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1: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

第一篇: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

务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过了10多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师范大学从2000年起步,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和《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改革思路,开始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分流重组,稳步剥离,从“小机关多实体”,到注册成立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向着后勤服务体系“从管人到管事”的战略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托管、租赁、承包等方式,引进社会企业,形成了“一校两制”、“一甲多乙”的后勤服务格局。

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东北师范大学“校情”,具有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的后勤改革与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从“养人办后勤”到“用人管后勤”的转变。

在养人办后勤的管理模式下,计划指令和行政管理机制是学校后勤运行的主要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不但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跟不上需要,还消耗了学校领导大量的办学精力.后勤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初,学校按照总体设计方案,重新整合机关总务处和劳动服务公司等相关后勤机构,改建职能科室,成立了相关的多个服务中心,按“小机关多实体”的模式运行近一年后,彻底解散总务处,正式成立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公司。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在本部校区行使后勤服务监管职能;后勤集团下设6个服务中心,开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期间,学校在新创建净月校区过程中,大胆实践并成功地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突破旧有观念,从新校区建立之初就坚持服务社会化运作,引入社会企业办后勤,实现了“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不但提升了后勤保障和服务水平,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办社会所形成的管理和经济负担,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至此,学校“一校两制”、“一甲多乙”的后勤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在这种格局下,经营实体按约定范围开展后勤服务,后勤管理处和净月校区联合办公室按职责分工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协调解决后勤服务相关事务,就具体服务项目而言,管理部门只管事不管人。也就是说,只关注服务标的的发派和服务质量的验收,而不需要考虑用什么人,用多少人干活,只关注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核定,而不需要考虑每个服务人员得多少钱。彻底打破了传统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从管理模式上为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了从独家经营到多家竞争的转变。

转变经营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校内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学校确定了选择竞争性行业,营利性行业先行开放的探索思路,在学校自主企业经营主导行业的前提下,先后引进了吉林天庭物业公司从事新校区校园保洁服务;引进吉林美晨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新校区第二学生食堂;引进吉林群辉保洁公司管理新校区学生公寓;引进北京旭日集团公司经营本部校区南苑餐厅,随之又有10余家社会企业进入校园从事学生超市、保安、纯净水配送等后勤服务。形成了学校自主企业与优质社会企业同台竞争、共谋发展的局面。社会企业进入校园,打破了原有的独家垄断经营格局,增强了学校后勤集团的危机意识,也导入了社会优质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在引进的社会企业中,吉林天庭物业公司实力雄厚,在全省设立了多个分公司,经过ISO900一400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他们挂牌服务的做法和规范化管理的理念受到推崇;吉林美晨服务有限公司率先将学生二食堂带入了高校A级食堂行列,其他学生食堂纷纷到二食堂学习借鉴管理经验,在食堂管理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大大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一个以社会化为基本特征,服务内容完整,专业化程度较高并能较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员工需要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基本确定。

三是质控模式逐步实现了从“粗放型”监控到“契约量化评估”的转变。

社会企业引入校园,迫使原有的计划指令下的“粗放型”监控模式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进而转化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有效监控。学校从7个方面制定完善了14种合同契约文本,进行量化定额和标准限定,包括学校后勤集团在内的所有校内经营企业,全部按年度鉴定合同。乙方按合同规范服务,甲方在对照合同实施日常监控的基础上,每年组织两次全校性综合检查评估,并开辟“绿色通道”,广泛收集全校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建议,作为综合评估的重要依据。评估不合格的企业立即退出经营;问题较多的企业限期整改;受到师生欢迎的企业将受到奖励。学校每年都要给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挂牌,给予优秀社会企业领导与学校内部员工同等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为了鼓励学生食堂办好基本伙食档口,学校采取按就餐比例,下拨补贴经费的办法,让基本伙食办得好的企业得到了实惠。为了适当照顾学校自主企业,体现学校对校办企业的扶持,专门制定了同等条件下,校内企业优先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了校内企业与社会企业同台竞争的底气和在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的信心。学校新体育馆落成投入使用后,所有服务项目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派,结果,集团下属的公用楼管理中心成功地拿到了保洁、保安等服务项目,拓展了服务范围。

四是思维模式逐步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应当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转变。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清楚地记得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模式下,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为了取消大锅饭,打破铁饭碗,学校抓住2008年后勤集团正式注册成立吉林省信诚高校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取得独立法人资格的时机,实行全员内退,重新竞聘上岗。尽管学校制定了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鼓励老职工在校内竞聘上岗的照顾性政策,但重新上岗后的员工也同样面临着企业“自负盈亏”的现实,企业有活干,才有收益。活干得少,收益也相应地减少。这样一来,后勤集团的领导层需要谋求集团的发展;各个管理中心要考虑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员工要凭绩效保住“泥饭碗”。社会企业在干得不好就得退出的压力下,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保障服务公益性”等一系列约定,积极采取保就餐率、保优质率、保满意率的一系列措施,谋求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东北师范大学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逐步实现的这些转变,有效地提升学校后勤服务水平,也让我们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充满了信心。但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制约因素也很多。比如:学校的自主选择空间尚需拓展。往上看,政府的各种指令要求必须落实,而相关的优惠政策可能到今年底就会收回;往下看,企业在经济效益与公益性原则的矛盾中高度关注经济效益,一直向学校伸手要利益,师生在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希望得到更多优惠;往左右看,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在起着无形的作用,让人欢喜让人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可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再比如:自主企业的身份尚需确认。从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永远姓教,永远属校,作为后勤集团,应当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非盈利性的特殊的第三产业实体。从我们学校看,后勤集团虽然取得了独立法人资格,但真正按现代企业模式去考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甚至还很难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脱离了学校母体的现代企业,长远看,在企业利益和公益性原则的矛盾中挣扎,发展空间受到很多制约。还比如说:后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需探讨,诸如后勤“老人”的利益保障问题,后勤新生力量的培养问题,师生日益扩大化的个性化需求与后勤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出现在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矛盾,只能在改革前进的过程中逐步理顺和解决,只有在内外之间的平衡中确定改革的过程和力度,才是可行和稳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既要适应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又要适应高校改革与发展形势。

