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五篇

时间:2019-05-14 08: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篇: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3、劳动者的劳动

地位: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4、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土地要素的特征:稀缺性和不可再生。

5、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6、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7、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8、新兴工业化的特征

9、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10、GDP的重要性和缺陷

11、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1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才能实现

13、积累的含义,他的重要性

14、社会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15、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6、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处理哪几方面的关系

第二篇:发展经济

状况: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场开拓不够等。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和现化的进程,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其次,调整农业比较利益,逐步实现工农业自养与平等发展 ;再次,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来看,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农村经济的高层次发展,还要依赖于农村乡镇企业的深入发展和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的初步城镇化 ; 最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是,(1)转移规模大、增速快;(2)进城务工人员年龄构成轻,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基本上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3)文化素质偏低和劳动能力偏强;(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5)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以灵活就业为主;(7)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8)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

在分析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

1.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北京市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并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非常有利于就业。原因在于:近十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经济能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及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农业人口的转移创造了客观物质基础。

(2)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本形成了第二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使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逐渐增强。(3)随着农业科教工作的普及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不断加强, ,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将得到很大提高。

2.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劣势

(1)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有:第一,城市分流下岗人员增多,经济转型使得在城市谋求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更加困难。第二,非农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第三,由于现阶段工业化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因而工业化的发展吸收劳动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受限制。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市场缺乏中介组织。其次,信息阻隔、渠道不畅。(3)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偏低。一是就业观念陈旧。,过分依赖集体,有着浓厚的“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的思想,对市场培训就业认识不够,因而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三是农民技能单一或无技能。

(4)

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晰,产品科技含量低,设备、工艺及经营管理落后,职工素质差等诸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

(5)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绿化隔离带建设、退耕还林、整治环境、关闭“五小”企业等各项工作展开,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原有的土地资源或其他生产资料,加大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难度。

4.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

(2)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北京郊区将面临着入世后市场从价格竞争向品种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方向提升的转变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高质量、安全性、标准化的更高要求,郊区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而其对劳动力要素的使用量也会减少。

(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现有乡级管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管理工作,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也缺乏农村劳动力的相关就业政策。“十一五”期间,这种状况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途径:

四、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通过实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包括:第一,要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公平就业的市场规则。第二,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第三,组织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进城就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本领。第四,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以大病医疗为重点,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第五,建立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第六,综合运用税收和保障政策促进就业。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被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决定了他们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作,而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种。在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处于劣势,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因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支持的力度。其次,要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对技术工人、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教育部门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切实提高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为城市企业培育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进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首先,乡镇企业要围绕“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人才结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及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者队伍、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和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其次,通过政府介入,促成乡镇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以建立高科技生态农业或生产环保产品为目的,采取由大企业扶持,输出管理、技术及资金,原乡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力的方式,寻求乡镇企业的振兴与发展。第三,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倡导以增大就业弹性、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体育、休闲、旅游等服务类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农民就业的双目标。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四、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坚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三)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从地区布局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应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促进其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增强乡镇企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四)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市场,通过市场,调整劳动力的增量与存量,实现劳动力流动与稳定的相对平衡。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已进入重估时代。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增长点。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围绕农村劳动力价格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平市场环境。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问、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随着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原本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中西部本地用工需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紧缺直接抬升了劳动力的价格,迫使内地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宽松的环境。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相对稳定,扩大内部就业容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各地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目标从过去单一的劳务输出变为同时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如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高峰时期组织农民工本地就业专场招聘会等,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利性和地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缓解单靠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范管理。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三是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加强管理,对重点领域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各类工种,国家、省(自治区)、市多层次汇总发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类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参与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扩大工资支付监控保证金实施范围,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力度,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5.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软实力。当前,应重点扩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推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科技含量,为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6.推进制度与体制创新,扫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壁垒与障碍。重点进行城镇建设体制创新,采取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户籍制度创新,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同时改革与此相关的福利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措施的协调配套;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规范农村土地的转让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制度创新,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各级劳务开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 自然资源 劳动力。2.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索洛模型

三、新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条件:(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2)只有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三个变量:(1)储蓄率s : s=S/Y

(2)资本—产出比率v:v= K/Y(3)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w =△ Y/Y 它指在s和v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稳态增长所要求的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gw =s / v 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优点:简洁 缺点: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二、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罗模型的基本公式Y=

