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0:4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李普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具有现代历史文明,但又充满古老农业气息的蒙自,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蒙自被确立为云南省经济开发区,进而又定位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从此,蒙自迎来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历史时期。然而,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高层次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区农民的耕地被国家征用后,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今年3月,我作为红河州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进驻蒙自文澜镇起龙居委会,对该居委会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考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起龙居委会位于蒙自城中心,现有1934户,4566人,下辖11个生产合作社。起龙居委会的前身是起龙办事处,2001年“村改委”后,改为“起龙居委会”,全部属于农业人口。

近几年来,起龙的集体经济和个私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对大批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起龙居委会自身有集体房屋出租,每年租金收入10万余元,较好地弥补了自身办公经费不足的困难。除人员工资以外,镇政府每年给居委会补助5690元的工作经费。起龙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集中在下辖的11个生产合作社,从总量上看,年收入最高的是第1社(79673425元),最低的是第8社(26372573元),从年人均收入看,最高的为193853元,最低的为51593元,高低两者之间相差142250元。这些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出租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停车场、修理场、批发市场、家具城、娱乐城、宾馆酒店、综合楼等28个集体企业。

(二)个私经济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起龙个私经济实体现已发展到700余个。一批小养殖、小加工、小卖部、小旅馆、小酒店、小出租、小茶室、小花卉、小游戏、小超市等不断涌现。经营得好的农户,其收入也十分可观。如9社的陈慧英,经营年糕、饵块、米线加工,10社的陈跃华经营豆腐加工和养猪,1社的杨淑媛种植萄葡,5社的谭凤萍、2社的张树芬经营宾馆酒店,他们的年收入均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三)集体福利逐步得到改善

起龙居委会现在对年满50岁以上的社员,年人均发放600-1800元的养老金(各社的集体经济实力有差距),每年按期为农户交纳合作医疗费(社员个人负担的部分不再交纳)。有的社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组织社员到北京、上海、越南下龙湾等地观光旅游。

另外,国家对每个农民均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分为三等,即0岁—16岁的,每人每月交16元,国家补助46元,月领取80元;16岁—女55岁,男60岁的,每人每月交10元,国家补助40元,月领取50元;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交24元,国家补助96元,月领取1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起龙11个合作社所办的集体企业,几乎都是房屋、场地出租,自已并未经营,所以,所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房屋、场地出租的租金收入。而租金一般都比较低,高了无人承租,如10社办的银河建材市场,占地9亩多,建设资金投入了

90多万元,在第一轮出租时租金只订了12万元,但每年地税局向合作社收取的租赁税就达32400元,还剩下87600元,如果再扣除房屋、设备折旧费和贷款利息等,所剩无几了。

合作社自已不经营的原因有三:一是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二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群众对社干部的廉洁不放心。

(二)社与社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社(1社)与年人均收入最低的社(8社)之间相差近4倍。

(三)个私经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起龙有1934户人家,但目前有个私经济实体的才有700户,只占36%,比例还很低,且这些经济实体普遍是规模小、利润低。

(四)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小。起龙经济发展目前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即农民失去耕地后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农民失去土地,等于工人下岗。国家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失地农民的优惠政策研究得比较少,具体扶持的力度更小。

三、对起龙经济发展的思考

起龙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私经济)从总体上讲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农村向城镇转变,务农向务工(商)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商(工)业转变。这个转变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包括体制机制、人才素质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从机制上讲,上述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是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通过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最终实现从农业到商业的跨越。