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将着眼于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学建设提供一流服务保障的目标,与已有的改革实践相衔接,与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服务理念,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坚持科学管理,提高专业水平,确保学校和师生利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以各项制度为核心,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化经营之路,全面提升后勤生产力水平。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找准关系定位,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改革和管理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改革的步伐稳健了,会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改革与管理应当协调发展,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不断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促进管理,尤其是要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在管理模式乃至经营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有自主权,但这个自主权必须受到管理规律的制约,再好的管理经营模式,都必须依靠规范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因此,我们将借助这次研讨会的东风,虚心学习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经验,努力把东北师范大学的后勤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要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改革目标一致,但各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校情不同,实现途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适合校情,适合发展?需要从服务和确保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高度加以审视和选择,只能在锁定既定目标的前提下,树立改革信心,大胆探索、尝试。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校区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步伐和节奏,努力在新校区和学生公寓率先构建完成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为其他行业和老校区提供成功借鉴。

三是要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的新老校区管理经营模式不同,后勤改革的节奏也不尽相同,改革的实践,使我们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旧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能合理对接,则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在完成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必须有相应管理机制相配套;而先进的管理机制也同样不能在旧的管理体制上运行。二者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十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我们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但现在看,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是要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原则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

高校后勤保障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可能违背市场规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需要经济利益做保障。而学校后勤服务如果不体现公益性原则,政府和学校的公益性投入就得不到保障;面对这样一对矛盾,我们一再提醒和教育进入校内服务的所有企业,要认清校内服务市场的“姓教”属性和低利润、超稳定的特性,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体现公益性,通过低利润限定下的长线回报获取企业利益。

五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只有学校稳定了,后勤事业才有可能发展,而后勤事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学校大局的稳定。今年按照省高校后勤协会统一部署,稳妥进行的学生食堂价格调整,可以说是帮助高校稳妥渡过了食堂主食价格的敏感时期,对照南方部分高校对食堂价格的一些过激反应,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保持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始终围绕保持学校稳定的大局深化后勤改革,开展后勤工作,通过我们后勤人的拼搏进取,积极努力,为保持学校稳定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

第二篇:积极探索适合发展的管理经营模式 不断提升全省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适合发展的管理经营模式 不断提升全省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

——在吉林省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研讨暨协会一届二次年会上的讲话

理事长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治国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根据协会秘书处的安排,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大会圆满完成了研讨议程。这次会议,精心组织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成果展,通过大量图片,直观而全面地展示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虽然只有11所高校参展,所展示的内容也只是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缩影,但令人十分振奋!

研讨会也开得十分精彩。前面,有7所高校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引路发言,其他高校也在小组会上就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研讨,让我们分享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让人很受教育和启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深入交流、研讨,使我们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深化改革,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0年的后勤改革,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广大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高校后勤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由此带来的巨变可以概括为:解放了思想,改变了观念,加强了管理,提高了质量。特别是近10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今后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提法,更是对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一个明确的表态,这就是说,高校后勤改革不会走回头路。尽管认识还要提高,机制还要搞活,体制还要理顺,管理还要规范;尽管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但只有改革,才有活力,才有出路,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对于近年来出现过的部分高校相继收回已经分离出去的后勤经营实体、开始或准备着手清理进入校园服务的社会实体的现象,该如何认识的问题,通过研讨感到:各高校经济基础不尽相同,所处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在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模仿或利用、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改革步伐、套路和节奏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明智之举。如果要给这种现象定位,应该称作“收拳头”现象,而不应该看成是改革“回潮”现象,这就象田径赛跑,绕跑道每跑一圈都会回到起点,但回到起点次数越多,距离终点也就越近。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文观念的成熟和对改革的认识更加理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更加稳妥地向前推进!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经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高校后勤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2.规范管理,是高校后勤不同管理经营模式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 从全省情况看,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高校自主经营模式;二是高校经营实体与社会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三是托管型经营模式。管理经营模式的多样性格局,是全省高校根据本校实际进行理性选择形成的,很难说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有些模式在现阶段运作起来很顺畅,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可能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模式在现阶段运作起来困难很多,但随着形势发展,可能就会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这里的关节点在于:任何管理经营模式,都要通过依法规范管理,最终才可能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从全省高校餐饮、公寓和绿化等专业的管理情况看,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高校自主管理经营过程中,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粗放型管理手段,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企业发展的羁绊;二是社会企业进入高校之初的托管协议文本存在漏洞和制度措施不到位,导致学校自主权部分丧失,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在制度措施比较完备和托管协议文本比较严谨的情况下的管理缺失,导致了相应的管理模式的终结。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在管理不到位,不在模式。对照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不管是什么模式,能够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就是好模式,而再好的模式,与其对应的管理不规范,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3.内涵发展,是高校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决择

去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任务要从外延扩张,重基础建设为主,向重内涵发展,重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高转变。这里强调的“内涵发展”,内容十分宽泛,作为高校后勤人,经过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风风雨雨,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高校后勤实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办好两件事,一是把自已的企业做好、做大、做强。通过导入优秀的运营机制,先进的监管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后勤人才,切实提升自主经营企业实力。自已的企业做好了,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才具有与社会企业同台竞争的能力;二是把校内服务的事情办好。校内服务是学校后勤实体的根基,根基不稳,就忙着到外面做事是做不好的,更何况,守着校内服务这样一个超稳定的大市场不做,或者是做不好,从而放弃或失去了与社会企业竞争的机会,是很不应该的。假如我们在失去了校内服务阵地之后,再到社会上去拣残羹剩饭,还美其名曰走向社会,这就是在自已骗自已。当然,内涵发展让我们有了底气之后,再走向社会,那才是功德无量、前途无量。4.公益属性,是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对任何企业来说,利润诉求都是首要目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企业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效益,这是正常的。但高校不同于社会消费市场,这种特殊的“姓教”属性,决定了以任何形式进入高校的企业都不能以短时间内赢取高额利润为目标。面对学校这个超稳定、低风险,而利润空间有限的市场,企业只有把服务师生作为自已的经营理念,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这个市场并获得长远合理利润。因此,学校应该在准入阶段严格把关,不能让希望一夜暴富的企业进入高校,也不能同社会企业坐在一张板凳上,社会企业喊不挣钱,我们也跟着呼应。该为社会企业说的话要说,该为社会企业办的事要办,该让社会企业明白的道理也得讲清楚,这个道理,就是到高校服务的所有企业,都必须承担起“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都必须在遵循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追求企业的适当利润,没有这个前提,政府、学校为师生的公益性投入就得不到回报,师生就会有意见,学校的稳定大局就很难得到维护。有的反映,社会企业在学校难以为济,正在纷纷离校,从全省情况看,“纷纷”还谈不上,个别情况可能有,但企业自身的原因可能大一些;也有的表示,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放开市场的政策,这也只是一种愿望,或者说是诉求;还有的讲,要同世界接轨,未来的趋势必然是放开校内市场,但我们自已相信现在的时机成熟吗?未来的事情不能拿到现在办,在现有条件下,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强调学校对后勤领域的主导权和可控性,积极探索教育公益性的新理念下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

