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会计制度1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按照《会计法》的要求,集团公司建立了以集团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下属各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在内的,分层次、分岗位的责任保障体系,以保证集团公司内部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及管理机构
集团公司根据组织架构和管理的需要,设置了财务审计部,负责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对各下属公司进行资金管理和内部财务审计三大主要工作,并配备相应的财务和审计人员,对集团公司内的财务工作和各项经营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及集团内的资金统一调配,从而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集团公司负责人对集团公司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三、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及权限
(一)职责
1、对集团公司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组织领导集团公司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它相关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3、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4、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字并盖章,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5、组织集团公司财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制约机制。
6、应当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迫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7、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无权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报告,应及时做出处理决定。
8、如实向受托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提供真实会计资料。
9、依法任用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并保障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二)权限
1、按照公司章程参与和组织集团公司财务收支计划、对外投资、银行借款、基本建设等事项。
2、参与集团公司组织会议决定公司利润分配、自有资金使用、职工工资和奖励分配、福利待遇等方案。
四、集团财务审计部各机构经理及下属公司财务经理(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及权限:
(一)职责
1、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工作方针、政策、规定和指示等在本系统正确地贯彻落实。
2、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并组织实时监督执行,保证集团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
3、客观、及时、准确反映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完善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杜绝违纪事件的发生。
5、负责集团公司资金的运用、调配等管理工作,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6、组织培训集团公司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二)权限
1、参与集团公司财务收支计划、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和有关经营决策。
2、参与经济合同、投资论证。
3、有权检查、审核各下属公司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财务管理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
4、按规定对各下属公司的资金进行调配和合理利用。
5、参与制定集团公司财会管理等制度并负责进行解释、修订等工作。
6、有权决定集团公司财务人员的分工,有权对各下属子公司财务人员分工提出建议,考核各岗位工作质量。
7、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会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的任免和奖惩有建议权。
8、对不符合国家政策、法令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有权按《会计法》要求拒绝报销。
五、下属公司财务部和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
按照岗位互不相容原则确定会计机构和其它职能部门的职责及权限,保证采购与管理、钱与物、报销与授权审批等相互控制、制约,确保下属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1、协调关系。相互协调工作,共同为下属各公司的发展壮大而奋斗。
2、服务关系。下属各公司财务部本着为销售、售后等部门服务的思想,积极为其它职能部门提供资金保证,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3、配合关系。相互配合,互通、互享资源和信息,互相信任,做到经营与管理、现场与职能部门不脱节,促进下属公司销售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4、监督关系。会计机构有权对各职能部门提供、办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客观。
内部稽核制度 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会计资料进行再次审核、防止和减少会计工作差错的出现,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制订内部稽核制度。
一、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
1、在会计机构内部,必须指定一位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熟悉各种法规、素质具备的人担当稽核工作,对已经审核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防止会计差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内容完整。
2、稽核人员不得由出纳兼任,应对发现的问题、差错,及时向财务经理汇报,并反馈给相关会计人员,及时处理整改。稽核人员对经稽核的会计资料负责。
3、下属公司的稽核人员由财务主管兼任。
二、内部稽核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存在超标准报销、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以及价格是否存在异常等现象。
2、审查结算记录是否存在超额现金支付,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资金是否全部纳入规定的金融机构管理等。
3、审查物资的核算与管理。是否执行集团公司归口供应、统一采购和“零储备”政策;是否执行先用货、后付款制度;是否执行有权领料人制度;是否存在一次性出帐,形成帐外料等现象。
4、审查会计科目运用的准确性。是否区分了成本费用与资本性支出、在建工程的限定范围;是否有误列、挤列成本现象。
5、审查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按季进行确认和相互签认,有无呆帐存在。
6、审查经济合同、协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经办人是否存在授权范围内正确使用权限。
7、审核财务收支等计划指标项目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准确以及各项指标是否衔接等。
8、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计算是够准确,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9、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帐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有无呆滞现象。
10、审核工程结算与预算的差异,确定工程结算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符合合同的内容。
11、审查收款单位名称是否与发票专用章上的单位名称不一致时,应暂停付款,及时查明原因。
三、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
(一)职责
1、对发现的会计核算问题,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正,并向财务经理报告。
2、对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向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建议,要求处理。
3、对发现的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要求退回经办人,促其提供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
4、参与公司内部财产清查、材料盘存、有价证券清理等专项工作,有权调查经济业务的相关事项。
四、稽核工作的方式、方法
1、一般性复核,对经济业务内容真实、数字计算的准确以及表现形式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会计科目运用进行复查。
2、实质性复核,通过对经济业务表面现象进行相关调查和技术处理。分析其实质,恢复其本来、真正的面貌。
3、实地调查,对有疑问不清楚的经济业务,可以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取得其基本数据以核实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询问相关人员,对经济业务不明白、不清楚、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可以询问相关人员以分辨真伪。
5、查询相关联的原始记录,利用其对应逻辑关系,复核有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及其它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五、稽核工作的处理方式
1、对审查发现的问题,应当保守秘密,与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后,按逐级负责制原则向相关部门反馈相关信息。
2、对审查发现的问题,应积极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有关人员整改。
3、建立稽核工作台账,对发现重大问题进行记录,并追踪落实,纳入考核。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为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规范会计核算、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工作,特指定本制度。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1、总会计科目,根据集团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其明细科目根据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按照方便管理、便于理解、符合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需要合理设置。
2、会计科目设置应符合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能够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3、公司的会计科目符合合并、汇总会计报表的需要,同一系统的会计科目应具有查比性。
(2)会计科目的使用
1、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内容和开支标准,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2、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集团公司内控制度的要求,认真分析经济业务性质,合理运用会计科目。
3、会计科目归集、汇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能为经济活动分析提供原始依据,为经营管理服务。
二、会计核算方法
1、各下属公司应当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账册,开展会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2、各下属公司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如款项的收付、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收支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应当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3、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一致。
4、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计提或摊销各项费用,如实反映经营状况。
5、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的规定,不得报送虚假财务报告。
6、各下属公司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应及时装订,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外带和外借。
7、不得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不得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8、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9、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不得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成本费用。
10、不得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不得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三、会计凭证的内容、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
(一)会计凭证的内容
1、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原始凭证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其内容必须完整具备: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填制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经办人签名或盖章、接受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3、原始凭证印章必须齐全。外来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结算专用章,同时必须由经办人、验收人、业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并注明用途;自制原始凭证必须由统一、规范的格式,符合核算要求,并且有经办人、单位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签名或盖章。
4、原始凭证记录要真实,计算要准确。凭证与经济业务内容相符,经济业务与合同、协议、订货单、购料申请计划等相符;品种、数量、单价填写准确,大小写金额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由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证明。
5、原始品种记录的内容均不得涂改,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数量较多时,可填制原始凭证汇总表。
6、记帐凭证按月连续依次编号,同时,应有稽核、出纳、财务主管署名或盖章才有效。
7、记账凭证的金额应与所附原始凭证金额相符,摘要填写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附件注明原始凭证张数,时间按编制当天日期填写。
8、记帐凭证摘要的填写要求:经济业务摘要必须清楚、简明扼要;购买多种物品应写明主要物品的名称;往来业务的凭证、借款和报销业务应具有对方单位名称或个人的所属部门及姓名;提取现金应注明原因;收支的结转、费用预提摊销应注明期间。
(二)审核要求
1、会计人员应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确保符合法律、法规或计划、预算的要求,符合节约的原则,符合费用的开支标准。
2、确保原始凭证内容的真实,经济业务内容与客观情况相符,无弄虚作假、伪造凭证的行为。
3、确保凭证内容的填写齐全,单位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和金额填写准确,文字和数字填写清楚,凭证中无不规范的更正。
4、审批手续完备,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和负责人同时审批签字。
5、记帐凭证必须会计科目运用准确,摘要书写清楚、明了,如实反映经济业务,借贷金额相符。
(三)流转程序
1、经办人根据授权,办理经济业务
2、经办人取得原始凭证,应认真与签订的合同、协议核对,审核其内容及形式的合法性、真实性。确认签字后,与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办好证明、验收等手续。
3关部门负责人相关根据掌握的资料或到现场调查的结果,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字证明。
