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时间:2019-05-14 12: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第一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第1页

关键词:

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正文:

一 我国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各地气候、地形、地质差异很大,中国降水量的分配也很不均匀,大致是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递减。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国的气候应同西亚等国一样,沙漠广布,降雨稀少,气候炎热干燥。但中国特殊的地形优势,即位于亚欧大陆和世界大洋—太平洋之间,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盛行,雨热同期,降雨充沛,形成了江南的“鱼米之乡”,与处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和国家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虽然有这种气候优势,但由于降水量的50%--90%集中在5—9月,且降雨强度大,遇到气候异常就更容易造成旱涝不均,洪涝灾害的危害尤其大,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暴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的突发性强,人们往往来不及躲避,一旦发生,损失严重,而且,洪涝过后,往往容易引发流行性疾病。

(一)历史上我国的洪涝灾害情况

在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4.2年发生一次。至近代灾害变得更频繁。

1848年—1850年,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的八个省区连续三年大水灾,1848年黄河、长江都发生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等地形成大范围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发生了多次特大水灾。1991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尤其是1998年的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特别严重。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达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1]。

黄河更是一条极难治理的江河。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通过流水作用,搬运、堆积,致使黄河中下游河床抬高,有些地区形成地上“悬河”。,如开封的地上悬河,高出两岸几米到十几米,一旦遇到暴雨或气候异常,引起的洪涝灾害更大,防治工作困难,造成的损失更大[2]。

(二)中国水灾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千米上升到80年代的121.2万元/平方千

第2页

米。到了21世纪的今天,水灾单位面积的综合损失更大。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不可忽视的工作。

(三)我国降雨的划分及洪水的来源

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量等值线从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划分为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地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地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的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的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9月。

(四)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暴雨多发区:

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降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

2、自辽东半岛,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降水400毫米,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的一些暴雨的记录

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

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

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总产值受到洪水的威胁[3]。

然而,这些地区为一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洪场所大量开垦使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修建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洪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二 我国的洪涝灾害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越来越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雨量较多月60%--80%集中在汛期6—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时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造成堤坝决口,引起的洪水也时有发生。因水土流失严重而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

第3页

会造成河道堵塞,在汛期来临时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2、发生越来越频繁。像前面所提到,长江流域在唐代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时代平均每5.2年发生一次,明清每4.2年发生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且发生规模,危害程度往往较大。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由台风引起的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洪涝灾害危害系数也很大。而我国长江的防洪能力又较低,特别是我国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往往又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上,突发暴雨或连续的强降雨,行洪能力差。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加之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有可能前几天还大面积干旱,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也会引起洪涝灾害,由此引起的泥石流突发性更强,一旦发生,人们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山莹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泥石流也造成死亡200多人,风暴潮引起的灾害也很大,如1992年8月31号至9月2号,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的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m,天津潮位达6.14m,造成海堤被冲毁[4].4、损失大。历史上每次较大的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都较大.如近年1931年江淮大水,洪涝灾害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的减轻了损失,全国的洪涝灾害面积仍达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亩,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在1998年我国由于夏秋季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农田受灾面积达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5]。

(二)从发展机制来看,洪涝灾害的特点有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破坏性和普遍性等

1、季节性。由于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冷暖空气交替,年内降水量有季节性变化,每年汛期的4个月(北方一般6—9月,南方5—8月),降雨量可占全国的60%--80%,降雨时程集中的7、8月份的降雨量可占全年的50%--60%,而且这几个月的降水往往是几次大暴雨的结果。年降水量的集中,加上植被稀少,常形成大的洪涝灾害。降水的年内及地区间的高度不均衡和集中,常导致下列不利情况:

(1)出现大洪水的机遇较大;

(2)北方总降水量虽小于南方,但北方降水量在年内的集中程度和年际变化幅度之大都超过南方,所以在北方,河流出现大洪水的机遇也较大。

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成因也基本相同。

2、区域性和可重复性。我国大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七大江河流域,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流域,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只不过在规模,类型上

第4页

[6]

不同而已,重复性强。

3、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三)洪涝的类型

洪涝的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等。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我国七大江河中发生的洪涝灾害大多是暴雨洪水,只有松花江流域冰凌洪水和融雪洪水较突出。

三、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发生频率的加快,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地球气候的因子有:太阳辐射,大气,海洋,水循环,雪山,冰山,陆地表面,人类活动等。洪涝灾害具有双重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