(一)以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要研究扶持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失地农民在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个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优惠政策扶持?一是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免费政策。凡是集体或个体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应参照下岗工人创办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实行免税、免费政策,使他们有一个休养生息、打牢发展基础的过渡时期。二是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集体经济实体或个体经济实体的银行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国家下达的一些项目开发资金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多安排一些试验、示范项目。四是实施劳务经济培育工程,由政府免费组织培训失地农民(重点培训18岁-55岁的劳力),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项市场需要的劳动技术、技能,然后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劳务输出工作,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送进广阔的市场经济领域,让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二)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2005)8号文件中指出:“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构成上,既可以由劳动群众共有,也可以由劳动者按股份所有”。在认真总结、完善现在第2社、第11社实行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起龙的集体经济应逐步改制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的股份制企业。具体做法上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扩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股份,变成集体股,然后按照每股股值再吸收新股东的现金股,用以发展新的企业,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一扩股,就变成既有原来的集体股,又有新的个人现金股的股份合作企业。二是以集体股的形式,将原有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若干股份后,一部分留作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出售给群众,作为个人股,新股东以现金向集体企业购买股份,企业还可以再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企业将出售股权和吸收新股权的现金,发展新的企业或归还到期的货款。这样一出售一吸收,也将原来的集体企业改变成新的股份合作企业。三是以分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成股份,一部分留给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分给村民,作为个人股,也可以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由集体分给个人的股份,称为福利股,它只是作为年终分配的依据,是一种集体对村民分配的尺码,它不能提取现金,不能转让,不能抵押,不能赠送。但应当允许继承,其股份实行“生(入)不补,死(出)不收”的政策。

上述三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企业,从形式上看,虽然仍由村社领导,但其实质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它的经营权和分配权均由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代表会和董事会负责定,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将来发展成为股份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个私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起龙个私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少质弱,市场竞争能力低下,传统的手工工艺,小作坊的规模,原料型的产品到处可见。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天的个私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私经济只有把自已积极主动地溶入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中去,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得到广大消费者公认的品牌。二是要立足资源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蒙自以甜石榴、葡萄、小红枣、大枇杷为主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几乎都以原料型产品进入市场,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要想方设法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上述原料型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成为个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要发挥特色经济,发展规模产业。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也是年糕、饵块的主产地,但这些产品现在还未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更未成为驰名社会的品牌,至今仍停留在古老传说中的做法和吃法,其产品也不便于携带流通和保质保鲜。要把这些产品开发成系列产品,打造成品牌、名牌,也是个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要发挥区位优势,经营城市、服务城市。起龙位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片区的“黄金地段”,应当积极兴办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各种行业,要把经营城市作为个私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要积极开拓物业管理、城市美化绿化、家政家教、老年保健、幼儿教育、建筑建材、装饰装修等服务行业,使个私经济在经营城市、服务城市中得到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总之,起龙经济应当成为经营城市的文化经济、参与大市场竞争的劳务经济和推动城乡共荣的和谐经济。

(作者单位:州人大常委会教工委)

第二篇:失地农民调查报告1

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

作者:

系别:班级: 学号:指导老师:

2011年10 月10日

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农民失地情况的调查,探讨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法学思考。

调查对象:失地农民

调查地点:大连市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8日—2010年9月28日

调查成员:

调查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的土地被大规模地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目前,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进入了扩散型城市化阶段。随着城市的扩张,郊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由此引发的城乡矛盾也日益突出。而失地农民问题紧密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以大连市调研对象,试图从大连市土地征用的现状出发,对他们目前所面临和关心的土地征用补偿与安置、就业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相应的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背景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面积为13,237平方公里,总人口有613万人,全市农用地面积958521.3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80%。近几年,大连市大量征用土地,建园区,导致部分农民失地,而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仅甘井子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就达6.5万人。

从调查情况得知,有些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良好,比较稳定,但也有一些农户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比较艰难,情绪比较低落。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和将会有大量的农民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同时也将离开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了。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又无法融入城市,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有人曾形象地称之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

游民。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三无”游民明天的希望在哪里?这让他们担忧,也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感到担忧。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特别是在我国征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征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采取种种不正常的手段,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看中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更是肆无忌惮地征用土地,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失地农民。

在被征用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习惯于用货币作为补偿。同时,也往往是钱一旦付完,也就一了百了。的确,货币安置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然而低额且有限的安置费根本无法保证失去土地的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民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都不高。现在他们一下子失去了他们熟悉的长期赖以维生的土地,需要自己去另某生活,这让他们无论在自身心理、生理还是在客观外部环境上都难以适应。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计划性,拿到自己的土地补偿费之后,很快就用光了,导致了以后生活的困难。