4、经办人凭原始凭证及授权证明,到财务部审核凭据准确性合法性后,报主管领导核实审批。
5、经办人持审批通过后的凭据到财务部办理报销手续,出纳人员对报销凭据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办理结算手续。
6、会计人员根据已结算完毕的报销凭据作编制凭证、记账处理。
7、记帐凭证填制完毕后,交稽核人员进行差错性审核后,登记会计账簿,按月、季、年度进行结账,编制会计报表。
8、会计凭证按月整理,装订成册。
四、会计账簿的设置
1、公司必须按《会计法》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张、日记帐和部门辅助性帐簿。
2、根据电算化的要求,当期所有记帐凭证数据和明细帐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总帐可以从中产生。
3、明细帐根据会计核算系统,结账后数据自动生成资产、负债、权益、损益四大类明细帐。帐本格式按照会计科目的设置、管理查帐的需要,编排为借贷余三栏式。
4、日记账包括银行日记张和现金日记帐。开设若干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单位,应按开设的账户分别登记银行日记帐。按凭证发生日期、凭证号依次登记,做到日清月结,登记时不得出现银行存款或现金红字。
5、各种租借设备、物资、有价证券、应收应付票据、部门经济核算资料等应设置辅助帐。各种帐簿必须由统一固定的格式,要做到内容真实完整、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不漏记、错记或重记。如果发生错误应按照规定的方法更正。
6、公司应按照规定定期对会计账簿记录金额与库存金额、货币、帐帐、帐表、帐实相符;对外往来账款的核对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如遇人员调动或发生非常事件,也应及时对账。
7、会计账簿按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账、总帐、明细账、辅助账分别整理立卷,归档保管。
五、财务会计报告
(一)会计报表的种类
各下属公司必须按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相关附表。
(二)编制报表的要求
1、报表编制前,必须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清理、检查年度内有无违纪或挤列成本事项,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或摊销各项费用及确认收入。
2、年度终了前各下属公司应按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权债务:(1)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金等是否存在,核实与债权、债务单位的记录是否一致并签属确认单。(2)库存车辆、配件、备件材料等各项存货进行盘点,核对实存数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3)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4)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不使用资产仍提折旧。(5)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的数额与帐面记录是否一致,并分析在建工程挂列原因,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争取早日结算。(6)检查核对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检查是否存在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的会计事项。
3、公司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记录和其它相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4、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编制月、季、年度会计报表,不得提前或滞后结帐,不得任意估计数字,严禁弄虚作假。报表内各项目包括补充资料,都应填写齐全,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
5、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
财产(现金、银行存款、往来、存货、固定资产等)清查制度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现金、实物的实地盘点,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的核对,确定企业资产实有数额,发现并解决帐实不符的一种专门方法,是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措施。
一、财产清查的范围
各公司所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的清查盘点。具体包括如下:
1、固定资产。含生产用、非生产用、封存、出租、租入等;
2、库存商品等。含仓库保管料、班组料、在途料、帐外料等;
3、低值易耗品。含在用及库存的家具、器具、备品、办公用品、清扫用具等;
4、库存现金、有价证劵、银行存款;
5、应收、应付款项。含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及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预收帐款等。
二、财产清查期限
1、公司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大清查工作。
2、遇公司合并、分立、改变隶属关系时,必须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进行盘点、清查,并编制清查报表。
3、人员调动时,必须对所保管的财产物资、经办的债权债务进行盘点、清查、移交。
4、部门负责人更换时,必须对部门保管的公用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清查、移交。
三、财产清查的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由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或委派人员与材料物资、行政、财务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以便清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财产物资保管人员,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做到全部登记入帐;对所保管的财产物资,应整理清楚,排列整齐,挂好标签,标明品种、规格和结存数量,以便盘点清查。财务部门应将有关帐目登记齐全,核对清楚,做好记录,计算完整、准确,保证帐帐,帐证相符。
四、清查办法和程序
(一)、实物清查。包括固定资产、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清查方法有实地盘点法和技术推算法。具体方法、程序如下:
1、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由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配合进行。
(1)由财务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帐册和卡片,做到报表与总分类账一致,总分类帐余额与明细分类帐余额一致,明细分类帐金额与固定资产卡片金额之和一致。
(2)由财务部门、使用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台帐(履历簿)和卡片,保证相互一致。
(3)由财务部监督、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以卡对物,以物对卡,保证相互一致。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使用状态进行核实。对闲置、封存、使用率不高等分别注明、进行登记、统计。
对移动使用的固定资产要经常做到轮流盘点,重点抽查,确保卡物相符。
2、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清查由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及行政部门共同进行。
(1)清查要求达到“三清” 数量清即帐卡相符。
质量轻即查清成新率、变质、损坏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入库日期清即查明超保管期限及积压呆滞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并提出处理意见。
(2)材料仓库应将帐内、帐外等所有物资用盘点单进行登记(一式三份)报财务部门汇总,并分别注明多余、积压等异常现状。仓库部门对多余、积压物资进行调剂或及时回收。
(3)对由仓库保管的物资用盘点单进行全面盘点登记,并注明多余、积压等异常现状。
(二)、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清查。清查方法有实地盘点和开户银行对帐。具体方法程序如下:
1、库存现金、有价证券清查
(1)一般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实存数,然后与现金日记账、有关会计账簿余额进行核对,以查明帐实是否相符。
(2)库存现金清查时,出纳人员必须在场。不得允许以借条、收据等白条抵库。
(3)财务主管每月抽查不少于1次。根据清查结果编制现金、有价证券清查结果报告表,并在时序帐余额栏外签名或盖章。
2、银行存款清查
(1)一般采用与开户银行对帐的方法,将企业记帐的银行结算单据逐笔与开户银行对帐单核对,以查明是否相符。
(2)对双方记帐时间不一致产生的“未达账项”,造成双方余额有差异的,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
(3)财务主管每月抽查不少于1次,并对超过一个月的银行“未达账项”进行核查督办。
(三)、债权、债务往来款项清查。包括各种应收、应付款项。清查方法采用与债权债务单位或个人对帐的方法,并要求双方进行书面签认。除了做到帐帐相符以外,还应查明双方有无发生争议的款项,以及可能无法收回的款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坏账损失。特别对经办人调离时,应及时清理。
五、清查结果的处理与考核
对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等,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和考核:
1、由财产物资报废核对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等结果,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分别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理由书”、“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申请单””等,并报集团公司批准核销。
2、由于事故责任造成的损失,应根据事故责任损失承担单位,由事故责任单位负责给予补偿。
3、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应由保险公司或追究个人经济责任、行政或法律责任。
(1)低值易耗品在规定使用期限内,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人为损坏、丢失,要先赔偿,后补发。已到使用年限,经相关部门认可,同意报废更新的,必须以旧换新。
(2)因不负责造成财产物资损坏、变质、丢失的,除按损失费用的5%—50%赔偿外,还应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将公司财产物资送人或占为己有的,除按价值全部赔偿外,还应视情节轻重追究经济责任、行政或法律责任。对管理不善,造成流失、被盗的,按损失金额,由责任单位及个人全额赔偿,并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3)对各部门公用的工具、备品(含公私两用的财产物资),必须要有数量借用台账。部门内部人员调动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如交接不清,有部门负责人负责赔偿。
4、对无法收回的款项,应对欠款单位或个人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追收,并对经办人采取经济连带赔偿制度。
5、对积压物资、呆滞物资、多余物资及时回收、调剂、变卖。同时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对经办人进行经济责任制考核。
6、对闲置、未使用、封存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调剂、变卖,并着重分析原因,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财务收支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工作。对各下属公司要实现财务收支目标,必须完善和规范审批行为,进行事前控制,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行财务收支审批人员授权制
各下属公司的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必须由下属公司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对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有关职责权限和范围予以授权。财务收支审批人员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指日常的正常性财务收支审批授权。通常的做法有:部门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特殊授权是指视财务收支的用途、性质及金额大小而采取的特定审批授权。通常在财务年度总体收支计划、重大经济事项等方面,一般采用集体决策方法。
二、财务收支审批人员权限及范围
1、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要加强对各下属公司财务收支工作的集体监管。各下属公司财务年度收支计划及重大经济活动必须经集团公司批准后方可执行。
2、各下属公司负责人,负责所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收支审批。在批准的计划额度以内实行财务收支“一支笔”审批制度。
3、各下属公司负责人外出需授权被授权人,被授权人只负责授权范围内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审批。超过授权范围的经济业务,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办理。
三、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1、根据集团公司文件、计划、预算要求,结合各下飞行员 公司实际,集团公司研究决定审批各下属公司年度销售收入(量)、利润计划及重大财务收支经济事项。包括:
(1)年度销售收入(量)、利润计划(2)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3)基建项目立项、预算及资金筹措计划;(4)对外投资、借款、担保,根据权限逐级上报;
(5)房屋、建筑物、涉及安全生产设备需转让或报废等处置的批准。
(6)其它重大经济事项。
2、根据年度销售收入(量)、利润计划、各属公司负责人对日常的营业收入、利润计划进行分劈并授权具体部门负责人。
3、具体部门负责人对所分管的财务收支进行核实证明。
4、财务经理核对各类原始单据内容是否齐全、计算是否准确。原始单据填制日期与经济业务发生日期是否相符;经济业务必须与合同、协议、订货单、物资申请计划等相符;属于购买实物的,必须附验收和领用单据。
5、审批的各类经济事项必须符合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6、验收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各种经济事项的审核确认。属于购买实物的,必须对数量、单价、品名、规格、型号逐一核对,据实出具验收证明。
7、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审批统一由行政部门归口,各下属负责人 “一支笔”审批。
四、审批人员责任
1、各下属公司负责人对本公司的总体财务收支审批负领导责任;具体部门负责人对自己分管的范围内的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真实性负责。
2、财务经理必须对审核的经济事项的合法性负责,不得违反国家财政、财务、会计政策。
3、审批人员超范围、越权审批,视同无效。造成不良后果或经济损失的,应由审批人员负相应的经济责任。超开支标准、超开支范围的,财务应拒绝报销。对弄虚作假的,应视情节轻重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或刑事责任。
五、财务收支审批的监督
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应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业务,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
2、对违反规定不纳入公司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报告。请求作出处理,3、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报告,请求作出处理。
4、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制止和纠正,又不向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报告的,也应承担责任。
5、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会计人员不得接受,有权拒绝报销。如发现有违反规定报销,要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
6、对违反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报告,请求作出处理。各下属公司负责人未作出纠正处理的,会计人员必须向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报告。
成本费用核算制度
成本费用核算是反映销售、售后服务等经营过程中实际耗费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成本费用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财务成果的计算。为了进一步规范成本费用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本费用核算的依据
1、具体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
2、有关的消耗定额、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的政策文件
二、成本费用计划
成本费用计划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
成本费用计划编制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了解销量、服务产值、机构定员、工资水平、资金来源、物价等变化情况。
