3.1.7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开展不够
在国外,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既能减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又能使企业提前使用变现应收账款来增加企业收益的好方法。而在我国,由于信用市场的不完善,企业很少将应收账款出售、抵借、证券化及代理等新业务,对于逾期账款他们只是盲目的催收或挂账不管。
据统计,欧美市场80%~90%的市场交易是采用信用方式进行的,而我国企业目前使用赊销方式的比例不到20%。但就是如此悬殊的信用销售比例,我国的中小企业坏账率方面仍大大高出欧美企业。据悉,美国企业的坏账率在0.25%~0.5%。而中国企业的坏账率却高出数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社会机制很不健全,逾期应收账款的收回基本上靠企业自身,缺乏应收账款的代理和出售机制。例如苏州市昆山某古典家具制造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仿古家具。该厂所生产的家具产品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采购原材料时必须现货付款。而销售产品后,货款回收期较长,一般为30-90天付款。由于工厂自有资金有限,且没有采用应收账款融资,造成资金缺乏,无力接受大订单,在扩大经营规模时造成了阻碍。
第四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学号:20092793 姓名:杨宇翔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四班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成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案例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率不断高高不下的原因,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生发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esent case stud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reached no less than the reasons for continued high hope that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the initiate to hav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in health issu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正文: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青少年犯罪甚至是犯罪率都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内,青少年犯罪尚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然而,随着7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司法系统崩溃,加上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以及西方不健康思潮的迅速侵袭,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
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基本呈增加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生效,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虽有下降之势,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可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贪财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重最高,且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全国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占67.4%,抢劫占7.1%,诈骗占6.88%。抢劫案件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1985年为9.39%,1986年为11.28%,1987年为14.8%,1994年超过20%。
2青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高于中、老年人犯罪,暴力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对1996年、1999年两年入狱罪犯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罪犯中,使
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分别占30.6%(1996年)、51.6%(1999年)。相对应的中老年罪犯,使用暴力的比例分别为27.2%(1996)、38.6%(1999年)。
3青少年性犯罪近年来增长与淫秽色情宣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淫秽宣传品扭曲了人的性观念,它强调性满足的极端性,把性享乐视为性行为的最高目的,宣扬性问题方面的无责任性,将性欲望的满足超越社会规范的约束。
二、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1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消费层次多元化,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
王某,年仅24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会计,一年内贪污公款100多万元,期间,王分别带着其三个女朋友去高级饭店就餐,住酒店,购物,案发时已挥霍完全部赃款。
当前,绝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源自企图非法侵占他人或公有的财产。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但由于青少年本身收入有限,很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而导致了违法犯罪的产生。
分析这些青少年贪污或者受贿案件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这一类犯罪中与中老年犯罪存在一个显著差异——挥霍。中老年在犯了此类案件后,往往选择将赃款藏匿起来,如若案发,便潜藏或者逃逸出国。而青少年一旦出现此类犯罪,往往选择将钱全部挥霍一空。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消费的需求,贪图享乐、追求奢侈,而中老年犯罪往往是贪图钱财。
2对特定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如今,网络普及率大大上升。从呱呱坠地的孩子到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无一不受到网络的影响。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又显偏激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很多时候弊大于利。不论是游戏中的暴力、网页里的色情,都让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模糊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在现实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网吧、游戏厅等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个体商贩大肆非法兴办网吧、游戏机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徕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入内,有的游戏室甚至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游戏内容不乏色情、暴力。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地处偏远的乡村,网吧、游戏厅都泛滥成灾,不少城市到处可见“网吧一条街”,网吧甚至对学校形成包围之势。