三、新增长理论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增长理论”诞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1)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取得。2)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现有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技术来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1)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3)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4)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措施。2)教育是创新的基础。3)教育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4)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5)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控制人口。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即公共费用;一部分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担负的费用,即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书费、交通食宿等开支。间接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即学生因上学而可能放弃的收入。教育的收益,包括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与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无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方面的收益和非经济方面的收益。

三、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三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一,落实环保优先,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常讲,世界观是总开关,套用这个观点,政绩观是决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总开关。有一句话说得好,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政绩观。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富民的实际成果、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衡量干部的政绩,而不是单纯地追求GDP增长,更不能把污染环境的GDP当作政绩。要把环境指标作为一个权重大、考核严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坚决实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问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把政绩考核的导向真正扭到科学发展上来。要切实通过调整政绩考核的杠杆,推动全市各级在全局工作的部署上,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第二,落实环保优先,并不是不要发展或放慢发展,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优先,并不是被动地放弃发展抓环保,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解决一个怎么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保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当前形势下强调环保优先,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保护环境上确实存在着盲点和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插话,他说,现在我们发展上“快”的问题解决了,但“好”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我理解这段话重点讲的就是环保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客观分析,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环保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目标,这个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不能说我们实现了科学发展。实践一再说明,环保一旦出现问题,发展的成果、小康的成果就会被倾覆。因此,在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依靠放松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必然要付出环境成本,关键是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

第三,落实环保优先,既要狠抓当前,推进铁腕治污,更要立足长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铁腕治污是难任务、更是硬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用力、用智狠抓落实。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我们现有的发展方式确实要深刻反思,确实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怎么体现环保优先的要求、真正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指导思想说,就是要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从具体工作讲,就是要狠抓“三个突出”,即突出优质大项目建设,把产业优势调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把产业结构调轻;突出自主创新,把产业层次调高。这“三个突出”,是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抓住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同时还是对环保优先方针的很好落实。“三个突出”当中,重中之重是优质大项目建设。这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我们强调突出大项目建设,并不是说只看项目体量,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更多的则是注重项目质量。必须看到,每上一个新项目都必然会增加环境成本,但是一个优质大项目的环境成本,往往低于多个小项目的总和。比如金东纸业,产能和效益比10个甚至数十个小造纸还高,但其污染物排放只相当于1个小造纸的四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要坚持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环评达标关,坚持以环保和产业政策说话、以环境科学评价说话、以专家学者说话,加快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五小”企业,同时要在推进集约发展上狠下功夫,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排污。

第四,落实环保优先,就是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多还老账,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已经发生的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工作中,要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头等大事,这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命脉,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命脉,丝毫大意不得、松懈不得。尤其要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搬迁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要大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环保部门要以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强执法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对环境污染实施最严密的监控。现在,环保部门已经成为“热点”部门,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重,希望大家提升能力、扎实工作,既当好环境保护的“守门员”,又当好推动发展的“服务员”,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镇江再立新功。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全市各级还要尽最大努力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为落实环保优先夯实基础。我们讲要补好环保这一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的全覆盖,太湖流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任务,要千方百计确保按期完成。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抓好落实。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要着力创新投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不欠新账,就是要坚决不上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票否决”,把好门槛,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把力气用到抓源头控制、抓基础环节、抓机制体制、抓长效管理上。要在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源头的同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以积极预防求主动。加强对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这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二是以完善规划求主动。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规划,对环保的成效有着先导性的影响。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是以机制创新求主动。加快建立起“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形成的环保机制要坚决落实到位。四是以生态建设求主动。生态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要倍加珍惜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五是以群众参与求主动。切实保障群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把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第四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003 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 一班 刘 斌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像沙尘暴、水污染等人们切身感受的事实,据国家海洋局的报告,在我国沿海地区,有70%的海滩被侵蚀,10多个海湾港口正在丧失原有功能,滨海湿地丧失近一半,红树林减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的水域遭到污染,2000年,近海发现28次赤潮,累计面积超 过1万平方公里,正成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由3000位各国专家参与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最近的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比以前设想的严重得多,而且还会持续数百年。报告认为,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表明联合国气候会议通过的《京都协议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美国人口虽然只占全球的4%,可是排放的温室气体却占全球的1/4,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布什总统宣布不执行这个协议,当然引起各国人民 的抗议。