由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销量、售后服务计划、设备状况和质量要求,人员编排等资料。
核定支出项目,核定消耗定额、开支标准、开支范围。
分析上年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单位工作量实际完成的工料消耗情况以及间接费用计划执行情况,成本资料等。
了解与成本费用计划有关的政策和要求。
三、成本费用核算方法和程序
1、成本核算方法:
(1)按成本核算对象列入相应科目核算的原则。对能直接归属某个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直接列入相应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对涉及两个以上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费用采用分配办法归集,分别根据具体情况按合理比例分摊。
(2)成本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2、成本核算程序
各公司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
首先按费用发生项目进行归集。要求各企业按经营什么算什么分析什么的原则,划分成本费用,使成本核算与实际生产经营进程保持一致。
其次严格遵守支出范围,正确划分部门并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凡应由本期负担的支出,均应全部计入本期成本费用;凡应由分摊负担的支出,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核算。
四、成本费用核算基础管理工作和控制
(一)、成本费用核算基础管理工作
1、成本计划管理是一种事前管理工作(4S店厂方有要求除外)。执行成本计划过程中做到量入而出,杜绝支出无计划、花完钱再算账的现象。
2、消耗定额管理是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售后服务和装璜公摊用料)。主要有两种定额管理方式,即数量定额和费用定额。数量定额主要用于控制原材料的消耗。费用定额主要用于在数量定额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综合定额,主要用于下达计划、考核成本。
(二)、成本费用控制分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包括成本计划和各项消耗定额、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进行核定和审核。事中控制是在服务经营活动中,加强成本的日常动态控制,使成本管理由事后的既成事实,转入预防性管理。
五、成本费用核算分析
成本费用核算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政策和计划,检查和评价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成本变动差异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成本的因素和降低途径,提出改进建议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各企业成本费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1、分析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降低成本费用的措施;
2、抓住工资、材料、燃料、水电、折旧、其他各要素费用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各项主要消耗定额和开支标准,以及价格变化对成本的影响,计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序;
1、揭露铺张浪费和重大损失性费用以及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查明管理上的漏洞;
2、对公摊用料分析时应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检查计划执行程度:将本年成本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和历史最好水平比较,观察成本变动趋势。
成本分析采取日常的、定期的、专项的、动态的等多种形式。日常分析主要用于控制支出进度;定期分析主要用于较全面的分析,为下一步改进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专题分析主要用于针对成本费用某项突出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及时扭转偏差;动态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任务等因素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及变动趋势。
六、严肃成本核算纪律
1、确定成本费用支出范围,划清成本费用界限,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成本费用的界限。
2、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收支配比原则。根据计算期内完成的实际工作量、实际消耗、实际价格进行核算。
3、成本费用核算的资料必须准确、完整、真实、合法,记载、编制必须及时。
4、严格遵守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有关消耗管理。
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财务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统计、业务核算及预算计划等资料,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以便正确评价揭露矛盾,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
一、主要内容
1、各项收入完成情况及主要原因分析
2、各项支出情况及主要原因分析
3、营业利润完成情况及其完成的主要因素及采取的措施
4、资金运用、债权债务清理情况及其增减变化主要原因分析
5、应付福利费收支情况分析
6、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及分析
7、现金流量及分析
8、工资总额支出及销售、服务完成情况及主要原因分析
9、其他重大经济事项分析
二、基本要求
1、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分析过去与预测未来相结合
4、企业获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分析相结合
5、经济因素分析和非经济因素分析相结合
6、企业内在因素分析与外在因素相结合
三、组织程序
财务会计分析涉及面广,所需的资料来自各个有关部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
1、明确分析内容、目的。(参与分析的部门)
2、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各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必须保证时间和质量。财务会计部门对所有原始数据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为财务计算依据,并保证分析结果的及时性、可靠性、做到有内容、有深度,能揭示矛盾,有改进措施。
四、具体分析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三种。
整个分析过程由四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构成:
1、对比找出差距。实际与计划比较,本期与上期比较,本期与历史同期水平比较等等。具体要求是:相比较的指标性质相同、包括的范围一致、代表的时间相同。
2、研究查明原因。发现差距后接着应做的第二步工作,即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影响因素。确定影响因素,应根据经济指标的客观联系,运用逻辑判断的方法来决定。如成本的高低,与工作量的增减、成本管理的好坏、市场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有关。
3、计算确定影响程度。即对影响的因素从数量上确定其影响程度。既要分析绝对数,也要分析相对数。
4、总结提出建议。通常采用书面的方式,对经营活动进行总结,作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制定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五、分析时间
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日常、定期、不定期、专项分析。一般每季应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
六、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要求。
1、财务会计分析报告中提供的信息要便于使用者理解,有关指标的分析说明必须做到清楚、明晰。
2、财务会计分析报告中提供的资料应当是经营管理和决策相关的所有资料。这些资料既能对过去进行评价,对现状进行判断,也能满足对未来进行预测的需要。
3、财务会计分析报告中提供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如实反映情况。
4、财务会计分析报告中提供的资料能满足报表使用人对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较。不同时期地同类经济事项的计量和口径,要按照前后一致的方法进行,同时并对报告期所采用的新会计政策和政策变动的影响 及其他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要进行分析说明。
5、财务会计分析报告应当按规定时间及时报送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及下属公司负责人。
重大经济事项监管制度
为加强对外投资、担保、借款、资产处置、大额资金调度、其他重大经济事项的监督管理,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制,促进公司管理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及范围
1、对外投资指本公司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对本公司以外的投资、合资、联营、购买和持有其他企业的股份,或者购买有价证券等其他投资行为。
2、对外担保指公司以第三人的身份,为本集团公司以外的债务人,以确保债权人清偿为目的的保证行为。包括设定质权(以动产或权利证书交债权人占有)、抵押权(以动产、不动产作保而不转移占有)或者作为“保证人”承担履行债务的责任或连带责任的行为。
3、资产借款指属于集团公司可支配的货币资金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行为。
4、资产处置指资产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资产的调拨、变卖、报损、报废等)。资产处置的范围;(1)、闲置资产;(2)、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淘汰的资产;(3)、因公司分立、撤销、合并、改制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使用要转移的资产;(4)、盘亏、呆帐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5)、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等。
5、大额资金调度。特别是流出集团公司的大额资金,必须有合法依据或集体研究的决定。
6、其他重大经济事项非正常性支出必须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
二、监管程序
1、重大经济事项采取集团公司董事会决策办法。对外投资、担保、借款、资产处置及大额资金使用问题,通过集团公司研究讨论并获得通过的决策。
集体决策一般应具备以下资料:
(1)、职能部门提交有关项目的优选方案、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有关各方的资信报告以及相关的法律文书,资金筹措报告,向上级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请示报告以及批准文件等。
(3)、研究讨论的会议纪要、决议或者决定的文稿等原始书面材料。
2、对外投资应进行可行性分析。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财务等有关部门参加,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可行性报告,供领导决策。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必须包括投资总额及时间安排、资金来源及筹集方案、运营成本、预期投资收益等。
3、对外投资纪律要求:
(1)必须保证本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公司自身利益不受影响。(2)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3)必须建立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坚持集团公司或董事会的决策。
(4)必须进行可行性认证,严格按投资程序办事。
(5)必须对合作方进行资信状况及合法性的调查确认,按有关规定签定合同或协议。合同协议内容必须符合经济法规的规定,并进行必要的公证。
(6)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把关,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对批准的对外投资,在投出资产前,必须验明各种法律文本、合同协议的有效性。严格按规定拨款,对外投资资产的状况和损益情况要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监督,并按规定核算,并在年度报告分析中说明。
5、向外单位和个人提供借款必须经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同意。
6、向外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必须经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同意。
7、资产处置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和资料(1)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申请单。(2)分立、撤销、合并等批准文件。
(3)资产的原始价值凭证(如固定资产卡片)。(4)相关部门的鉴定意见。
(5)非正常损失情况说明及对责任人、有关领导的处理情况。
三、重大经济事项监督
1、财务部门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投资产生的回报及时按合同协议兑现。
2、重大经济事项中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充分考虑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客观因素影响,也要实事求是地给予有关责任者必要的处理。
3、建立重大经济事项预警报告制度。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内容范围的,必须及时报告和提请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决策。
4、未按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决策执行,擅自违规操作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集团公司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等。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公司会计人员岗位责任,特制定本制度。
一、出纳岗位职责
1.出纳员负责现金、支票、发票的保管工作,要做到收有记录,支有签字。
2.现金业务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集团公司制定的现金管理制度所要求的办理。对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认真稽核,不符合规定的有权拒付。
3.现金要日清月结,按日逐笔录入现金日记帐,并按日核对库存现金,做到记录及时、准确、无误。
4.支票的签发要严格执行银行支票管理制度,不得签发远期支票、空头支票。对签发的支票必须填写签发日期、收款人、金额(限额)、用途、,除特殊情况可不填写收款人。应定期监督支票的收回情况。
5.办理其它银行业务要核对发票金额是否正确、准确,并经领导批准后签发,未经同意不得随意办理转帐和汇款。
6.收付现金双方必须当面点清,防止发生差错。
7.对库存现金要严格按限额留用,不得肆意超出限额。妥善保管现金、支票、银行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丢失。
8.杜绝白条抵库,发现问题及时汇报领导。9.按期与银行对帐,按月向会计报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资料,随时处理未达帐项。
10.对领导交与的其他事务按规定办理。
二、会计岗位职责
1、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努力钻研本职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
2、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颁布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掌握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
3、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录入有关的明细帐、分类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摘要简明扼要清楚、按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报表。
4、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揭露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向集团公司审计部及所在公司负责人提出建议。
5、会计人员应定期将应收、应付帐款明细余额与经办人员核对,定期核对财产帐存与盘存、收发结存额,定期与集团公司内各公司往来帐核对,并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并报告集团公司审计部及所在公司负责人。
6、有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等情况,对不当之处,有权提出改进意见或上集团公司审计部及所在公司负责人。
7、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及时整理和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档案资料,并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