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海洋、水循环、雪山、冰山、陆地表面等。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上一切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是引起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2、大气。太阳辐射量在高低纬度间分布高度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异常引起大气运动的异常,由此引起降水量在不同地区的降雨异常,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海洋。海洋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海洋的地理分布对降水量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降水量大,这些地区一般属于湿润地区,在大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携带大量雨水,登陆陆地以后,常引起暴雨洪水,溃堤洪水和风暴潮等,洪涝灾害危害较大。

4、水循环。海水的水循环调节全球气温,全球性的海水循环分为暖流和寒流,当暖流和寒流流动异常,就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如近年来由于秘鲁沿海的水循环异常而引起的厄尔尼诺,导致全球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有的地区则严重干旱少雨,旱涝分布面积广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我国也深受其害。

5、冰山雪山。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严寒,江河结冰,山区则出现冰山雪山等,到春暖花开之际,江河解冻,冰山雪山融雪量大,常形成春汛,易引发冰凌洪水,融雪洪水

第5页

6、陆地表面。陆地表面也是影响洪涝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植被茂密的地区,卸洪行洪的能力较高,反之,在土地裸露,植被稀少,河道狭窄,地形地势高低崎岖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暴雨和大量冰雪融水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二)社会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堤坝的建设与管理,防洪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现有的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50、60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没,防洪能力降低。水利基础薄弱,更新改造任务繁重,对于彻底防洪还需要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水文信息等基础工作薄弱,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研究不够,防洪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至今日,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影响我国洪涝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人类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却不断增多,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讽刺,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生态观念淡薄的一种惩罚。

(1)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大面积的毁林开荒,自然生态环境也越来越脆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开发建设,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质量恶化和水体污染尤为严重。全国以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其中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每年损失耕地10万亩以上,而且,加剧了河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涝的危害系数[7]。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但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一部分人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湿地大面积缩减,湖泊面积锐减,调蓄能力大副下降,此外,在河道上乱建工程,河道变窄,威胁河道行洪,也是一大隐患。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底河床抬高→调蓄洪峰能力衰弱→水泛成灾,恶性循环由此开始,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报复,这深刻的教训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温室效应的加重,使湿润地区洪涝灾害增多。

科学家们在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汇总,分析后发现:20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0.5℃,许多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副产品--“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水蒸气、co2、co、沼气等。产生温室气体效应60%的原因是由于 co2含量的增多。虽然地球升温有可能是其它自然因子作用的结果,但人类对加速地球升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大气中的年增长速度仍为0.5%。[8]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温度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都要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大量使用化石原料,其次是大面积森林被破坏,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土地退化是大气中碳

第6页

co2的浓度增长了26%,目前大气中 co2浓度

含量增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人类肆无忌惮地铲除草坪、过度放牧、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失去灌草天然保护屏障以后,土壤结构也逐渐被破坏,从而使贮藏的碳被大量释放,增加了温室效应。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它所容纳的水蒸气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增加了地球表面的降水量,与25年前相比,大气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气,但新增加的降水量如何分配呢?几乎所有的专家都确定:新增降水量的分配将会高度不均,一般规律是:易发洪水及侵蚀的湿润地区,洪涝灾害愈会增加,干旱地区则会更加干旱。

四、国外洪涝灾害的研究与措施,对我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的借鉴

为了广泛借鉴世界各国江河治理和防洪救灾的经验,下面来了解和分析一下德国,法国,荷兰三国防洪减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德国,法国,荷兰位于欧洲中西部,地理上相邻,海拔一般不高,三国面积加起来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从自然气候条件来看,气候温和,年降雨量充沛,时空分配较均匀,森林和绿地覆盖面广,历史上德,法两国洪涝较少,洪水多由暴雨,冰雪融水引起,荷兰西部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得河下游入海口的三角洲,5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受洪涝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是一个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一)德国、法国、荷兰三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从环境水利的高度认识防洪,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国在治水观念上相应有了很大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环境水利的观念。治理江河,修建防洪工程首先应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结合起来,留够足够的行洪通道,并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三个国家的河流防洪规划都要求有环境评价,同时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

2、采取“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防洪减灾策略。

十分重视平时的工程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并高度关注工程质量,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做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建、防、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平时的工作是做好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重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