5.政府主导,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

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个体系框架,实际上就是一个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各方面资源,同时又用有效机制保障公益性的一个基本框架。在努力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在5句话30个字的体系框架中,由谁来主导的问题,没有明确界定。那么,设想一下,依靠行业协会吗?从高校后勤协会章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只是一个由高校后勤实体和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社会团体、企业自愿组成的自律管理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权力有限,权威也有限,希望协会把高校后勤的所有事务抓起来,管起来,甚至解决所有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显然不现实,充其量只是一种愿望;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跟着市场走吗?在现阶段显然与公益性原则相矛盾。所以,“政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导力量,协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定位是符合实际的。全省高校后勤人希望政府多为高校办实事,把该负的责任负担起来,出台具体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当然,这种主导不是“包办”,而是“引领”。有了这样一个定位,有了政府的主导,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高校后勤协会才能用得上力、使得上劲,才有可能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服务上有所作为。

经过十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从计划指令调控走向市场有序监管,让我们在擦汗回眸时感到曙光就在前头。经过全省高校后勤同仁的大胆探索、理性思辩和交流研讨,让我们找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定位、认识定位和主导定位。如果说,这种研讨是基于理性思考后的梳理,必将在今后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于这次研讨的收获还有很多,前面几位小组负责的同志也做了很好的总结,会后,协会秘书处还要将研讨材料整理下发,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下面,我代表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理事会,向本次年会报告工作:

一年来,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高校同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助推协会发展,提升全省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1.行业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专业管理工作很有招法

在上次年会和2010工作要点中,协会对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部署,全年先后召开了3次常务理事会和4次秘书长工作会议,也分别就专业管理委员会将要展开的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论证,9月20日,在通化召开的协会秘书长和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工作会议,专门听取了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总的感到: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工作活跃,思路清晰,成效明显。寓专会继续保持了行业引领地位。前期负责寓专会工作的北华大学欧阳军副校长和建新处长,为协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寓专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位同志的工作变动后,继任的北华大学孙振良处长很快进入角色,带领寓专会同仁认真组织全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情况调研,提出了“校园文化进公寓”的长远建设构想,初步形成了全省标准化公寓、阳光公寓评比标准和实施细则;配合协会和省纤检处进行高校学生床上用品集中采购;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召开推进校园文化进公寓现场会和分会2010年年会,工作扎实有效。伙专会注重学习借鉴,注重人员素质培养,注重维护大局,工作比较务实,先后4次组织参加了全国范围内召开的有关高校伙食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学生食堂管理经验;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进行了食品安全法培训,参观了所在学校的学生食堂;组织了全省高校食堂和高校所在地市场行情调研,形成了《吉林省高校伙食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专题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维护全省高校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较为稳妥的学生食堂主食价格调整方案,还联合部分高校食堂到大连进行鱼类食品采购,为下一步扩大采购规模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绿专会先后三次开会研究制定高校绿化管理评优方案;利用近20天时间,组织全省高校绿化联检,摸清了全省高校绿化底数,评出了校园绿化先进单位,正在汇总经验材料,准备10月末召开表彰大会,由于给本次大会让路,可能要延后召开。物专会的工作思路也已基本成形。专业管理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加速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全省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节专会的筹备工作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与成立分会相关的各种资料、手续基本到位,甚至对分会的发展也有了很好的构想。筹备期间,吉林师范大学的祖国华副校长和赵经武处长吃了很多辛苦,拿他们的话说,节专会的成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此,我们提前表示祝贺,也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感到由衷地欣慰!

2.协调行动号令进一步统一,涉及全局的工作比较稳妥

吉林省高校后勤协会成立两年了,两年的办会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内涵,也让全省高校后勤同仁空前团结。近年的物价持续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的困难越来越大,尤其是给高校学生食堂带来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作为高校,上要对政府负责,下要对师生负责,涨价可能影响稳定,不涨价可能要委屈经营企业。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全省高校从稳定大局出发,积极研究对策,没有私自提价。伙食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得到辽宁和黑龙江两省高校已于2010年4月中、下旬,对学生食堂主食价格进行调整的信息后,向协会提出了《关于调整省内高校学生食堂主食价格的指导意见》,对此,协会十分谨慎,先后两次召开常务理事会和秘书长工作会议,反复研究论证,并召开了由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领导,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的主管校长、集团总经理、后勤管理处处长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反复讨论,进行粮食涨幅因素分析、成品售价因素分析和消耗总量因素分析,原则确定不高于邻省价格、不高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选择适当时机、确定适当价格、采取适当方式调整学生食堂主食价格。《关于调整省内高校学生食堂主食价格的指导意见》经过5次修改后,才正式行文报送省教育厅,6月17日正式下发,要求省内高校经过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从7月1日开始参照执行。指导意见提出的最高限价,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价格。各高校认真进行思想疏导和宣传解释工作,从随后反馈的信息看,反映比较平稳。这些做法,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到吉林省进行学生食堂工作调研时,我作了汇报,也得到了肯定。学生床上用品已经连续三年进行了集中采购,今年的招标工作会议,是高校后勤协会和省纤检处联合召开的,我在会上谈了自已的想法,对中标企业和全省高校提了一些要求。这次会议也给全省高校学生床上用品采购提出了一个指导价格,各高校按要求进行价格控制和产品质量把关,基本杜绝了“黑心棉”和劣质产品流入高校,达到了各方满意、互利共赢的效果。在伙专会组织鱼类食品集中采购的问题上,也是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考虑到长途运输等因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符合“学校自主选择”的要求,做法也比较稳妥。