8、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经集团公司或董事会批准的计划、预算,对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欺骗公司领导等违法乱纪行为,会计人员必须坚决拒绝执行,并向集团公司审计部及所在公司负责人。
9、会计人员对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银行部门来公司了解、检查财务会计工作,要负责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10、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要向接办人办理交接手续。并由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决定撤销、合并、分立,会计人员要会同有关人员编制财产、资金、债权、债务移交清册,办理交接手续。
11、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公司的经济业务秘密,除法律规定和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集团公司的会计信息。
12、会计人员违反上述规定,由公司行政主管部门给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调离岗位。
采购付款内部控制(暂不使用)
为加强公司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预防采购付款过程中的各种弊端,提高采购付款业务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采购
采购部门应视材料使用状况、用量、采购频率、市场供需状况、交易习惯及价格稳定性等因素,选择最有利的采购作业方式办理采购业务。
(1)采购作业方式包括;
1.定期合同采购:主要用于采购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或经常使用且市场价稳定的材料。
2.特约厂商采购:主要用于采购用量、费用不太高的单项材料。在付款前应送采购部门审核,不高于市价时予以付款。
3.一般采购:不适用以上两种方式的采购由采购部门按请购部门提出的请购单,逐笔购价、议价、并了解交易条件后订购。
(2)期限
采购部门应按照请购部门提出的“需要日”办理采购。采购部门应召集有关部门按照材料特性、采购地区及市场供需状况拟订各项材料采购作业处理期限,呈公司领导核准。应以供货合同拟明的交货期限为准,加记请购呈交批准及验收所需时间。
原订采购作业处理期限变更时,采购部门应专函报告具体原因,呈公司领导批准。
(3)询价 1.采购部门收到“请购单”时,即加盖受件章,转采购经办人员办理询价。
2.采购经办人员收到“请购单”,先判断请购材料的名称、规格、需求日期、数量等是否填写明确,有无供应商报价。对于资料填写不全或规格不详者,注明“填单异常,说明欠祥”等字样后退请购部门修订。
3.对于加工合同采购项目,采购部门应要求厂商填具“成本分析表”连同报价单一并送来,作为议价参考。
4.询价完成后,采购经办人根据全部报价资料进行议价。(4)议价
1.议价时除注意质量、价格外,还应注意交货期有无保证,能否向产商争取分期付款。
2.议价完成后,由经办人员拟订合作对象,呈集团主管领导核批。(5)订购
由采购经办人员于“请购单”上填记订购日及约定日,再交由采购助理人员填制采购联络函,寄送产商。将“请购单”第二联送材料库以待收料。
预付定金或采购金额较大,或附有条件的采购项目,采购经办人员应先与产商签订供销合同书。合同书正本两份,一份存采购部门,一份供应产商,副本若干,分存请购部门、收料部门、会计部门。
(6)采购作业要求
1.公司必须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采购,对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负责。采购的执行人必须与仓储、会计、验收人分离。
2.大额的采购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供应商。
3.所有采购要经采购发起部门负责人签批后,报公司领导审批。4.所有采购应有合同,如无合同则采购发起单位和采购执行人应进行书面说明。
5.采购订单应连续编号。
6.所有采购应取得合法发票,如无发票则采购发起单位和采购执行人应进行书面说明。
7.公司用指定专人对所购商品进行验货和入库。(7)供应产商管理
1.各项材料的供应厂商至少应有3家(独家供应和总代理等特殊情况除外),各家背景及交易资料应记载于“供应厂商资料卡”存档备用。
2.对于未达到公司标准的材料,采购部门应开发新供应厂商。3.新供应商的开发,由生产管理部门会同采购人员实地考察新供应商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后,填制供应厂商资料卡呈主管领导核准后通知对方。
4.对于交货质量不良或无法按期交货或停止营业的供应商应予撤销。届时由采购部门说明原因,送生产管理部门复查,并呈公司领导核准后,通知对方。
二、验收
1.验收部门收到有效的采购合同后,对供应商发运的商品进行验收。验收部门需比较所收商品与订单上的要求是否相符,包括:商品的名称、说明、数量、到货时间等。然后再盘点商品,检查商品有无损害。
2.验收后,验收部门对已经收货的每张订购单编制一式多联、预先连续编号的验收单。
3.验收人员将货品送交仓库或其请购部门时,应取得仓库或请购部门签收的验收单副联第一联和第二联,第一联留做备查,第二联送交财务部。
三、付款
付款应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采购执行人或采购发起单位应在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内填写支出凭单,由本单位的负责人签批后保财务部,财务部审核并由财务部负责人签批后报公司领导审批。
以暂借款采购,采购经办人员应该在“请购单”采购记录栏内加盖“采购部门整理付款章”,以免会计部门重复付款。
商品定价及销售收款管理制度(暂不使用)
为加强公司商品定价及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预防定价、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各种弊端,提高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公司负责人对定价、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以及定价、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本制度所称定价、销售与收款时指商品销售和劳务供应及收款行为,包括接受客户订单,核准客户信用,签订合同,发运商品,开具销售发票,收取款项等内容。
3、公司建立定价、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一)公司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应分别设立。
(二)公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
(三)公司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i,(四)公司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五)公司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
4、销售岗位职责划分:
(1)销售部主要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催收货款。
(2)财会部门负责销售款项的结算与记录,督促销售部门回收货款,并对回款情况进行分析汇报。
5、销售价格管理
公司销售部负责制定销售价格、价目表、折扣政策和付款政策。财务部根据工艺部门提供的产品技术定额资料,销售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以及公司成本资料,测算出定价、调价方案,报销售部审定并制订相应的价格策略。
价格的日常管理: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出厂价格,不得随意变动。非公司生产的商品产品,如低值易耗品、原材料、下脚废料等需要对位出售时,须由物资管理部门提出销售价格意见,经财务部审核定价。
财务部应随时检查各部门价格执行情况,若发现违反价格规定的,应追究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6、销售和发货控制
销售部应根据年度计划大纲、市场情况及公司整体要求,编制年度销售收入计划,报财务部综合平衡后下达销售收入计划。
销售收入计划是财务收支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销售公司应按年度、季度销售收入计划,分解编制月度销售收入计划,于每月23日将次月计划报送财务部。
财务部应按月度、季度、年度将销售收入计划的完成情况报公司领导,作为对销售部的考核依据。
公司销售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销售和发货业务。(1)销售谈判。公司在销售合同订立前,指定专门人员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谈判人员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相分离。销售谈判的全过程须由完整的书面记录。
(2)合同订立。公司授权销售公司经理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签订合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
(3)合同审批。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前,由财务部应对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进行审批。
(4)组织销售。销售部门应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编制销售计划实施。
(5)组织发货。严格按照销售通知单所列的发货品种和规格、发货数量、发货时间、发货方式组织发货,并建立货物出库、发运等环节的岗位责任制,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
(6)销售退回。公司的销售退回必须经销售部门经理审批后方可执行。
销售退回的货物应由公司成衣车间整理检验和仓储部门清点后方可入库。
财务部应对退货接收报告以及退货方出具的退货凭证等进行审核后办理相应的推开事宜。
7、公司在销售与发货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登记制度,并加强销售合同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8、销售部应设置台账,及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销售台账应当附有客户订单、销售合同、客户签收回执等相关购货单据。
9、销售审核控制
销售的审批:审判人员依据各自权限及程序对客户订货申请单进行审批。
对于销售金额较大或情况特别的销售业务和特殊信用条件,销售公司应报公司领导提出建议,经审批后方可执行。
10、销售的管理
销售部应当按照信用政策来决定赊销。特殊情况应提前申请,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应由审批人批准签字。
销售人员接受客户订单后,销售部应当对接受的订单进行登记。销售人员应根据授权与客户签订合同。
销售合同签订后,销售人员应将合同副本送交财会部门。销售人员将销售合同及一式多联的销售明细单,作为仓库、运输、开票和收款等有关部门发生职责的依据。
仓库应当根据审批的销售明细单发货。发货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保管人员不得擅自对客户发货,更不得随意调换货物。
财会部门应当在发运凭证、合同副本、销售发票等文件和凭证应当妥善保管,尤其要加强对空包发票的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篡改、隐匿、销毁销售合同和销售发票等文件和凭证。
11、收款的管理
销售收入应及时入账,不得帐外设帐,不得擅自坐支现金。公司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公司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财务部督促销售公司加紧催收。对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可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销售公司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销售的开单、收款、发货情况。销售台账应当附有客户订单、销售通知单、客户签收回执等相关客户购货单据。应当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及时登记每一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增减变动情况。对长期往来客户应建立起完整的客户资料,并对客户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每年至少一次向欠款客户寄发对账单。
公司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公司领导,确定是否确认为坏账。公司发生的各项坏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在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后作出会计处理。
公司注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已注销的坏账又收回时应当及时入账,防止形成帐外款。
公司应收票据的取得和贴现必须经由财务部经理书面批准。公司定期与往来客户通过函证等方式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12、监督检查
公司按照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工作由公司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公司应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二篇: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
张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它促进市场竞争,创造了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健康成长以及能否持续经营,事关国家总经济。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每天都有企业相继逝去。因此,必须规范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使中小企业生命更长。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当代企业的会计制度有待改善。由于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当今企业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并未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这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企业会计制度是否完善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若企业没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就会使企业组织混乱、效率不高、效益不好,甚至造成亏损严重,最终造成危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相反,良好的企业会计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在经营运作中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一个企业要想效益好,顺利完成目标,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完善的会计制度分不开。因此,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效,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在组织机构设臵上,有些中小企业根本不设臵会计机构,特别是独资小企业,或者虽然设臵了会计机构,但内部岗位责任不分,甚至一人兼职会计和出纳。特别是小企业,因用人不足,工作无法分工,一个人常要分担多种工作,所以按照功能划分部门分工工作、确立职权及相互制衡的管理办法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岗位设臵缺乏牵制性。
在会计人员任用上,管理观念陈旧,任人唯亲,强调忠厚老实,不注重才能。并且,与大企业相比,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大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待遇低且不利于会计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大部分是一老一少的现象。前者年纪较大,虽然会计经验丰富,但知识更新缓慢。后者大多是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大企业门槛较高,不得不进入中小企业跟从老会计学习,积累经验。总之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会计人员少,分工不细,不固定,专业水平一般较低, 业务素质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2)没有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合理合规。他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往往需要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因为如果不按领导意图办事,就会被调动工作甚至被开除,或者会计人员受到利益趋使,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实行。
2、财会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岗位责任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特别是缺少内部牵制、稽查等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去实践执行。还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监督检查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等都很少。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是粗线条,随便应付。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健全这些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目标不明确,企业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
