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经济
状况: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场开拓不够等。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和现化的进程,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其次,调整农业比较利益,逐步实现工农业自养与平等发展 ;再次,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来看,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农村经济的高层次发展,还要依赖于农村乡镇企业的深入发展和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的初步城镇化 ; 最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是,(1)转移规模大、增速快;(2)进城务工人员年龄构成轻,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基本上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3)文化素质偏低和劳动能力偏强;(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5)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以灵活就业为主;(7)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8)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
在分析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
1.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北京市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并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非常有利于就业。原因在于:近十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经济能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及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农业人口的转移创造了客观物质基础。
(2)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本形成了第二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使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逐渐增强。(3)随着农业科教工作的普及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不断加强, ,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将得到很大提高。
2.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劣势
(1)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有:第一,城市分流下岗人员增多,经济转型使得在城市谋求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更加困难。第二,非农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第三,由于现阶段工业化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因而工业化的发展吸收劳动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受限制。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市场缺乏中介组织。其次,信息阻隔、渠道不畅。(3)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偏低。一是就业观念陈旧。,过分依赖集体,有着浓厚的“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的思想,对市场培训就业认识不够,因而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三是农民技能单一或无技能。
(4)
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晰,产品科技含量低,设备、工艺及经营管理落后,职工素质差等诸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
(5)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绿化隔离带建设、退耕还林、整治环境、关闭“五小”企业等各项工作展开,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原有的土地资源或其他生产资料,加大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难度。
4.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
(2)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北京郊区将面临着入世后市场从价格竞争向品种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方向提升的转变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高质量、安全性、标准化的更高要求,郊区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而其对劳动力要素的使用量也会减少。
(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现有乡级管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管理工作,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也缺乏农村劳动力的相关就业政策。“十一五”期间,这种状况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途径:
四、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通过实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包括:第一,要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公平就业的市场规则。第二,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第三,组织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进城就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本领。第四,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以大病医疗为重点,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第五,建立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第六,综合运用税收和保障政策促进就业。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被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决定了他们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作,而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种。在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处于劣势,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因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支持的力度。其次,要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对技术工人、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教育部门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切实提高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为城市企业培育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进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首先,乡镇企业要围绕“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人才结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及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者队伍、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和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其次,通过政府介入,促成乡镇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以建立高科技生态农业或生产环保产品为目的,采取由大企业扶持,输出管理、技术及资金,原乡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力的方式,寻求乡镇企业的振兴与发展。第三,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倡导以增大就业弹性、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体育、休闲、旅游等服务类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农民就业的双目标。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四、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坚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三)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从地区布局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应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促进其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增强乡镇企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四)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市场,通过市场,调整劳动力的增量与存量,实现劳动力流动与稳定的相对平衡。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已进入重估时代。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增长点。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围绕农村劳动力价格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平市场环境。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问、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随着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原本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中西部本地用工需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紧缺直接抬升了劳动力的价格,迫使内地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宽松的环境。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相对稳定,扩大内部就业容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各地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目标从过去单一的劳务输出变为同时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如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高峰时期组织农民工本地就业专场招聘会等,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利性和地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缓解单靠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范管理。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三是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加强管理,对重点领域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各类工种,国家、省(自治区)、市多层次汇总发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类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参与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扩大工资支付监控保证金实施范围,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力度,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5.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软实力。当前,应重点扩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推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科技含量,为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6.推进制度与体制创新,扫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壁垒与障碍。重点进行城镇建设体制创新,采取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户籍制度创新,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同时改革与此相关的福利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措施的协调配套;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规范农村土地的转让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制度创新,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各级劳务开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 自然资源 劳动力。2.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索洛模型
三、新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条件:(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2)只有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三个变量:(1)储蓄率s : s=S/Y
(2)资本—产出比率v:v= K/Y(3)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w =△ Y/Y 它指在s和v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稳态增长所要求的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gw =s / v 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优点:简洁 缺点: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二、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罗模型的基本公式Y=
三、新增长理论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增长理论”诞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1)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取得。2)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现有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技术来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1)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3)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4)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措施。2)教育是创新的基础。3)教育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4)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5)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控制人口。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即公共费用;一部分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担负的费用,即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书费、交通食宿等开支。间接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即学生因上学而可能放弃的收入。教育的收益,包括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与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无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方面的收益和非经济方面的收益。
三、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篇:农村村委会为了发展经济
农村村委会为了发展经济,把村里一块土地卖给城里一家企业建厂,并收取土地出让金70万元。请问:村委会能否自行把集体所有的土地出租或出让给他人办厂?