在防洪抢险方面,同我国一样,“有所弃,才能有所守”。

3、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完备的雷达测雨站,快速的洪水自动测报设施,先进的通信传输设备和布局较广的数据网络,以及面向公众,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系统开发都由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公司来完成,使用部门只负责提出要求,系统建成后负责运行管理,并将大部分气象,水情,洪水预报等信息面向社会,保证数据统一,避免大量重复工作。

在防洪设施的控制,运行管理方面,三国计算机应用普及,水平高。

在防洪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程序上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和各部门在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

第7页

上都有严格的协议,各单位按责行事,形成完善的防洪非工程体系。

4、依靠高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防洪减灾工程。

三国一些工程的构思设计,建造都十分独特,依靠的是科研力量和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在堤坝建造方面,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在堤身的填筑、地基的处理、水下施工等方面手段先进。

5、注重面向公众的贡税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三国都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公众灾害意识很强.法国政府对在不同风险区域内开发建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德国把洪水预警分为四级,告知居民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害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6、在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受益者的积极性。

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并规定在50年内堤防如若出现问题,设计、施工单位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质量有可靠保证,在堤防管理上,三国通过税收保证了工程维护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堤防能够正常运行.此外,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除了有官方机构管理外,在受益的一些地区还有民间协会组织,公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可通过协会组织实施监督。协会有权否决政府的工程规划方案,并委托科研设计单位、施工部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

7、法律健全,可操作性强。

三国没有单独的防洪法规,没有统一的防洪机构,但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到洪水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各部门依法行事,各负其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有序进行[9]。

(二)从以上对德、法、荷的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分析中,对我国的防洪治理和抢险救灾提出下列建议:

1、科学认识洪水的发生发展,把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2、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非工程设施和工程设施并重原则。

4、加强防洪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抗洪抢险和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

5、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水的执法力度,避免各政府部门职责模糊不清,遇事互相推诿。

6、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五、中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及战略思考

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兴修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对主要江河进行了初步治理和开发,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截至到1998年,全国已兴建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总库容4924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加固并修建堤防26万多公里。

第8页

(一)我国水利行业在蓬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中远期的投入和发展机制。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期限过短,长期性项目用短期性资金来运作,还款期限内项目效益难以发挥,难以偿还本息。

2、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防洪,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够。

3、水利基础薄弱,大部分于50—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超期服役,一些新建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管理手段落后,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广泛。

从以上对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特征以及防治的现状等的分析来看,我国的防洪任务还很艰巨。从环境治理入手,普及保护环境的知识到水利的兴建,高科技的运用,再到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做好防洪的部署,各部门切实履行其职责。总之,洪涝的防和治统筹结合,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我国的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的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洪涝灾害的防治

如何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洪涝灾害?中国有句俗话:“青山秀水,穷山恶水”,早已道出了防治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此外,应从思想观念入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大力兴修水利,把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确立环境水利观念;同时,还要防治水污染,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工矿企业,不为一时和眼前的利益而损失长远的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对防治洪涝灾害的工作我们应作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减少洪涝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10]。

作者签名:

参考文献

[1]、中国水旱灾害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1997年

[2]、科技日报 http://www.xiexiebang.com 洪涝的类型 2005.5.26 [4]、水问题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 洪涝的特点 2005.5.31 [5]、水的可持续发展[N] 如何防治洪涝灾害 经济日报 2005.6.5 [6]、杨振宁等 中国水利年鉴 [M] 2005.6.10 [7]、史辅成,王国安 黄河洪水特征及下游防洪[M] [123页—132页] [8]、钱正英(主编)中国水利[M] [85—89页] [9]、赵业安,潘贤娣 21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发展前景[M] [210—223页] [10]、中国地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56—75页]

第10页 10

第二篇:百色市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模版)

百色市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一、百色市基本情况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跨东经104°28′~107°54′与北纬22°51′~25°07′之间。云贵高原余脉桂西山区,是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高原余脉,东南部具有两广丘陵特征,中部的右江河谷强烈下切,四周被低山丘陵环抱,呈盆地状,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地为主,其次是丘陵、台地及平地。东南与南宁市的武鸣、隆安、天等、大新等县相邻;东北部与河池市的天峨、凤山、巴马等县接壤;北部以南盘江、红水河为界,与贵州省隔江相望;西部与云南省毗连;南部与越南交界。处于低纬度地带,北连大陆,南近海洋,北回归线贯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是大西南出海通道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共辖12个县(区),183个乡镇,总人口364万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百色市各地降雨量充沛,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全市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较明显,南北部降雨量较多,右江盆地降雨量较少。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五月至九月为主要降雨期,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85%左右,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