3、会计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中小企业为了控制利润,人为制造虚假原始凭证,多计成本费用,少开发票的现象很普遍。其次,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也是其造假的原因之一,由于大金融机构对贷款等融资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达到贷款条件,部分中小企业调整会计数据,进行会计造假。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很严重,给企业的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二)对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企业自身的不断完善
一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二是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提高。会计人员通过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同时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诚信的工作原则,确保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效进行。企业的负责人要树立民主、科学的决策,完善制度,不任人唯亲。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会计法规、会计政策更新方面内容,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财务决算。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认识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承担起会计责任主体的责任。此外还要理顺部门之间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盘点和登记造册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活动在规范有效的轨道上运行。
2、设臵合理的会计岗位
会计机构一般应设臵的岗位有会计机构负责人、总账报表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资金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由于中小企业
业务量少,会计核算一般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在设臵会计岗位时,应根据自身经营规模,业务量等方面特点,明确划分职权,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分离,建立业务岗位责任制。会计手续和工作程序简洁、高效。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内部因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双重监督来达到相互稽核、自我防范和内部控制的目的。
3、加强外部监督
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光靠少数企业的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更多的是靠外部监督。在外部,主要是国家监督,财政部应督促中小企业相关会计工作,企业严格按照会计政策、准则执行工作。并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例如,中小企业聘用的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具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进行惩罚;定期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并发挥其作用;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会计人员,取消其任职资格。其次,税务部门加强税务检查,有无偷税漏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内部设臵独立于企业财务部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样有帮助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上的弱点从而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规范化的问题。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不完善的会计制度暴露了会计工作的弱点,这不但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质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应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等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它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的作用。既能事前预防,用能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缺陷,及时修正,避免损失。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许多客观和主观上的因素。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岗位设臵缺乏牵制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不大的问题,员工人员少,员工配臵上很难满足各司其职的要求。再加上管理者不重视内部控制,认为内部控制是大企业必须建立的制度,对中小企业没价值,从而对内部控制的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工作人员需要兼做两职或多职,这样易造成会计岗位不容易牵制,职责不明。例如,有的中小企业的收付业务。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出纳员同时兼顾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或者出纳员同时编制记账凭证。这对收付款的管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很难较好地实现资金的保管,容易造成资金短缺。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存在会计档案缺乏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职责程序、审批程序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重要岗位没有实行工作轮换等问题。
2、监督检查不完善
有些中小企业没有设臵内部审计监察机构,有的虽然设臵相应的审计机构,但是实际上不起作用。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向经理负责,缺乏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还有的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设臵在财务部门内,这和财务部门同属一个领导管理,这也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很难独立开展工作。
3、信息失真
中小企业大多财务不透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账目处理不真实,弄虚作假;收入不实,支出不当;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甚至为了逃税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引起各个地方的检查机关的重视。有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并没有对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做高度重视,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制约性,抱着侥幸的心理做假账,从而实现自己偷税漏税的目的。同时,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得到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外敷使用者主要是政府、税务机关、银行、债权人等,由于信息失真,是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对中小企业披露的信息吃不信任的态度,这就影响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二)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认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所决定的,管理者应更新观念,重新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制度,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当企业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或国家会计制度发生变更时,要及时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这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都应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吧符合自身情况的相关必要部门设立出来,并明确其职能。同时对企业背个机构的职能权限也要进行相关的授权,要求与授权无关的人员不能对其进行干涉,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例如,明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会计相关工作;企业财务专用章与法人代表私章又不同人员管理;财务专用章、银行支票应由会计、出纳人员分别保管,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被认真的贯彻下去,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首先,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应该独立于财务部门,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并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聘任,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企业内部的财政、审计等各部门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形成有效地监督。具体做法有:一方面,要不断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覆盖范围,不仅展开事后的审计工作,还要进行事前、事中的审计工作;不止审计财务报表,还要对经营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及时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如果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深究内部控制为什么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另一方面,要鼓励所有内部控制的员工介入到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对公司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还有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员工,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员工,应该坚决地对其进行处臵。
其次,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会计事务所作为内部控制的中介组织机构,在执行
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步骤的合法性、公允进行检测,并根据工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提供审计报告。判断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借这个机会来改进内部控制。
3、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每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须拥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要不断地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养。同时加强对其内部控制教育的力度,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受到内部控制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应该受到内部控制的约束。此外,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会计人员的道德自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于传统和教育等因素的维系。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资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可以有效对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分配和运用。同时对资金的调拨进行权限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尤其是要加大对库存现金的控制力度,核定库存现金的限制额度,应做到日清日结,严谨白条抵库现象的出现。
总之,如果企业没有完善而严密的内部会计制度就会使企业组织混乱,效率不高,效益不好,甚至造成亏损严重,最终造成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局面。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
陷,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让中小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走的更长,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何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分析与研究》,2010第3期
(2)孙松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
(3)丁瑞玲,《审计学》,2009
第三篇: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7 号——内部信息传递》将内部信息传递定义为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三者间的关系可视为一 种内部信息加工传递,只是这种加工与传递是以编制账务报告为导向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会存在以下 风险: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2.内部信息传递 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 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设计既包括国家颁布的企业必须执行的统一会计制度,又包括企业自行 设计的内部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一要符合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要求,二要健全内部控 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三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以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为主线。因此,规范内部报告及其传递程序有必要纳入会计制度设计范 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 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内部信息载体设计时必 须考虑以下因素(1)不同组织架构层面的内部信息加工、使用与传递必须融入内部控制思想,而不仅仅 是信息技术问题(2)要为内部信息载体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整体上反映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3)内部信息载体应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以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从而为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设计
学号:109104174
1/ 14
班级:会计102
姓名:陶浩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设计方案
【摘要】现代企业在风险状态下运作,无论是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是法律法规的遵循,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企业对风险的规避、减少、共担或接受已日益成为企业关心的问题。本案例将详细介绍中石化集团自萨班斯法案颁布后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字】内部控制、萨班斯法案、中石化、内控建设、石油行业、风险防范、分级授权、责任、结构
【参考文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中石化内部控制手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石化内部控制简介》
2/ 14
【目录】
一、关于内部控制概述.........................................................4
二、中石化内部控制建设现状...................................................4