——洪 君
答:你反映的村委会自行擅自转让农村集体土地,即集体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所有权人与土地企业受让人未经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将集体土地转让给受让人,按双方约定收取转让金的问题在一些农村确实存在。这种行为既违反了国有的有关法规,也给土地受让人带来了投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按法律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即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由此不难看出:第一,你村村委会擅自将村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70万人民币转让给他人建房办厂,国家法律是不允许的,因而也是不合法的;第二,村委会擅自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他人办厂,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规定程序报上级审批,并没收非法所得,处以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没收该块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第三,若城里企业占用村里土地投资办厂,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即报请政府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若村里想用经过乡总体使用规划的土地与其他单位和个人联合办厂的,也应向县级以上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经过批准方能办厂。
第三篇: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发展经济
我市着力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发展经济
提高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
“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昨天,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今年要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的目标,尽管新上项目仍受到相关要素的制约,但我市将通过实施“六法”提高“六率”,精雕“空间”,合力破解土地资源要素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制约,力争在工业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实施厂房加层法,提高空间率。鼓励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让有条件的厂房通过加层加建,增加生产用房。
实施增容调整法,提高容积率。支持企业通过拆迁重建、改建等途径,压缩辅助设施面积,实现扩大生产性用房。
实施盘活存量法,提高利用率。加快盘活存量土地,降低“转而未供”土地数量,为促进企业投资创造条件。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机制,降低土地闲置率,抓好后续服务,加快项目的开工建设。
实施孵化基地法,提高集约率。通过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形成小企业孵化基地,构建产业政策、人才交流、技术支撑、金融投资等平台,孵化培育一批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主。
实施亩产提升法,提高产出率。鼓励企业实施“低产田”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依靠技术更新带动内涵提升。同时,强化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提升的联系与融合,放大技改功效,带动内涵提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实施置换合作法,提高节约率。动态发布各类信息,构建土地、厂房等生产要素信息共享平台,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推进企业间的转让、租赁、兼并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惠互利。
第四篇:关注民生发展经济
关注民生,发展经济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及其实践活动。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
(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见后面土地制度专题)
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①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②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④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
①“三面红旗”(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
④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4)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4.近现代西方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
(2)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3)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重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古代的土地
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
(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
(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摇役、兵役、地组等。
(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
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4、特点
5、瓦解原因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
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
2、国有土地是封建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产生关系的基础,它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如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肥田沃土,唐后期土地兼并,明后期土地兼并。
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大朝亩田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主义”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P71内容)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P79),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2)建国后农村经济落后的四次调整
A 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 第二次: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去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典型例题:
1.(26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杜鲁门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实施的作用。(4分)
(5)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2分)
答案:
(1)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2分)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2分)
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4分)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4分)
(4)内容:发展社会经济;减少财政(军费)开支;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福利)。(5分)
作用:实现了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确保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并为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创造有利条件。(4分)
(5)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每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任意两个答案,总分2分)2.(25分)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民生问题一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产生的社会
根源。(4分)
材料四: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五: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尊严”的含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3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8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2)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后,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材料三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从1945年,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保健法》等。公民自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张社会保障卡,从他受抚养、上学、病残、就业和失业、丧偶或抚养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一据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生活必需品长期凭票供应。