百色市各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表(单位:mm)

县(区)全市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

23456789101112合计

19.1 23.1 35.1 77.6 176.1 235.8 229.1 231.1 124.9 86.9 47.5 18.4 130

18.3 19.0 34.4 66.0 162.8 184.2 179.8 186.7 110.3 75.0 39.5 13.4 10817.320.126.123.127.5

20.824.534.328.432.1

30.434.848.739.644.7

59.373.998.379.594.2

147.7173.7169.4186.3208.2

202.6202.4228.0248.5290.4

166.9178.3213.4243.6284.1

188.3207.7235.4268.9305.5

114.5112.2126.3153.1152.8

68.085.792.499.697.1

45.247.749.952.648.4

14.718.126.622.524.2

1071***

那坡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16.814.617.516.113.917.819.117.221.519.218.922.434.130.629.328.830.135.367.482.374.667.987.680.1163.8180.9161.4150.8233.8174.3249.5218.2224.0193.9347.8240.5256.3204.9207.8193.2369.3251.2282.7212.0185.4173.9290.3235.9156.8108.2111.489.7140.0123.791.667.580.979.4101.2104.150.745.244.651.148.546.318.815.517.716.916.116.61401191***

百色市山岳连绵、河溪纵横;众多河流源出高山峡谷,滩多水急,落差大;岩溶地区地下伏流普遍发育。境内地表河流分属两大流域、两大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有西江水系,主要为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红水河、西江主要支流郁江上游——右江;属红河流域的有西南国际水系百都河,经越南流入北部湾。

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对国民生产的影响

百色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出现。由于我市都属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全市的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洪涝灾害统计中,每年汛期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我市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7月我市受当年三号台风“榴莲”的影响,从7月2日晚上开始,全市局部出现降雨,后扩大成全市大面积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市江河水位暴涨,至使右江发生八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百色水文站出现了自1937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从7月3日4时起,百色水文站水位从111.40米涨起到4日23时30分达到最高洪水位123.86米,超警戒水位9.45米,洪峰流量8270立方米/秒。右江沿岸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县城被淹,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被淹。“7.4”洪灾,是我市有史以来淹没面积最大,淹没损毁民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全市12个县(区)182个乡镇受灾,受灾面积462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5万人,成灾148万人,被困村庄1584个3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3万人,倒塌民房3.12万间,造成无家可归5.17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9.58亿元;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08.8千公顷,成灾面积86.6千公顷,绝收面积31.6千公顷,因灾粮食损失7518万公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12亿元;造成停产工矿企业578个,铁路中断1条次,公路中断1373条次,损坏输电线路1159.69千米,损坏通讯线路474.44千米,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8.6976亿元;有38座中小型水库不同程度水毁,有12座出现险情,经过紧急抢险的有5座,损坏堤防48处4.03千米,损坏护岸1038处606千米、机电井292眼、水文测站3个、机电泵站585座、水电站11座,水利水电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94亿元;其它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我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市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由于我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连大陆,南近海洋,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容易受海洋台风登陆的影响,南北气流活动频繁,容易产生强降雨天气过程,加之我市山区面积大,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大,全市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2条,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从而导致了我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人为因素方面,一是水患意识不强。随意在河道采砂,向河道倾倒废渣、垃极,回填河道滩地建房,圈地建厂,筑坝建池,人为的乱改河道流向,填河造地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渲泻。二是毁林造田,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城镇、乡村盲目扩建,不论证,不规划,盲目建设,防洪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四是水利工程防洪抗洪能力低。我市现有水库314座,总库容19.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298座。但这些水库大都建于50~70年代,由于多年来在水利工程使用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维护养护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工程都已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使防洪标准大大降低;根据小型水库正常使用年限20~30年的标准,大部分小型水库都已进入报废期,是我市防汛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隐患。

四、百色市洪涝灾害的特点

1、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山区暴雨一般都是降雨强度大,而历时又短,由暴雨产生的超产渗流,使雨水来不及渗入到土层深部即可成为地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汇集,水流湍急,河水陡涨,极易形成陡长陡落、峰高量小、历时短暂但却防不胜防,危害较大的洪涝灾害。

2、季节性、多发性、区域性。由于我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南北部山区的年降雨均大于河谷地区,主要降雨集中在汛期五月至九月,因此,我市的洪涝灾害的发生都是出现在汛期,而每次降雨都会造成局部的洪涝灾害。