3.学习调研领域进一步延伸,规范化管理思路逐渐清晰

今年,协会先后组织参加了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6月份在扬洲召开的2010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7月份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成成果展和9月份在新疆召开的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论坛。会后,参会的同志普遍感到,很长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筹备参加开津会议过程中,协会本打算组织全省高校一同参展,但考虑到会议通知较晚,时间很紧,准备的难度也很大,就紧急召集了11所高校的同志开会,研究参展方案,逐个分派任务。这11所高校的同志接到任务后加班拍摄整理照片,赶制展板,圆满完成了任务,并派人加入协会组织的代表团参会,展示了吉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学习了先进的高校食堂采购经验,也充分体现了全省高校后勤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各专业管理委员会进行的行业调研论证和后勤同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的理论研讨工作也十分活跃。全年被各新闻媒体转发的高校后勤改革理论文章80余篇,其中,由东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原处长张常钟同志主笔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后勤效率运作五个机制的研究报告》获一等奖,由吉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原处长张立君主笔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后勤运作效率研究》获二等奖。由吉林医药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陈联盟撰写的《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探析》、《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两篇文章,长春工程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刚撰写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公寓工作的再探讨》分别获得三等奖。这些获奖文章,是全省高校后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性思考,也是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的清晰思路。讲到工作思路,还要再提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协会成立以来,物业管理委员会受行业交叉等因素的制约,展开工作难度较大,比如说,召集分会理事开会就是一件难事,是物业管理中心的主任参会,还是维修中心的主任参会?是负责公用楼的同志参会,还是请集团的领导参会?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长春理工大学后勤集团赵永成总经理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论证,虚心向兄弟协会取经,形成了分组管理的设想,在物业管理委员会下设动力组、家属物业组等几个小组开展活动。这样,就有可能破解所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事难办、会难开等一系列难题,他们还计划筹建“后勤人之家”QQ群,进行联络交流和信息征集,并且在如何规避用工风险、规范临时用工、开展采暖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很好的思路。有了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管理委员会工作乃至协会的各项工作一定会更加扎实、有效。

回顾一年来的协会工作,应当说:成绩可圈可点,形势十分喜人。但有些已经列入计划的工作没有做,比如组织出国考察,受各种因素制约一直没能成行;有些工作还一直停留在务虚阶段;有的工作进展速度还不太理想。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统筹考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到今天,如何进一步深化,走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何在相关政策不到位、物价持续上涨等制约因素很多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地开展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提升后勤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继续探索。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韩进司长强调:今后一段时间,从宏观上判断,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去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果说前一段时间是在顶层设计下不断在各个领域里探索,今后一段时间就应该是着力于围绕体制机制改革,系统地完善相关制度。韩司长的这段讲话,为下一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工作重心作出了准确定位。我们应当认真理解,准确把握。下面我就稳步推进我省高校后勤社会改革讲几点意见:

既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加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更需要突出一个“稳”字,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才能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稳步推进改革,既要坚定,又不能操之过急,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进,还要视情而动,稳步实施;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质量,还要保证必要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切实体现公益性;既要通过改革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还要注意在改革中维护后勤职工的利益;既要设法通过改革实现管理水平跨跃式的提高,还要设法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改革成果;既要全面协调推进改革,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方面和事关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围绕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重点要稳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封闭校内市场是不符合发展趋势的,就是在目前情况下,封闭也是相对的,因为根据调查,全省所有的高校学生食堂都有引进特色档口的做法。这里所强调的“稳步开放”,就是要吸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盲目引资的教训,选择优质企业进入校园;就是要明确高校后勤行业的功能定位,选择竞争性、营利性或校内后勤服务水平达不到服务需求的行业开放;就是要根据校情,谨慎确定哪些行业可以先开放,哪些行业的哪些部分可以先开放;就是要在稳妥操控自主权的前提下开放,从而有效地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有效地保证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稳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逐步完成由学校办后勤到学校管后勤的转变,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完成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这里强调的“稳步剥离”并不是强调不剥离或者是没有成立后勤集团的都要成立后勤集团。我们说,改革有确定的方向,但没有确定的方式,完成这样一个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老人”安置问题,学校经济条件问题等等,要遵循“务本性”原则,也就是说,在改革战略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目标限制,不要求所有的学校一夜之间完成这种突变,甚至还允许部分高校在一段时间内不变或者是已经实施了几步再变回去,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而且剥离的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管理工作既管事又管人,麻烦很多,只管事不管人,是稳步剥离高校服务经营职能的重要环节,这种格局一旦形成,高校后勤事业将可能摆脱很多制约因素,健康向前发展。但完成这样一种转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而且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说,不能操之过急。

三是要稳步建立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就南方高校和我省部分高校而言,可能需要完善监管体系。之所以提出要“稳定建立”,是因为我省大部分高校在市场准入、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还处在尝试阶段,作为高校后勤协会的各专业管理委员会也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有些监管办法只是“拿来”、“借用”、“套用”,不一定适合全省所有高校的实际情况,个别高校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如果要真正突破旧的监管体系也尚需时日,所以,我们既要有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的紧迫感,也要把“适合校情”放在重要位置,稳步向前推进。

关于协会下工作安排,协会秘书处还要专门下发工作要点,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充满信心,以满腔热情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要高度关注食品卫生安全,不怕矛盾,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尽心尽责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要坚决落实高校学生食堂零租赁的要求,想方设法办好基本伙食档口,确保各种补贴到位,没有开设基本伙食档口的高校应当考虑尽快设立;要在学生公寓率先构建完成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把学生公寓管理深入到学生寝室,切实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水平;要借助这次研讨会的东风,顺势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研讨,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可结合专业实际,选定研讨课题,协会也可以考虑设立研讨基金,给予理论研讨的立项经费支持和结题资金奖励;要继续坚持依法办会,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把我省高校后勤协会工作推向前进!