(3)据材料三、四,说明英国和中国政府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举措有何明显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不同的原因。(8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影响民生的基本因素。(3分)
正确?为什么?(4分)
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待人民方面的基本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待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主张及其具体措施。(10分)(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5分)答案:
(1)观点:以民为本;用法律控制百姓。(4分)原因: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的作用增强;封建经济形成,个体农民家庭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尖锐。(6分)(2)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6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6分)
(3)主张:扶助农工。(2分)举措:采用政府调节的办法,利用土地等国家资源发展农业和工业满足衣食需要;建设房屋和道路满足居住、出行之需;增加地方收入,解决公用事业之需;建立社会保障系统,保障民生需要。(8分)
(4)认识: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保护民生幸福;注意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依法治国,稳定社会秩序。(每个要点2分,答出2个要点得4分,3个要点得5分。)
4.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荀子
材料二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8分)
材料三 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3.(37分)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中外政治家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四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25亿人,其中3428万经确认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京华时报》2011年1月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实现民生幸福做出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3分)
(1)不同:荀子强调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或“国家安危”)统一;彼特拉克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4分)
社会特点:荀子处于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4分)
(2)现象: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2分)
原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分)
(3)政治: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3分)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分)
科技文化:大力发展科技;实行双百方针,促进文学艺术繁荣;实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2分)
(4)途径:协调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健全民主法治,稳定政局;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3分。任答三点即可)
5、民生体现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真谛所在,也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希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在民主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为改善民生,孙中山先生先后提出过怎样的主张?(7分)
材料二 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心里装着整个国家和世界,同时又需要一些脚踏实地的人,踏踏实实地去做苦功夫。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温家宝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中共为保障民主是如何“踏踏实实地去做苦功夫”的?(7分)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突出强调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
政府出台了《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劳动合同法》《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促进就业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先后下达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通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成中国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3)依据材料三分析当前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特点有哪些?(6分)
材料四 对于单个的公民来说,经济权益与政治权益都是其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改善民生也好,发展民主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民主和民生是中华振兴和共和国腾飞的两翼,不可偏废。
——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俞可平(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和民生关系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民主贡献: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民生主张:1905年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1924年又增加了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内容。(3分)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3分)颁布、修改宪法,健全法制,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3分)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民主选举。(1分)
(3)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障;(2分)范围广,涉及教育、劳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食品、财产等各个领域;(2分)关注弱势群体,城乡统筹。(2分)
(4)民主保障民生,民生推动民主;民主与民生的协同共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民主和民生是中华振兴和共和国腾飞的两翼,不可偏废。(5分)
第五篇: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李普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具有现代历史文明,但又充满古老农业气息的蒙自,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蒙自被确立为云南省经济开发区,进而又定位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从此,蒙自迎来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历史时期。然而,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高层次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区农民的耕地被国家征用后,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今年3月,我作为红河州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进驻蒙自文澜镇起龙居委会,对该居委会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考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起龙居委会位于蒙自城中心,现有1934户,4566人,下辖11个生产合作社。起龙居委会的前身是起龙办事处,2001年“村改委”后,改为“起龙居委会”,全部属于农业人口。
近几年来,起龙的集体经济和个私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对大批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起龙居委会自身有集体房屋出租,每年租金收入10万余元,较好地弥补了自身办公经费不足的困难。除人员工资以外,镇政府每年给居委会补助5690元的工作经费。起龙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集中在下辖的11个生产合作社,从总量上看,年收入最高的是第1社(79673425元),最低的是第8社(26372573元),从年人均收入看,最高的为193853元,最低的为51593元,高低两者之间相差142250元。这些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出租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停车场、修理场、批发市场、家具城、娱乐城、宾馆酒店、综合楼等28个集体企业。
(二)个私经济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起龙个私经济实体现已发展到700余个。一批小养殖、小加工、小卖部、小旅馆、小酒店、小出租、小茶室、小花卉、小游戏、小超市等不断涌现。经营得好的农户,其收入也十分可观。如9社的陈慧英,经营年糕、饵块、米线加工,10社的陈跃华经营豆腐加工和养猪,1社的杨淑媛种植萄葡,5社的谭凤萍、2社的张树芬经营宾馆酒店,他们的年收入均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三)集体福利逐步得到改善