人们常说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而垃圾、噪音和污染却增加得更多、更快,那又怎么体现以人为本呢?香港有份报纸的一篇文章说,当人们突然发现,钱有了,房有了,豪华的吃穿也有了,有的还有车;可是那清澈的、潺潺地、荡着碧波的水却已经浑了、脏了、臭了、少了、有的干脆没了。你愿意过那种日子吗?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松辽平原采访,发现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上马了将要带来污染的工业项目,引起农民群众的严重不安。一位领导同志与记者交谈时坦率承认,县里对此并非不了解,而是实出无奈:由于没什么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小,税源少,全县财政捉襟见肘。自知没什么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只能引进这样的项目。明明知道某个项目要产生污染,还要引进;为追求GDP的增长,急于把“蛋糕”做大,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类似现象时下在全国不少地方。产生这一现象根源在哪里?关键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好像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无法发展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其实恰好相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适应2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潮,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出现,正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毋庸置疑,人类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短期内确实存在矛盾,人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分配资源作出选择。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投入,就意味着必然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然而必须看到,环境的合理性和经济的效率性又是统一的。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过程,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那种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实施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投入。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了!全国政协委员杨先明说过,明智的开发就是保护。在当前各种原材料、初级矿产品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热衷于上新项目,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但是经验表明,盲目性的开发往将会成为未来环境问题的开端。因此,需要我们一开始就对资源的优势重新有一科学的认识。

首先,必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产品包括很多资源产品的原有优势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将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开发的重点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仍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其次,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区分资源的多样性、资源的丰裕度和资源的市场价值之间的重要差别,而不是盲目地把资源的自然存在与多样性当作资源经济优势。三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部的资源优势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的保护作为前提。四是必须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本部的资源优势。由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价值的认识深化了,本部的很多资源优势将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因此应重新认识资源优势,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延长其资源开发产业的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其显著特点是林业建设已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被赋予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被赋予基础地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新时期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主导需求的变,赋予了林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特殊地位和责任。林业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体制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林业已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极强的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主管部门,已由一个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宏观调控、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的综合部门。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林业执法和监督工作特别重要。目前,由林业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有《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等5部法律、6部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执法主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如此我们建议国家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脱贫致富、农牧业产业化规划,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实现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向发展生态产业转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新型的生态观,面向市场,发展优势产业。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将公众共同利益、公众意见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贯穿于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逐步形成社会公众从不同侧面、角度均能积极有效投入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氛围和机制,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同时,完善环境立法,明确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中有公民环保义务和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但仅有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实体权力性质,公民行使自身环境权仅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受到环境侵害的索赔权、环保决策和实践参与权等现行法律法规中都没可操作性的规定作为依据,形成权利与义务失衡的情况,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公民环境监督保障条例”等环保法规

第五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DOC)

1.雾霾,让我们看清中国经济通往未来之路

时间: 2015-12-14

18:34:23

来源:新华网

这几天,北京正处于雾霾的红色预警中,满街的人们都带着白色的口罩。这段时间,国内外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议论7%左右速度是不是有点低,经济的下行压力有点大。

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雾霾已经给人们强烈的提醒,中国经济不能单纯考虑速度指标,环境指标必须同步考虑;中国经济不能沿袭传统粗放、高能耗模式,走科技、节能、环保的转型之路刻不容缓!

用全球眼光和历史眼光看,我们不要说7%左右比较低,这个速度已经是大的经济体中最高指标,而且我国一年新增经济总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总量;不要渴望保持过去两位数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以过去那样的高速前行,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不要羡慕过去高增长的光鲜数字,这背后资源、环境过度透支的压力已经演变成出今天雾霾的苦楚。

应当说,我们过去在没有解决温饱之前,饿着肚子的人,怎么可能让他大谈环境保护? 我们过去处处落后,没有一定发展速度如何改变落后挨打的困境。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单纯追求高速度,大干快上,追求“浓缩人生的精华”,是那个时代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阶段性选择。然而,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整体小康社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简单考虑速度、总量,而不考虑质量、结构、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再不考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就不可以了,而且过去的模式也行不通了。雾霾已经在向过去发展方式说“不”!也许,我们应当多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幸福感的关系。前几天,朋友告诉我:他在一个地方采访,当地经济过去主要是挖煤、炼钢,现在煤矿停产,钢厂效益下滑,增长不好。其他地方都摇头叹息,然而当地百姓每天生活的没有压力,依然有滋有味,安逸满足。他们觉得空气变好了,压力减轻了,每月少拿几百元,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

另外一个朋友则告诉我:自己老家的农民兄弟可高兴了,因为现在农民老了也能拿到几百元养老金,虽然不算很多,但是依然感谢国家和政府。朋友感慨地说:虽然现在有钱人感觉赚大钱不容易了,但普通人生活的感觉还蛮好的。hpH新北方网

雾霾让我们看清中国经济的通往未来之路:中国需要一个符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速度;需要一个考虑资源环境支撑、百姓就业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速度;需要一个更加高效集约、经济产业面向未来的转型升级发展速度;需要一个各方面都不要有太大压力,各方面能够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速度。

如果说,我们过去需要一个较快的赶超型增长速度,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今后需要一个高质量、兼顾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则是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更高要求和必然选择。

雾霾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必须加快,而且坚定不移!