三、公司简介.................................................................4
四、中石化内控制度概述.......................................................5
1、中石化内控制度定位....................................................5
2、中石化内部控制框架内容介绍............................................5
五、中石化采取的内控措施.....................................................6
1、中石化公司的组织结构..................................................6
2、全面预算控制..........................................................7
3、以“授权指引”为核心的授权批准控制....................................7
4、以《内部控制手册》为载体的制度控制....................................8
5、关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8
6、健全风险防范控制......................................................9
7、先进的ERP管理信息系统控制............................................9
8、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9
9、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10
六、中石化公司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0
1、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尚不健全.............................................10
2、内控环境存在差距.....................................................11
3、分级授权制度未能得到严格执行.........................................11
七、中石化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11
1、深化对内控制度的认识.................................................11
2、引导员工提高认同感和参与度,夯实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12
3、完善权力制衡机制,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12
4、发挥ERP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尽快实现财务系统信息化、集成化.......13
5、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规范...............................................13
6、把握内部控制体系关键环节,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13
八、总结....................................................................14
3/ 14
一、关于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固有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实施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维护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石化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中国石化集团于2003年成立了内控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2005年1月1日股份公司率先实施内控制度,2006年集团公司非上市部分也开始试行内控制度,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此内控制度基本覆盖了中国石化全企业。内控制度建立以来,根据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变化,结合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每年都要进行补充完善、修订更新,目前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正在执行2009年版《内部控制手册》。
三、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是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306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的权力,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并相应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2007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4/ 14 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四、中石化内控制度概述
1、中石化内控制度定位
一、中石化对法律法规要求: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香港联交所《企业管制常规守则》;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二、中石化对企业自身需要:财务管理信息真实可靠;保险资产安全完整;规范经营行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完善法人管理结构。
2、中石化内部控制框架内容介绍
作为我国在境外三地上市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设计原则,通过建立以集中决策、分权管理为特征的组织规划控制,以网络化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预算控制,以“授权指引”为核心的授权批准控制,以《内部控制手册》为载体的制度控制,以及风险防范控制和先进的ERP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在实施内部控制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国有控股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14
五、中石化采取的内控措施
遵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法案)对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及其披露的相关规定,中国石化于2003年迅速成立了由董事长、总裁和财务总监组成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协调内控制度实施和完善的相关工作,各分(子)公司设立相应机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承担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工作。
中国石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吸收借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几十年来积累的大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经验,参考采用了国际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委员会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编制了《内部控制手册》,简称《内控手册》。该控制手册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理顺公司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框架,按照业务目标、业务风险、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业务流程图表、相关制度目录和主要控制点相关资料等规范格式,设计了43个重要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权限指引,内容涵盖了投资、采购、销售、合并报表等15大类、53个业务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完善、培训、测试和试运行,《内控手册》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司上下认真实施《内控手册》,制定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方法和标准,各分(子)公司均进行了每半内控自查和每季度流程测试。2006年是中石化在年报中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的第一年,为了达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要求,公司总部和87家分(子)公司分别对内部控制(包括IT控制)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我检查(检查面以资产额计超过98%),及时对发现问题进行了整改。从中石化公司实施内控后的效果来看,公司内部控制组织框架基本健全,已基本建立实施防舞弊机制并取得一定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内部控制的约束与激励功能,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1、中石化公司的组织结构
自萨班斯法案颁布以后,中石化参照国际模式,构筑了新的公司架构,初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该体制的框架是一级法人为主、三级管理,即:总部是投资决策和资金运营中心;事业部、专业公司和子公司是利润中心;分公司是成本控制和生产管理中心,从而较为清晰地界定了有关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内部控制框架。在职能分解上按照业务范围组成由油田勘探开发、6/ 14 炼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四个事业部为主体的利润中心,分别管理作为成本中心的下属分公司并负责下属分公司之间的协调。中石化与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分(子)公司之间均采用经营承包方式,以层层落实委托、受托控制责任。13个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分(子)公司彼此相互独立,均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其职责范围没有重叠和交叉。但中石化总公司作为投资中心保留了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投资决策等权力,并运用利润、成本等绩效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了控制主体明晰、责权利对称和管理效率较高的控制体系,较好地降低了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中石化建立了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层(日常管理机构)四个基本组织框架。在成员构成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权责分派体系上,董事会被授予股东契约控制权的绝大部分,并基于其下属的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建议,行使聘用和解雇高层管理人员、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一般剩余控制权),并将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特定控制权)只授予了公司经理层(包括各事业部),但没有授予作为成本中心的分(子)公司。
2、全面预算控制
中石化公司把所有业务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把预算嵌入到“授权指引”和“ERP”系统中,使所有授权均为预算(计划)项下的授权,规范了每项业务流程中预算的编制、上报、批复程序,加强了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工作,从而使各部门和各个分(子)公司,都把预算作为约束日常业务和推动优化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预算责任体系上,中石化公司层面建立了由董事会审查财务预算,各事业部和各职能部门监控预算执行和分(子)公司、研究院等全面落实预算目标的预算管理体系;分(子)公司层面建立了分级预算网络。目前,中石化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实施预算管理率达到了100%。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企业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有力促成了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3、以“授权指引”为核心的授权批准控制
为提高运营效率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中石化公司针对内控制度所列业务流程,运用定性控制和定量控制方法,以控制点上的管理和决策权限为重点,通过《权限指引》构建了7/ 14 “五层两级”的梯形授权体系,并基于一级法人的经营管理体系,将下属分(子)公司的权限较多地集中在经理一级,只将少数授权分至副经理和处室负责人,通过明确执行部门以及与之对应的会签部门或复核岗位,进一步落实控制责任。
中石化公司《权限指引》中所列权限是指经总部批准的预算项下的业务授权,包括最终的决定权、批准权,但不包括提议权、拟订审核权等中间过程的权限。与内部控制系统相对应,它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和执行三个层面的授权控制,形式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对于常规性的重要经济业务实施“一般授权”,并按照批准层级权利依次递减;对于非常规、高风险业务则实施“特殊授权”,从而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全面纳人授权体系,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4、以《内部控制手册》为载体的制度控制
中石化公司为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与管理,确保有效实施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促进生产、技术、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在清理内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与《内部控制手册》相配套的《<内部控制手册>配套规章制度汇编》,其包含的126个规章制度分目录、索引和正文三部分,均标明了与《内部控制手册》相对应的业务流程,并与手册同步更新,保证了制度的时效性和执行力,从而形成了以《内部控制手册》为载体、《<内部控制手册>配套规章制度汇编》为补充,并与其他管理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中石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5、关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为决策支持提供了更丰富的财务信息:(1)建立了全公司三级(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统一标准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网络系统。(2)建立了满足中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基于财务逻辑网络的总部、分(子)公司、生产厂三级统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3)支持公司总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快捷的服务;(4)开发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上市信息披露规则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软件;(5)建立了分布式财务数据库,支持财务会计数据的实时向上复制、向下穿透查询和网上在线对账。
8/ 14
6、健全风险防范控制
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中石化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它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其控制方法突出体现在销售业务的信用控制、采购支出业务的市场准入、招投标、合同控制以及资金业务管理等环节。
7、先进的ERP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中石化公司的ERP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物资管理等分业务自成体系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公司正在规划实施与财务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ERP管理信息系统。它通过把不同业务部门的人员统一在ERP系统上进行业务操作,使业务数据一经录入,即可对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完全集成,按相应的业务流程和规范自动生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相关信息,并适时传输到中石化公司总部统一的数据仓库中进行监控和分析,保证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截止2007年3月份,已有40家下属企业正式上线运行。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公司的ERP系统中所有授权都是基于“预算项”下的授权,并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控制项目和明确的控制标准,适时评价经济业务的价值链过程,作为成本控制及绩效考核的基础,从而实现了预算“硬约束”的功能。