起龙居委会现在对年满50岁以上的社员,年人均发放600-1800元的养老金(各社的集体经济实力有差距),每年按期为农户交纳合作医疗费(社员个人负担的部分不再交纳)。有的社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组织社员到北京、上海、越南下龙湾等地观光旅游。
另外,国家对每个农民均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分为三等,即0岁—16岁的,每人每月交16元,国家补助46元,月领取80元;16岁—女55岁,男60岁的,每人每月交10元,国家补助40元,月领取50元;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交24元,国家补助96元,月领取1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起龙11个合作社所办的集体企业,几乎都是房屋、场地出租,自已并未经营,所以,所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房屋、场地出租的租金收入。而租金一般都比较低,高了无人承租,如10社办的银河建材市场,占地9亩多,建设资金投入了
90多万元,在第一轮出租时租金只订了12万元,但每年地税局向合作社收取的租赁税就达32400元,还剩下87600元,如果再扣除房屋、设备折旧费和贷款利息等,所剩无几了。
合作社自已不经营的原因有三:一是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二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群众对社干部的廉洁不放心。
(二)社与社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社(1社)与年人均收入最低的社(8社)之间相差近4倍。
(三)个私经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起龙有1934户人家,但目前有个私经济实体的才有700户,只占36%,比例还很低,且这些经济实体普遍是规模小、利润低。
(四)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小。起龙经济发展目前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即农民失去耕地后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农民失去土地,等于工人下岗。国家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失地农民的优惠政策研究得比较少,具体扶持的力度更小。
三、对起龙经济发展的思考
起龙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私经济)从总体上讲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农村向城镇转变,务农向务工(商)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商(工)业转变。这个转变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包括体制机制、人才素质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从机制上讲,上述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是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通过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最终实现从农业到商业的跨越。
(一)以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要研究扶持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失地农民在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个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优惠政策扶持?一是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免费政策。凡是集体或个体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应参照下岗工人创办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实行免税、免费政策,使他们有一个休养生息、打牢发展基础的过渡时期。二是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集体经济实体或个体经济实体的银行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国家下达的一些项目开发资金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多安排一些试验、示范项目。四是实施劳务经济培育工程,由政府免费组织培训失地农民(重点培训18岁-55岁的劳力),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项市场需要的劳动技术、技能,然后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劳务输出工作,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送进广阔的市场经济领域,让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二)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2005)8号文件中指出:“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构成上,既可以由劳动群众共有,也可以由劳动者按股份所有”。在认真总结、完善现在第2社、第11社实行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起龙的集体经济应逐步改制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的股份制企业。具体做法上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扩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股份,变成集体股,然后按照每股股值再吸收新股东的现金股,用以发展新的企业,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一扩股,就变成既有原来的集体股,又有新的个人现金股的股份合作企业。二是以集体股的形式,将原有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若干股份后,一部分留作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出售给群众,作为个人股,新股东以现金向集体企业购买股份,企业还可以再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企业将出售股权和吸收新股权的现金,发展新的企业或归还到期的货款。这样一出售一吸收,也将原来的集体企业改变成新的股份合作企业。三是以分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成股份,一部分留给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分给村民,作为个人股,也可以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由集体分给个人的股份,称为福利股,它只是作为年终分配的依据,是一种集体对村民分配的尺码,它不能提取现金,不能转让,不能抵押,不能赠送。但应当允许继承,其股份实行“生(入)不补,死(出)不收”的政策。
上述三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企业,从形式上看,虽然仍由村社领导,但其实质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它的经营权和分配权均由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代表会和董事会负责定,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将来发展成为股份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个私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起龙个私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少质弱,市场竞争能力低下,传统的手工工艺,小作坊的规模,原料型的产品到处可见。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天的个私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私经济只有把自已积极主动地溶入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中去,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得到广大消费者公认的品牌。二是要立足资源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蒙自以甜石榴、葡萄、小红枣、大枇杷为主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几乎都以原料型产品进入市场,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要想方设法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上述原料型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成为个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要发挥特色经济,发展规模产业。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也是年糕、饵块的主产地,但这些产品现在还未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更未成为驰名社会的品牌,至今仍停留在古老传说中的做法和吃法,其产品也不便于携带流通和保质保鲜。要把这些产品开发成系列产品,打造成品牌、名牌,也是个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要发挥区位优势,经营城市、服务城市。起龙位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片区的“黄金地段”,应当积极兴办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各种行业,要把经营城市作为个私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要积极开拓物业管理、城市美化绿化、家政家教、老年保健、幼儿教育、建筑建材、装饰装修等服务行业,使个私经济在经营城市、服务城市中得到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总之,起龙经济应当成为经营城市的文化经济、参与大市场竞争的劳务经济和推动城乡共荣的和谐经济。
(作者单位:州人大常委会教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