2.彻底拿下雾霾,经济会降几个点?

南方周末

在中国经济本身面临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雾霾等环境问题继而加剧了经济增长压力。(何籽/图)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誓“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之时,所有人都想知道,雾霾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这辆特快列车的车速。本期南方周末推出“雾霾经济学”专题,在这里,你将看到雾霾正深入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你也将看到太阳能光伏电站这一被誉为抗霾的新兴产业,如何在频发的雾霾天气面前陷入变动;你更可看到,过去几十年内,国内外的学者发现的中国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秘密。

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房地产、农业等代表着经济神经血管的产业经济,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变革,雾霾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如果把雾霾彻底拿下,中国经济到底会降低多少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学界难做确切答复,但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里。而雾霾治理的实质则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

番茄辣椒、房子和发电站

北京的番茄辣椒、三亚的房子和上海的太阳能发电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雾霾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贺冬仙发现,雾霾让她试验温室里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况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经播种了五十多天还没达到出苗标准,遮天蔽日的雾霾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大为减少,不仅植株脆弱,成熟后营养价值还大减。

在三亚,爱家房产经纪人吕娜发现今年来自北京和河北的买房者明显增多,“尤其北京能占到20%。”她的另一位同行说。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均呈现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月份海南的房地产却在全国表现坚挺,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海南住房需求的猛增,雾霾做出了贡献。在上海,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光伏系统实证研究平台的数据,雾霾让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大为减少。2013年12月4日,晴天,系统显示光伏系统的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为2.79小时;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过600,其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仅为0.7小时,降低了约80%。

不仅如此,雾霾还频频导致设备运行故障。

2013年1月21日至23日,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西机务段因雾霾天气造成电力机车车顶故障即高达6起;北京市的一组实验表明,雾霾同样让空气源热泵机组这种节能热水器在实验下出现了2次周期超过15小时的事故。

夸张的是,养殖业也受到雾霾的影响——中地畜牧公司的刘姓经理说,他饲养的奶牛一到雾霾天“精神状态”就不好,“感觉有时候呆呆的,不如平时欢畅”。

2014年春天,中国半数国土上空笼罩的雾霾正在释放其巨大影响力。当雾霾作用于国人产生的第一拨反应——呼吸和健康问题被陆续呈现后,“雾霾第二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隐秘作用力也逐步浮出水面。

随着雾霾的持续,雾霾之于中国经济,已绝非单纯的口罩或空气净化器生意那么简单,尽管这些被戏称为“雾霾经济”的生意是对环境恶化最轻快的回应,但实际上,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房地产、农业等代表着经济神经血管的产业经济,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变革,雾霾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雾霾“影响中国,也影响世界”

对政府主管部门和经济学界来说,雾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和担忧。从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连续13个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则为经济增长预期再增加一层压力。

“在中国经济本身面临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雾霾等环境问题继而加剧了经济增长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而据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士分析,2014年2月以来,A股大盘指数不断下跌,直接体现了环境恶化导致经济预期的转变。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恶化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为世界所关注。针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恶化论”、“硬着陆论”等说法再次泛起,国外媒体评论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威胁。

“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对世界的影响。”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对南方周末说。

焦点一方面是雾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穆泉和张世秋对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此次雾霾事件,造成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高速封路导致的收费损失近1.88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

刚刚过去的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中,仅石家庄就对共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146座露天矿山和35座地下矿山全部关停,所有的采砂场也全部关停,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3亿元。

雾霾治理如何影响GDP?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看来,雾霾对中国GDP的影响无疑是决策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此前一位中央核心部门的领导就曾直接向他询问,“如果把雾霾彻底拿下,中国经济到底会降低多少个百分点?”