二、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不仅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作了调查,还对对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反映比较普遍和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被部份或全部征用后,一批失地农户无稳定收入来源,就业困难。现代企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工人,失地农民大多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大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收入微薄的工作。尽管政府在征地之前与企业签定了一定比例的失地农民用工协议,但多数农民还是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技能的要求,只好下岗。就业不稳定,缺乏就业政策,再加上金融危机,就业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对失地农民更是雪上加霜。

(2)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们也就失去了往日的依靠种养业的较稳定收入。同时还不得不支付对他们来说一大笔费用来购买以前自己生产的粮食和日常生活必用品,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更加困难。

(3)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被征用土地的赔偿安置费是很低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就连这一点农民的救命钱—土地赔偿费都不能兑现,被当地挪用甚至占用。同时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未及时跟上,如土地没了或少了,而公粮却并没有按规定减少。这些都极大地挫伤失地农民的积极性,极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不管是从稳定社会秩序出发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还是从促进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征地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我党和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有力措施来解决。

三、失地农民法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重要方针政策,三农问题又关涉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对于失地农民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正规的社会保障之外。如果要说有什么保障,只能说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微弱。现在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变成了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往日从土地上得到的一切,也就失去那本就不多的一点保障,连日常的最低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不管从那一个角度出发,政府都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被征用的土地将越来越多。由于农民传统上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保障,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的养老保障如何解决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农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不断下降,其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远远大于收入。对这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是将他们纳入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还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分别实施不同的办法,都没有们明确的相关法律。因此政府在这个方面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差距颇大。

现行农村,生产力普遍较低,经济水平整体上较差,失地农民也就更是如此。对一些日常小病,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自己拖着。一些大病由于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失地农民应该给予相应的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其谋生技能较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一下子离开了千百年来熟悉的土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心理反差极大。我们很难现象这些较低素质的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都够找到工作,更不用说生活得更好。因此为了让这些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的生活,能够拥有一个谋生的手段,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就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很明显农民在现目前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地位地下,其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在土地征用过程和其它社会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无法支付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诉讼的成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他们的权利和利益经常受到侵

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农民身上也就失去意义,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对失地农民进行法律援助则是让他们接近法律、实现其利益保障的重要保证,它能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顺利地进行法律诉讼的能力。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体系,既可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又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失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权利。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指出的那样,城市化应当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我们期待着当前的失地农民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更多的农民沐浴在城市化的灿烂阳光下!

第三篇:发展经济

状况: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场开拓不够等。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和现化的进程,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其次,调整农业比较利益,逐步实现工农业自养与平等发展 ;再次,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来看,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农村经济的高层次发展,还要依赖于农村乡镇企业的深入发展和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的初步城镇化 ; 最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是,(1)转移规模大、增速快;(2)进城务工人员年龄构成轻,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基本上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3)文化素质偏低和劳动能力偏强;(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5)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以灵活就业为主;(7)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8)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

在分析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

1.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北京市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并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非常有利于就业。原因在于:近十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经济能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及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农业人口的转移创造了客观物质基础。

(2)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本形成了第二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使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逐渐增强。(3)随着农业科教工作的普及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不断加强, ,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将得到很大提高。

2.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劣势

(1)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有:第一,城市分流下岗人员增多,经济转型使得在城市谋求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更加困难。第二,非农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第三,由于现阶段工业化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因而工业化的发展吸收劳动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受限制。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市场缺乏中介组织。其次,信息阻隔、渠道不畅。(3)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偏低。一是就业观念陈旧。,过分依赖集体,有着浓厚的“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的思想,对市场培训就业认识不够,因而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三是农民技能单一或无技能。

(4)

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晰,产品科技含量低,设备、工艺及经营管理落后,职工素质差等诸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

(5)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绿化隔离带建设、退耕还林、整治环境、关闭“五小”企业等各项工作展开,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原有的土地资源或其他生产资料,加大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难度。

4.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

(2)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北京郊区将面临着入世后市场从价格竞争向品种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方向提升的转变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高质量、安全性、标准化的更高要求,郊区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而其对劳动力要素的使用量也会减少。