来源:吉林省高校后勤协会

第三篇:学校后勤工作论文: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体系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体系

【摘要】后勤服务是一项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的工作,后勤工作不但是一个单

位的“门面”和“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

要环节,做好后勤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是后勤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以人为本 后勤服务 体系建设

后勤服务是一项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的工作,后勤工作不但是一个单位的“门面”和“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做好后勤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是后勤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从职能分工来看,后勤服务工作是每个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每个单位的各项工作,其实质是为单位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学校后勤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把广大师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后勤服务不断满足单位干部职工的多方要求,促进干部职工的全面和谐发展,切实解决单位职能运转中和干部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创造有利于单位高效运转和干部职工安居乐业的生活条件。后勤工作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后勤工作才有亲和力,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才感到有乐趣,才能实现“三优一满足”的要求。因此,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开展“三优一满足”活动,不断挖掘后勤本身潜力,壮大自己实力,以无可争辩的优势获得社会、单位、职工的认同,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目前,在国家不断深化后勤体制改革中,后勤服务建设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体系呢?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 培养以人为本的后勤文化精神

新的历史时期,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理念首先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后勤文化精神,后勤文化精神的内涵及体现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机关服务的思想理念,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培养以人为本的后勤文化精神,具体应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后勤领导的言行。后勤领导是后勤工作中的权力中心,自己的言行对职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后勤领导不但各项工作要求亲自抓,而且还要“服务好、态度好、廉政好”,要以身作则,当好排头兵。二是要注重搞好舆论宣传,培养后勤精神就是要造成一种浓厚的舆论环境氛围。搞好宣传,使后勤精神内容人人皆知。三是要注重树立典型,把后勤精神发扬好的集体或个人树立典型,使他们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四是要注重创造良好后勤文化环境,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后勤精神,既要体现在经营中,又要体现在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创造良好的后勤文化环境来陶冶职工情操。五是要注重后勤形象教育,要在工作中改善后勤脏、乱、差和懒、散、慢的不良形象,就是要通过有形的方式体现无形的后勤精神,把本单位的后勤精神通过有形的物质方式直接反应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后勤管理理念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后勤工作是人在施行,因而后勤工作也具有生产力。因此,后勤管理、保障、服务、经营活动就涉及生产力、生产管理和上层建筑三大领域,而贯穿于这个方面的中心是人,因而在后勤管理中,只有紧紧抓住人的因素,充分调动后勤人的积极性,后勤工作才能保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说,后勤服务最基本的特征和根本任务就是人的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在后勤管理中,努力推进单位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管理理念。加强以人为本的后勤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的实质是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行使后勤保障权力和承担保障义务,使各项后勤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同时,规章制度也属于硬件措施,而制度制约的主体是人。中国有句俗语叫“事在人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就是要求人在制度的规范下从事工作,而不能随心所欲。

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重点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制度的建立,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后勤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善、保障有力、作风优良的后勤保障制度来建立后勤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的约束和法制意识。好的制度形成后,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后勤工作。三是狠抓落实,将制度贯穿到底。抓落实,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的问题。因此,重视不重视抓落,实善于不善于抓落实,是制度能否贯穿执行的关键所在。四是要坚持创新。有创新才能把后

勤管理工作从旧的经济体制转变到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来,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要按照集约、经济、高效的要求,实现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单位物资统筹、资金统筹、信息统筹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单位资源统筹办法,合理调配单位人、财、物的科学使用,为实现人尽所能、物尽所需、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的总体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完善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设施

后勤服务设施是搞好后勤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坚强后盾和物质基础。后勤服务设施不但涵盖楼堂馆所的管理维修,供水、供电、供暖和有线电视、电话、网线的维修管理与各种税费的收缴结算,而且包括单位的车辆调度、使用、管理,环境卫生的清洁、绿化、美化,日常接待、办公用品的采购、发放和安全保卫等与单位干部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因而,在后勤设施建设中,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要求在单位建设中优先选用节能减排设备,及时淘汰落后设施,增加绿化美化面积,配套公用设施和活动中心等等。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安全有效、干净舒适、管理有序、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后勤服务设施体系。5 强化以人为本的后勤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作风上过硬、工作上扎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后勤工作队伍,是促进后勤工作可持续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必须要求。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强化后勤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增强群众意识和大局意识,做到政治上坚定。二是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是单位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单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良好职业素养,做到业务上精通。三是不断提高廉政素质。后勤工作经常要与钱、物打交道,为此,后勤人员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法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能力,把自我价值观和后勤工作价值观有密结合起来,真正树立起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抛弃个人私利,做到作风上过硬。

第四篇: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崂山区第三中学

李兆奇

【课题概况回顾】

我校的德育课题《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是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立项课题,也是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班集体建设研究”的子课题,我校为崂山区唯一一所被批准成为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我校地处青岛市高新区,可以说是位于城乡结合部,仅仅在十多年前还是属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镇,这里的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以靠海打鱼捕虾为生,那时的孩子们,努力上学是唯一的脱农之路,否则,面临的就是同自己的父辈一样,回家务农种地,或是出海捕鱼,所以绝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都刻苦好学,努力上进。而近几十年由于政策的扶持,在中韩地区建起了高科技工业园区,许多外商独资、合资公司的进入,一座座高新科技大楼的建立,加之大青岛的改造,2008年奥运伙伴城市的契机,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充满无限商机的宝地。可是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本地区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在逐渐富裕的过程中,原有的小农意识的冲击和逐渐向城市化靠拢的过程中人们意识的变化对该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冲击极为巨大。其中凸显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观念更新跟不上教育发展需求等不协调现象。这成为阻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绊脚石。而农村和城市的协同,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短暂利益的驱使,更使现在的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甚至出现个别家长目光短浅,不顾孩子的未来,忽视孩子前途的现象。众所周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城乡结合部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迫切性之所在。同时我们也认为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价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意义。