五、防御的对策及主要措施

在长期的抗洪防灾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的工作,把防御洪涝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我市的防汛抗灾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深入开展防御洪涝灾害的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加强全民水患意识,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水患不除,市无宁日,民无宁日的观点,普及防御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尤其是我们山区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洪涝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及损失的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抗洪灾、防山洪的思想。

2、建立建全防汛首长负责制体系。多年的抗洪斗争工作证明,防汛抗洪,落实责任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都严格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为核心的防灾抗灾责任制,明确政府一把手为第一防汛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

防汛责任人,并层层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建立建全我市的防洪预案,明确各职能单位的防汛责任。

3、建立高效的洪水测报和雨量实时测报系统。组建了大型水库澄碧河水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并经过专家验收,经过澄碧河水库的洪水调度,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损失:2001年7月5日,澄碧河水库入库流量为444立方米/秒,实际出库流量为20.8立方米/秒,削峰达95%,拦蓄洪量为2.047亿立方米,如果没有澄碧河水库的有效调节控制,右江河水位在峰值上要多上涨0.35米,沿河的损失会更大,减免了经济损失1600万元。今年,我们市防汛办还和百色市水文分局共同建立了雨量实时测报网络,可以直接调用查看全市各雨量站的实时降雨雨量,为做出正确的防汛调度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还从上级财政争取到100万元用于水库防汛通讯建设,确保全市水库安全度汛。

4、做好避灾躲灾的工作。近几年来,会同国土部门对全市的滑坡体、泥石流易发区的定点核查工作,摸清底子,每年汛前、汛中都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制定防御灾害预案,各项责任制落实到最基础,同时加强对易发区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意思和自我防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正在组织力量,对全市的山洪易发区进行排查摸底,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分类,明确重点,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做好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对防御洪涝灾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愈趋强烈,加之我市地形地貌繁杂,气候不稳定,造成洪涝灾害不断,危害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而,减轻洪涝灾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汛抗灾工作,为实现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第三篇:201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一些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1.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 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 政策。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美国开动印钞机,一部分钞票用来购买中国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上涨。以及最近国际局势动荡也是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另外供给全球海运炼焦煤市场50%以上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今年因洪水严重而影响全球炼焦煤供给,给钢铁业另一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不小压力,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高达75%。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运往中国的基准铁矿石价格自2010年11月初以来上涨20%,达每吨178.3美元。这些因素均会致使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由此引发的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影响巨大。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三)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1.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尽量减少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不损坏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减小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流动性过剩。

2.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而选择性在发展滞后的部门中使用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市场的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而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作用于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税收,能适量增加有效需求。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3.我国处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自然会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我国应加强有效的监管,及时作出多变的对策,同时加快币制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其适应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尽早尽快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尽量考虑到本国所能承受的因油价上涨带来的对相关产业、行业上中下游可能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国内粮价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国际粮价震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对主要因国际油价和粮价的持续攀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才能有所防范与抵御。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5.政府应妥善管理公众通货预期行为。一方面在国内健全价格监督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不断地释放政策信号,对公众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对国际性热钱流动的检测预警机制的同时,通过对汇率稳定性的管理,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套汇操作,消除热钱流入意愿,稳定资产价格。

6.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其密切相联系的必然是通货膨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应在一定程度上放低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更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一方面,不良资产存量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增量不断累加。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及政府的干预,银行对陷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安定团结”之类贷款的发放,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迅速累积。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工商企业,其份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潜在的金融资产风险还净不断释放。其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贷款占比过高,贷款周转速度缓慢。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5%,贷款周转率十分低下,流动资金贷款周转率为0.8次/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2次/年,分别是正常周转速度的50%和60%,不良贷款大量沉淀了银行资金,使银行信贷资金缺乏了流动性,削弱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把握贷款投向、支持重点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无抵押、无担保或无效抵押、担保的“三无”贷款,银行债权难以得到保障。在报表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率、保证率近几年明显上升,信用贷款大幅减少,但抵押贷款中真正有变现能力较强的商品房、商铺抵押或股票、存单等质押的不是很多,保证贷款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属于无代偿能力的企业保证或贷款户之间互相担保,即所谓的“连环保”,“对子保”等,实际等于是风险贷款,如果其中的一个企业破产,可能导致的是一串企业的倒闭。至于不良贷款中能落实有效合法抵押的更少,这必然潜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倒闭、破产,银行贷款就难以得到清偿,缺乏安全性。