8、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正确评价与考核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中石化公司遵循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规范,根据《内部控制手册》有关规定,制定颁发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8月1日起开始执行。中石化公司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工作实行“总部检查评价”和“单位自查评价”两级检查评价体制,从而在纵向上形成了由股份公司内控领导小组检查,股份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自查及对口抽查,以及分(子)公司自查组成的三级监督网络;在横向上形成了由派驻的内控检查组、股份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子)公司分别提交综合评价报告,再由股份公司内控领导小组最终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并报董事会核准的二级报告制度,做到程序规范、依据科学、报告准确。同时,根据考评需要,分别从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单位自查情况评价、业务流程9/ 14 综合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日常工作评价、风险评价等方面,绘制了完整、规范的评价流程,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始终遵循统一的方法步骤,确保监督、考评的公正性。
9、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
为了顺利地推进公司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工作的开展,内控办公室在公司各有关专业领域内公开选拔若干名业务骨干(包括IT专业人员),组建内部控制专业人员队伍,并定期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内控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综合检查评价时,以“内控专业人员”为主组成检查评价小组,对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价,各类检查评价结果必须由“内控专业人员”签字确认,确保综合检查评价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此外,中石化公司针对ERP单轨运行企业业务流程的检查与评价还做了特别说明,指出原则上实行业务流程在线检查评价,按照《ERP单轨运行企业业务流程检查工作底稿》中规定的“检查方法”,检查ERP系统中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的设置及执行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对财产清查、盘点、资产处置、八项减值准备计提、往来款项核对、资金支付、非经常性资本支出等业务及控制事项,必须检查线下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有效。对缺少必要的线下审批手续,或线下审批手续不符合内控手册要求的控制点视为“未执行”,扣除控制点相应的全部分值。对ERP单轨运行企业未实施的功能模块相应业务流程的检查评价,按照《非ERP企业业务流程检查工作底稿》执行。
六、中石化公司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石化公司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实施仅有两年时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和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控理念、方式仍处在不断规范、提升阶段,员工对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等角色定位和职责履行还有一个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运用业务流程控制来规范各级管理者及全体员工行为,使内部控制成为落实“过程控制”目标的现实选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中石化公司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中石化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仍存在着如下问题:(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至今仍有一些单位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财务预算,没有把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起点、依据、预算编制过程及方法、预算组织与控制、预算考核等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10/ 14 人事、项目管理等每一个职能部门和个人。因此不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最后流于上级部门下达财务指标的一种形式。(2)预算管理组织机制存在缺位现象。中石化很多单位存在只是形式上设有预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机构的现象,没有从上至下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制。(3)预算编制程序、方法、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4)预算执行与监督缺乏力度。一些企业预算决策、监督一体化,削弱了监督力度,影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5)预算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到位。目前的预算激励措施缺乏力度和差距,影响了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6)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滞后。目前在中石化系统中还存在着各项定额不全、修订不及时,计量手段不完整、准确度不高,班组经济核算开展不深入,预算基础数据不完整等问题。许多企业没有制定信息分类、分级标准,没有及时组织、汇总、归纳信息需求,甚至少数企业的信息资源还滞留在某个部门或个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内控环境存在差距
企业的内控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在中石化公司内部的一些企业由于机制不顺,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串通舞弊牟取个人私利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内控环境、日常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重要业务(如采购、销售等)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不符合“不相容部门、岗位相互分离”的内控要求,这就为内部控制埋下了极不安全的隐患。因为要求不兼容职位分离是为了达到相互监督的效果,但是若负有不同职责的员工串通舞弊,或者本公司员工通过外部关系规避控制,协同作弊,将会导致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失效。
3、分级授权制度未能得到严格执行
在资金支出环节存在着越权审批付款问题,费用支出上有少数企业超预算支付或变相越权支付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投资、物资采购、维修、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业务的招投标控制程序,更有一些公司管理层和相关内控人员有失职现象出现。所以严格限制授权审批权限,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势在必行。
七、中石化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1、深化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中石化制定一系列内控措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证券监管机构的要求。因为满11/ 14 足萨班斯法案302条款和404条款的要求,只不过是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换句话说,实现透明可靠的财务报告,只是内部控制的第一级目标。而更为重要的内部控制目标,在于实现有效率与有效益的经营,循规守法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退一步说,上市公司即使得到了外部审核和评价的肯定意见,也并不意味着公司内控机制就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建议中石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内控的认识:首先,控制目标应趋向更高层次的战略控制,中石化公司也要随着业务提升,把内控由关注传统的业务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向关注业务执行效率以及风险控制转变。其次,控制方式趋向信息技术的集成和优化。第三,控制结构趋向逐步补充和扩展的过程。第四,控制对象趋向于对“人”的控制。第五,内部控制理论趋向与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相融合。
2、引导员工提高认同感和参与度,夯实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能确保公司内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人员配置和制度设计要匹配,绝对避免身兼具有角色冲突性的多个职位;另外,在人员配置时应避免关系密切人员或者利益关切人员进行相互监督;应最大可能地预先控制经理人道德风险漏洞;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应加强考核奖罚力度,定期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只有真正调动每一个员工参与工作的热忱,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可以得到有效实施。所以中石化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对员工的教育。
3、完善权力制衡机制,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
根据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框架的观点,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使企业所有利害关系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有共同基础,使他们都充分认识内控的必要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中石化公司内部应设置必要的内部控制部门,给予适当的职位和必要的职权,来监督企业所有利害关系人的行为,形成权力制衡机制。特别提醒的是,警惕出现内部控制部门“空化”问题,不要让内部控制部门成为摆设。而且内部控制部门的管理与薪酬奖励机制也应不受公司管理层约束,即独立于公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有效执行。
12/ 14
4、发挥ERP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尽快实现财务系统信息化、集成化
对中石化而言,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应用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应用。一方面是下属企业的应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流程、业务、订单、事务等实现信息化,而从集团公司总部的角度来看,关键应该考虑如何设计规范,实现下属企业在规范和标准下运作。中石化公司目前采用ERP系统统领企业整个财务过程,但是仍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对ERP管理子模块的开发,扩大ERP系统的业务涵盖范围,保证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还要做好ERP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以确保系统运行和数据库安全。特别是要加强对实施ERP后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功能的探索研究,做好基于ERP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模块开发和与内部控制在系统中的有序衔接,准确界定二者的功能边界,加强对内审人员ERP应用培训,实现内部控制的集成化管理。
5、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规范
规范中石化各个企业的授权批准以形成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制衡机制。例如,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等岗位相分离,实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等。牵制机制和岗位轮换的实行,既可以防止超越权限、串通舞弊,又有利于揭示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管理缺陷,以便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落实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还需合理划分企业的授权审批权限。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要把握好一个度,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以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行为。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做到既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6、把握内部控制体系关键环节,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中石化公司目前实施的内部控制,其整体框架仍没有脱离会计、审计范畴,仍存在诸如集体舞弊、成本过高等固有局限。为此,既要克服片面地理解内控制度,如制定细则时机械地照搬照抄,只重视权限审批,不重视业务流程控制,以计划审批代替过程审批,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等弊端,也不能用内部控制代替专业管理,甚至代替高水平的决策。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预算管理相当重要,要实现真正的预算管理,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同时要13/ 14 有良好的业务解决方案和优秀的工具支持。
八、总结
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通力、内外合作,而且无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多么完美,运行得多么符合设计者的预期,也不可能摆脱其自身存在的固有的内生性局限,例如人为疏忽、分心、疲惫、误解指令、判断失误等。所以,作为我国在境外上市的大型集团公司,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开始就站在萨班斯法案规定的起点上,严格按照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框架构建其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其结合引用到ERP系统中,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其在内控制度方面所作的理论探索和运行实践,特别是将国际通行作法与企业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长期推行的有效机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作用。
14/ 14
第五篇: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
摘
要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出现的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对外担保公司自身财务状况欠佳和相互担保形成互保圈等问题,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并从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严格担保业务执行控制几个方面提出加强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关键字: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建
I
目 录
摘
要............................................................................................................................................I 引言.................................................................................................................................................1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1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1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1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2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2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2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3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4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4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4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4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5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5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5 参考文献.........................................................................................................................................7