(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现有乡级管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管理工作,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也缺乏农村劳动力的相关就业政策。“十一五”期间,这种状况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途径:

四、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通过实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包括:第一,要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公平就业的市场规则。第二,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第三,组织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进城就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本领。第四,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以大病医疗为重点,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第五,建立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第六,综合运用税收和保障政策促进就业。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被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决定了他们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作,而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种。在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处于劣势,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因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支持的力度。其次,要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对技术工人、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教育部门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切实提高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为城市企业培育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进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首先,乡镇企业要围绕“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人才结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及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者队伍、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和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其次,通过政府介入,促成乡镇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以建立高科技生态农业或生产环保产品为目的,采取由大企业扶持,输出管理、技术及资金,原乡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力的方式,寻求乡镇企业的振兴与发展。第三,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倡导以增大就业弹性、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体育、休闲、旅游等服务类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农民就业的双目标。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四、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坚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三)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从地区布局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应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促进其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增强乡镇企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四)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市场,通过市场,调整劳动力的增量与存量,实现劳动力流动与稳定的相对平衡。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已进入重估时代。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增长点。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围绕农村劳动力价格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平市场环境。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问、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随着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原本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中西部本地用工需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紧缺直接抬升了劳动力的价格,迫使内地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宽松的环境。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相对稳定,扩大内部就业容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各地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目标从过去单一的劳务输出变为同时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如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高峰时期组织农民工本地就业专场招聘会等,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利性和地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缓解单靠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范管理。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三是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加强管理,对重点领域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各类工种,国家、省(自治区)、市多层次汇总发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类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参与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扩大工资支付监控保证金实施范围,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力度,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5.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软实力。当前,应重点扩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推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科技含量,为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6.推进制度与体制创新,扫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壁垒与障碍。重点进行城镇建设体制创新,采取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户籍制度创新,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同时改革与此相关的福利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措施的协调配套;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规范农村土地的转让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制度创新,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各级劳务开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 自然资源 劳动力。2.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索洛模型

三、新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条件:(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2)只有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三个变量:(1)储蓄率s : s=S/Y

(2)资本—产出比率v:v= K/Y(3)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w =△ Y/Y 它指在s和v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稳态增长所要求的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gw =s / v 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优点:简洁 缺点: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二、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罗模型的基本公式Y=

三、新增长理论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增长理论”诞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1)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取得。2)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现有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技术来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1)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3)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4)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措施。2)教育是创新的基础。3)教育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4)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5)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控制人口。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即公共费用;一部分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担负的费用,即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书费、交通食宿等开支。间接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即学生因上学而可能放弃的收入。教育的收益,包括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与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无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方面的收益和非经济方面的收益。

三、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四篇: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01 月28 日

地点:江苏省阜宁县阜益村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日趋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很多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使得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失业。调查发现目前阜益村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本次调查,针对他们目前的状况,政府给予的帮助,再就业培训情况展开调查。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自营、联营、作价入股及租赁等方式先后建成了农贸市场、小百货批发市场、休闲娱乐区等实体,这项措施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据了解,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被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希望。但目前,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同时,一部分失地农民想靠着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来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常出现土地补偿款漏发、少发的现象,这不仅使想创业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创业资金,丧失了创业机会,大大减弱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多方利益受损的局面,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还建立了培训机构,帮助失地农民培养技能,使得一些农民学好技能后,出去打工。但是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专业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使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

随着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使得部分失地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民对政府的征地补偿相当不满。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在失地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采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信息闭塞,思想陈旧保守,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

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三、总结

我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次培训。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在具体的培训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的岗位中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工资可以低点,政府也可以将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减少企业的损失,关键是要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可以被企业所吸纳。

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再就业援助活动,不断加大失地农民择业观念教育,引导和支持失地农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将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通过认真摸底调查,将散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

我认为治病治根最为重要,如果不彻底地解决可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仅仅靠政府拨款保障,那对政府的财政将是一个大负担,社会矛盾也会继续尖锐,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应该更加努力,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奋斗,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比较差,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己的奋斗,以及党中央制定完善的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五篇:县失地农民状况调查报告