(三)、欠息严重,已成为典型低效资产。不良贷款欠息严重,不能创造收益,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利润计划中难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四)、超比例企业贷款质量差。体现在:一是贷款比较集中的地方,超比例贷款企业户数多,贷款质量差;二是单户超比例严重的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甚至出现区域性最大几户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于区域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五)、不良贷款率差距大。目前国际上的优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3%

以下,中等商业银行在5%左右,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差距很大。

二、商业不良资产成因的分析

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更有体制、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内外因素交织,其中主要是:

(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借款人还贷能力降低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各商业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到了产品老化、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这部分国有企业因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观念转变慢、技术水平低、产品老化多、服务意识弱,一时难以适应企业改革的进度。他们当中有的只求产值不求效益,重生产轻市场开发;有的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借鸡生蛋”负债经营;有的因“三角债”困扰,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等等。同时,这些企业内部政企不分、资产产权混乱,且本身又受负债率高、富余人员多、设备陈旧以及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的影响,偿还能力逐渐尚失。经对金融借款案件的调查,涉讼时借款人、担保人企业已实际上处于关、停、并、转不正常运转状态的约占此类案件的50%左右。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流动资金的补充来源和有关措施没有落实,流动资金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变成了统包。各项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划归新设置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由于国企得不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往往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二)、企业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不实,盲目放贷形成不良资产

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和公司登记除需具备法定条件外,还需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和验资证明。但是,由于有关部门违反法定程序,导致没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企业被合法登记注册。突出表现在:企业不惜以高利贷非法拆借注册资金,一旦注册,又将资金抽回归还他人,造成企业财产真空,名存实亡。对此,有关部门未加审查和干预,听之任之。银行利用职权私自动用企业的注册资金帐户。对注册资金的专用帐户,银行无视规定而违规操作,或出具虚假材料证明出资额已存入银行,或是在验资后以还贷名义直接将出资额划归银行。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失实。一些审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在审查会计凭证、报表和有关项目时,不进行调查,闭门造车,甚至仅根据销售发票或上级单位的批复进行审计,草率作出验资证明。此外,少数验资机构还随意更改验资报告数据,出具虚假的验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分析发现,一是个别银行严重违反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程序,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不作审查就草率放贷;二是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质物权属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现上述权利的可行性审查不实就轻易放贷;三是主管信贷的行长、科长在逐级审批时不认真核实、评定、复测贷款的风险度,即随意批准放贷。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

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紧缩过渡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1994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这从体制上解决专业银行“一身两任”的问题,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中,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中,仍包含着部分具有政策性的银行业务。

(四)、借款人规避法律、转移风险、非法使用贷款

使用贷款步入误区。企业在负债时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中走出困境,而是以贷款来偿还其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债务。另有一些企业则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这些企业给银行造成的表面现象似乎信誉很好,但如此循环,其向银行的贷款总额已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财产。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企业缺乏完善的帐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帐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都无法实现。骗取贷款,非法使用,损公肥己。借款人为获取贷款,经常采取多种手段,一是用虚假的财产抵押;二是骗取担保人担保或与担保人串通一气搞假担保和无风险的担保;三是不择手段搞金钱交易,拉拢腐化贷款人和担保人,一旦贷款到位,几经转账后,贷款就被提取现金转为个人存单或转入个人信用卡,严重的甚至携款外逃。贷款到期后,根本无法找债务人,造成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资产。

(五)、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税,影响资金周转

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间,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升幅度增大,企业的物资储备和商品库存,经反复几次周转,货币价值相应增长,因此出现账面盈利激增。但在按规定缴纳税利后,虽然账面货币金额较前仍有所扩大,但实际库存实物量却反而减少。因为经几次营销周转,尽管货币金额较前增长,但因后进的单价往往比原有库存单价高,所以补进的实物量比原来缩减了。如企业要按原来规模(原有实物量)经营,势必将追加相应的货币资金量,否则要维持简单再生产也不敷周转了。在通货膨胀期间,有些人因囤货而发财致富,这是因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及有关成本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但按正常产销循环的国企,却受物价上涨的损漏,特别是在严重通货膨胀中,由于物资价格金额增大,形成账面虚盈,将这部分“虚盈”作税利上交后,实际是短了一块。由于没有增拨资金,迫使经营规模缩小,以致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和贷款本息的如期归还。