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12位经济学者眼中,包括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在内的5经济学者认为,雾霾治理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为代表的5位经济学者表示尚需观察。只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资源环境问题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说,雾霾治理无疑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他预测2014年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治理会导致GDP增速降低0.5个百分点,此前他对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为7%,“下行到这个速度也并不可怕。”他补充说。而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也认为,雾霾事件有可能成为影响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的重要因素。

除了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警告,长期来看,环境恶化还会加速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此前不少经济学家都将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归因于“人口红利”的释放。鲁政委说,“关于环境与中国癌症发生率的上升、雾霾与北方人口寿命缩短等研究已不鲜见,环境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经济体人口预期寿命的长短。”鲁政委说,环境问题未来甚至还可能造成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

由于普遍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恐难以对上述领导提出的问题做出确切答复。但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里。

房四海说,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他预测中国经济短期走势时第二重要的变量,排第一的变量是地方政府债务。而在此之前,他的分析模型中考虑最多的则是“铁公鸡”(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资源重新分配VS重塑利益格局

目前来看,地方和中央均投入巨资治霾。

其中,青岛宣布4.6亿元治霾,武汉宣布未来四年280亿元治霾,北京则宣布7600亿元治霾„„中央政府付出资金更多: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则预计通过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价格杠杆等五个渠道共需投入17500亿元,这和2013年北京市的GDP相当。

雾霾治理也催生了环保相关产品、产业的迅速发展。淘宝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同比增长131%;国人总共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室内跑步机等与雾霾相关的产品450多万次,共计8.7亿元。

以广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业开始投入研发PM2.5相关的药物,据广药集团介绍,旗下两种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具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的治咳药物销售出现明显增长。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炼钢行业GDP将造成812亿元的损失,水泥、焦炭行业的GDP则分别减少167亿元和142亿元。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员陈亚飞表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动,煤炭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了。

铁矿石的国际贸易格局同样受到冲击。为了满足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防治标准,钢厂和电厂当前正在被迫寻含硫量更低的原材料,生产高品质铁矿石和煤炭的全球矿业巨头受益匪浅。业内预计,中国的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可能会使伊朗、墨西哥和越南的小规模铁矿石供应商被迫离开中国,而对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与力拓等铁矿石企业和澳洲优质煤炭出口商来说,正是扩大对华出口规模的重要机遇。

与传统“三高”产业黄金十年结束相对应的,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黄金十年”的到来——资源的再分配带来了利益格局的重塑。瑞信分析师指出,废物能源化、污泥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和水泥处理4个领域将在未来5年内强劲增长。瑞信认为,中国将开始长达十年的更严格的监管和对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预计环保支出总额在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可达3.4万亿元。

林毅夫则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对基础设施开展的投资不少,但城市内部设施,包括地下铁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当前仍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有较大空间,且这些投资生成较高的经济回报率跟社会回报率。王金南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预测则是,将净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并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

中国经济“去泡沫化”

雾霾治理确实带来了资源的再分配,但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雾霾治理只是让经济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

“我非常反对谈雾霾拉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说法,这并非理性的看法。”左小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雾霾治理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只能证明过去的增长并非实质性的增长,而现在经济学界越来越多地把环境治理纳入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是对过去错误预测泡沫的“去杠杆”。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则认为,雾霾带给中国经济的思考,一是把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显性化”了,污染成本从看不见到全被看见。第二是经济发展成本的“平均化”,因为与食品、水不同的是,空气无法特供。

经济发展成本的“平均化”带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雾霾治理的成本能否也“均摊”?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把这个颇为敏感的话题抛了出来。他认为,中国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化解雾霾等环境威胁。而这些经济手段,则主要是征收各种环境资源税。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4年最有可能推出的是煤炭和稀土等资源的资源税从价计征,而除继续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天然气价改中增量气与存量气价格并轨外,阶梯水价和天然气管网定价改革也在讨论中。

当然,政府如何以一种让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可以承受的方式来治理雾霾将是各方关注的问题。贾康说,对高污染的企业征收消费税改革正在抓紧研究操作方案。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给出过一套针对PM2.5治理的改革政策组合,他提出,要达到2030年中国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目标,政策必须要大变,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将煤炭资源税税率提高5-9倍;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1-2倍,在几年内将汽车保有量的年增长率降到个位数等。

马骏认为,这样的改革力度“能够支持中国GDP在未来18年中保持年均6.8%的增长速度”,且改革所带来的额外的通胀压力只有年均0.1%。博源基金会资助了该项目,这个由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发起的公益性组织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