2、时代背景

首先,“班级是我国中小学现行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中最微观的实体,任何教育政策法令都必须通过对班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获得其现实性,班主任则是班级这个单位的“首席执行官”。班级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班级系统内部以及班级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多向度的交流,班主任则是各种交流的中转站。可见,班主任是负有特殊职责的教师,不仅其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于普通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高于普通教师。从这一角度看,班主任应具备比普通老师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复杂的专业能力,班主任专业化应成为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我们发现,当前的教师专业化研究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并没有被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视野。同时,对班主任的研究多是着眼于班主任的科层管理能力,研究的层面并不能涵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全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其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反思走过的几年岁月,我们不难发现,在教科研领域里的工作可谓“狂飙突进”,教学研究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作业上,都是如火如荼,应者云集,然而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落实的却只是在浅层次的教学上,在德育工作领域里发展的步伐却远远落后于教学工作。目前,时代发展的浪潮可谓汹涌澎湃,急切的要求我们一线德育工作者迅速转变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动向及理念,这种现状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家庭教育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有责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有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抓住许多更好的教育契机,如果我们平时能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并把两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进行沟通,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促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课题实施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使学生置身的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环境全面优化,才能实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优化;只有在广泛的德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德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大德育环境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和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柯尔柏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群体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当代德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这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和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结,相互影响;系统的整体优化,有赖于各要素、各子系统的优化。”’中小学德育是由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区德育三个维度构成的大系统,无论缺少哪一个维度,都会造成大德育系统的失衡。因此,我们研究家庭教育与班级建设的对接为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辟了一条理想途径。

2、事实依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现阶段,我们崂山区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新形势下,许多家长感到教子艰难,甚至无所适从。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当前在城乡过渡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动荡甚大,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的过渡好这一段时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弱,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

二是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是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父母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父母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五是某些家庭教育中分数代表一切。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是较高的,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2%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因此才产生许多不良现象

六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忙农活、忙家务,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少过问。也有的家长平时让孩子信马由缰,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股脑儿算总账”,对其进行打骂。由于以上情况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由于对物质崇拜的热度上升,产生“读书无用”思想,导致出现“忽视家教”现象。来自历史原因、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过渡区家庭对物质崇拜的热度很高,对教育的支持度受实用主义原则左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或“多读书无用”)的思想。二是“暴富者不读书,读书者不暴富”的反差效应。过去农民对知识分子、有单位人等十分羡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大都没踏上致富快车道,于是农民将羡慕的眼神转而投向了“暴富者”。大部分农民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能赚钱就是“才”,至于读书的多少就无关紧要了。三是“少读书易就业,有文凭就业难”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带来的大学生工作难等问题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家长的送读积极性。以上因素,是个别家长产生“读书无用”实用主义思想的土壤。农民连读书都轻视了,必然带出农村教育“忽视家教”的现象。这也是上一个学生案例产生的家长的思想根源。

现象二:由于对教师角色认识存在偏差,产生“责在校方”思想,导致出现“推卸家教”现象。时下,家长忙于赚钱致富,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将教育的责任全推到教师与学校。家长不与教师沟通、不参加教育活动、不配合家校联动。调查显示,86%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很少与教师、学校联系,对学校教育思路、教育环节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教育。而当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到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面对师生冲突,家长不会冷静处理,甚者进校闹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家长推卸家庭教育责任,而且还造成家校鸿沟愈拉愈大,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在2006年3月——2007年3月。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当中,课题组已经积累部分材料,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已收集了相当一部分课题实验人员撰写的研究案例和论文以及围绕课题开展的主题班会教案、学生活动材料、家庭教育方面的材料等等。为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素材。

课题实施的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的4月——2008年的4月。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学校德育“一维独撑”的严峻现实,我们吸纳其他德育研究成果,以学校的德育课题为依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从而确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使德育教育形成立体教育网络。

课题实施的第三阶段是2008年4月——2009年3月。这是深化课题研究,巩固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并进行结题阶段。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应用】

子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与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德育教育立体化。

德育工作基本形成“一条路,四条线”的基本模式。

“一条路”指的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贯彻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出发点,以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为重点,以“渗透于课堂,寄寓于活动,示范于师德,训练于习惯,熏陶于环境”为抓手,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德育工作。“四条线”指的是工作中紧紧抓好四条德育工作线:即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主导线,学科老师的学习指导线,学生自我管理线,家庭社会辅助线。抓住养成教育和班级管理两个主阵地,转变观念,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坚决变“堵”为“导”,使社会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要求。

一、努力积淀文化底蕴,做到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校也不例外。要想使学校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那么,学校靠什么与其他学校抗衡呢?换句话说,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有人说是师资水平,有人说是生源质量,有人说是管理能力,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师资可以培养,生源可以改善,管理可以上水平,而要改变这一切靠的是学校文化。只有学校文化才能使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学校文化具备“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变不了”的特点,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它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和左右着这所学校的个性和发展,改变和塑造着一届届学生的气质、性格、风度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深远是难以估计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进行“四化建设”,实现了文化育人。

近年来,学校通过“三风”建设和系列德育教育,建设以“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代表的“柔”性的精神文化;以完善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托,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以《崂山三中绩效目标考核方案》为代表的“刚”性的制度文化;借助校园绿化工程,创建以四级目标德育体系为主线的“隐”性的环境文化;在规范教师行为举止,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归纳形成以“崂山三中教师行为规范”、“崂山三中教师礼仪规范”、“崂山三中学生一日常规”为代表的行为文化。

2.优化育人环境,实现了环境育人。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从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室、办公室和教学楼的环境布置,实现了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

二、精心创建德育体系,做到了管理育人,活动育人。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四级德育目标体系。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养成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勤俭节约、环保意识等;二是情感教育,包括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教育;三是价值观教育。包括诚信品质,上进心与荣誉感,团队精神等。四是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等。围绕四级目标德育体系我们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此为载体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到了学校育人,家庭育人。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较广而且家庭背景极其复杂,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新形势下,许多家长感到教子艰难,甚至无所适从。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办好家长学校,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级立体教育网络”,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强化了家庭德育,夯实了“三维”德育基础。

首先,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健全了家庭德育网络。全校各年级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了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网络系统。其次,以家校德育活动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综合素质。

我校学生有1100多人,家长来自四面八方,职业阶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和孩子表现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家长学校要有多种形式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我们家长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些特点归结为“三个结合”:

一是“上课”与家长会相结合。家长学校毕竟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我们把上课与家长会结合起来,每次学校或年级开家长会,总是先安排一点时间讲家教的专题课。以07-08第一学期为例,一学期的全员培训有两次,一次请家长研究会的王秀霞校长讲《只要肯努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一次由政教处李兆奇主任讲《从小学到初中过渡区的家庭教育》。我们还通过视频讲座,争取家长听得入、记得牢,达到认同与内化的境界。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更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学校连续三届举办“教子一得”征文评选,将评出的优秀征文汇编成册,并且发到学校网站上作为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使用。

二是“上课”与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我们实行以“上课”为主,还分别举办“学习困难学生”、“违法边缘”学生家长学习班,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2008年我们又积极利用华天素质教育网络,使用“网络家校通平台”与家长保持每天不间断的联系,全校学生实现无缝隙覆盖,运用高科技教育手段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网络家教。在学校配合指导下,家长们改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使后进学生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是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专家引领。以2007年为例,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两批素质较高的家长参加高水平的家教培训,一次是10月28日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由北京科利华教研中心主办的由北师大刘教授主讲的“家庭教育新突破”大型报告会;一次是12月12日组织家委会成员参加在青岛大学音乐厅举办的由著名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主讲的亲子教育报告会——《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家长学校的研究由实践层面走上专家引领的高水平阶段。

2.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始终贯彻“一主两辅”,即“一条主线”——以贯彻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校训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两翼辅助”——即德育队伍,重点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首先,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专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操作程序概括为四句话:即“全校一盘棋”,学校政教处统一制订总体实施计划和学期活动方案,全校各年级根据方案,协调一致,组织实施;“一年分两期”,每期一个德育专题;“一期三阶段”,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阶段有机联结,内容自成系列;“一段四步棋”,即聚焦问题、分析根源、疏导教育、规范行为。

其次,班主任队伍建设形式多样,班主任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经过探索与实践,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形成了“培训——交流——引领——评价”的模式。一是多渠道进行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水平。本政教处制定了《崂山三中班主任培训方案》,加强了班主任论坛的组织学习,继续推出“教育智慧100辑”栏目,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改进了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实效。本,班主任案例集——《春雨集》、论坛发言集——《沐风集》、学习材料集——《撷玉集》均已汇编成册,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二是充分利用双周工作例会制度,搭建“班主任论坛”以确保好的做法、积极的思想得以推广,同时也让年轻班主任把班主任例会当成学习经验的现场会。并利用班主任业务学习时间大力推介优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做法。把上学期班级文化建设优秀班级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现典范引领。四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从班主任考核到学生评优,我们都坚持有效的评选制度并严格执行,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如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已日趋科学规范,粗放式的管理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仅2007-2008学年一年时间,我校就先后有40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评选中获奖。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完善常规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学生自主管理初见成效。经过探索,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如下的班级常规管理操作程序:即,坚持领导-教师-学生三级值周制度;设立学校文明监督岗,并予以公示;定期对各班常规工作考核,依据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纪律、卫生、宣传、公物方面加强了班级管理量化评比;评比结果日反馈、周总结、月考核,颁发流动红旗。同时,各班几乎都制定了本班班机管理制度,有一整套评价体系。班主任全天引导学生执行常规,基本做到“五个到位”即早自习到位、课间操到位、自习课管理到位,涉外活动到位,卫生监察到位。这种管理的实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二是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坚持以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工作有:①大力宣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印了《崂山三中学生管理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时刻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人人懂守则,事事讲规范的校园氛围。②抓住德育常规教育主阵地—班会课,每月一个主题,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③对起始年级进行军训教育和入学系列教育。④每月进行文明礼仪大检查,要求学生做到 “穿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⑤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坚决变“堵”为“导”。在后进生中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单独建立“成长的足迹”转化档案。

3.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我们始终坚持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理念,每年四月份都举办“走进社区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本学期开始我们全体教师又走进社区,放学后在社区路口对学生进行护导。如今这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7年和2008年,我们先后将“文明之星”先进事迹材料和“2007感动我身边的人和事”事迹材料选进社区,让全社区都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全面构建与完善,促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同步运行,实现了三方联动、“三维”共振。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集粹】

1、阶段性研究成果:

优秀案例:主题班会课例设计汇编;

德育研讨会班会课课堂教学录像;

德育系列论文集汇编

家长“教子一得”优秀征文汇编

研究报告:子课题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研究成果

成果汇编:子课题实验研究论文、优秀案例、科研成果汇编

学生成果:学生自主管理系列材料汇编

研究报告:《城乡过渡区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班级对策研究报告》

【课题实施取得的经验】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运作机制,形成了较强的德育合力,营造了“三维”共振的社会德育场,产生了多要素整合、多层次发展、全方位推进的整体规模效益,为我校顺利实现中考全区五连冠的辉煌和创建省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以下几点我们认为是宝贵的经验:

1.宣传引导,是实施“三维”德育的重要前提。“三维”德育是一个涵盖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以“一报一刊一台”(《家教通讯》,《崂山教育》,崂山电视台)为主要阵地,利用墙报、板报、专题讲座、“教子一得”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了一种学生认同、家长赞同、社会协同的大德育氛围,为实施“三维”德育创造了条件。

2.领导重视,是顺利开展“三维”德育研究的重要保证。我校之所以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的德育力量,关键在于得到了校委会和校党支部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任顾问,分管教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团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三维”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德育工作,分析讨论德育热点、难点问题,协调社会各界关系,从而保证了“三维”德育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健全机制,是增强“三维”德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要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优势加以整合,使“三维”德育工作顺利实施、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规范、科学的运作机制作保证,否则,就会各行其是,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由于我们建立了正确的导向机制、广泛的参与机制、科学的整合机制、有力的调控机制和实用的评价机制,“三维”德育工作才得心应手,收效明显。

4.主动出击,是“三维”德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在“三维”德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对“三维”德育工作要早筹划、早安排,做到胸中有数,手中有策;学校要主动伸手,与家长“交友”、跟社区“攀亲”,建立亲密的家校关系和社校关系;学校要主动服务,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三维”德育工作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三支力量,富有成效地开展德育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实效。