(六)、按习惯行政干预,赖债、逃债。执行到位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商业银行已成为自主经营、自打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其不能也无法再承担过去由专业银行承担的社会总出纳的职能。然而,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个别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仍习惯于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银行施加影响或直接干预银行信贷行为,使一部分资金直接流到了产品无销路、经营效益差、资信程度低的企业,人为地增加了银行的坏账、呆账、悬账率。银行为了最大限度地收回国家信贷资金,运用法律手段追索贷款。但是,当法院依法执行已生效的判决时,往往有些涉案当事人所在地政府、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不仅不予以配合,反而唆使债务人逃债,故意给法院执行设置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除部分债务人确无偿还能力外,在许多情况

下则是债务人故意采取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的办法。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加之司法执行力度不强,客观上助长了一些逃债赖债者的侥幸心理,致使银行的债权常常难以实现。

(七)、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加以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另方面,因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国企贷款在80年代前,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款,因此缺乏还款保证;以后为了控制呆账的不断发生,贷款发放要求物质保证。多数单位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由于缺乏经验,一旦发生呆滞贷款,要以抵押物变卖抵债问题很多,有些抵押物债权不清,不易分割;抵押比率偏低,由于市场变化,一时难以脱手变现;有的抵押物经变卖处理,不足抵偿贷款本息。这些抵押贷款,名曰物质担保,仍有不少风险,影响贷款还清。

(八)、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企业转换机制,破产、合并、分立后逃避银行债务

国企流动资金长期来由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统管解决,助长了企业吃“大锅饭”思想。在财政停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也由银行贷款支持后,信贷资金财政化更为凸现,使企业往往把国家银行的贷款视为国家资金,甚至认为大家都是“公对公”,国家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贷款偿不偿还都无所谓,以致有些国企一旦得到银行贷款后,就不想归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企业借转制之机,有意逃避和废除银行债务,主要表现为:一是推行企业破产,废除银行债务。一些企业采取转移企业资产、隐瞒企业资产、调整破产企业的财务等办法逃避银行债务。二是推行母体分裂,逃避银行债务。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小集团的利益,故意母体分裂,有的划小核算单位,把原来的企业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有的先分流资产,再搞合并、兼并后的新企业承担债务,搞“金蝉脱壳”。三是推行国有民营,抵赖银行债务。个别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经营方式变更经营主体。由于新设立的企业与原贷款银行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致使银行要求其承担原企业的债务缺乏依据。四是企业转换产权、经营权后,原贷款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有的由对公贷款变为对私贷款;有的被兼并、解散的企业不再履行合同的担保责任;有的租赁、承包期满后原有的固定资产质量难以保障等,客观上加大了国家信贷资金的风险。担保环节疏漏较多,制约措施不力。企业相互担保,形成担保环链,使担保形同虚设。一些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互相担保,使担保流于形式,失去实际意义,更进一步的则表现为乙为甲贷款担保,丙为乙贷款担保,最后由甲为丙担保,若乙向两个金融机构贷款时,分别由甲、丙担保。这些情况如得不到有效地制约,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势必增大。担保形式的完整性与担保意思的失实性形成反差。担保合同虽盖有担保人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的私章,但系担保人工作人员偷盖所致,贷款人起诉到法院后,担保人常以意思表示不真实抗辩承担责任。从民法原理上讲担保人盖章系一种表见代理,作为相对第三人的贷款人无过错而信赖之,担保人应承担保证责任,但贷款人未加核实也有一定责任。此外,行政命令担保,使担保失去了真实意愿,更增添了担保的混乱。

(九)、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

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长期来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内部管理不完善,风险责

任制不够健全。虽然贷款的发放,制度规定要“三查”,但并不是每笔贷款都能认真切实地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贷款的审查,既不是“审贷分离”,更未经“贷审会”的审定,不少系由主管部门或有关领导说了算,有的只是听从信贷人员的汇报决定的。贷后检查也不是切实规范的进行,建立风险预警和考评制度,使有问题贷款及时得到反映和揭示。对借款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未能经常和及时地了解与分析。有的不良贷款往往在贷款到期发生无力归还时才觉察。

(十)、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

在实践中,有几次存贷利率调整,使商业银行感到困惑,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很大,最终也导致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财力被削弱。