对投资界的人士来说,高层治理雾霾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则是关键,这关系到雾霾对经济影响的趋势未来是会增强还是减弱,也关系到其对中国未来多个经济领域走势的判断。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2014年,中国再次作出了抗击污染的承诺,颁布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报告 中首次使用了“雾霾”一词,表明中国政府治理之决心。刘胜军认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对雾霾宣战”,这表明雾霾已经是一种近在眼前的威胁,而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威胁。房四海的判断则更加乐观,他认为 “铁公鸡”不再继续和城镇化被弱化,这两个信号已经表明中央治霾之决心。

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优先,并不是被

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动地放弃发展抓环保,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解决一个怎么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保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当前形势下强调环保优先,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保护环境上确实存在着盲点和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插话,他说,现在我们发展上“快”的问题解决了,但“好”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我理解这段话重点讲的就是环保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客观分析,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环保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目标,这个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不能说我们实现了科学发展。实践一再说明,环保一旦出现问题,发展的成果、小康的成果就会被倾覆。因此,在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依靠放松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必然要付出环境成本,关键是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

第三,落实环保优先,既要狠抓当前,推进铁腕治污,更要立足长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铁腕治污是难任务、更是硬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用力、用智狠抓落实。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我们现有的发展方式确实要深刻反思,确实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怎么体现环保优先的要求、真正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指导思想说,就是要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从具第一,落实环保优先,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常讲,世界观是总开关,套用这个观点,政绩观是决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总开关。有一句话说得好,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政绩观。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富民的实际成果、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衡量干部的政绩,而不是单纯地追求GDP增长,更不能把污染环境的GDP当作政绩。要把环境指标作为一个权重大、考核严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坚决实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问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把政绩考核的导向真正扭到科学发展上来。要切实通过调整政绩考核的杠杆,推动全市各级在全局工作的部署上,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第二,落实环保优先,并不是不要发展或放慢发展,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 体工作讲,就是要狠抓“三个突出”,即突出优质大项目建设,把产业优势调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把产业结构调轻;突出自主创新,把产业层次调高。这“三个突出”,是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抓住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同时还是对环保优先方针的很好落实。“三个突出”当中,重中之重是优质大项目建设。这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我们强调突出大项目建设,并不是说只看项目体量,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更多的则是注重项目质量。必须看到,每上一个新项目都必然会增加环境成本,但是一个优质大项目的环境成本,往往低于多个小项目的总和。比如金东纸业,产能和效益比10个甚至数十个小造纸还高,但其污染物排放只相当于1个小造纸的四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要坚持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环评达标关,坚持以环保和产业政策说话、以环境科学评价说话、以专家学者说话,加快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五小”企业,同时要在推进集约发展上狠下功夫,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排污。

第四,落实环保优先,就是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多还老账,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已经发生的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工作中,要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头等大事,这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命脉,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命脉,丝毫大意不得、松懈不得。尤其要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搬迁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要大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环保部门要以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强执法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对环境污染实施最严密的监控。现在,环保部门已经成为“热点”部门,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重,希望大家提升能力、扎实工作,既当好环境保护的“守门员”,又当好推动发展的“服务员”,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镇江再立新功。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全市各级还要尽最大努力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为落实环保优先夯实基础。我们讲要补好环保这一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的全覆盖,太湖流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任务,要千方百

计确保按期完成。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抓好落实。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要着力创新投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不欠新账,就是要坚决不上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票否决”,把好门槛,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把力气用到抓源头控制、抓基础环节、抓机制体制、抓长效管理上。要在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源头的同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以积极预防求主动。加强对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这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二是以完善规划求主动。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规划,对环保的成效有着先导性的影响。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是以机制创新求主动。加快建立起“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形成的环保机制要坚决落实到位。四是以生态建设求主动。生态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要倍加珍惜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五是以群众参与求主动。切实保障群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把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4.不能看见蓝天就不治霾了 特约

来源:中国网 2015-12-14

如果在治霾的观念和行为上再继续麻痹下去,中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也就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更大,雾霾治理的时间更长,哪怕成为经济强国,也会沦为体质健康和幸福感的弱国。

作者:张田勘

10日早冷空气进京,全市的雾霾随北风的加大而逐渐散去,清新空气在午后回归京城,气温也明显回升,10日12时,北京市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2.5浓度数据下午4点跌至每立方米22微克及以下,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立方米25微克范围之内。蓝天白云回来,鸟儿重在树上啁啾欢唱,孩子们又在户外嬉戏玩耍。不过,这样的好时光恐怕只能维持两天。此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和中国北方大片地区遭遇严重雾霾。这说明,雾霾的消散和重来是一个反复的拉锯战过程,只要污染源没有消除,雾霾就会永远伴随国人,影响和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