为了上网、游戏,很多青少年甚至可以无视亲情、友情,眼里只有电脑、网络、游戏。不论是血亲还是挚友,只要是阻碍其上网的,甚至可以举刀相向。这类无视后果的冲动犯罪往往导致罪犯落网后的后悔、无助,却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
3媒体不健康宣传的影响。
段某今年18岁,家住株洲攸县县城,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今年1月3号晚7时多,段某来到家附近的网吧上网。经朋友介绍,她与当地一个叫廖某的男青年进行视频聊天,谈得十分投机。廖某的稳重和帅气的外表让段某心生好感。只有18岁的她,很快就向这个初识男子敞开了心扉。见段某个性直爽,廖某开始抛出诱饵,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段晓薇。
不知不觉,两人聊到了第二天凌晨5时,经过一夜的畅谈,沉浸在甜言蜜语中的段某突然有了与廖某见面的冲动。于是她拨通了廖的电话,约好与他在文化路上某酒店的403房间见面。
清晨6时左右,天真的段某单身赴会。见到身材魁梧、温柔体贴的廖某后,段某以为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可当她进入403房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吓了一跳:房里乌烟瘴气,一片狼籍,4个年轻男子正在聊天。见情形不对,段某转身要走。廖某挡住了她的去路,随手将门反锁上。
无奈之下,段某只得跟着廖仔乃坐到床边。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露出狰狞面目的廖某竟当着其他4人的面,提出要与她发生性关系。段某断然拒绝,起身准备离开。凶相毕露的廖某与另外4人对她大打出手。随后,廖某当着其他人的面,将无力反抗的段某奸污。在这之后,他又两次强行与段某发生性关系。整个上午,段晓薇都处于生与死的极度恐惧之中。
案件侦破后,廖某交代,他因为受到不良媒体宣传后,一时无法自制,做出了这样丧心病狂的举动。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少年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成熟。生理上的变化,致使青少年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而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各种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自控力较差,在黄色传媒的刺激下,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可能冲破法律约束,实施性犯罪。
4.家庭的不良影响。
由于父母工作忙,李某从小与住在上海的祖父母共同生活,祖父母对李某百依百顺,非常宠爱。上中学后,李的父母将其从上海接回北京,并经常因学习成绩差等问题批评李,李某对其父母产生了不满,认为父母不如祖父疼爱他。中学毕业后,李未考上大学,待业家中,后与女友发生性关系致女友怀孕,为了人工堕胎,李某向母亲要手术费。其母指责其不务正业,还给家里惹麻烦,李某对其父母的怨恨被激发,遂拿起家中的斧子,将其母砍死,其父闻声赶至,李又将其父砍死。随后,翻出家中的存折,取出11万余元存款,若无其事的外出旅游,直至案发被捕。
被告人王某年仅17岁,在初中尚未毕业时,即离开家乡山西,独自来到北京打工,一
次与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在互殴中持刀将对方砍死。依照法律规定,由于王某在审判时系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必须到庭参加诉讼,但王某之父在一审审理时未到庭,在高级法院进行二审审理时,在多次与其父联系后,其父仍借故拒不到庭。
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青少年犯罪的种子。根据心理学研究,模仿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意义,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家长的不良行为也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津市对103名未成年人犯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表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曾被劳改、劳教过的为26人,占总数的25%。上海市某工读学校的879名学员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行为的为187人,占总数的21.3%。
有些青少年,尽管父母本身没有不良行为,但由于未受到正常、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有几种情况:
一是家庭破裂。
二是未与父母同居住。由于父母工作条件、性质决定未在父母身边长大,而与祖父母等同居住的青少年,往往受到祖父母的溺爱,逐渐形成好逸恶劳、任性的性格特点,在回到父母身边后,突然受到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发生冲突时,这种心理被激发,成为导致犯罪的诱因。
三是父母疏于管教。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内地农村地区及城镇中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不太好,仅注重经济收入,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
三、总结
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能力有限,又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强悍,容易冲动,故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但并不具备犯罪人格,如对其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较易去除其人身危险性,使其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就比如前不久发生在四川大学的两起恶性杀人案件。如果学校能对当事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心理辅导、师生交流等方式),或许案件就不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如此恶性的事件。
所以,对于青少年,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要考虑到会对青少年起到什么样的影子。通过上课、课后交流、普法教育等方式,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让青少年学过通过其他而不是暴力手段处理问题,从而到达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总之,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或是青少年本身,都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通过本身的努力,遏制犯罪,让所有青少年都走上一条健康阳光的生长之路。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方文琼、王珏、周丹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admin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刘守芬、孙晓芳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王春胜
第五篇:汉字书写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汉字书写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多项调查表明,目前国人汉字书写的质量实在令人担忧,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再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汉字书写的质量明显呈急剧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成人提笔忘字、字迹潦草;中小学生涂改字迹数量繁多、错别字频率增加、执笔姿势及坐姿严重不科学;汉字书写离楷书、行书规范越来越遥远。
2008年12月,我校组织了首届小学生汉字书写星级评定,首次的评定实为对我校全体学生的书写状况做真实的普查,调查结果令人大为堪忧,如:坐姿合格率仅为16%,执笔姿势合格率为35%,书写达标率也仅为41%。
关于汉字的书写质量和技能的下降,我想老师们的感触最深、最直接的莫过于毛笔字了: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能写出几个像样的毛笔字?十一年前我刚教书的时候,高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还知道怎么拿毛笔,到了今年,我所到的学校已经没有一名学生能正确执笔了!