(一)、存贷款利率倒挂。一般情况下,同期的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两者的差额就是存贷利差,以补偿银行的费用成本和税金以及合理的盈利。这里所说的利率倒挂是指定期存款(含储蓄)的利率与同期贷款的利率相同,或后者略高于前者,但仍不足以补偿费用成本和税金,也就是实际上的负利差,银行难以保本。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定期储蓄存款比较集中(占所有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银行的收益中除了按贷款余额1%提取呆账准备金,用来核销贷款呆账损失外,还要为这部分倒挂利率的存贷款业务贴进利差损失。

(二)、存贷款利率风险。自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落后,物价走向稳定,从96年5月1日起至今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都是由高到低逐次下降的。按储蓄存款章程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由于96年5月前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较高,在1998年后陆续到期的三、五年存款,利率成倍高于到期兑付时的贷款利率,以致几年来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罄,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这些巨额的亏绌,也在近几年作为消化历史财务包袱,陆续解决之中。对于这类利率风险,即使商业银行当时已预测到,也无规避风险的对策,一则储户选存长期高利率定期存款,银行无权拒收;二则中央银行也不吸收长期的转存款,商业银行只能被迫忍受。

(三)、定期长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根据规定,定期存款的利率一律以存入日利率为准,但对中长期贷款(有的是5-10年)却不是以放贷日利率为准,而是一年一定。银行的资金安排,一般是期限相对称的,但《利率管理规定》却把长期较高利率的资金来源,切断按分段较低的利率计息,显然有失公允。特别在1996年至今七、八年间,利率连续逐步下降,造成存款进来利率高、贷款利率负担低的不平衡的局面。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资产的严重性已是不争之事实,要想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需要企业、银行、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行业自律、中介机构参与、中央银行职业监管的全方位银行风险防范格局。加强法制观念,树立依法经营思想。加强参与意识,积极参加企业改制。加强信贷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监管,完善内外监管体系。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检查和处罚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相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定会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第五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

新常态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动力,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粮食生产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但是,华丽高产的数据背后埋藏着隐忧。

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进口量也在暴增,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已快赶上中国耕地总量的一半,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产品内外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2014年9月份国内大米、玉米、大豆、棉花价格分别比主要港口到岸税后价每吨高34.2%、58.1%、35.9%、16.9%。其次各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农业生产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19.4%,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分别仅为33%、35%和42%,中低产田还占耕地总面积的2/3……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种种压力日积月累,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4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五项工作的第一条。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会议同时表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就是要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科技进步、农业政策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农业新业态的动力机制。

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强调了农业产业化的理念方向。这意味着要瞄准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选择,通过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让农产品供应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以生态、健康、安全的食品,通过加工、流通到消费者餐桌。

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视野,也强调了耕地之外的农业布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如此算来,经济的三驾马车占了其二,何愁在农村找不到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二)现代化农业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应该是在不断寻找廉价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加大投资(对土地投入和对农民开展教育)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降低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获得了廉价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小农经济不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资本高投人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配套,用科学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具备商品化、合作化经营、高技术支撑以及新型现代农民特征。

(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现代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三农”发展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丰富的。当前,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而且拓展到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的过程,也是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制约、化解自然风险、减轻资源压力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过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既有类似于其他国家(如农业资源禀赋丰富的美国、加拿大,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以色列、荷兰,农业资源禀赋介于它们之间的法国、德国)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自主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条件,做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和区域布局,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和商业化的作业外包服务体系,实现稳定粮食生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相对而言,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农业现代化仍是短腿,是弱项。

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进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下载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贫富差距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贫富差距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 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

    浅论我国法官权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浅论我国法官权威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的法理学家德沃金曾意味深长地宣称,“在法律帝国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正是法律帝国的王侯。” 毫无疑问,法官若要有......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在商品交易中灵活运用赊销手段,是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使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策略。但是赊销会使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届: 2015届 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学号:2011610023 指导老师:李淑钗 职称: 讲师2016年3月我国商业银行不......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背景摘要:该论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进行相关介绍,并通过对其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简单小结,分析发生灾害的原因,并对广西隆......

    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赵雪) 一、 我国国际储备现状 (一) 我国国际储备概述 (二) 我国国际储备现状及分析 二、 我国国际储备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当前问题 (二)与其......

    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于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却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市场随之悄然升温,国内外企业早已对这块......

    关于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文章由南京白癜风医院收集整理,转载注明出处,谢谢! 关于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论文摘要: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际,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