雾霾一消散,一种惯有的思维和行为也会产生,各种污染源继续排放,管理和治霾的监管和行为又有可能懈怠。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得过且过的习惯性思维,也是由中国的雾霾性质所决定,是一种慢伤害和软刀子和钝刀子割人,雾霾目前似乎还没有造成重大损害,也就不可能引起人们的激烈反应,并穷则思变。

与英国的雾霾相比,中国雾霾的这一特点比较明显。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去世,10多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数周后又有数千人死亡,共死亡1.2万多人。这一事件造成的死亡和大量病人与伦敦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燃烧及火力发电站排放的烟雾颗粒直接相关,因为多数死亡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

巨大的生命和健康损害深深刺激了英国人,也让他们产生了真正的震惊和害怕,也就转化为迅速的行动。经过几年调查,明确了烟雾排放与疾病和死亡的原理及因果关系,英国很快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清洁空气法,并认真实施和不断改进实施,60年后,才摘掉雾都帽子,还公民一个清洁空气的环境和赋予公民真正的生存权——享有自由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

然而,中国的雾霾却没有造成英国雾霾那样激烈和悲惨后果。尽管雾霾造成人们不适,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以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猛增等,但还没有出现大量人员因雾霾而死亡的报道。同时,尽管雾霾造成人们抑郁、自杀、自闭、患癌、患心血管病,以及各种疾病,而且,新近的研究发现,雾霾也会让人患上肥胖症和糖尿病,但也都是慢性病,还没有看到雾霾的直接后果。

尽管有很多专业人员的研究称,如果雾霾持续下去,会造成中国人每年癌症增加数十万,而且到2030年时,中国会有约90万人因雾霾而早亡,但是,很不幸,这些结果是缓慢发生的,而且是分散的,根本不可能像战争中人们死于枪炮和刺刀那样血淋淋和直接迅速,也不像英国的雾霾后果那样造成人们的恐惧。因此,每一轮雾霾散去之后,人们就可能变得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今天阳光不错,先玩玩吧,筑巢的事明天再说。于是各种污染源依旧排放,雾霾再进入下一轮的爆发期。

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也就是麻痹,因为无法痛定思痛。而且,伴随麻痹心态的还有一种历史比较的辨证观。

例如,尽管北京和华北地区在今冬出现了最严重的雾霾,但北京今年的总体空气质量其实是近10年来最好的。而且,至少政府终于采取了一些行动,回应民众的要求。例如,北京这次破天荒地在重度雾霾侵袭之前,预先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在几年前,甚至连雾霾的话题和真实的污染程度都不让讨论。

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当然是中国治霾的可喜转变,但是,如果仅仅把这种开端和细微的转变当成成果,治霾就会陷入麻痹状态,难以前行。任何一项艰苦的工程和艰巨的任务都表现为一种客观规律——行百里者半九十,治霾这样复杂的工程和观念的痛苦转变,更适用于这样的规律。

而且,目前的情况也显示了中国治霾的艰巨复杂,如果没有逆水行舟的坚持,就可能陷入懈怠和麻痹之中。例如,在雾霾造成的伤害并没有深深刺激国人的神经时,现在对雾霾的成因还在不紧不慢不痛不痒地论证中,还搞不清楚究竟是燃煤、工业污染,还是汽车以及居民烹调或农村烧秸秆谁是污染源。

相应的行动更是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上面。如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污染者过于仁慈,对违规排污者只处以一次性的1万至10万元的罚款。对其他违法行为,大多数罚款也就是2万元或5万元,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最高罚款也不过50万元。相应地,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则非常严厉,对违规排污者实行“按日计罚”,每天罚款2.5万美元,或者处以5年之内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有;如果重犯,则加倍处罚。对捏造、篡改排污数据的,处以罚款或2年之内监禁。对因疏忽而向空气排放有害气体的,则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或15年之内的监禁。同时,对举报违规排污并属实的,给予1万美元的奖励。

如果在治霾的观念和行为上再继续麻痹下去,中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也就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更大,雾霾治理的时间更长,哪怕成为经济强国,也会沦为体质健康和幸福感的弱国。