老师们不要忘了,不管是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学生书写硬笔字和毛笔字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我们现在就来回顾一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书写的总要求:“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切实加强书写指导。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要保证写字课的正常进行,不断提高写字课的教学质量。对于爱好书法的学生要加以鼓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书写的要求: 第一学段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第四学段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不管是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学生书写硬笔字和毛笔字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那为什么学生的书写质量及能力还明显下降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许多要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渐被电脑代替了,家长、学生、甚至老师便出现了轻视书写技能的思想,认为字只要写了看得懂就行了。我觉得,无论世人如何轻视书写技能,作为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都不能轻视,反而更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一个人生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识字与写字。常用汉字3500个,95%以上的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不写,学生能掌握吗?
2、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具体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书写的评价无依据;
3、教师书写技能的下滑,课堂教学中写规范字的意识和习惯缺失,以及没有要求学生写规范字的意识和行为!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及范字是最能影响学生的书写!
4、学业负担重,忽视了书写的训练;作业量普遍过大,学生为了快速完成作业,不得不牺牲书写的质量。
二、汉字书写的目的和意义
1、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的、主要的手段,写好字则能有效的巩固识字。
2、字写的规范、端正,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也便于老师高效的批改作业。
3、通过写好字,培养学生做事不随便,要认真、专注的去做这么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
有些学生,是不是真的写不好字呢,我看未必,工作中常常遇到一类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作业非常糟糕,在学校里完成的作业又稍好一些,要是你把他叫到身旁,你陪着他做,作业质量(包括书写)便好的出奇!
再回到之前我概括的书写质量下降的主要特征中的那两条,学生书写涂改字数量特别多,错别字特别多;这难道不是学生书写随随便便,书写时根本没花心思,只不过是做些体力劳动造成的吗?回想我们的教学,我们让学生写字的数量少吗?我问过许多老师,他们让学生抄写生字生词的量至少都在20遍以上,我们且不评论老师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单说写字这一环节,只要学生按你的要求用心把字写规范、写端正了,无形当中这个字的形体不就留在他的脑海中了吗? 所以我一直相信,一个书写规范、端正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差,把学生培养了能用心、专注的书写,我想他也能用心、认真的去做其它的事,总之,他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用心的,学习的结果还会差吗?我们不是简单的为了让学生写好字而抓书写,而是看到了学生写好字对后对他整个人带来的变化而抓书写!
要写好字,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通过写字训练,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4、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
要写好字仅凭自己原始的想法与创造力是根本达不到的,开始必须经过长期观察和临摹字帖或老师的范字,久而久之便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观察和模仿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书写质量的提高。
观察和模仿在书法研习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比如说,四大楷书家欧颜柳赵,他们的楷书作品都是研习楷书的优秀范本,然则却风格迥异,你不细致观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吗?观察在书法学习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读贴”,读贴之后便可临帖、背贴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模仿,经过这三步,写字便有些味道了,书法也就有源了。
5、促进手部肌肉和神经的发育。写字是一项手部肌肉和神经的精细活动,练字能很好的训练学生手部肌肉和神经的灵敏度。小学阶段是人体肌肉和神经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错过这一时期再来训练肌肉和神经的灵敏度为时已晚。就拿写字来说,我们个人的字体往往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成人后就难以改变了,因为你的肌肉与神经对这项活动已经有记忆了,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教小学生写好字,是一件能影响他一辈子的大事。
6、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效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实现这一统一的重要途径。
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语文写字教学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写字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物化的成果,汉字主要还是一种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汉字本身就负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如果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能挖掘、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信息,那我们的写字教学将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丰富、有营养的!
【“秦”字的由来 秦国的秦原写作“琹”。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原来的国名很别扭,一则一槽不拴二马,二则一国不能有二王。因此他想选一个同音字。他问部下:“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答曰:“自开天辟地,古人的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一书里。”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占《春秋》各一半定国号吧。”群臣皆服,于是新帝国便以“秦”字作为国号。】
7、字如其人。
一个人的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智力、个性、气质甚至学识,这是很真实的。当然,这里说的字有两类,一类是没有进行过任何专门书写训练,是你原始的创造力所形成的字;一类是你经过长期的书写训练之后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字。长期的书法训练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不信的话老师们不妨一试。如果你觉得你不够大气,楷书你可以研习颜真卿,隶书可以研习《石门颂》;如果你觉得你不够严谨,那你就去练柳公权的楷书;如果你觉得你不够优雅,隶书就去练《乙瑛碑》,楷书就去练欧阳询;如果你觉得你不够妩媚,隶书就练《史晨碑》,楷书就练《倪宽赞》。
8、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修养身心。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习的过程是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过程。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养生之道。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而练习、创作和欣赏书法,能是心态平和,淡定,修身养性,神定志安。
9、爱国
如果我说书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们不会感到惊讶吧?学习书法怎么就是爱国的表现呢?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世界公认的艺术,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写好字不是爱国是什么?云南师范大学的杨修品老师在他的《美学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书法,直觉的是美,深远的是我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