*县辖25个乡镇,727个行政村,30.55万户,11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06万人,土地面积1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47万亩。近几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县、乡工业园区开发,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农民失地失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失地状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因经济发

展,使21036户76377名农民失地或部分失地,失地面积31657亩,有42409个劳动力失地失业。失地后的人均纯收入为1314.3元,比失地前减少296元,因失地造成贫困的农户达5140户,占失地农户的24.4。

二、农民失地原因

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建设占地。由于发展需要,城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公路建设占用土地16157亩,占全部失地面积的51.0。

2、工商业经营性用地。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兴办了一批工业园区,加之地方新上项目,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这类用地有8391亩,占全部失地面积的26.5。

3、地方公益性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地方公益事业的占地为12353亩,占全部失地面积的39.0,其中文化教育事业和敬老院占地10091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占地2262亩。

4、其他用地。包括小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农民宅基地等占用土地,占用面积3216亩。

三、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

为了妥善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对公路建设用地和地方公益性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标准,采取一次性补偿办法解决。对工商业经营性用地,主要采用租赁形式。一种方法是谁占用谁补偿。由用地方与农民直接协商,签订租赁合同,一般每亩补偿800—1000斤小麦(按当年市场价计算),每年支付一次。一种方法是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负担占地费用。乡村两级为了吸引外地客商来当地兴业办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无偿为前来办厂的外地客商提供生产建设用地,而占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则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承担,全县每年仅乡级政府就要支付500多万元,对本已困难重重的乡镇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类占地的补偿也仅仅限于土地的直接收益。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但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乡村财政负担大,包袱重,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运转更是困难,原来由乡村承担的占地补偿费已无力按时足额支付给失地农民,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地得不到补偿,不仅影响了政府在群众的形象,也影响了干群关系。目前未按合同补偿的有11149亩。

2、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帮助。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失业问题,各地千方百计开发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占地企业安置就业。近几年随着新上企业的不断增加,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但不少用地企业都把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作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为政府分忧的主要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占地村组的劳动力就业,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二是号召农民转变观念,开创新业。有一技之长的兴办家庭工业,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吸纳了不少失地农民,缓解了就业压力。四是鼓励失地农民搞劳务输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地后在外务工经商,有的还进入了白领阶层。

四、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建议

1、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力度。土地对农民有多方面的保障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产生直接收益和资产增值功效等,土地一旦被征用,这些功能随之一并丧失。要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则应给予农民在这些权利上的等价补偿。因此,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有土地征用补偿一次性发放货币的办法,使土地补偿费的发放与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障相结合。对于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建设用地,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公平补偿原则,适当提高土地补偿安置费的标准,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并为失地农民参加失业、养老、医疗保险提供一定的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征地带来的失地农民长期基本生活的风险。对于工商业经营用地,可引入竞争机制和谈判机制,在按规定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后,农民与用地方自行谈判确定补偿安置费数额,也可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出租方式参与土地的开发,分享社会进步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对目前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而负担的土地租金,应当采取措施,实行“谁占地,谁补偿”,以减轻乡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2、开展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非农产业岗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消除陈旧思想,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

文章,到xiexiebang.com]其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城乡间无障碍流动机制,多渠道安排就业。同时,对招用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并鼓励扶持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3、确立社会

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失地问题,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难免近忧远愁。因为对失地农民即使一次性补偿再多的钱,也总有花完的一天。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民失地而不失“命根子”。从目前实际出发,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重点要建立好四方面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保障,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就业保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低生活保障,为生活可能陷于困境的农民提供救助;医疗保障,确保失地农民有病治得起。建立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可以从三个方面筹集: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拿出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农民个人负担一部分,以此为失地构筑长远的社会保障。

下载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如东县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如东县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人:外国语学院094刘倩倩 地点:江苏省如东县 一、 情况介绍: 当前,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对于......

    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作业)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摘要:农民从有土地到失去土地,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被征地以后农民......

    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马振麒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5篇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调查报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论文作者:王萌学校: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法学学号:年级:完成时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前 言XX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华诞。为响应xx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前 言 XX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华诞。为响......