.雾霾最重时伦敦5天死4000人 英“减煤”绿色转型

2015年12月18日,英国约克郡,凯灵利煤矿经营最后一天,煤矿工人们互相拥抱着交接班。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后一天站在这个地下深层矿里了。矿工Kevin McDonagh从自己最后一次挖出来的煤矿石上切割下一块,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纪念。

上个月,英国政府表示,到2025年计划全部关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火电站。英国当局日前决定关闭位于约克郡的最后一个深层煤矿——凯灵利煤矿。尽管工人们依然上街抗议政府这一举动,但这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历史车轮的向前。始于300年前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将彻底结束。

关闭煤矿,这不仅仅是英国的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英国政府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的骄傲宣告。钱报智库专家、旅法学者宋鲁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英国治霾一靠工业化阶段的结束,二靠制定治理污染的法规。结束工业化阶段是本,而制定治理法规是标。治理环境污染必须标本兼治。

英国的治霾之路,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半个世纪之前, 伦敦的“毒雾”, 提到伦敦,人们很难想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雾都”。

1952年12月,“雾都”伦敦发生持续5天的毒雾事件,空气重度污染下伦敦居民出现大范围呼吸困难,造成4000多人死亡,而主要元凶正是燃煤。随后几个月,又有8000人因雾霾死亡。

半世纪前,行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路人。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是伦敦雾事件的罪魁祸首。

在解释英国为何逐步弃用煤炭时,路透社在一篇专栏中指出,“过去10年,煤炭已经被视为最肮脏、污染最严重的化石燃料。淘汰煤炭作为能源成为气候活动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

这篇专栏称,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炭在燃烧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煤炭燃烧除产生汞等有毒物质外,还产生微小颗粒物,危害公众健康。

上世纪,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经常发生严重的雾霾,而在工厂、家庭、铁路等大量使用的煤炭正是最大污染源。“毒雾事件”促使政府在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明确在城市村镇设立“烟雾控制区”,限定区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中国重现

美国新一代极地轨道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可谓洞悉大气状况的“天眼”。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了这台仪器2015年11月30日拍摄的一张图像,清

晰显示出中国上空的大气状况。

当日北京地区正遭遇严重雾霾,PM2.5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米666微克。美国航天局指出,雾霾的成分主要是硫酸盐气溶胶,燃煤污染仍是罪魁祸首。雾霾通常在冬天多发,从气象角度来说,是因为“逆温层”在这个季节更常出现。

2015年,12月23日,北京市民戴口罩在陶然亭公园内跳舞晨练。

冬季逆温层的“帮凶”作用,也曾让伦敦深受其害。1952年12月,这座曾经的“雾都”爆发灾害性“烟雾事件”,笼罩多日的逆温层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从“烟雾事件”开始,英国走上了大刀阔斧治理空气污染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减少煤炭使用。

路透社为此专门发表长文说,英国的数十年“减煤”历程证明绿色转型完全可行,而其中经验可供当前的中国借鉴。文章指出,当年伦敦等英国大城市同样雾霾频现,工业和家庭用煤、火车等交通运输用煤是重要原因。当今的中国面临类似问题,煤炭占全部能源使用的比例过高。

文章建议,“减煤”可分步进行。比如,先从分散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和家庭用煤入手,转向较大规模的集中用煤,这样更加切实可行,也有利于统一对煤炭使用进行升级改造。然后,再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

文章说,中国已经完成铁路运输方面的去碳化转型,不过要在整个经济中完成这一转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载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辩

    思路:无论正方、反方,都要论述清楚“先后关系”的原因,即为什么要“一方优先、另一方稍后”。以优先环境治理的观点为例,可以从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优先保护环境的......

    抓好就业 促进发展 改善生活

    抓好就业 促进发展 改善生活 ——莒南经济开发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得到了政府就业部门的帮助,我对自己的养殖场今后的发展更有了信心。2012年我卖了300多头猪,有了一笔不小的......

    论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内容提要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能否兼顾,如何兼顾,是人们近几十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两者的重要性: 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

    论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法学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2013年 8月 23日 1 摘要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能否兼顾,如何兼顾,是人们近......

    发展经济要求真务实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发展经济要求真务实推进“三化”进程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进工业化又是“三化”的核心与关键。**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工业作支撑,没有......

    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简介

    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简介Department ofEnvironment、Resource & Economic Development“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是经济学院新设专业,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

    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5篇范例]

    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经济发展是主线,创新是前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区域区域如此,一个团体也是如此。一个领导干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许不会......

    关注民生发展经济5篇

    关注民生,发展经济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及其实践活动。 2.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