5.教研驱动,是深化“三维”德育改革的不竭动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构建既合乎素质教育要求,又符合我校乃至我区的德育实际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运作机制,就必须广泛开展德育研究,通过教研找出路,通过教研找动力。我校德育课题的实施就为我们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平台。

总之,课题开展以来,我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先后荣获“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AAA级健康校园”、“青岛市红十字学校”、“青岛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青岛市环境友好单位”、“青岛市德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为我校实现中考全区六连冠的辉煌和创建省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期德育工作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为德育工作创新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第五篇:构建适合学校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适合学校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在家学习,到校作业——对传统课堂的翻转。

最近与同仁谈起“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下面两幅图式,一幅具体一些,一幅抽象一些,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感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这一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核心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则升格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在这一模型中,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都能在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框架下得到发展。系统呈现为可以得到反馈的过程。

 用“学习任务单”破解“翻转课堂”教学难题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结构颠了个倒,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其结果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无论来自美国的报道,还是我国江苏木渎中学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实验和山西新绛中学近年来的实验,都证明如此。很多中小学教师洞察到“翻转课堂”的功效,希望尝试,但苦于不知从何下手。有教师归因为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本文无意评价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的命题,而是认为“苦于不知从何下手”中,隐藏着破解“翻转课堂”的头绪:实验“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抓手。而设计好“学习任务单”,就是破解“翻转课堂” 难题的好抓手。

所谓“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

设计好“学习任务单”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有了“学习任务单”,就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等项内容。

 学习任务单项目设计例图

学习指南包括学习主题、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公布等。使学生明确学习对 象,明确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以及课堂学习将采取何种组织形式,以便有准备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对于不了解自主学习方法的学生,可以通过 阅读“学习方法建议”,尝试自主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与修正方法,逐步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学习任务包括整体把握和具体把握的要求。“整体把握”可以提出创作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切不可采用一般教材所采用的事先告诉结构的方法,以“灌”代“悟”,以“结果”代“过程”,使之在潜移默化之中丧失了独立思考,去伪存真,去粗取 精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把握指具体知识点的把握,至于如何把握,将在“问题设计”中阐述,这里只需简要提示把握具体知识点的要求。

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单”设计的核心。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根本所在。要求把教学重难 点或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它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把教学 内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因此,千万不能采用传统的知识点灌输的方法取而代之。

建构性学习资源指帮助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而创设的情境。通过提供情境,帮助学生在必要时通过对情境的探究或处理,达到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它知识点的目的。

此外,学习任务单还应该包括学习测试、问题档案和学习反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能够即时评测学习效果,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修正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单,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基本方式,注重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成功开展“翻转课堂”的有效方式,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支架。

 美国的“翻转课堂”

2011年秋季,美国明尼舒达州斯蒂尔沃特834独立学区6个五年级班开始在数学课堂中试水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替代教师每天在讲台前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教师们为每天数学课准备了7到12分钟的在线视频,学生需先在家看完这些视频教学;然后回到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和开展讨论。这就是在美国日渐流行的被称为“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的创新教学模式。

 翻转课堂的起源

一直以来,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了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学习跟不上,直到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在2007年春天,学校化学教师的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而那时YouTube才刚刚开始。更具开创性的一步是,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了。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晚上6时至10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节课讲解30?60分钟。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方式教学了。”这对搭档对此深有感慨。

两位老师的实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至于经常受到邀请向全国各地的教师介绍这种教学模式。他们二位都是优秀的教师,乔纳森曾因为出色课堂教学获得“数学和科学教学卓越总统奖”,而亚伦则因为翻转课堂也获得了同一奖项。

他们的讲座已经遍布北美,逐渐有更多教师开始利用在线视频来在课外教授学生,回到课堂的时间则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小镇高中的课堂,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教师也采用这种模式用来教西班牙语、科学、数学;并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 定义翻转课堂

不言而喻,“翻转课堂”的定义已经非常清晰了。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下面的问答能让我们更加准确的厘清翻转课堂的含义。1.翻转课堂不是什么?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     不是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

2.翻转课堂是什么?

        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

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 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根据林地公园高中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下面的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

    学生创建内容 独立解决问题 探究式活动 基于项目的学习

 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Youtube视频和多个演讲中提到了翻转课堂在下面三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 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 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翻转课堂背后的学习理论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他们的网站上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实验(据个别教学、掌握学习、传统的群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20%达到。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现在美国高中的情况:全美国每天有7200学生中途退学,一年下来就有高达1300000左右的学生辍学;每年只有69%的高中学生能完成学业,而余下31%的则不能毕业——数据来自美国自适应学习网络平台公司Knewton的“翻转课堂信息数据图表”。从中可以看到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掌握学习法,以便更清楚弄清个中原委。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看似完美的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群体教学模式还顽固的存在着,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

鉴于此,现行的教学策略采取群体教学与掌握学习结合方式——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反馈通常采取形成性检测的方式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不过这种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中已是面目全非: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大幅倒退。

而现在,如果你关注翻转课堂,你会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现象,你会发现真正的掌握学习在21世纪的学习中实现。而罕学院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

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聚奎中学的做法:

在明确方向后,翻转课堂实验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我们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其次在高2014级中随机选取了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8学科中主要“翻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和四个注重

四个转变:从“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四个注重:注重了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少讲多学,合作共赢

翻转课堂与聚奎中学原有的“541”高效课堂模式结合,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比教的教更重要、更关键。传统课堂40分钟的讲解浓缩为15分 钟,教师少讲、精讲,节约群体授课平均化教学的时间,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所理解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共赢”包 括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 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 生都“动”起来、“忙”起来,增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3.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

4.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间层级的学生,很难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 “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科技能解决班级教学弊 端,帮助学校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 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由于教学内容得到永久存档,期末复习时,学生如要补漏,只需点击,教师的教 学内容即可重现。

5.让优等生可以加速学习

翻转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我们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学科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得到个 性化教育服务。在优势学科中,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一优势学科。

6.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一部分练习(目前主要是选择、填空和判断三种题型)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马上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学习的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立即知道 这名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 思考题:

1.翻转课堂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2.它与高效课堂在理念上冲突吗? 3.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有什么共同点?

下载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探索管理经营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