II
引言
担保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本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活动,但部分上市公司却由于担保而出了问题,甚至危及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究其根源,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上出现漏洞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设计健全有效的担保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担保行为,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担保是指按照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行的法律措施。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实际上是出借自己信用的一种经济行为。目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体系。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拟通过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相关反馈,对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进行剖析。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
企业对外担保的基本性质为: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一方面又具有其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是:在担保法律关系的主体方面,因要区分不同的担保种类而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它同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客体方面,表现为代为清偿主债务的金钱给付行为或者实际履行行为;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内容方面,则表现为因担保主债务的履行而产生的担保权利和担保义务。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
企业对外担保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担保的结果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项确定;影响担保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不能由担保企业所控制;担保具有不确定性。在担保的确认中,按相关性原则,可根据“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担保或有事项会计确认的基础。因此,在担保合同订立后、主债权合同签订时,担保就可以确认。这时主债权资金风险和相应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担保机构,相应地反担保合同也已签订确认,反担保或有资产的控制权在法律上已落实到担保机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6 895.2亿元、1 012家。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一年来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四是担保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
在缺
陷。
原
文
地
址
:
百
通
期
刊
网http://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且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2004.06亿元、801家,这其中近三成约541.31亿元、计237家属于违规担保,较2004年年末的违规担保额增长2526%。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究其原因,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二是由于近两年来的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四是担保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
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2003-2005年证监会连续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
保行为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控股股东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上市公司《章程》应当对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被担保对象的资信标准做出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董事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但是根据2003报告披露情况,沪市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有41家,其中31家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2004年沪市837家上市公司中有148家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占沪市全部上市公司的18%,涉及总金额279.98亿元;2005年,沪市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67家,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有29家,甚至有17家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对外担保公司财务状况欠佳,大多陷入财务困境。王克敏和罗艳梅实证发现,对外担保和财务困境正相关;龚凯颂和吴静的实证结果也显示:有担保上市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财务担保与财务困境正相关。原文地址:百通期刊网http://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对外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由于股权过于集中,缺乏对控股股东权利的制约机制,使得控股股东利用对外担保变相谋取私利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企改制而来,形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2/3左右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虽经股权分置改革,但这一部分原非流通股目前仍然被限制出售(限售股),暂不参与流通。控股股东无法利用股价波动获取利益,因此存在通过对外提供担保变相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正是因为股权结构不合理,所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弱化。部分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滥用职权,一个人说了算,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置有关法规和公司章程于不顾,甚至连基本的程序都不经过,搞人情担保或关系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
形成担保方公司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被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一旦上市公司由于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将诱发担保方公司的财务风险,使公司陷入困境。一旦被担保人因为经营恶化、滥用资金等等原因,导致其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就需根据担保合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给上市公司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由负债变为实际负债。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超过上市公司偿还能力的情况下。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从总体上讲,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是:(1)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2)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具体到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则是加强单位对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担保行为,防范担保风险。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担保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担保业务的审批与执行。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担保业务的全过程。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2)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 审批人应当根据担保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
为防范担保业务风险,企业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担保业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担保政策。企业提供担保业务,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申请担保人是否符合担保政策进行审查;对符合单位担保政策的申请担保人,单位可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资产质量、偿债能力、财务信用及申请担保事项的合法性进行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应包括:(1)担保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主要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2)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详细关系;(3)担保公司对外担保总额占最近一个会计合并报表净资产的百分比;(4)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最近三年的对外担保基本情况等;(5)被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及最近一个会计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评估报告应当全面反映评估人员的意见,并经评估人员签章。企业要求申请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进行评估。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
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担保合同签订后,企业应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的要求对担保合同进行修改或应受益人的要求履行担保责任,或在保证期满后担保合同的注销过程。具体包括修改、展期、终止、垫款、收回垫付款项等环节。其中担保合同的修改是指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因合同条款发生变更需要修改担保合同内容,应按要求办理。例如,对增加担保范围或延长担保时间或者因变更、增大担保责任的,拟重新签订的担保合同变更内容进行审查后,形成调查报告,同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出修改担保合同的意向文件。经批准的,经办部门再重新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对于担保合同的展期,应视同新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新签订担保合同。同时,企业应建立对外担保业务执行情况的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对被担保人财务风险及担保事项实施情况的监测,定期形成书面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加强对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确保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一般而言,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针对的信息使用者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但企业对外担保较为特殊,在某种程度上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是同等重要的。为此应制定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所谓“统一”是指无论是小型企业的对外担保还是大型企业的对外担保,均应采用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的财务状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担保的企业应及时跟踪、了解被担保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及时报告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恶化,应立即采取相应法律措施以避免、减轻、转移自身的担保责任。
总之,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企业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强,周海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R].上海: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9.[2] 龚凯颂,吴静.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政困境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7(11).[3] 唐礼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调控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 陆震山:《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施中的风险防范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0期
[5] 荣华:《关于担保内部控制的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第3 [6] 翟去华:《控制和防范企业对外担保风险的措施》,《财政金融》2009年第5期 [7] 黄凌、孙庆:《我国上市公司过渡担保顽症》,《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8] 刘东晓:《从担保问题谈上市公司治理》,《浙江金融》,2008年第3期
[9] 胡广:《上市公司对外债务担保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财经论丛》,2008年第1期 [10] 潘吉莎,史晋娜.特许经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0):51.[11] 孙纲.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推进作用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9-11.[12] 范亚平,吴雪平.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257.[13] 彭强,周海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R].上海: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9:163.[14] 龚凯颂,吴静.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政困境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59.[15] 原文地址:百通期刊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